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中心小学数学竞赛新闻稿)
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启迪科学思维,发展特长,培养数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和平中心小学于2014年3月26日下午举行了二、三年级学生数学竞赛。
一直以来,我校十分注重通过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努力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为一体,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学,以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和桥梁。在竞赛中,同学们认真审题,细心计算,表现出良好的数学素养。本次竞赛试题较灵活,有一定难度,不少试题紧扣教材,联系生活,体现出数学学科立足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本质功能。
此次数学竞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开拓学生视野,促进教学改革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创设思维问题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创设思维问题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摘要】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本文通过创设生活化,历史化,实验化,错误化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思维问题情境中学到研究数学学问的方法,力求让学生的学习经历是一个主动愉悦的数学生命历程。
【关键词】思维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对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讲解分段函数这一考点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某市出租车的计价标准是:4km以内10元,超过4km且不超过10km的部分1.5元/km,超过10km的部分2.0元/km。
①如果某人行驶了7公里,他需要付多少车费?
②如果不计等待时间的费用,建立车费与行车里程的函数关系式;
③如果某人花费了35元,请问他乘车行驶了多少公里?
这个生活情境很明显的应用到了分段函数,让学生体会到了函数学习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瞄准数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让学生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二、创设历史化的问题情境,体验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在讲解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指数函数及其应用”时,我给学生讲解了“富兰克林的遗嘱”的故事:富兰克林利用放风筝而感受到电击,从而发明了避雷针。这位美国著名的科学家死后留下了一份有趣的遗嘱:“„„一千英镑赠给波士顿的居民,如果他们接受了这一千英镑,那么这笔钱应该托付给一些挑选出来的公民,他们得把这些钱按每年5%的利率借给一些年轻的手工业者去生息。这些钱过了100年增加到131 000英镑。我希望那时候用100 000英镑来建立一所公共建筑物,剩下的31 000英镑拿去继续生息100年。在第二个100年末了,这笔钱增加到4 061 000英镑,其中1 061 000英镑还是由波士顿的居民来支配,而其余的3 000 000英镑让马萨诸塞州的公众来管理。过此之后,我可不敢主张了!”
你可曾想过区区的1 000英镑遗产,竟立下几百万英镑财产分配的遗嘱,是“信口开河”,还是“言而有据”呢?事实上,只要借助于复利公式,同学们完全可以通过计算而作出自己的判断。
yn=m(1+a)n就是复利公式,其中m为本金,a为年利率,yn为n年后本金与利息的总和。在第一个100年末富兰克林的财产应增加到:y100=1000(1+0.05)100≈131501(英镑),比遗嘱中写的还多出约501英镑。在第二个100年末,遗产就更多了:y1100=31501(1+0.05)100≈4142421(英镑)可见富兰克林的遗嘱是有科学根据的。通过遗嘱故事介绍使学生感受到:在指数效应下,微薄的财产,低廉的利率,可以变得令人瞠目结舌,从而让学生体验指数函数的爆炸增长,对指数增长速度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数学的历史典故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更进一步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
三、创设实验化的问题情境,增强动手能力
数学实验是指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创设实验化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体验、感受“动手”的乐趣。在讲解选修2-1第二章第二节椭圆的教学内容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数学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线,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图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细绳,移动笔尖,这时笔尖(动点)画出的轨迹是一个圆。如果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细绳,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后发现,轨迹是一个椭圆。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一个定值(绳长),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出绳长要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通过实验的“动手”过程,自然地让学生总结出椭圆的定义以及找寻到定义中的关键字眼。正如苏联著名的数学家A、R、辛钦,在其《数学分析简明教程》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尽力做到在引进新概念、新理论时,学生先有准备,能尽可能地看到这些新概念、新理论的引进是很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只有利用这种方法,在学生方面才能非形式化地理解并掌握所学到的东西。”
四、创设错误化的问题情境,培养质疑反思精神
设置错误情景,即“错误教育法”,使学生反思,质疑错误的解法,错误的命题,不仅更清晰的认知基本概念基本数学方法,更能在“错误”中产生积极思维,质疑,创新,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在讲解必修五第二章第四节等比数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定义,通项公式,中项等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类比推导,通过类比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相似之处,紧接着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性质:若m+n=p+k则am+an=ap+ak,其中m,n,p,k∈N*即下标和等,两项和等。让学生大胆猜测等比数列的性质,有同学得到如下结论:
若m?n=p?k则am?an=ap?ak,其中m,n,p,k∈N*而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教师请同学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如果结论正确,给出证明方法,如果不正确,说明理由。细心的同学很快发现,当数列为1,2,4,8,16,32„时,m,n,p,k分别取1,6,2,3时,a1?a6=32与a2?a3=8不等,通过举反例,学生发现了猜想结论的错误,进一步修订了结论为若m+n=p+k,则am?an=ap?ak,其中m,n,p,k∈N*,进而得到了证明过程。
思维化的问题情境是一种愉悦的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索问题,它比生硬的讲解,冰冷的习题更易让学生接受。正如布鲁纳在发现法中所提到的“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让我们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实验中分析问题,在错误中反思问题,在历史中总结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吧!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9
[2]范梅.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三篇: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的直观性,体育具有的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2、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
有时学生所学的知识混淆不清。在数学的很多概念中,“0除外”这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生硬的灌输会记忆不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0不能作除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一个等式。首先教师说:“我知道3能等于0。”学生齐声说这是错的,教师出示连等式: 3= = = = = = = 0 学生认为3是不可能等于0的,可是上面的等式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3=0吗?学生的学习兴趣猛增,思维的神经必然迅速工作,通过回忆,判断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3、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产生疑惑,探求真理的愿望,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这样的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买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个,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4、诱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
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1米远,绳子增加多少?
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四篇: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提出:使人愉快,要让教育活动有兴趣,教学要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要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就可以把数学学习当作一种享受,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小学Th学习的特点
第一,小学生的依赖性很强,在他们的思想中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学,在课堂上,教师要
通过各种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教师勤教,学生乐学。
第二,小学生无意识占主导地位,活动性较强,在课堂上,小学生很难长久集中精力去听课,在上课的时候有时因外界的条件的改变而分散精力,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认真的听课。
第三,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浅显,对事物的认识停
留在大概轮廓上和整体形象上,不能深入的、透彻的分析问
题。比如学生认识字来说,他们只记住了字的轮廓,却没有把握每个字的笔画顺序,完全凭感觉写字,无法精确的写完
整字。
第四,小学生容易随意性和情绪化。小学生的活动很少受大脑的控制,较多的时候受兴趣的控制。在课堂上,他们
感兴趣的知识,能集中精力去学,学习效果比较好,一旦对
学习不感兴趣,他们就不听课,甚至在课堂上睡觉,如果老
师制止这种行为,学生有时会反抗,所以,小学生很容易情绪化的。
二、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Th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引导和
激发人在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内在动力,直
接促进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
一种潜在的素质,是克服困难,推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但有缺乏对问题的思考,不能主动的学习,所以,教师有积极的引导,通过
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课件、视频、动画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动手操作,激发学Th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如果教师一直讲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下降,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尽教师演示,没有学生亲自操作而获得的知识是肤浅的,过一段时间会忘了。只有让所有学生参加实践操作,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增长知识,例如,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小组合作,组合成各种各样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的构思和各种三角形的不同,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会大大的提高。
四、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Th学习的兴趣
新教材的教学致力于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在知识讲授这一阶段,安排适当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把
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模拟现实的各种活动中,学生就会产生一
种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学习了四年级下册封闭问题的植树后,让学生站成方阵的游戏,玩手拉手的游戏,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效率的目的。总之,兴趣是学习中的活跃因素,只有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学生才能记住知识,提高成绩。
五、设置多样化练习,增添学习兴趣
练习是强化基础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学生经常被一些枯燥的、乏味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练习抑制了学习兴趣,为了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组织各种形式的练习,让他们带着兴趣,快乐的完成练习。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钟面模型,并拨动分针观察时针的变化,同桌之间互拨时间,并读出时间,在完成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认识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同时,还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
六、利用好奇心、好胜心,增强学习兴趣
好奇心、好胜心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在学习中总
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杨,此时,学生感觉很高兴,增
加的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他
们的动口、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学习。在教学
中组织各种比赛,看谁算的快,算得准,解决方法多,方法
巧妙;或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表各种意见,引起不同观点的见解,促进学习兴趣。
总之,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推动力,培养学习兴趣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开题报告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行动研究 第三阶段开题报告
新问题—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
李兴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下,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性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校教师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总之,开展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寻找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能促使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揭示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促进学校发展都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合理配置数学教学活动中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本课题研究能较好地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切实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华而不实”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实验操作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开放性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应把“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创新思维习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探究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习惯以及收集、分析、判断处理信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视为主要研究目标。应把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育参与热情,锻炼研究能力作为研究的重点。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全面提高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预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一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 二是分析影响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 三是探索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活动方式
本课题组将研究的整个过程定位在“研究、学习、实践”这三者结合点上,要求每学期应针对所研究的内容,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计划,作好一次专题汇报,搞好一节或几节优质研究课,写好一份阶段性研究总结,展示一次研究成果,积累一些研究资料,撰写一篇或多篇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以完善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达到过程化管理的目的。
(二)前阶段的主要工作
从开题到现在,课题研究已历时一年多,全体成员能统一认识,明确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自觉地把课题研究与自身成长结合起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通过学习和研究文献进一步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和课题论证,积极撰写了立项报告,该报告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与好评。
从开题以来,在学校和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全体成员能紧紧围绕课题目标,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实验。到目前为止,基本能坚持每两周开展一次研究课,形成教学反思案例10多份;全体成员能积极撰写相关论文,已发表或获奖的论文有2篇;形成教学课件20多个;自制教具2 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体成员的教科研意识大大加强,能在教学中积极“反思”,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由学生对教师的评议表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变。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相关资料,了解目前国内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研究的程度等材料,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
2、行动研究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教具学具、课件的制作等进行设计,并在实践中验证,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方案实施中及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归纳与分析,形成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和实际经验,指导课题改革的实践。
六、研究重点与策略(前阶段研究的重点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具体策略)
本课题前阶段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调查影响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个方面具体研究对策。
1、调查影响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分析,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小学基础薄弱,畏难情绪,师生关系不和谐等,其中小学基础薄弱和畏难占80%以上。对数学学习很感兴趣的同学分析来看,他们充满自信,对学好数学不怕困难且很有信心。因此克服畏难情绪、培养自信心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点。
2、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1)分层教学
七年级一进校,对每位学生都定位为C组,经过一段时间,对照标准将部分同学提升为B组,再过一段时间,将一批最优秀的学生提升为A组。并说明组别不是终生制的,每月调整。从而形成了一个可进可退的竞争机制,实际中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调动了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设计出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学生的水平相适应。课后布置作业也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布置课后作业切勿一刀切,否则会使C组学生吃不消,导致抄袭作业,而使A组学生吃不饱。为此布置课后作业同样要有层次性,作业量与难易程度要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相适应。一般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做题只要求A组和B组学生完成。
这样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2)、小组合作,相互竞争。
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人一组,各组中三层次学生搭配,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明确分工,轮流发言,以优带差。每天课堂开展小组竞赛,形式多样,并设置优秀小组奖、最快进步奖、优秀个人奖等,通过小组合作,C组学生也有了充分的表现机会,大大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3)、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中的声音和鲜艳的色彩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改变数学课堂单调、枯燥的形式,特别是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教师解释一些棘手的问题。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多媒体课更感兴趣。(4)、建立成长记录袋。
七年级开学初,学生每人发一个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每次数学测验分数,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我的下一个奋斗目标,数学小论文,成败史,获得的荣誉,老师的夸奖,学习心得等。通过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数学成绩变化,制定一个个短期的奋斗目标,记录老师对我的夸奖等等,学生能通过一个个小的成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通过一次次失败总结经验,及时纠正错误。据调查,部分学生就是从建立成长记录袋中逐步树立信心,从而提高了兴趣。
七、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1.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通过多样性、实效性的学习,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的目的。2.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了,喜欢数学的人数多了。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有效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快乐。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参与数学活动。
4、形成了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1)分层教学。通过分层次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分层指导和个别辅导。(2)小组合作,相互竞争。将班级学生分成六人一组,各组中三层次学生搭配,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明确分工,轮流发言,以优带差,大大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3)、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中的声音和鲜艳的色彩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改变数学课堂单调、枯燥的形式,特别是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教师解释一些棘手的问题。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多媒体课更感兴趣。(4)、建立成长记录袋。学生每人一个成长记录袋,内容包括:每次数学测验分数,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我的下一个奋斗目标,数学小论文,成败史,获得的荣誉,老师的夸奖,学习心得等。通过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数学成绩变化,制定一个个短期的奋斗目标,学生能通过一个个小的成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八、保障措施
学校对教育教学科研非常重视,校长经常参加课题组会议参与研讨;本课题组的各成员也有明确的分工。本课题的组长是我校副校长,有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经验;王校长和教导都曾是数学教研组主要负责人。本课题组有市教育局教研室指导和本校3位高级教师进行理论指导;有多名精力充沛的青年教师进行实践研究;我们将课题研究与校本研究有机结合,每双周组织一次集体理论学习;每个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开一到两次校级或分会级公开课;每个课题组成员每月至少听课3次,并写出评课意见。学校拥有四十多台电脑和一个多媒体教室可供实验研究;有藏书两万册的图书馆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十九个初中班级可供对比实践。学校对本课题研究的经费全力支持,保障了本课题研究的良好运作。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虽然课题组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材料,但由于我们的科研能力有限,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研究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分层教学的实践遇到很多困难,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明显等。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将实践转化为理性的思考,丰富研究的内涵,推广研究成果的应用效应.具体表述为: 教师方面:
1.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2.探索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加强实践后的提炼,努力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手段; 4.加强课堂教学中评价体系研究。学生方面:
1.进一步开展“小组合作”、“小组竞赛”活动,互相帮助、相互竞争,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共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鼓励学生独立提问、大胆质疑和认真反思,养成质疑和反思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