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上孩子为什么不举手
课堂上孩子为什么不举手
钟桂莲
课堂作为学生的天地,应是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无论在讲课或听课中,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去解答,而有的学生却在那里默不作声。这让很多教师感到困惑,课后我也不断地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部分孩子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呢?我大致概括了以下几种原因:
一、从众的心理
有些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能够积极的思考并且能够想出问题的答案,但是一看到其他学生都在那里默不作声,自己也失去信心,怕出丑,从众心理让他们加入到大多数人行列之中。
二、问题的难易程度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可能会根据所学内容对问题进行拓展与延伸,如果老师的问题相对较难,会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够对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加之时间紧,部分反应慢的学生就有可能还没有思考成熟,而教师有可能会因时间关系,只关注那些头脑灵活思考积极的孩子了,无形中损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这同时也给我们教育者提了一个醒,课堂上一定要给孩子们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三、胆怯的心理
有些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后不敢举手回答,问其原因大部分学生会说,不知道自己想得对不对,不敢回答,害怕回答错了,同学们会笑话他。其实这不仅是孩子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更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细心的教师就应该积极地抓住这点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正确的鼓励与引导,让他们找回自信。
四、环境的改变
这里所说的环境的改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课位置的变动。学生有可能对刚刚变动的新环境不太熟悉,比如到多媒体教室去上课,去了以后就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新鲜感,或者是周围有什么吸引眼球的东西,导致孩子们上课的精力不集中,结果对老师的问题就有可能有所忽视。这也是孩子上课不举手的一个原因。再者是教师的改变,尤其是换老师上课,由以前比较熟悉的老师换做成一个比较陌生的老师上课,新老师的脾气、性格等学生不是很熟悉,回答的正确与否,不知道教师会作出如何反应。这也会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很想回答问题,但由于教师的改变又会有一些胆怯的心理。
五、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我这里所说的外界因素主要指的是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包括许多:比如父母吵架、离异或者是家中发生了灾难等,这都有可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导致孩子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所以上课分神,精力不集中,这也是导致孩子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之一。
六、自身身体的因素
比如学生在上课时突然发生了肚子疼、头疼、发热等症状而又不愿意给老师说,虽然表面上在听课,但由于身体不适,学生也不能积极地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表现,以便及时做出调整。
以上是我几年来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所得。当然影响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因素还有很多,作为教师要不断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学生动向,以便课堂上能有的放矢,更加有效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我们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的课堂,变成百家争鸣的课堂,变成更加精彩的课堂。
第二篇:小学作文:忘不了课堂上的举手
忘不了课堂上的举手
6年来上课时同学们举手的样子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毫升举手时时未见其人先问其声的。数学课上‘‘我!我!……’’的喊着,多像小贩的吆喝声啊!使班级热闹起来像菜市场一样。王豪生的这般举措常常是老师讨厌,所以他经常没有被请到。但他总是不吸取教训,经常犯老毛病。
金沛乐更胜一筹。边站着高举着手,边大声报出答案。他的答案也不是全对。当他报错答案时同学们边马上将其纠正,他便红着脸低着头坐下了。当他报对答案时,答案都被他报出来了老师只好叫他说解题思路。
班上并不全是举手样子不好的同学,也有好的。
吴建龙举手是真可谓是一枝独秀。突然班级里静悄悄的,连一根针掉落的声音都听得清楚。原来是数学课遇到了难题啊,班上只有吴建龙举着手,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扁舟,寂寥天空中的一只雄鹰。当他站起来是便缓和了班中的气氛,经过他一番讲解我心中便云开雾散了。
陈温思手举得十分端正老师经常请她发言无论是哪门课的老师都一样。她不仅手举得好,回答的也好。尤其是语文课上,她胸有成竹地将手举起,回答问题话音刚落就是一片掌声。
这是,在我的脑海中有浮现了同学们举手的样子:语文课上的零零星星的手,数学课上的不计其数的手
同学们那形态不一的举手姿势已经在我的脑海深处印下,我会永远记住班级里的同学们。
第三篇:别让孩子在课堂上难堪
别让孩子在课堂上难堪
“这是一堂一年级的数学课,教学内容是8以内的加法。当教师讲授完新课让学生练习时,一个没有同桌一直在课堂上一言不发的男孩被老师„特别关照‟起来汇报„8+8‟的答案。这个没有举手的男孩,有些腼腆地站起来小声说等于17。没想到,话一出口,就遭到了旁边同学的嘲笑。也许是立于讲台上的老师没有听到,她提出请这个已经无辜承受了同学嘲笑的男孩再说一遍,这个男孩显得比先前更紧张,声音更小地说出了„17‟,结果又得到同学的一阵哄笑。当老师从一个学生那里打听到了小男孩的答案,马上就请全班学生判断,异口同声的„错‟,结束了男孩仅有的一次发言……”
“这是一堂三年级的语文课,教学内容是富有童话和诗意气息的《小露珠》。当老师教学到最后一个环节,请学生对小露珠说说心里话时,一个踊跃发言的小女孩站起来,天真地说:„我想给小露珠打个电话,请它到我们家来做客。‟小女孩的话音未落,就遭到了众多同学的哄笑,小女孩只好羞红脸坐了下去,而老师却依旧继续着自己的课……”
“这是一堂五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正在讲课的老师发现有位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趴在桌子上,就当众问他为什么没有精神。„不舒服。‟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老师却不假思索地冲口说:„下课还是活蹦乱跳的,现在完全是找借口。‟随着课堂的一阵嬉笑,那位学生终于失去理智地站起来大声顶撞老师,老师也愤怒了……”
……
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就这样轻易地在本该充满关怀、享受愉悦交往、体验智力挑战的课堂上让孩子遭遇难堪,使幼小的心灵不得不去承受着本不该有的精神压抑、冷漠与放逐。倘若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能够主动走近说错答案的小男孩,牵着他的手来到讲台上,鼓励他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引领着下边的同学一起帮助他走出思维的误区,那么这个无助男孩的心里一定会充盈温热而灿烂的阳光;倘若我们的第二位老师是一位有心人,能从女孩的回答中倾听到一个孩子诗意的天真,那么老师就会真诚地为这个孩子喝彩,从而排解掉女孩不应该得到的尴尬哄笑;倘若我们的第三位老师不高高在上,而是主动蹲下身来,轻轻拍拍孩子的肩膀,微笑着聆听孩子的诉说,那么师生都不会在愤怒中使彼此难堪……遗憾的是,这几位老师就这样沦为了漠然的“看客”与“法官”,不仅损伤了师者的威严与形象,更重要的是让本该充满生机与活力,会把愁烦转为微笑、会让溪流汇成大河的课堂演变成了散发着压抑、沮丧、惶恐等气息的“心灵屠宰场”。为此,我们的课堂需要倡导一种简单的精神:别让孩子难堪。只有这样,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才会想学生所想,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从而让我们的孩子真实地感应到老师最纯朴、最敏锐、最温柔、最真诚的情怀。(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 刘成伦)
第四篇:课堂上教给孩子识字方法
课堂上教给孩子识字方法
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我们教给孩子识记的方法。我常用的方法如下:
1. 形象记忆法。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简笔画、动作、语言等,创设情景,使汉字与事物形象地联系起来,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如教“哭”字时,学生比较容易写漏一点,老师可以出示一幅小妹妹哭的图画,再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她哭的样子,老师指出“哭”上两个口表示眼睛,一点是哭的眼泪。这样,学生写“哭”字时,就会想到这滴眼泪,就不会漏写这一点了。在教学“轻”的时候,学生就意外的自己找到了识字的技巧--他把工上面的想成了货物,工人用车搬货物就更轻了,瞧!多聪明的学生啊!接下来就有好多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发现,我相信这些学生想忘记这个字都难了。
2.猜谜识字法。
学“碧”字的时候我就编了一个谜语:王子和白雪公主坐在石头上说悄悄话。这个谜语利用了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心理编的,这样学生就高效率地记住了这个生字。如“午”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远看像头牛,近看牛无头,时间正是日当午。
3.顺口溜识字法。
遇到难、易错的字,借助顺口溜教学。如教学“美”字:羊字没尾巴,大字在底下;“金”字: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顺口溜识字教学,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琅琅上口,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现语文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4.找规律识字法。
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寻找规律的方法。加一加:如方加一个反文旁就成了放。减一减:如:学了园,减一减就成了元。换一换:如底和低就可采用换一换的办法。
5.故事识字法。
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教学“ 望”字时,我给孩子们讲了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小王子,他的妈妈死了,他很想念妈妈,人们告诉他妈妈到月亮上去了,于是他常常抬头望月亮想妈妈。同时教儿歌“王子望月望、望、望”。这样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
6.用比较法识记。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了多数,因此掌握好这类字的造字规律将对今后提高生字的识记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形声字有两部分组成: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教学时,要将汉字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识记。如教学“青、请、镜、睛”,告诉孩子们“青”是声旁,所以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后鼻韵母ing, “请”跟语言有关,部首是言字旁,“镜”是金属,部首是金字旁,“睛”是眼睛,所以部首是“目”旁。7.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创新者,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并会用更高的情趣,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师要想方设法保护他们这种热情,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识字,不要强求统一。如:认识“玩”字时,有的孩子用“元”字加“王”就变成了“玩”,有的孩子用“王”加“二”再加“儿”;学习“挂”,有的说把“蛙”的“虫”变为“扌”,有上说“扌”加两个“土”等;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
8.生活中识字,课外阅读识字。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因此识字教学也应该是开放的,不只局限于课堂,我们要运用好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孩子们主动认识出现在身边的字,如:学校的标语,街上的广告牌、店名,食品上的名称等。我们可在班上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活动,既扩大了识字量,丰富字词积累,又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五篇:上课不举手现象思考
上课不举手现象思考
周方远
开学已经一个月了,通过这一个月的上课我发现在课堂上,有一部分小朋友发言还是非常积极的,而且这些人相当固定。基本上每次我提问题时她们都会举起小手。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这现小朋友都是相对来说成绩较好的一部分学生,她们的性格相对来说也比较外向;有一部分小朋友不是经常举手,但他们也会发言,这部分学生是依照自己的兴趣来发言的;有一部分学生是按照问题难易来举手发言的,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当他们觉得我的回答肯定是对的时候,她们才会举起手来;还有极少数人是不愿意举手发言的,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似乎举手发言对她们来说都与她们无关。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题基本上没有,他们好像还没有这个意识。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小试验,我在一堂课上基本上都叫了举手的小朋友,发现她们学习劲头很足,她们的回答也通常让人满意,而且回答时声音响亮。再看那些没举手的,性格内向的一声不吭,性格外向的则在下面开小差了。在另一堂课上,我基本上叫了没举手的小朋友,她们被叫起来时很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唔唔的,让她们坐下时倒显得很轻松,显然她们害怕回答问题。再看那些成绩好的小朋友,有些在喊“老师,我来我来”,有些则在偷笑。这些现象令我深思,似乎总有一种对比,而这种对比是让人难受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了这种现象呢?分析了许久总结出三个原因:
一、不自信。
问题提出之后,很多同学总是左顾右盼,看看其他同学举手了没有。当看到别人都没有举,就心想“连XX都不会,看来这个答案大概不会是我想得这么简单吧”。
二、太自尊。
有些同学的自尊心又强又脆弱,总担心自己回答不好之后被同学们笑话“你看看,假积极,原来并不会”,更担心在老师的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老师一定觉得我没有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好。”
三、不必要。
很多同学都心想“反正我的答案一定不会标准,反正老师是要给我们讲标准答案的,我何必费那个劲,绕那个湾子呢?直接等着老师的标准答案岂不是更好?”
其实这也不能怪同学们,前两种心理形成的原因,典型是受了中国人脑子里根深蒂固的“爱面子”、“虚荣”的潜移默化影响。而第三个原因,则是受了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形成了对“标准答案”的过分依赖和自主思考的懒惰。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的状况,最终的结果对我们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我们再怎么抱怨大环境的罪孽,但是如果不能尽快改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最终受害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针对这些现象,我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规定站起来回答的小朋友声音一定要响亮,让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得见。当有小朋友回答时你必须认真听,我会抽其他小朋友“刚才那位小朋友说了什么,你对他的回答有什么意见”。(旨在希望他们能学会认真倾听)在举手发言之前一定要先动脑筋。设立发言进步奖和发言优秀奖,旨在照顾程度不同的学生。让差生体会到原来发言不可怕,而且很光荣。让好生也能积极表现自己,这就需要增加自信,如何增加自信呢我也分析了三点:
一、示范法,我们要给学生讲清举手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要鼓励学生勇敢地举起手来。举几个国家领导人面对记者提问能应答自如的例子。
二、心理治疗法,上课举手敢于回答问题是一个学生心理素质过硬的综合检测,原因1-3就是一个学生心理素质过差得集中体现,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治疗,从而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个性。
三、换位法,师生换一个角度,由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变成学生免除了学生好多后顾之忧,从而形成一种开放、宽松、向上、友好的学习氛围,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愉快、自觉地举起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