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朗读,语文教学的金钥匙
朗读,语文教学的金钥匙
记得去年听过一节观摩课,是一位小学特级老师讲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落叶》,对我印象特别深刻。整节课几乎都是学生在读。先是学生初读,学生相互评价,着重于纠正字音,指出朗读中的问题,接着老师范读,然后学生比赛读。针对一个有特色的句子,学生大声读,看谁读得有味道,有感情。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相当深刻。有些从二年级学生口中说出的句子,令我们这些成年人都为之叹服。
曾几何时,我们对于语言课堂上的阅读训练,忽视了,淡化了。许多语文教师把课堂当成自己口若悬河的天地,将学生当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将语言的学法与数理化的学习方法归为一类,除了让学生课堂上听以外就是在课堂上苦思冥想地做习题。各种教辅书、练习册堆积成山,题海战术打得热火朝天。问及原因,则日:“中高考又不考朗读,读得再好,有什么用?再者,读太浪费时间。”就这样,一些千挑万选才进入教材的优秀篇目,如《背影》、《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被试题肢解得七零八落,一些题目偏、难、怪,让学生无法做答,题型的翻新更是让人目不假接,学生不能自主地学习,对语言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何谈兴趣?所以,近年来的语言教学中丢弃了诵读的优势,进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习不是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生长自己的知识。新课标在语言教学方面,强调将学习、生活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及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强调让学生身心受益。另外,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读熟、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可见,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同时也可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使学生的口语得到提高。
语文之所以要诵读,是有其自身的原因的。汉语本是一种语言,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之中,才能实现识字及理解语义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领悟词义的褒贬、文章的抑扬、语言的顿挫、句式的优美及作者笔尖流淌的涓涓真情,从而达到增知识,受教育的目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只一味地要学知识,学语言基础知识,学写作方法,那么就忽略了语言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即说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及读者头脑中再创造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再者,从从阅读的本质来讲,阅读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吏在于学生心智的开掘,人格的完善。因此,阅读活动就不仅仅是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还是学生创造自己生命的过程。
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抓好“读”这一重要环节呢?首先,要从思想上树立起以“读“为本的理念。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读。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接触范文,仔细揣摩,反复体味,内心融入。老师只须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必要时给学生范读。好的范读,可以提高学生读的水平,胜过多遍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教导学生专心读,用心读。读中有思,思中有读,读思结合,不要“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学生的读也要提高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表情达意。对于教师对读的教学也要提高要求:训练有层次,充分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培养语感,熏陶美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在阅读中即使学生积累了语言,又提高了人文素养,终生受益。
让我们发扬中国语文传统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语文知识宝库的大门吧,这将使你的语文教学成功在即!
【关闭窗口】
上一篇:强化课外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下一篇:没有了
■■ 相 关 文 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第二篇:打开语文教学奥秘大门的金钥匙——朗读
打开语文教学奥秘大门的金钥匙——朗读
常国军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方法。它把书面语有声化,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不仅使语文教学更生动可感,而且有助于理解内容,增强记忆,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材料,培养了学生的听、读、说、写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正确的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训练强化要讲方法,要努力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恰当停顿,把握朗读的速度技巧;引导学生有目标的进行朗读,让学生朗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投入到角色之中,感悟情境,发挥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内容特点,选择恰当的朗读方法,面向全体,提高朗读的水平,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朗读是培养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法宝。
关键词:阅读能力、朗读方法、目标、感情、方式。
引言: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古人对此已有明示:“书读千遍,其意自见。”这句话道出了读的重要性,可见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而朗读则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证明,它对于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是其它任何方法不能替代的。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语文教学中朗读方法的实践运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朗读的能力和水平。确立我校98养殖和98微机班为实验班级,利用三年的时间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指导、课外朗读竞赛活动的实践指导(包括演讲、朗读、背诵等活动)、教改实验的具体实施,跟踪比较,检查教学效果。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朗读能把书面语有声化,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它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其主要特征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这是因为声音信号比文字信号更具可感性,进行朗读时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协同作用,一方面使文字符号通过是视觉进入大脑;另一方面将文字符号转换成声音,耳经过听觉进入大脑。这样文字符号与相应的言语活动同时刺激大脑细胞,增强了对大脑的有效刺激。教学中,如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古今学者大多重视朗读的训练,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提出:“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
字,不可倒字,不可牵强暗记。”朗读要“字字响亮”,其目的就是要形成语感,增强记忆,有助于理解内容。冰心寄语中学生时强调:“课外多读一些古典作品”,梁衡也说:“我认为学生写作还是要用笨办法,这就是背诵”。由此可见,朗读对于语文学习,增强记忆语感,理解课文内容等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发挥朗读的作用,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讲一讲具体做法。
一、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基本要求。朗读是一种方法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达到一般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起到教育感染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从读音、停顿、速度等方面加以引导、强化,使学生逐步把握朗读的技巧和一些应注意的问题。
1、停顿恰当。在传情达意的朗读中,正确恰当的停顿是很关键的。不正确的停顿,会改变内容意义,使句子变得难以理解。在这方面可让学生体会、运用一些基本的规律:段落>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七言诗四拍,五言诗三拍,四言诗二拍;主语谓语之间、谓语宾语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古文言中特殊的单音词之间的停顿等。例如:课文《岳阳楼记》的五段内容停顿便可以长些;《劝学》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飞流/直下/三千/尺”;“白日/依山/尽”;“关关/雎鸠”;“鼎足之形/成矣”等等。通过不断的引导练习,学生在朗读时基本能正确恰当的停顿,形成了良好的停顿习惯。
2、字音准确。读准字音是朗读的起码的要求,首先让学生运用普通话的读音来读,其次要注意一些重音、异读的现象。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句中“死”“活”是对比性词语,读时可..
重一些;轻声、变调、音变等现象也应注意引导;特别是古汉语中一些异读现象,要通过查字典或根据注解来读。如:“乃使其从者衣褐”中“衣”是动词,作穿衣讲,故读“yì”而不读“yī”,同类的还有“属(zhǔ)于作文以记之”、“可汗(kè hán)问所欲”等。
3、速度适宜。朗读的速度是根据作品的题材和内容来确定的。不同的作品、内容,朗读的速度也应有所不同。读诗歌时,要指导学生慢一些,因为诗的语言比较精练,只有慢,才能有回味余地。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伐檀》时,则要慢一些,而在朗读爱情诗《关雎》时,则要加快速度进行。作品课文中的一些静态景物描写、叙
述、对话、低沉的词语也宜慢读。如《荷塘月色》一文的景物描写最好放慢速度来进行。一些紧张动作、热烈欢快场面、抒情议论的语句,朗读时语调要高扬,速度应适当加快。如《海燕》的朗读整个基调都应是快速的。
朗读的技巧要求在实际运用中要不是单一的,要加以综合运用体会,才能有声有色,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有目标的朗读。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目标是朗读的重要前提,朗读必须让学生明确目标,而不是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1、预习中的朗读。在新课学习之前,一般要让学生预习,而预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朗读,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字、词,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去“思”、“悟”,进而自己解决在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先做记号,作为讲读时讨论的内容,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另外有效的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良好途径,体现了先教后学的原则,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提供了机会。实践表明,把朗读当作学生预习作业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2、讲读中的朗读。语文教学的一切学习活动必须从读开始,并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因此,在讲读课文中就要让学生多朗读,从而达到多种训练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第一自然段时,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矛盾的心理,感悟整个作品的基调。而《风景谈》一文,讲读第二个画面时的朗读,则是让学生体会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下的乐观精神和对生活的态度。学生在讲读中的朗读是分析与思考的紧密结合,要让学生利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角色,反复体会重点句段,品味文字内容。“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引导。”由于朗读时的目的明确,加之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就会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欣赏,在欣赏中升华。这样不仅起到了以读代讲的作用,而且达到了其义自见的目的。
3、讲读结束后的朗读。课文讲读之后,一定要再次朗读全文,目的是要整体感悟、欣赏,有时也是为了强化记忆、背诵。特别是些一名篇佳作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达到熟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样才能实现朗读—感悟—内化—升华的语文能力习得的周期。
三、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首先要充分给学生时间去朗读,并且尽量做到通顺流利,让学生在整体上对课文有一定的认识。在节奏、语调上初步把握。在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时,我引用了《祝你一路顺风》和《今儿真高兴》两首歌曲进行比较,两首歌曲的节奏明显不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心情不同,说话的节奏也不同,应读出喜怒哀乐的感情节奏。其次还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从小处训练强化,如一些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朗读。然后再过渡到篇章的有感情朗读上。再次要创设合理的情境,烘托气氛。朗读课文如同表演一样,一定要投入。因此要让学生进入角色。这一点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需要教师引导创设出情境,烘托出气氛。可利用多媒体、电教等手段再现课文中的场面、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受到感染、启迪,再进行朗读时也就容易投入,读出感情了。自然也就理解了课文内容。俗语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让学生有感情地练习朗读,既提高了学生朗读的水平,又可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四、选择运用恰当的朗读方式。在教学中,朗读的方式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文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一般在范读和欣赏课文时,可让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以促进全体水平的提高。而在具体讲读时,要让多数学生朗读,尤其是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借以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借为切入点,面向全体同学进行字、词、句、段的辨析、朗读。当然对于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一定要耐心引导,真诚鼓励,多发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表扬。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朗读的过程中,促进整体能力的提高。
齐声朗读在教学中用的比较少,但当遇到学习诗词和课文中优美的段落时,齐读的效果是很好的。例如讲《劝学》时,让学生齐读,那整齐洪亮,而又有节奏的朗读就像优美的音乐一样,烘托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另外,根据课文特点,还可采取自由朗读、配乐朗读、轮流朗读、开火车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结论与建议:
十多年的教学证明,大量的朗读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了“满堂灌”和“满堂问”所造成的学生疲惫,有效增
强了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朗读是打开语文教学奥秘大门的金钥匙,放开手脚让学生读,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朗朗的书声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的语文课也会更烂漫,更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和引注:
1、《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2、《心理学》
3、《中学语文教学》1990年第10期
4、《语文学习》1990年第8期
2002年10月
第三篇:语文教学的金钥匙
语文教学的金钥匙
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在改革热潮中,小学语文教学也有了新的突破--那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课文、多读优美片段、多读重要的句子,从而在读中理解课文意思;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通读感知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教师从所学课文的题目入手,展示课题,引导学生去读。学生接触课题后,说出自己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第十册《桥》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说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围绕桥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桥仅仅是那座木桥吗?学生情趣盎然,急于去读课文,想解开自己心中的疑团。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一遍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在指导学通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教师要进行示范辅导,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二、细读感悟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悟”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
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1、读思结合
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讲解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如《桥》一课,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进入文本学习,边读边思考,然后在全班交流,谈一谈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中,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给予评价,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因为学生的理解比较到位,所以读得入情入境。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读议结合
议,就是讨论和交流;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议的过程中要重视读的作用,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要让学生再读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以便更好地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如《桥》一课,课文中有两个“吼”字,让学生反复读两处“吼”,议一议“吼”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汇报,然后指导学生读出感情。第一个“学生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出威严,读出不容争辩,等等。第二个“吼”字应该读出老汉对儿子的“爱”,读出他的急。让学生理解后在读中感悟,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3、读练结合
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语文教学只读不练,学生学得不扎实,体现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学生拿起笔来写,比较读、对比读、都是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比如《桥》一课,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让大家把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我感受到学生兴趣盎然,语言在生成,能力在增长,连平时很难动笔动口的同学也跃跃欲试。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写,读练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才有所提高。
总之,在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做到让学生读懂文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兴趣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句话充分阐明了现行教育的主体。对于目前的小学教育,小学生需要老师不断的营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当今的小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尊。那么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太传统。在教学中就应该随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学生乐学的目的。“兴趣教学”是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兴趣教学”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双边作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兴趣教学”的特征:在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上,强调愉快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愉快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有助于学生发展;在受教育者发展的内外因问题上,强调在需要层次上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在处理教育中知、情、意关系问题上,强调以愉快为核心的各种积极情感与认知的互促,达到知、情、意并茂。这三个有机方面,前者是兴趣教学的目标之一;中者是兴趣教学操作上的支撑点;后者则是兴趣教学中贯彻始终的一条主线。实施兴趣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而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双方各自对教学活动的情感、态度、师生双方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是体现和实现“兴趣教学”的关键。
(一)教师的“善教”是激发学生兴趣并乐学的前提,“善教”应该在善于学习、善钻教材、善研教法上下功夫。
1、善于学习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和教学方法。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紧跟教育形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认真贯彻国家教育的有关文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教学观。只有教师的教育思想端正,观念不断更新,学生才可以享受“兴趣教学”;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博学多思,求实创新。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那么教师也应该全面发展,由专业型向复合型过渡;那么教师也应该有创新意识,教学有新意;思想要超前,方法要创新;我们要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那么教师就应该具备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新的操作应用技能。只有教师本身的知识不断更新才可以真正对学生进行“兴趣教学”。
2、善钻教材
善钻教材是指教师掌握了钻研教材的规律,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力求做到师生的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统一,知识与能力统一,认识的构建与情感教学的统一。要做到这些就要找准学习目标进行导向,找到可供创设的情景进行整体感知。透析课文内容结构,上下文关系,将课文分层,从而引导学生分层操练。进行精讲点拔,整体巩固,质疑解难,反馈调控;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和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会学”并形成一定的科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
3、善研教法
善研教法是为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们要力求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那么教师既要研究学生又要研究自己。研究学生是从认识规律去达到教师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意志、情感的目的;研究自己是为了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在教学中扬长补短,在钻研教材,吸取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带有个人特色的、创新的教学方法。“兴趣教学”有各种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教育中是最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最富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之一,他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行之有效。其次,还有“表演教学法”等等。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善教”的结果。学生的学习之乐,是“兴趣教学”课堂追求的乐学效果。
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需要用过多的文字叙述,在课堂上,从学生的反应,课堂的气氛就足以体现。我任教一年级语文,在一年级的教学上我采用的是“游戏教学法”。如:我在教学“g、k、h”时。在教具制作上,准备了小鸭子、小蝌蚪的卡片。在做游戏时,能让每个同学都得到一张卡片作为奖励。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让学生都能在学习上提起兴趣。当然,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达到教师的要求,教师就应该因人而异,找出每位学生的优点给予表扬,而不是根据他当前的表现进行批评;我们学校门前有条小河,在教学“h”时就带领学生到河边去感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本堂课的知识。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而对于高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又较低年级学生大一些,他们应该懂得刻苦学习,因而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上,“兴趣教学”的味道就淡了一些。那么,是不是提倡“刻苦精神”就不用进行“兴趣教学”了呢?不是的,其实,“兴趣教学”与“刻苦学习”是相一致的。它是行为态度的反映。
因此,引导学生以苦为乐,让学生在乐中学。兴趣教学是就教育目标提出和实现而言,而刻苦学习是就教育的过程或目标的实现方式途径而言,两者是统一的,学生所付出的辛苦越多,获得目标实现时就会越快乐。兴趣教学在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中,确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初探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情感教学。
一、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倾情投入,让学生处处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情绪感染。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倾情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导语设计中首先要立足于以情动人,使学生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但这一点往往被不少语文教师所忽视。许多语文教师的教案,甚至是所谓优秀教案里根本见不到导语设计这一项。这恐怕不单是疏忽所致,而是由于其本身教学观念的残缺。有经验的老师则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甚至是为设计好导入语而费尽心思。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刑场上的婚礼》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看一段举行婚礼的录像,再看一场刑场毙人的录像。然后他动情地说:“刑场是宣告生命结束的地方,而婚礼是象征新生命诞生的的活动。本来这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讲到这里,这位老师的语调越发慷慨激昂:“然而,共产党员周文雍、陈铁军烈士,把刑场当作举行婚礼的天堂!这是一种气吞山河的伟大创举!这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的壮举!更是一种亘古未有的壮举!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刚强不屈!更体现了共产党员坚持正义、藐视敌人的浩然正气!”这样精心设计的导入语,无疑能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当然,在语文课堂上,只有一个富有深情的导语设计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方有可能使学生随课文的情境变化而或喜或怒,或哀或愤,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是语文课堂上,要注意通过教师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
当然,无论是导语设计还是语言艺术,教师的倾情投入即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源于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与深切感受。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深钻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教师自己首先要能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情不动则辞难发。纵然言于声也非出于心,不是伪饰,就是矫情。正如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所说:“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
二、语文课堂上情感教学的“情”要以“理”为根基,只有符合作品所固有的“情感韵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情感”,才能正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情溢其外而理持其中主要应根据作品本身的风格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来掌握。
(一)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风格和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里洋溢的“情”与课文的情感韵味相统一。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教学手段;无论是朗读,还是分析都应该一切以文本为中心。
从文章风格而言:同样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与《荷塘月色》在情感上所表达的基调有区别,一个是对梅雨潭绿忘情的眷恋,一个是在月夜里那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教师朗诵时就不能基于一样的感情基调。前者需要轻快而深情的朗读,后者只能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朗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和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只能是单个的朗读,而决不能像朗读《风景谈》或《土地》那样一个组或是整个班的齐声朗读。
从文体特点而言: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都既是语言艺术,又各自具有其本身的文体特征。因而教学中教师在紧紧抓住都是语言艺术这个共性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其文体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诗歌教学主要是多读,适当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其意境与韵味;散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品味其“形散神聚”的特点。也要强调多读;小说教学主要是立足于情节、人物、环境的分析与鉴赏。因而它们从课堂教学方式上讲,教师不能采用一个模式、运用同一种手段、按照一样的程序。原因是它们的风格与文体特征不一。
因而,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教材的风格与文体特征,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二)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有些知识的学习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而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知识信息的传递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在应用文、诗歌欣赏、基础知识检测等教学内容上,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竞赛、抢答、表演、朗诵等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中既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以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头脑,以充盈的神情气度铸造自己的教学言行。课堂上举止言行,眉宇间神情变化都要能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发乎外以煽情,聚于内以合理。
第四篇:语文朗读教学设计
语文朗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朗读指导课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手段,朗读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有感情朗读是阅
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目标
1、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 熏陶。
2、增强学生的语感,掌握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等,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使学生对字、词、句有整体的感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朗读感悟,学生们逐渐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态度。
2、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敢读、想读、爱读,能够做到大声朗读、由感情朗读。
3、初步了解朗读的一些技巧,学会语气轻重的变化,学会断句和停顿。
通过平时教学中观察,本班学生对朗读的积极性特别高,但是一旦让在朗读中加上感情,就没有人敢读或是读不好,对有感情的朗读没有信心,不知道怎样带入感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将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来带动学生的情绪,以达到情绪的高潮,真情自然流露。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敢读、想读、爱读,能够做到大声朗读、由感情朗读。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学生们逐渐学会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态度。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用语言先让学生想象画面,再听配乐朗读。
(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交流体会)
引起学生兴趣,初步感受有感情朗读的美。
2、谈谈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3、说说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
二、传授技巧
1、同一句话用不同的感情读出来的效果,再次感受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
2、讲授朗读技巧。(认真听讲,学生示范读)
让学生快速掌握技巧
三、分组朗读
1、各组找一篇文章,本组内讨论、练习;
2、各组选一个朗读,由其他组评价,并说出你从中听出作者想表达的感情;
3、讨论怎样朗读更好。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在探究讨论中应用所学技巧
四、课堂小结,巩固所学
1、教师再次总结怎样才能在朗读中带入感情;
2、让朗读好的总结一下心得。
七、教学评价设计
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
八、板书设计
(有感情)朗读
1、作者感情、读者感情
2、技巧
九、实践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平时上课读课文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启发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过程我采用的是先少量讲授,不至于学生一头雾水,再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通过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的方式,让学生由浅入深,自己悟出方式方法,这是本节课较为成功的地方。当然,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一些程度低的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就算站起来读的,也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一点我考虑的不太周全,以至于在范读环节耽误了不少时间,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本节课整体上还算满意,学生们都喜欢上有感情的朗读,积极性特别高,大家讨论要组织一次朗诵比赛,反应很好。
第五篇:语文教学与朗读
语文教学与朗读
语文组 梁晓桃
朗读,作为阅读方式之一,是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下面本人就朗读的作用及朗读的指导谈一些心得体会。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作用有如下三点:
(一)朗读能使学生吸取知识、丰富知识、发展智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知识的积累是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语文课应着重教给学生吸取知识的方法,吸取精华部分,扩大自已的知识视野,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从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看,既有社会科学知识,也有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通过阅读吸取和掌握知识,认识生活、社会和历史。
同时,阅读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人的思维要靠语言,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指导阅读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给学生的智慧仓库增添一笔财富,不言而喻,阅读对开发学生的智力,作用是明显的。
(二)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刻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阅读材料思想内容的感染。中学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学习《归去来兮辞》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去想象陶渊明在辞中所描绘的一幅幅画面,并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去描绘这一幅幅图景,通过大家的集体智慧参与,大家对作者所要抒发的田园之思,田园之乐以及归隐田园后的惬意、满足体会非常到位,对文章的理解也非常透彻。
(三)朗读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美的教育。语文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特殊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通过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朗读训练呢?
1、组织学生认真听朗读。
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放录音带、组织学生认真听读,要有明确的要求:重点听什么?听正音,还是课文大概内容,还是欣赏,还是学习表情„„教师要告诉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读的效率。
2、重视朗读指导。
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课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
3、读背互相结合。
学生对课文能做到熟读或背诵,将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同时读是写作的基础,朗读、背诵的文章多了,分析能力、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总之,语文学科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朗读训练,授之以法,引导学生去朗读,去欣赏课文,养成读书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