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钟春连
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钟春连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这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并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语文教学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教学资源生活化。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就必须依靠多彩的生活,采掘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理应以文本为基点,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的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寻找资源,在资源中体验生活的本味。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
进,共同提高。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推荐篇目让学生熟读成诵,学生心灵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立足家庭,学习语文。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走向社会,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 衣鸣惊人”、“ XX 牙膏,让您牙口无炎”等等。通过让学生纠正这类现象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要注意安排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一些名胜古迹、传闻轶事,都是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学素材,又如到街道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是文本。现行的语文新教材以主题为单元编
排,涉及到自然人生、社会哲学、人文科学、青春理想等等,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注意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使学生丰富自己的学识、经验,并对社会人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八年级下册教材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加注重教材内容的开放性,文本中都蕴涵有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如第三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第二单元的《雪》《雷电颂》《海燕》等文章,都可以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综合性学习更是以各种活动,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和形式,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思维,关注社会生活。如《科海泛舟》《古诗苑漫步》《到民间采风去》等,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重要的使学生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从文本引发开去,全方位地学习语文。作为教师,要把社会生活中鲜活的资源引入语文大课堂,以开放的体系再现学习语文的基本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不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去体验、感悟和领会教材,在教学中不断进行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推动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变化。;
三语文教学过程生活化。首先要创设温馨宽容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学生活中的学生和教师都应是生活中本真的、有真情实感的人。我们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应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教师不再有师道
尊严的架子,真诚地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做到体贴入微。学生则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讨论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教师来一次思想碰撞。教师真正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者,学生也真正成为自由发展的个体。
其次,实施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时要注重回归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如教学《匆匆》一文,时间的悄然流逝对于学生而言可谓熟视无睹,而这篇课文的文质兼美、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并不能从课堂的40分钟得到如何深刻的体会,于是事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变换方式去观察时间是如何地流逝的,从而加深理解层次,在课堂中轻而易举了解“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了,这来去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这样的语句,更别说这句:“吃饭时,时间从饭碗旁边流过;洗手时,时间从水盆边流过 `````` ”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还有《看云识天气》一文,完全可指导学生去观察晚霞的变化,了解云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再者,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
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例如,《皇帝的新装》中久远陌生的历史背景、拗口难解的外国语言文学、剧本式的文体结构成了教学“拦路虎”,这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准备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皇帝,骗子,大臣等角色,有声有色地上演一出中国儿童剧,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中心,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发展。技能训练的“生活化”可以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潜能。有位学者这样告诫我们:“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语言文字训练“生活化”,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所用的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手段多样化与现代化。充分借助于现代媒体、网络、课本剧、语言描述等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创设生活化情境,尽可能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鲜明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授《岳阳楼记》一文,学生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查阅岳阳楼记相关资料,以期对课文有一些感性接触。教师再借助影片,播放岳阳楼的四时阴晴的景象,再配以抑扬顿挫的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营造出逼真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跨越时空距离去感悟、理解、欣赏岳阳楼,领
悟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情感的陶冶。再如《云南的歌会》一文,因为课文内容学生普遍感到陌生,借助音像资料,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这时,可以播放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像资料,引到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接受艺术的熏陶。创设生活化情境,还需要教师以文本为基点,启动教学智慧,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式将课文与生活巧妙链接起来,与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链接起来。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奏响美丽、丰富多彩的生活乐章,从小磨练、从小践行.
第二篇: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忆昔求学听课时
曾记得读高中时,全班学生都对生物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所讲的东西有好多不是书上的东西,但却是最精彩吸引人的。如讲蜜蜂,先来一段故事:项羽兵败后,张良估计他必从一座高山下经过,于是事先派人在山壁上用蜂蜜写下一行字:“项羽死于此地。”引来许多蚂蚁吸食。当项羽来到此地一看,蚂蚁居然能写字,而且写的居然是要自己死,于是说“天要我亡,我不得不亡”。于是横剑自尽。此故事一讲,立马把学生的情绪鼓动起来了。又如讲草履虫,他先在黑板上来上一个简笔画,活灵活现,就这一举,一举征服了我们,接着他又用一首自编的打油诗把草履虫的习性、功用等描绘得栩栩如生,令听者大快朵颐。讲桃花时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间桃花始成盛开”的诗句,让我们更加佩服他的博学。从此天天盼他来上课。他如果上课迟到了,同学们急得不行!
而今自己从教时
后来自己步入讲台,回忆生物老师的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方知他是一个整合资源的高手。如今我虽然任教语文,但也要象他一样把课上得扣人心弦,能深深吸引莘莘学子,让他们回味无穷,爱上语文。
本校地处罗宵山脉的边缘地区,条件艰苦,开学伊始,语文老师即领到一本人教版的教材和一本湖南教科所编的基训,仅此而已,余下的就要靠语文老师自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太捉襟见肘了吧?无奈,自己挖掘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列举的资源不下21种,若想面面俱到,一应俱全,贪多反而得少,效果不佳。
本着陶行知的“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以及赞可夫的“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的精神,结合本人爱看小说,尤钟情武打小说、历史故事,又爱好琴棋书画,特喜讲故事的特点,试整合出自己教语文的资源。
每节课前必从学生身上挖掘出一个故事的苗头,加以敷衍,且故事都做到情节离奇,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发笑外有深意。故事有武打小说、历史小说的影子,有章回小说的悬念迭起,又植根于文本,不让学生感到老师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有时为准备一个故事,煞费苦心,殚精竭虑,不到抓住学生的心誓不休的程度,久而久之,学生对我上的课心向往之。当我在走廊远远的另一端出现时,学生便喜形于色:又要上语文课了。当我故意慢慢走,甚至车转身欲离开时,学生便怨言迭起,指责有加了。我想学生听故事上瘾了哟!
学生蹒跚学步时
听得多了,学生便不满足于老师的一家之言,急于要自己表现一番了。我于是趁热打铁,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推出“课前五分钟故事秀”的活动,并且作出规定:故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合情合理,扣人心弦。学生踊跃参加,纷纷登台亮相。讲者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听者聚精会神,津津有味。
下面撷取几朵学生讲的故事以飨读者:
一、雷建军讲的“彗琴同学蛮尊师”:当数学老师挟着讲义满面春风地走向讲台,经过雷慧琴的座位边时,她站起来了,可老半天不吱声。原来在为如何称谓蒋老师而大伤脑筋:叫蒋老师吧,大俗气哟;叫蒋老吧倒是尊称,但女老师忌讳这个“老”字,叫“小蒋吧,简直大逆不道”;叫老蒋吧,又不是她的同辈,更不好,一个称呼这么费劲,看数学老师看着她,一着急,脱口而出:“小蒋!”全班为之喷饭。说完她后悔极了,自怨自艾地说:雷慧琴啊,我把你这张臭嘴!哪壶不开提哪壶。最不能叫的就是这个“小蒋”,可你却偏偏叫上了,等下到寝室里,看我不撒泡尿,把你这臭嘴浸到尿里,非浸到嘴唇发乌发青决不放过你!还不知老师是咋想的?拿眼偷觑老师,只见她始则金刚怒目,继之惊诧不已,终于宽大为怀地说:“有事吗?”雷再也不敢说话了,怕言多有失,只把一张纸条交给老师。蒋老师边走向讲台,边摊开纸条看,只见上面写着:①老屎(师)是神圣的,我尊敬老屎,我要做老屎!②你的课讲得太好了,颠三倒四的,使我含笑九泉!呜呼,为之一晕!
二、袁静怡讲的双胞胎姐妹的故事:本人(王冰洁)自我感觉良好,身材高挑,面容姣好,长发飘到后腰,许多男生为之倾倒。这不,果然有一男生把纸条送到。冰洁当然是不屑一顾的,奋力掷向垃圾桶。且慢,纸条上到底写的啥?且到被窝里去品尝。好不容易熬到半夜,打开手电,摊开纸条,不禁怦然心跳:这个女人不是人,疑是仙女下凡尘。我乃翩翩一少年,意欲拜倒石榴裙。耶!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这一声“耶”显得超大。同室女生都伸头相问:“怎么了?出了什么事吗?”王说:“没什么,姊妹们,发梦呓而已。”王冰莹跟她同床而眠,被她吵醒,老大不高兴,嘀嘀咕咕的说:“你这梦呓发得也大了一点吧?扰人清梦!”王冰洁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在被窝里蹬了她一脚,随即抬来的是更猛烈的蹬脚!
三、调皮鬼陈阳讲的女生写错别字的故事:亲爱的爸妈,你们好!我跟猛男(孟兰)睡一床,肚子越来越大了(胆)。昨晚眼皮跳过不停,我觉得那是胸罩(凶兆),今天果然被肛门夹住了(钢门),这使我脾气不好,有点胸(凶)。
四、曾子杰写的作文“善待胃”的一个片断:“吃早饭,再去上学吧!”妈妈喊道。“不,不吃了,又吃蔬菜,一点都不好吃,我去学校吃零食吧!”小亚如往常一样回答他的老妈。匆忙来到学校,一脚跨进校园商店,进了一些“美味”来稍微打发了一下肚兄弟。上英语课,小亚看着老师,认真听着老师所讲的内容。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兴致勃勃,“咕噜——咕噜”。传来了一阵不和谐的声音,引起了班上同学轰然大笑。是谁们的肚子在叫啊?原来啊,是小亚的肚子呀!老师皱着眉头问:“小亚你今天又没吃早餐?”小亚低着头,点点头。“唉,现在的学生一点也不知道生活是多么美好,都不珍惜了!”老师感慨道。“我罚你面壁思过,过——快点。”“砰”一声巨响,寻声望去,原来是小亚不知为何,蜷缩在地上,捂着肚子。这时大家手忙脚乱,好在在老师的指导下,急忙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看着小亚被推进了急症室。
小亚的父母心急火燎地赶来了。等医生出来后,一问才知道是急性胃溃疡,好在送抢及时,才没有性命之虞。“是不是这个男孩经常不吃早餐,而一味地吃一些零食抵饱呢?这可不行,下次不能这样,作为父母的你们要注意督促哟!”好在无大碍,一场**就此平息下来了。
语文资源包罗万象,老师没有精力面面俱到的。我是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其他的形式多多尝试,唯有这个讲故事,雷打不动,每天照讲不误,并能从中有独到的体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信息,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本人与愿已足!
2014.4.8
第三篇: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有生活,才有正确,才有能力,才有精彩;日常生活语文化,班级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才能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化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血肉相连。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1、有生活才有正确。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因而,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我在教学中,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鸟的天堂》一文,由于大榕树生长在南方,我们这里的孩子大都没有见过,也就很难想像“独木成林”的奇观,于是我就利用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大榕树的近景、远景展示给孩子们,让孩子在惊叹的同时,体会“„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2、有生活才有能力。修订版大纲中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的办法。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提高。可见,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使多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
3、有生活才有精彩。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语文才能精彩纷呈。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
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1、日常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2、班级生活语文化。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我尝试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如,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让学生轮流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等。这些活动的语文化,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语文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3、社会生活语文化。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无处不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要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第四篇: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内蒙古突泉县溪柳小学——刘强
【摘 要】 语文教学要拥有其魅力,不能离开生活这片沃士。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许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要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课改 生活 语文 教学
语文教学要拥有其魅力,不能离开生活这片沃士。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的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要达到这一理想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许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近年来,我们前石畔小学语文教研组在学习同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实践,走出了一条课改的新路子--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在家庭生活学语文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日益重视家庭文化建设。不久前,我到一位同学家家访。一进门,发现一家三口正围绕着外面的春雨吟诵古诗呢。孩子摇头晃脑:“远上寒山石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妈妈则应声朗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爸爸也不甘落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我今天布置的这一家庭作业,这孩子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的,真是出乎意料呀。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语文,让他们抓住听广播、看报、看电视、接待客人等机会帮助孩子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在教学《游子吟》后,我布置了一道给父母洗脚的“孝心作业”,学生在亲手触摸父母那布满老茧的手和脚时,内心的震撼肯定不是用文字和讲解所能代替的,它能挖掘出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愫,激发出孩子们把因感恩而产生的孝敬之情化为努力学习的品质和关心他人的纯洁爱心。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相信涓涓细流必定会汇成爱的海洋,进而把爱扩展得更远。在家庭生活学语文,也可以让孩子变的更有爱心。
二、在校园生活中学语文
学校是专门的教书育人的场所。它在育人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诸如文学社团、校报板报、红领巾广播站、读书节等都是很好的阵地,我们都可以赋予其浓郁的“语文味”。这样做,不仅能成功地建设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更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只有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使社会生活富有“语文味”,就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投身到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工具参与社会实践。如参观旅游、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等等。学生参与这类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在生活体验中学语文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主体验的过程。语文课上,学生可以从文本上获取某种体验,达到心灵的共鸣。但是,如果把学生的体验过程引入生活,就会产生裂变的效应。在学习了《大自然的文字》后,我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在大自然这位老师的启发下你有过怎样的发现,你观察过那些有趣的现象?请将这些发现和现象用文字表述出来。一位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在雷雨天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先打雷,后下雨的话,那么即使是下雨也不会下的很多;反之则要下瓢泼大雨。你相信吗?只要多观察,你就会发现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课文的启发下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此时在学生的眼中似乎又变得五彩缤纷,似乎处处都充满了宝藏,等着自己用眼、用心去找寻。此时安排学生写话,不但满足了学生学习的要求,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了生活中的精彩发现。学生的语言回归到生活,所以记录的都是生活中最真实的现象、最真实的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学语文,努力缩短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
五、在生活中的“偶然”中学语文
教学必须以生活为本。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教学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生活中捕捉乐趣,并在这种乐趣中不知不觉地培养语文素养。教师如果
第五篇:语文教学要生活化
语文教学要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体,不是分开”。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语文离不开生活。
一、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联系社会生活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密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联系必须恰当新颖,能够吸引和调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尤其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可以由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导入课文学习,也可以从教材分析入手,将学生的视角导向实际社会,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学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扎实的语文能力是必备的生存本领,从而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钻出教材的深刻内涵来,善于发掘出关键词句的隐含信息来,同时又要吃准学生,贴近学生敏感的心灵,切准其跳动的思想脉搏。语文鲜明的思想性特点, 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还要求语文教学着眼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的适应力,积极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的宽松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将语文小课堂模拟还原为生活大舞台,为学生提供表现与增进才干的机会,也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系列语文活动。这样,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化成了学生内在的生存需求,因而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要教师真正善于从教材实际出发,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引进课堂,善于融语文学习于各种语文活动中,就完全能够让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
二、学生的写作情感源于生活
学生写作情感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得就会越到位、越深刻。教学中,我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如在写《生活中的一件事》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从真实的事件中获得切身体验,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到社会中去观察:可以到自己生活的村庄,了解一下在家庭生活中都需要什么,都是哪些人来给我们解决的;可以了解在平常生活中都有哪些助人为乐的事。由于贴近自己的生活,学生争先恐后地去做,一个星期后他们都如期交上了自己的作文。当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在班上宣读时,我发现他们的注意力比上课时要高出许多,他们都在全神贯注地聆听发生在自己身边但平常并不太注意的事,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生活原来需要那么多人的关爱,自己的生活中也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
三、让学习语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语文是一种积淀,学习语文可以使我们感悟生活、感悟美,而这种感悟本身又不可能脱离生活,从而成为我们语文生活的一部分。而语文学习一旦成为一种自觉,学生就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以至拥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1.语文积累生活化.学生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生活,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的学生,会每天积累适当的语文知识,逐渐丰富自己的语文素材库,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将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语文积累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只要坚持每天积累一个词语、一句佳句、一条消息、一句格言诗等,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会水乳交融起来。2.语文活动生活化.新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通过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辩论演讲、实地探究、探访古迹等综合性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又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可以说,语文活动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延伸了课堂教学,给语文学习带来了活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3.语文课堂生活化.要让语文学习生活化,还要注意使语文学习摆脱神圣和威严,走向亲切和自然,贴近生活。如果课堂教学毫无乐趣可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就会排斥语文。因此,营造语文课堂气氛相当重要,除了教师本人的亲切魅力外,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呈现出生活化倾向,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一种生存状态。
语文学习并非是从学校开始,也不会以走出学校而结束。语文学习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生活时时处处在用语文,因而也时时处处充满着学习语文的机会。因此,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舞台,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努力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使语文更好地为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