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大全

时间:2019-05-15 15:2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2月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2月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大全》。

第一篇:2013年2月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大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后感

文综组张英华

苏联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了74年,无论它的存在还是解体都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今天苏联虽已成为过去,但是在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鼓舞着千百万的教师。假期阅读了《给教师建议》的一书更是让我从内心深处深深敬佩这位热爱教育、思考教育、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教育家。下面是我阅读这本教育书籍的感想。

第一、苏霍姆林斯基具体生动论述了因材施教的道理。

我们的学生之所以随着学习年龄段的提高,彼此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重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态度的缘故。就如不同的人之间体力能力不同之外,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个道理应该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能领悟的道理。基于这样一个理论,我们在现实中认识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应该是相对的。有的学生得到“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有的学生“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所阐述的这一教育思想,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能理解的,但又确确实实是我们教育中没能真正力行的。我们往往是面向全体提出了一样的要求,当看到有差距的学生的时候忽略了他们自身能力的欠缺,忽略找到更好的让他们坚持下去的方法,不能忍受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获取进步。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保护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豪感,使得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

第二,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师读书建议的认同。

苏霍姆林斯基引用一位历史教师的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位历史教师的话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每个人一昼夜都只有24小时,教师的进步从哪里得来呢,读书。么,每天不间断的读书。教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们要做善于读书的人,只有具备了知识的量的储备,我们才能有更好的教育技巧呈现,更多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

第三,有感于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习基础的构建重要性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籍里强调了学生在基础阶段阅读、书写能力的重要。他揭示了一个学生之所以后来学习成绩差是缘于他的阅读及书写能力没能真正成长。我非常认同也深刻理解了其中的道理,他所说的阅读、书写都不是机械的阅读与书写,而是阅读的过程中伴随着思考,书写的过程中伴随着思考。一个学生在阅读书写的过程中能够同步动脑思考问题就是他具备了最基本的学习能力。道理虽然简单,但缺确实让我们豁然。我们的学生之所以试题没能解答明确不恰恰是因为他们阅读思考理解能力出现了问题么。这一教育思想的论述提示我们教育者重视学生基础学习阶段阅读书写能力培养过程中思考着阅读、思考着书写的引导,真正发展出学习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第四,知识应该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不能让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让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并希望最好能尽快摆脱它。知识应该意味着能够应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的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让他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我们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本人去思考,进行生动的创造,那么学生就不会对学习采取冷淡、漠不关心的态度。

第五,慎重应用评分。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拉动的刺激物。提示我们给学生的学习状况评分注意几个原则:评分宁可少些,但每个评分都要有分量;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不打不及格分数;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不明确的地方不要给予任何评分。从苏霍姆林斯基对评分的建议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评分应该是能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学习的手段,而不是打压学生学习信心的工具。

第六,争取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

苏活姆林斯基说道,学校里对待学习和知识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任何感兴趣的事情的学生越多,教师们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理。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种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学科上落后,考不及格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联系我们的教育现状,在我们的学生中不就有这样可怕的状况么,极个别的学生确实存在对待任何科目的学习都无动于衷的现象。我们应努力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把他们从智力惰性中挽救出来。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我们要使他们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让他们能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

第七,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关于苏霍姆林斯基所论述的这一点更让我有很深的感触。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自由时间是涉及智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不不可少的。自由时间的缺少是目前我们国家存在的最大的问题,社会的现状是重视教育的程度越来越发展,社会整体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但是单个个体的发展水平受到限制,这就缘于我们的学生已经没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暂时的成绩显现出来,但未来发展的道路却不很宽广。

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考提出了很多关于教育上的理论和思想,他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教育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他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更是贯穿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读罢此书让我收获很多,以上为我的读书心得。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会指引我今后教育教学的方向,他热爱教育的精神也会不断激励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篇: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昨天晚上开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这本书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心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开始捧着这本厚厚的著作,草草一翻——这么厚,密密麻麻么的纯文字,甚至连一丁点插图都没有,说实话,在印象中,这类理论名著是很难“啃”的,心底是缺乏底气的。但是,读了朱永新老师和李镇西老师的书后,还是迫切希望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于是,还是静悄悄地开始了阅读。读得越投入,底气竟逐渐递增——没有想象中的难懂。嘿嘿,读过《译者的话》,读过《成长的三个阶段——编者序》,在开始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时候,我已经爱上了这本厚厚的印象中的“理论”书了。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孩子们以及他的家长们迎面走来,带给了我无尽的思考。

在《我的学生们的家长》这一章节,苏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要想很好地了解孩子,就要很好地了解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及祖父母等。接下来他用了整整12页的篇幅介绍了他即将要一起学习生活的孩子。面对那一群在战争中留下很深伤痕,留下了至今尚未痊愈的创伤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仔还没正式和他们接触之前早已经把所以情况都熟记在心。想想自己,和孩子们一起都快整整一年了,自认为爱孩子,自认为在努力了解孩子,但是我真正了解哪个孩子的家庭呢。只知道孩子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埋怨家长为了生意不顾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烤虑的是他是否有足够的仁慈和热情温暖他们的心。对于我的孩子,单纯得多,可爱得多,问题少得多之又多,只要多一些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丝赞许就足以温暖每一颗稚嫩可爱的童心。但是我居然做得如此苍白。家庭作业家长没签字,有错的时候,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埋怨家长没负责;孩子吵嘴了,闹架了,心里忍不住地要生气,冲他们吼……或许,我把更多的微笑给了乖巧懂事的孩子。此刻,我再次强烈感受到那些存在这样、那样不足的孩子更需要我的仁慈和热情。现在的通讯如此发达,家长的意识比之以前要进步得多,要了解孩子的所有

情况应该是一件更加容易的事情,关键在于我的行动。对,我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行动。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行动注入了一支强行针。

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而且,孩子在踏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日后整个认识的道路。一想到这一级台阶正在成为许多幼儿的绊脚石时,简直觉得可怕。

我开始同孩子们进行到词语源头去的“旅行”:让孩子们看到美的世界,并竭力使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词语的乐音。我力求做到使词对于孩子不光是事物和现象的标记,而是还包含情感色彩——它的芳香和细微差异。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像听美妙的旋律那样聆听词语,要让词语美和词语表达的那部分世界的美能引起对字母的兴趣,也就是对表达人的言语声音的那些花纹的兴趣。

我们到词语源头去“旅行”时总是带着画册和画笔。下面就是我们最初的一次“旅行”。我确定的目的是让孩子看看“牧场”这个词的美和它的细腻色彩。我们站在垂向池塘的一棵柳树下面。远处是阳光灿烂的一片牧场。我对孩子们讲:“你们看,我们面前多美。草地上有蝴蝶飞舞,蜜蜂在嗡嗡唱。远处的牛群像玩具一样。牧场看上去像一条淡绿色的河流,而树木就像是深绿色的河岸。牛群在河里洗澡。看,这初秋季节开出了多么漂亮的花。咱们细听听牧场上的音乐:听见小飞虫的嗡嗡响和蝈蝈的歌唱了吗?”

教书育人,乃师之天职。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不仅是指为学之道,还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明白做人处世之理。新的《义务教育法》也把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德育之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还有另一段话:“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孩子在教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这些都是基本的,同时也是最复杂、罪明智的教育规则,教师掌握了他们就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导师。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这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爱,父母的亲昵温存同睿智的严厉和严格要求结合的那种爱。”这些都告诉我们教育的过程其实是以其不断发展的形式呈现于三部曲

中。而我们在自己的任教生涯当中要遵循一个准则“与人为真,与人为善,与人为美”。真”,真诚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基础,只有敞开心扉,倾听心声,才能感化心灵。这就需要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应以“真”待生。让他们觉得你可亲可近,没有任何距离感。“善”,和气也。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方式。用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去对待一切不良行为。正确评价学生的最佳方式,不应简单粗暴,而要呵护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钦佩你,从而信服你。“美”,美好也,即一种细腻的情感和情感修养的美。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媒介。更能使学生积极地看待人生展望未来。即使在现实中存在缺陷与不足,但并不能掩盖美好的事物,因为美在心灵,即一种内在美,让他们懂得悟美,掘弃丑陋的思想。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博大思想,联系今天的学校实践,有许多问题应引起我们反思。我们的教师尤其应开展教育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这是教师思想成长和转变观念的基本条件,是学校革新的重要道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胸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坚守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还应企盼着“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这也许就是教育工作应达到的一种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其实这需要我们从平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才能得到体会。

随着孩子们识字水平的提高,书本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画书图书室。遗憾的是没能在书店里找到好的图画书,因此不得不由我自己来画和写。我画的第一本图书是关于严冬爷爷、狠毒的后母、善良的继女和懒惰的女儿的乌克兰民间故事。这本书画成之后篇幅也不算小——共有三十多页,每一页都有一幅画和几句话(有时只一句)。到1952年春,多数孩子都能流畅地阅读了。我们坐在草地上,有个孩子翻开图画书,读了起来„„这不单是读词,还用它们造句。这是创作。孩子读故事的时候就如同进入了画上所画的那个境界。他读的语调表达了情感和愿望的细微差异:严冬爷爷的善良、后母的狠毒、继女的勤劳和热情以及女儿的懒惰和冷酷。孩子们被他们所读的东西深深激动着:他们憎恨邪恶,为善良的胜利而欢欣鼓舞。

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几十次地读一个故事,竟然总能兴趣盎然地听它。

我想起了教师们的忧虑:孩子们朗读起来为何如此单调,呆板?为何在孩子的朗读中很少能听出情感色彩?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朗读脱离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使孩子激动的是一些事,而他朗读的却是另一些事。只有当语言触动了孩子内心深处时,朗读才能丰富他的生活。

第三篇: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形成了丰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经验。而这本书就是编者在全面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基础上,精心地从他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优中之优、重中之重,并对此生发一些感言后所编写而成的。读了这本书让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那些脍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家篇、系列教诲,也让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应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一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研究对教师意味着学习、实践、反思、改进,意味着不断地自我批判,在批判中前进,从而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和幸福。

曾经以为,教育研究离自己很遥远,因为和大多数职教教师一样,对教育研究认识上普遍存在这以下几个的误区:1.无用论。认为做教育研究无用,是自己的分外事,因而对教育研究不予理睬。2.神秘论。认为做教育研究是专职从事教育研究的科研人员或教研人员的任务,离自己很远,很神秘,因而对教育研究敬而远之。3.随意论。认为教育研究是很随意的一件事情,不认真对待,采取随心所欲的态度。

曾经以为,自己有着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对于教材早已烂熟

于胸,只要备好课就可以把课上“好”了,只要满意率过了80%就够了,现在才明白,教育的核心并不是自己怎样去“讲好课”,而是研究学生怎样才能学好。

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只有教师富有创

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不仅仅是因为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所变的最重要影响来自老师,更主要的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什么固定不变的程序,也许老师们会说,教学工作忙,没时间搞研究,实际上,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学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结果,就是教育研究的结果,也正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现代教育的宝贵财富。他认为,教学与教育必须统一起来,必须遵守“教学的教育性”。他说:“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她的心灵实施教育吗?”他认为单独的教育是不长久的,效果是不好的。只有把教育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种影响才是深刻的长远的。是呀,教育无处不在,而课堂又是我们实施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切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应该让学生在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应有的教育。将二者巧妙融合,潜移默化,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当前这种教育形式下,很多学校,很多教师为了求高分数,不顾孩子的长远发展。只给知识,不注重发展智力,强塞硬灌,既捆住了孩子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往往也会将富有朝气,积极活跃的人变成了只会复制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而且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他突出强调教学与发展的统一。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反观自己,曾几何时,为了班级的排名,为了考试卷上那鲜红的分数能略高一筹,很多知识,虽有心引导,怎奈学生干启不发,只好强塞硬灌,告诉学生,只要记住,这种题型就这么解就能拿高分,不用明白到底为什么。考试过后,只要成绩高,就认为自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工作很出色,很优秀了。殊不知,这样做,只能说达到了底线,基本合格,距离优秀还差一大截。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有两套教学大纲。第二套教学大纲,就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拓展,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拓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它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而我们一线的教师,又有几人敢说自己心目中装有两套教学大纲呢?没有发展的眼光,更不会去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只要自己所教阶段能取得高分,能令那些目光短浅的家长眉开眼笑,自己就很胜任了。不去考虑孩子走向高的学段后,知识是否衔接得上?教学是个延续的过程,到我们这里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起点的开始,我们应该想办法传好自己的接力棒,别让自己成为不完满的终结。苏霍姆林斯基额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思想——实践教学思想。他

说,“有些教师持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把教材讲解得越明白易懂,儿童的疑问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就会学的越深刻。”“知识只有在触动

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产生需要感,激发他去进行探索,从而变成他的自己的东西的时候,才能被学生掌握。„„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房子,那么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而砌砖垒墙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只有让学生去实践,他才会掌握知识。”而这一思想正好与现在倡导的构建主义思想相吻合,让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他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实践教学法能教会学生思考。好的教师是先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解决问题,并且在最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以指点。这样,才既不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也不会让学生完全失去实践的机会。这样看来,费尽心思为学生学习道路扫清障碍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如果能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巧妙地创造点困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也不白费心思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些教学思想贯穿于他的赏识教育和创造性学习的教学理论中,同时也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没有方向,只能原地打转,有了方向,才便于前行。感动孩子、激发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读书的愿望,其实就是在悄悄地为孩子营造一种儒雅的家庭环境;美化家居、使家中的摆设整齐化、条理化、知识化,就是在培养孩子用过东西放回原处等良好习惯;阳台上的花草虫鱼,也是悄悄给孩子美的享受,使孩子热爱环境,并培养观察力;小小的学习园地,既赞扬了孩子,又给孩子无声的鞭策„„这些细小情节都构成了家庭环境,都在默默地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那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还有很多,“学无止境,教

海无涯”。有人说老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向大师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最后我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警句来结束我今天的读书交流:

才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我们教育者发掘出来的,就要求我们运用自己的教育技巧,明智的塑造人的心灵,正像雕刻家使用刻刀去雕刻一块大理石那样,如果没有雕刻家的智慧和创造,大理石仍不过是一块不成器的石头而已。

第四篇:《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胡学胜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这是一部论文集,涉及内容很广,既有德育﹑公民教育﹑理想教育方面的论文,也有劳动教育﹑情感教育﹑语言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论文;有论述学校教育的论文,也有论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各种教育有机结合的论文。可以说,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多年教育心得的结晶。在书中,他从多角度谈了教师﹑家庭﹑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多方面影响,既有对成功做法的赞扬鼓励,也有对学校和社会错误行为的严厉批判。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都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选集中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是啊,我们的学生是一本丰富的书,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是一具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教师必须爱他的学生,相信他的学生,尊重他的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无限的创新能力。

读了这部专著,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他对学生充满了无限的爱,而他的这爱,来自于他的人格的魅力;来自于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毅的奋斗精神;来自于虚怀若谷,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不断求实、不断创新的精神;来自于勇攀科学高峰,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在教学中实践活动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顽强毅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名教师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相信经过我们不懈地努力,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第五篇: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

----------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教育家,他一生撰写过很多的供孩子们阅读的故事和童话,他从一九四八到一九七零年间,详细跟踪观察和研究了二十九个班级,共七百多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10年学习期间的生活,根据大量的实际材料,分析了这些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期间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成长过程,揭示了他们的知觉、思维、情感、兴趣、需要、意志的心理发展和言语的不同特点。在他的选集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用事实来说明没有一个孩子未被赋予天资的。今天我们重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就是要认真领会和深入研究他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结合我们的实际,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探究教法,勇于创新,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当地的教学方法。

因为就目前我们的教学方法而言,确实赶不上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我们不仅在教学中缺少耐心、恒心、爱心,而且还没有忍心,同时还存在以下种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

1、不安心工作,一天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2、由于环境条件差,待遇差,因而工作积极性不高;

3、查下生辅导工作难度大,效果不明显,学校与家庭教育配合不够,部分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有点家长不识字,对学校支持不够,所以查下生辅导没有耐心,更无成绩可言。

4、工作量大,没有精力辅导学生课外读物的阅读,学生难以获取

更多的知识。

5、民族学生的汉语文成绩提不高,困难多任务重,汉语会话课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6、学期末的县、乡统考奖罚,为了应付考试,只注重基础训练,忽视全面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担心学生考不好,影响自己的评职称、评先进等。

7、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没有爱心、耐心、恒心,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师生关系不够融洽。

8、对教育法律、法规的认识和学习不够,缺乏学习信心等等,这些行为在每个教师的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

我们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目的,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清楚地认识到以上行为的严重性,重新审视自身的缺点。如何克服这些不足和缺点,并把不足转化为工作中的动力,是当前我们作为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作为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老师的言谈举止都在影响着孩子们的行为,所以老师不能有丝毫的大意,因为老师的某些举动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一位家长的话使我感触很深,他说:“你们老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能出现教错的现象,你们如果教错了,孩子们也认为是对的,孩子们最听老师的话,我们家长给孩子们纠正错误,孩子们却说老师是怎样怎样教的,可见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老师是何等的形象”。是啊,老师不同于其他职业,这是个非常也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的职业,作为老师,不光要给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

观、道德观,要和学生交心做朋友,让学生感到老师既不神秘也不可怕,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师曾这样说:在课堂上,举手的都是聪明的学生,不举手的则都是笨蛋。于是每次上课时这位老师发现一个小女孩把手举的高高的,但叫她回答问题是都是错的,老师感到很疑惑,就找小女孩私下谈话,小女孩说:‘我如果不举手,老师会说我是笨蛋,再说了同学们也会讥笑我讽刺我,甚至看不起我’。听了小女孩的一番话,老师感到十分惭愧,没想到他的话会深深地伤害了小女孩的自尊心,她向小女孩道歉,并且达成了只有他俩知道的协议:在上课时小女孩如果知道老师提的问题,就举起右手,不知道老师提的问题时举左手,老师也不叫她回答。老师在以后的课堂上发现,小女孩举右手的次数越来越多„„”。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儿童虽小但也知道尊重和羞辱的意思,所以我们老师要做到对学生不歧视、不讽刺、不体罚,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严一些,标准高一些,他们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对学习、纪律等各方面较差的学生更不能放任自流,要找他们谈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扑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肯定他们做出的那怕是一点点的成绩,积极及时地引导,使那些闪光点、成绩成为他们恢复自信并为之而努力向上的起点,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让我们每一位老师记住这样一句话:不要让阳光只照在鲜花上,也要让阳光照在小草的身上,让鲜花和小草共同拥有阳光!

2004..5.21

下载2013年2月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2月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驻马店市第十二小李 文 1、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人的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神圣东西的观念。我......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一)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当代出类拔萃的伟大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大学期间,在教育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中,经常会听到前苏联“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字,对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书名早已熟烂于心......

    苏霍姆林斯基摘抄

    摘抄(1) 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想: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记忆是......

    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走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榜样,世界教育大师。他经历35年的教育生涯,一......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合集五篇]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暑假中,我有幸拜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选集。 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

    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范文模版)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鼓励教师学会赞美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赞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提......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一) 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和美妙动人的。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人的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