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展科学小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2
开展小学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顾晖(浦明师范附属小学)
摘要:
科学活动,内容包罗万象,综合实践性强,是非常适合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探究,培养他们关心自然万物的途径,现在教师所关注的教学教育目标不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训练基本的技能技巧,而是发展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学习。课题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细胞,通过指导学生选择课题、论证课题、实施与结果评价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活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关键词:
小学生课题研究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的科学教育是要“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科学的经历和过程,从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也有专家曾强调:“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并不是靠教师去说教,而是让孩子记住有意义的典型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从中感受和体验。”而我们的科学活动,内容包罗万象,综合实践性强,是非常适合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进行有效探究,培养他们关心自然万物,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和科学动态的。但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如性别、年龄、兴趣、特长等和发展个性过程中表现的自主性,如果把学生放在同一标准上去一刀切地进行教育,显然是效果甚微的。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出发,教师所关注的主要目标将不是教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训练基本的技能技巧,而是发展挖掘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达到目标的素质,才能把教学转化为有拓展空间的活动,以创造动态开放的、自主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特经验及个性特殊性,引导其自主学习的动机,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合作精神,体现学生、师生等对话交流沟通特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科技活动中有效引进“课题研究”这一新颖而富有时代气息的创新活动形式,以开发和利用周围教学资源为起点,以“课题研究”为重点,以学生课外的自主性研究为落脚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途径,使学习活动多元化,自主化、深入化、科学化。而且课题研究能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探索精神和成就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能促使学生进行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活动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一般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活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
一、思考
1.课题研究活动的目标
科学小课题研究活动有着自己特定的目标,这些目标由以下二个方面组成:
第一,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探索精神和成就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进行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
第二,进行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活动的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活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
2.小课题选定要遵循的原则
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主题,也是21世纪的主题之一。面对日益变更的世界,教师只有以发展的眼光,用适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启发引导发展中的学生,才能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活动方式,是指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在师生的共同策划下,当然也可以由学生自主策划进行,围绕一些与科技内容相关或社会、自身相联的小型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发现与提出问题,确立研究课题——设计研究计划——收集与处理信息——观察分析与推理,动手操作实验——表达交流与评议,最后在整合的过程中获得课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或儿童式的科学探究。
课题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细胞,科学家们总是通过一个又一个课题的研究来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实现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理想。作为准科学研究的活动,我校成立少年科学院进行科学小课题研究活动,以“课题”作为活动的细胞,通过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课题、严密地论证课题、科学地组织课题研究的实施与结果评价等过程中,形成科学的研究态度,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爱因斯坦认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选择研究课题。因为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全新的课题,也可以是前人或者别人已研究过的课题,但两者都强调课题研究本身的新颖性——要么取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要么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要么提出一个新的观点„„,例如,学生研究肚脐眼,有的学生不研究人的而提出研究鱼的,鱼有肚脐眼吗?有的话有什么用处?等,与众不同。然后,让每位同学向全体同学简单介绍自己选择的课题,从创新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最后教师组织同学们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做认真分析,帮助每位同学确定一个有一定的新颖性、可行性强、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课题,并鼓励若干同学共同合作研究同一个课题。学生的课题研究虽小,但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提出的,在研究过程中使学生在知识、心理、能力、情感等各方面不断地交流,而达到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发展。
2、我们的学生适合研究怎样的课题
1)开发与现实性:课题的选择应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或生活实践,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一个好课题应能让不同学生在比较自由和谐的团队环境中朝不同的方向展开研究,获得个性化的思考。如现在电器在每家都很普遍,电器大多都需要电池,而且电池的消耗非常大,对环境的危害也很大。学生们就开展了行动起来,阻止废电池带来的危害课题研究,为了研究废旧电池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自发成立了课题小组,对电池在家庭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废电池对动植物、环境的潜在危害性作了探究性实验,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及感性材料,形象地证明了废旧电池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具有很大的危害。笔、铅笔盒、尺等等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学习用具,但是现在社会上学生的学习用具式样很多,有的非常新颖奇巧,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眼睛,让家长出钱购买,而且价钱不菲,学生就提出是不是学习用具一定要做得这样?这些新颖奇巧的学具是不是给学习带来益处?学生对此进行大量的调查。
2)童趣性:小学生进行课外小课题研究,更在乎的是个体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的新鲜、好奇、刺激,研究的结果则是激励鼓舞他们朝更高目标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研究内容对学生而言应该是新颖、生动,充满诱惑力并富有童趣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如有个学生的课题尤富童真童趣有一次,他提出“冬天的蚂蚁在洞里干什么?”蚂蚁是小学生最喜欢研究的一种动物,当这个课题被提出后,学生的兴致非常高。这样前后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写出的综合性研究报告,有目录,有章节,里面配有大量的照片、表格及文字材料,图文并茂,简直就是一本精美的教材。
3)实宜性:课题选材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应相对适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需求焦点,兴趣热点,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也有利于拓展科学探究的空间。我们学校虽然地处陆家嘴金融中心,呈现的是繁华与拥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市区的动植物基地、生态园、等课外活动场所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的怀抱。学生生活在大自然这个天然的“实验室”里,有着开展科学探究的广阔空间。如探索西瓜虫的奥秘课题小组的同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西瓜虫养殖实验,有的通过实验证明了西瓜虫眼睛构造,但是它的眼睛对光是不是有反应,研究它为什么会卷缩起来?它吃什么?为什么叫它西瓜虫?通过一个个实验记录、一篇篇体验日记,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了可贵的科学精神。
二、实践
1、确立研究课题
一个合适的好课题,往往是小课题成功的开始。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常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进行寻找: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来自科普读物中现成研究课题;学科中出现但挖掘不深的内容;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作为选题参考。
当然,从课题思路的初步确定到最后课题成型,这中间需要师生共同对课题的可行性,前瞻性
及研究价值等作出进一步的探讨论证,以便尽快确立好合适的研究课题。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有探索的欲望。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己准备各种实验材料,自主进行科学实验,总结研究成果,在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又突破了教材和课堂的局限,拓展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时空。结合“张家浜整治”工程,学生提出了张家浜河道的未来问题的课题研究,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考察,查询资料,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学生是主体,在活动中体验着过程。
2、制定研究计划
当正式确立课题后,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研究计划是致关重要的事了。这时教师要引导启发帮助学生明确“研究的目标与对象是什么?该围绕哪些问题展开具体研究?如何获取必要信息资料?”等。在学生自主选题的基础上,个人课题内容相近的同学自愿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合作小组,小组自行产生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与指导老师的聘请、联络工作。成立小组后,要求每一个研究小组认真讨论,共同拟订整个研究活动的计划,形成具体完整的研究方案。在低年级开展课题研究首先要给学生一个方向,因为学生还太小,放他们自己一味地去查找资料会如同大雾天里找东西——可能会找到很多东西,但是找到的不一定是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有时在开展活动前,要让学生沐浴在阳光下,让他们看清眼前的东西,知道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去研究,并且对研究的事物感兴趣。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助手,伙伴,学生是研究主体,他们充分体验着分析问题,形成假设,独立判断的过程。
3、组织课题实施
这是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真正从事研究活动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将他们组织为若干个研究小组,然后根据研究计划,分组展开研究。如“上海的湿地情况”这一课题,有的小组专门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有的小组走访有关专家,获得相关图片数据;有的翻阅书籍;也有的小组自己在老师同学中广泛征答,以期获得更为全面的信息反馈;同时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发表评伦,呼吁大家保护上海的湿地,保护地球。研究中引导学生围绕所研究的课题,通过调查、采访、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广泛积累原始资料,为撰写结题报告打下了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孩子们有新奇、惊喜和赞叹,更多的则是疑惑不解,这些都促使学生们不断地刨根问底,探究根源。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始终参与队员们的每一个研究过程,并对他们的研究进程及时进行调控、指导,在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给予帮助,在他们研究走投无路时给予启发、点拨„„从而保证每一小队基本上都能完成其所负责的研究任务。
4、组织交流评价
课题研究结束后,指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形成对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客观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并进行课题报告。作为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对于学生的研究成果应及时组织他们进行观摩、交流与评价。每学期都组织一次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放手引导学生大胆地畅谈研究过程中的所做、所感、所思,尤其是研究过程中遇到难题及处理办法,让学生们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分享并丰富各自的研究经验。而且现在的学生很善于从一个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能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使自己的调查资料与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刻,答案也越来越充实。
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有思想品德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能力发展水平评价等等,评价的方法也有多种多样,如测验法、档案袋评定法、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等,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相应的内容和方法,通过生生互评、师生对评、学生自己评定等形式,让学生在评定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为今后的研究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始终站在鼓励、欣赏的角度,客观肯定,中肯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到自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从而积淀起进一步研究的信心与动力。我们还组织课题研究展示,每个课题小组推荐学生解说、演示,并接受同学和老师的现场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共同探讨该课题的价值,研究成功之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最后,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评委评出各组的一、二、三等奖。凡是参加汇报、答辩的成果均能获奖,并颁发精美的荣誉证书,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一如既往地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三、困难与困惑
陶行知先生就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在上课时,经常听学生问:“老师,这节课上什么?”很少会主动地说:“我发现某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一起研究好吗?”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关注周围的事物,自己提出问题,并坚持不懈地去解决,即强化一种科学的问题意识、执着的干劲是首要考虑解决的。
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的魅力在于超越单一学科,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集资发现问题,在激发所有知识和技能储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充分的科学探索和人际交往的体验。但是,现在,学生的研究课题“高精尖”的走向正向将研究性课程引入学科化的歧途。原本面向所有学生的研究性课程变为针对少数尖子学生的精英教育。有人曾说,只要学生是自由的,他们就会创造,展示个人独特的光芒。我们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正是强调了主体参与,注重过程展开,使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得发挥,自发地投入生命热情,认识到、感受到、体验到科学活动的过程,去询问、去探索、去欣赏,从而发现问题,发现真知,更会发现自己!黄全愈博士编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也写到: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独立探究能力,要给独立探究、独立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
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小课题研究活动正是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我们的宗旨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常识教学大纲》1992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01年7月 人民教育出版社
顾晖(68757613)
第二篇:开展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万红云
——玉带山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讲座稿
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校本研培的一种新形式。它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的整合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活动。也称其为“微型课题研究”。
1、概念
教师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加以研究,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的课题研究形式。
2、特点
研究范围局部化—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
研究内容具体化——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
研究方式简易化——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加以研究
研究周期短期化——短时期内(半年至一年)
3、小课题的优势
一是切入点小。即教师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开展研究。这就使研究易于把握和操作,避免了以往一提到课题就片面追求大而空、忽视实效性和针对性、到头来教师仍感到自己离科研太遥远的“务虚”现象;
二是方向明。小课题研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认识它,一个是解决它。这里的它,指的是小课题研究的主题。比如:三年级铅笔字如何向钢笔字过渡研究就是为了解决铅笔字向钢笔字过渡的问题;更多的小课题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研究。
三是周期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从而克服大课题研究三年五年才能结题,周期长见效慢、人员变动大热情容易消耗等弊端;
四是难度相对降低。校本小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单一,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操作程序也就相对简单。教师只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就可在学校申请立项,在实践中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使教师很容易享受到教科研的成就感。
五是收效高。收效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成功,能够在对教学的某些问题有所突破;二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力。这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充分体现。
二、为什么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1、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相长”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但怎么就能教学相长呢?靠研究。现实里,我们很多老师更看重“奉献”而字,而很少端详“研究”,甘当人梯,却不思自己也可以爬上高地眺望远处的风景。我们来看看教师的生命图景:新职教师,热情洋溢,摩拳擦掌。因为他面对的是陌生的教育情境,一切都感到好奇,于是很兴奋,于是很投入。几年后,熟悉了环境,明白了套路,陌生感消失了,原来教育工作就这么回事: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试卷讲评,学期小结,还有一点,要撕得下面子,镇得住学生,千教万教,分数不能少;千学万学,提高分数最重要。得,一切似乎都已参透。于是就这么回事的教育就这么教吧,于是日复一日,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明天还是今天的延续,职业的倦怠随之产生,自己也在最具创造性的教育劳动中沦落为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
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通常要经历两个转化,一个是从教学新手向教学能手的转化,另一个是从教学能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第一个转化可以依托教育教学的不断积累,从而提高实践能力;第二个转化则更多需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激起他们学习和解决教育实践难题的兴趣,促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把握教育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地总结、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逐步向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师转化。而校本小课题研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它是使教师向研究型转化、获得自我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2、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问题涉及到德育工作中的问题、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等;教学问题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问题,如导言激趣的问题、板书设计艺术性的问题,提高提问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性的问题,练习及评价有效性的问题等等。有效的问题研究,才能支持并生发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澄清自身课堂所遮蔽的种种问题,并做出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学校所做的一切努力,最后落脚都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得到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做小课题研究其视角理所当然聚焦于学生,是为了学生的研究,为了学生更好发展的研究。这种研究无论是从理论构想到实践观察都毫无疑问地让学生得益,为什么?
其一、你是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当遇到问题时,不会情绪性地处理。冷静意味考虑问题的周全,冷静意味老师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会从事情的前因后果上分析,这就避免了遇事一味迁怒于学生,搞泰山压顶式的“暴政”。
其二、你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设计教育教学的细节的。设计是在先进理论烛照下的规划,细节着眼问题解决的救治。如此说来,精心的准备,周到的安排,科学的方法,决定了教育教学的最优化可能。课堂高效,救火式的加班加点重复劳动便成为历史。当教与学保持一种新鲜感,它美丽的本真面貌便会自然地显露出来。
其三、你是以研究的姿态走近学生的,你的心里满怀期待。期待是什么?是一种温柔,是一种甜蜜。而温暖是可以传递的,热情也可以感染。相信学生会从你的眉宇间读出你人格的魅力。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我说:研究,本质是一种爱的行为艺术。
三、如何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如何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我们再来看一则小课题研究案例:
江苏某小学教师王存宝,在反思他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不关注教师的作文批语。他对此还曾做过一个调查,将学生新近完成的一篇作文精心批阅,写上详尽的批语,分发下去。一个星期后,在阶段考试中又出了相同的作文题,提出了相同的写作要求。在批卷时,王老师将学生的前后两篇同题作文进行了对照,结果发现56名学生中有49名同学写了相同题材,而这49名相同题材作文中,仅有8名学生能看出较为“珍惜”教师的心血,研读了批语中的指导,对作文做了修改和调整。这一发现引起了王老师的深思,他逐个地找学生谈心交流,又深刻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作文批阅方式,感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评价霸权”惹的祸:学生因为被动挨“批”,而失去写作和修改的兴趣;教师、学生、文本三方缺少交流,“师生间平等互动”只是口号„„于是,王老师经过思考,确立了一个校本小课题《师生互动交流 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
王老师确立了《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的小课题后,就开始围绕这一课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并设计新的作文批阅形式,并在实践(行动)中进行尝试:在批好的作文后面增加“回音壁”,留给学生写“对教师批语的批语”;讲评作文之前,留给学生对比阅读自己原作与改后作的时间;增加面批比率,与学生、一道赏析他们的得意之作;鼓励学生进行“第二次习作”„„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学生不看教师评语的现象不见了,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的热情提高了。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再次感受小课题研究并不神秘,无非就是动脑筋工作,让工作更有效。细琢磨,这则案例告知了我们小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
第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立课题。
王老师的选题先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但这个问题还不能直接构成课题:如《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的研究》、《学生为什么不关注教师批语》、《如何让学生关注教师批语》„„这样的课题名称都不够准确。问题转化为课题,还要对问题的成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特别要着眼于问题的解决。王老师对“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这一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本质:“教师评价霸权、师生间缺乏平等交流互动”,于是进一步明晰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从问题到课题,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到明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不断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升的过程。
但是,在我们确立课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问题很多,不知选什么好。学生自律方面有问题,学习习惯态度上有问题,学习能力、方法有问题。那么多问题,不知抓什么好了。在一些大公司的办公室,我们常常会看到工作人员把一些工作内容与日程安排什么的写在卡片上,粘贴于墙壁,提醒自己,这是我近期要解决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某种意义上,就是明确近一段时期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之“上墙”的过程。所以哪一个问题可“上墙”?回答是:急切需要解决的先上墙;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先上墙;自己有兴趣解决的先上墙;身边有资源可资问题解决的先上墙。二是没有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研究方案。(知行)
问题确定了,怎么来解决?得拿出个方案来。进行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让教师在充分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步。借鉴别人经验的方法很多,读相关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向老教师学习,然后通过分析与综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王存宝老师确立了《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的小课题后,就开始围绕这一课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并设计新的作文批阅形式:在批好的作文后面增加“回音壁”,留给学生写“对教师批语的批语”;讲评作文之前,留给学生对比阅读自己原作与改后作的时间;增加面批比率,与学生、一道赏析他们的得意之作;鼓励学生进行“第二次习作”„„
第三,用拟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行知)
王老师运用确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践(行动)中进行尝试: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学生不看教师评语的现象不见了,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的热情提高了。但是,课题实施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思考、不断调整设计思路
第四、总结与反思
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教育叙事,写自己这一过程的心路历程,谈谈体会,还可以写成教育教学案例,形成典型经验。这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对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研究的价值重在研究的经历。所以教师应该以学习笔记、资料摘记、研究日记、随笔、案例、课例、反思、教育叙事、阶段总结等多种形式,详实地记录研究过程,在研究结束时最好能够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做法,提升自己的认识,享受到更大的小课题研究的快乐。
校本小课题这样一种短平快的研究形态,应当是我们每个教师专业发展应对新课程的“快乐便桥”,每位教师都有权力享受到这种快乐,也应该去享受这种快乐。因为它记载的是自己的故事,是自己的自传报告,谱写的是自己的人生!
结束语: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由现实问题催生的“小课题”,或许还带有“小家碧玉”的气质,带有“田野草根”的气息,但是,在小课题的学习与研究中,你定能深刻地感受到“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解决”对专业发展的提升作用,也能真切地体验到“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实与自在!
第三篇:开展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开展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目前课题研究现状及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重要性。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存在选题大、内容空、教师难操作、成果无实效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开展合乎教师现状、贴近教育教学的应用型小课题研究,以教师正在做的工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和完善工作为目的。研究过程分为四部曲:一是营造氛围,创造研究条件;二是遵循原则,精心选择课题;三是举行论证,探寻研究策略;四是成果评价,提取研究经验。小课题研究以理论为基,以实践为本,切口小、方向明、周期短、见效快,能使教师在研究和交流中成长、在成长中变化提高。可以说,应用型小课题研究是学校培养教师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管理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教育科研发展本身的需要。
• 首先,教师难以操作。• 其次,过程难以把握。• 第三,成果难以推广。
二、针对现状、合理定位,开展应用型小课题研究:
1、何谓应用型小课题研究?
应用型小课题研究即教育教学行动研究,是以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为研究对象,以养成教师科学的思维习惯、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与水平为根本目的,把工作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工作的过程。可以三两个人或者十来个人组织开展,需要一定的但却不是高深的理论作指导,切口小、方向明、易操作、周期短、见效快。
2、怎样给小课题研究定位?教师小课题研究必须定位在实践性研究上。
3、应用型小课题研究的特征?“应用型小课题研究”是介于教育科研课题和“教学案例”、“教学后记”之间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人人能参与的课题研究形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小;二是实。注意:遵循原则,精心选择课题 • 一是注重实用价值原则。• 二是遵循能力原则。• 三是追随兴趣原则。
三、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
(一)选题:从实践中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 1.从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的困境中寻找问题 2.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捕捉问题 3.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发现问题 4.从学生的课后生活中寻觅问题 筛选小课题
当前要研究的小课题的标准可概括为六个字:想做,可做,能做。
以学校小课题的确立为例:
深入文本,走个来回,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 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诵读训练,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激发学生的有效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 有效预习后的化学互动课堂
营造基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政治课堂的情境教学 有效利用视听资源,凸显历史主题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预习导学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优化师生互动行为研究 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成为问题生成和解决的主体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呈现和学习兴趣的激发 选题参考:下列课题可供大家选择和参考: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积累的实践与研究 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策略研究 小学体育课堂安防体系构建之研究 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实践与研究 小学高段写作教学模式的构想与实践 推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小学三年级学生英语听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科学后20%学生助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研究 还有如:某一个后进生的转化、一个心理问题的解决、一个优秀学生成长路径、亲子交流的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创新型班委设置(调解委员)、班级养花(或者养鱼等)实验、一次创新的活动(给母亲洗脚、集体打工等)、城乡学生角色互换实验、班报班刊研究、班级运动队建设、网页制作比赛、网站管理新方法、新型“家访”、“校访”实验、班级开放日活动、班级××节、学生周记的管理与作用、网上“日记”探索、网上“家校联系薄”、小手拉大手活动、作业革命、他为什么不发言、个性化“预习”、提高记忆力的策略、让注意力集中方法
(二)小课题研究一般分为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包括材料,方法选择,方案制定等。(2)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获得直接研究材料,或者通过体验,模拟等取得相关材料。
(3)整理归纳分析材料,寻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初步研究结论。
(4)充实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5)论文或报告答辩。
(三)以实验学校小课题反复修改的材料目录的确立为例: 研究理念:以研兴教 以教促研
研究认识: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教研 成长即成果 研究行为控制:做在平时 重在实践 边做边理 研究达成目标:过程资料翔实 研究实践真实 研究成果丰实
四、课 题 研 究 材 料 目 录
1、课题研究基本材料(1)课题立项申请书(2)课题立项批准书(3)变更申请(4)结题申请表(5)结题方案表(6)课题管理记录卡(7)课题研究评价表(8)工作报告(9)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1)课题研究实施方案(2)开题论证
(3)围绕课题的学习材料、学习体会(4)围绕课题的研究课教学案(5)围绕课题的研究课活动记录(6)围绕课题研究的教学实录(7)围绕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8)围绕课题研究的教学评价(9)围绕课题的研究论文(10)围绕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计划(11)围绕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3、课题研究成果性材料(1)参与交流汇报的材料(2)师生获奖(3)工作报告(4)结题报告 第一,发现问题。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用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
第四,要把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
第五,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
五、课题管理 : 小 课 题 结 题 指 南
一、关于结题的申报
二、关于工作报告
三、关于结题报告
四、关于结题的议程
“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如何表达?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成果结构可以是“报告式”或是“叙事式”。报告式的研究结果就是研究报告。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介绍。叙事式的研究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叙事研究,另一种是个案研究。它们都是叙述式的,其主要结构如下:题目。题目要简洁,要点明主题。引言。说明研究的起因;背景。说明事情的背景;事件。说明事件的经过或调查了解的结果;结果的分析和反思,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应用。几项指标
1、优秀“小课题”应该有“个人博客”
2、研究成果和研究体会有展示平台
3、论文答辩
4、鼓励教师连续做“小课题”
应用型小课题研究是一项全新的校本教研模式,它是促进学校全面提升的有效载体,是教师发展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管理改革的需要,更是教科研发展本身的需要。“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应用型小课题研究会日益彰显出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独特作用,推动学校工作更上新台阶。
第四篇:科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鲍家小学
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改的要求,不断促进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广泛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活动,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如何有效的落实素质教育和课改要求,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如何走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提升之路等,将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心中的困惑也不断增多。校本小课题研究无疑顺应了课程改革推进的需要,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并予以探讨实践。通过针对性强、具体而又可操作性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达到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校本小课题研究的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制约各学科教学质量效果提高的难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是从教情、学情、校情出发,由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师共同确立、研究的,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课题,利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科课题的研究有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同时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在教中研,在研中用,这种教、研、用一体化、系统性的行动研究,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促进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校本小课题的概念内涵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成活的“土壤”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是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本校化”特征。
“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进行的教学研究。它从 “小”处着手,在“实”字上做文章,达到了真正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它具有“小”和“实”的特征,所研究的课题全部来自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疑惑问题、实际问题,非常现实和有利于操作,教师可从整体上把握,从局部考虑,从微观入手,在实践中落实。
归纳起来,校本小课题研究就是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和教育教学实践开始,以敏锐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发展成长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
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步骤
(一)总体思路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成长就是成果”的教育科研新理念,按照“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秩序的认真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要纳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之中,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与开展的“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与降低教学基点和学科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与指导学习方法开展校本学习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提出与实施,不断推动教育科研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从而形成“本土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实效性评价”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新途径。
1.本土化行动。强调课题研究立足本校、本班,通过最大限度地整合研究力量和教育资源,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行动研究,全力解决本校、本班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2.低重心运转。降低教育科研工作重心,倡导以教研组为依托,以教师个人为主体,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3.小步子发展。每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为一个周期,学期(年)初确定研究课题,校内申报立项;通过一个周期的研究实践,基本能够完成课题实验,解决所确立的研究解决的问题;学期(年)末汇总整理并进行结题鉴定。以达到“小步子、快节奏、高效益”的目的。
4.实效性评价。教研处从过程性资料、终结性成果和实质性效果三个方面对各个小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评定;过程性资料指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第一手资料;终结性成果指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经验总结、研究报告以及会议交流的典型材料等;实质性效果指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改进提高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效果和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小步子。因为是小课题,就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我们倡导“小题大做”,“小题”就是研究的问题要“小”:切入点小,范围小,内容单
一、具体,以此来逐一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做”就是要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研究,把一些相关、相近的重要问题 “串连”起来,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在研究中讲究科学、探索规律、提升经验。
2.低台阶。是指课题的难度要低,通过个人的力量和备课组的协作能够解决。
3.快节奏。由于课题小,问题具体,我们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坚持半年至一年每人解决一两个小课题,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就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成果共享,就能有效地促进教育行为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4.求实效。问题要实,措施要实,效果要实。在研究中,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研究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一切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特别是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坚持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
(三)基本步骤
1.确定课题。根据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惑,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富有意义、带有较普遍性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以学科备课组或个人为单位,确定一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2.制定方案。在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每个备课组或个人要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式两份,上交教研处一份),确定研究的课题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和参与成员,明细课题研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等。3.组织实施。依拟定的《小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研究实践。学校将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加强课题研究的引领和指导,通过理论自修、专家引领、主题研讨、教学观摩等形式,积极落实课题研究各项工作。
4.总结反思。在课题研究后期及时收集过程性研究资料进行建档,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得失,并反思得失的成因。
5.成果评定。由学校组织结题。
四、小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1.统一思想认识。开展小课题研究符合当前广为开展的校本研究趋势要求,符合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水平,符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全体教师务必要统一对开展小课题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筛选课题,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在全校形成一个“全员参与,个个尝试,人人研究”的良好局面,切实走一条“学习——研究——实践——提升——再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路子和“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合作)解决”的小课题研究探索途径。
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总结
鲍家小学
小学科学小课题研究总结
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列入教育改革的日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也拉开了帷幕,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众多学科、各种类别的研究课题中,我校结合校情选择承担了小学科学教材的实验课题研究工作,在区内先行实施苏教版科学教材的试点教学。旨在借助全新的科学教材,通过科学课堂教学主渠道,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引发学生创造性的“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教学重点从自然科学知识转移到科学的学习方法上,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建立、健全学校课题研究组织机制。
为强化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管理,切实保障课题的顺利实施,学校需要创建完整、先进的课肠研究组织机制。
1,组建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加大管理力度。由校长、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和副组长,由教学校长、教学主任及学校骨干教师形成组员,全面负责科学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
2,制定学校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学校课题领导小组拟定学校科学教材实验课题规划,并根据规划拟出每个学期的工作计划,及时、具体、详实地总结每学期的实验研究工作。真正做到以教学研究为先导,以创新精神为动力,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整体素质,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3、完善课题研究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校,依法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学校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人力、物力、财力、活动方式等,责任到人,使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紧张而有序,高质高效。
4、聘请专家指导,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开展科学教材的实验工作是一个社会的大问题,将来全市、全省.甚至全国都要普及小学科学,因此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着眼点。为此,学校请有关专家进行科研指导,并经常向有关部门汇报学校教材实施工作开展情况。
5、建立复合型教育利研队伍。学校请教研员担任学校科学学科的教学顾问。定期为科学教师培训,以点带面,调动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教研活动中,使学校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为学校教育不断创新的强大动力。
6、加大经济投入:科学学科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科,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领先学科;是长期投入、长期收益、低投入高产出的教学创新活动。因此,必须建立教育科研的经济投入产山机制。学校设立专项活动经费,制定对实验研究过程的支出、成果推广的支出、教育科研手段现代化的支出,学校基础设施支出以及表彰、嘉奖获奖人员的支出细则,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二、规范管理,科学运作实验研究。
学校在课题研究中,坚持从理性的角度、全新的视角、更高层次的认识水平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市课题实验研究从选题立项、课题沦证、档案资料管理到成果鉴定验收实行全过程管理,科学运作实验研究。
(一)科学选题、全面论证、实验测评、奠定实验研究基础。
结合小学新课程改革发展需要及学校实际情况,学校课题领导小组认真讨论与筛选,确立了国家级科学教材实验课题,在课题实验研究之前,学校开展实验课题论证工作。从问题的提出、实验假说、理论依据、实验方法等诸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和刊论,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研究方案,做好对实验研究的设计,明确预期成果。适时召开开题会,聘请有关专家检查指导。
(二)科学调控实验过程,进行评估反馈。
为及时调整教科研活动的运行轨道,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学校领导充分重视评估反馈工作,参照有关评估指导理论,制定出评估标准,加以量化,具有数理的准确性和很强的操作性。对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评估反馈,使教师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极大地凋动了教师投身教学研究的热情。学校还在实验过程中,注重提炼实验研究成果,确保实验研究成果富有实效,做到成果及时转化。
三、立足教学,创新教法,丰收果实。
(一)树立生命形态的课程观,提高科学教师的自身素质。
自身缺乏创造性的教师,意识不到创造潜能的普遍存在,认识不到创造力的多元表现,容易浇灭稚嫩心灵闪烁的创新之花。所以,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素质,以启迪学生的创造之思。学校在开展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引导教师学习、贯彻利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使之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观点、教学原则去进行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学校科学教师的培训目标从拓展教师知识向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转变,培训内容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向自主学习、问题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转变,注重实效性和实践性。开展定向研究、个体探索、集中汇报活动。例: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如何进行能力培养?怎样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等等。
科学教师要全面挖掘新教材的价值,树立生命形态的课程观,实施个性化的创新教育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还创设机会,提供条件让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区课题研究部门组织的培训,督促科学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及业务能力。承担课题实施的科学教师要敢想敢干敢做,实现逐步由“知识型”、“双基型”向“创新型”的转变,形成学者型、研究型的高素质的教研人才。我校科学教师撰写的论文分获省、市区级奖项,教育教学案例被收录在江苏教育出版杜出版的案例集中,并曾获市级优秀说课、区级学科优质课,而且先后被评为区新秀教师、区明星教师。
(二)证实情商的重要作用,创设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没有兴趣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这说明了教师的劳动不仅应具备科学性,还要具备艺术性、情感性,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这同样体现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我校科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怀疑精神及敢于挑战、不怕犯错的冒险精神,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地的学习评价;充分尊重学生,不轻易打断或否定学生的提问,对有个人独特认识的大加鼓励,保护这珍贵的情感体验——成功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动脑思考、动手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趣味学习的动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教法,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满怀求知的欲望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现有的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获取终身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以致用”。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习能力的人。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言:“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培养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教师就不应仅仅是“教”师,而应成为“导师”;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模仿是苦,创造新知是乐。教师变“教”学为“导”学,注重学生自身的主体性,能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解放学生的内部力量,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可以充分地吸收学识,更可以创造新知。因此,学校实验教师积极投身新教材的研究分析,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引发学生创造性的学,实施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
学校实验教师以合作思想为指导,探索出“互动合作,自主探究”教学策略,采用“导、思、学、创”四步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质疑激思;创设情境,研讨探究;实践探索,自主学习;分析评价,应用发展”等,由教师设计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真知的愿望和热情。以师生间交往互动、生生间交往互动,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集体学习有机结合,形成多向交流、全方位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由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讨论汇报、质疑解疑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及实践能力,进而丰富和充实了学生的个性世界。而且,这些结合生活实际的研究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再认为科学是遥不可及的,而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
总之,通过实验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能够妥善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质疑、调查、探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新课程教法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学校的新教材暨教法改革以教师创造性、个性化的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了高于以往的自主学习机会。学生寓学习于研究、讨论、操作中,欣赏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感得到了空前的满足,极大调动了主观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主动意识,参与意识及创新意识。再有,师生之间的亲密接触,使教师更了解学生、更珍爱学生,更倾向于以激励和表扬为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强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格的培育,便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有明显发展,课堂教学呈现学生无拘无束、个性张扬的生动局面,学生会学、乐学,具有一定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逐步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四、实施新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实验研究构想。
(一)实施新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1、学科整合急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教师、学生与新教材的磨合。
3、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学生自主合作的尺度。
(二)实验研究构想:
1、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教师的驾驭课堂教学能力。
2、与时俱进,深入研究、把握新课程及新教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终身举习的能力。
3、不断调整修正实验方案,提炼实验研究成果。
以上是学校科学教材实施课题研究工作的阶段总结报告。今后,我校领导小组成员将以创新为动力,在区教研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扎扎实实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争创佳绩!
第五篇: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精选)
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09-4-11
一、什么是校本小课题研究
校本小课题研究是校本研培的一种新形式。它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的整合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研修活动。也称其为“校本微型课题研究”。要界定“校本小课题研究”的概念,应该首先明确“校本”和“小”的含义。
“校本”是校本小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立足学校,从学校实际出发,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同时更强调学校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全面管理。
“小”并不是说研究的问题无足轻重、不关痛痒,恰恰相反,小课题研究应该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如新时期教学工作面临的种种问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学生学习品质培养、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等。这些问题都是关键问题,但也是大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自己的特长及兴趣,寻找“小”的切入点,从而在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小”主要有三方面含义和意义。一是切入点小,即教师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具体、最真实的问题开展研究。这就使研究易于把握和操作,避免了以往一提到课题就片面追求大而空、忽视实效性和针对性、到头来教师仍感到自己离科研太遥远的“务虚”现象;二是时间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从而克服大课题研究三年五年才能结题,周期长见效慢、人员变动大热情容易消耗等弊端;三是难度相对降低,校本小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单一,针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操作程序也就相对简单。教师只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研究、如何研究、研究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就可在学校申请立项,在实践中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使教师很容易享受到教科研的成就感。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校本小课题研究:
从学校实际出发,教师把教育教学中真实的具体的问题,转化为课题加以研究的活动。它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从研究的对象上看,可分为教育问题研究和教学问题研究;从课题的来源上,可分为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总课题分解出的子课题的研究等等。
二、为什么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1、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住课题研究中,一提到研究,教师就望而却步。其实我们所倡导的小课题研究,是围绕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做一番学习、设计、思考和总结,这其实就是研究,并且是最真实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研究能力自然得以提升。有些学校,一提到课题,首先就有一种畏难情绪,认为缺乏有研究水平的老师,无法进行课题研究。从另一角度说,也正因为我们“缺乏”研究水平,我们才要组织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通常要经历两个转化,一个是从教学新手向教学能手的转化,另一个是从教学能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第一个转化可以依托教育教学的不断积累,从而提高实践能力;第二个转化则更多需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激起他们学习和解决教育实践难题的兴趣,促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把握教育教学理论,并且不断地总结、概括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有所创新,逐步向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研究型教师转化。而校本小课题研究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决定了它是使教师向研究型转化、获得自我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2、校本小课题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课题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问题涉及到德育工作中的问题、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等;教学问题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问题,如导言激趣的问题、板书设计艺术性的问题,提高提问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性的问题,练习及评价有效性的问题等等。有效的问题研究,才能支持并生发出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澄清自身课堂所遮蔽的种种问题,并做出及时、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如何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选题、学习、设计、实验、总结等基本环节。这个过程也正是行动研究的过程,即在行动中反思和学习,为了行动而研究。
这个过程中“选题”是研究的起始,也是决定研究质量的关键。选题的来源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原有研究课题的分解,二是教育教学中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
先说研究课题的分解。一个大的研究课题,往往是一个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的体现(如XX中学的成功教育、XX中学的交往教学、XX中学的综合实践、XX中学的小课题研究)。实践证明,要想把大课题落到实处,必须细化目标、明确分工。而教师根据实际,确立相应的具体的子课题,并把这些子课题作为校本小课题去研究,是最具有成效的(如《有效教学研究》可以根据校本、学科、学年段、方法策略等进一步分解,还可以根据教学环节,把课题再进一步分解成提问的有效性、板书的有效性、练习的有效性、作业的有效性、评价的有效性等)。
当然,开展校本小课题的研究,并不是否定或淡化科研大课题的研究。大课题研究是统领,小课题研究是细化。倡导小课题研究,正是让教师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推动大课题的有效研究。学校和教师要把小课题研究和大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既要把大课题分解为小课题,把小课题研究作为推动大课题研究的有效途径;又要在小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整体思路,及时确立能反映学校和自己教育教学特色的大课题。
再说真实有价值的问题。这里的“真实”,是指确实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是人云亦云的问题;“有价值”是指具有一定普遍性,有利于探索规律、寻求解决办法,值得去研究的问题,尤其是教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它们可能是教研室“下发”的问题,可能是“会课”提出的问题,可能“会诊”发现的问题,更可能是教师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出来的问题。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惯习”的审视和觉醒,它是校本小课题研究最主要的“问题”来源,也是使“问题”逐步清晰的重要手段。教师每天都要经历课堂生活,要面对自己特定的那个班以及班上若干特定的学生,要面对种种新的或老的教学问题:为什么这条公式学生总也不会用呢?为什么这个单词学生总读不准呢?为什么学生总是不愿举手发言呢?为什么学生今天的练习会出现这么多的错误呢?……这许多的问题都召唤着教师去学习、反思和改进。教师反思意识反思习惯的形成,又往往与学校创设的反思机制和氛围有直接联系。
江苏淮阴中学编制了《教师教学反思提纲》,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用设问的句式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在课堂上对学生始终是尊重和鼓励的态度吗?”“你觉得学生的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吗?”“你经常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你的讲授和解释清楚吗?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识规律吗?”“你的讲解是陈述式,还是启发、引导、点拨式?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能力训练是充分的吗?”这些问题既是提醒,也是督促,同时也引领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寻求解决的途径。
反思能够促进真实有价值的问题“浮出水面”,但这些问题本身往往并不能直接构成课题。从问题到课题,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
案例:
江苏某小学教师王存宝,在反思他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不关注教师的作文批语。他对此还曾做过一个调查,将学生新近完成的一篇作文精心批阅,写上详尽的批语,分发下去。一个星期后,在阶段考试中又出了相同的作文题,提出了相同的写作要求。在批卷时,王老师将学生的前后两篇同题作文进行了对照,结果发现56名学生中有49同学写了相同题材,而这49名相同题材作文中,仅有8名学生能看出较为“珍惜”教师的心血,研读了批语中的指导,对作文做了修改和调整。这一发现引起了王老师的深思,他逐个地找学生谈心交流,又深刻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作文批阅方式,感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教师评价霸权”惹的祸:学生因为被动挨“批”,而失去写作和修改的兴趣;教师、学生、文本三方缺少交流,“师生间平等互动”只是口号……于是,王老师经过思考,确立了一个校本小课题《师生互动交流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
从这里不难看出,王老师的选题先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但这个问题还不能直接构成课题:如《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的研究》、《学生为什么不关注教师批语》、《如何让学生关注教师批语》……这样的课题名称都不够准确。问题转化为课题,还要对问题的成因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特别要着眼于问题的解决。王老师对“学生不关注教师批语”这一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及本质:“教师评价霸权、师生间缺乏平等交流互动”,于是进一步明晰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从问题到课题,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到明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不断思考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升的过程。确立了课题,并不是研究的结束,而只是研究的开始。接下来还要经历学习、设计、实验、反思、调整等一系列相互融合的过程,也就是课题的实施过程。王存宝老师确立了《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的小课题后,就开始围绕这一课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并设计新的作文批阅形式,并在实践(行动)中进行尝试:在批好的作文后面增加“回音壁”,留给学生写“对教师批语的批语”;讲评作文之前,留给学生对比阅读自己原作与改后作的时间;增加面批比率,与学生、一道赏析他们的得意之作;鼓励学生进行“第二次习作”……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学生不看教师评语的现象不见了,学生主动和教师交流的热情提高了。
由此可见,课题实施过程,也就是按设想和设计,寻求、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王老师通过设立“回音壁”、引导学生前后对比阅读、增加面批比率,鼓励学生“第二次习作”等一系列师生交流互动的方法和策略,使自己的研究具有了真实性、自主性、可行性,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当然,课题实施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思考、不断调整设计思路。最近从网上又看到了王存宝老师的一个小课题研究案例,也是关于作文教学的,最初的课题题目叫《强化作文讲评 缩短学生与“故事”的距离》:在一次记事的作文训练中,王老师发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平淡(这可能也是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早就发现并为之大伤脑筋的问题)。王老师分析了原因,觉得根源是学生和他自己写作的“故事”有距离,“作者”游离在“故事”之外。王老师决定从作文讲评入手,先选出几篇优秀习作读读,引导和带动一下;又选出几篇病文,大评大批,希望以此引起学生注意,缩短他们与他们的“故事”的距离。但没想到,尝试了几次,效果并不明显。王老师陷入了研究的“困境”中(这可能是我们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要经历的情况。大凡研究,都可能有困境和失败,有时候,困境预示着一种转变,失败也往往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收获。关键是面对困境和失败,如何
及时做出调整)。王老师是这样调整的:他进一步反思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决定改变作文讲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故事”情境,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又是一堂讲评课,讲评上周记事作文《爸爸(妈妈),您让我受委屈了》。王老师选出几篇内容较空洞、语言较平淡的学生习作,由其作者出任编剧兼导演,招几名演员,成立小剧组,就以他的作文为蓝本,编演习作剧。爱好表演的天性使学生们劲头十足。但折腾了大半堂后,好几个剧组自然解散,仅存的两个小组勉强表演后竟然没激起一点掌声。看着一群耷拉着脑袋的小导演们,王老师请他们交流执导自己作文的感受。
“我作文中所写的几处对话,没能很好地突出人物特点,使得性急的爸爸、温柔的妈妈,只是一种空腔调……”一个同学没说完,另一个同学就抢着说:“我也是,写人物对话时,没把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写好,所以演员们很难把握。”又一个同学接着说:“在导演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我构思的情节很粗糙,有很多地方没展开,甚至有些地方前后矛盾。我写的是和爸爸一起去学骑马的故事,作文中只用了一句„爸爸骑上马向目标奔去‟,在指导他们表演骑马时,我才发现其实我们骑马有好多细致连贯的动作:双手抓紧缰绳,左脚踩上马蹬,身子向上一纵,右脚跨过马背,稳稳地坐上去,身子前倾,右手一拍马屁股,那马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向目标……”这时,那些被邀请出演的小演员们也忍不住插话:“我看××的作文,通篇人物都像是哑巴,没一处人物对话,写得太简单了,我们几个跟着他还没跳几个动作就没戏了……”
王老师从不少同学的眼神里,已经读出了“豁然开朗”和“急不可待”。他马上让学生开始了“第二次习作”。这回再批阅时,王老师欣喜地发现他的“另类”尝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作文情节起伏,人物活灵活现,读着让人有酣畅淋漓之感……
像王老师的这种小课题研究,正是校本化、师本化的最本原的教师研究——研究的原动力来自教师当下经历的教学事件;研究的对象就是教师自身教学中碰到的真问题真困惑;研究目标直指教学方式的改进;研究过程就是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结果就在于突破教学困境,形成解决类似问题的新认识新方法,生成“自我话语”,使“个人理论”得以扩充。
所以说,校本小课题这样一种短平快的研究形态,应当是我们每个教师专业发展应对新课程的“快乐便桥”。每位教师都有权力享受到这种快乐,也应该去享受这种快乐。为了让我们的老师更好地享受到这种快乐,最后再强调一点:每位教师在研究中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总结,注重对成果资料的积累。对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参与研究本身就是成果,研究的价值重在研究的经历。所以教师应该以学习笔记、资料摘记、研究日记、随笔、案例、课例、反思、教育叙事、阶段总结等多种形式,详实地记录研究过程,并建议骨干教师在研究结束时最好能够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做法,提升自己的认识,享受到更大的小课题研究的快乐。当然,小课题研究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种新生事物。有待于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总结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