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说课稿
《混合运算》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式题。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检验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媒体:
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二出示学生学习方案A和B,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案。
学习方案A
一、请你说出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
68+14—39
通过你回答上面的题目,你能说说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引导学生归纳)
1、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3、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学习例题: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1)出示例1:问: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尝试的练习。
(2)出示例题2:请学生分组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边的。)
学生回答后,请他们先独立完成,学生做题时,教师行间巡视,发现学生问题及时纠正。
(3)总结归纳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我们可能觉得不难,但却很容易算错,所以我们要养成好的计算习惯:要审清运算符号,确定好运算顺序,不丢数、不抄错数,认真计算每一步。
(4)练习后:让学生想,你做了这两题后,发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什么运算顺序相同?
学习方案B
直接出示例1和例2,当解答不出例题时,立即返回学习方案A。
能够学习者,自学例题。练习后:让学生想,你做了这两题后,发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什么运算顺序相同?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2、第61页第1题
(1)按照图指出的顺序进行计算,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2)判断。
教师出示扩展知识扩展资料
1、三套服装
夏师傅夏天在家穿背心,出门时外边加一件短袖衬衫,到了厂里上班时又换成工作服。三套衣服换来换去,夏师傅还是夏师傅,如果在一个式子里,有小数、有分数、还有百分数,这时就要留心,是否有同一个数在那里不停地换装。
例如有一道计算题
算式中只有一个百分数,从它出发。往前找到对应的小数0.48,再往前寻找对应的分数得到下面的简便算法:
原式
2、请勿通分
现在要对你说:“做分数加法请勿通分,”你觉得奇怪吗?不过现在这道题很特别:
分母各不相同,不让通分,设法将其中任何两个直接相加,先试将题目中第二个分数拆开:
类似地得到:
所以:原式有了上面的经验,可以扩大规模,把5增加到100,答案还是1。
1、一除到底
有一个算式,里面的运算都是除法:要做这么多除法运算,还有几个除下来不是有限小数的,比较麻烦,设用分数做,或许会好一些,试试看。
原式化成分数乘法以后,在分子和分母里都有3、4、5、6、7,把他们约掉,运算就变简单多了。
2、奇妙的算
算起来很麻烦,通过观察发现与1接近,可以把看成1-,这样就可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达到简算的目的。
通过观察,还可以发现55加上1正好等于56,所以也可以这样简算:以后遇到数字非常接近的整数乘以分数,不妨用这样方法去试一下。
思考题:你能在四个“”中间加上+、-、×、÷、等符号,使之组成分别等于0、1、2、3、4五个等式吗?
《混合运算》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教材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是计算发展的需要,二是学生学生解决问题时需要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而运用知识迁移学生很容易学好这部分知识。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独立探索、互动交流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计算、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尝试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引入
孩子们,五个重庆建设目标中的五个重庆指什么?谁能告诉大家你眼中的森林重庆的模样?
森林重庆的建设,让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使我们身处闹市区也能观赏到自然的美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今天我也带你们走进一个城市森林公园。
从学生感受到的五个重庆建设切入,巧妙的将森林重庆建设与例题结合起来,可大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又自然地渗透进对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的教育。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看题。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知道什么是乔木?什么是灌木吗?
乔木林和灌木林都是森林,那么“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板书)
让学生了解题目中提到的乔木和灌木,扩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怎样列式:1/2+3/10-1/5
还可以怎样列式?1/2-1/5+3/10,3/10-1/5+1/2
会计算吗?选择第一个算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第一题:
1/2+3/10-1/5
=5/10+3/10-2/10
=6/10
=3/5
第二题:
1/2+3/10-1/5
=5/10+3/10-1/5
=4/5-1/5
=3/5
回报交流。
方法一: 方法二:
对比,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用你喜欢的方法从另两个算式中选一个计算。
小结、过度。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后计算,这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孩子们,知道吗,树木和花草可以清洁环境的空气,还可以保持水土。请看例2。(出示例2)
例1让学生先尝试再交流掌握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符合这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规律,也遵循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2.教学例2
学生看题后质疑。
引思:题中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7/20是什么意思?
学生解答“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汇报交流
1-(11/20+2/5)
=1-(11/20+8/20)
1-11/20-2/5
=20/20-11/20-8/20
方法一: 方法二:
=1-19/20
=1/20
对比两种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带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先算什么?
孩子们,回头看一看这些数据,你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这部分知识在书上第117~118页上,请看书并结合刚才的学习思考: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计算的方法、书写格式是什么?
交流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计算时通分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书写格式递等式。
例2的教学同样尝试教学的方法,同时又突出了两方面的交流,一是审题时让学生质疑和引导思考,目的是这道题特点及这类题训练的需要;二是当学生算完后,让学生回头看表上两组对比的数据,去发现森林与裸露地面保持水分的区别,去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样提升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练习巩固
1.118页,做一做,分组完成。(先完成自己任务的可以做其他组的题)
2.120页,第3题。
练习完成的方式做这样的处理,一是考虑时间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都做有一部分学生时间不够;二是这节课的目的是掌握方法会算。这样的处理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总结反思。
让学生反思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交流学习的感想和体会,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数学学习的能力。
《混合运算》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编写的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方法与手段、过程设计等方面作一个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是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本课教学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和有效工具。
2、说教学目标:
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
教材的重点: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材的难点: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是在学习两步混合运算后,向三步混合运算的发展,在教学时,根据课标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设置以下两种教法:
1、直观、推理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比较、分析、归纳,最后概括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而达到感知、概括、应用、巩固和深化的目的。
2、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运用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对比,掌握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课标提倡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根据新课标,为了形成知识的迁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我设计了以下这两道题。先让学生进行计算,根据计算过程,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回顾以前所学知识,为学习三步混合运算打下伏笔,达到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联系生活学数学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新课开始,出示主题图,提示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并知道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联系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入课堂学习,知道学习所用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了解相关的数学信息,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道解决问题的依据,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再次,学生了解数学信息之后,及时提出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钱?让学生小组合作,动脑思索,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得出:123+154和154+123。再通过和复习题的比较,了解本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课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果,使印象更加深刻,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
3、探索算法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交流两个综合算式的计算方法,进行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教师从单价数量=总价,引导学生明确:象棋的总价和围棋的总价的计算方法,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使学生了解计算的顺序,通过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使学生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情境,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理解运算顺序。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合作,让学生在有依据的情况下,自主归纳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推理出来的计算方法更具合理性。
其次,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试一试练习的运算顺序,教师在算式上标上运算顺序,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和算理的掌握,再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形成计算的技能。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掌握了本节课的新知识,会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培养了学习兴趣,为将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4、巩固应用
本课练习设计以下几类题型,主要是加强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和计算的应用。紧扣重点、循序渐进、形式多样,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使算与用有机结合,突破教学难点,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巩固了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达到新课标提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
5、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本课学习的重点知识。
《混合运算》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我的说课流程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模式、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说课堂评价。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个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一个课时完成。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创设情景,根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或自主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2、难点? 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四)学具准备:教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创设情境法和练习法。通过创设情境、独立思考、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课的要求,我准备了课件。
三、教学方法
我对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1.迁移法。
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并且总是相互补充,彼此影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认旧引新。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完全可以从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中进行迁移。这样通过知识迁移,最后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发现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发现方法,发现联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练习法。
练习可以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可以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智力,还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本课时的练习,是在例题教学后安排的,有针对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的题组练习,变式计算练习及综合性的应用题,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一定题量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其计算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
(一)铺垫旧知,引入新课
我设计了口算、说说下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三种题目导入新课,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评论)
教师:同学们发表了很多不同的看法,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预设5分钟)
【设计意图】新课前让学生对小数加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关系进行猜想,既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同时很自然地让学生去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然后学生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教师作出适当评论。)
教师板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花了多少钱? 教师提出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尝试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5分钟)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四)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请两名学生把自己的解答板演到黑板上。组织学生评价:
(1)教师概括:这两种解答方法的意义不相同,第一种解法是用脱式计算。第二种解法是用竖式计算少
(2)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1: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学生2:数位对齐在进行计算
2、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小林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
(1)要求学生先分步计算,再列综合算式计算。 学生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指名说算式,教师板书。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师生归纳: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数的运算顺序完全相同。
3、出示例题:7.65+3.72+6.35+6.28.?
(1)学生观察,你发现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可以简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7.65和6.35、3.72和6.28可以凑成整数。
(2)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有没用简便算法的学生,请他(她)上黑板板演出来。再请一名用简便算法和学生黑板板演。
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后,组织学生评价:这两种算法哪一种简便一些?为什么?
(3)师:比较刚才两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整数加减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12分钟)
【设计意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五)回归整理,拓展应用
6.85+4.9+6.07 62.15-8.62-14.7? 26.8+(5.36-3.95)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开放练习”考察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六)课堂总结
我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进行总结,然后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反思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评价作用,从内容理解、学习方法、学习感受多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则主要从学生的自学态度、自学方法等方面予以评价。
通过师生评价,使学生对主题内容理解更深入、更系统。同时,教师针对学生交流反馈中暴露出来的共同疑惑,进行有效整合,通过“点拨升华”过程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一)活动过程的评价
本课的主要活动:小刚买书的事情,活动中主要采取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给予评价,比如教师在小组的数据记录表格中及时评出优良。
(二)知识技能的评价
两个练习都以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教师评价时以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价。
(三)情感态度的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评价,采取学生自评的方式及小组长把本节课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行评价,督促学生课下积极预习,课上积极回答问题,通过外在的督促,引发内在的学习兴趣。
六、说资源开发
课标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样便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结合本节课内容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开发。
1.文本资源
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教科书、教师用书、辅助材料等资源,研读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也为课堂提供了形象直观的情境图,便于孩子们发现信息,展开讨论。
2、信息技术资源
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我认为多媒体教学不应该仅仅成为一种教学手段,而应该成为用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便于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多媒体教学贯穿于整节课堂。
3.生活资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如:“买书.找钱这样的生活经验,这都为本节课提供了生活资源。
4、课堂生成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果是本节课的生成性资源。
在练习时,学生的错题资源也是本节课的生成性资源。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混合运算》说课稿5
一、说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说教材。
[教材简析]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会列分步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以小朋友购买食品为素材,在现实情境中分别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懂得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4、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学生经过探究学习懂得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及递等式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
课本第31页习题图。
三、说教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出示P31主题图)同学们,你们到万福隆买过食品吗?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来逛逛万福隆,柜台里的食品可真不少!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柜台里有哪些食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请看价格表。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出示:小东“买3个面包和1盒饼干,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先算3个面包多少钱?出示算式3×3=9(元)再算一共多少钱?9+4=13(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3×3+4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3×3+4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练习。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4+3×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盒饼干和3个面包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3×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捕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三)探讨合有乘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首先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帮助小东解决了问题,小东谢谢你们。(同时出示:小晴说:我也想请你们帮忙,我买4袋巧克力,付了50元,谁能帮我计算出“应找回多少元”呢?)
让学生讨论准备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再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你们是怎样列出综合算式的?为什么?
对比方法:此题与前面的综合算式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现在你能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捕捉错误资源。
可能出现的脱式计算有:
①50-8×4
②50-8×4=50-32=42×4=18(元)=168(元)
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相应进行讨论评价。
3、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在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二、三两个教学环节中,把书中“想想做做”的第2题与学生脱式计算的错误资源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错误资源的交流、比较、反思中,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达成共识。这种经历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学生对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4、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1)(2)两道综合算式,想一想,它们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第一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加法,乘法在算式的前面;第二个综合算式含有乘法和减法,乘法在算式的后面。不管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当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减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由于解答这个问题的综合算式是乘法在后,但要先算乘法,与学生已掌握的从左往右运算的习惯不相同,所以教学的重点放在结合题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四)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最后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交流时,要说出各题错在哪里。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不同,应先算哪一步,然后独立计算。
再次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所学,在交流反思中,意识到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和数学内容的延续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整节课的设计我是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引导、对比、交流等形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
五、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3×3+450-8×44+3×3=9+4=50-32=4+9=13=18=13
当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减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
《混合运算》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十单元混合运算的这部分知识。本课指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领悟课程标准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乘加(减)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人来到景区购票、付车费的情境,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由于二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掌握运算顺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先算乘、后算加减的道理,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制作课件(泰山风景图片,购票情景图,司机付费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年暑假,老师去了一趟泰山。泰山太雄伟了,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老师拍的图片?
课件展示泰山风景的图片,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由此为下面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课件演示坐车来到山下的图片)
师:我们已经来到了进山的入口处,如果你是我们团的导游,你想知道什么呢?
(板书: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二年级上册《乘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二年级上册《乘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我准备这样设计:
活动一: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关注学生能否找到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吗?请试试看,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解决,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和算法。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并把算法板书在黑板上。(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清晰条理性。)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4个组的人数,再加剩余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教师总结,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二:
(课件出示司机拿钱交款的图片)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从司机的语言和木牌上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
教师继续追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师板书:应找回多少元?
师:请大家尝试自己解决。
鼓励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自己的算法,并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三:
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里都有乘法,都含有乘法和加法或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都是先算乘法。
教师继续提问:当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板书。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巩固运用,自我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1、110页第2题
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并选出两道做在练习本上。
2、火眼金睛辨对错
自主练习第3题
3、自主练习第4题
(四)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的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者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的?
附:板书设计
乘加(减)混合运算
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以上教学环节。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混合运算》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P56的内容,分数混合运算(一)。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是在五年级上册学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本册第一单元学了分数乘法与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内容后的一节新内容。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的运算律以及解答有关分数混合运算问题作奠基作用。
3、教材的重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利用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学习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5、学生情况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来解决的问题。教材在安排分数混合运算时,遵循了本套教材的特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分数混合运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进行运算的必要性,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教材先安排了分步计算,借助的是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接着又安排了综合算式。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将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二、教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教师在用课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体会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3、对问题的解决加以解释,即航模小组有3人。
三、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一遍。要达到学习目标,得靠自己的自学。
三、出示自学指导。
第二大组学生读一遍。明确自学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带着问题去自学。
看课本第56页试一试上边的例题,重点理解题意、看线段图、分数连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思考
1、题中出现了几个兴趣小组?要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得先求到什么 ?
2、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四、先学。
(一)看一看。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在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二)做一做。指名上黑板扮演,其他的坐在练习本上。
五、后教
(一)学习例题时,我只给学生展示了画线段图的每一步,让学生明白每条线段表示的意思是什么,然后能正确的列出算式进行计算,接着出示综合算式的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感悟到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二)订正做一做。
混合运算的顺序:
1、同级,从左到右依次计算;2、不同级,先乘除,后加减;
3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强调:在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中,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只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就可以了。遇到连除的,可以一次性转化为乘法计算,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
六、当堂练习
1、森林医生 重点是约分2、填空。除法一个数的方法和运算顺序。
2、当堂完成作业:57页的练一练第一题的后三个和第二题2题(用分部与综合俩种方法完成)。
《混合运算》说课稿8
一、说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完成教科书第76页例1的教学及练习十六中的相关练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运算律以及小数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对 小数四则运算的复习,也是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进一步巩固,同时,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可以很好地启发引导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368+32×58815×(107-35+18)30÷[480÷(24-8)]
2.说说上面三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来研究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旧知识,使学生意识到这节课新知识的学习与原来的哪些知识有联系,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增加篮球价格:35元/个,足球价格:63元/个)
课件出示问题1:王老师用200元买了3个篮球和1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教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解答,鼓励学生尽量写综合算式。 引导学生汇报,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综合算式(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
学生1: 200-(35×3+63) =200-(105+63) =200-168 =32(元)
学生2: 200-35×3-63 =200-105-63 =95-63 =32(元)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1:因为要算还剩多少钱,就应先算出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也就是3个篮球的钱和1个足球的钱,再从200元里减去一共用去的钱。
学生2:我们也可以从200元里面依次减去买两种球各用去的钱,也得到还剩多少钱。
教师:大家非常能干,一个数学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咱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数学问题又该怎样解决。
(课件出示问题2:方方用20元买了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钱?)
教师:讨论讨论我们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解答:
学生1:我们先算出方方买3支钢笔一共用了多少钱,算式是3.5×3=10.5(元),再算买两种文具一共用了多少钱,算式是10.5+6.3=16.8(元),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钱,算式是20-16.8=3.2(元)。 (教师板书出3个算式)
学生2:我们写的是综合算式:20-3.5×3-6.3。 (教师板书:20-3.5×3-6.3)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2:我们是从20元里依次减去方方买两种文具分别用的钱。 教师:那你们在计算的时候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3: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3:我们也是写的综合算式:20-(3.5×3+6.3)。 (教师板书:20-(3.5×3+6.3))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3:我们先算出方方一共应付的钱,再算出剩下多少钱?
教师:你为什么要加这个括号呢? 引导学生回答出,因为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里,如果不加这个括号,计算了乘法以后,就应该计算减法,要使这个运算顺序由先减后加改变成先加后减,就要加上括号。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这样规定的,我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也应该这样。
教师:也就是说加上这个小括号是为了改变运算顺序。在计算的时候,也应先算括号里面的。
学生2: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教师:请你们选择一个综合算式,按照刚才讨论的运算顺序算出结果,看看结果是不是和分步解答的结果一样。 学生算出结果后,与分步解答的结果进行比较,证实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
教师:现在请大家把这4个综合算式进行比较,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200-(35×3+63)
(2)200-35×3-63 =200-(105+63) =200-105-63 =200-168 =95-63 =32(元) =32(元)
(3)20-(3.5×3+6.3)
(4)20-3.5×3-6.3 =20-(10.5+6.3) =20-10.5-6.3 =20-16.8 =9.5-6.3 =3.2(元) =3.2(元)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学生1:(1)和(2)这两个算式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3)和(4)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学生2:我发现(1)和(3)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先算括号里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2)和(4)的运算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3:我觉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教师: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板书)
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下面的算式中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算哪一步?
38.4÷6+4.8×227.5-(6.2-2.1÷3)
学生说运算顺序后,再请学生算出答案。
本教学环节在情景图中增加了用整数作条件的数据信息,让学生先解决整数作条件的问题,再解决小数作条件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所列出的整数算式和小数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另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解答同一个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从刚才我们的研究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们发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出示题目:0.36÷[ (6.1-4.6) ×0.8]
教师: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和像这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吗?
学生:我想应该是一样的。
教师:那么请同学们凭借你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说说这个算式我们又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学生:这道题应先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乘法,最后算除法。
教师:那你们能把这道题计算出来吗?
学生:能! 教师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为了便于检查和验算,在草稿本上应把同一题的竖式写在一起。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计算结果一定要正确。
【由于有了例1的学习基础,在本教学环节中放手让学生把例1抽象出的结论应用到“试一试”的学习中,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同时也注意了对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三、课堂小结
教师:说说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1,2,5题。
【评析:本节课从现实情境出发,用分步解答确定了解决问题的顺序以后,再引导学生借鉴这个顺序来思考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问题。在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重点对学生列出的几种综合算式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影响,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然后通过和分步解答顺序的比较和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个结论的理解,最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原有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推动作用,并且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层次清晰。】
以上是我的设计思路,也是我的实战经过。我的理解还是很浅薄的,做法也一定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欢迎各位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混合运算》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P56的内容,分数混合运算(一)。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是在五年级上册学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本册第一单元学了分数乘法与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内容后的一节新内容。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的运算律以及解答有关分数混合运算问题作奠基作用。
3、教材的重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利用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5、学生情况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来解决的问题。教材在安排分数混合运算时,遵循了本套教材的特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分数混合运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进行运算的必要性,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教材先安排了分步计算,借助的是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接着又安排了综合算式。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将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二、教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3、对问题的解决加以解释,即航模小组有3人。
三、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 -
+ 1- 3+
2、笔算。
+ - - + 1252 2485
(生完成后,请生汇报运算顺序。)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
2、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问题。
3、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题意。
(请生思考: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计算的?)(分数的混合运算的书写格式还可以怎样写?)
12
=4
=3
答:航模小组有3人.
孩子们,请看下面这幅图,你能独立解答吗?
(改变题里的条件与问题,让学生读题,分析条件与问题,找出解题的方法)
第一步求:摄影小组有多少人? 第二步求:气象小组有多少人?
算式:3 =4(人) 算式:4 =12(人)
综合算式: 3
=3 3
=12(人)
答:气象小组有12人.
(引导学生小结)
(三)反馈练习
2510024
(生分组完成,完成后请生说出运算顺序)
生独立完成后小结。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57页的练一练1、2题。
《混合运算》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0的内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本册教学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时,已出现过一些两步的混合运算式题。本课时是在此基础上,教学计算三、四步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因此教材在讲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没有再详细说明运算顺序,而是直接说明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然后结合例1,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掌握好这部分的内容将对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课标的要求,针对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四步骤能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检查等良好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联系向学生渗透运算的逻辑性,相互影响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其中含带分数的乘、除法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法、学法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探究研讨法为主,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氛围。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又将算理的讲解与学生自主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学生通过计算练习,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互评活动,完善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题的多种有效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程序进行教学
一、复习准备、导入新课
1、出示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题,让学生回忆说说运算顺序。强调积、商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2、计算 ,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与准备题比较有何不同,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所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以旧知唤新知,促进知识迁移。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深化理解,形成一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对例1的教学,我大胆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题。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大多缺乏趣味性,想让学生激情洋溢地投入到学习中,需要学生自身感兴趣。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足以见兴趣的重要性。六年级的学生喜欢挑战,喜欢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解决例题便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做完后反馈交流,指名一学生口答运算过程(教师板书)。引导学生通过看、想、算、查四个步骤进行练习。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和运算符号;二想,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计算更合理简洁;三算,书写格式正确,认真计算;四查,一步一回头,算一步查一步。值得一提的是在试一试练习中除要求学生按以上四步骤解题外还鼓励学生互相检查。整个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计算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丰富多彩,有时又错综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计算中做到细心检查是至关重要的。按这四个步骤解题就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出错率。学生互相检查这一活动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高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练习反馈、巩固升华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正确计算,所以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不同层次的练习。肥城教育网社区 y1P
1、基本练习通过做书本中一些同例题相仿的试题,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学会正确解题。通过互评互说,发展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提高性练习例如四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应用题等,加大难度,从不同程度练习提高。
四、总结质疑、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质疑,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布置课后作业)
在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图贯穿着教育的两到思想,即主体性与活动性,教师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条件让学生思考、解题、交流互评。学生即有外显的交流活动,又有内隐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也增强了!
《混合运算》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的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中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四、教学法分析
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 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冰雪天地游乐场”吗?前两天我们曾去过滑冰区,也到过滑雪区,在那里探索过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吗?(出示冰雕区的场景)
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给出的信息是:冰雕区上午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
(二)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算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请学生上来板书算式,然后请板书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270-180为什么要用括号?小结: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序的。
1、出示例4 96÷12+4×2小组内讨论,说运算顺序,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教师小结,学生独立计算。
2、在题目基础上加上小括号 96÷(12+4)×2教师说明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先算小括号中的 学生尝试计算。
3、引入中括号96÷【(12+4)×2】 这个算式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猜一猜该怎样计算?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最后教师总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升
1、完成相应做一做,小组互出题目练习。
2、错例分析,提高解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混合运算》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同级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图书阅览室”问题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脱式运算,了解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使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这一情景,理解运算顺序。
2、发现、讨论法:利用我们小组合作座位优势,让小组间讨论、说计算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三、说学法
运用书本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小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为主线,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
四、说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含有加、减、乘、除四个运算符号的练习。
口算下列各题。
7+8﹦ 14+7﹦ 15-9﹦ 20-12﹦
4×5﹦ 8×6﹦ 15÷3﹦ 4÷4﹦
师:同学们认识这几个符号吗?他们中分别有两位是好朋友,你猜猜他们是谁?学生根据前面回忆的运算特点,为这四种运算符号分组。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运算来,解决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面遇到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方法,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回忆四种运算的含义,再根据含义为他们找朋友渗透运算,不仅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富有童趣的活动也能在课的开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发现特点归纳顺序
1.加减混合,感知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在图书阅览室里读书学习。
课件出示: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师: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原来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在看书学习,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
师:你能找出问题吗?
学生找出问题,并解决。
师:下午阅览室里有多少人在看书学习?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请写下来?
学生列式:53-24=29(人) 29+38=67(人)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列式:58-24+38
师:我们把这种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你知道它该怎么计算吗?学生计算并展示计算的过程,教师板书。
58-24+38
=29+38 算第一步的结果,抄后面的加数
=67(人)算第二步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要写出每一次的运算结果,同时注意等号对齐。
师:我们在计算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你发现这道算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呢?
生:先算左边的算式再算右边的算式。师: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行吗?
生:计算结果就会错误。
小结:为了得到准确、唯一的计算结果,在我们的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时需要从左往右算。
师:你能说说下面的综合算式先计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16﹢9﹢8 48﹣8﹢17 25﹣10﹢20 32﹣10﹣6
学生交流,并写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借住情景,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交流汇报,使学生理解算式所表达的意义。将混合运算符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直至掌握运用。】
2.乘除混合,体验运算顺序。
巩固脱式计算的计算格式,体会运算的顺序。
48-18+17 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第二个综合算式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
48–18+17 15÷3×5
=30+17 =5×5
=47 =25
3.总结特点,归纳运算顺序。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综合算式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生:都是加减混合或是乘除混合。
师:对了,我们加减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或乘除这两位朋友混合的算式叫做运算。当我们计算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并按照书写规范把每一步的结果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学生们已经为加减乘除找到了朋友,进行了分组。这里进一步了解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的运算叫运算,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算,能为后续学习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作准备。这一环节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计算(教材第47页“做一做”)
(1).指定学生说一说每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3).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50页的第1、2题。
五、说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53-24=29(人)29+38=67(人)15÷3=5 5×5=25
53-24+38 15÷3×5
=29+38 =5×5
=67(人) =25
从左往右算
【设计意图:清晰地板书不但能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说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4.注重数学思考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同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5.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运算顺序不正确)。通过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以及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混合运算》说课稿13
《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初中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的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本节中的第三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运算是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更作为其基础的内容。而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互换以及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一般顺序后,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的运算中,使得分数运算更为简便化、从而提高运算的准确率,也为学生的日后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对于进入初中学习不久的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处于小学学习和中学学习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处于一个启蒙阶段,但他们有着很强的求知欲、探索欲以及表现欲。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适当的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探究空间。
三、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获得并掌握分数的运算律,使得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简便化,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进而理解选用合理方法的重要性。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在学生的积极探究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后功克本节课的难点:获得并掌握分数的运算定律。准确运用适当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化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
传统的计算题的教学方法多数采用老师讲,学生练的方法,虽然这样的课有一定的练习量,但往往会非常枯燥、很难吸引学生。为使课堂有趣、生动、高效、思维量大,又符合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情绪易于调动,但分析能力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采用比较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精心设问,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学法:
认知发现法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现,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在这堂课上鼓励学生自主的观察、猜测、质疑。并且努力促进学生由被动状态向主动状态转变,学会学习。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为了切实有效的实现既定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如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复习导入
师:在上新课前面,我们先进行一个计算题比赛,同桌两位同学比一比谁做的既快又准确。
课前,我准备两套计算题试卷,同桌的试题是不一样的,让他们之间进行比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带这他(她)为什么做的比我快的疑问,进入下个环节
环节:(二)发现问题,学习新课
在比较同桌的试卷后同学们会有很多发现和想法。我便提问:“你从这张试卷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有从表面的这两张试卷的相同点:有相同的答案、题目有相同的数字;和不同点:括号位置不同、运算顺序不同。有想到A卷的每一题可以是B卷中相应的每一题的第二步。有想到那么整数的整数运算中的加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同样也适用于分数的计算。更甚者产生联想整数运算中的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否也适用于分数?等等,我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我才告诉他们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和小数的运算中,但由于现在我们知识的有限无法证明,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得以解决。如果学生观察和质疑没有发现问题的本质,那我会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
环节:(三)试做例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两组题目。介于学生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熟悉了整数的运算律,而分数的运算律实际是整数的推广故第一组例题我采用口答的形式,从而使同学进一步熟悉运算律,并初步体会使用运算律的优越性。
例1计算:(口答),并说明你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这么做?
而第二组例题是在第一组例题上的提高,题目不再是简单的套用运算律,而是可以采用多种运算律的例题。但由于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仔细审题,故我让他们先仔细观察一段时间(半分钟),然后再动笔。
师:我们先看半分钟,然后再动笔做
例2计算:
由于每个同学的观察方向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每个同学的解题方法也就不同。通过全班的交流,让每个同学进一步的熟悉运算律,深一步体会到使用运算律的优点。同时感受一题多解——是我们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启发同学问题有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环节:(四)小组讨论
如果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那么我们老师的教学才可以说是成功的。所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编几道可利用运算律的分数计算题,同时通过比赛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也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对于在编题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学生帮助来解决,增加他们互助的精神,同时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环节:(五)总结提升
最后同学们以“我今天学会了…”和“在学习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整理所学的内容,同时理解不仅在运算过程中可以使用合理的方法,同时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也应选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即适用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学习才会变得轻松。
环节:(六)回家作业
这次我给同学们所留的回家作业是用合理的方法计算而这些题就是同学们在课堂上经过小组讨论后自己编写的。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要求他们可以一题多解。
七、关于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和以往一样,在启动探究的入口前,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能力有限,我为同学们创设了一定的情景。过去我总是循序渐进、有浅入深的提出问题和探究的方向,同学也总是根据我的想法一步步的往前走,缺少了独立观察、分析问题的空间。这于我们习惯于指定学生的活动过程有关。而这次我所设计提问的方式有所不同,先给他们一定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观察和思考,引领他们发现本质问题,从而进入新课。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的综合能力。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所以在最后的实践中,我采用的学生编题学生解答的形式。以前我们总是出题来提问他们,而今天他们自己间的合作和交流更会引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同学的解答和讨论更会使他记忆深刻些。同时也可暴露出他们在理解运算律的一些共同的误区例如:除法有没有交换律?碰到使用结合律的过程中前面是减号这么办?等等。
放手后,这节课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聪明才智,扩大了思考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自主的学习,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思想和创造才能。
《混合运算》说课稿14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四第一个红点的内容:《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整数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之后进行教学的,本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既为学生提供练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机会,又为学生后续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与分数有关实际问题作准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并能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3)通过参予数学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利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时紧密联系乘除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加强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是突破本课重点难点关键之所在。
教学方法: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创造性成分也比中年级学生有所增强。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探究研讨法: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经过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发现规律,理解分数乘除混合运算问题的意义,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充分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五年级学生在观察、分析、对比、归纳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预计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容易把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含义相混淆,因此在教学时要加强两个量区分的练习,让学生分清两种量的异同,达到真正理解算理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先提出两个问题:
1、分数可以表示什么?试举例说明。
2、整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对于问题1,要让学生明确分数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如2/5千克、3/8米等,这里的分数表示的是绝对量;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关系,如甲是乙的2/3、杨树是棵树是柳树的3/7等,这里分数表示的是相对量。在学生理解了绝对量和相对量的概念后再出示几组练习让学生进行区分。
通过问题2的复习,让学生了解整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当学生回答计算整数乘除混合运算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时提问学生: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也能按这样的吗?
这一环节由旧知引入,温故引新,既为新知的学习铺路搭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此环节分三个步骤。
步骤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导入新课后及时出示课本情境图:布艺兴趣小组用6米布制作一批帽子,每顶帽子用布2/5米。将这些帽子的2/3送给幼儿园。
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回答:情境图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在提出数学问题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如:这些布能制作多少顶帽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列式。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要鼓励、引导他们提出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该环节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步骤二: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当学生提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的问题时出示:布衣小组用6米布做帽子,每顶帽子用布2/5米。将这些帽子的2/3送给幼儿园,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重点要解决这个问题。
1、明确解题思路:
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学生思考后集体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送给幼儿园的帽子占这些帽子的2/3,所以,要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应先求出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求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就是求6米里面有几个2/5米应该用除法来算。而求送给幼儿园的帽子有多少顶,就是求帽子总数的2/3是多少,应该用乘法来算。
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6米里面有几个2/5米?用除法计算?
要让学生明确求6米里面有几个2/5米?里面的6米与2/5米是两个绝对量,这两个量之间是包含除的关系,所以要用除法计算。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说课稿在这里借助直观演示,并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明确解题思路,搞清各数量间的关系,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2、自主解决问题:
明确解题思路后,启发学生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进行独立列式。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可能选择列分步算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分别指一名同学到展台前进行思路分析和计算方法的介绍:
第一种:62/5=15(顶)152/3=10(顶)
第二种:62/52/3=65/22/3=10(顶)
此处给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快乐。
步骤三:观察比较,合作探究
仔细观察两位同学的算法,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一种是求解这道题的分步列式方法,第二种是列综合算式解答的算式。引导学生对比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让学生体会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组织学生讨论: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中,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只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就可以把乘除混合运算转化为分数连乘,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经过计算,你有什么经验要和同学们分享?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此处我尽量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讲解、讨论、对比、分析,再通过同伴间的互相交流,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分层练习,巩固应用
本课练习的设计以趣味性和层次性为原则,分别安排了基础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和趣味性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1、基础性练习:做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全班交流算法,目的是巩固算法,反馈学习效果。
2、拓展性练习:自主练习第2题、第4题,让学生尝试自主解决,全班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路。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趣味性练习:自主练习第5题。解决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此处通过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归类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让学生通过多样的练习,熟练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形成清晰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
到此,本课知识已经学完,通过看书质疑进行小结,让学生交流应该如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通过自评或他评,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
我的说课结束了,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混合运算》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四则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同时它也是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奠定基础。教材创设了“电视广告”这一计算电视广告费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并能运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说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研究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联系。
3、利用小数计算来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计算、探究、讨论、观察、比较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四、说学法
1、合作讨论学习的方法:新课程理念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本课当学生根据“电视广告”情境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不仅有利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能力。
2、计算、观察、发现的方法:在通过计算解决了平均每秒多少元后,让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从而发现小数混合运算和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巩固练习中也让学生通过计算自己发现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情境引入。
教学一开始,通过学生易错的一道简单整数混合运算的口算题,既突出强调了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复习回顾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接着以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广告”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学习。这样做,紧紧扣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了知识的迁移,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2、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平均每秒多少元钱?
(2)小组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方法。
(4)小结发现规律。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结论,更应该注重学生“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计算、观察发现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规律。
3、巩固练习,拓展提伸。
(1)课本“试一试”
(2)巧算24。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课本“试一试”小结出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一看二算三检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以巧算24再次感知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的重要性,达到拓展提伸的目的。
4、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以谈本节课学习收获的形式,整理学习要点,梳理学习感悟;同时布置适量作业以达到应用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混合运算》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整数四则运算方法,会列分步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学生也曾学习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但这些试题要么是同一级运算,要么是乘加、乘减算式,都是乘法在前,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的,因此本单元着重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且乘除法在后需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两步式题,书写格式上,则首次要求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这一内容很重要,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五、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让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学生1:
2×3=6(元)6+7=13(元)学生2:
2×3+7=13(元)学生3:
7+2×3=13(元)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三大步骤: 1乘加问题。
根据上面所提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① 2×3+7 ② 7+2×3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教师提出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教师下一步可以借题发挥延伸另一道题),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乘减问题
提问: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还能剩多少钱呢?
让学生观察这个算式,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3、除加、除减问题。
乘加乘减问题都已解决,让学生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
5×9-40=
54÷9—4=
20+48÷6=
让学生明确: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五、脱离情景
让学生牢固掌握只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让学生先说出下列式子含有什么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师生共同指正。
6×4+4= 25—3×7= 72÷8—4= 20—63÷9=
六、指导学生完成课后“想想做做”
上述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的理解,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