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P108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重叠问题的价值,掌握用“韦恩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重叠问题题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一步渗透集合的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及解决简单问题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带有学生姓名的小贴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下面统计表
师:朝阳小学三(1)班选出8人参加学校的语文活动小组,又选出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8+9=17人,
师:同意吗?一定吗?
生:齐说同意、一定。
师:出示图1集合圈,
语文组 数学组
师:你能把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人的姓名图片贴在下面两个圈里吗?
师:相机出示带有17个同学姓名的图片。
【评析: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也使问题的引出顺理成章。】
二、探究新知
1、问题的引出
师: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提供的信息与前面的表格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同?
生:有几个同学重复了。
生:有三个同学既参加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就是一个人参加了两项活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了吗?
生:遇到过,比如我既参加了象棋小组又参加了绘画小组。
生:我参加了三个兴趣组。
师:如果还用两个圈来表示参加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人数你认为下面那幅图能代表你们的意思?
生:图2。因为图2有重复的部分。
师:只能用图2来表示来表示重复的关系吗?
生:两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交叉在一起也行。
师:谁来说说重复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生:重复部分就是两项活动都参加人。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参加语文组的有几个人?参加数学组的呢?
生: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
师: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你觉得用哪副图来表示参加两个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比较合适?请同学们贴一贴。
【评析:把学生探究“集合图”的过程,变为教师直接给出两幅“集合图”,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两个集合图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同时又拓展了学生对集合图的认知,为建构抽象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平台,也体现了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的教学理念。】
2、交流汇报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强调不管圆圈中学生姓名怎么放,但这三个重复的同学都放在重叠的部分上。
师:怎样计算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生:一共是14人,我是数出来的。
生:8+9=17 17-3=14
师:第一个表格为什么直接用8+9=17就算出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而这一次8+9后还要再减去3呢?
生:因为如果还是17的话就把杨明、李芳、刘云多算了一次,因此要减去3。
生:第一个表格没有重复参加的,第二个表格有重复参加的。
师:不管用数的方法还是用算式计算都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把重复的三个人多算了一次。
【评析:在展示学生的作品时,对圆圈中学生的姓名位置不同的贴放,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这既能让学生体会出集合图本身各部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各个数据与集合图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反思、比较由前后两个表格所出现的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既沟通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间的联系,又彰显出解决新问题的关键点。】
3、明确“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感受其的价值。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现在谁来说说这个集合图有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三部分,左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语文组的人数,中间一部分表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右边一小部分表示只参加数学组的人数。
师:相机在集合图上标示出“只参加语文组”、“既参加语文组又参加数学组”、“只参加数学组”的字样。
师:简单介绍“韦恩图”来历。
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提供的信息不会像表格中那样的。
师:相机把例题呈现在统计表中的学生姓名打乱。
师:如果给的是现在这样的.信息,你觉得“韦恩图”和文字所提供给的信息,哪一个更能清晰地表示出只参加“语文人的”、“只参加数学的”、“两项都参加的”这三者中间的关系呢?
生:用“韦恩图”来表示。
师: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
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
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相机板示课题:数学广角——重叠问题。
【评析:让学生表述“韦恩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同时使学生对“韦恩图”中的认知更趋于明朗化。而把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打乱,让学生在反思中比较,就为学生体会“韦恩图”的价值提供了更具有说服力的素材。】
三、巩固应用,落实“双基”
1、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教材P110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师:改动教材例题中提供的信息方式为:三(1)班由8人参加语文活动小组,有9人参加数学活动小组,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请同学读题,并与原例题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拿出第二组供贴图用的学具片
师: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在教师提供的集合圈中摆一摆,之后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算出每一种情况下,参加两个小组的人数共多少人?
交流回报:
生:8+9=17人,我是把两个圆圈分开摆的
生:8+9=17人 17-2=15,我是把两个圆圈交叉在一起的,并且交叉的部分是2人。
生:参加两个小组的一共只有9人,我是把参加语文组的人数全部圈在数学组里面的。
师:结合学生的口述,相机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结果是9人的集合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为什么同样是8人参加语文组、9人参加数学组结果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
生:因为上一道题告诉我们有几人重复的,而这道题没有告诉有几人重复的,结果就有几种可能性。
生:这个题目没有前面两个题目讲的清楚,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
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没有确定语文组和数学组之间的具体关系。
师:那你认为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注意什么?
生:搞清重复的人数。
生:在画图时要确定相交的部分应该是几人。
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些。
师:通过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题目,比较一下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重复的部分越多,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就越少。
生:要想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多最好互不交叉。
生:当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最少时,这个数就是其中一个较大的数。
师:配合学生的讲解,相机用课件动态演示两个集合图变化的过程。
五、全课总结
师生交流: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策
略?这一策略以前你用过吗?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二十三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 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听算
2.p104 13题 生独立解决 指名订正 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2*7/7=2元
二、指导练习
1. p104 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能直接用32和4元角比较吗?为什么?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2. p105 14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通过这道题,你明白了什么?
三、集中练习
1. p102 15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师: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 p103 16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师:图中隐含了一个条件,是什么?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四、发展练习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除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表扬鼓励。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能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建立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流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
1、我想考考同学们: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2、这节课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同学们,每天“阳光体育”时间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
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人)
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4、现在请第三小组踢毽子的同学到左边黄色的圈内集合;请喜欢跳绳的同学到右边红色的圈内集合。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站?
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
6、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怎样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同学?同时还方便我们数人数?
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
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8、这种图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利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接下来,如果要用算式表示喜欢踢毽子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1、请看图(练习二十四,第1题),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有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2、看图,文具店昨天进了5种货,今天又进了5种货,两天一共进了多少种货?(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拓展延伸,提高技能
1、昨天咋们班的作业24位同学得了满分,其中23人数学得了满分,20人语文得了满分。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2、老师要求学生摆正方形。小明想出了高招,四个顶点上都放了一颗玉米,这样每条边上都放了10颗玉米,你知道小明摆成的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颗玉米吗?
五、总结收获,提升认识
1、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