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革命老区卫生院现状汇报
关于革命老区卫生院的现状汇报
随着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我院在省、市、县有关部门及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关怀支持下,以深化医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紧紧围绕农村的医疗、预防、保健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危房改薄建设,从而加快推进我院各项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使我院工作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深受广大群众好评。现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我院地处怀集县东边的一个边远、散的山区镇,离县城45多公里,最偏远的村委会离墟镇40多公里,卫生院座落在洽水墟镇,现在职职工37人,肩负着全镇总面积529平方公里,辖区22个村(居)委会,人口3.3万多人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
2、在医院危房改薄建设方面,我院得到了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当地镇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拆除了危房面积561.6平方米的D级危楼,并由省财政拨款100万元,于2011年09月开始在原址动工重建了一幢建筑面积624.14三层框架结构医技楼,使我院业务用房业务面积达到了1,391.54平方米,符合了《广东省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标准》服务人口在2-3.5万人的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筑面积至少为1000㎡的标准要求,目前医技楼准备投入使用。该项目投入后运营后,可增加病床位20张,同时增加医生工作岗位及门诊、住院收入和业务量。通过该项目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就医需求与-1-
医疗用房严重不足的矛盾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3、医疗设备方面。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需要先进的基础设
施、精湛的医护技术、优质的服务和独特的医院文化来支撑,需要不断发展。在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关怀支持下,目前我院配置的医疗专用设备45万多元,主要大型设备有200毫安X光机,院内主要设备还有胎儿孕妇监护仪、心电监护仪、B超、心电图、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十一项分析仪、手术室高频电刀、十二孔手术无影灯、2011年上级部门配置的的麻醉机及门诊、住院部常用医疗器械,分娩室配有不锈钢产床两张、冷暧空调及部分妇科手术器械,同时,我院得到本镇热心人士先生的捐助,为我院配置了一辆价值10多万元的救护车,从而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业务开展情况。
(一)狠抓医疗质量与安全医疗,不断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发展
我院按照“病患至上”的要求,在全院实施了全面推行质量策划
与改进,并全面引入与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理念,坚持“医疗安全无小事,病人利益无小事”、“所有缺陷都是可以避免的”等质量理念。
1、我院医疗服务范围广,全镇人口分布偏远、散,属矿石资源
大镇,交通极为不便,经常有矿难事故和交通事故的发生,随时出现各类危重病人,所以我院医疗工作任重而道远,为更好服务社群,我院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严格学习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业务知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和考核。开展由院长带队,班子成员和经验丰富的医生组成调配安排讲课,每月定期组织学习业务知识一次,学习常见病防治和社区医疗急救知识。住院部内儿科除能正确诊断常见病、多发病外,对一些疑难病、危重病例也能迅速诊断正确、准快地制定有效治疗方案,从而树立了我院新形象。
2、通过危房改薄建设,我院各项业务得到很大发展。2011年,我院门急诊总人次2011年27467人次,住院部总住院人次2011年
649人次,2011年度本院总收入286万元(其中财政收入75万元)。
(二)坚持诚信立院,保护病人利益
我院把“诚信服务,透明医疗”做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
分,并结合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1、卫生院严格执行物价政策和收费标准,整体实施了明码标价
及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全方位提高了收费透明度,让患者明明白白消费,并强化内部收费约束机制及外部监督,在卫生院醒目的地方公布投诉电话和咨询电话,设立了价格投诉处理箱,有完善的费用查询系统(收费系统)及病人投诉处理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对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督。
2、为解决群众关注的药品价格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大地接受社
会监督,我院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质量优先,价格优先”的原则,认真执行“阳光采购”方针、政策,积极参加网上采购,通过启动“阳光采购”模式,这种模式的运行取得了实效,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药品虚高的“水分”也被大量挤压出来。
3、伴随着医疗体系的进一步深化与改革,我院贯彻落实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为了保证这些政策的贯彻实施,做好调变价工作,我院召开专门会议,集中学习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宣传基本药物零差价政策,并成立专门基本药物调价小组,不断及时更新收费系统,全面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价。基本药品零差价制度的实施,让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切实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为广大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4、我院用战略的眼光,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努力开创业务工作新局面,通过加大配置医疗设备,上送人员到上级医院参加培训,大大提高了诊病治病水平,真正做到了“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并且我院严格执行《基本用药目录》,按规定使用目录外药品,通过一系列的整改,规范了乱开处方、开大处方不合理行为,产生了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也让我院走出了“以药养医”的困境。
3、人才资源与工资福利。我院核定编制人数52人,现实有在岗职工38人,其中编内职工22人,编外职工16人;医护人员中,助理级医师以上8人,执业护士4人。在为适应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促进社会保障及卫生事业的发展,我院积极引进人才,几年来至今共吸收专业技术人员11人,选送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8人,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医疗技术力量,增强了群众对我院的信赖与放心。几年来经过全院上下干部职工共同努力,解决了许多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从2011年10月起,我县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后,员工的工资福利由县财政全额拨付,员工工资福利得到了有效保障,卫生院干部职工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作风推动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5、精神面貌建设方面。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用先进人物、先进典型作为思想上的一面镜子,工作上的一把尺子。每月定期组织学习医德医风、法律法规,大大提高了自我法律意识和行为规范,增强了遵纪守法意识。
以上所取得的成绩,都与省、市、县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关怀分不开的,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表现在一些医疗设备陈旧、落后,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和患者需求,缺乏“拳头”产业,如开展牙科诊室、手术室等。但我们坚信,在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以科学管理发展观为出发点,围绕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突出狠抓基层卫生体系建设、重大疾病防控、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将会取得更明显成效,卫生院也将步入良好性循环。
三、今后设想
1、继续努力推动住院分娩,彻实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充分发挥其在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的一般诊治等工作中的作用。
2、争取上级支持,早日建成消毒供应室、宿舍楼与配备公共
卫生下乡巡回医疗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
3、为提高我院技术水平,继续选送优秀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4、争取早日完善手术室基础配套设施,留住山区病人,切实方便群众。
卫生院
二0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第二篇:革命老区
革命老区调研报告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历经90年的风雨历程。90年的风风雨雨,90年的艰苦历程,90年风雨同舟,90年的不断发展,让当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党派,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接近8000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90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九十年风云变幻,九十年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放眼未来,沧海横流,征途漫漫,回首中国共产党90年走过的道路,最难忘记的不是改革开放让中国走向世界,不是神五升空实现中国人民的航天梦,也不是北京奥运会,而是中国老一辈革命战士挥洒自己的血水与汗水浇灌这广阔的中国大地,而是那浩浩荡荡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新中国成立已经六十多年,恰逢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作为一个在红土地上出生的学员,是听着老一辈革命战士的先进事迹成长起来的,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向往,我们踏上了寻访革命老区的道路。井冈山革命老区基本情况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东连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井冈山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境内平均海拔达381.5米,市内最高峰—江西坳海拔1841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市。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圣地”。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尤其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江泽民同志将它概括为24字,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星火燎原燃神州。井冈山的斗争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井冈山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之源。过去,井冈山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井冈山人民为保护革命旧居遗址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迄今井冈山有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达100多处,其中24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井冈山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业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课堂。朱德委员长1962年重上井冈山时,挥笔题写了“天下第一山”。
经济建设情况
解放前,井冈山没有独立的行政建制,是一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偏僻小山村;解放后,井冈山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于1950年在茨坪设立了井冈山特别区,1959年成立省辖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撤局设县,1984年撤县设市,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原井冈山市与原宁冈县合并组建新的井冈山市,2005年7月成立井冈山管理局。全市现辖21个乡镇场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4.97万人,总面积1297.5平方公里。1957年以来,井冈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垦殖山场,兴建公路,发掘资源,建设电站,创办工业,努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日趋完善的区位优势,制定了“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并不断加大改革开放步伐,经济由封闭迈向开放,由贫乏走向繁荣。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69亿元,比2000年增长6.23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23亿元,比2000年增长6000万元,超出“十五”计划数2300万元,年均递增19%;全年接待游客达21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35元,比2000年增长21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3元,比 2000年增长962元。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8.2:30.2:51.6,“旅游兴市”发展框架已经形成。工业从无到有,已发展工业企业80余家,并形成了造纸、瓷业、硅酸盐、花岗岩、木材加工、竹制品、土特产加工等特色工业群体。农业生产已由传统型向科技型、开发型、集约型方向转化,特种养殖、特种水产、三高旅游农业等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呈蓬勃发展趋势。
井冈山既具有辉煌的历史,又有绚丽的自然风光,革命的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是一个集观光旅游、传统教育于一体的理想旅游避暑胜地,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01年1月又跨入了“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的行列。井冈山风景名胜区面积为261.43平方公里,分为11个景区,76个景点,460多个景物景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先后开发了茨坪、龙潭、主峰、黄洋界、茅坪、龙市等6大景区、30多处景点。有迄今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好的 7000多公顷次原始森林,有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誉为全世界仅有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的覆盖率达到86%,空气质量远远超过国家一类标准,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郭沫若畅游井冈山后,发出“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感慨!
第三篇:革命老区情况调研
革命老区XX镇综合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XX区老促会《关于开展革命老区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过问,组织力量认真准备,使调研工作重点突出,抓住核心环节。通过调查了辖区4个行政村,采用实地走访、入户调查等形式,向村干部、老党员及农户充分调查了解老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镇下辖有XX、XX、XX、XX等4行政个村,5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7.14平方公里,总人口11135人,以汉族人口居多。辖区内有镇直单位7个,有党组织19个,管理党员364名。全镇耕地面积2218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200元,4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约为171100元。各通村公路硬化基本完成,安全饮用水设施也有较大的改善,目前人畜饮水困难的村尚有2个,分别为XX村以及XX村大户片,涉及村民350户,约1000人。老区群众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用电难、看电视听广播难等方面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个别村如XX村,还存在搭乘公交车难、路灯设施不完善、绿化带遮挡路口等道路交通方面的困难。全镇共有危房220间,无病险山塘水库。
我镇所辖的XX村为贫困村,全村共有19个村民小组,-1-
5个自然村。有924户农户,总人口3750人,总劳动力2310人,外出务工劳动力110人。土地总面积2188.4公顷,其中耕地61.2公顷,林地1320公顷,有果园面积44.3公顷。全村年产粮食361吨,人均占有量只有0.096吨,部分靠买粮过日子。全村牲猪出栏1280头。农民增收来源十分有限。全村共有110人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是现在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纯收入只有1608元。一直以来,我镇紧抓新一轮扶贫政策,坚持以脱贫开发为导向,以扶持贫困人口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2011年我镇共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改造危房23间、修建村内道路1公里;投入2.5万元,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受惠农民达140多人。今年,我镇计划投入450多万元,用于建设珠品组道路硬化、大户组道路拓宽、XX至XX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入2万元,开设科学种养培训班,帮助村民掌握种养知识,增强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综合能力,助力他们增收致富。
近年来,老区建设虽然还有若干遗留问题,但从总体上
看,老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为老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二、老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三农”问题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老区农村发展变化大。从纵
向对比来看,老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现代特色农业得到了发展。近年来,我镇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加大扶持力度,紧抓基地建设,强化优质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了种植甜笋、观赏类桃花等产业,已形成区域规模。在民生方面,新农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粮食农资综合补贴直补,农村低保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使群众受益不少,老区农民负担越来越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是,从横向对比来看,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扶贫开发工作也存在不少新问题、新矛盾,老区发展仍然滞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欠发达、总量小。以2011年为例,我镇工业总产值为98428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8365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1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为104036.2万元,招商引资完成45521万元,财政收入2131.7万元,出口交货值4601万元。全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5000元的村有个,占%,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村个,占%。
(二)老区村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由于老区农民居住点比较分散偏远,仍有部分自然村行路难、用水难,耕作和居住条件差;公路前修后损,养护困难现象普遍。农田水
利基础设施老化,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老区行政村基本上通了安全卫生饮用水,但由于水质、水源,设备落后,条件等方面限制等原因,仍有个别村饮水存在困难。
(三)社会事业有发展,但又出现新问题。老区农村孩子大多合并到中心小学就读,教育教学质量有可提高,但护送低年级儿童上学的家长增多,增加家庭负担。新农村合作医疗推行后,由于补助标准偏低,报销机制不健全,急病重病家庭仍有困难,导致因病返贫。
(四)老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不足。能够带动农民增收的生产项目少,老区乡村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主要收入主要来源于提供初级农产品及原料,仍然以种养结构较单
一、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的传统产业为主;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仍较落后,主导产业定位不够清晰,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很容易受到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村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不畅通,农民增收缺乏稳定持续的机制,增收的后劲不足。碰到大病住院、孩子上高校的高额费用,容易造成农户出现返贫现象。
四、加快老区发展的意见建议
老区人民曾经对革命作出积极贡献,老区发展的滞后,需要上级有关部门针对老区出台特别优厚的发展政策,促进老区的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在调研过程中,老
区的干部群众就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转变观念,破除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解不解放、观念更不更新,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效。因此,在推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解决思想和观念上的问题,进一步破除保守、落后的思想,坚决清除影响、制约发展的一切思想障碍,放开手脚,打破常规,大胆闯、大胆干,要有敢为人先、敢担风险的意识;其次要坚决摒弃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坚持自立更生,积极创造条件、抢抓机遇,依靠自身力量自谋发展。
(二)夯实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强基础、增后劲作为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努力降低农村群众的劳动成本投入,切实减轻发展负担,加快发展步伐。对老区自然村中人口较多、自然条件较好、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的自然村,要加大扶持力度。
(三)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种养业,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要重点抓好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创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到优质优价,提高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通过典型示范,提高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水平,逐渐使合作社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纽带和桥梁。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线路,如我镇,就可以利用区位交通便利、特色种植上规模的资源优势,加快农家乐、休闲农庄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进一步加大对老区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产业发展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之本。因此,要因地臵宜,发展适合的特色产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希望有关部门出台更多、更优厚的老区发展政策。
(五)进一步加大对老区的互助资金投入力度。因为通过金融部门贷款,门槛较高,因利益关系,金融部门也不愿贷款给贫困户。因此,贫困户要发展生产,便利的渠道就是通过资金互助社取得资金。希望上级扶贫部门扩大资金互助覆盖面,要让有发展愿望和发展能力的农户能真正享受到互助资金的帮扶。
二〇一二年九月七日
第四篇:革命老区
历史意义在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养育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坚持长期斗争的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最后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极大贡献。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今天的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大厦的牢固基石。老区是充满荣誉的,老区的革命传统和历史经验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光辉业绩将载入史册,彪炳史册,永放光芒。编辑本段革命老区概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前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大革命失败到第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1927年8月至1930年夏);
(二)革命根据地在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和党内反对“立三路线”的斗争中巩固和发展(1930年夏至1931年秋)。土地革命战争后半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九一八”事变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前(1931年9月至1934年冬);
(二)红军长征时期;
(三)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共计17块革命根据地,分布如下: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湘赣革命根据地
3、中央革命根据地
4、闽东、闽南、闽中革命根据地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6、通海如泰革命根据地
7、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8、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⒐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10、川陕革命根据地
11、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12、鄂豫陕革命根据地⒔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和滇黔桂边游击区
14、西北革命根据地
15、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⒗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
17、琼崖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都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并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1937年11月下旬至1938年10月下旬,是抗日根据地的初创阶段。1938年10月下旬至1941年3月,是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阶段。1941年4月至1942年底,是抗日根据地的退缩和坚持阶段。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是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扩大阶段。共计18块抗日根据地,分布如下:⒈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2、淮南抗日根据地
3、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4、皖江抗日根据地
5、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⒍浙东抗日根据地
7、晋绥抗日根据地
8、广东抗日根据地
9、山东抗日根据地
10、琼崖抗日根据地⒒苏北抗日根据地
12、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
13、苏中抗日根据地
14、河南抗日根据地
15、苏南抗日根据地⒗闽浙赣抗日游击区
17、淮北抗日根据地
18、东北抗日游击区。编辑本段根据地划定标准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牲畜等运动,主要是建立了工农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坚持半年以上时间的。包括⑴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分管过土地的地区;⑵只建立过苏维埃政权,尚未分配过土地的地区。
第五篇:革命老区建设规划
第一章 项目概要
一、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来源
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内在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也是全社会应尽的光荣义务。为切实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发展步伐,尽快改变老区生产长期落后、群众生活长期贫困的局面,实现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意见》要求,及我县革命老区的突出问题,遵循老区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统筹兼顾与优先扶持相结合,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与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老区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按照省、市革命老区建设的相关要求,经项目调查研究,宜良县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马街镇革命老区建设领导小组确定兴隆村委会标杆山村为2012省级革命老区建设项目村。
均占有粮食311 公斤;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年种植约 200亩,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50元。林地1500亩,森林覆盖率80 %,小学普及率100%。平均海拔1720米,年均降雨量为950毫米,年平均气温12.2度,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村组。
⑵ 社会经济概况
该村有农户118户,人口415人,男 210人、女205 人,有劳动力324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为豌豆、青蚕豆,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150元,人均占有粮食311公斤,处于贫困线下有22户,86人,民政低保人数13人。
该村有坑洼不平的简易公路到村,村中道路狭窄、曲折不平,未硬化、不规范,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村中无科技文化室,甚至超过30平方米的土场都没有一块,群众文化生活枯燥;厕所都是农户自己搭建的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环境;全村有沼气池5口,太阳能35套,使用传统的能源和浪费较大的淘汰灶,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经济负担。近十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扶持人们的生产生活,导致人们对荒山丛林乱开乱伐,来进行广种薄收和滥伐林木作为生产生活用火,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是一个落后、贫困的村组,详见《标杆山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三、标杆山村贫困状况和问题及成因
标杆山村有三个明显的贫困特征:一是整体贫困。全村有农户118户,其中贫困户有22户,有贫困人口86人,占总人口的20.72 %。二是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严重缺乏人才和劳动力,全村有劳动力324人,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68人;初中文化126 人,文化和生产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三是资源贫乏,不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由于人多地少和生活水平低下,该村有文化和有经济头脑的人都不愿留在家中,想尽一切办法另谋出路,大部分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缺乏技术而不愿离开家,守着微薄的土地苦苦挣扎。
以上三个因素制约着两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贫困。
(附:《标杆山村换算指标数值分值》、《标杆山村计算贫困综合指数表》)
四、标杆山村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标杆山村自然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文化科技落后,人口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经济水平低,生产发展缓慢,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而言,该村实施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迫在眉捷。
第二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建设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改善民生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全面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作出应有贡献。
的村规民约;有正确的发展思路、规划、措施;有稳定增收产业;有一批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收入;有进村简易公路;有村内道路硬化;有安全、卫生饮水;有入户用电、音视;有学校为儿童就近上学。
通过项目实施,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
第五章 标杆山村革命老区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结合当前中央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机遇和省、市革命老区开发工作意见,再针对标杆山村的贫困成因和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打牢基础,实现目标”的原则,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及相关部门意见,在认真踏堪测设的基础上,围绕加强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辖区环境生态建设、扶持和推动农户产业创新调整、增强科技意识形态和劳务输出几方面开发项目设计和规划。预计总投资103.5万元。其中,省级补助5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及群众自筹资金53.5万元。
(一)革命遗址建设项目(投入资金34.5万元:省级资金17.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4万元、群众自筹3万元)。其中:
1、修建嵩宜公路武工队活动遗址162.5㎡:投入资金27.5万元,其中省级资金1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0.5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
2、修建纪念碑:投入资金7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5万元、群众自筹1万元。修建革命纪念碑一座,为纪念革命烈士、学习革命精神、珍惜现实生活提供学习载体。
(二)产业发展项目(投入资金19.2万元:省级资金8.1万元、整合部门资金8.9万元、群众自筹2.2万元)。
全村种植蔬菜、黑桃、养殖生猪的农户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科技水平,促进增产增收。
(六)劳务输出项目:(投入资金0.8万元,整合部门资金0.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0.3万元。)
培训转移富余劳动力200人。通过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与发达地区资金臵换,增加经济收入。
第六章 项目资金概算及资金筹措
全村共建六大类10个子项目,项目工程总投资为103.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50万元;整合资金43.9万元,群众自筹9.6万元(以投工投劳、投料为主)。详见《昆明市2012年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规划一览表》。
第七章 项目管理
一、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分两个阶段:项目建设期管理、项目建设后续管理。(1)建立镇、村项目管理责任制,分管扶贫工作的镇村领导为责任人,对项目建设负领导责任。
(2)推行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对项目计划、项目建设内容、项目资金使用等,采取公示公告方式,接受群众监督。
(3)项目建成后,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实行镇初验,县组织全面验收,市抽验。
(4)项目移交后,由镇、村委会以及村组制定出具有操作性
基础。基本解决交通困难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经济效益预测。通过5个大类6个子项目工程的建设,预计项目建成后第一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增加60000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200到350元。项目建成2-3年后,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3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65元,达2500元,人均占有粮食达385公斤,全村稳固加快小康发展步伐。
3、生态效益预测。彻底整治村内脏、乱、差现象。5年后,森林资源可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群众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辖区环境得到美化。
第九章 项目实施计划 1、2011年11月做好项目规划及实施方案编制工作。2、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3、2012年2月至2012年3月做好项目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4、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全力做好项目的实施及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第十章 项目组织保障措施
革命老区建设工作按县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具体要求,县扶贫办为革命老区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在县扶贫办的指导下,乡镇技术部门为技术支持体系,镇协调各方力量,做好老区项目的实施工作,实行分乡镇执行原则。整个项目的实施统一由扶贫办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