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研讨课总结
数学组教研周总结
2010年12月3日数学教研组公开设两节研讨课。第一节是钱宏亮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可能性》,“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但金高兰老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精心设计教案,通过游戏引入,利用学具与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分小组摸球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收到了好的效果。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的基本理念。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上课的主要尺度。本课的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
(二)教材处理得当。
钱老师对教材“可能性”这一节教材的组织和处理较好。这节课,他对知识讲授准确,教材处理得当,教法选择接受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过程做到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突出了重点表现在:学生能准确判断出某些事件发生的确定和不确定现家。突破了难点表现在:学生等可能性的思想来判断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
(三)教学程序清晰。体现在:
1.他在教学设计时,有一定的思考性和独创性,有一些活动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和脉络都很清晰。
2.课堂结构安排合理:钱老师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这节课的: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衔接自然,时间分配较为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先进。表现在: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为学生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技术支持。改变了只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
2.灵活运用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传统的好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五)教学效果好。体现在:
1.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投入.学生在课堂教
1学中按老师的要求,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获得发展。
2.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学生受益面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提高。
3.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由于“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般情况下一节课不可能是十分完美的。这节课存在两点不足。为此提出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1.在板书设计上可采用板书、实物和图形相结合,使主要内容展示得更清晰。
2.建议把课件中出示的“比赛规则” 改为“游戏规则”,因游戏不一定公平,而比赛对每位参赛者应是公平的,要体现公平性原则。
第二节是纪姗姗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使我感想颇多。首先我从整体上谈谈我个人的一点观点。这节课,纪老师着重通过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动手拨一拨等教学活动来让学生认识钟面和认识整点时刻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参与、自我探究、自我评价的精神。我觉得本节课有较强的生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知识层层深入。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们的儿童在学习过程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所以我们做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更要注重学习的连贯性和知识的层次性。而纪老师在本节课中就注重了这一特征,她在教学过程中先创作教学情境故事引入观察各种各样的钟表,观察自己手中的钟表,比较动手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汇报认一认、拨一拨等这样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她这样设计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知识的掌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二、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
《课标》中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课中纪老师设计了“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图”让学生用今天学的知识说一句话,如:老师七时上班。这样设计既让学生复习了认识时钟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以至用。
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这节课,纪老师力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重在关注他们的参入学习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与习惯,如积极的学习态度,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认识自我,学会欣赏别人。
总之,教师在研究中思考,在研究中锻炼,在研究中探索,在研究中成长。教研周是教师课堂教学施展的平台。是教师成长锻炼的舞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活动将更丰富,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
第二篇:小学数学研讨课活动交流总结
数学研讨课交流活动总结
冯三中心小学:罗应秋
为了探讨小学有效教学规律,推广小学有效教学经验,进一步推进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于2013年11月28日举办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整个活动的过程也是严格按照“选题、备课、上课、评课、反思、总结”六个步骤进行。
1、选题:研究课研究的内容要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同时新课程正处于改革阶段,较处于成熟的教材是四年级以下的教材,内容、资源都很丰富,从人员上来看,年轻教师有活力,更快于接受新的理念,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确定由王国先老师承担此次研究课任务,内容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
2、备课:首先由教课教师备课,吃透教材的重难点,根据我们研究的课堂模式,制订课堂步骤,再由备课组长把关后,备课组进行研讨每一个环节,深入细致,环环相扣。
3、上课:分别在三个班进行了试讲,每一次试讲后备课组进行分析,再试讲。20日面向全校讲课。
4、评课:评课是研究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次研究课活动我们进行了大大小小共计6次评课,有年级组评课、备课组评课、教研组评课以及学部教导处组织的集体评课。
5、反思、总结:反思,简而言之思考过去——清思路,找问题,寻出路,从思想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不断积累提高。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通过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理性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活动,每位教师都从客观、主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写出了总结。每一次研究都需要反思而行,行则再思,思则再行,以便逐步改进提高,不求完美,但求突破。
当然,由于我们目前还处在尝试阶段,实践操作起来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老师在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把握不够好;教师的过渡语言不够简洁,不能把学生引入紧张的学习状态;老师还不能超脱具体的问题,从思维的高度给学生点拨思路;小组长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研组长研讨课活动总结
小学数学教研组长研讨课活动总结
学年伊始,济宁学院附小科苑校区在发展的道路上又展开了新的画卷。为了浓厚学校的研究氛围,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现微笑科苑的办学理念,2014年2月28日至3月6日,科苑校区数学组组织了教研组长研讨课活动。
活动中,首先由低段的王组长和高段的贺组长执教了两节精彩课例——《估计》与《24时计时法》。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讨活动两位组长都力求精益求精。在备课的过程中,她们一次又一次地与组内老师一起研讨,一次又一次地修改教案、学案。其他老师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备课,听课,体现了浓郁的研究氛围。同时,此次活动也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全程参与听课,评课。
随后,两位组长又针对要研究的课题组织了评课活动。在活动中,老教研组长乔老师分别就两节课的优点与不足做了细致的分析。在谈到《24时计时法》时,他说:教学环节偏慢、紧凑度不够、课的内容单薄、不能大胆放给学生探索是老师们在课堂中存在的通病。对于《估计》这一课例,强调教师们要大胆创新,走未走过的路,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形成独特的风格。在随后的环节中,其他各位听课老师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讨论异常激烈,使青年教师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受益匪浅。
通过本次活动,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今后的教学之路应该注意的问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在此基础上精心研究教材,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蓝图已绘就,蓄势欲待发。相信以此活动为契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微笑科苑的办学理念储备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教学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四篇:数学教学课例研讨总结
数学课例研讨总结
课例研究就是聚焦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理论提升、能力提高以及个体的自我反思以促进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它依据教师个人已有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行为,寻找自身的差异不断改进已有的教学方式方法。
课例研修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改进和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为首要目标。这种研修活动最终不是追求理论上的产出,而在于教师实践本身的改进。这种改进没有终结的目标,因此,这种研修通过螺旋往复的过程来追求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这种研修的过程是教师在行动中学习提高的国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与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地对自我和自我实践加深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课例研究”的阶段:“策划与准备”阶段、“实施与反思”阶段、“梳理与提升”阶段。“策划与准备”阶段具体任务有组建课例研修小组并分工、定主题和课例、定关键词、查找文献资料、制订课堂观察表。“实施与反思”阶段具体任务是确定课例研修形式、开展“三课两反思”、做前测和后测。“梳理与提升”阶段具体任务有找出课例研修报告的基本要素、撰写时选择“关键事件”、撰写时有效地使用文献资料、写好报告的“结论”部分、明确报告的字数。
课例研究通常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帮助教师学会怎样去做,达到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目的,引导更多教师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改进常态教学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课例研究就成为了教师学习的认知支架,是教师们直面教学共同分享的平台,课例研究起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作用,它能够增长我们的实践智慧,使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成为有研究能力的实践者。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课例研修与我们的平常的教研活动是有区别的,平常我们往往只关心课怎么上,板书怎么设计?提哪些问题等技术问题,缺乏从理论层面上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与风格加以分析与思考,因而就不能高屋建瓴地从整体把握教学设计。进行课例研修可以让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和理论,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例研修这种培训的活动形式是以教师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问题的解决为指向,以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目的,既可以迅速提高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又可以使培训的效果及时体现在新课程教学效率提高上,因而受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训练的方式。初识“名师课例研究”,不知其究竟为何?通过参见此次活动,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使我明白了其真正内涵: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这样的概念易于理解,其操作模式也易于把握: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搞清了这些,不禁使人心中豁然开朗,这就是“课例研究”。回想我们以往的教研课,与之相比,课例研究不仅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更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其互助互学的教研过程,更使大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而今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成功也将属于我们!
第五篇:研讨课总结
研讨课总结
本学期的研讨课工作在领导的支持和教师们对努力下圆满结束了。总结这次研讨课工作,有如下特点:
一、高度重视、积极参与
这次研讨课,教师们都表现了极高的参与热情并把这种热情转化成了自己的实际行动。如研讨课前,教师们都互相商讨如何上好课,赵鑫毓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与燕云红老师商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动手实践。燕云红老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赵老师;齐老师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并不保守,虚心向本组教师学习,在听完本组教师的课之后,吸取别人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制定了自己的研讨课的方案。
总之,在这次研讨课中,大家都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积极参与的状态。
二、勇于向自我挑战,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这次研讨课中,大家都积极动脑、思考。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向自我挑战。如杨洁老师的《葡萄沟》,打破逐段串讲的旧的教学模式,从整体入手分析,以“葡萄沟为什么是好地方?”为主问题,贯穿全文,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燕云红老师,在这次的研讨课中,大胆尝试了“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学会了新的内容。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并表现出了扎实的基本功。可看出,平常训练有素。
三、体现大纲精神,把新的观念转化成教学的实践活动。
这是这次教研活动体现的第三个特点。如张靖、赵鑫毓老师的数学课,很好体现了生活中处处皆数学的的思想,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在交小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的训练,体现自主探索的实践过程。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杨杰、齐淑坤老师的韵文教学中也充分体现新大纲中的“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提高审美情趣”的精神。
同时,通过这次研讨课,大家对“探究式课堂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并决心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研究出如何促进学生发展的真正体现探究式学生学习,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的最佳课堂模式。以提高40分钟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