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班考前笔记答案
1、《我们爱你啊,中国》这篇课文时从幅员辽阔、大好河山、物产丰富、民族众多、历史悠久、高贵品质六个方便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郑成功》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概括全文的作用。郑成功是一位民族英雄,我还知道的民族英雄:岳飞、林则徐、戚继光、邓世昌„„我还知道的爱国诗人有——杜甫、陆游和文天祥。他们的代表作品有: 春望秋叶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唐杜甫南宋陆游
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本深。三万里河东入海,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五千仞岳上摩天。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遗民泪尽胡尘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南望王师又一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南宋陆游宋文天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请你写出其中五朵花:回族、水族、白族、满族、傣族。我还知道一些民族的风土人情,傣族有舞蹈、泼水节。壮族有火把节。苗族有对歌。
4、《负荆请罪》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它的本意是:廉颇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现在的意思是:表示诚恳地向别人道歉。通过读书,我知道了廉颇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蔺相如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5、读了《最后的姿势》这一课,我知道谭千秋是一个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人,在汶川大地震中像这样的人有:张米亚、袁文婷、林浩„„
6、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7、课文之所以用“爱之链”作题目,是因为乔依曾经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这些帮助使乔依又真诚地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被乔依的乐于助人所感染了,然后又给了女店主生活的信心,我相信女店主会把这份浓浓的爱意继续传递下去。浓浓的爱会像铁链一样一环扣一环地传递下去。所以用“爱之链”作为题。
8、我还知道一些与“爱”有关的名言: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给”永远比“拿”愉快。
爱人是帆,爱己是船,只有相互帮助才能前进。
得到别人的帮助是一种幸福,关爱别人更是一种幸福。
9、《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中“小草”指的是:像夏洛蒂姐妹这样身份低微、没有名气的妇女。“大树”指的是:像骚塞那样功成名就的大人物。通过读书,我知道了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呼啸山庄》;安恩·勃朗特的作品是《艾格尼斯·格雷》。我还知道《简爱》中的几句经典语录:“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到上帝面前。”
“没有理智的感情固然淡而无味,但缺乏感情的理智也太苦涩粗糙,叫人难以下咽。”
10、理解词语的意思:
嗷嗷待哺:嗷嗷,哀鸣声。待,等待。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
要强好胜:事事不甘落后,愿意为成功付出努力。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形容非常节约。
脱颖而出:颖,尖子。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
寥寥无几:寥寥,形容数量少。意思是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惴惴不安:惴惴,恐惧、忧愁。形容因为害怕而不安的样子。
孜孜不倦:孜孜,勤奋。指工作或学习十分勤奋,不知疲倦。
大名鼎鼎:鼎鼎:盛大。形容名气十分大。
11、《轮椅上的霍金》:霍金被称为“宇宙之王”,他撰写的科学著作是《时间简史》,他的全名是史蒂芬·霍金。关于文中他对女记者的回答我是这样理解的:霍金想到的是自己拥有的而不是失去的,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他敢于与命运作斗争。
从以下几个方面我可看出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
(1)他不向命运低头,生命不止,奋斗不息。(2)他的思维很深邃,写出了《时间简史》这部科学巨著。
(3)他有一颗感恩的心,是个乐观向上的人。
12、我很喜欢《鲁滨逊漂流记》作者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
13、《一本男孩必读的书》是杨红樱写的。杨红樱的作品还有:《五三班的坏小子》、《男生日记》、《女生日记》......14、《姥姥的剪纸》让我想到了下面的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结合你生活的体验,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是这样理解的:这句话说明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在六年级学习生涯中也体会到了这一点:面对一篇又一篇生辟的课文,我一脸茫然,别说背了,就是读也读不流利,可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我竟然能奇异般的倒背如流。这就说明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5、《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我还知道的民间故事有:《孟姜女哭长城》、《大禹治水》、《梁山伯和祝英台》、《白蛇传》......16、“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了4次,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使语言节奏明快,从舞蹈场面的美到鼓声的美再到变幻舞姿的美,充分表达了安塞腰鼓的震撼人心。
读了这篇课文,我还了解到了安塞三绝是:腰鼓、农民画、剪纸。
17、和《负荆请罪》有关的故事还有《完璧归赵》、《渑池相会》。
18、“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像这样的俗语我还知道:描写大好风光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华山自古一条道”
描写民风民俗的:“食在广州,住在苏州” “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描写物产丰富的:“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19、《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写出了柳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我还知道一些具有柳树这种精神的人:坚强不屈的海伦·凯勒、顽强乐观的霍金、身残志坚的桑兰、张海迪等等。
我还知道一首描写柳树的诗:一首边塞诗:
咏柳别董大
唐贺知章唐高适
碧玉妆成一树高千里黄云白日曛,万条垂下绿丝绦。北风吹雁雪纷纷。
不知细叶谁裁出?莫愁前路无知己,二月春风似剪刀。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首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描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答:我是这样理解的:这是一种对比的修辞手法。作者用许多笔墨写了家乡的柳树是因为想要更加突出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生存的艰辛与坚韧不拔。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我是这样理解的:这株柳树神奇在竟能在青石嶙峋,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生存下来,作者之所以对它望而生畏是因为它有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精神。
“命运给予它的似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仅仅在写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这句话不仅仅是在写柳树,而是在写像柳树这样生存在艰苦环境中却永不放弃的人,从中我知道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真正含义:我们只有拥有像这株柳树一样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在恶劣环境中不放弃希望,不畏怯困难,才能获得成功。正如一句话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0、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版本一:
太阳已经偏西,是说再见的时候了,蒙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夕阳下不舍地说再见,他们拥抱着,握着手十分舍不得。
版本二:
日落时分,夕阳在草原上尽情的挥洒着最后的余晖。蒙古包外,汉族人民和蒙古人民正依依不舍的告别,尽管语言不同,尽管才认识了很短的时间,但他们此刻却像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难分难舍,放眼望去,太阳的余晖即将消失,汉族人民才缓缓地离开蒙古草原。
版本三:夕阳的余晖照在人们的脸上,每一个人的脸都红通通的, 彷佛刚灌下一大碗烈酒。是时候离开了, 我们一边挥手, 一边不舍地频频回头,车门关上了, 散了!主人们送了我们几里,马蹄声渐渐地从耳边消逝,再见了,蒙古!再见了,热情的人们,后会有期吧!
21、麋鹿的外形特点是: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麋鹿的生活习性有:它们是哺乳动物,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他们的繁殖能力很低,怀孕期有九个半月,且每胎仅产一仔。《麋鹿》这一课采用了两种说明方法:列数字和做作比较。
22.作家卡片—巴金
原名:李尧棠。著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我还知道他的几部作品:《随想录》、《萌芽》、《寒夜》。
23.《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中写了以下几件事:
(1)巴金要孩子们珍惜时间。
(2)巴金的病情严重,几乎无法提笔写字。
(3)巴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4)巴金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再次开花结果。
29.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成语与诗句
春:百花争艳;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夏:艳阳高照;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秋:硕果累累;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银装素裹;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30.学了《草原》这篇课文后, 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首描写草原的诗: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1.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我知道两位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
我还能写出六个与京剧有关的成语:生旦净丑、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有板有眼、喜闻乐见、锣鼓喧天。
32.作家卡片—老舍
原名:舒庆春。
著作有《茶馆》《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等
被授予“人民艺术家”之称!
33.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
(1)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2)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3)必须和社会现实接触, 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4)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古今贤文(读书篇)
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学了就用处处行,光学不用等于零。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读书全在自用心,老师不过引路人。
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读便于思索,朗读便于记忆。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
36.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他是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他是一个热爱祖国,为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他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钱学森在科学界的价值还体现在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说的一句话:“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37.《钱学森》一课中,采用了一种倒序的写法,第一小节应放在第6小节后面。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制造悬念,从而吸引读者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同时还可以更加突出钱学森急于回国的心情。我还知道有几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文章(本册):《船长》、《草原》、《爱之链》、《詹天佑》。
38.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杰出表现在:1.他在开通居庸关时,采用了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2.在开通八达岭时,他采用了“竖井开凿法”;3.在开通青龙桥附近的山时,采用了“人”字形线路。
他的爱国表现在:1.他不顾帝国主义者的冷嘲热讽,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权利。2.与工人同吃同住,不怕危险,不怕困难。最终成功地修筑完了铁路!
居庸关八达岭青龙桥附近
39.鞋匠的儿子指的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他是一个宽容大度、孝敬父母的人。为了反对国家分裂,他曾在一次演说中强调:“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林肯话中的“房子”指的是“美国”。
这篇课文中参议员的态度由尴尬、嘲笑、傲慢,变为了静默、赞叹,更可以看出林肯宽容大度的人格品质深深感动了所有的人。
40.安塞三绝是:剪纸、腰鼓和农民画。
41.《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刘邦
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海内:四海之内,也就是全国。
这首诗表达了刘邦胸怀天下、兴国安邦的豪情壮志!、42.生产关系:
鸡蛋——蛋鸡蜂蜜——蜜蜂牛奶——奶牛
颜色关系:
白雪——雪白黄金——金黄蓝天——天蓝
白银——银白
近义关系:
样式——式样讲演——演讲代替——替代
43.《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
古人学问无遗里,半亩方塘一鉴开,少壮工夫老始成。天光云影共徘徊。
纸上得来终觉浅,问渠哪得清如许?
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陆游——宋·朱熹
·《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讲的是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具体体现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要想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奥秘,必须要亲自去实践。
·《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却用《观书有感》作题,这是因为作者实际上是在暗示人们:池塘里的水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输入活水,才能持久地保持清澈明净。作者用打比方的写法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使自己的脑子保持聪明敏捷。
44.《学与问》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文中提到了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和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告诉人们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像这种勤学好问的故事我还知道:《凿壁借光》、《程门立雪》、《闻鸡起舞》。
像这种勤学好问的名言有: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
45.《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通过读书,我知道了大自然中有这几种文字:星星——辨别方向·云朵——预知天气·石头——了解地质变化。
我还懂得这样一种文字:冬眠的蛇忽然苏醒,家中小鸟上蹿下跳,狗不安地大叫,这就表明会有一场地震。从中我知道了:只有在大自然里走走,留心观察,勤学好问,这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篇:347应用心理学考前笔记及考前必看
考前:“应用心理学”笔记(一)
第一章 应用心理学引论名词: 1.应用心理学:包括了心理学的诸多分支领域,它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的,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2.基础心理学:往往建立在严格的实验室研究基础之上,有时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
问答题: 1.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 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区分只是相对的,有一定的局限性:(1)很多研究课题既有基础理论价值,又有应用实践价值。如智力发展过程中遗传和环境的作用问题的争执,有助于澄清先天论、后天论以及相互作用论的分歧所在,属基础心理学。但同时又能直接指导和帮助我们进行决策,如制订社会政策,决定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对子女教育发展的投入水平。(2)心理学各个领域中都既有基础(理论)问题,又有应用(实践)问题。如认知心理学中有搞基础研究的认知心理学家,也有不少偏向应用的认知心理学家。(3)很多心理学家既是基础心理学家,又是应用心理学家。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其理论影响涉及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其在精神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和效果也是极其显著的。(4)一个时代或社会文化下的应用心理研究可以成为另一个时代或社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反之亦然。如二战后对服从问题的研究,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兵不可思议地参与了灭绝人性的屠杀活动。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社会文化特点,是应用心理学的研究,但现在看来已基本算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
2.什么是应用心理学?它通常包括哪些分支领域?(理解)答:(P4-6)工业/组织心理学,临床/咨询心理学(区别在于临床取向),医学/健康心理学,消费/商业心理学,环境/社区心理学,司法/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3.举例说明几位应用心理学先驱人物及其主要贡献。(理解,填选判)答:(1)1879年冯物在德国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创了“科学”心理学。(2)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由霍尔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的。(3)第一个心理诊所是魏特默于1896年在宾夕尼亚大学建立,率先将心理学应用到了实际生活当中。(4)英国人高尔顿开创了心理测量学这一应用心理学领域,而且他为了分析影响天才智力的诸多因素,还发明了分析变量之间关联性的相关研究法。(5)法国比奈1889年建立了法国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05年编制成《比奈——西蒙量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年龄”的概念。(6)原籍英国的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对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都有一些独创性的研究和见解,后来又提出本能行为的基础。(7)闵斯特伯格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8)斯科特撰写了两本有关广告心理的书籍,是第一位在美国大学中获得应用心理学教授头衔的教授。(9)特曼推出了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制订了韦氏智力量表。(10)主持霍桑实验研究的梅奥教授提出人“社会人”的思想,认为物质刺激或工作条件并不能保证工人的积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条件同工作效率之间有着更密切的关系。(11)现代应用心理学应该是从行为主人创始人华生开始的。
第二章 临床心理学名词: 1.临床心理学:(22)它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知识和技术,对病人的心理和行为做出评估,并利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人们应付来自各个方面的问题,指导人们发展健全的人格,从而达到心身健康的目的。2.焦虑:(45)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组成的情绪状态。3.抗拒:(36)是一种防卫作用,防卫潜意识中的不合理欲念复现到意识层面时,会感到羞愧而焦虑。因此当出现抗拒时其中肯定有原因,而这个原因可能就是他心理病因的所在。4.抗拒分析:当出现抗拒时其中肯定有原因,而这个原因可能就是他心理病因的所在。这些表现应该成为咨询者特别注意的焦点,化解来访者的抗拒,让其说出心中的隐密,就叫做抗拒分析。
问答题: 1.什么是临床心理学?相对于其他心理学分支,它有什么特点?答:(1)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临床心理学研究人们的行为。(3)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所得的有关结论。(4)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有心理困扰的人们。
2.临床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哪些工作?(填、判)答:(24)临床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即治疗、诊断/评估、教学、临床指导、研究和咨询。
3.什么是适应良好?答:(43)(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二者皆备才能帮助自己找到最适合的生活道路,不致因低估自己而丧失机会,也不致因高估自己而陷入困境。(2)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思想言行不为感情冲动所支配;少做幻想,不做妄想,以合理的思考方式引导自己的行动。(3)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以事尽力,对人尽心,在不矫揉造作的自然表现中体会自我价值感。不过分掩饰自己,不客意取悦他人,以无愧之心保持适度的自尊。(4)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至少有几个感情十分亲密的朋友(包括亲属)(5)独立谋生的意愿与能力:成年人须乐于工作以维持家计,未成年人须有独立谋生心愿,并肯为实现心愿而努力。(6)追求理想但不脱离现实:以现实自我的条件为基础去追求理想。填空、判断: 1.临床评估主要包括;会谈评估、智力评估、人格评估、行为评估四类。2.危险性预测:心理卫生方面的专家经常被要求对危险性做出预测,但大量的研究表说,他们对危险性的大多数预测都是不准确的。
考前:“应用心理学”笔记(二)
第三章 健康心理学* 名词: 1.健康:(66)指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都康宁完好的状态,不只是说没有病或者不虚弱。2.行为保健:(72)是行为医学的一个专门分支,它专门研究目前健康人群如何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和功能失调。行为保健多涉及吸烟、饮酒、饮食、锻炼等方面的研究。3.健康心理学:(72)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集中心理学在教育培训、科学研究以及专业治疗方面的优势,探讨如何促进和保持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确定健康、疾病及功能失常的病因和诊断方式,影响和促进个体保健意识和公共保健体制。4.健康风险因素:(75)指同某种疾病或后果有特异相关性的行为变量或个体条件。5.A型行为:
(78)指那些以敌意、竞争、关注数目和获取物体过分夸张的时间紧迫感为特征的行为方式,具有这类行为特征的人可以称为 A型人。6.应激:(83)指个体对于知觉到的生理或心理事件所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往往造成生理或情绪上的伤害或紊乱。7.社会支持:(89)能感受到他人的认可、爱或赞赏,应激压力将大大减小。8.饮酒间接危害:
问答题: 1.为什么说没病一定就是健康?答:(66)首先,现代健康概念是多层面的,在判定一个人是否健康时,要全面考察他生活的所有层面: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人必须有一个生理机能正常的机体;良好的主观康宁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及成就,缺一不可。其次,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机能的有效统一直辖市是健康的关键。一个躯体没有病的人,如果心理感受和社会适应不良,长此以往,有可能出现躯体疾病。最后,病情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平常人觉得自己没有病,有可能是错误的感觉。
2.什么是健康风险因素?心血管疾病中有哪些风险因素?答:(75)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理状况和个人行为等。(1)遗传性风险因素:指基因或先天生理条件决定的一些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指标,它们不随个体行为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常见的遗传性心血管风险因素包括:青少年发作性糖尿病;年龄;家族史;性别。(2)生理状况:心血管疾病的第二类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清胆固醇
2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肥胖等生理条件。(3)第三类风险因素是同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行为主要是吸烟和饮食行为。
3.为什么说拉扎卢斯的应激理论比塞耶的更适合指导人应付压力?答:塞耶认为环境的刺激会导致有机体非特异的、一般化的反应,这种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症,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警觉期:有机体的防御系统唤醒,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肾上腺素开始分泌,以增强力量,准备做出“战斗或逃跑”反应。(2)抵抗期:有机体开始适应环境刺激。如果个体能够适应刺激,而且刺激持续存在,那抵抗期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时个体外表看上去正常,但机体内部机能则开始出现异常。(3)衰竭期:抵抗应激的能力是有限的,当抵抗菌素能力枯竭时,副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兴奋,常常出现抑郁、疾病甚至死亡。拉扎卢斯强调应激中的认知评价成分,认为认知评价导致不同的应激反应。(1)初级评价:指个体初次接触某个环境刺激时会评价它对自己的影响。环境刺激可能被判定为无关、良性或应激事件。(2)次级评价:指个体评估自己廉洁奉公才控制应激事件的能力。如果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应激将有所缓解,否则应激程度可能加剧。(3)重新评价:指在可能的情形下不断对环境做出新的评价。如果重新评价的结果好于碑的评价,应激将缓解,否则应激程度可能加剧。从预防应激不良后的角度,拉扎卢斯的理论比塞耶的理论理更有用,因为前者A把应激视为主要由认知主导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生理过程;B应激过程有重新评价的成分,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这两个特点使得应激培训、指导成为可能。
4.如何应付应激?* 答:(88-89)应付应激无外乎三大类策略:(1)被动地回避应激源:有时候回避和克服环境中的不良刺激,不失为应付应激的好办法;但是,应激源程序几乎无所不在,被动回避的效果有限而且短暂。(2)自我调节:个体根据自身条件和认识,自行处理应激问题,这是最常见而且可行的应付方式。(3)寻求专业指导和咨询:社会上的一些专业机构和人员,能够向个体提供具体、有效的建议和指导。总之,被动回避应激源、积极寻求专业的咨询指导都是应付应激的手段,但对于大多数来说,强健身体、培养积极的情感、寻求社会支持等,是应付应激的基本策略,自我调节是最基本的手段。
考前:“应用心理学”笔记(三)
第四章 学校咨询心理学名词: 1.学校咨询:是指运用教育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各级学校中开展工作,帮助学生处理和应付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直援模式:当教师或家长由于缺乏专业技能或时间精神不足,而无法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时,顾问往往采用直援模式,由顾问承担直接解决问题的角色。3.指导模式:教师/家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自己制定干预计划。他们需要顾问只是因为缺少某些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招待计划的信心。问答题:
1.学校咨询工作要实现哪些目标?答:(111)学校咨询工作的总目标是要帮助和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1)发展自我认识和控制能力(2)发展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3)发展学习的能力(4)明确职业意识进行职业规划(5)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
2.小学、初中、高中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重点是什么?答:小学咨询的工作重点:(1)为教师提供内部培训,使他们提高预防儿童的问题或减低问题的影响的能力(2)为教师提供咨询,创设健康的班级环境(3)帮助家长提高对儿童的成长发展的理解(4)协调有关方面,确定和转诊有发展障碍的儿童(5)指导高年级儿童理解学校和就业的关系。初中咨询的工作重点:(1)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从较为封闭的小学环境向更加开放的中学环境过渡(2)把发展的内容整合到课程中并和教师一起实现。(3)组织和实施职业指导活动。高中咨询的工作重点:(1)组织班组辅导课,着重个人发展方面的问题。如自我同一性、生涯发展等(2)
3完善信息系统,为职业/教育计划和决策服务(3)帮助学生评估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4)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矫正服务。
3.学校咨询效果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答:(118)咨询活动能否取得成效,重要的影响因素有:(1)咨询者是否能很好维护和激发当事人的自尊自信(2)咨询者能否给予当事人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3)咨询者能否严格为当事人保密(4)当事人对咨询过程的主动参与程度。
4.举例说明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的主要技术。答:个体咨询的主要技术:(1)行为矫正技术在学校咨询中的运用: A.正强化:当儿童出现正确行为时,即施予奖赏刺激,这样正确行为出现的频率就将增加。
B.负强化:当对某种不良行为施予厌恶刺激时,如果出现取代不良行为的正确行为时,应立即减少厌恶刺激,这样正确行为就会逐渐增加。C.惩罚:当和童出现不良行为时,即施予厌恶刺激,或剥夺其正在享受的奖赏刺激,这样不良行为就将减少。D.消退:儿童由于长期受到正强化所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只要坚定地撤除强化,不良行为就会减少。E.塑造法:在帮助学生塑造比较复杂的行为时,可以将目标划分为不同等级,再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如一名为“同陌生人在一起紧张害怕无法交往”所困扰的学生,先订立一个相当容易开始的子目标,如先和别人进行目光接触,再尝试和朋友谈论熟悉的话题、在课堂上发言、再到与陌生人打招呼。F.渐隐法:与塑造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渐隐法先提供最容易引发正确反应的情境刺激或模仿对象,然后在诱发刺激弱化的情况下巩固正确反应,直到到这种正确反应在适当的新情境下仍能产生。如书法练习中先描红后临贴,再到自行书写的过程。G.代币法:通过编制一套激励系统来强化正确行为,优点是非常灵活,可以使学生得到自己喜好的大的强化物,又可以强化多项行为,且培养学生从追求即时强化转化为追求延时强化。H.行为契约:把和学生商定的行为计划,以及相应的奖惩条件写成书面文字并签署姓名,保正强化条件的严肃性和约束力。(2)心理动力疗法在学样咨询中的运用 A.游戏疗法: 借助于游戏,儿童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他可能潜藏在无意识当中,或在通常情况下受到压抑难以表现出来的愿望,使咨询者能够清楚了解造成儿童情绪障碍的真正原因。B.艺术疗法:让儿童从事绘画、舞蹈及音乐等方面的活动,有助于达到咨询目标的非言语方法。如:通过没有主题的任意发挥想象的画,儿童可能表现出种种潜在的愿望。(3)认知疗法在学校咨询中的运用:试图从改善人的认知方式的角度,帮助人们克服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困扰。不合理的认知包括:绝对化要求、过度泛化、夸大后果。
团体咨询的主要技术:在个体咨询中运用的改变行为或调整心理的技术,大多都可以移植到团体咨询中,只是要特别注意一方面对学生之间互动的因素善加利用,另一方面又使每个参与者都同样积极投入到团体中,使自己的问题得到澄清和解决:(1)角色扮演: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体验心理冲突,领悟到如何恰当地理解和解决自己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角色扮演的过程:确定问题、创作脚本、分派角色、表演、角色表演者彼此交流体会和感受。(2)示范模仿:就是当学生对正确的行为内容特别缺乏了解时,可以多提供合适的榜样范例,先让学生进行观察,再要求进行模仿。
5.团体咨询有什么优点和基本规则?答:团体咨询的优点:(1)学生们和咨询者之间的关系要比在个别咨询时更加自然(2)咨询者可以较发地观察学生之间的交往关系(3)同伴之间便于产生角色模仿(4)同伴之间可以较好地互相反馈和互相帮助团体的规则:(1)每一个成员应昼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起到宣泄和澄清的作用(2)为了形成让大家尽情表达的扭转,所有成员都要服从保密原则,不向其他人透露小组成员在活动时说话的内容。(3)要积极参与共同的活动,在大家确定了某个话题时要围绕这一中心发言。
(4)必须尊重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给他们以平等的谈话或表现的机会,不可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认真
4地听。(5)在小组中,咨询者起着协调和维持规则的作用。他并不指定活动或谈话的具体细节,但是充分注意倾听,帮助大家形成共同的意见,调动大家积极而平等寺加入到活动中。
考试辅导:《健康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考前必看重点(1)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解(领会)
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十条标准:(识记)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识记)
心理健康从四个方面理解:
①人的心理既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的协调。
②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③不断发展健全人格。
④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第二单元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十标准(识记)
二、心理健康三标准论(识记)
三、心理健康七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的关系(领会)
第三单元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应用)
(一)遗传因素、教育因素、认知因素并重原则
(二)人与环境协调原则
(三)身心统一原则
(四)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
(五)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应用)
(一)生理方面的途径
(二)心理方面的途径
(三)社会方面的途径
第三篇:《法学概论》考前冲刺笔记
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法律的起源
1、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 :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
(1)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
(2)奴隶制的出现。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第二节
法律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最本质的属性)
2、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 :(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法律的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第三节
法律的渊源和分类
1、法律渊源:指用于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2、法律渊源的种类:(1)制定法(2)判例法(3)习惯法(4)引证法(5)宗教法(6)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法律的分类:
(1)根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 文件。又称制定法。
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又称习惯法。
(2)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3)根据法的内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4)根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一般法:凡是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社会组织普遍适用,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
特别法:凡是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或只对特定的主体,或在特定的时期内有效的是特别法。
(5)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
(6)公法和私法
(7)法系: 大陆法系: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
英国法系:指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法律和仿效英国法律传统的各国法律。也称普通法系英美法系。
第四节
法律的历史类型
1、法律历史类型:凡是经济基础及体现的阶级意志相同的法律,就属于同一历史类型的法律。
2、奴隶制法律:
经济基础:是奴隶主阶级对于生产资料和奴隶人身的完全占有。
特点:(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4)保留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3、封建制法律:
经济基础:是封建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
特点: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4、资产阶级法律: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无产阶级被剥夺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家创造利润和维持整个社会的生存。
特点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确认契约自由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确认法制原则。、社会主义法律:
第五节
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1、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 :(1)经济基础决定法律(2)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法律和政治、法律和道德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
1、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2)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3)创立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2、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2、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2)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
4、社会主义法律与客观规律
5、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1)社会主义法律在政治方面的作用: 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2)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实现对敌专政
(2)社会主义法律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1)消灭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
(4)社会主义法律在对外方面的作用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 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
(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2)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要遵照一定的程序;(3)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也包括修改和废除过时的法律;(4)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其实质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2、制定的基本原则:(1)从实际出发;(2)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4)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3、制定的程序:
(1)法律议案的提出;(2)法律草案的审议和讨论;(3)法律的通过;
(4)法律的公布。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国务院的部门规章5)军事法规和规章6)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8)特别行政区的法律9)经济特区的单行经济法规10)国家认可的习惯11)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4、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是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 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结构:适用条件、行为准则(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5、种类:(1)按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分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2)按法律规范所包含的行为准则的确定程序,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准用性规范。
6、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系统化: 系统化方式:(1)法律汇编(2)法律编纂。、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由社会主义国家各个法律部门的现行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第四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
1、社会主义法律实施:指社会主义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贯彻和实现。
实施的方式有二种:(1)法律的适用(2)法律的遵守。
2、社会主义法律的适用:
(1)概念:即通常所说的执法,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实现法律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活动。
(2)特点:1)法律适用的主体是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它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活动。2)这种活动必须严格地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和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3)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适用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法律对某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调整。
(3)总的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4)原则: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
(1)概念:指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恪守法律的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即守法。
4、社会主义法律的效力:指法律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内,对什么人有约束力,包括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1)空间效力:(2)时间效力:(3)对人的效力:
5、社会主义法律的解释: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所作的说明。
(1)从解释的主体上分类:正式解释(立法、司法、行政)、非正式解释。
(2)从解释的外延上分类:扩充解释、限制解释、字面解释。
(3)从解释的方法上分类:文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和系统解释。
6、违法与法律制裁:
(1)违法: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要件:1)违法的客体2)违法的客观要件3)违法的主体4)违法的主观要件
(2)法律责任: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
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
(3)法律制裁:特定的国家机关对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违法者,依法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惩戒措施。
分为:刑事制裁、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
7、社会主义法律关系:
(1)概念:指受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特点:1)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意志关系);
2)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3)社会主义法律关系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
(3)结构:1)法律关系的主体:
2)法律关系的客体: 3)法律关系的内容:
(4)法律事实:那些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况,叫做法律事实。
分类:1)事件2)行为。
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
社会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方面的统一,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必须严格遵守法律,以确立和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法律秩序。
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就是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的一种国家制度。
优越性:1)社会主义民主是供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3)社会主义民主是有物质保障的。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点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法律的基本看法,对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人们行为合法性的评价,也包括人们关于法律的知识和修养等。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
(3)对清除法律意识的作用。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瞳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必要性和重要性:(1)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四章
宪法 第一节
宪法概述
1、宪法的性质: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特点:1))内容方面的特点2))效力方面的特点3))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的特点。
2)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1)宪法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2)阶级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宪法内容的变化。3)宪法是对民主制度的确认。
2、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第二节
我国的国家性质
1、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政权性质,或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
2、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工人阶级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2)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3)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结合。4)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1))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标志。2))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和最高原则。
3))从政权的职能来看,人民民主专政具有维护工作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镇压和改造敌对分子,组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抵御外来侵略和保卫国家的独立与安全的职能,与无产阶级专政是一致的。4))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着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成社会主义,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任务,这也正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3、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联盟。
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4、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也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
第三节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用以实现其国家权力的形式,即统治阶级为了反对敌人,保护自己而组织起来的国家政权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 2)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3)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选举制度:是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应遵循的各项制度的总称。
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1)选举权的普遍性2)选举权的平等性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4)无记名投票5)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第四节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调整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形式,即调整国家整体和其所属区域之间的关系的形式。
形式:1)单一制:以普通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划分其内部组成。
特征:1))全国只有一个宪法,一个中央机关体系2))各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均受中央的统一领导,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3))不论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达到何种程度,地方的权力均由中央以法律加以规定。)联邦制:以成员国形式划分其内部组成。
特征:1))除联邦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机关体系外,每个成员国也都有自己的宪法和中央机关体系。2))联邦的权力遍及全国,它和成员国之间的权限划分由宪法加以规定。
2、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诸多因素:
1)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
2)从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
3)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
4)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
3、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各民族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提出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4、行政区域:是国家领土内划分的各级行政单位所管辖的区域。
我国行政区域划分: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镇4)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5)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第五节我国的经济制度
1、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方式 2)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同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相适应的。
第六节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3、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第七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2、公民与人民的联系和区别: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民主的主体。人民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凡是我国人民,都是我国公民。
3、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4、公民的基本权利:1)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管理国家、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政治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依据:1))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消灭和它的产生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2))宗教信仰具有群众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等特点。
3)人身自由:指与公民的人身相联系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2))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4))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5)社会经济权利:指公民享有的经济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1))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2))劳动者的休息权。3))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4))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7)妇女的权益和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8)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5、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第八节我国的国家结构
1、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实现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体系的总称,是实现国家职能的重要工具。
体系:1)国家权力机关:
2)国家主席:
3)国家行政机关:
4)国家军事领导机关:
5)国家审判机关:
审判权:依照法律审理和判决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权力。
6)国家检察机关:
检察权:对宪法、法律的实施进行检察监督的权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国家机关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2)为人民服务原则。3)社会主义法制原则。4)精简的原则。
第九节宪法实施的保障
宪法自身对宪法实施的保障: 1)规定了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2)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3)规定了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
第五章 行政法
第一节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和行政法律关系
1、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
2、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我国行政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性规章。
5、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由行政法律规范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
构成三要素:1)主体: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2)客体: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3)内容: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在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特点: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 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直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接受制裁。
第二节行政机关和公务员
行政机关:执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或政府。
特点:1)它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它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属国家 2)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3)它所行使的职权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所担负的职能是行政管理职能,因而它不同于行使其他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4)它实行首长负责制。
第三节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
主体:行政机关。性质: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即依法进行行政管理活动。
1、行政立法:指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应当符合的要求:1)必须是具有制定行政管理法规职权的机关才能进行行政立法,并且不得超越其权限的范围。2)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的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上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行政管理法规、同级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3)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4)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
2、行政执法:指行政机关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实施行政管理的活动。
行政执法的生效要件:1)行政执法的主体合法。2)行政执法的内容合法。3)行政执法的意思表示真实。4)行政执法的相对人具有法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5)行政执法的程序合法。6)行政执法的形式合法。
行政决定: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针对特定的事件而采取的处理决定。
表现形式:1)命令2)指示3)审批4)批准5)拒绝6)许可7)免除8)赋予9)剥夺10)确认11)证明12)通知
行政处罚:特定的行政机关,对于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给予处罚的行政执法行为。
基本原则:1)法定原则2)公正、公开原则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4)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5)监督制约原则
种类: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
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设定:1)法律和行政法规都可以设定行政处罚,但是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2)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3)行政规章和地方性规可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行政强制执行:指当事人不履行行政法规规定的义务,行政机关依法采用一定的方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政执法行为。
二种方式:1)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2)行政机关依法自行强制执行――间接强制、直接强制、强制征收。、行政司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作为裁决人,对行政争议作出裁决的活动。
行政司法与行政执法的区别:1)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形成的是执法的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在行政司法过程中,行政机关则处于争议双方之外的裁决人的地位。
2)行政执法适用一般的行政程序,而行政司法适用的则是一种准司法程序。
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有关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申请后,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司法活动。
第四节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指对于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和法制的原则,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法实施的监督。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2、权力机关的监督:
3、人民政协的监督:
4、司法机关的监督:
5、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的监督:
一般职能监督:指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
专门职能监督:指专门的行政监督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
1)行政监察监督:指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执法情况和有无违法乱纪行为所进行的专门监察活动。2)审计监督:指审计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财政法纪的遵守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6、社会监督:
内容:1)人民团体的监督2)新闻舆论的监督3)人民群众的监督。
第六章 民法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基本特征:1)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2)在经济利益上是等价、有偿的;3)在意思表示上是自觉自愿的。
3、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基本特征:1)在民法所调整的人身关系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2)在人身关系中,当事人之间的许多权利和义务是同人身或特定身份不能分离的3)这些权利和义务虽然一般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是它们又可以成为一定财产关系发生的根据或前提。
4、民法的基本原则:1)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3)保护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4)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 5)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物或其他对象而发生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三要素:1)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2)客体: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3)内容: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客体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指法律赋予他能够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出生至死亡时止。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拽公民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即公民能独立为发生法律上的效果的行为的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关系:后者指法律赋予的能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的资格,而前者指能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地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公民虽一律具有权利能力,却并不一定具有行为能力。
3、宣告失踪:公民下落不明满2 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
宣告死亡:公民下落不明满4 年的,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 年的,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其不可能生存的,均可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他死亡。
3、监护:指为了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4、我国公民的住所:是其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5、法人: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自其成立到终止时,一直享有。
成立条件:1)法人必须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定代表人: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的规定,不需另行特别授权(指定)能全权以法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人。
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1、民事法律行为: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
特征1)民事法律行为乃行为人设立、变更或终止特定权利义务关系所为的行为2)它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即凡无意思表示,即无民事法律行为3)依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它还是一种合法行为。
2、有效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指不具备有效成立的要件因法律上不允许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4、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以及显失公平的行为。
5、代理: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的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律行为的后果(包括民事责任)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
特征:1)代理必须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法律行为。2)代理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却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3)代理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
种类:1)委托代理2)法定代理3)指定代理。
6、委托代理的终止:1)代理期限届满或代理事务完成;2)被代理人取消委托或代理人辞去代理; 3)代理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 4)作为被代理人或代理人的法人终止。
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的终止:1)被代理人取得或恢复行为能力;2)被代理人或代理人死亡;3)代理人丧失行为能力; 4)人民法院或其他指定单位取消指定;5)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被代理人与代理人之间监护关系消灭。
第四节财产所有权
1、财产所有权: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法律特征:1)它是一种绝对权2)它是一种对世权3)它是一种排他权4)它是一种完全的无期限的物权。
内容:1)占有:指所有人对财产的事实上的控制或管领。2)使用:指依财产的性质或用途作营利的或非营利的经营或利用。3)收益:指就该财产收取天然的或法定的孳息。4)处分: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定财产的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命运。
2、财产所有权的取得:1)原始取得:凡对原无所有权的取得,或某物虽原有所有权,但与原所有人的意志无关的取得。2)传来取得:凡对原有所有权的物,根据原所有人的意志而取得所有权的。
3、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方法:1)确认所有权 2)恢复原状或返还原物 3)排队妨碍或停止侵害 4)赔偿损失或返还不当得利。
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指法律赋予公民个人对自己的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4、共有:指对同一项财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制度。
5、按份共有:指多数人各按其应有的份额或比例,对同一项财产拥有所有权的情况。
分割:1)实物分割2)变卖分割3)作价补偿。
6、共同共有: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对共有财产不分份额或在共有关系解除前不能确定各人应有份额的一种共有关系。
7、相邻关系:指土地、土地上的自然物或建筑物的相邻所有人在使用或经营这些相邻的不动产时,相互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邻权:不动产的相邻人在相邻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
法律特征1)相邻权的主体虽是相互毗邻不动产的所有人,客体却不是相邻的不动产,而是不动产相邻人在行使相邻的不动产所有权时彼此应享有的权益。2)相邻权的内容表现为不动产所有权权能上的限制或扩大。
第五节知识产权
1、知识产权:指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
种类:1)著作权2)专利权3)商标权。
特征:1)知识产权主要是一种财产权2)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3)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 4)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
2、著作权:称版权,作者或其他主体对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依照法律所享有的权利。
3、专利权:指对某面发明创造成果享有一种独占的利益。
4、商标权:指商标注册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有权。
第六节债权
1、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方享有请示他方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
法律特征:1)债的主体是两方特定的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2)债的内容表现为请求为一定的给付或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和实现权利人请求的义务的结合 3)债的客体,即债权人的权利和债务人的义务的共同指向的对象,可以是物,可以是智力成果,也可以是特定的行为。
2、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法律特征:1)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是由双方或多方当事人设立、变更或终止彼此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行为2)合同必须是一种协议,即必须以相互间意思表示的一致为条件3)合同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3、合同的订立:1)要约:指一方向对方提议订约,并且提出了合同的主要条款,以供对方考虑,如同意接受即表示合同已经成立的确定的意思表示。2)承诺: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4、合同的履行: 不安抗辩权:指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履行。先履行一方
当事人,如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2)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3)丧失商业信誉4)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其他情形。
5、合同的担保:保证、定金、抵押权、质权、留置。
6、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即构成违约,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7、侵权行为之债: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的财产权或人身权利而使他人遭受损害时,行为人依法应对受害人承担的责任。
侵权行为构成要件:1)行为的违法性2)有损害事实的存在3)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4)行为人有过错。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财产、恢复原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8、不当得利:凡无法律上的根据致他人损害而自己获得利益的,称为不当得利。
无因管理:又称无委托的事务管理,指既无约定,又无法律上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财产或事务,其支出的费用及劳务,得请求受益人支付所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管理所得的利益应交付给本人。但因管理的付出,管理人有权要求受益人支付。
第七节家庭婚姻法
1、婚姻家庭法: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基本原则:1)婚姻自由2)一夫一妻3)男女平等4)保护妇女、儿童与老人的合法权益5)实行计划生育。
2、结婚:男女双方依法自愿结为夫妻的法律行为。
必备条件:1)符合一夫一妻制度2)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 3)结婚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3、父母子女关系:简称亲子关系。
4、收养:凡公民(自然人)依照法律规定领养他人子女的民事法律行为。
5、继父母子女关系:因生父或生母再婚从而使子女对后婚配偶所形成的关系。
6、抚养:根据身份关系,在一定的亲属间有经济能力的人对于无生活能力者给予扶助以维持其生活的一种法律制度。
法律特征:1)抚养只在法律规定的一定亲属之间成立,法律规定以外的亲属或他人之间,即使在生活上提供了生活扶助,也只具有慈善和友谊的性质,而不是一种法律上的义务。2)抚养关系只发生于一方有扶助能力而他方有受抚养之必要的一定亲属之间。
第八节继承权
1、继承权: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死亡后留下的遗产的权利。
法律特征:1)是一种财产权 2)是一种物权取得权 3)继承权在继承开始前,只是一种期待权,在继承开始后,才成为一种既得权。
2、我国处理遗产继承权的基本原则:1)男女平等原则2)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3)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4)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继承问题的原则5)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可剥夺继承人继承权的情况: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 3)遗弃被继承人或有虐待被继承人的行为且情节严重的4)伪造、篡改或销毁遗嘱且情节严重的。
3、法定继承:指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进行继承。、代位继承: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有权继承其父或母应继承的财产份额的一种制度。
5、特留份:是法律为了保护某些继承人的利益,规定被继承人不能通过自己的遗嘱加以取消或减少的法定应继份额。、遗嘱:是被继承人生前所成立的处理其死亡后遗产的单方法律行为。有效遗嘱成立的条件1)遗嘱人应具有行为能力2)遗嘱应自愿和真实,而不能强迫或伪造3)遗嘱的内容不得违反现行法律、政策,不得取消或减少法定继承人中的未成年人和无劳动能力的人应继承财产的份额。
7、遗嘱继承:因被继承人的遗嘱而发生的继承。
第九节人身权
1、人身权:指与人身不可分离或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各种权利。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
2、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固有的,亦即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的必须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
种类: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和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公民的婚姻自主权。
3、身份权:指民事主体因具有某一特定的身份而产生的权利。
诉讼时效:指民事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请求权,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
第九章 刑法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1、刑法: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刑法的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3、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3)罪刑相当原则:
4、适用范围:1)对地域的效力 2)对人的效力: 3)时间效力。
第二节犯罪的本质和概念
1、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 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 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 罚的,都是犯罪。
2、基本特征: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第三节犯罪构成
1、犯罪构成: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四要件: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
2、犯罪客体:指为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分类:1)一般客体:指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质。
2)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的犯罪行为所共同具有的客体,它反映该类犯罪的共同本质。
3)直接客体:指各个具体的犯罪行为所特有的客体,反映该具体犯罪的特殊本质,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根据。
简单客体:一个犯罪行为只有一个直接客体的叫简单客体。
复杂客体:一个犯罪行为不止一个直接客体的叫复杂客体。
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区别:1)犯罪客体体现犯罪的本质,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不体现犯罪的本质,不决定犯罪的性质。
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犯罪对象则并非每一犯罪都具有。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4)同一犯罪客体可以由不同的犯罪对象体现出来,同一犯罪对象也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
4、犯罪的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危害行为:指人在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分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两种表现形式:作为和不作为。
危害结果:指危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实际损害。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指人的危害行为与其所产生的危害结果之间内在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它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
5、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对自己的罪行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具备条件:1)犯罪主体是实施犯罪行为的人。2)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刑法对单位犯罪,实行两罚的原则,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6、犯罪的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可能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状态,通常指犯罪的故意或过失,在某些犯罪还包括犯罪目的。
第四节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1、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具备条件:1)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3)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4)防卫不能过当。
2、紧急避险: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
具备条件:1)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
2)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3)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4)紧急避险不能过当。
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得因避免本人的危险而实行紧急避险。
第五节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1、犯罪预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预备犯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已经进行犯罪预备。2)行为人在犯罪预备阶段停顿下来,尚未着手实施犯罪。3)在犯罪预备阶段停顿下来而未着手实施犯罪,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构成要件:1)已经着手实施犯罪。2)犯罪未能得逞。3)犯罪没有得逞,是出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3、犯罪既遂: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4、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构成要件:1)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停止犯罪行为。2)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行为。
第六节共同犯罪
1、共同犯罪: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要件: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形式:1)以共同的犯罪故意形成的时间为标准,分为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先通谋的共同犯罪 2)以共同犯罪有无特殊的组织形式,分为一般的共同犯罪和特殊的共同犯罪。
2、犯罪集团: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特征:1)人数较多,至少有三人2)经常纠集在一起进行一种或数种严重的犯罪活动 3)重要的成员固定或基本固定,有明显的首要分子4)都是有预谋地实施犯罪。
3、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刑事责任:
1)主犯:凡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对于主犯,应当按其所参与的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2)从犯: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3)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是胁从犯。应当按其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4)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是教唆犯。应按其教唆的犯罪确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应从重处罚。
被教唆的人没犯罪,可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七节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1、刑罚:是审判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特征:1)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2)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3)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2、预防犯罪的两个方面:1)特殊预防:指通过惩罚犯罪,预防犯罪分子本人重新犯罪。
2)一般预防:指难过惩罚犯罪,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八节刑罚的种类
1、主刑的概念:指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
1)管制:
执行期间,应遵守的规定: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按照执行机关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4)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5)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迁居,应当报经执行机关批准。
2)拘役:
3)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与拘役的区别:1)适用对象不同。
2)期限不同。
3)执行场所不同。
4)执行期间的待遇不同。
5)法律后果不同。
4)无期徒刑:
5)死刑: 对死刑的适用规定:1))对适用死刑的法定情节作了严格规定 2))对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作了限制3))规定了死刑复核制度。4))规定了“死缓”制度。
2、附加刑的概念:指既能附加于主刑而适用也能独立适用的刑罚方法。
1)罚金:可附加适用,也可单独适用。2)剥夺政治权利: 3)没收财产:
3、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非刑罚的处理方法:1)判处刑事损害赔偿。2)采取刑事教育措施。
3)提出由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的司法建议。
第九节刑罚的具体运用
1、量刑:指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裁量应当判处的刑罚。
遵循原则:1)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2)以刑法为准绳。
量刑情节:人民法院在量刑时应当据以决定处刑轻重或免除处罚的各种情况。
法定情节:指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应当或可以据以从重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除处罚等情节。
从重处罚:指在法定刑的限度内,适用较重的刑罚。
从轻处罚:指在法定刑的限度内,适用较轻的刑罚。
减轻处罚:指判处低于法定刑的刑罚,可以是低于法定刑的刑期,也可低于法定刑的刑种。
免除处罚:指对于犯罪分子宣告有罪而免除其刑罚。
酌定情节:法律未规定,而人民法院在量刑时根据不同的案情应当斟酌考虑从宽、从严的各种情节。
2、累犯:因犯罪受过一定刑罚处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在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犯罪分子。
一般累犯:指因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5 年内又出于故意而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
危害国家安全累犯:指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被判处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自首:指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并且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3、数罪并罚:指一人犯有数罪,人民法院对其的犯的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三种情况:1)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有数罪的并罚。2)判决宣告以后发现判决前的漏罪的并罚。
3)刑罚执行过程中又发现新罪的并罚。
4、缓刑:对于罪行较小,处刑较轻并且不是累犯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暂缓其刑罚的执行,给予一定的考验期限,在此期限内如果无新罪,无漏罪、无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就不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
适用条件:1)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是拘役或3 年以下有期徒刑2)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3)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并有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减刑:对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经过法定程序将其原判刑罚予以适当减轻的制度。
适用条件:1)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而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2)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3)减刑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假释: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的刑期之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有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适用条件:1)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且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犯罪分子。2)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3)假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4)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5、追诉时效:指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超过法定的追诉期限的,就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
第十节犯罪的种类和几种常见的犯罪
1、罪状:对犯罪的名称和犯罪构成特征的表述,它是定罪的法律依据。
法定刑:对具体犯罪规定的刑种和量刑幅度,它是量刑的法律依据。
2、故意杀人罪: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构成要件:客体――他人的生命权利。
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和不作为都能构成。
主体――一般主体。
主观方面――必须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故意伤害罪: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健康的行为。
构成要件:客体――他人的健康权利。
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主体――一般是已满16岁的人。
主观方面――必须有非法伤害他人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抢劫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构成要件:客体――复杂客体。
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对公私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守护者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立即抢走财物或迫使其交出财物的行为。
主体――一般主体。
主观方面――必须有直接故意,并且具有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的目的。
盗窃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构成要件:客体――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多次行窃的行为。
主体――已满16周岁的人。
主观方面――必须有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构成要件:客体――公共财物的所有权。
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非法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主体――国家工作人员,或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主观方面――必须有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
受贿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单位受贿罪: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行贿罪: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单位行贿罪: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对单位行贿罪: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上述单位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
介绍贿赂罪: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
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
第一节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1、刑事诉讼:指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2、刑事诉讼法: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任务: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4、基本原则:1)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2)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4)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5)保证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6)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追诉; 7)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节管辖
1、刑事诉讼管辖:指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受理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上下级人民法院或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以及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
2、职能管辖:又称部门管辖,它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受理案件的权限的划分,是解决三机关的职责分工问题。
3、审判管辖:指人民法院组织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判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分为普通管辖(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和专门管辖。
4、级别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
5、地域管辖:指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的权限分工。
第三节证据
1、证据:指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特征: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
种类: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
2、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指谁负有提出证据以证明案件有关事实的义务。
在刑事诉讼中,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责任,均由控诉一方承担。
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对起诉的犯罪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3、运用证据的指导原则: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第四节强制措施
1、强制措施: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为了保证侦查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的人身自由加以限制。
意义:1)防止他们逃避侦查和审判 2)防止他们串供,毁灭和伪造证据,转移赃物,阻挠侦查和审判的顺利进行; 3)防止他们行凶报复,重新犯罪,继续危害社会; 4)防止他们畏罪自杀和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5)对其他犯罪分子或者准备进行犯罪的分子起到震慑和教育作用,有利于减少犯罪和保障社会安定。
2、种类:1)拘传:
2)取保候审:
3)监视居住:
4)逮捕:只能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且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用。
5)拘留: 可先行拘留: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2))被害人或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3))在其身边或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4))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在逃的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可能的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同时具备:1))被拘留的对象是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 2))有上述法定的情形之一的。
第五节刑事诉讼阶段
一、立案:指公、检、法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的材料,经过审查后,认为确有犯罪事实,并且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决定作为刑事案件予以受理的诉讼活动。
二、侦查:指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依法进行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有关的强制性措施的诉讼活动。
侦查活动: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
三、起诉:指请求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进行审判的诉讼活动。
公诉: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
1)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诉讼活动。
2)提起公诉: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以公诉人的身份将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提请人民法院审理的诉讼活动。
3)不起诉: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或自行侦查的案件,经过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作出不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决定的一种诉讼活动。
自诉:被害人本人或他的法定代理人进行的起诉。
四、审判:人民法院依法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作出判决与裁定的诉讼活动。
1、第一审程序:
1)第一审程序的法庭审判,包括开庭、法庭调查、辨论、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宣判。
2)简易程序:指基层人民法院对某些案件进行审判时所适用的比第一审普通智育相对简化的程序。
适用范围:1))对依法可能判决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的公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人民检察院建议或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2))告诉才处理的案件。3))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2、第二审程序:指上一级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上诉或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对第一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的案件,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
上诉不加刑原则:指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后,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
3、死刑复核程序:死刑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4、审判监督程序:
五、执行:人民法院将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所确定的内容,交付有关机关加以实现的诉讼活动。
第十一章 民事诉讼法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1、民事诉讼: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称为民事诉讼。
2、民事诉讼法:国家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称为民事诉讼法。
任务: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保证人民法院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 3)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4)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
3、基本原则: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 2)辨论原则 3)调解原则 4)处分原则 5)检察监督原则 6)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第二节管辖
民事诉讼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一、级别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1)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中级人民法院管辖:(1)重大涉外案件(2)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3)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管辖:(1)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2)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二、地域管辖:指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权限和分工。)一般地域管辖:又称普通管辖或一般管辖,以诉讼当事人住所所在地为标准来确定管辖的。实行“原告就被告”原则。
2)特殊地域管辖:民事案件以作为诉讼标的的特定法律关系或标的物所在地为标准而确定的管辖。
3)专属管辖:指某些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必须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
4)协议管辖:指当事人可就第一审民事案件,在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通过协议,选择在某一人民法院时行诉讼而产生的管辖。
5)选择管辖:
三、移送管辖:指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时,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管辖权的转移:指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也可以把本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情况。
指定管辖:指上级人民法院将某一案件指定下级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节诉和诉讼参加人
1、诉: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通过审判以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请求,称为诉。
诉的构成要素:诉讼当事人、诉讼标的、诉讼理由。
2、反诉:指作为本诉的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开始后,被告人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同本诉在诉讼标的和诉讼理由上有牵连的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独立的诉讼请求。
3、民事诉讼参加人:1)民事诉讼当事人:指因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
共同诉讼:当事人的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称为共同诉讼。
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到他人正在进行的民事诉讼中的人。)民事诉讼代理人:包括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第四节证据、期间、送达、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诉讼费用
1、期间:由法律规定的或由人民法院指定的进行某种诉讼活动应遵守的时间。
送达: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司法行为。
2、民事诉讼强制措施:指人民法院为了排除对民事诉讼的干扰、破坏,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对于妨害民事诉讼的人所采取的强制手段。
3、诉讼费用: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和支付的为进行诉讼所必需的法定费用。
4、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
第五节民事诉讼程序
民事审判程序: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法定程序。
种类: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
1、民事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程序。
必经的阶段:1)起诉和受理:
起诉:指当事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予以法律保护的行为。
受理:指人民法院接受当事人的起诉,同意立案审理的诉讼活动。
2)审理前的准备 3)开庭审理 4)诉讼中止和终结 5)判决和裁定:
判决:指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终结后,对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实体问题所作出的处理决定。
裁定: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或执行判决的过程中,对于程序上发生的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所作的决定。
起诉的条件: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简易程序:
3、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指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所适用的法定程序。采取合议制。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经过审理的上诉案件的处理情况: 1)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判决驳回上诉。2)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3)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查清事实后改判。4)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4、特别程序:只限于人民法院审理选民资格案件和非讼案件。一审终审。
5、审判监督程序: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6、督促程序的适用条件:1)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2)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
公示催告程序的申请应具备的条件:只有在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持有人因票据被盗、遗失或失灭时,才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
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适用范围: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破产还债案件。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法
第一节行政诉讼法的概论、任务和基本原则
1、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为了解决行政纠纷,在当事人的参加下,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
特征:1)行政诉讼的被告是行政机关,而不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行政诉讼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而行政争议是由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
3)行政诉讼的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4)行政诉讼必须向人民法院提出,由人民法院受理和审判。
5)行政诉讼必须是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行政争议案件。、行政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任务:1)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2)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3)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基本原则: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2)合法性审查原则: 3)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执行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5)行政损害赔偿责任原则:
第二节受案范围和管辖
1、受案范围: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亦称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管辖范围。
2、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 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5)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6)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7)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3、人民法院不受理的范围: 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行政法规、规章或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3、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或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在受案范围内,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4、级别管辖: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根据案件的性质和重大、复杂的程度,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5、地域管辖:指不同地区的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
第三节行政诉讼参加人
一、行政诉讼当事人:指因发生行政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包括行政诉讼的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1、原告:指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侵犯,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特征1)必须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侵犯 2)必须是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3)必须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约束。
两个特殊规定:1)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2)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被告:指原告诉称其具体行政行为为违法,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由受诉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
特征1)必须是作出了因之发生行政纠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2)必须是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应诉。3)必须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约束。
3、共同诉讼人:行政诉讼的原告或被告为两人以上,或者原被告双方均为两人以上,因同一具体行政行为或同样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称为共同
诉讼。原告为两人以上的为共同原告,被告为两人以上的为共同被告,称为共同诉讼人。
4、第三人:指行政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申请参加或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程序中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特征:1)是原告和被告之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同引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3)参加到业已开始而又尚未终结的行政诉讼案件之中。
二、行政诉讼代理人:指在行政诉讼活动中,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代被代理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包括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第四节证据
1、行政诉讼证据:指能够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2、种类: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的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3、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主要由被告即行政机关一方负举证责任。
第五节行政诉讼程序
一、起诉和受理: 1、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具备的条件: 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审理和判决:
1、第一审程序:
2、第二审程序:
3、审判监督程序:
三、执行:
行政机关拒绝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效力的判决、裁定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采取的强制措施:
1)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赔偿金,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帐户内划拨2)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按日处50元至100 元的罚款3)向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或监察、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4)拒不履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十三章 国际法
第一节国际法的概念、渊源、主体和基本原则
1、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间)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特征:1)国际法调整的不是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2)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而不是国家之上的法律,是各国公认的法律,而不是一个超国家的权力强加于国家的法律。3)国际法的强制实施不是依靠集中的、有组织的暴力机关,而是主要依靠国家本身。4)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2、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是条约和习惯。
3、国际法的主体:指国际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
在法律上具备的要件:1)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资格2)直接承受国际法上权利和义务的能力3)必须是国际社会的成员。
4、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指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并且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
具有三个要件:1)各国公认。2)具有普遍意义。3)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总称。
意义:1)它为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了一套基本的行为准则。2)它构成了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的核心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一个整体,科学地反映和概括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民族自决原则:指一切在殖民统治及被外国奴役下的被压迫民族,都有权自由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民族国家。
第二节国际法上的国家
1、国家具备四要素:1)有定居的居民2)有确定的领土3)有一定的政权组织4)具有主权。
2、国家的基本权利:1)独立权2)平等权3)管辖权4)自保权。
3、国家承认: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现存国家以一定方式表示对新国家或新政府的存在的认可从而表明愿意与之建立或保持正常关系的政治和法律行为。
承认的方式:1)法律上承认:也称正式承认,是一种完全的、无保留的并且不能撤销的承认。
法律效果:1))可导致双方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2))双方可缔结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的条约。3))双方彼此承认对方法律的效力,并尊重对方的司法和行政权。4))双方彼此承认对方国家财产的司法豁免权,并有处理在外国的财产的权利。
2)事实上承认:一种非正式的、暂时的、可以撤销的承认。
法律效果:1))承认被承认的国家和政府的国内立法,司法权力和其他内部行政措施2))被承认国家在承认国法院享有司法豁免权 3))双方可以建立经济、贸易关系,缔结通商协定或其他非政治性协定。4))互派领事和商务代表。
4、国家继承:指一国丧失其国际法律人格或丧失一部分领土时,它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别国(一国或数国)的情况。
引发国家继承的原因:领土的变更。
必须符合二个条件:1)国家继承的合法性,即国家继承必须符合国际法;2)被继承的条约和条约以外的事项必须具有领土性,与领土变更无关的权利和义务不属于国家继承的范围。
5、国家责任:也称国家的国际责任,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
形式:1)限制主权 2)赔偿: 3)道歉: 4)对国际罪行的直接责任人进行国际审判。
第三节国际法上的个人
1、国籍:是一个人作为某一国家的国民的法律资格,是一个人同某一特定国家固定的法律关系,也是国家对一个人行使外交保护权的法律依据。
2、国籍的取得和丧失:
3、国籍的抵触: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或具有不止一个国籍,或根本不具有任何国籍的法律状态。
4、我国的国籍立法原则:1)在原始国籍的赋予上采取血统主义和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2)不承认双重国籍原则。3)努力消除和防止国籍抵触的原则。
5、外国人:指在一国境内不具有所在国国籍而具有其他国籍的人。
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指一国在民事法律关系方面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国民同等的待遇。
最惠国待遇:指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
6、引渡:指一国把该国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
庇护:指国家对于因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害而来避难的外国人,许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
第四节领土
1、国家领土: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地下及上空。
2、国家领土的构成:1)领陆2)领水3)领空
第五节海洋法
1、领海:在国际法上,邻接一国陆地领土及其内水,并处于该国主权下的一定宽度的海域。
2、领海基线:是沿海国划定领海外部界限的一条起算线。
3、无害通过权:沿岸国对领海主权的行使,受一个习惯国际法规则的限制,即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一国领海的自由。(只适用商船)
享有条件:1)通过领海必须是无害的,即不损害沿岸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也不违反国际法规则2)在通过一国领海时,应当遵守沿岸国的有关法令3)除意外情况外,通过领海必须是继续不停地迅速航行,中途不得停舶。
4、专属经济区:沿海国有权在其领海以外划定一个从领海基线算起不超过200 海里的区域,并对这个区域内的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养护享有主权权利,对区域内的人工岛屿、设备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享有专属管辖权。
5、大陆架: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它是沿海国陆地领土在海底的自然延伸部分。、公海:按照传统国际法,国家领海以外的海域通称公海。
公海自由包括1)航行自由2)捕鱼自由3)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4)公海上空飞行自由。
7、国际海底区域:简称“区域”,是海洋法上的一个新概念,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底土。
第六节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
1、领空:领陆和领水上面一定高度的空间,是国家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完全受国家主权的支配。
2、“空中劫持”:指的是在航空器内使用暴力或暴力威胁,非法干扰、劫持或以其他不正当方式控制飞行中的航空器或准备采取此类行为,以致危害航空器或其所载人员、财产的安全,或危害航空器上的良好秩序和纪律的行为。
《东京公约》《海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
3、外层空间:指大气层即空气空间以外的整个空间。
第七节条约
1、条约:是国际主体间依据国际法所缔结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
特征:1)缔结条约的主体只能是国际法主体。2)条约应以国际法为依据。3)条约规定国际法主体间在某一问题或某些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4)条约通常采用书面形式。
2、条约的缔结程序:谈判、签署、批准、互换或交存批准书。、条约只对缔约国发生效力,不能拘束第三国。
条约在原则上应由缔约各方解释。
第八节外交和领事关系
1、外交机关:国家借以与其他国家保持外交关系的各种机关。
2、外交特权与豁免:指根据国际法或有关协议,在国家间互惠的基础上,为使一国外交代表在驻在国能够有效地执行职务,而由驻在国给予的特别权利和优遇。
3、外交代表的特权与豁免权:1)人身不可侵犯 2)寓所和财产不可侵犯 3)对接受国的刑事、民事和行政管辖的豁免权
4)免除捐税 5)免纳关税 6)行李免受查验。
4、领事关系:一国官员根据协议在他国一定地区执行领事职务所形成的国家间的关系。
第九节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在广义上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是若干国家为了特定目的以条约建立的一种常设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不同国家的个人或民间团体组成的组织),在狭义上仅指政府间国际组织。
特征:1)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而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组织。2)国际组织的参加者主要是国家。3)国际组织最基本的原则是所有成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组织内,各成员国不论大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得有任何歧视。4)国际组织是以国家间的多边条约为基础而建立的,国际组织的结构、职权范围、议事程序及成员国的权利义务,都应以这种创建文件为依据。
2、联合国:成产于1945年10月24日,其根据是《联合国宪章》。
宗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构成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原则:1)联合国以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为基础;2)会员国应一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3)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 4)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合的任何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5)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 6)联合国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则; 7)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
主要机关:1)大会2)安全理事会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4)托管理事会5)国际法院6)秘书处
第十四章 国际私法
第一节国际私法的概念、性质、调整方法和源源
1、国际私法:是以涉外民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部门。
2、构成涉外民事关系的几种情况: 1)民事关系主体的一方或双方是外国自然人或法人。2)民事关系的客体是位于外国的物或其他财产或需要在外国完成的行为。3)民事关系据以确立、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
3、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 1)间接调整方法: 2)直接调整方法:
4、国际私法的渊源:1)国内立法2)国际条约3)国际惯例。
5、国际私法产生的基础1)各国人民的频繁往来,引起大量含有涉外因素的民事关系2)各国民商法律的规定互有歧异,对于同一性质的民事关系,会因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而得到相互抵触的判决结果 3)国家司法主权的独立4)有关国家为了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往来,保护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稳定和安全,均于一定条件下,承认外国法的域外效力。
第二节冲突规范和准据法的确定
1、冲突规范:又称法律适用规范或法律选择规范,是国际私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规范,它是在调整或处理涉及两个以上国家(法域)的法律的民事关系或民事争议时,指定应适用其中哪一个国家(法域)的法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则。
2、冲突规范的主要类型:
1)单边冲突规范:
2)双边冲突规范:
3)重叠性冲突规范:
4)选择性冲突规范:
3、识别:指依据一定的法律观点或法律概念,对有关的事实构成的性质作出“定性”或“分类”,把它归入特定的法律范畴,从而确定应该援用哪一种冲突规范的法律认识过程。
4、准据法:被冲突规范指定用来判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法律,在国际私法上,称为准据法。
第四节外国法的适用
1、反致: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确定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但乙国的冲突规范却规定 应适用甲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本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转致:指甲国法院依本国的冲突规范,有关民事关系应适用乙国法,而依乙国的冲突规范,则应适用丙国的实体法,结果法院适用了丙国的实体法判决了案件的情况。
2、法律规避:指当事人故意制造另一个连结点,以避开依有关冲突规范指定本应适用的国家的强制性法规,并取得自己所希望的准据法的适用,从而获得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关系的成立或确认的脱法行为。
3、公共秩序保留:各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都认为,如果按本国的冲突规范的指引去适用某一外国法,或根据管辖权原则去承认和执行某一外国的判决或裁决,其结果会与本国国家、社会的重大利益或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发生严重抵触时,即可认为与自己的公共秩序相违背而排除该外国法的适用,或拒绝承认和执行该外国的判决或裁决的制度。既具有排除冲突规范所指定的外国法适用的否定或防范的作用,也具有直接适用内国法中强制性规范的肯定的作用。
4、外国法内容查明的方法: 1)由当事人提供; 2)由与我国订立有司法协助协定的对方的中央机关提供; 3)由我国驻该国使领馆提供; 4)由该国驻我国使馆提供; 5)由中外法律专家提供。
第五节国际民事诉讼程序
1、国际民事诉讼法:指在诉讼主体中至少有一方当事人为外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
2、司法协助:指根据国家间签订的有关条约,或通过外交途径,一国法院接受他国法院的请求,协助进行某些诉讼行为。
3、国际商事仲裁: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中发生的纠纷,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或事后达成书面仲裁协议,提交给国际商事仲裁机构仲裁。
第四篇:新桃花心木 笔记答案
2013-2014第二学六年级语文《桃花心木》知识点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字并改正
1.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明其妙地枯萎了。(名)2.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级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汲)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规矩规律)。
2.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 偶尔(偶尔偶然)回来家里喝茶。
三、课文要点
1、本文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的一篇散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这是借物喻人 的写法。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班级姓名
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文章以—越来越奇怪—更奇怪 —非常感动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句话中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说明了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4、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第五篇:动物检疫笔记答案
动物检疫
1.病原微生物:自然界中极少数微生物对动植物有害,可引起疾病,称为致病微生物或病原微生物。2.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型的微小生物。3.病毒:目前所知道的微生物中体积最小的生物,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但却具有一般的影响和调解。9.疫病是一种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生产性能的降低是动物疫病的重要标志。10.影响流行病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土壤等。可以作用于流行病的各个环节,影响传播。2饲养管理:卫生,通风条件,畜舍结构,饲养管理制度等。处理:动物检疫部门经过有关法律规定对经过检疫不合格的动物或动产品所采取的捕杀,焚烧,掩埋,化制的一系列措施。17.检疫监督:动物检疫监督机构依法对管理相对遵守的动物检疫的法律规章履行法定义务的检查。18.管理相对人的方式验证查物19..疫病的危害染。传染病的发展阶段:潜伏期,前驱期,转归期。28.流行病学调查:通过询问调查,现场察看,查阅历史资料,实验室检查;本地区最近是否进口了动物或是动物产品;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产活动的基本情况和当地对疫情的看法和态度;了解当地动物饲养管理和放食用合格的动物产品。39.预防接种:对传染病发生的地区 或者某个受传染病威胁的地区的易感动物注射疫苗或类毒素等生物制剂以提高动物抵抗力的措施。40.消毒方法有:机械消毒;化学消毒;生物性消毒;紫外线消毒。41.切断传播途径:消毒;灭鼠;预防接种;42.53.口蹄疫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答:牛,体温升高40℃-41℃,水疱破裂后,降为为常温。口粘膜、舌面等形成水疱或糜烂,大量流泡沫样口涎,挂于口角或下唇。蹄冠、蹄叉、乳房等部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逐渐形成米粒大到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的生物学活性,不能单独进3社会因素:重视程度和处行新陈代谢,只能在一定的理措施。11.流行过程中发活细胞内生长繁殖,专营寄展的某些规律 表现形式:散生生活。4.寄生虫:暂时或发、地方流行、流行性、大永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流行。季节性:在每年一定表或体内,夺取被寄居者(宿季节发病率明显上升的现主)的营养物质并给被寄居象。周期性:某些传染病有者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的动规律性地间隔一定时间发生物。5.检疫的作用: 1监督一次流行的现象。传染病发作用。2防止染病动物及产展阶段根据发病过程一般分品进入流通环节。3消灭某为四个阶段 潜伏期 :又称些动物疫病的有效手段。4隐蔽期,指病因作用与机体维护动物及产品的对外贸易,开始,只最早出现一般临床保护人体健康。6.检疫目症状为止的时间。前驱期 :的:在于防止动物传染病,又称先兆期或发病期,从出寄生虫以及其他有害生物的现一般症状到出现主要症状传入,促进经济贸易,保护为止的时期。一般几小时或养殖业发展和人员身体健1-2天。明显期 :又称临康。7.动物疾病指动物机体床经过期,特征症状充分暴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而发生的露出来的时期。转归期 :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的相互终结期,使疾病的结束阶段 斗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机体表现出一系列机能、代死亡)。12.动物检疫:遵照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些国家法律,用运强制性手段变化使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和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于动的相对平衡发生紊乱,从而物产品和运输工具进行疫病出现一系列的症状与体征,的检查,并且采取相应的措并造成动物机体生产与生殖施。防止疾病的发生。13.性能下降和经济价值的降检疫:内检 产地检疫 运输低。8.疫病必须在一定条检疫 屠宰检疫 外检 动件、一定环境中病因作用于物或动物产品出售或者调运机体的结果。9.疫病是完整离开生产地由检疫部门到市机体的反应 :疾病的发生是场或到制定地点检疫14.产机体内部器官之间和与之所地检疫:集贸市场检疫(公处的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发路 铁路 客运)收购15.国生紊乱,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境检疫:动物或动物产品输与体征。症状只是外部表现,入或输出国外的时候,由国任何变化都是完整机体的反家检疫的部门实施的检疫应,并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进竟 出境 过境)16.检疫
性?答:某些疾病可以导致大批动物死亡从而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某些动物的病死率虽然不高,但是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可以导致动物的生产性能下降和动物产品的质量下降,从而间接造成动物的经济损失 某些动物疫病属于人兽共患病范畴,不仅感染动物还感染人可能影响人兽的健康。对于动物疫病的检疫和控制和捕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尺,因此疫病的防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强大经济互动。动物疫病的发生有可能回影响经济贸易的开展甚至可引起国家地区间的冲突,从而不利于国家的安全20.感染病员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者在其集居 生长 繁殖,并导致动物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过程。21.易感性:动物机体对某种传染病病原微生物缺乏免疫力。22.传染病:是由一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23.传染病:能够产生免疫,耐过动物能够产生一定的免疫力24.感染的类型: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25.感染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单纯感染和混合感染26.感染根据先后顺序分:原发性和寄发性及持续性感染27.感染根据过程分为:慢性感染和寻常感染及非寻常感
牧以及畜禽防疫检疫现状。29.免疫学诊断方法:(血清学试验)并料的采集与处理;涂片染色和镜检;病原分离以及培养鉴定;动物接种试验;30.可用变态反应诊断的疾病:结核病;副结核病;鼻疽;布鲁氏杆菌。31.病畜的处理方法:扑杀 对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得传染病进行屠宰的;治疗 治疗方法有:特异性疗法和抗生素疗法以及高免血清治疗。32.抗生素诊断: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禁止赖用抗生素;掌握抗生素的用法用量使用范围以及副作用;注意不同抗生素的配伍应用。33.封锁原则:早严 快 小34.检疫检验样品:为了实施检疫检验,而采集的动物组织样品称为-35.检疫处理:动物检疫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经检不合格的动物或者动物产品进行扑杀焚烧,深埋掩埋化制一系列措施。36.疫情报告制度:在发生某种传染性疾病时,依据有关动物法律法规将动物的疫情,流行情况向有关部门及时汇报的制度。37.检疫:若确证为恶性传染病的动物不许屠宰;对于检验出患有恶性传染病的动物不能用于食用职能销毁;对患有结核病 布鲁氏病在指定地点销毁,38.动物检疫的目的:保护动物安全生产;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经济贸易的开展;保障消费者
诊断方法:临床学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43.周期性:传染病的发生是隔一定时间再次流行和发生,耐过动物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传染病在流行过动物群体中随着新生动物的个体增多,群体整体抵抗力下降,从而 导致疫病的发生;随着引进动物的个体增多,动物群体抵抗力下降也有可能导致疫病的发生。44.防疫方法:确诊有疫情时及时向上级汇报,采取相应的措施;查清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45.紧急接种:对传染病发生地区对疫区类尚未发生 的易感动物所进行的免疫接种。46.接种动物的特点:传染病的特异性而制定的47.疫源地:有传染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地区。48.疫区:在疫病发生的地区49.自然疫源性疫病:某种传染病如果其存在病原微生物50、什么是抽检?答:是指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证明在有效期内,从动物、动物产品中抽取部分样品进行查验的监督检查活动。
51、什么是补检?答:是指对未经检疫进入流通领域的动物、动物产品进行的检疫。
52、什么是重检?答:是指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证明过期或证物不符或发现患病及疑似疫病动物、染疫及疑似染疫动物产品时进行
表面出血,形成糜烂。羊多见烂蹄冠。猪与牛相似,但鼻盘常出现水疱,轻者一周,重者二周或更长时间才能愈合,病畜跛行,重者蹄匣脱落,多取良性经过。幼畜常发生恶性口蹄疫,死亡率高,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而死。54.、猪、牛、羊、鸡的正常体温是多少?答:猪38-39.5℃。牛37.5-39.5℃。羊38-39.5℃鸡40-42℃55.、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什么?答:表现为突然发病,在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精神高度沉郁,鸡冠与肉垂水肿,发绀,腿部鳞片有红色或紫黑色出血。伴随着大批死亡,数天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56.、慢性猪瘟的主要病理变化是什么? 答:在回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钮扣状,即通常所说的“钮扣状溃疡”。的检疫。1.牛瘟、口蹄疫、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炭疽病、羊痘、狂犬病、马鼻疽、马媾疫和猪瘟列为各成员国必须申报的9种疫病。根据1999年重新修订的《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国际兽疫局将危害畜牧业较严重、各成员国必须通报的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分为A、B两类。A类疫病15种传染病;B类疫病67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一、调查方式和方法
1、现场调查
⑴询问调查 ⑵现场观察 ⑶查验资料 ⑷动物剖检 ⑸现场采样 ⑹数理统计
2、通信调查 电话、传真、E-mail等进行交流调查。二.调查的种类和内容
1、现况调查 ⑴普查 如每年春季或秋季进行牛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的普查;在多雨年份的秋季对全部奶牛进行肝片吸虫病的检查。⑵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简称抽查是调查有关动物群体中的部分动物,即样本。通过对部分动物的调查了解,估计某病在全群中发生发展趋向,以少窥多。
2、流行调查 流行调查指对某养殖场(户)在短时间内突然集中发生或连续发生大量同一种传染病病畜禽时所进行的调查。目的是控制或消灭流行,并从中发现防疫工作的薄弱环节,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1)最初调查 养殖场(户)基本情况、病史、本次发病情况、环境因素。(2)深入调查 发病情况调查、传染来源调查、传播途径调查。(3)追踪调查 追踪疫点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的扩散趋势。追踪调查的关键是查明接触者。三.流行病学调查常用的数和率 1.发病率:在一定时间内,某动物群体中某病 的发病动物数占该群体动物总数的百分率。2.患病率:在一定时间内,某动物群体中某病的患病动物数占该群体动物总数的百分率。3.死亡率:在一定时间内,某动物群体中因某病死亡的动物数占该群体动物总数的百分率。4.病死率(致死率):在一定时间内,某动物群体中因某病死亡的动物数占该病患病动物总数的百分率。检疫材料的采集 一.采集原则 1.适时采集 2.典型采样 典型采样要求样品具有代表性。⑴动物活体采样 ①选择典型动物 即未经药物治疗、病状典型的动物,这对细菌性传染病的检查尤其重要。②选择典型材料 A、采集病原体可能在其中含量最高的材料。B、在采取病料前,对动物可能患某种疫病作出初步诊断,侧重采集该病原体常侵害的部位。⑵从动物尸体采样 采集有病变的组织、器官或病变最明显、最典型的部位。供病理组织切片的样品,应连带部分健康组织。淋巴结、心、肝、脾、肺、肾,不论有无病变,一般均应采取。3.合理采样 动物群体发病,至少采取5头(只)动物的病料。每一种样品应有足够的数量,除确保本次实验用量外,以备必要的复检用。4.无菌采样 样品采集全过程应无菌操作,尤其是供微生物学检查和血清学实验的样品。采样部位、采样用具、盛放样品的容器均需灭菌处理。5.安全采样 在采样过程中,采样人员要注意安全,防止感染;同时防止病原扩散而造成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