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终战争论5
第五节 第一次欧洲大战
施里芬于1913年也就是欧洲战争前夕去世。也就是说第一次欧洲大战是在决战战争理论发展大定点的时候爆发的。任何人都和施里芬一样怀着战争会迅速结束的想法迎来了这次欧洲战争。但在人们这样认为的时候,世界的局势已经发生了改变。与所有人的预想相反,这次战争成了持续四年半的持久战。
今天我们静下心研究就会发现,第一次欧战前夕人们就已经隐约中看出持久战的苗头。德国战前就已经讨论了‘经济动员的必要性’。而且,施里芬作为总参谋长立案的最后对法作战计划的1905年12月提案这样记载:大量减少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军队,在贝当以西使用主力,除了在进攻巴黎使用优势兵力外,还使用第七军团(十四师团)的强大兵团想巴黎的西南方想长距离迂回,以从后方进攻敌军主力。这真的堪称伟大的计划。(详情搜索施里芬计划)。但是到了1906年就任总参谋长的毛奇大将在第一次欧洲战争初期的对法作战中,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开战初期以破竹之势席卷了比利时、北部法国,一度长驱直入到马恩河畔。一时间德国胜利在望。但这时却与施里芬方案背道而驰,将进攻重点移向东线,右翼的攻势没有到达巴黎。这时又遇到法军在巴黎方向组织反攻,战败后不得以撤退然后就陷入了持久战。关于这个问题毛奇大将备受责难。的确,不得不承认毛齐大将的方案作为企图进行决战战争的德国方面的作战计划来说,决战思想是相当不彻底的。假如德军具备坚决施行施里芬计划的意志,同时对实力分计划准备充分,那么第一次欧洲战争变成决战战争,同时以德意志的胜利告终通常也会被认为并非没有可能。
但是我认为,毛奇对施里芬计划所做的变更使得局势向持久战发展,是无意间受到某种很强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施里芬时代的法军可以认为是处于守势。这之后的法军考虑到进攻德国的重要的产业基地萨尔地区,向这个方向大量增兵。另外致使大规模迂回作战很不彻底的原因中,还有毛奇将军放弃了施里芬计划中的重要一环--进攻中立国荷兰--我相信这是使得决战转变为持久战的最重要的原因。对萨尔工业区的掩护,特别是尊重荷兰的中立国地位,这都是以持久战为立足点,在经济上过多考虑的产物。即是说叫嚣决战的德意志总参谋部本部的首脑们的心中,他们不自觉之间加入了很多持久战的考虑,致使失败的结果,这些都是让人回味无穷的。
四年半相比于三十年或是七年都是相当短的时间,但是战争的强度是很不同的。过去的战争虽然号称三十年战争,但是其间有很多很长的休整时间。七年战争中也是一旦进入冬季,在长期寒冷地区的战斗,雇佣兵们都会逃跑。这就让双方有了休战期。但是第一次欧洲战争却是彻底的紧张的进行了四年的战争。
至于说到为什么演变成持久战,首先是因为兵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自动武器--机关枪对于防御一方来说是相当合适的。所以并不能简单的避开敌人正面。第二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全民皆兵使得绝对数量变得很大。到了第一次欧洲战争,健康的男性全部参战。所以敌人的正面是绝对避不开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想迂回到敌人的后方,由于战线上兵力的增加使得从瑞士到北海一线战线延伸,迂回实际上是办不到的。不突破敌人的防线就无法实施迂回。因为以上原因,所以演变成了持久战。
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革命的变革波及到战术,使得战争的性质从持久战争转变为决战战争。至第一次欧洲大战,则是由于兵器的进步和兵力的增加又使得历史从决战战争演变成了持久战争。
虽然是四年多的持久战,但并不像十八世纪持久战那样会有意的避免会战,相反决战经常是连续的进行。这期间很自然根绝新武器发展出新的战术。
由于炮兵的出现使得突破散兵防线非常容易,防御的一方就把防线分成数段抵挡对方的进攻,就是所谓的多线防御。这样做很容易陷入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境地,所以由分兵把手主次抵抗的多线阵地的思想,很字眼发展出面式防御的纵深防御的新战法。
即是说,以自动火力为中心一个分队(战斗群)的兵力占据一个与其他阵地相隔很大的阵地,进而将这种配置部署到纵深。这样兵力分散易受到敌人炮火杀伤的缺点得以避免,而且由于纵深布置的兵力相互巧妙的配合,进攻一方不光受到正面的攻击,前后左右都会有意想不到的射击,结果使得进攻一方陷入很被动的境地。
这样一来攻击一方一线的进攻就会遭到很大的损失,而且向纵深深入后又会在面式分布的战斗力发挥后遭到更大的损失。与横队战术中贯彻专制主义的指导原则相对,散兵战术充分给于各单兵、各部队以充分的自由,是奖励自主活动的贯彻自由主义的战术。然而进攻面式防御的敌人给予各单兵、各部队充分的自由就会使局面陷入混乱,这就要求指挥官有十分明确的统御方式。使用面式防御,基于一贯的方针的统御方式也是很必要的。
换句话说现在的战术的指导精神就是统御方式。但是又与当初横队战术中以强权压制士兵自由意志迫使其盲从的方式根本上不同,为了各个单兵、部队能自主的、积极地、独断的活动成为可能,统御的目标只在于给于战斗主体以明确的目标、避免重叠和混乱。这不再是压制自由的统御方式,毋宁说应该强调促进自由活动为目的。
上述的新战术很自然的在第一次欧洲大战中发展出来。战后尤其是苏联针对这种战术的研究成为进步的重大动力。在欧洲大战中得以避免重大牺牲的日本最晚采用新战术,现在也开始热心的投入到针对这种变化的研究训练之中。
另外第一次欧洲大战中战争持久化的一个原因是西方人精神力量的薄弱。如果他们拥有大和精神(日本战前拼命鼓吹的)就可以做到即战即决--这种论调很强势。事实变得很清楚,数年来的战争说明战争并不是仅仅有长期战争、总体实力对决、以及武力决定--这一点已变成常识。第二次欧洲大战谁都认为会陷入持久战,最紧德军的巨大成功又让人们产生了疑问。
第二篇: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内容概要: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战争论》读后感,来自亚马逊卓越网的网友:第一本:《经济学》(斯蒂格利茨,JosephStigliz,人大出版社)评论:爱国光凭热情和普世价值是不够的,战争论读后感。《经济学》是打开窗口看世界的思维之窗,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没有读过经济学的人没有资格枉论朝政。相比于萨缪尔森和曼昆等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显然更具宽阔的视野和时代的气息。延伸阅读:《社会问题经济学》(安塞尔·M·夏普等,人大出版社)第二本:《胜利学_计谋的解析》(天涯网友冰孤著)评论:兴盛的是学术,寂寞的是思想。阅尽中国权谋,翻遍西方战略,蓦然回首,《胜利学》就在灯火阑珊处。《胜利学》是战略的哲学,是战略中的战略,如果冰孤能够采用当年明月的笔法,《胜利学》必将闪耀天涯,走向世界。纵然曲高和寡,《胜利学》一出,亦在当年的“管前”引起共鸣,“要玩计谋千万别和冰孤玩”,成为大家的共识。延伸阅读:《孙子兵法》《君王论》《战争论》《战略学》(李德尔哈特)《竞争战略》等。第十本(先写第十本):《问题分析与决策》(美国兰德公司所著)传说中的奇书。给我推荐的智者告诉我他是在八十年代在王府井的中国书店(或者新华书店)读的台湾版本(当时有好多台湾书是不公开发行的,只能书店的书橱里自己找来看),读后感《战争论读后感》。危急情况做决策靠的是本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如何训练自己的思维以致成为本能?传说这本书能让人醍醐灌顶……鄙人辗转于西安各大旧书店和图书馆,终不见此书踪影。武林绝学,就此失传……
战争论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似乎就要说说经典,什么是经典,以及如何对待经典。所谓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典作为名词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所指:一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从各国对于经典一词的定义出发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认定,凡是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应具备以下几点:历史的积淀性、广泛的认同感、文化的影响力。首先,经典之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一部刚出版的,哪怕是非常畅销、非常引人关注、切中当下热点问题的著作,充其量是畅销书,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称之为经典。其次,经典之为经典,就是一个认同的结果。它依靠自身携带的思想力量,使人们对它产生一种敬畏之感。这种认同,有时虽然也受到政治强制,但主要还是源自经典内在的思想权威。第三,经典对它所处的文化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堪称当之无愧的经典。对待经典的态度有两种,一是经典崇拜,二是科学对待。在目前,我大约只能采取第一种态度。克劳塞维茨1780年生于马德堡附近的布格,很早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他花很多时间来比较他个人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观察,并研究了古斯塔夫、查理士十二世以及腓特烈大帝战史,认为只有从历史的精密分析中才能导出军事原则。说明一下,我读的这部《战争论》是广西师大所谓新版,摘编的,商务印书馆是三册版,一部冗长的大作。我实在不能凭借一部摘编本,并且以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出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以及它在军事史上应该具有的地位等等,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从一些段落以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一些他的观点。本书的主题不是战略、战术,而是“战争”本身。战争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即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这种“暴力行为”只是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目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使敌方接受我方意图,向我方意志屈服,是“国家政策的其他手段的延续”……
第三篇:药店战争论
“营销的首要原则跟战争一样,也是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特劳特”药品零售市场发展到今天,如果剥离政府干涉、地方保护等特定因素,药店与药店之间的竞争往往已进入到残酷甚至血腥的地步,任何一个市场在没有特定情况变化的前提下,从来不会也不可能会平白无故多出一块蛋糕。任何一个市场竞争的胜出者,无一不是依靠大量从竞争者手中掠夺顾客资源从而取得胜利。中国营销专家杨清山就曾研究过中外80例著名商战,发现每一例营销主体的行为均具有明显的侵略性,比例为100%。因而就提出了市场侵略论,认为企业没有侵略就没有市场,没有侵略就没有发展,企业必须有效地打击、扼制竞争对手,才能达到竞争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同战争一样,弱肉强食,就成了这场残酷游戏中的唯一准则。因此,在大连锁发展的过程中,总是有大量的小药店、小品牌倒闭或是改弦更张。这是确实存在,也是我们必须去面对的残酷现实,这就是营销背后的战争本质。
市场竞争态势瞬息万变,在相互较量的过程中,胜出总是难以绝对,今天的胜利并不代表长久的胜利,为了取得胜利,各对手之间各种降价、促销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却往往并不奏效,彼此都挣扎在疲于奔命的边缘,企业疲惫、员工抱怨。唯有彻底地取得市场统治权才能使企业的生存进入到良性状态。因此,“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就成了争夺市场统治权的的必由之途。
在战争中,经过数千年来人们的血与火的经验教训积累和总结,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军事著作,提出了大量值得借鉴的军事经验和军事原则,同样,药店与药店之间的商业竞争中,要想用最小地投入,最快速地赢得市场统治权,同样也有着一系列可遵循的商业原则。
首先,在研究我们采用何种商业策略去取胜于一个局部市场或是进攻一个局部市场之前,我们首先应当研究的是我们在这个市场上处于怎样的一个竞争态势下,即自己的市场地位如何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著名的蓝彻斯特法则,它以市场占有率为指标,为企业提供了达到市场安全地位的营销目标,可供借鉴和参考:
1、独占比率:73.9%。此时企业具有绝地的竞争优势;
2、寡占比率:41.7%。安全值,只要能保持此一数字,就能在未来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3、领先比率:26.1%。下限值,低于此数字,即使是第一品牌,市场地位仍不稳固,随时可能会被打倒;
4、影响比率:11%。表示已足够对整体市场产生影响;
5、存在比率:7%。不到此数字,不被承认具有竞争者的价值。
如果把药品零售市场中的市场地位比作是一个阶梯的话,那么,每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区域市场上(比如县、区),处于顶端的是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是一家公司,占有率的第2和第3名处于阶梯的第二层,再其后的3至4家处于阶梯的第三层,剩下所有的小公司、小药店都处在阶梯的第四层。
任何一个市场竞争主体都必须要根据所处的市场地位来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
第一种是防御战。
每一个独立市场上,只有处于市场占有率第一名市场领导者才有资格针对崛起的竞争对手而发起防御战。
防御的实质是利用各种防御条件和防御因素,逐次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造成对自己有利的兵力对比。从连锁药店经营来说,一个区域市场的领先者,往往
具备几个特征:良好的当地品牌形象、在当地核心商圈具有经营时间较长且单店销售额处于当地领先地位的主要形象店、良好的当地政府关系背景、店长和员工队伍均相对稳定且成熟、主推品种在当地具备较强的消费群基础、主要门店均具备医保刷卡资质。以上这些优势,均是良好的防御条件,也是竞争者在短期内难以取得快速突破的一个个瓶颈。具备了上述条件,也就具备了发起防御战的先决条件。
以下,是发动防御战所必须遵循的几条原则。
1、不断地自我改进;
竞争导向与顾客导向两者是支撑企业向前发展的两大导向性因素,根据市场占有率的变化,两者的重要性总是在交替变化的。作为市场领先者,顾客导向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首要因素。因此,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去关注消费群的变化与需求、不断地自我改进是巩固顾客忠诚度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当中,就必须随时对经营过程中比如商品、配送、价格、服务、营销手段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导致顾客发生抱怨的因素一一进行修复。很多地方性企业最终丢失掉自己原来的领先地位,大多数时候就是由于自我革新精神的缺失,导致顾客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和积累太多顾客抱怨,因此在其它跨区域经营的连锁企业的攻击下一触即溃。2、在需要时重新定位,别给顾客改变的理由;
“定位”是营销大师特劳特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对当今市场营销理论影响最为深远的营销思想。其核心理念是以顾客的心智资源作为阵地,营销的成功以成功地占领顾客的心智资源为成功。药店经营当中,对定位的运用就是通过企业形象、价格形象、促销手段、服务理念等,去强化一个可以深深植入顾客脑海的概念,最终在顾客心目中形成“这是什么样的一个药店”的强烈印象。在此印象与顾客主要需求形成对接,并获得顾客认可的时候,这个药店也就成功了。任何一家地方性领先企业都有一个深植于顾客心目当中的牢固定位。经过我们大量的数据调查显示,大多数老牌的地方性领先企业、销售额领先的药店,很多是凭借“价格低”这一核心定位取胜的,然而价格优势毕竟只是促成顾客消费的因素之一,并不是全部,而且随着顾客群体的变化和消费能力、消费意识的变化,这一优势迟早会被弱化,同时,即使是同一定位本身,它的支撑点也容易被新的竞争对手发动的更为有力的攻势所切断,因此,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强化定位、再次定位、重新定位就非常有必要。即使你形成的是牢固的低价定位,但在竞争对手足够力度的价格策略、宣传手段的攻击下,你的低价形象仍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所取代。或者你的优势在于价格,但在竞争对手良好的企业形象、服务形象的打压下,如果你仍是维持一成不变的老样子,员工懒懒散散,门店脏乱不堪,即使你有仍占据牢固的低价形象,但随着顾客消费观念的变化,顾客消费场所迟早会发生转移。所以在对发起进攻的主要竞争对手进行研究的时候,首要关注的应是竞争对手的优势,在竞争对手立足未稳的时候就用同一定位,然而更大的优势来覆盖竞争对手优势,从而使顾客放弃改变的理由。换言之,如果对手的优势在于价格,那么我们就应该以更为突出,更加有力的价格政策和宣传手段去压制它、如果对手的优势在于服务形象,那么我们就应当以更为优质的服务形象去覆盖它。这一要点跟上一要点不同之处在于,上一点着重于顾客导向,以自我更新为主要措施,而这一点则着重于研究竞争对手的优势所在,针对竞争对手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作为一个市场领先者最重要的优势,就是防御优势。防御优势使得固有存在的一些条件,如门店位置、地方政策保护、顾客认知、医保、消费习惯变得如同
一层层的壁垒,任何竞争对手都不可能实现短期突破,这一时间差足以让我们去强化或是重新定位。因此,作为一个领先者,可怕的其实永远不是竞争对手,可怕的是我们不去改变。
3、随时关注竞争对手的变化、时刻准备阻止竞争者所发动的营销攻势;大多数进攻者都必须依赖发动强大的营销攻势去赢得胜利。进攻者分为两类,一是新进入者,二是市场占有率阶梯的第二、三位。针对新进入者,从选址开店开始,其行动就已经被暴露,此时,就应该从多个方面,比如人员招聘、商品结构、宣传方式、竞争优势等去关注竞争对手的情况,在竞争对手开业之前,就可以有一系列的手段去削弱和打击对手的攻势。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果从一开始就对新进入的对手的攻势进行持续地、对抗地打击,完全可以将对手的先期攻势消弥于无形。一旦对手进入前期营销效果不利,再进行二次、三次炒作就变得难上加难。这就是行业内的“炒冷饭”规律。但最忌讳的是对挑战者的行动漠而视之。
对于市场阶梯里的第二、三名,情况就显得相对复杂。但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研究对手的营销定位、相对优势以及相对变化和弱点。而当对手每一次发动营销攻势时都是一次对自身领先地位的一次挑战,因此,研究其营销定位和相对优势就是为自我完善和打击对手指明了方向。针对竞争对手优势的自我完善应是逐步进行的,当某一方面内部优势已完善到大过对手曾经的相对优势时,可一举发起大规模营销战役或是借竞争对手发动营销战役的同时果断迎战,采用相类似模式、更大规模、更大力度的营销战役对竞争对手进行持续打压直至彻底击溃。第二种是进攻战。
进攻战可由两类市场竞争者来进行,第一种是具备相当实力的跨区域连锁经营者,第二种是本区域市场阶梯的第二、三名。
作为跨区域连锁经营者来说,要打好对一个新进入市场的进攻战,首先从客观条件的把握上,比如选址、政府关系方面,应遵循三个原则和进入时机,否则不应轻易发起进攻战,而暂时只应以侧翼战的形式进行。
1是位置领先法则,任何一个区域性市场,都有其主要商圈,主要商圈内最重要的商铺,当其门面形象好、面积又大过竞争对手核心门店时,这样的商铺就如同战争中的战略要地,如暂无竞争对手占领,而同时当地领先者的主要门店位置并不理想时,则适用于此原则。一旦可以以合理价格顺利取得此类商铺的租用权,就为其后发动有影响力的营销战役提供了先决条件,但运用此原则的时候不可忽略的是竞争对手的成本优势以及该市场规模的大小形成的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2是贴身开店法则,如果当地领先者核心门店相邻近的商铺出现寻租机会,当地药监局对开店距离无明确限制时,则适用于此原则。领先者的核心门店一般都经营多年,具有稳定的顾客群和较强的商圈购买力,在自身优势明显大过竞争对手核心优势时,可运用此项原则。如果后期运作得当,则可借助采用各种营销手段吸引竞争对手多年经营形成的有效顾客群体,迅速击败对手;
3是资源优势法则,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就曾经说过,一个市场进攻者,要想取胜所投入的资源必须是市场领先者的5倍以上。作为一个需要短期内获胜的进攻者来说,有两点很关键,一是对一个区域市场的营销投入必须抱有充分的准备以及足够的实力,要不断投入、不断进攻直至将竞争对手击溃。二是硬件部分必须迅速取得优势。门店经营面积、门店数、门店可视面积、门店位置、经营品项数、商品数、共有品种价格优势、员工素质、服务设施、医保资质等都必须
是我们可量化也是应当快速掌握的硬件优势。综合来看,这些均是资源优势,也是能否获胜的一个个先决条件。
《孙子兵法》就曾开篇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任何一个跨区域经营者,在进入一个新市场之前,必须对当地药监政策限制、医保审批条件、商圈状况、购买力,竞争对手的实力、竞争优势、商品结构和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在没有足够的实力时和充分的了解之前切不可轻易从正面发动进攻。否则陷入的必将是一场被动的、得不偿失和旷日持久的拉锯战,甚至是踏上企业毁灭之途的开始。
对于已经进入到市场阶梯第二、三名的市场竞争者来说,要取得胜利就相对容易得多。
以下也有几个原则可以参考:
1、找到领先者核心优势中的弱点,并对其发动进攻:领先者的优势,一定是其吸引商圈内消费者的主要属性,这个主要属性,决定了市场主流所在。但任何优势都只是相对优势,不可能绝对。比如竞争对手的核心优势是低价形象,但其实际价格策略中一定存在可攻击的弱点。比如具有低价形象的竞争者一般均采用高低定价原则,在采用部分品种获取高毛利的同时又采用部分品种维持价格形象。但其部分高毛利的商品就是其弱点所在,与其价格形象相背离;或是对手有明确的低价口号,但其低价口号缺乏有力的支撑点时,则可以用更有力的口号以及更有力的支持点,以实证式营销的手段、以大力度的宣传攻势发起猛烈进攻,一旦领先者核心定位在顾客心智中损失殆尽,想短期之内重塑一个更有力的定位就绝非易事,如此一来,其所拥有的市场主流就完全有可能丢失;
2、不要同时在几个阵地上发起进攻:一个成熟的领先者往往具备多方面的认知优势:比如价格低、服务完善、品种齐全等,但如果想要同时在多个方面发起进攻,除非你已经具备非常优势,否则绝不可轻易为之。因此,一定要将主要竞争对手的几个主要优势分开,首先集中选准其核心定位发起进攻,在一个阵地取得胜利后再将胜利成果逐次放大到其它方面;
3、参看以上三个原则。
第三种是侧翼战。
应该说,侧翼战是对经营者来说最有创意也最具挑战性的一场游戏。发动侧翼战的主体,往往是一些实力并不突出的中小型企业,但如果跨区域大型连锁运用得当的话,也是一种相对稳健而且务实的战略手法。尤其是新进入市场,在采取进攻战的时机、条件不当的情况下,可以以侧翼进攻的方式逐步取得一个个的局部胜利,在时机成熟后一次性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即可迅速赢得全局的胜利。侧翼战是营销战中最具创新性的方法。拿破仑曾说:“对一个可以迂回取胜的阵地,决不要从正面去攻击。”从药店经营来说,可以发起侧翼战的地带其实很多。地段、经营品项、品种、服务等。任何的领先者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哪怕我们面对再强的竞争对手也能找到对其展开侧翼进攻的方法。以下,也是侧翼战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先从无人竞争的地带展开进攻;
首先,从地段上来看,某个区域市场的领先者一般都控制住区域市场的主要商圈地段,当竞争对手确实强到我们暂时无法突破时,我们可以采取回避的手段,重点选择到一些次级商圈,如社区等无强势竞争对手渗透的地方,在大池塘里只能做小鱼时,我们可以选择做小池塘里的大鱼。通过逐步吃掉一个个的次级商圈,最终也可以形成对主要商圈的封锁和合围。
其次,如果跟强势对手处于同一商圈的情况下,就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综合考虑,一是从经营品类上看,任何领先者都有其主要优势,要么中药、要么西药、要么器械,或是再进行细分到具体的品种上,比如呼吸系统、儿科、妇科、内服、外用、保健品,任何领先者都不可能把所有品项和品种做全做细做专业。我们都可以选择其最弱项的方面来发动进攻,并尽量从各方面将其做细做专业,同时采用宣传和促销手段来对顾客心智中的此方面认知进行强化,比如可以采用强化某一品类营销力度的方法强化顾客对某一品类的认知,以更具专业优势的形象去与市场领先者争夺某一特定的消费群体,最终形成自己的“蓝海”。药妆店、药诊店都是具有侧翼进攻特色的经营模式;
2、集中,再集中;
作为某一市场的领先者,往往其优势相对全面,但是,作为发起侧翼战的进攻者来说,将资源集中在某一点上就尤其重要。比如在某一区域采取集中开店模式,彻底吃掉某一区域较大量的市场份额,从而再将其它区域进行逐个击破,或是在品类经营和针对目标群体的服务上,围绕某一品类或是某一群体,从采购、配送、营销、服务、设施设备、客情维护等系统都做到资源的尽量集中,从而将某一品类方面的经营优势放到最大化,致使哪怕是领先者在此方面都无法竞争;
3、注意发展边际效应;
由于各种资源的相对集中所导致的优势地带的相对狭窄,导致了侧翼作战者的目标群体有限,要么是区域上的限制,要么就是认知上和经营品类上的限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顾客购物决策树的分析就尤为重要,通过对顾客购物决策树的分析,我们可以将顾客的认知集中到一个领域的同时,从边际上去寻找更多的拓展机会,最大程度去满足顾客的需求。
最后是游击战。
游击战是小规模的经营者有必要掌握的竞争手段。不同于侧翼战的是,侧翼战是找到一个暂时无人竞争的领域从而不断投入不断集中资源去将该优势做大,但游击战的主体却由于资源的相对匮乏以及对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弱的原因,只能选择一种相对灵活的竞争方式。因此,也有几条可以借鉴的原则:
1、机会第一;
对于游击战的主体来说,快速盈利,快速获取第一桶金从而在市场上得已立足才是根本,其余都是其次。因此,可以进入那些相对狭窄的领域进入竞争,例如可以选择与医院的合作、或是引进市场上较新的高毛利品种进行快速的营销投入快速获取回报等等,总之必须要发挥相对灵活的优势,注重市场机会的把握; 2、在一旦受到攻击时,要尽快退出竞争;
游击战的主体,相对弱小,也相对灵活,但由于资金实力等方面的问题,最忌与竞争对手长期做消耗实力的对抗,因此,选择竞争领域的时候就要注意,最好是选择大型竞争对手不愿进入的领域,而且要注意投入的回报周期。如果是投入太大、回报周期太长的项目应考虑放弃,不能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贸然投入,而导致泥足深陷。在一旦出现竞争对手作大量投入与自己争夺市场份额时,就应快速退出。
3、利用结盟的力量:
药店平价策略走到今天,一些常规品种上和品牌品种经过众多大型连锁不断地打压,加上小药店、小连锁在采购能力上的先天不足,此部分品种几无利润可言,但这些品种又如同可口可乐之于超市,属于不得不经营的内容。加之小药店和小连锁由于实力问题,也不可能有能力去发展自己的代理、贴牌
品种,在此局面下,再加上强势竞争对手进入后如果再采用以常规品种、品牌品种零利润或是负毛利的低价策略快速侵占市场掠夺顾客资源时,小药店很容易由于实力薄弱以及因为利润线被打断而被彻底击垮。因此,走上结盟之路是众多小型药品零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手段。像国内的众多药店联盟如特格尔、PTO等,提供了众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毛利品种,可以让小药店在品种上寻求与大连锁形成差异化的同时,维持自身的毛利;同时,也可以借助药店联盟提供的促销支持形成在强势竞争对手的间隙中独特的生存之道;
4、发挥服务优势,重视发展高端客户:
大、中型连锁往往以低价、促销策略拉拢并稳固一大批低端顾客,以会员策略巩固一批中端顾客,然而由于大型连锁快速扩张的背后,往往员工素质并不到位,虽然表面上服务标准化相对到位,但服务的根本——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却很难落地实施。大多是死板僵硬地采用一些标准化服务用语去营造服务氛围。然而对一些高端顾客——老病号、重症患者、特病患者却根本无法关注到位。小药店的优势就是灵活,而且小药店的经营者往往就是具有一定医药专业背景的投资者自己。因此,在服务上,在商品上、促销上都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去拉来顾客和稳住顾客。比如可以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去结识一群老病号、重症患者,在提供一定专业服务,比如采用经常上门提供量血压、测血糖、用药咨询或是甚至帮忙做些简单家务、经常上门看望并嘘寒问暖的方式来建立牢固的客情关系,并根据顾客的实际情况来保障顾客的用药需求。这类顾客往往用药量大、用药类别相对单一,在建立多个这类似的稳定顾客后,哪怕仅仅只是一家小规模的药店也能够在强势竞争对手林立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以上,是我总结的药品零售企业在制订发展计划和营销战略时根据自身的规模、市场地位等因素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一些方法。纯粹个人之见,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同业指正,同时鉴于篇幅,关于细节问题也欢迎业内人士更多地与我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第四篇:《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
1832年,普鲁士过世将军克劳塞维芡的著作《战争论》问世,这本书首度以战争事实来印证探索战争的共通法则,迥异于仅描述战争或只研究武器技术发展的兵书,而成为近代兵学的原典。时至今日,《战争论》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影响了现代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战略思想,并被列为西点、圣西尔等重要军事学校必读经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理论家。流传150余年的《战争论》,字字珠玑,随处摘取一句作为论例,顿觉光芒四射,今天,它终于在我的手中!读完全书后,我得到一个结论:要做营销,就一定要读《战争论》!克劳塞维芡将战争描述的是如此出神入化,读着都可以闻到一股浓浓的硝烟味,似乎参与了这一场“大战”!
书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觉得是最经典的,特引于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
一个人的能力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在最劣势的时候,甚至处于最被动的状态下,是否发光,哪怕是一丝光线,也能指引后面的所有人前进,这就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然而,我们身边太缺少这样的领导者了。在战争开打后,许多领导者往往不知道怎么做,多数都不懂怎么
带领团队,更不要说是去发光了。
克劳塞维芡《战争论》,教导我们怎么在一场战争中去把握更多的机会;教导我们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态和态度,毕竟具备这些,是参与战争的前提条件,它决定了战斗力是否爆发出来,是否更有“劲道”,决定制服敌人的力度。
作为中国企业,太需要“领航员”了,克劳塞维芡已经告诉我们最好的方法,也告诉我们怎样去参与一场战争。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
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要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情报。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特性: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同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须具备巨大的、百折不挠的、天生的勇气、强烈的荣誉心或久经危险的习惯。
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3/4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
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
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实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情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克劳塞维茨通过阐述战争特性,指出了战争认识的特殊性,他说:“在实际生活里本来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动都符合实际情况,在战争里,就更难做到了。在战争同人类其他活动中比较起来,人的认识显得更不完善,人们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偶然现象,因此,战争中的贻误……也必然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过分夸大了战争的不确实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说:“战争中的一切情况都很不确实……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轮廓变得很大,样子变得稀奇古怪。这些由于光线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必须靠才能去推测,或者靠幸运解决问题。因此,在对客观情况缺乏了解的场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运了。”
《战争论》,从战场血淋淋的角度,让我真正领教到它的残酷,也体悟到商战的激烈,透过这本书,我庆幸有缘能比别人早一步去吸收。
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让我们忽略了——在我们前进的同时,点亮一丝光束,告诉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进!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去做,也就造成了他永远成不了好的“领航员”。
今天,真的感谢克劳塞维芡《战争论》,也感谢他给了我一把光束,我会紧握着这道光,告诉我身边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进!
第五篇:《战争论》读书笔记
《战争论》读书笔记
《战争论》读书笔记1
什么是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是搏斗,战争的双方都力图用体力迫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所以战争是一种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暴力行为。战争的特点表示为:物质暴力为主要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敌人为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做到的是让敌人丧失反抗能力因此战争的目的又可以解释为“是使敌人无力抵抗”。
战争行为是迫使人们最大的使用暴力的行为,即使在今天也是,榆次同时又不是单纯的理智行为,它受思想,情绪等人的因素影响。最终使人们尽量最大的使用暴力,尽量多的使用力量。而战争是实际行动所以现实会对战争的计划谋划和实践给予修正。它受多种现实因素制约也影响着多方面。战争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而非一场或几场战役决定关键战役只会影响战争而非决定战争。因此战争的结果也不是绝对的,战争中的概然性代替了逻辑的极端概念。战争中现实的政治目的也迫使战争趋向极端的暴力。
军事行动的间歇,交战双方之所以发生冲突是因为他们存在着敌对因素,军事行动的间歇中着种敌对关系并未解除,所以间歇是源于交战双方中的某一方而不是双方。若原因存在于双方则敌对关系不成立那么战争就该终止。一单间歇结束,军事行动再次出现连续性,则一切又相着极端发展了。
战争是一种类似赌博的行为,因为有偶然的因素存在。
与此同时战争中人的感性,主观意志和客观环境都是时时刻刻变化的对战争的情况影响巨大。这也是战争类似赌博的.原因。同时,战争的情况依然是严肃的,手段也是严肃的,但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战争也是千变万化的。
战争的目的和手段
战争的目的就是用一种暴力的方式迫使敌方屈服于我们。它的目标就是打败敌人。一个国家的要素可以概括为三个:军队,国土,意志。战争目标的实现前提是消灭敌人的军队。就是让敌人的军队陷入无法作战的境地,不能作战的境地。所以敌国的领土必须占领,否则敌国就可以在那里产生新的军队。与此同时消灭了军队,占领了领土只要敌人的意志没有屈服于我们则战争仍未结束。因为意志为屈服就存在反抗,就算签订了合约也可能在上述情况发生,但签署了合约后,紧张关系就会缓和。因为那些倾向于和平的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国家与民族中都是很多的。从现实角度讲,签订合约后战争基本结束。
军队与国土是相互关联的概念。军队是用于守卫国家的领土,领土可以供养军队。打败军队便于我们占领国土。占领国土可以削弱军队。而意志是凌驾于这两个概念之上的的存在,它虽然受军队与领土影响但更主要的事去影响军队和领土。甚至是军队被消灭,领土呗被占领只要意志没有屈服那么战争就没有结束。
用暴力手段迫使敌人屈服这一概念是抽象的,战争离不开实际,那么实际情况对战争的影响巨大。所以在无力抵抗之外还有两个促使求和的条件,一是获胜机会渺茫,二是胜利代价过高。
总而言之消灭敌人的军队永远是最高目的。在战争中危险,劳累,情报,阻力都是战争气氛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那么面对这些东西一个优秀的将领必备的品质就是沉着它能减少以上的阻力。同时训练所得的经验不比实战经验,将军的经验不同于军队的经验。和平时期聘用一些有战争经验的外国教官也是不错的选择。
《战争论》虽然是19世纪军事理论伟大著作但是再今天仍然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
《战争论》读书笔记2
要我说读后感谈不上,我认为你把握以下所说的就差不多了,毕竟是欧洲版的《孙子兵法》,其权威性应用性自然无与伦比,一千个有一千个战争论,你心里的想法远远比他人提供的更重要,你说呢?
克劳塞维茨通过军事活动的考察认为,军事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像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来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实上,无论这种死板的理论多么面面俱到,都不可能完全解决战争理论与战争实践之间的矛盾。
为消除战争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理论不应是对战争实践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这种考察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探讨,它可以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如果对经验进行这样的考察(对我们来说也就是对战史进行这样的考察),就能深入地了解它们。”也就是说,理论不应当成为一套供战场上使用的代数公式,不能通过规定死板的原则,为人们指出狭窄的必然的道路。
相反,理论应该“成为通过书本学习战争问题的人的指南,到处都为他们指明道路,使他们顺利前进,并且能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防止他们误入歧途”;“理论应该培养未来的指挥官的智力,或者更正确他说,应该指导他们自修,而不应该陪着他们上战场,这正像一位高明的教师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智力,而不是一辈子拉着他走一样。”总之,战争理论主要是帮助指挥官和从事战争的人们“确定思考的基本路线,而不应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
只有根据上述观点,才能消除战争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建立一种令人满意的作战理论,即是说,建立一种有目的、切合实际的作战理论。而且这种理论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不断接近实际,以致消除理论脱离实际的反常现象。克劳塞维茨认为,要考察战争,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从研究和思考中获得,也可以从战争实践中获得。指挥官应该像蜜蜂从花里采蜜一样,善于从战争生活中吸取精华。
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是否运用战争史例是一回事,运用得是否恰当则是另一回事。并认为,能否正确地运用战争史例,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说明和理解有关的'战争问题。还由此扶出了运用战争史例的四个着眼点:
第一,用史例说明某种思想。在论述问题时,当作者的思想不能为人们所理解,或者容易被人误解的情况下,引用战争中的史例来说明自己的思想,以保证读者能正确理解作者的原意。
第二,用史例说明某种思想的运用。既一般地论述某种战争手段有效性的思想,又应注意引用战争史例指明使用手段时的各种具体情况。
第三,用史例证明自己的论点。当需证明战争中的某种现象或某种行动,可能会产生何种效果或结果时,用过去已发生的事实往往更有说服力。
第四,通过详细叙述某一史例或列举若干史例从中吸取某种教训。
战争不是消遣,不是一种追求冒险和赌输赢的纯粹的娱乐,也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为了达到严肃的目的而采取的严肃的手段。战争由于幸运的变化,由于激情、勇气、幻想和热情的起伏而表现出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这一手段的特色而已。
社会共同体(整个民族)的战争,特别是文明民族的战争,总是在某种政治形势下产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种政治动机引起的。
因此,战争是一种政治行为。只有战争真的像按纯概念推断的那样,是一种完善的、不受限制的行为,是暴力的绝对的表现时,它才会被政治引起后就好像是完全独立于政治以外的东西而代替政治,才会排挤政治而只服从本身的规律,就像一包点着了导火索的炸药一样,只能在预先规定的方向上爆炸,不可能再有任何改变。直到现在,每当军事与政治之间的不协调引起理论上的分歧时,人们就是这样看待问题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看法是根本错误的。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现实世界的战争并不是极端的行为,它的紧张并不是通过一次爆炸就能消失的。战争是一些发展方式和程度不尽相同的力量的活动,这些力量有时很强,足以克服惰性和摩擦产生的阻力,但有时又太弱,有时急有时缓,因而有时迅速有时缓慢地达到目标的,但是在这两种情况下,战争都有一段持续时间,足以使自己接受外来的作用,做这样或那样的改变,简单地说,战争仍然服从指导战争的意志的支配。
既然我们认为战争是政治目的引起的,那么很自然,这个引起战争的最初的动机在指导战争时应该首先受到极大的重视。但是政治目的也不是因此就可以任意地决定一切,它必须适应手段的性质,因此,政治目的本身往往也会有很大的改变,尽管如此,它还是必须首先加以考虑的问题。所以,政治贯穿在整个战争行为中,在战争中起作用的各种力量所允许的范围内对战争不断发生影响。
由此可见,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军事艺术可以在总的方面要求政治方针和政治意图不同这一手段发生矛盾,统帅在具体场合也可以这样要求,而且这样做的要求确实不是无关紧要的。
不过,无论这样的要求在某种情况下对政治意图的影响有多么大,仍然只能把它看做是对政治意图的修改而已,因为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
《战争论》读书笔记3
看将近半个月,终于看完这套厚厚的理论书。《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内容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内容是附录。
从总体来看,这套书对战争的定义,作战的方式等写得都很详细,细小到每一个环节。但这样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和啰嗦,不如《孙子兵法》那样简洁,给自己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真正的精读此书,反而怕引起教条主义,思维局限在一个区域。不符合战争多变化的特点。并且对我这种对军事不解的.初级读者来说,读着颇为费力。
《战争论》第二卷,我认为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尤其喜欢关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战争中,我一向都喜欢防御,而对进攻兴趣不大。其中还谈论到战争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争就是政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政治服务于王权,是王权的工具,间接的军权也是服务王权。所以军事一直处在附属地位。如果金权超越王权,军权依然能保持最初的样子,只是换个服务对象而已。
书中大量列举腓特烈大帝、拿破仑的战争事实,以前我对拿破仑进攻沙俄而遭到惨败一直很感兴趣(因为希特勒也是败在这里),在书中也得到强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说,只是最后总结性言论里说道,拿破仑的错误在于没有认真对比俄国与欧洲诸国的区别,用攻打欧洲诸国的方式去进攻俄国,结果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
此书内容太多(有77万字),并且都是理论性言论,我承认自己并未完全消化,这套书和《国富论》一样,等过几年后,我一定会重读的。
《战争论》读书笔记4
在读完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和乔良老师的《超限战》之后,今天开始读《战争论》,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第三次翻开克劳塞维茨这本经典之作。
还记得第一次是在进入大学之初,我慕名而来,但是在翻五六页之后,深奥难读的文字,枯燥无味的论述让我彻底打消读下去的念头,我的第一次尝试也就这样草草结束。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由于研究“社会化战争”这个课题的需要,我鼓足勇气再次翻开那本放在书柜角落,并已经落满灰尘的'《战争论》,这一次我几乎是用火柴棍撑着眼皮用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上中下三册翻一遍。翻是翻完,但是基本上就没有看懂,唯一的收获就是记住一句话:“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而如今我又一次翻开它,面对长达一千多页的这本书心情是复杂的,我希望此次能够从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但心里不禁有些担心自己能否坚持把它读完。
读《战争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我们用脑子去思考、去体会。书有不同类型,当然我们读书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于《战争论》这样一本作者用毕生心血写成的经典之作岂能想读武侠小说一样呢?
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习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学风,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我们那里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呢?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绝顶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报。回首四年大学生活,洋洋洒洒写下三十多万字,也有不少得以见报,小试牛刀,小小的成功心情是喜悦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奋斗的开始,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得多渐渐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在研究一些深入问题的时候我才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读书是需要坚持的,学习也应该是一种习惯,静心、静心、再静心,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现在是该磨刀的时候,停下笔,多看书。如今在一次翻开《战争论》我也不期望能够完全将他吃透,只是希望有所收获,并希望以后看第四遍、五遍、六遍的时候每次都能有所收获。
《战争论》读书笔记5
1832年,普鲁士过世将军克劳塞维芡的著作《战争论》问世,这本书首度以战争事实来印证探索战争的共通法则,迥异于仅描述战争或只研究武器技术发展的兵书,而成为近代兵学的原典。时至今日,《战争论》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影响了现代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战略思想,并被列为西点、圣西尔等重要军事学校必读经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理论家。流传150余年的《战争论》,字字珠玑,随处摘取一句作为论例,顿觉光芒四射,今天,它终于在我的手中! 读完全书后,我得到一个结论:要做营销,就一定要读《战争论》!克劳塞维芡将战争描述的是如此出神入化,读着都可以闻到一股浓浓的硝烟味,似乎参与了这一场“大战”!
书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觉得是最经典的,特引于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
一个人的能力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在最劣势的时候,甚至处于最被动的状态下,是否发光,哪怕是一丝光线,也能指引后面的所有人前进,这就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然而,我们身边太缺少这样的领导者了。在战争开打后,许多领导者往往不知道怎么做,多数都不懂怎么
带领团队,更不要说是去发光了。
克劳塞维芡《战争论》,教导我们怎么在一场战争中去把握更多的机会;教导我们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态和态度,毕竟具备这些,是参与战争的前提条件,它决定了战斗力是否爆发出来,是否更有“劲道”,决定制服敌人的力度。
作为中国企业,太需要“领航员”了,克劳塞维芡已经告诉我们最好的方法,也告诉我们怎样去参与一场战争。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
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要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情报。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特性: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同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须具备巨大的、百折不挠的、天生的勇气、强烈的荣誉心或久经危险的习惯。
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3/4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
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
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实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情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克劳塞维茨通过阐述战争特性,指出了战争认识的特殊性,他说:”在实际生活里本来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动都符合实际情况,在战争里,就更难做到了。在战争同人类其他活动中比较起来,人的认识显得更不完善,人们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偶然现象,因此,战争中的贻误……也必然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过分夸大了战争的不确实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说:”战争中的一切情况都很不确实……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轮廓变得很大,样子变得稀奇古怪。这些由于光线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必须靠才能去推测,或者靠幸运解决问题。因此,在对客观情况缺乏了解的场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运了。“
《战争论》,从战场血淋淋的角度,让我真正领教到它的残酷,也体悟到商战的激烈,透过这本书,我庆幸有缘能比别人早一步去吸收。
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让我们忽略了——在我们前进的同时,点亮一丝光束,告诉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进!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去做,也就造成了他永远成不了好的“领航员”。
今天,真的感谢克劳塞维芡《战争论》,也感谢他给了我一把光束,我会紧握着这道光,告诉我身边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进!
《战争论》读书笔记6
最近在网上见很多网友推荐读一下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反正无事就粗粗的看了一下,对该书有了初步的了解。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后人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他先后研究了1566—18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
但是,在读这本书时不能忘了一个重要的人,克劳塞维茨的`妻子玛丽,这位伟大的妻子在丈夫因在军中感染了当时席卷欧洲的“黑死病”而突然去世后,强忍着悲痛和对丈夫的思念,经过近七年的手稿整理最后出版,使这本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名著得以保存,《战争论》书中论述了作者对战争艺术的独特见解,包括对战争和政策关系的研究,“摩擦”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士气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一般战略的看法等。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兵圣”。
据说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极为重视这本书,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也借鉴了不少该书中的理论,当然老毛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合中国的特点为我所用,呵呵不说了,有兴趣自己去看一下吧。
《战争论》读书笔记7
1832年,普鲁士过世将军克劳塞维芡的著作《战争论》问世,这本书首度以战争事实来印证探索战争的共通法则,迥异于仅描述战争或只研究武器技术发展的兵书,而成为近代兵学的原典。
时至今日,《战争论》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影响了现代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战略思想,并被列为西点、圣西尔等重要军事学校必读经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理论家。流传150余年的《战争论》,字字珠玑,随处摘取一句作为论例,顿觉光芒四射,而在邹校长编著的《百家经典选读》中,更是将其列为我校学生应读的经典著作之一。
书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觉得是最经典的,特引于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
一个人的能力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在最劣势的时候,甚至处于最被动的状态下,是否发光,哪怕是一丝光线。积少成多,许多人一同努力发光,那么就不再是微光,而希望之光,胜利之光。
克劳塞维芡《战争论》,教导我们怎么在一场战争中去把握更多的机会;教导我们身先率人的基本心态和态度,毕竟具备这些,是参与战争的前提条件,它决定了战斗力是否爆发出来,是否更有“劲道”,决定制服敌人的力度。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
一、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
二、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
三、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
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
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要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情报。
他指出:情报是指我们对敌人和敌国所了解的全部材料,是我们一切想法和行动的基础。由于战争是一种敌我双方互相欺诈的行为,一方为取胜对方,总要千方百计地隐蔽真实企图,制造出种种假象,互相诱骗,因而使得在战争中所获得的情报中,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互相矛盾的,更多的是假的,绝大部分是不确实的。
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特性:
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
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同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须具备巨大的、百折不挠的、天生的勇气、强烈的荣誉心或久经危险的习惯。
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
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
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3/4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样,是或多或少不确实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
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实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情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克劳塞维茨通过阐述战争特性,指出了战争认识的特殊性,他说:”在实际生活里本来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动都符合实际情况,在战争里,就更难做到了。在战争同人类其他活动中比较起来,人的认识显得更不完善,人们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偶然现象,因此,战争中的贻误……也必然要多得多。“
然而,他又过分夸大了战争的不确实性和偶然性的特性,他说:”战争中的一切情况都很不确实……一切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而且,一切往往都像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轮廓变得很大,样子变得稀奇古怪。这些由于光线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的一切,必须靠才能去推测,或者靠幸运解决问题。因此,在对客观情况缺乏了解的场合,就只好依靠才能,甚至依靠幸运了。“
《战争论》,从战场血淋淋的角度,让我真正领教到它的残酷,也体悟到商战的激烈,透过这本书,我庆幸有缘能比别人早一步去吸收。
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让我们忽略了——在我们前进的同时,点亮一丝光束,告诉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进!
今天,真的感谢克劳塞维芡《战争论》,也感谢他给了我一把光束,我会紧握着这道光,告诉我身边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进!
《战争论》读书笔记8
《战争论》是十九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著。作者的思想受当时的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很大。由于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些观点,特别是一些军事学术上的具体问题,同今天的客观实际不相符。但是作者是第一个自觉地采取辩证法研究战争理论的军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论断。
恩格斯和列宁对其中某些观点也有过好评,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曾说:“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奇特的,而书的本身是很好的。”
克劳塞维茨不是一个在战场上很有成就的军人,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的战役。此外,虽然深受德国哲学的影响,但是他还称不上是哲学家,所以他写的书既算不上地道的军事著作,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学著作。但是关键在于他有了创新,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了军事学。
实际上,这本书是他的手稿,在他死后由他的夫人帮他整理出版,书中很多的章节都不完整。克劳塞维茨自己也曾经在遗稿中说过:假使我过早地去世,因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样的思想材料了。它们将会不断地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
如果作为读者你想从这本《战争论》中得到一些打仗的诀窍,那么你肯定会非常失望。因为这本书通篇描写的是什么是战争,而不是如何战争。在这本书中,我个人觉得他得出的比较有价值的观点有一下几点:
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
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公认,应该说这是这本书中最最重要的贡献,即使意思形态不同的共产主义者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列宁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的斗争中,曾不止一次的引用过作者的这句名言,同时还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的看作探讨每一次战争的意义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考察各种战争的。”
在书中他定义了一种“绝对战争”的概念,即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手段。但是实际战争中,好像并没有这种战争发生。不管战争惨烈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达到作者笔下的“绝对战争”的标准。当这种战争被弱化后,他背后的主谋(政治)就浮出了水面。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战争只能被定义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
二、人民战争。
他的这个观点比xx要早提出近一百年,所以有人曾经提出***的军事思想不过是克劳塞维茨的翻版。(在战争年代,xxx的确拜读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至于xxx是否剽窃别人的观点,这个命题就让历史学家求证去吧)。“人民战争”这个概念虽然在书中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但是毕竟是作为一种战争的方式提出来了。这与他第一次用辨证的方法写军事学著作一样,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人民战争的描述主要出现在他书中山地作战和后勤这两大块。
三、指挥系统扁平化。
这个概念不知道是不是由他首次提出来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个观点和现代的军事指挥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不谋而合的。例如美国的的未来战场指挥系统中,作战指挥部可以对单兵直接下达作战命令。这样既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也避免了信息在多次转达(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后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或者被夹杂了很多传达者的主观意见。
四、提出了战略和战术的划分。
虽然现在有很多关于战略和战术的划分标准,但是克劳塞维茨的划分方法也还是比较独特的。他指出:战术就是如何战斗,而战略就是如何运用战斗。
简单的说了一些我认为《战争论》中比较有意义的四点后,也应该对他错误的观点进行一下驳斥:
一是防御是比进攻强的形式。
这个观点是充斥这整本书的观点,书中作者认为,防御是消极的,进攻是积极的,防御的最大利益就是等待。
因此,防御者通过防御比进攻在形式上强的因素来抵消进攻者在实力上强的要素,从而达到彼此平衡的状态。
其实作者这样把防御和进攻单独的列举出来谈是不正确的,因为,任何进攻都会以防守而结束,而防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攻。(都是指广义上的)应该说防守和进攻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作者在最后的几章中也提到了进攻和防守不可分割,可能因为是手稿,所以造成了我无法领会作者的原意。但是进攻和防守在我认为绝对没有强弱之分。
二是万物绝对化、极端化。
可能作者是因为受了当时哲学的影响,什么东西都会追求绝对的概念,不时的就会使得自己陷入追求极端的逻辑怪圈中。
例如,他指出只要是战争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动用暴力。他曾经痛斥“不流血的战争”这种观点,认为在战场上一定要歼灭敌人的主力。虽然他指出了战斗力中精神要素的重要性,但是他不明白攻心为上的战争规则,也不懂得上兵伐谋的道理。而关于这点,我国的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其实这种暴力最大化观点和他提出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矛盾的。因为,从广义上来讲,既然政治是战争的目的,那么战争就必须受到政治决策者的影响,也就是说,政治的眼光要超越战略的眼光。如果一味追求暴力最大化而忽视政治,那么政治必将成为战争的奴隶。而且,如果战争一味追求暴力,那么战争就称不上艺术,而应该改名叫屠杀。
本来还想写第三点、第四点,但他书中的语言太晦涩难懂,而且逻辑有的时候很乱,以至于我不确定他的观点是否正确,我读得并不是很透,不敢太放肆。
另外,他书中关于防御和进攻的论述占了一半,当中有很多的观点和现在的作战样式不相符合,这里就不一一指出了,如果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读读。
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更别提军事学这种充满“概然性”的科学。我想,如果给作者多几年的时间,他一定会给我们澄清他书中矛盾和不清晰的观点,但是造物弄人,这位军事天才英年早逝,适得他的军事理论也变得扑朔迷离,可能这本身也符合军事学的规律吧。
《战争论》读书笔记9
要我说读后感谈不上,我认为你把握以下所说的就差不多了,毕竟是欧洲版的《孙子兵法》,其权威性应用性自然无与伦比,一千个有一千个战争论,你心里的想法远远比他人提供的更重要,你说呢。
克劳塞维茨通过军事活动的考察认为,军事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像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来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第1卷,121页)事实上,无论这种死板的理论多么面面俱到,都不可能完全解决战争理论与战争实践之间的矛盾。 为消除战争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理论不应是对战争实践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这种考察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探讨,它可以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如果对经验进行这样的考察(对我们来说也就是对战史进行这样的考察),就能深入地了解它们。“(第1卷,122一123页)也就是说,理论不应当成为一套供战场上使用的代数公式,不能通过规定死板的原则,为人们指出狭窄的必然的道路。 相反,理论应该”成为通过书本学习战争问题的人的指南,到处都为他们指明道路,使他们顺利前进,并且能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防止他们误入歧途“;”理论应该培养未来的指挥官的智力,或者更正确他说,应该指导他们自修,而不应该陪着他们上战场,这正像一位高明的教师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智力,而不是一辈子拉着他走一样。“(第1卷,123页)总之,战争理论主要是帮助指挥官和从事战争的人们”确定思考的基本路线,而不应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第1卷,124页) 只有根据上述观点,才能消除战争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建立一种令人满意的作战理论,即是说,建立一种有目的、切合实际的作战理论。而且这种理论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不断接近实际,以致消除理论脱离实际的反常现象。克劳塞维茨认为,要考察战争,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从研究和思考中获得,也可以从战争实践中获得。指挥官应该像蜜蜂从花里采蜜一样,善于从战争生活中吸取精华。 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是否运用战争史例是一回事,运用得是否恰当则是另一回事。并认为,能否正确地运用战争史例,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地说明和理解有关的战争问题。还由此扶出了运用战争史例的四个着眼点:”第一,用史例说明某种思想。在论述问题时,当作者的思想不能为人们所理解,或者容易被人误解的`情况下,引用战争中的史例来说明自己的思想,以保证读者能正确理解作者的原意。 第二,用史例说明某种思想的运用。既一般地论述某种战争手段有效性的思想,又应注意引用战争史例指明使用手段时的各种具体情况。 第三,用史例证明自己的论点。当需证明战争中的某种现象或某种行动,可能会产生何种效果或结果时,用过去已发生的事实往往更有说服力。 第四,通过详细叙述某一史例或列举若干史例从中吸取某种教训。
《战争论》读书笔记10
何谓战争,《战争论》作者克劳维茨对战争的理解是“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不可否认反恐战争、局部战争等各种战争危险仍然充斥着这个世界。研究战争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和平鸽能展翅在天空;研究战争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制止罪恶枪声的响起。
《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著作,在军事思想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初期的进步倾向和革新精神,对战争本质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正确的见解,对军事思想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着作至今仍为资本主义国家军事界所推崇。阅读此书能让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批判的选读这本书后,让我对“国家使命”四个字有更深的理解。
所谓自强,就是紧紧抓住新时期军事变革的难得机遇,尽快实现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质的飞跃。引述《战争论》中的一段话,“面对重大的历史变革,唯有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拥有自主决定权。”中国的主权与安全,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能寄希望于任何人恩赐和施舍。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政治家一再发表所谓“中国军事威胁论,”实际上就是“威胁中国论。”就是威胁中国不可壮大军力国力,扼杀中国这头雄狮于睡梦中。应对这些心怀叵测的人,唯有自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经。加快发展中国军事力量,当中国的国防力量与别国对等,才能拥有同等的地位和话语权,“中国军事威胁论”也就不攻自破。但我们在自强的道路上不能迷失方向,不能以“超英赶美”或“取代美国,争霸世界”为目标。中美军事战略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国土防御战略,后者是全球进攻战略。如果我们参照美国的军事战略,不仅走偏了方向,更是贬低了自己。
所谓自卫,就是科技强军加快建设的步伐。我们不能任人欺侮,必修有能力让任何威胁我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略者付出应有而又惨重的代价,并且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但我们的自卫必须有严格限定,不能像《战争论》中所述暴力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我们坚持不能“打第一枪”更不能去挑衅别人。和平解决争端才是首选的方式。
《战争论》读书笔记11
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服从我们的意志。为打到这个目的,必然要使敌人无力反抗。而使敌人无力反抗就必须要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这里的军事力量应该包括军和敌人的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因为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以其必须在感情的范围之内。因此战争的精神力量不应该忽视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在一些关系生死的殊死的斗争中。使敌人无力反抗一定要摧垮其国家和人发的抵抗意志,在理论上至少是这样的,其表面的特征可以是签订和约,要求苟合。这些特征至少说明敌人目前承认失败,以后怎么样那是以后的事。
在概念上分析,使敌人无力反抗会使斗争趋向于极端,然而在现实中必须也完全有必要对其修正。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不会为纯粹的逻辑而获得力量。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这也是因为精神力量即意志力在战争中起很大的作用。
人们在战争尤其是在激烈的战争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任何的疏忽都会导致战争进程的变化(相对于战争发生前的预测的)。这也是偶然性。
在任何时候不能忘掉,战争是政治以另外的一种手段的延续。因此政治目的始终存在于战争的始末。也许战争过程的进程对原来的政治目的有影响,甚至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影响一般不会根本影响原来的政治目的或是影响的限度极为有限。需要说明的是,在两方敌对感情和意图不强或是力量相对称时,政治目的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全左右战争的进程。即使在一般条件下,政治目的也会极大的影响战争的进程,或是严格控制其规模,或是无忌的放大其规模(即使没有什么真正的敌对意图和目的)。通常情况下是严格控制其规模。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在现实中消灭敌人的.军和意志力往往要考虑自己的消耗,要考虑自身是否会被敌人消灭,还有当敌人的防御强于进攻时产生的间歇,这样战争也不会向极端发展。综上考虑由于自身的顾虑和客观的情况可能会使战争进程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好像使我们以前的分析失去意义。实事也说明在很多的情况下真正的战争(即是两方的真实的撕打)并没有发生。应该认为战争中进行的军事行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真正的战争进行的所有的准备,包括军事动员,物资运输,军的调整集结。二是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撕打。可以知道在两方的力量相差悬殊时,当一方认识到对方的军事力量远远超出自己的力量时,就自动的放弃抵抗。这也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战争进程已经开始。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积极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做出消极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敌人无力反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摧垮敌人的意志力这个战争目的虽然不是每次战争都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战争一开始就存在于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缓和或是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