第一篇:赛鱼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总结2012
赛鱼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总结2012.1一.研究背景
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阅读、自我感悟、自我积累、自我提升。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审美意识,提升综合素养。
2、语文教学的现状。从我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在应试教育的羁绊中,教师的工作受束缚,贴标签似的说教、支离破碎的分析,陈陈相因的教学模式屡见不鲜,导致学生课堂没有吸引力,学习仍处于被动状态。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开展了课例研究。
3、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求。我校许多语文教师能够与新课程同步,深入吸收理解了新课标,并且在自己的课堂上已经绽放异彩,但是仍有个别老师吸收较慢,在理念与教法等方面存在差距,为了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素养,团队进步,整体优秀,我们开展了课例研究。
4、.课例研究与新课程同行。早在19世纪70年代,课例开始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1986年开始,课例研究被卡耐基工作组推崇为教师教育的核心,成为“联结理论与实践,揭示教师在复杂的认知活动中如何运用高层次决策技能的有效途径”。在国内,课例研究是与第8次课程教材改革一起盛行起来的。新课程体现了教育的转型,也包含了教师应当以“研究”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教学生活,并采取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案例研究作为一种教育世界观,不仅影响着教师的价值取向,而且影响着老师的行动方式。以叙写有问题情境的课例,记述自己的教学生活并作出教学的思考,无疑是最适合教师的工作要求和言说方式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责任。课例记下的不仅是诗情的奔流,它同时也是困惑中的历练,思索后的蜕变;反思中的体验,博采后的惊羡。
二、课例研究的策略
1、加强学习,理论提升
任何新的研究与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我校利用学科教研时间组织学科组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吸纳新的理论,更新观念,武装头脑。语文教师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有关理论,认真做好笔记。在此基础上,小组组织学习,共同交流与研讨。通过系列学习,语文教师从思想上认识了课例研究,提高了认识,为下一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面对现实,制定相应课题
在学习的基础上,各组根据课标要求,根据学段要求,制定相应课例研究课题。如高段“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质疑”“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中段提出“语言文字品析的有效性”;低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等等。目标明确了心中有数了,前期工作就绪。
3、校本研训,吹响前奏。
校本研训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最佳平台。每周的研训前,承担人都要认真研究
教材,采取科学有效的教法,精心设计,写好教案。教研时,给组员详细讲解教
材,叙说流程、教法与预期效果。同组教师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
解,大家各抒己见,互通有无,热烈讨论,最后达成共识,确定最优教法。
4、践行课堂,观课议课
由一位教师执教,同组教师观课议课。观课时,教师认真做好记录,课后大
家再议,真诚提出问题,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经过讨论,再次达成共识,第二
天换班再讲。课后再议。就这样,一课经过反复打磨,最后形成最佳教案。在组
内研究基本成熟的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校级研究。每个年级组集体研究一课,由一人执教,全体语文教师观课议课,集思广益,吸纳科学有效的建议,再次改
进。这样有利的促进了课堂教学,每一位教师都受益匪浅,提升很快。
5、反思总结,形成报告
经过不断实践、研究、改进,不断反思,学校语文教学质量呈螺旋式上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都有很大提升,最终形成书面课例研究报
告,学科组交流,资源共享。赵玉鸿老师的课例研究,详细的再现了研究过程,清楚的阐述了研究成果,经过多次的课堂——讨论——课堂——研究,不断改进
课堂提问,寻求最佳境界,最终形成最佳教案。孙晓英老师就“中年级的品词析
句”,讲述了研究过程,呈现的科学有效的品词析句的方法„„
三、研究成果
经过如此一年多的课例研究活动,我们初步总结出一些模式,尽管还不够成熟,但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小学语文教学的“六重”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步一线” 教学模式、作文教学的“四步”教学模式。
1、“六重”理念
“六重”理念即重情趣、重感悟、重语感、重能力、重习惯、重拓展。
① 重情趣(“四情一趣”)
“情趣。”所谓“情趣”,则可以细化为“情”与“趣”两个层面。而“情”
即感情、情感它包涵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情,一是学生的情。
“教师的情”。“教师的情”又有两层内涵,一是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一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情,即对学生的爱。
“学生的情”。“学生的情”目标有两层内涵:一是学生对教师的情二是学
生对语文的“情”。学生基于对语文教师的爱,爱上语文。“趣”所谓“趣”则趣味、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郁的兴趣是学习的助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
② 重感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在自我阅读中感悟文本,达到自得自悟。
③ 重语感
立足文本,拓展许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大量阅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领会、读中积累、读中鉴赏。
同时引导学生对重点文字精读细赏,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内化及拓展,真正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意蕴、情味和妙处,实现对语境的独特感悟。
④ 重能力
我们立足语文教学,为学生搭建多种平台,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想象表达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等能力。
⑤ 重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是一个人优秀品质之一。良好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学习的每一活动每一环节之中。
⑥ 重超越
我们学习,不仅仅是理解传承前人总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结合文本,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创新、实践,使学生多种能力螺旋式上升,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步一线”教学模式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领悟表达,积累运用——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三)“一线” ——“朗读贯穿始终”
第一个层面是“认读”。即初读课文,做到正确,连贯
第二个层面是“边读边思,读思结合”。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边读边勾画边做批注,读思结合,深化感悟与理解。
第三个层面是“边读边想象”。学生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平面的文字立体化,静止的文字形象化、动态化。学生进入了想象的空间,实现再造想象,创新想象。
第四个层面是“有感情的读”。读中表达情感,读中升华认识,读中陶冶审美情操。“以情代读,读中悟情。”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以情代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代读,带出的是包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以情代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的神采。”
(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四步”教学模式
(1)正确审题明确题意
让学生围绕文题要求,反复默读,明确题意。
(2)链接资源感悟范例
在学生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阅读量有限,为使课文学到的六法真正达到迁移,可利用网络进入小学生作文网,搜索有关范文,或教师给学生读范文,组织学生研读、领悟、讨论,学会写作。
(3)创造意境丰富感性
学生由于受时空、阅历的制约,局限思维的发展。因此利用多媒体网络链接相关资源,视频展示,音乐播放,丰富学生视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使学生身临其境,灵感激发,才思敏捷,语如泉涌。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丰满,情感流溢,生动精彩。
(4)作后评改 提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能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依托网络环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为:学生将写好的作文输入电脑,教师利用大屏幕有选择地展示,共同评议修改。或者让学生自己读作文,共同评议修改。学生经历了修改过程,提高了评改能力。
四、问题
1、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理论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课题研究中尽管组员们大多参与的热情都很高,并取得了诸多的实践成果,但是,若要将实践的素材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并推广开去,则仍需要参研教师以后继续自觉提高科研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科研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水平。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
南湖学校
2014-2015学第一学期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
要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应该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阐述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语感;二是学习阅读方法;三是提高鉴赏能力(包括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下面以《乡下人家》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以读为本——“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乡下人家》的一自然段。谁可以把这一段话读通?
生:(纷纷举手)我可以。
师:不要吹牛,读通的要求是不能出错,我给一点时间,大家再试一遍,确实有把握了,再举手。
(这是第一读,要求很简单,就是把课文读通,让学生自由读,实际是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能够轻松自如地进入状态。)
片段二
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来读。
生:(争先恐后)我来读。
师:但我有一个条件,读书的同学必须先回答我的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读。(有学生把手放下了)看来有的学生不够自信,(对举手的学生1),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为什么我要请三个学生来读这一段话?
生1:因为这一段有三句话。
师:恭喜你抓住了机会!这应该感谢你的自信。
(这是第二读,整体感受段落结构,并检查初读的效果,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片段三
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也想读。(范读)听了老师的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生2:老师读得很美!我好象看到了乡村田园的美丽风光。
师:是的,因为我的语气比较舒缓。
生3:我好象来到了乡下人家的瓜棚下。
师:那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作者,我就站在瓜棚下呢。下面,请你们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也试着用舒缓的语气读一读。
(这是第三读,用范读引路,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的田园,感受读的美好,并在比较中感悟读的要领。)
片段四
师: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一想,你想向大家传递什么?
生4:“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5:我感觉那“绿绿的叶”很柔嫩。
师:是的,因为她把这里读得很舒缓。(对生4)你还能读出什么感觉?你觉得瓜架上的瓜多还是少?
生4:多。
师:那么,应该怎么读?
生4:„„(把“一个个”读得突出了)
(这是第四读,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点拨性的读,帮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中提升读的品位。)
片段五
师:刚才,我们分三个部分读出了作者对屋前瓜架的喜爱,下面我们跟着音乐把它们连起来读,一定会更加美好!还想读吗?
生:想!
师:好,请跟着音乐读。(老师起头,学生自然跟上„„)
(这是第五读,是回归整体的读,从初读到这里是一个轮回。到这里,读的意境升华了,读的兴趣高涨了。)
五个层次的读,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思想。每次读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每一次读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效果。学生通过朗读增强对文章的感性认识,通过朗读感知语言,包括语音、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感悟、积累、运用”呈层递性地推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伴其间,工具性和人文性浑然天成。这样的教学,让我想起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什么是语文的问题?感悟、积累、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也。什么是语文的手段?那就是读!
二、授人以渔——“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师:(指名读第一句)请你在这句话中,找出一对近义词。
生1:攀——爬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用?
生2:这样可以避免重复。
师:是的,你读一读,看两个词可不可以交换位置使用?
生2:(默读)我觉得交换了不好。屋檐用“爬”很合适,而瓜架用“攀”更加生动了。
师:我也觉得这样用是最好的,可见,作者在用词的时候,是用了心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注意读出作者的用心。
生:“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专题总结
师:(读)轻轻地闭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绿绿的瓜藤在瓜架上攀援。
生4:我感受到了春天乡下的勃勃生机。
师:多好!我们把书背过来。
生:(教师起头,把学生自然带入背诵中)„„
一个“攀”字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瓜藤的轻盈灵动概括得精妙绝伦,又让孩子们的想象驰骋得无拘无束。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关键词深挖并散开,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有效性不言而喻。四年级下册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但一节课的容量有限,方法的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训练点,以点带面。这个“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例子”用好了,便可“授人以渔”。有了方法,举一反三何难?
三、读写结合——教学生“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
师:(指名读第三句话)这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1:这里用了对比。
师:为什么要这样比?
生2:要突出乡下人家屋前瓜架的美。
师:城里高楼门前的旗杆和石狮子就不美吗?
生3:因为那是人工雕饰的,没有乡下人家的瓜架那种自然的美。
师:可我觉得,旗杆和石狮子也有一种庄严肃穆的美,你能说它们不美吗?其实,有一句话说得好,叫“青菜萝卜„„” w ww.xx jx s j.cN 小 学教学 设计 网收集
生:各有所好。
师:对,有很多的喜欢是没有道理的,就像作者喜欢乡下的景物,或许是因为某种独特的经历,形成了这种偏爱。想一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样的对比的表达?
生4:“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学生读得平淡了)你一定不是那个乡下的孩子。谁再来读?
生5:„„(把“可爱多了”读得很夸张)
师:对,就是这样,你读出了一种偏爱,读出了一种个性的喜欢,这就是对比写作的方法所要表达的感情效果。我很奇怪,对于作者如此偏激的表达,我们怎么会没有反感?
生6:因为乡下人家的景色确实很美。
师:是的,因为有前面对瓜架的具体描述,我们才能自然地接受作者这样的表达。试想一下,如果“可爱多了!”这样的句子不是在段落的结尾,而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你觉得怎样?
生:那就不可信了。
师:是啊,就像我们的作文中出现了“我们的校园真美,非常美,美极了„„”这些感叹,因为缺少具体的描述,所以显得不实在,不可信。
阅读教学有两大任务: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文章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把握别人写文章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写作表达的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读的过程中遗漏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读写结合”也是有效性阅读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一直认为能力的提高不是“教”,而是“悟”,如果一定要有习作课,一定要说“教”,那么,就教孩子喜欢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他们“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登”。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课例研究
语文课内拓展阅读的课例研究
课题提出的背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也是人类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人们对对阅读的认知提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从 2000年颁布的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可以看出对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在145万字以上。语文教材按每册平均25课,平均每课800字计算,一册语文书约有2万字。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多阅读24万字左右,还不足课标要求总量的零头,如何高效、快速的缩短这惊人的差距,达到课标要求的保底数字?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成为当前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具体的要求。目前,我们的课内拓展阅读的现状怎么样呢?笔者对本校各年级的课内拓展阅读的开展进行了一番调查、访问、听课,发现普遍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拓展阅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采用一篇课文加一篇(组)阅读材料或是由课文出发推荐阅读原著的形式;选材不精,拓展无度,随便加,想到哪个,就用哪个,根本不去考虑是否适合该年级阅读;忽视课文的理解而过多过早补充内容,结果导致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都读不熟;还有的没有很好的理解与应用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任意拓展延伸,这既消耗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销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叶老说得好:“教材无非是例子。”怎样遵循语文教学的这一基本规律,用好这个“例子”,进行课内拓展阅读,真正让学生在这短短的几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阅读量,达到课标的阅读要求?鉴于本人任课年级的实际情况,为此,本人提出“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内拓展阅读的课例研究”这一课题。
核心概念课内拓展阅读:是指教师以语文教材为载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社会发展的实际,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某一阅读素材,引导学生向周边辐射,去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理解的教学策略。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内拓展阅读:教师在指导小学六年级学生阅读语文教材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某一重点进行相关迁移延伸、联系比较、发现创新,对课内阅读进行强化、拓展,做到“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l.所要解决的问题
1、找出导致拓展阅读教学现状不佳的本质原因。
2、探究出切实可行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拓展阅读的基本类型、途径。
3、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读写思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将拓展材料整理成册,成为与教材并行的新的阅读体系,供其他年级借鉴。
课题研究的意义
1、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在拓展学生阅读空间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夯实其文化沉淀。
2、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普查我校学生自律方面的现状,归类整理常见问题及原因l
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量与质的调查研究
2、普查我校开展语文课内内阅读拓展的现状,归类整理常见问题及原因
3、探究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内拓展阅读的基本类型
4、探究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内拓展阅读的有效途径
5、探究教师在指导学生拓展阅读中的作用
6、探究拓展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l
研究方法 ①调查访问法。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状况采用调查和观察法;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对本校语文教师、学生作一次关于“语文课内拓展阅读”的调查和访问,更深入地了解“语文课内阅读拓展”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②课例研究法。以某一课教学为例,边研究边实践
③经验总结法。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l
阅读莫雷著《阅读与学习心理的认知》,北就师范大学出版社。每天阅读30-40分钟。(完成时间:2008年9月—11月下旬)
l
阅读窦桂梅著《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每天保证30-60分钟的阅读时间。(完成时间:2008年11月下旬—2009年1月)
l
阅读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每天阅读40-60分钟。(完成时间:2009年2月—5月)
l
阅读有关阅读教学的文章,经常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在一年的研究过程中坚持阅读《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徐州教育科研》、《成才导报》、《语文教学通讯》、《科研网站》等教育报刊杂志,并及时购买有关阅读教学的论著,深入细致地进行潜读感悟、体会与反思。(完成时间2008年9月—2009年7月)
完成读书笔记与课例分析的具体时间安排l
每周撰写1-2篇阅读心得,每月一篇阅读随笔,研究过程中完成读书笔记不少于6万字。分别在县、市教育信息网建立课题博客,及时发布研究进展信息和学习、研究体会。
l
课例1:《苏教版小语教材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文的拓展阅读设计与反思》(完成时间:2008年10月)
l
课例2:《〈螳螂捕蝉〉拓展阅读实录与反思》(完成时间:2009年4月)
第四篇:语文课例研究
语文课例研究
与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人 古晓君
开篇语
方寸之间施教化
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
教学信息(素材)
教 师 学 生
教学手段(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课例研究
反思自己的课 观摩别人的课
课堂教学设计必需思考的问题
依据何在?
第一讲
语文教学设计的课程依据 课例:《蛇与庄稼》课堂流程设计比较
教学案例1(1992年):
一、齐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二、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 并将读音注在书本上,扫清阅读障碍。
三、精读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提示“风调雨顺”、“海啸”、“歉收”、“糟蹋”等 词语的解释。
(2)数一数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讲了什么?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 系在一起的?
(3)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怪事”的原因、经过、结果。
(4)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画出“蛇、庄稼、田鼠”关系图,并要 求学生根据图再次记忆并复述三者关系。
(5)再读课文,当堂指导背诵。
教学案例2(2000年):
一、课前小游戏:找出生活中带有简单联系的例子,例如“羽扇轻摇,清风徐来”等。
二、自由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三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自由选择优先学习段落。(当时学生选择先学第一段)
四、精学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播放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阅读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例:怪事究竟怪在 哪里?放入蛇,庄稼就会丰收,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3)从学生的提问中,抓住“怪事”为突破口,让学生读课文,把怪事 说清楚。在叙述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词——海啸、风调雨顺。
(4)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设计“蛇、庄稼、田鼠”三者之 间的关系图,并据图复述“怪事”。
五、归纳总结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
六、布臵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自学第二自然段,要求小组合作,绘 制猫与苜蓿的关系图,以检验学习结果。
七、检验学习效果,学生汇报,师生共同点评。
教学案例3(2006年):
(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并与学生 共同参与实践,寻找、认识生活中的“联系”。)
一、课前展示资料,汇报预习结果。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
三、分学习小组自选学习优先学习段落,试着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展示 学习结果。
小组1:选学第一段,朗读后画图展示蛇与庄稼的关系,并接受其他 小组提问。
小组2:提供有关生物链的资料,对小组1的选学结果进行补充。
其余小组:评价示意图,指出小组1应对田鼠对庄稼的“糟蹋”作具体 说明,说出其糟蹋的手段,用以体现庄稼歉收的程度,小组1立刻联系上 下文进行解释予以回应。小组3:朗读段落后用小型课本剧示意猫和苜蓿的关系。
其他小组对小组3的表演进行评价,指出联系的中间环节——“土 蜂”对苜蓿传播花粉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评价中各组还对达尔文的这一 论断进行质疑,提出猫的数量也应加以控制,否则会造成新的生物链失 衡。
各组:讨论是否有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后延伸。
(1)作一个小调查: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是复杂的联系,请用简洁明了的形式为同学说明。
(2)留意新闻,个别地区为了保护鹿而捕杀狼,这样做的后果是 什么?请做出科学的预测。
课程依据——现行语文课程标准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二、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三、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
四、语文课程教学的要求及评价标准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二、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理念对阅读教学的导向——
重视语文实践
关注人文内涵
打开教学视域
课例: 《统筹方法》
教师:我们已学过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制图表。谁能说说制图表有什么作用?
学生:清晰、直观、简洁、概括。
教师:说得很好。生活中有很多图表(PPT显示:哥伦比亚一客机坠毁 后的情况分析表、北京市“非典”疫情新增数据走势图、5号台风“海棠”路径 图、我国电话用户超过6亿户柱形图等)。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 的图表?
(学生在其他学科教材与教科书上翻阅后热烈交流)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筹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这道题目(PPT显示):
小王从早上起床到上学前这段时间为25分钟,她要做以下几件事:
叠被(2分钟)、洗脸(3分钟)、刷牙(2分钟)、洗锅(1分钟)、拿 牛奶(1分钟)、煮鸡蛋(10分钟)、吃早点(10分钟)。
看看小王做完所有事情,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兴致盎然地做此题后交流)
教师:现在,我们再做一题难一些的,请看(PPT显示)
李林每天下午放学后5点10分到家,他要做这几件事,必须赶在父母6 点10分下班回来前做完。
做作业(30分钟)、烧饭(40分钟)、打扫院子(8分钟)、洗锅(2 分钟)、整理桌凳(2分钟)。
李林能做完这些事吗?
(学生再次投入做题,做完后在小组里主动地交流起来)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你做对了吗?(PPT显示教师的答案)
——是教“统筹方法”,还是教《统筹方法》?
课例对比:《衣服》
(毛泽东1917年湖南省第一师范附小教案)
教材:第四册第十课《衣服》
一、读:个别读、分行读、齐读。
二、文法:(原文:制衣之料,或用绸,或用布。绸价贵,且不能 常洗,故常服之衣,宜以布制之。)
(一)区分段落。首三句,提出衣料有绸、布二种,为一段;中二 句,单承绸,说有贵与不能常洗之二样坏处,反振下文,为一段;末二 句,转出衣宜布制,乃全文结收,为一段。
(二)变更顺序。制衣之料,或用布,或用绸。绸不能常洗,且价 贵。(下略)
(三)增减字句。制衣之料,或绸或布。绸价多贵,且难常洗,故 常服宜以布制之。
三、做选例
(一)高才生:制伞之料,或用布,或用纸。布价贵,且不便风 雨,故常用之伞,宜以纸制之。
(二)低能生:井栏之料,或用木,或用石。……
四、补助教授相关之知识
(一)提倡俭德(用布不用绸)。
(二)奖用国货(中国布)。
(三)补说毛织物(羊毛、牛毛、猪毛)。
五、名数加减
(一)白布八尺,青布九尺,共布几尺?
(二)方墨九条,圆墨七条,共墨若干?
(三)纸十六张,用去七张,余若干?
(四)学生十八人,□□九人,尚有几人?
(五)十五里路,□□七里,余几里?
三、语文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改革的基
本理念,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课程目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目标都按这一框架进一步展开。必修课程目标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 进行描述。选修课程分别根据“诗歌与散文”、“小说 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 著研读”五个系列的特点拟定目标。
“三维”目标的表述示例
《我的母亲》 《藤野先生》
知识与技能: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锻炼搜集、归纳、整理文中信息的能力。 发现并揣摩、品味文章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味细节,领会母亲的形象和情感内涵。 通过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以生命的教育为激发点,学会关注生活细节,学会在平淡中体验温暖的亲情。
《藤野先生》教学目标
1、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体会不同类别的事
件在文中的作用,并将此种处理事件的方法用于写作实践。
2、学习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的方法,并体会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3、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 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四、语文课程教学要求
识字写字的教学 阅读与鉴赏
各类文本的教学 识字写字的教学要求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学原则是多认少写,识写分开。帮助学生尽早进入阅读。
要利用汉字规律,引导学生认识祖国文字的优美。要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低年级学生写字的要求从以往的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简化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即可。
汉语拼音的教学重点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声母、韵母、音节只要求正确书写,不要求默写。
汉语拼音的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沙滩 贝壳 脚丫 海风 海鸥 浪花 珍珠 海带 鱼虾 港湾 渔船 晚霞
4.日月明
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
一火灭,田力男,人木休,手目看。
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求
加强识字写字。在阅读教学时,要牢牢抓住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个重点,帮助学生认记生字,做好写字指导。
读好课文。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朗读要体现层次性,每次朗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朗读的形式要多样。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单调的技术性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交流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重视积累语言。通过朗读、背诵,积累好词佳句,积累好的篇章。
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教学中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一要扩大问题的覆盖面,减少问题的数量;二要努力转变提问的内容、方式和角度,提出的问题要有思维价值。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以提高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的能力。
教师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选择好的读物,给学生提供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这也是巩固识字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
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课文后的习题,是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
关注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是学习课文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但是,人文内涵的开掘不可脱离文本,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
指导朗读、默读。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
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注意提示阅读思路,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要重点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方法”。
积累语言,鼓励运用。关于语言积累,要加强学习的指导性。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系统,有助于提取运用。
例: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教学
《说勤奋》——议论文。论述勤奋的重要性。
《李时珍夜宿古寺》——记叙文。记叙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纲目》不顾劳累的事迹,表现他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维生素C的故事》——科普故事。介绍维生素C的发现经过。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说明文。介绍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的关系。
找寻内在关联,凸显文化主题
《说勤奋》——说理课文。告诉学生,走向成功,要付出汗水和心血,舍此别无它途。(如何说理,说了什么理)
《李时珍夜宿古寺》——叙事课文。在前篇课文基础上,把学生引向更深一层:李时珍为什么不怕吃苦,为什么能为《本草纲目》倾注如此大的心血?是因为心中存有理想和信念!
《维生素C的故事》——科普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学生,成功往往是在长期关注、强烈期待下,在某件事情促发下的瞬时灵感。(事件,事件背后的意义)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科技说明文。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科技,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事理与生活的联系)
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求
阅读文言文,要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中要减少逐句串讲和语法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多诵读,多背诵,多积累。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在诵读中掌握读音,明了词义,分辨语气,理解语意,通晓文章大意。
要加强学生的诵读和背诵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发现背诵技巧,学习利用关键句(如名句、起结句、衔接句等)掌握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利用修辞(如对偶、排比等)帮助背诵。 让学生在诵读和背诵中感受和积累。要善于吸收古代积极的文化思想、摒弃和批判落后的文化思想。
课外阅读要求
要重视语文课外阅读。“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一方面要重视课本内容的扩展,可作为课本的辅助;另一方面要扩大学生的视野,规定课外阅读量,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高中阅读与鉴赏教学要求
阅读要求——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课例:《〈呐喊〉自序》课堂实录(节选)
教师: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文字。(文字内容略)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筛选信息:鲁迅最希望的是什么?
学生: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教师:鲁迅提出用什么方法来实现?
学生: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可惜走这条道路的又少得很
教师:这是鲁迅《呐喊》捷克译本的序言,写于1936年,即鲁迅逝世前夕。我们要来看看这和他写于十几年前,即1922年的《呐喊》中文版的序言有什么一以贯之的地方?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哪一个?把它圈出来。学生:关键词是“梦”。
学生:不,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寂寞”,它在文中一共出现了10次。
教师:看得很仔细。请大家再读课文,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来思考鲁迅寂寞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父亲病重直至亡故,使16岁的鲁迅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带来的寂寞。
学生:在屈辱和悲愤中,鲁迅怀着“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的目的离开家乡,前往南京求新知,虽然开阔了眼界,但无法参加科举考试带来的受歧视,对母亲心怀依恋却弃她离去而心怀愧疚,所以是寂寞的。
教师:当亲人离去,或是自己离开家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寂寞。这种寂寞属于常人的寂寞。 学生:1902年,鲁迅怀着一种对抑郁的摆脱和对传统文化的绝望有国内到日本仙台学医,但却遭到更为沉重的挫折和打击。在“幻灯片”事件中,在日本学生的拍手和喝彩中,他感到了寂寞。 教师:说得好,鲁迅此刻的寂寞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所以才会有深深的寂寞。这时的寂寞和前一种寂寞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这不是常人的寂寞。这是伟人才会有的寂寞。
教师:鲁迅作为一个弱国的子民,有着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担忧,这是弱国子民的寂寞啊!我们一起来背背学过的《自题小像》。
学生: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教师:鲁迅的寂寞还有其他原因吗?
学生:1903年,鲁迅离开仙台,到东京入弘文学院,筹办《新生》杂志,但未及出版,“同志”就分道扬镳,初次涉足文艺即告失败。他挺寂寞的。
学生: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有一段时间,他蛰居在北京的S会馆抄古碑,很少与人交往,只有老朋友金心异偶尔来坐坐,此时他是寂寞的。 教师:这时的寂寞又属于哪一个层面的寂寞呢? (学生思考)
教师:我们来读读鲁迅的《题〈彷徨〉》一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学生:我明白了。这时的寂寞是先驱者的寂寞。
教师:作为先驱者的鲁迅,他对这种寂寞的情感,在文中有直接进行议论的语句。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到这些语句,并说说你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
鉴赏要求——
关于鉴赏态度和目的:文学鉴赏要重视审美主体的体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文学鉴赏的能力要求: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是感受、品味、领悟、体验、思考。更高要求是研究性的鉴赏,即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用人类文化的视野进行超越性的、深层次的解读。
正确处理文学知识与鉴赏能力的关系。文学知识是重要的阅读“桥梁”,主要包括文体知识、表现手法和背景材料,旨在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根本意义在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丰富文化积累。
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
新闻、通讯作品的阅读。应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应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
传记作品的阅读。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论述类文本阅读。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常用应用文文本的阅读。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
不同类型文本阅读的评价
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实用文体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学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发现观点阐发与实证材料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评估文本的理论自足性;能否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研读文本、评述作者的思想。
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要重视评价学生结合不同文体特征进行阅读和鉴赏的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阐发评介作品的能力。
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查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查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文学作品的鉴赏要求
文学作品的阅读。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入领会作品内涵,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文学鉴赏类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一是考察阅读积累,考察文学作品的阅读面、阅读量及阅读品位;二是考察审美能力,主要考察学生围绕艺术形象能在多大范围和多深程度内展开自己的想象和思考,想象和思考的具体内容是否合理。
新闻与传记:一是考察态度、习惯;二是考察对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把握的程度。 语言文字应用:着重评价学生对语言文字知识、能力和方法的综合运用程度,以及对语言文字的负责态度。应用文写作主要掌握基本格式,具有良好文风。
文化论著研读:着重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尺度考察。一是考察学生在多大范围内接触到文学作品和典籍作品,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如何;二是考察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和内化了这些文学作品和典籍作品的精神内容,成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格内涵。
关于必修课程的教学建议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 “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谋求语言教学与文学鉴赏的融合
课例启发:《雷雨》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课堂互动研究
小学语文课课堂互动研究
课堂互动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双向学习交流,在课堂上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出一个生动、活泼、愉快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就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课课堂互动做了一些探究。
一、小学语文课课堂互动的现状与反思
我国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例如,提问作答、讨论互动等,但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惯性影响,也产生了很多无效或低效的“畸形互动”,甚至出现了为了互动而做出的互动,这都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引起注意。
二、小学语文课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
1、形式缺乏多样
大多语文课课堂采取的教学互动形式较为单一,一般是学生整体或者个体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交流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而小学生活泼好动,不擅长学习死板的知识,课堂互动中更应该积极发挥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时,可以让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同时,生生互动也是课堂互动教学中重要的宝贵资源,是教学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加强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内容缺乏深度
当下,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扮演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看似实现了教学互动,但实质上学生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地位。课堂教学互动中缺乏深度,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学生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很难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思考,更谈不上辩论和反驳。这样浅层、薄弱的交流互动很难有真正的实效,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3、目标缺乏深度
一般把师生互动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视为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现行的课堂互动主要是为解决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和疑惑,对学生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以及人格魅力的提升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和不足。教学互动是人际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互动中不只是知识的传播和接受,更是师生情感、人格的相互碰撞、相互作用。没有情感的互动,就像没有色彩的生活,是不可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三、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捕捉细节,调整互动
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为完成教学任务,为实施自己的“教案”而忽视学生的课堂表现。有时在课堂上,学生产生一个疑问、掠过一个灵感,却被教师在赶时间完成课程的匆忙中忽略了。如果教师善于把这些细节捕捉出来,加以重组整合,调整互动,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给下面的课堂带来精彩,无论是从课堂互动还是长远教学目标和效果来说,这都比填鸭式的教学灌输要好得多。
2、找对方法,增加实效
教师要寻找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力求教学方法的行之有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能只按照一成不变的教案教学,要针对不同课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例如,对于故事性的课文可以进行改编,由学生自己进行情景演绎,让他们在故事扮演中揣摩人物个性、故事背景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遇到抒情意味强的课文,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朗诵比赛,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诵,使其在深情投入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文章内涵,对文章主题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把握。总之,课堂互动要找对教学方法,增加实效,而不是为了互动而互动。
3、创设平台,鼓励互动
教师应主动创设交流平台,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转变教学思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对学生的提问、讨论等互动应该予以鼓励、引导,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设置难易适当的问题,多给学生善意的鼓励和奖励,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使语文学习事半功倍。一个轻松愉快、易于交流的平台,会成为学生进步的强大助推力,对学生日后的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丰富语言,营造氛围
小学生活泼好动,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往往不能在课堂上保持恒久的注意力,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使课堂氛围保持一个宽松愉悦的状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授课过程中,要丰富语言表达形式,尽可能避免晦涩词语,避免课堂氛围陷入沉闷,促进教师和学生双向学习交流,在课堂上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出一个生动、活泼、愉快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小学是学习智力、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孩子学习和接触汉语言文学的媒介和领路者。课堂教学实践中,良性的课堂互动尤其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引导学生领略语文学习的独特魅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其语文知识素养。作为教师,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力求循循善诱,多和学生沟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一个良性的互动交流平台,为孩子的成长创设广阔自由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李静;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互动教学[J]成才之路;2011(02)
[2]杜永强;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J]宁波大学;2012(06)
[3]孙杰;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师生互动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2(06)
[4]金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