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19-05-15 16:0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数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充分体验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知识的正迁移能力。

3.在解决问题中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百分数的生活价值。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

(1)我班有男生25名,女生20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几分之几?

(2)指名学生口答,说出算式后提问:每一个问题里是谁和谁比,把谁看做单位“1”?根据回答,教师强调: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几分之几就是指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占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农村变化图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农村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今天,我们就要用数学知识一起去解决与分析新农村变化中的信息与问题。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出示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这是教师课前收集到的一个村的彩电数量的信息。仔细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这些问题:

(1)今年彩电数量是去年的几分之几?

(2)去年彩电数量是今年的几分之几?

(3)今年比去年多了多少台彩电?

(4)今年彩电数量比去年增加了几分之几?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口答,并说明列式理由。如果学生能提出书上的问题,就结合书上的问题教学。如果提不出,教师提出:我来提一个问题,今年的彩电数量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课件出示问题)

2.对比讨论,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

①这个问题和你们刚才解决的问题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②你怎样来理解“今年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预设:学生主要会说到与前面的问题相比,这里把几分之几变成了百分之几。教师适时提问:求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就是要用百分数来表示结果)

对问题的理解,主要让学生结合分数问题进行理解。

教师:你们仔细想一想,今年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相比较?在这里要把谁看做是单位“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这个问题是拿今年比去年增加的部分与去年的台数相比,占去年台数的百分之几?

教师: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教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知道这道题该怎样解决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方法,并让学生板书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有的方法。

(360-300)÷300=20%

360÷300=120%120%-100%=20%。

(3)全班交流,请板演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抽生回答后,让全体学生明白先算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台彩电,再算增加的台数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抽生说出算式。即:(360-300)÷300=20%

(4)如果学生不能想到第二种方法。教师提示: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如果有困难,可以提示点拨,让他们先算出今年的台数是去年台数的百分之几?即360÷300=120%,再算出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即120%-100%=20%。

(5)对比

教师: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喜欢哪种方法?

3.即时练习

(1)用课件把例1的问题改变为去年的彩电台数比今年的台数减少百分之几。教师: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结合刚才的例题,自己试一试吧。

学生尝试后,抽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此题估计有学生把单位“1”弄错的情况。

如果有学生仍然列式为(360-300)÷300=20%

教师追问:这种做法对吗?哪里错了?应该怎样解决?

(2)比较例题与练习题的异同。

教师:仔细观察,这道题与刚才的例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全班讨论后强调:两道题都是在解决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但不同之处在于两个问题的单位“1”发生了变化,因此解决过程有一些不同。

三、课堂活动,巩固反馈

1.教师引入

其实,在新农村里这样的变化是数不胜数。课件出示练习三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2.课堂练习

光明小学五年级二班男生20人,比女生少5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生说出解决办法,并问清楚这里是把谁看做单位“1”?你是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

四、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课题补充完整。(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这类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前面所学的分数问题对我们解决百分数问题有什么帮助?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其实百分数问题可以按照以前所学的分数问题的分析方法进行解决。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的第3~5题。

《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说学情

(一)、说教材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是在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已知条件先求出来。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2、设置数学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说学生

对学生来说,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依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不困难.要求学生找准单位“1”和比较量,理解数量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够正确的列式解答。

2、引导学生运用百分数的意义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的各种数据,使他们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掌握数量关系的同时,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

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的列试计算。

难点:找准单位”1”的量和比较量,理解数量关系。

三、说学法、说设计

(一)、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发现问题,通过思考,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

(二)、说设计理念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说设计

我在设计上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改变单一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在解读信息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2、改变程式化的分析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量关系。

3、改变以解题为主的练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富有现实意义的信息分析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课件出示三清山2005—2007年接待游客情况统计图,然后引导学生解读信息,发现问题。当学生发现2006年和2007年都比前一年增长人数相同是,我提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增长人数相同,增长的百分数也相同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意见不一。我再次提问:“要知道增长的百分数是否相同,我们需要知道什么信息。”从而引出两个小问题:

1、2006

年比2005年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

2、2007年比2006年的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这时,引出课题《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选择2005年——2007年三清山游客人数作探究的主体材料,一是考虑三清山是我市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学生对这一材料是熟悉的,也是感兴趣的,二是学习材料蕴含着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和前一年比,2006年和2007年接待游客增加的人数相同,但增长的幅度不同。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学习材料,使材料更富现实性,更具应用味。因此,我将这部分做为学生本堂课学习的主体内容。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1)、2006年比2005年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四人小组讨论。点拨学生明白:求2006年比2005年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其实就是求增长的人数相当于2005年人数的百分之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该可以想到:先算出2006年比2005年增长的人数,再除以2005年的人数,教师肯定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一问题是把2005年的人数看成单位“1”,把2006年比2005年增加的人数看作比较量,然后利用课件演示并小结,板书算式。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性,当学生说出还可以先算出2006年相当于2005年的百分之几,再减去单位“1”——100%这种算法后,我提问为什么要减100%,引导学生说出:因为是把2005年的人数看作单位“1”,我再次演示课件,板书算式并小结。

2、学生独立解答第二个问题(2)、2007年比2006年的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学生汇报后板书,并思考中心问题。“增长人数相同,增长的百分数也相同吗?”

3、交流反馈

学生通过验证后得出结论: 增长人数相同,增长的百分数不相同。教师提问:这是为什么?学生不难想到这是因为单位“1”不同。

设计意图:要解决本课中心问题:“增长人数相同,增长的百分数也相同吗?”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我先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求“2006年比2005年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2007年比2006年的游客人数增长了百分之几?”这两个小问题。学生探究后,我再通过条形统计图上的操作,点拨学生探究的方向和方法,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理解。由于单位“1”不同,虽然比较量相同,但对应分率不同。

(三)、指导看书,完成例2和“做一做”

让学生自主学习例2,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线段图,理解含义,指名说说两题中的比较量和单位”1”分别是什么?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例2和“做一做”的学习,我采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能对小部分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但这也使他们得到了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经历积极思考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原则。

五、应用练习

呈现材料:同学们把家长给的零用钱节省下来,存入银行。小明存了150元,小军存了100元。

看了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和百分数有关的问题吗?

当学生提出:小明比小军多存百分之几?和小军比小明少存百分之几?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再次理解,由于单位“1”不同,比较量相同,但对应百分率也不同。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应用百分数的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数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信息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

六年级数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教学例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我画出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数量关系。通过“想”帮助学生弄清,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多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造林公顷数的百分之几。和以往只满足于让学生学会书上介绍的方法不同,在列式解答后,我又提出“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引导学生用另外的方法解这道题: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100%)。那么,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如果把例题中的问题改成‘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以加强题目的变化。由于题目的问题改了,所以题目中以谁作单位“1”就有变化,解答方法也不同了。

通过本课教学我发现其实教材中重点安排的第一种解法并不受学生欢迎。想想也是要让学生很清晰地理解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少谁的百分之几确实没那么容易。学生们选择用第二种解法显然要容易理解得多,以前的教学中只给学生提供了唯一的道路,没有去思考其他出路,这种单一的教学其实也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此路不通的情况下就束手无策了。

《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欲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由此可见,其实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地犯着一些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错误,并且很有可能我们会为一些自己不认为的错误为荣,固守着不愿有丝毫的改变。正是老师的这种固守让课堂失去了灵性,让学生的思维断了翅膀。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及其作用,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

【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导入】

1、看到这些字母,你能立刻想到什么?

课件出示:

BTVsoskgNBA……

同学们能很快的说出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意义吗?说明字母在生活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

【复习讲授】

复习字母表示数

1、结合谈话导入说说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越性?

教师:用字母能简明的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2、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1)填空。(课件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①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那么s=。

②b乘5、6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a乘h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

③a、b、c、d表示非0自然数,那么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字母表示()。

(2)订正后提问: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师生共同总结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1页的第一个“做一做”。

(2)根据题意写出各式表示的意思。

一种滚筒式洗衣机,单价a元,商城第一天卖出m台,第二天卖出9台。

m-9表示()m+9表示()

ma表示()9a表示()

(m+9)a表示()(m-9)>a表示()

答案:

(1)

(2)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出的台数

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卖的台数

第一天卖的钱数

第二天卖的钱数

两天一共卖的钱数

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的钱数(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卖的钱数)

【课堂作业】

教材第82页练习十六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检验。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8课时式与方程(1)

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0-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

如:把黄花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绿花是黄花的6/10(3/5);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花的6/11等。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1)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问:50朵的1/10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 “,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

指名列式。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学第(2)小题。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2/5,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2/5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画一画,再完成填空。

三、巩固训练

1、做练习五第10题。

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

2、做练习五第11、12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13-15题。

教学反思: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

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m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2、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1页的例1和第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3题。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地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描述数据特点。

教学难点:有联系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

教学准备:ppt课件扇形统计图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引入新课。

出示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扇形统计图)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说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议一议。

出示例1的扇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

出示讨论提纲:(1)圆代表( );(2)扇形代表( );(3)扇形的大小反映( );(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算一算。

出示信息: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

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请算出,并填入表中。

地形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

面积/万平方千米

3、比一比。(练一练)

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

随机出示扇形统计图: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进行国情教育。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

2、练习一第2题。

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估计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大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认识?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3题。

板书:

扇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部分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统计图的选择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例2和第4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4题。教学目标:

1.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每种统计图的特点与统计的目的和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合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信息。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的信息。

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复习三种统计图,让学生回顾条形、折线、扇形统计的特征。

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你一眼就能看出什么?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统计图的知识——合理选择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初步理解

出示例2

引导学生观察例2中3个统计图,体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的特点和作用。

提问:小宇为什么用了3个不同的统计图来进行统计?引发学生思考。

统计图1要反应六一班阅读各种课外书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所以要用扇形统计图的统计;统计图2不仅要反应六一班下半年每个月阅读课外书的数量,还要体现每个月阅读课外书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因此要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统计图3只要统计六一班学生平均每星期课外阅读的时间,所以用了条形统计图。

进一步提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呢?(结合刚才的分析,巩固理解根据要统计的特点和统计图的特点两者结合来选择。)

2、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例2下面的3个问题。

全班汇报交流,并适时的总结。

3、巩固应用

出示第4页的练一练。

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统计图,并说出分别要统计的内容和统计的特点。再一次的归纳总结出三种统计图的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下面的4个问题。

明确:统计图的选择可以不唯一,选择的关键是要根据我们想了解的内容和统计图各自的特征,作出适当选择,以达到清晰、直观地描述数据的目的。

三、巩固新知

做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先观察1、2两小题中统计表的内容和特征,再根据数据完成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观察和辅导)

根据刚才的统计,分析下面的问题。

四、全课小结

1、你知道怎样选择统计图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五、布置作业

做基础训练

板书:

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现数据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直观表现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第三课时扇形统计图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2、通过练习,学会合理的选择统计图。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填一填。

1、常用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 )统计图。

2、如果只表示各种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想要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 )统计图表示;如果要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统计图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评价归纳。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下面数据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a.人离不开水,成年人每天体内47%的水靠喝水获得,39%来自食物含的水,14%来自体内氧化时释放出来的水。

b.某校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表如下。

看电视打球听音乐 看小说 其他

人数 80 68 74 56 23

c.小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年体检的身高记录如下。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身高/cm 125 129 135 140 150 153

a用( )统计图 b用( )统计图 c用( )统计图

2、练习一第5题。

王阿姨在一块蔬菜地里种植了4种不同的蔬菜,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布如右图。其中黄瓜的种植面积是80平方米,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品种合计黄瓜韭菜萝卜番茄

种植面积/平方米

3、练习一第6题。

出示题目

先观察分析上面的两个统计图,理解统计的内容与统计图的选择,接着算一算,画一画,完成下面的两个统计图。(体会扇形图和条形图既有不同,也有内在联系)

提问:表示同一组数据的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从中各能获得哪些信息?

4、练习一第7题。

先确定课题和设计调查方案;接着开展调查,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然后分析数据,评价自己班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最后拓宽研究课题,重新设计调查方案,开展新的统计活动。(如时间不够可作课外完成)

5、动手做。

4人一组进行活动,每人轮流做6次,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并出示例题。

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2,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谈话:为了使已知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更清楚,可以先画线段图。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画线段图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完善线段图。

2、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在图上指出来。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板演,期于学生同时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探讨其他算法

设问: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适当评讲。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解答。(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比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六、课堂作业补充习题28-29页

六年级数学教案6

(1)如果这10只船都是小船,那么一共可以做多少人?

(2)30人与42人比较,少了几人?为什么会少12人呢?

(3)有一只大船被当成小船会少出几人?

(4)一共少12人,说明有几只大船被当成小船?

(5)列式计算。

5、小组汇报(二):假设大船与小船都是5只。

要求学生汇报后,全班共同填教科书191页表格,并解决问题。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练一练

1、学生先读题,独立完成并汇报。如果假都是兔,你能设计这样的四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

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要算到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第三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策略有效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是什么?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练习十七第2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3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假设?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说说解题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你知道吗?

一起读一读,你能理解题意吗?你会解答吗?

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例2及练习二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能应用分数、小数化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准备】

收集的情境资料,图片,投影一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医生常常给病人推荐有益于病情好转的食品,纤维素是适合IBS患者食用的健康食品,常见的1 kg食品含纤维素大约如下:麦麸:0.31 kg;麦片:2/25 kg;燕麦片:3/42 kg;豆类:0.15 kg;辣椒:2/5 kg;坚果:0.14 kg。

教师:看了这些你们觉得应该推荐什么食品呢?

让学生猜测,说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这些数不好比较。

教师:怎么办呢?如果我们把这些数都化成百分数就便于比较了。

板书课题:分数、小数化百分数

二、合作探究,归纳方法

(1)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索比较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全部化成小数进行比较。

②全部化成分数进行比较。

③全部化成百分数进行比较(每种食品的含纤维素的百分率)。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前两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具体探究第三种方法。

(2)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并思考怎样转化成百分数。

0.31=31% 2/25=8/100=8%

(3)分小组讨论小数化成百分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找出本组中最好的一种方法,并写出计算的流程。教师进行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进行讲解。

(4)学生交流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强化。

对于小数化成百分数,重点强化最常用的方法即: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然后再添上%。

对于分数化成百分数,教师重点强化:一是当分母只含质因数2,5时可以直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其化成百分数;二是当分数除了2,5外还有其他的质因数的分数,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再化成百分数(当除不尽时应强调保留三位小数)。比如:3/420.071=7.1%。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1.游戏:对口令

三个同学一组,对口令,一人说百分数,另一名同学说分数,第三位同学说明这样做的理由。(要求学生每个同学说两个后要互换角色)。

2.看谁填得多

0.35<( )<37.6%(括号里面只能填分数)

25%>( )>1/5(括号里面只能填小数)

3。解决问题

解决课前出示的问题,化成百分数比较一下,确定给病人推选的食品。

四、反思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课堂流程,反思每个流程点中的得与失,反思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具体方法。

六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

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 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 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

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学生练习。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3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4页上面的图)

(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

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 Sh

(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 。

2.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4、5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谁的联想最多?

出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看到含有分率的句子,你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

(1)把女生人数看作“1” ——找单位“1”

(2)男生人数有这样的2份,女生人数有这样的3份。

(3)一共有这样的5份

(4)女生比男生多1份——份数

(5)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

(6)女生是男生的3/2 ——分数

小结:看到含有分率的信息,我们可以找单位“1”的量,也可从分数、份数等方面来考虑。

二、新授

1、完整例题2:在这个信息前加上条件“六3班一共有50人”和问题“六3班女生有多少人?”

2、说明:这是一道分数问题,解决分数问题的常规思路是怎样的?请你用常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交流解题思路。

5、提问:除了常规思路,这题还可以怎样解决?你是怎样想的?

6、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

(一)将关键句转化成份数来理解“女生有3份,男生有2份,一共是5份”

50÷(3+2)=10(人)10×3=30(人)

(二)将关键句转化成分数来理解“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5”

50×3/5=30(人)

7、结合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要将关键句转化成“一共有5份”、“女生是总人数的3、5”?而不转化成别的?体会不管转化成份数理解还是分数来理解,都要转化成和已知条件有关的信息。

8、小结:我们原来解题时,是把女生人数看做单位“1”,所以只能用方程(或除法)解答。今天我们学习了转化策略,就可以把单位“1”转化成题目中的已知量,这样就变成了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可以用乘法计算。(美术组人数是已知的,要求的是女生人数,找到女生人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学校美术组有35人,是合唱组人数的5/8 。学校合唱组有多少人?

(1)你打算怎样转化?(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反思:为什么把美术组人数是合唱组的5/8转化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8/5。

(3)小结:在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只要把题目中的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使解题的方法变得简单。

板书: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

2、练习十四5:

(1)看图填空。

绿彩带

红彩带

绿彩带比红彩带短2/7,红彩带比绿彩带长/() 。

(2)一杯果汁,已经喝了2/5,

喝掉的是剩下的()/(),剩下的是喝掉的()/() 。

3、练习十四6

(1)白兔和黑兔共有40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5 。黑兔有多少只?

黑兔只数占白兔、黑兔总只数的()/() 。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3/7,还有48页没有看。小明已经看了多少页?

已经看的页数是没有看的页数的()/() 。

4、只列式,不计算。(说说你是怎样转化的)

(1)修一条长30千米的路,已经修的占剩下的2/3,已经修了多少千米?

(2)山羊有120只,比绵羊少1/6,绵羊有多少只?

(3)甲数是乙数的2/3,乙数是丙数的3/4,甲、乙、丙三数的和是180,甲、乙、丙三个数各是多少?

5、有3堆围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的黑子和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1/3是白子。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6、思考题:

有两枝蜡烛。当第一枝燃去4/5,第二枝燃去2/3时,他们剩下的部分一样长。这两枝蜡烛原来的长度比是:()。

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用转化思路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繁??

用方程解答: 用乘法解答:

解:设女生有x人。

x+2/3 x=35

5/3x=35 35×3/5=21(人)

x=21

答:女生有21人

六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教科书94页“练习与实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判断两个比能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与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学生交流

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点评。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

再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判断。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

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学生量出的图上距离。

利用的线段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三、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11

难点名称:理解“满100减50”与“五折”的区别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打折销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并不感到陌生,但在促销活动中选择最佳消费方式,要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懂得“满100元减50元”的促销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是整百元的,那两种促销的方式优惠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要得出这种结论,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去分析、交流、比较才能解决。

难点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理解“满100元减50元”的含义,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表述,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促销方式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要由学生独立完成两种购买方式所要支付的钱,并通过比较来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提问“一件物品打九折出售”表示什么意思?

2、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优惠都是以“几折”来表示的呢?

3、购物中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我们要做一个精明的小买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购物中的折扣问题。(板书:购物中的折扣问题)

二、教学新知。

(一)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五折销售,在B商场按“满100元减5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

1、根据这些信息,学生提问题。

教师板书: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哪个商场省钱?

2、分析问题,理解题意。

(1)结合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哪些是关键的?

(2)怎样理解“满100元减50元”?

(3)不足100元的部分呢?怎么办?

3、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能否解决黑板上的这两个问题?

4、交流并汇报方法。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的算式,并解释。

5、启发思考,辨析原因。

(1)满100元减50元,少了50元,也是打五折啊,怎么优惠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什么情況下两种优惠是一样的呢?

6、小结:在今天的折扣问题中,我们知道了优惠的形式有很多种,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的是“满100元减50元”和打五折的区别:

(1)“满100减50”,就是够100才能减50,不够则不减。

(2)打五折实际售价都是原价的50%,不满100元的也能按50%计算。

(3)售价刚好是整百元的时候,两种优惠结果才是一样的。

三、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做一做。

某品牌的旅游鞋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每满100元减40元”的方式销售,在B商场打六折销售,妈妈准备给小丽买一双标价120元的这种品牌的旅游鞋。

(1)在A、B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

(2)选择哪个商场更省钱?

小结:

同学们,在今天学习的折扣问题中,我们知道了不同形式的优惠有很多种,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的是“满100元减50元”和打五折的区别。

六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教材55页的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的第3--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上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

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

(1)以灯塔为中心,灯塔的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什么方向?

相机指出:东——e西——w南——s北——n

(2)在图上指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向。

2、如果知道灯塔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清凉岛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二、展开

1、明确清凉岛的位置。

(1)题目中告诉我们清凉岛在哪里?

(2)你能在图上指一指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自己在图上指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2、探究操作。

(1)怎么在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呢?

在小组中讨论后全班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要先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2)怎么画出北偏东40°的射线?

各自用量角器在图上画一画,边画边思考:应该怎么摆放量角器,怎么看量角器上的度数?

指名上黑板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

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

(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

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清凉岛在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图中清凉岛的位置在灯塔处沿北偏东40°方向的射线几厘米的地方?怎么想?

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

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

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清凉岛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3、试一试

(1)出示题目要求:在灯塔南偏西30°方向15千米处是红枫岛,你能在图中表示出它们的位置吗?

(2)各自独立完成。

(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

三、练习

1、讨论“练一练”

(1)看图说一说:图上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是猴山多少米?孔雀园呢?

自己先算一算实际距离,然后与同座位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猴山多少米?怎么算出来的?连起来怎么说?

孔雀园呢?

引导学生说出:熊猫馆在猴山北偏西60°方向120米处。孔雀园在猴山南偏东35°方向90米处。

(2)蛇馆在猴山南偏西45°方向150米处。怎么在图上表示出它的位置。

各自在图上画出表示南偏西45°方向的射线,再算出图上距离,最后标出蛇馆的位置。

练习后交流思考的方法和具体的画法。

2、讨论练习十二第3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所包含的信息。

(2)飞机a在机场的什么位置?

(3)飞机b、c、d、e分别在机场的什么位置?你能在途中表示出这四架飞机的位置吗?

各自在图上表示出来,然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5题以及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指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2、练习(出示)

口答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种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课件显示图)

师:谁能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指名回答)

师: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生思考一下)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说,引入新课。)

(三)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合作要求:

(1)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

(2)试一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任选一种)

(3)比一比: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六年级数学教案1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圆的面积

教材第67、第68页的内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各种图形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小结: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给我们一种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即把所学的图形进行分割、拼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今天,我们还要用转化的思想研究圆的面积。

二教学实施

1.明确圆的面积的概念。

(1)老师出示一个圆,提问:谁能联系我们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说一说圆的面积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3)展示由“曲”变“直”的渐变图。

引导学生逐层观察圆周曲线的变化情况,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圆周曲线就越来越直,当我们继续分下去……圆周曲线就变成一条近似的直线段了,用这样的小块拼摆的图形就更近似于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圆等分成16份,圆周部分近似看作线段,其中的一份是个近似的三角形,

(1)指导学生动手摆学具,并思考几个问题:

你摆的是什么图形?

你摆的图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所摆图形的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2)学生动手摆学具,然后发言。

拼成长方形:

老师说明: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

出示教材第67页上面的图加以说明。

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是πr,宽是r。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圆的面积=πr×r=πr2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3.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出示例1: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

指名读题,让学生试做,提醒学生不用写公式,直接列算式就可以。

板书:20÷2=10(m)

3.14×102

=3.14×100

=314(m2)

314×8=2512(元)

答:铺满草坪需要2512元。

老师强调指出:列出算式后,要先算平方,再与π相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直接写出得数。

22= 32= 42= 52= 62= 72=

82= 92= 102= 0.22=0.72= 0.92=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3.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一个圆桌桌面的直径是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思维训练

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分米)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491625364964811000.040.490.81

2.12.56平方分米28.26平方分米1256平方厘米28.26平方米

3.28.26平方分米

4.1.1304平方米

思维训练

3.44平方分米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圆的面积=πr×r=πr2

20÷2=10(m)

3.14×102

=3.14×100

=314(m2)

314×8=2512(元)

答:铺满草坪需要2512元。

备课参考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在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及学过几种常见直线几何图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学生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不仅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下基础。学生已经有了平面几何图形的经验,知道运用转化的思想研究新的图形的面积,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实践。在操作中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找到圆的面积与半径、直径的关系。

课堂设计说明

1.通过实际情境,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

2.教学时,强调知识迁移的过程。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迁移的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又能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组织学生观察猜想。

先观察再猜想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和圆锥也是基本的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经常能够看到这些形状的物体。教学圆柱和圆锥,能够扩大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范围,丰富对形体的认识,有利于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教学圆柱和圆锥,也能够丰富学生认识几何形体的活动经验,深入理解体积的意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利于完善认知结构,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圆柱和圆锥,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探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机会,有利于转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全单元编排五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 圆柱、圆锥的形状特点

例2 圆柱的侧面积

例3 圆柱的表面积

例4 圆柱的体积

例5 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圆柱和圆锥

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1、多媒体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

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

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

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解答疑惑。

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先指名学生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现。师生及时共同进行评价)

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课件随时演示,将茶筒的底面和侧面抽象出的圆柱立体图形

板书:底面 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 1个曲面

高 两底之间的距离

3、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从学生拿来的圆柱中随便找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粗细,高决定圆柱的高矮

谈话:哪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

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

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记下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测量结果。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

使学生明确: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无数条。

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高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二)认识圆锥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锥形物体,观察圆锥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观察结果。

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

教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

思考:圆锥有几条高?

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学生合作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并指名上台演示。

板书:底面 1个圆形

侧面 1个曲面

高 1条

2、交流对圆锥的认识

3、小组讨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5、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回顾新知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巩固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圆柱和圆锥

观察—比较—归纳

第二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的例2、第12页的例3和第1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4~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推理,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创新意识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意义,正确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师生各备一易拉罐,并把上下面用彩纸包好,剪刀、胶水、圆规、白纸一张、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渗透思想

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我想让它站起来,你有什么办法吗?

小结:原来在一定条件下平面可以“化直为曲”。

⒉把这个圆柱形的纸筒打开后是什么形状?

小结:同样地,在一定条件下曲面可以“化曲为直”。

⒊揭题:这节课将运用这个知识来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板: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

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爱喝饮料,今天我们共同带来了一瓶椰子汁,看到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来?

师引导:我们就来先来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商标纸问题,其实就是求什么?(圆柱的侧面积)

1、引导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商标纸的面积呢?

②全班交流:沿着接缝把商标纸剪开,再展平。

③小组合作探究: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听清要求:先独立剪开商标纸展开,再观察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接头处忽略不计。

④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指名上台拿着学具汇报,生。(师再追问:通过刚才同学的汇报,我们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呀?学生回答,师适时板书)

⑤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再次追问:为什么?(补充板书)

⑥小结:你们真不错,巧妙地运用化曲为直,探讨发现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①现在请你计算一下这罐椰子汁所用商标纸的面积(出示椰奶罐的底面周长约是厘米,高约是厘米)你是怎样算的?

②解决例2:

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直接告诉你底面周长,例如怎么算?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指名一生板演,集体反馈。

③思考:要求一个圆柱的侧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④小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应用已知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然后求侧面积。

(二)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①动手贴出圆柱表面积:拿着实物,光这样一个侧面能装饮料吗?还需加上(两个底面)我们把这个圆柱饮料罐各部分一一展开粘在纸上(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发现两种常见粘法)交流展示,最好这样放。

看着圆柱展开图,让它在头脑中动起来(长方形的长等于…宽等于…)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想象出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指着图,由这些些部分组成了圆柱的表面积,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板书)

②动手画出圆柱表面展开图:下面我们要画圆柱的展开图,画前先算一算,学生算好后回答,师板书。

要求画在书上的方格纸上,友情提醒:一要想要画出圆柱的哪几个面?二要注意每个方格纸边长厘米,根据算的数据合理布局。(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作评价)

3、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例3中的圆柱表面积会算吗?

独立做在书上,交流反馈: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出:解答时为清楚最好分步算出各部分面积。

②出示易拉罐的数据,图例:半径:2.5厘米,高:12厘米,求铁皮用料。

③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练习,巩固深化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圆柱体实物,你会根据实际算出它们要求的面积吗?

1、教材第12页“练一练”(理解题意要求的是圆柱的哪部分面积后独立做)

2、练习二第6题。(通过填表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表面积三个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算法;整理侧面积、底面积与表面积之间的联系,使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思路更加清楚)

四、全课总结,认识升华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4、5题。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铁炉联校秦永利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第25、26页倒2和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情趣。

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形容器,沙子和水。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1.出示圆锥形小麦堆,师: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小麦丰收了!张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理麦堆的高得底面的直径,出了个难题要考一下小虎,你能算出这堆麦堆中的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

这下可难住了小虎,因为他只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还没学,怎么办?你有办法知道圆锥的体积吗?(板书:圆锥的体积)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各种猜想。

2.根据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各种猜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体积计算?

3.进一步观察、比较、猜测。师举起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让学生想一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二、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1.开展实验收集数据。

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新自验证。

2.分析数据,作出判断。

(1)观察全班的实验结果。

① 各组说说各种实验结果。

② 观察全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③ 进一步观察,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沙或水?④ 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师用标准教具装水实验一次)

(2)总结结论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圆柱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

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生汇报,师板书:圆锥体体积V=1/3sh

加深理解

师:在1/3sh中,“sh”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乘1/3?

师:要求圆锥 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还要注意什么?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圆柱的体积是9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5.4立方米,高21米,体积是()。

2.判断。

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3倍。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3.师:对于张爷爷提出的难题,现在可以解决了吗?

学生根据提供的麦堆的高1米和底面直径2米,先求出圆锥的底面积,现用圆锥体积公式求出麦堆的体积。

4.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课本,想一想,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20+10=20+10

X=50X+20=50+20

50+a=50+a50+a-a=50+a-a

X+20=70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六课时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下载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三课时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

    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节 教学内容:课本第23——24页例1 、例2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 例 或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

    六年级数学教案

    六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2、93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2、能灵活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已知周......

    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五课时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

    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二节 数字的用处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2、能在具体情景中,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3、......

    六年级数学教案——《百分数》

    六年级数学教案——《百分数》 【教材简析】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要从实例出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

    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期付款

    六年级数学教案——分期付款 教学目标:1、会根据利率求利息额和本息额。2、通过有关分期问题的解决,了解不同分期付款的利与弊,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计算利息额......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材分析:新课标六年级人教版这一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