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研究》论文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通过多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和研究,结合现在初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利用初中生物教学这一阵地,综合论述了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以及课后反思及交流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和方法及措施,以求达到生物知识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心理健康
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这些都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生物教学不能再仅是传授知识,使学生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过程,更应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品质、掌握方法的过程。在生物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和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利用学科特点来优化学生心理环境等方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力求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1、优化生物课堂教学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讲,结合学科教学进行的心理教育是最有实效的。因此,我们应找准生物学科的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生物教学互补,使心理教育的内容与生物教学的内容有机融合,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老师需要在课堂内寻找一些契机,在课堂中有效的启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使学生的品性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积极探索适合本班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去学习,积极鼓励学生去努力探索和创新。要在课堂内建立一个“民主”的氛围,积极营造一些思维深度广及趣味性也十分强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成功、榜样、激励等贯穿于课堂,以达到激发学生自信心和自强心,让学生心中更有动力和欲望,更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此外,不应该让学生只留在生物课堂上学习,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放松心情的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交流中,触动学生心底情感。有一位学生这样和我说:“在上第一节生物课前,由于别的学科成绩不理想,也就使我对生物失去了兴趣与信心。没想到第一节课这么有趣,我想好好学习生物。希望老师能够给我帮助,也希望同老师能够交朋友”。学习对老师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切机会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一句口头表扬,—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对学生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都可能会为其提供学习动力进
而刻苦钻研文化知识的契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多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点拨和启发。2、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实验课堂教学中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相关的实验素材,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在教学的时候使用情感教学,使学生的好奇心得以满足,从而调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对生物科目产生浓厚兴趣。生物的实验活动中有着很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进行任何一个实验的时候,都应该有意识的把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融入到里面去,同时将实验活动有效的串联起来。比如,在进行《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实验时,鼓励胆小的同学尤其是女同学参加到活动中来,锻炼其动手能力,让平时较为内向和自信心不足的同学多多表现,积极鼓励他们,使其逐渐建立自信心;例如在显微镜下面来观察写有“上”字的玻片,由于对于相关的知识已经做了讲解,大部分学生对于物象都可以较为迅速的发现,那么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找些平时内向不敢发言的同学,让这些同学来回答这个较为简单的问题,当同学回答完毕之后,不管回答的结果是否让人满意都需让其它同学用掌声进行鼓励,采取这样的激励方法后,平时内向的这些朋友也会找到自信,在生物课中更加自信。在大部分的的实验过程进行,都需要小组之间的成员进行分工,只有小组成一起努力,方能使实验成功,这也就使同学间的凝聚力得到加强,此外,共同的努力而成功的实验,使他们有集体荣誉感,明白团结才是力量的真谛。生物实验本身便是充满了有魅力的,学生都积极主动的想亲手做实验。但有时候实验的挫折或者失败会对其形成打击,导致其放弃实验。因此,在实际的实验过程时,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上面,而是应该要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明白生物知识所在,了解和掌握生物的相关知识,巧妙的把生物知识在生物实验中进行梳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达到学生的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结合,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上生物学科。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认知的师生心里互动环境,它由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组成。课堂心理环境表现为融洽或冷漠、活跃或沉闷、和谐或紧张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的关键。、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
营造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以人道、平等、民主作为基础,具有爱的品格。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护儿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努力尝试,的确有所收获。
首先,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老师不能再作为“一言堂”的主人,学生也不再“唯师是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有潜力的人,决不只是装知识的容器。中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成熟之中,他们需要尊重、理解、鼓励。我们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和人格。我们表现出的态度、讲话的语气必须和蔼可亲,对待学生的问题不论简单或是幼稚、荒谬,甚至尖锐,我们都应耐心地进行解释讲解。我在提问学生时,一定不忘了说“请XX同学回答”、“请坐下”等词语,学生答对了一定记得及时表扬和鼓励,尤其
是平时基础差的同学或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更需略带夸张地给与鼓励,对答错的问题,及时更正,但不去嘲讽学生,做到以尊重学生自尊心为重。激励性语言如“你说得真棒!”、“你思维很敏捷”“你想得很全面”等会拉近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增加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另外,平时闲暇时间尽量多与学生接触,以平易之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倾听他们的诉说,分享他们的喜悦,帮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一来,那怕是很调皮的孩子,在课堂上,他们也会给足你这个“朋友”的面子。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用爱为他们支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他们的心灵充满阳光。、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知识,还要学做人;学生崇高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学生不信赖教师,就不会爱学这门课程,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我知道,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崇高的道德修养,来源于深厚的知识积累,来源于优良的性格品质。一位遇到困难不低头,笑口常开、积极进取的老师,一定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
(1)课堂上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教师积极的心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的确有这样的感受:当我面带笑容走进教室时,我会发现学生们也像欢快的小鸟一样,围绕在我身边,问这问那,表现得兴奋异常;偶尔有一天我由于身体不适,蹙着眉头走进教室时,我很快便感受到学生们的情绪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明显的,多数学生不说话了,以至于整节课都无精打采,甚至竟有个别学生趴在桌子上开始打盹了!那次体验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情绪了。我在走向教室之前,一定先到镜前看自己一眼,看看是不是有精气神,是不是已在脸上写上了快乐!其实,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当我踏上讲台的时候,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一下子,所有烦恼,甚至身体些许不适,都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也许,这就是所谓“入境“的感觉吧!
(2)注重积累,开阔视野,与时代同步
现在社会发展快,现在的中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他们的话题每天都在变,生活对他们来说每天都很新奇。他们总是试图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他们希望老师能理解他们,和他们产生共鸣。为此,我们也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广泛的爱好、丰富的知识、创造性的思维。为此,我通过多种渠道,如订阅《百科知识》《家庭科技》《健康时报》,自己摘录电视科技节目,做读书笔记,积累剪报等,尽可能多的涉猎各种知识,了解社会、了解新生事物,以期能够与学生交流,与时代同步。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生物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生物能力的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以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捕捉,加以渗透,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能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牢牢把
握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为祖国培养出身体和心理同样健康的优秀接班人,当然,这得靠我们大家的一起努力。
第二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本文从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探讨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运用。认为教师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多元化的更加适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以及中职院校招生与就业政策的改革,中职学生面临的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而中职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本人、家庭有重要的影响,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所以,通过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来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生的生源特点与心理特点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普遍是被中考淘汰下来的“学困生”,特别是实行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以及国家扩大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后,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影响巨大。同时,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生巨大转变,人际关系敏感,需要克服自卑心理、厌学情绪,面对社会、家庭异样的眼光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另外,由于他们尚未形成自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要提倡的健康概念是重在从整体上把握、强调完整意义上的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依托于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通常关注到的只是心理不健康的个体,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理问题方面。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关于学校教育与训练的观点:“当重点放在矫正错误行为而不是放在养成积极有用的习惯时,训练就是病态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问题,联系紧密的话题。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所教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所关心的心理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做到箭不虚发,确定教学目标,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九个方面:(1)适应性教育;(2)自我意识教育;(3)挫折教育;(4)情绪情感教育;(5)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6)学习心理教育;(7)生命教育;(8)人际交往教育;(9)择业心理教育。
三、增加灵活多样的活动环节,注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单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教学活动要发挥其发展学生的功能,就必须借助主体参与这一有效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如果教师能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增加相应的互动环节,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便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活力,增强教学效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节心理问题,消除负面情绪带来的心理困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运用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小品表演、辩论、角色扮演、心理剧、心理测验、自我白描、心理电影欣赏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将客观知识与主观体验相结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印象更加深刻。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针对有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人际交往、竞争合作、情绪控制、意志责任、心灵成长等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团队成员的互动交流,帮助个体获得成长和适应。同时,在进行团体辅导时,会发现个别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针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心理辅导。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建立自信、消除自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教学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促进人格的完善
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具有素质较高的专业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像医生一样,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化训练,否则可能导致误诊、误导、误人子弟。心理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保持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要培养自己换位思考的能力,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能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自我开放技术,经常使用“我在你们这个年龄段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类问题”“我以前也这样想过、做过”“如果我是你,我也许会这样做”等语言。通过这些语言,学生会更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师生进一步建立信任关系,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教育。与此同时,学生身上存在的焦虑、紧张、自卑、不信任等消极面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改善。
(二)注意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是不可能强迫它喝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加入各种活动与体验时,教学目标才能达到。因此,教师要始终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传授知识,而且本身也能起到心理健康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心境,主动参与课堂,自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当学生不知如何表达时要给予积极引导,充分肯定并欣赏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屡见不鲜。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主宰自己命运的“自由人”,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幸福和成就感。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健康课教师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进,将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付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之探讨[J].学园,2013(2):86-87.[2](美)约翰杜威.赵样用等译.学校与社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李瑞.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理论创新,2013(1):3.[4]周琢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D].东南大学,2007.[5]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中学生心理测试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上海市建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
执笔:张晓冬
一、问题提出
(一)背景
近年来心理教育普遍发展。在欧美等国家,心理教育是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产生的,心理教育被认为是人们对传统心理咨询感到不满足之后,力求改革、提高的产物。西方学者认为心理咨询只搞治疗、忽视发展,只为少数产生了问题的学生服务,却同时忽略了大多数“正常”学生,心理咨询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的发生之后去补救,却不主动地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欧美等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我们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因而,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时,我们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智、体、美、劳诸学科作比较,学者们认为心理教育与以上各学科有着部分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关系,认为德、智、体、美、劳诸育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各育都可被视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安排心理辅导活动等内容,又都是其他各育所无法取代的。而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最大的就是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容易混淆,这一点上,也可看出我们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展心理教育的不同之处。因此,对西方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还要根据中国国情与教育实践。目前,中国各地都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尚无突破,也无完整模式可循。
(二)意义
中学时代正是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个性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教师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或者在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束手无策,也更谈不上指导家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开展心理教育。
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也向学校的传统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21世纪的社会更需要心理健全的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也是基础教育面临的新世纪的挑战。
(三)可行性
本课题旨在普教实践中,进行心理测试,分析新区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特征,建立心理档案。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建设性地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心理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与重点中学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平中学具有从预备班至高三7个年级的学生、几十位有责任心的班主任、心理学专业教师两名等条件,也使进行该方面课题研究成为可能。
二、研究主要方法
(一)调查研究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一部分起始年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了解心理教育效果,并与学生的其他方面发展进行相关、比较研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指导。
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关于学生学习问题的家长、教师、学生问卷;关于社会适应性的家长、教师、学生问卷;心理测量主要有个性、人格、智力、学习方法、兴趣、精神卫生等方面。
(二)文献研究
查阅了大量欧美等西方国家的资料,特别是港台地区关于学校心理辅导的细则、要求等经验,国内最近有不少关于心理教育的探讨也很有借鉴意义。
(三)行动研究
包括教师培训,对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体辅导与心理辅导讲座,个别心理咨询,在学生处配合下开办家长学校等。
三、主要研究内容
1. 假设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1)组织系统。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人员、制度等,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有独立的地位、专门的工作人员及严格的组织制度。
(2)行动系统。对教师心理辅导技术的培训,积极与兄弟学校交流学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与选修课教学,每周一节;进行集体心理辅导;通过开放心理咨询室、开通咨询热线、开设“悄悄话信箱”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加强心理辅导意识,尽早发现问题,改善家教方式。
(3)评估系统。包括学生心理测评,心理档案工作,较客观地了解学生共同心理特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此外还应包括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评估,只有如此,才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不断提高工作效果,也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行提供指导。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研究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具体内容等作系统细致研究,主要内容有:(1)自我意识心理辅导;(2)学习心理辅导;(3)社会交往心理辅导;(4)性心理辅导;(5)消费心理辅导;(6)休闲心理辅导;(7)择业心理辅导;(8)危机心理辅导。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
主要通过心理测试,调查问卷,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与个案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
四、研究日程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模式的研究:1994年2月~1995年2月
2.心理测量与学生心理档案的研究:1994年2月~1997年2月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研究:1995年2月~1997年6月 4.心理辅导的研究:1996年6月~1997年6月 5.心理咨询的研究:1994年2月~1997年12月
五、基本观点
1.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三部分组成,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提高心理素质,防治心理问题为主要目标,它不同于思想教育,与思想教育既不能相互替代又相辅相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校长直接领导,教科所负责,在学生处、教务处直接参与下分层展开。
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分管校长、专兼职教师、校卫生室老师,经过心理学专门训练的任课教师、家长等。
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下图:
在此模式中着重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训和进修工作,如1996年8月参加“香港沙维亚人际咨询中心学习班”的学习;1996年三月至1997年上海市教委与华师大研究生院合办的“学校心理辅导方向硕士课程班”进修;1997年三月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工作与学术交流会”交流;1997年10月参加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与学生处主办的“上海市重点中学和部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培训班”学习。多次参加市内、甚至全国的心理辅导工作交流会,其中两为心理学专业教师还多次作为主讲者给兄弟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以带动普教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此外,曾多次邀请专家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如:1994年底邀请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时勘教授讲学,并具体指导有关职业心理领导方面的心理测量和分类指导;1997年邀请日本东京测量协会会长茅沼了尔先生来校介绍日本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特别介绍了心理测量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展开工作,学校还配备了个别咨询室、集体辅导室、心理测量室和心理松弛室,并将咨询结果与心理测量及心理档案资料电脑管理化。
2.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任务(1)目的:
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的调查问卷及对学生的心理测验结果,结合教育实践,发现重点中学学生中存在大量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学业的飞跃发展与社会、家庭压力的矛盾
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学知识掌握技能的阶段,由于学业上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多,很多人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不能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以提高自己对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无法跟上学习进度,学生感到压力很大,这个压力不仅来自学校,也来自社会和家庭,学校按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好坏,家庭也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孩子,其结果是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在建平中学这样的重点中学,学生压力重大。如果学生适应能力较差,就会使他们的心理难以承受,致使学生寻找其他途径进行解脱。如高一入学的新生适应能力差,很多学生感到学业焦虑,有些甚至厌学、逃学,而发展为不能继续学业,不得不转学或休学。
②性发育逐渐成熟的冲击
性发育逐渐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出现,更使青少年困惑不安了,而性发育的提前趋势,使青少年遇到青春期发育过程中身体、形体、生理、心理等变化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既不好意思问自己的父母,又羞于向医生或老师求助。许多青少年对遗精、手淫、生殖器发育及第二性征等性知识毫无所知,不知道这是自己性成熟的标志,反而一味责备自己“毫无控制力”,许多人“曾想到死”,但又怕父母受不了打击,随着性发育的逐渐成熟,又带来了早恋的压力,本应活泼奔放、无忧无虑的火红年华,他们却背着异常沉重的精神包袱,而整天萎靡不振、惶惶不可终日,这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③要求独立的愿望与无法独立的现实的矛盾
青少年生理上发育得逐渐成熟,唤起了他们心理上独立的要求,自以为自己是成人了,要求受到成人般的尊重。可现实生活中的父母或教师,还常常把他们当作小孩子对待,反复的叮嘱、过多的限制、不注意场合的无理指责,常激起他们对父母或教师的不满。他们进入青少年时期后,独立感增强,常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对长辈来说是无法容忍的,故冲突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冲突的结果,当然是孩子受到惩罚,得不到他们想得到的物质条件和鼓励,得不到爱和关心,致使他们在冲突后,做出反抗的效应。表现为表面顺从而实际不顺从,说假话成为他们解脱的良药,或表现为公开反抗、顶撞、出走,以求得父母长辈的妥协。
④ 前途的选择矛盾
青少年对自己前途的选择,是升学还是就业,升学要升什么样的学校,是考中专、技校,还是考大学,升学之后又面对着就业,在市场经济的的今天,人才也面临着竞争。青少年在前途抉择中充满了幻想,同时又面临着现实的考验,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与父母的期望不能得到统一时,焦虑的情绪由此而产生,有的甚至存在自杀倾向。
(2)内容:
根据以上几方面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可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自我意识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对自身形象、内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有一正确认识,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② 学习心理辅导: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形成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排除焦虑、厌学、自卑、注意力集中困难等学习障碍,提高学习能力,锻炼意志力。
③ 社会交往心理辅导:
合群、乐群,克服孤僻、封闭、自卑、羞怯等社会交往心理障碍,学会礼貌、大方、诚挚的交往态度。
④ 性心理辅导:
能悦纳自己的青春期身心变化,选择异性交往的适当方式,克服异性交往情感带来的烦恼,珍惜青春年华的大好时光。
⑤ 消费心理辅导:
懂得消费的社会意义和各种不同的消费心理,学会合理消费,有计划地使用金钱。
⑥ 休闲心理辅导:
合理使用闲暇时间,合理安排各种假期、课余生活,使生活愉快充实。⑦ 择业心理辅导:
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倾向,了解报考学校和未来职业的特点、要求,合理分配精力,对录取与否与今后就业有充分心理准备。
⑧ 危机心理辅导:
协助学生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天灾人祸、突发事件、挫折、冲突等具有心理承受能力。
(3)任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发展性任务,即让学生了解自我个性,发展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状态,对人生持积极态度,对社会有主动适应性;另一方面是防治性任务,即预防心理异常,矫治学生心理偏差。
3.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
按本课题提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人员配备上应有校长或分管校长直接参与领导,有专职教师负责,有多名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而在设施配备上,最好有独立的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专用教室,校园内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开设心理咨询信箱。为了心理测试与心理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必须配备专用电脑。
而心理辅导课程必须有教材(无教材时可自编),有精心备课准备,各岗位必须制定各自的岗位职责。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可从两方面来检查: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必须每学期检查评估一次,主要评估各岗位工作人员职责是否规范及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这可通过调查问卷和学生、教师座谈会了解,也可通过心理测量作对比研究。对区级教育机构来说,为了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应定期(可每年一次)对区内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评估,就目前情况来看,可从是否有专(或兼)职教师、是否有独立心理咨询室、是否有心理咨询信箱及其开展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六、分析与讨论
1.从整体上看,建平中学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几年来,许多教师的育人观念发生了变化,许多教师更注重用爱心去关注、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理解、尊重的态度去点拨、撞击学生的非理性情绪及观念,许多家长也懂得了尊重孩子,开始注重起教养方式的科学合理化。而获益最多的还是学生。全校2700名学生均接受了至少一学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还通过个别心理咨询,矫正并转变了一百多位学生的非理性观念或心理偏差,学生中乐观、进取、自信、追求卓越的人越来越多,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四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只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及家长学校、教师培训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为所有学生服务,为所有学生创设更良好的心理氛围。任何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独使用,都会造成只重视一部分学生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发展要求的局面。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新的模式,一种新的教育观念。
2.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融入德育教育体系,也不能完全独立于其他学科,必须与学校其他教育相辅相成,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3.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配备问题,最好有独立编制,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出现,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程度,也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997.12.10
[1] 学术期刊出版社.青春期必读,1988.[2] 张雪珍主编.同孩子交流爱心.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3] 谭和平著.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编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台]黄德馨著.心理卫生与人格培养.商务出版社,1978.[5] 方明著.台湾中小学心理辅导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6] 刘元璋主编.家庭教育热门话题.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7] 沈德立,阴国恩主编.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经验论文3篇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反思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在自己的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的摸索、总结、思考、调整。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的思路和做法是:
l、课堂导入最重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给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发挥空间。每一堂心理健康课之前,我都会安排一名学生完成一次自我介绍。
2.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对于这方面的能力,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活动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很高,想做到形散神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沟通》一课,原来我的活动设计中,要求学生每个人背上夹一张纸到处找同学,配合完成。后来考虑到学生的调控情绪能力较差,极容易形成混乱。于是,我把游戏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换教室活动为座位传纸,有效的避免了混乱,从而也达到了说明道理,活跃气氛的目的。
3、坚守课堂纪律,顾此顾彼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根据需要,创设相应的氛围,但不能没有原则和标准,它必须以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为基础。就我所教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自律性不强,还不懂得尊重别人,不懂得主动遵守纪律和规则。课堂上最容易出现的现象是“忽视倾听”:要么发言过于随意,只顾自己大声说话,不倾听别人的心声;要么封同闭自己,嘲笑讲出真心话的同学。这些不好的双向互动使课堂缺乏温馨的气氛,很快乱作一团,最终导致学生不敢流露真情,班级内无法形成真实情感的交流,我也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纪律,积极性也受到打击。一堂原本精心设计的课可能就此功亏一篑。因此,教育学生保持纪律、遵守规则、尊重别人等是非常必要的,是创设轻松、愉悦氛围的基本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
4、适当的自我开放
如果心理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作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减轻自我防卫心理,真实地表达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有时学生甚至会主动要求:“老师,你呢?你以前是怎么样的?给我们说说啊!”不过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我开放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限度,否则,将会导致角色混乱,得不偿失。
5、拓展延伸课堂,“里应外合”
(1)树形象。在学生眼里,“心理教师”的角色陌生而新鲜。学生对这一角色的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心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状态和个性魅力,以及专业修养显得非常重要。
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以“模仿”为主,需要学习榜样,如果告诉学生“要合理的调节情绪”,自己却动不动就发脾气,学生就会想:“老师自己也做不到,那我们学了又有什么用呢?”因此,课堂内外,我都尽力表现得开朗、愉悦,给学生以理解和尊重。
(2)“心语录”。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心语录”,用它来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也作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我要求学生每人都交本,但没有困惑可以什么也不写,这样有效的保护了交作业的同学。“心语录”上,他们把学习中、生活中、师生交往中不愉快的经历告诉我,我都会及时回复,并写上激励的话语,这都拉近了我与学生的之间的距离。时而他们也会把收集的名人名言、精美文章上交上来,让我也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通过它随时与我交流自己内心的想法,把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郁闷情绪宣泄出来。有位学生用长达两千多字的篇幅向我倾诉了自己不平凡的成长经历,来回的文字交流中,他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成长;我也在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断地成长。“心语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延伸,为师生交流、心理辅导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
以上是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中努力的一些做法、感想。当然,我的心理健康课还不成熟,仍存在许多的问题。要真正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我会再继续努力!也希望老师和前辈们多多给我帮助。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为了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我们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
1、心理知识讲座。应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因为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2、个别咨询与辅导。可以进行全校性的心理知识讲座各班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
3、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渗透起来,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语文学科
中进行心理教育,在思品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等,让学生并不是孤立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多方位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心理健康的教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释放,也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力竞争日趋剧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候,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些问题,对21世纪的主力军、祖国的希望——广大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
1.开设心理活动课
心理活动课各班每两周开设一节,并纳入课表,由心理辅导老师或班主任主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内容安排上,低年级以校园适应和常规训练为主,中年级以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为主,高年级以情绪、个性和品德方面的内容为主。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
心理活动课按年级列出教育目标、内容,但每个年级都要体现出“人际交往、学习、自我意识”等方面,编写教案。教学组织形式可以用“情境式”、“训练式”、“游戏式”、“辨析式”、“小品表演式”等,教学方法可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训练法”、“表演法”等。心理活动课由于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故深受学生的欢迎,教育效果良好。
2.渗透于学科教学
各学科的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不少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的因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更有助于老师开展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增强了辅导的效果。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就可以在课堂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做好课前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确定渗透的方向;二是寻找渗透的结合点,即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寻找教材中进行心理辅导的结合点,获取渗透的载体;三是在渗透中强调让学生认识自己,适应环境,明确渗透的目的。我们要抓住心理教育的结合点,捕捉渗透的有利时机,用心理卫生的观点去关注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透析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变得喜欢学习了,教师的报怨也少了,课堂教学轻松活泼了,效率也提高了。
3.与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在少先队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条新途径。少先队活动,由于其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教育性,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所以它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
合,就会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节日庆祝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节日的潜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因素,精心设计活动,有效地进行教育。二是利用仪式和庆典进行心理教育,如每周的升国旗仪式,每学期的开学典礼,都是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载体,其作用不可忽视。三是少先队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也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抓手。系列化的教育活动,能突出活动的整体性,发挥反复强化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成效。
4.个案研究
为了发挥心理辅导的早期干预作用,我们教师要参与个案研究。教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及有关测量资料,确定1—2名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身体情况”、“学业情况”、“个性特征”、“家庭情况”等方面全面、深入、具体地了解学生。运用心理学有关知识,对已掌握的资料或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从心理上寻找原因,制定教育对策,报学校领导小组审核后实施。在个案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本着发展性原则,运用综合辅导模式,积极主动与他们建立和谐的辅导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作自我探讨,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逐步了解和发展自我、发挥潜能,使学生向健康的方面迈进。
第五篇: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国内的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1.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适应和发展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或不良状态。根据学生心理生活的实际状况,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为心理品质的缺点或缺陷,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00%。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积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嫉妒、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据有关资料预测,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由增长的趋势。
这三种心理问题的层次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的趋向。
1.2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类
每个人所遭遇的困难包罗万象,在某人看来不是问题而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成了问题。所以在严格意义上讲,心理问题无法分类,只能按照心理问题在哪些方面出现而有个大概的轮廓和分类。国内的学者俞国良倾向于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四类:
(1)学习方面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由于学校和社会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心理及性格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由此而引发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厌学、逃学、恐惧学校、考试焦虑,并由此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紧张,导致学生在性格、行为上的问题。
(2)自我方面的问题
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生理的改变激起中小学生的自我形象不断的变动,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不够清晰,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能悦纳自我,不能正确面对成败得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
(3)人际关系方面问题
中小学阶段的人际关系的重心是与同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都会影响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同时,教师和家长等成年人于中小学生的关系的调整也是一连串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小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惑也与此有关。
(4)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不仅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思维、价值观和风气、流行的直接影响。能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和文化,使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适应不当,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1.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方面最主要的是因为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依赖性和独立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容易造成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2)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方面,一是社会的影响。社会变革在带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心理的震荡和行为失范。而这些消极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二是学校的影响。目前,应试教育仍颇有市场,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使中小学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
1.4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何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在心理学界尚无统一的标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针对上面提到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社会适应等方面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了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大体概括为: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具体地说,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6点;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为如下6点: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要求;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自我方面表现在如下6点: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地归因并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林崇德等坚持着三个方面18点编制了心理健康测查量表,在全国范围内测试和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六种倾向:
(1)医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将心理咨询的内容简单归于生理问题的检查治疗;其次是在操作中人员与场所设置不合理,类似于医疗环境。
(2)学科化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的科普教育,一味地搞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3)片面化倾向。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用单纯心理测验手段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标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形式化倾向。有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虚名。
(5)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二者的界限;二是学校在具体操作中简单以行政干部或德育教师代替心理咨询人员。
(6)孤立化倾向。把心理健康问题理解为学生一个一个的问题,忽视了教师心理水平的提高和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
2.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
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采用心理辅导和激励学生自我修养、自我调节的方式。
预防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针对部分在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上潜在的或刚冒出问题苗头的学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倾向,立即采取措施,各个击破,把问题消除在萌芽和起始状态。
治疗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的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非常严重的学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在师长的指导性训练和长期自我训练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逐步淡化和消除心理障碍。属于心理疾病层次的,则重在采取心理诊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病痛。
以上三种类型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以发展型为主,预防型和治疗型为辅,既要考虑到全体,又要考虑到个别。
2.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徐美贞通过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28个省280个区县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心理健康课的开课情况
“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占总数的10.5%“开而不足”的比例为31.4%;“开但经常被挤占”的比例为10.6%;“开足”的比例为47.3%。
(2)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没有教材”的学校占总数的32.8%。中部(41.7%)西部(34.6%)地区、县镇(36.0%)、农村(41.2%)和初中学段(38.3%)没有教材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有教材的学校中,使用省编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高中学段使用自编教材的学校占三分之一左右。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总的来看,“开课”(55.6%)、“办板报”(45.8%)和“举办活动讲座”(43.7%)是全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最主要的途径。
(4)心理咨询室设置和开放情况
调查发现,没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占总数的47.3%;在开有心理咨询课的学校中,每周开放时间在三小时以下的学校占总数的68.1%。
(5)学校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研活动的次数
“从未举行过”的学校占总数的20.4%;“每学期一次”的学校,占总数的32.0%。
3.简评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并且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途径,尽最大可能在各校建立和利用心理咨询室,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中小学真正得到落实,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