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地产行业趋势探讨
理念篇
房地产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着大规模的跨地域扩张,房地产企业的优胜劣汰进程加快,企业之间的分化重组加剧,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公司的管理幅度迅速加大,企业业务间关联的复杂性急速增加,房地产企业出现了集团化管理的发展趋势,企业管理者的关注焦点也正在发生着变化,未来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和行业稀缺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获得将更多地遵循“资本为王、实力取胜”的游戏规则;尤其2008的市场环境急剧变化,如何通过企业进行全面管控、协同运营,来降低和控制项目成本,管控企业运营风险,提升竞争力,将成为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
从近年房地产企业的盛衰起伏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业发展的几个重要的趋势性特征:
行业资源日益集中,经营规模化正成为趋势;
多项目运营、集团化管控成为发展重点;
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经营方式转化;
异地扩张与全国性企业品牌显现;
民营企业力量崛起和壮大;
客户的维权意识明显提高。
在此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管控手段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规模扩张,集团一体化运作,需要企业提升协同效益;
以项目、客户为中心的开发项目和客户营销的业务过程一体化;
从资本经营逐步向管理出效益的商业模式转化;
职业经理人的人才队伍,配合现代化的IT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王石说是人才,潘石屹认为是创新,任志强提出是资本,也有人说是管理、是资源整合能力,是土地、是资金,是关系。我们认为无论是从行业利润空间变化引发的需求,还是从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规范化的集团管控与成本控制管理始终是大型地产集团必然的选择和核心竞争力,是需要急切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二篇:关于房地产行业的趋势分析
关于房地产行业的趋势分析
2007年至2011年全国住宅及商业用房房价上涨过快,透支了未来的一部分涨幅,对经济和民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国家因此推出一系列调控政策,目的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并有意使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我们认为,房地产行业依然将是我行非常重要的业务领域和利润来源,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限购令是非市场化的行政手段,必将在合适的时候退出,届时国家将推出房产税以理性抑制国民对房产的长期需求。但中国城镇化进程还远未达到目标,城镇土地的稀缺性将是未来房价长期持续稳定上涨的根本动力。
二、保障房建设计划由于在资金筹措和盈利模式方面不甚清晰,使其难以成为房产供应的主流,国家也有意将保障房定位于给低收入阶层提供住房。随着中国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人群的不断壮大,对商品住房和商业用房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只要中国不推出力度巨大的房产税计划(这一可能性很小),对商品房的需求将长期稳定增长。
三、目前国内房地产业在调控下正在回归理性,调控时代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相对买方市场阶段,将有一个价值重新发现的过程,即房产的品质和性价比将成为房地产项目销售难易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调控时代的开发商也正在出现分化,万科、万达、保利、绿地等一批行业领先企业在品牌、专业能力、资金实力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企业整体风险实际上是很小的。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有较强的存款派生能力,并能派生大量按揭业务,只要加大贷前条件约束力度和贷后管理、营销力度,我行仍然可以在与这些优质开发商的合作中获得丰厚的利润。
第三篇: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房地产行业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的关系越来越为密切。然而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市场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非健康、非稳定、非可持续发展因素。房地产市场中的土地转让、融资环境、买卖双方等都出现了问题,房价更是一直水涨船高。远远超出居民的购买能力,购房压力不断攀升。房地产作为被定性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健康有序发展关乎到国家经济和民族命运,因此我们必须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给予更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确保我国房地产市场实现建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本文首先回顾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在针对此过程出现的代表性的问题予以方法论的指导,最后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进行较为乐观的展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房地产
历程
调控
城市化
趋势
Abstract
1990s, China's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more closely.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unhealthy, unstable and non sustainable factors in the market.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 the land transfer, financing environment, the seller and the buyer have problems, prices are always rising.Far beyond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residents, housing pressure continues to rise.As for the real estate has been characterized as a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national destiny of its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so we must give more attention and Research on China's real estate market,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al estate market health, stability, sustainable.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al estate industry, the methodology for this process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roblem to be the guide, and finally prospects more optimistic about the real estate market of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Key words: real estate process control urbanization trend
一、引言
房地产业是指是以土地和建筑物为经营对象,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以及维修、装饰和服务的集多种经济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带动性和风险性的产业。狭义讲,房地产市场是指房地产买卖、租赁、抵押、交换、典当等交易的场所。
随着改革开发30余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而房地产行业从21世纪初开始在短短10多年时间里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房地产业以上世纪80年代为开端,作为改革开放的有力见证,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进化,并最终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走向高潮。但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有力引擎,房地产业目前业已走进历史关键时期。它虽然极为有力带动了中国的GDP,使中国的全球经济排名由第六跃升至第二,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近20%,外汇储备增长近13倍,但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不可忽视。我们必须审慎对待房地产业的前世和今生。回顾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分析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以及展望未来的趋势,能够更加合理地评估整个行业,进而作出科学的指导,为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平稳地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国家政策的转变,1978年之前房地产之于中国仍属陌生领域,改革开放之后的上层意志为打开了房地产行业的大门,随后,城镇住房制度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制度规定了我国出让土地使用权和开辟转让市场。由此衍生出商品房买卖、租赁市场、存量房买卖,及房地产抵押和开发估价、中介、物业管理等交易市场。
(一)房地产制度摸索期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间,中国并不存在房地产市场,普遍实行计划分配制度,房地产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成为城市原住民和社会精英的专享物品。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探索房地产市场制度改革。在这一阶段,政策桎梏并未完全放开,所以在全国积极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放开。对于新生住房制度改革,我国政府审视夺度,谨微慎行,稳步两个小阶段:一,1978之后开启新建住房全价出售制度;二,1979-1991年公房出售试点、提租补贴试点和全面起步。
1、突破理论桎梏、试点实践期
作为新生事物,房地产行业的放开需要理论先行。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转《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月》,提出实行住宅商品化政策,准许私人建房、买房、拥有自己的住宅,并允许住宅出售。从此拉开了中国前所未有的住房制度改革的序幕。而计划时代住房制度与土地使用制度使用存在大量问题,如住房短缺,分配不公,国有土地收益流失,等已严重阻碍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需要不符。所以,理论的实施需要与实践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于全国范围内选举试点,并取得成效,打消了社会的疑虑,树立了经济发展的信心。
2、全面改革住房制度期
1986年2月,国务院成立“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开始大幅度提租补贴;1988年1月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并于2月批准《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从此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整体方案设计和全面实施阶段。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立房地产市场,确立了房地产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3、配套系统完善期
1997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房改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意见》,明确了住房公积金是职工个人住房基金,规范了住房公积金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了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发展,为商业住房制度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二)房地产市场化过渡期
在这一阶段,由于前期已经做足大量准备工作,我国房地产进程快速推进,经历了起步、成熟和调控阶段。
1、起步平稳期
这一时期,东亚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中国经济发展,国家启动进入WTO的战略谈判。全国不再进行无偿福利性分房,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开始建立。大量商品房开始建设、销售、购买,租赁现象出现,逐步形成新建商品房买卖和租赁市场。政府通过土地有偿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企业活力大为增加。城市出现大量中小房产中介公司,经过短暂的市场疑惑,中介公司取得人们信任,有力盘活房产市场,加速房产发展。总体上,该阶段房地产市场尚处于萌发阶段。房地产市场开始真正进入了全面市场化阶段。
2、房地产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概念的提出
进入21世纪,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在一系列指示中明确将房地产作为新时期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指出产业予以大力支持。政策先行,中国商品房市场进入了突飞猛进发展的阶段。
3、房地产市场过热期
2003年,房地产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大中小城市房价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并渐趋超过普通市民财政收入承受水平。2004年,土地招、拍、挂制度放行,加剧了商品房房价的上涨。房地产投资迅猛增加,市场出现过热情况,投资热情居高不下。全国商品房销售量和完工量剧增。
4、房地产业调控期
在房地产业推向市场的同时,我国政府相应的调控一直在施行。2002年,政府调控手段主要集中于收紧土地供给和房地产信贷;2005年到2008年,进行结构性调整,提出稳房价的新目标。国八条、新国八条、国六条相继出台,重点打击囤地行为、改善商品房和保障房供应结构、提高首付比例、推出税收调控手段,改善供给结构,调节商品房投资性需求。然而,在“增投资、扩内需、保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整并不能使银行消除强烈的放贷冲动,我国房地产房价出现了“越调整,越上涨”的怪象。
5、高位盘整期
高房价聚集大量泡沫,激化社会矛盾,势必影响国家长期经济发展。2011年1月 “史上最严”的“新国八条”出台,出台“限购令”,将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提升至60%,贷款利率调整至基准利率的1.1倍以上。2013年3月1日,新国五条细则出台。继续严格执行限购、限贷政策,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公布房价控制目标、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时至今日,各种严厉调控已经初见成效。近两年,尽管地方政府的救市动作频频,多地限购政策已经陆续放开,不少城市还进一步放开了贷款政策,但各地楼市表现依旧趋于平稳。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全国各地楼市、产品热销、所有房企都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楼市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逐渐进入新常态。
三、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房地产行业伴随着经济发展已近20年,从计划配房制度到市场买卖制度,从无关紧要的地位跃升为国家经济重要支柱,带动了我国水、电、煤炭、钢铁、水泥等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
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整体良好,虽然存在各种问题,但政府不间断的调控政策一直在为其做合理引导。下面将就房地产业出现的房价飙升、信息不对称、金融制度三个方面对其发展问题加以分析。
1、房价飙升、库存严重
中国许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都出现井喷式价格上涨,资金爆出恐慌式抢购。一个自称上海浦东的距离陆家嘴尚有70公里的新盘,四百多套住房开盘后在两分钟内告罄。为规避限购政策,市民涌向离婚中心申请离婚,导致离婚中心不得不暂时关闭现场服务。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行业迅速崛起,并经历了发展、壮大、整合的阶段。近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平均增长率为6.7%,其中2007年的房价增长率更是高达15.8%。高房价给普通百姓带来巨大生存压力,导致社会矛盾突出。然而房地产行业的火热给房地产的发展带来益处,短期来看,虽然经过数十年调控,但我国房价不会降落,将保持一段平稳缓慢的增长速度。
由高房价引发一系列问题,高库存即为突出一例。以2015年为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 年住宅新开工面积约9.7 亿平方米,施工中的住宅面积约50 亿平方米,待售面积达5.4 亿平方米,未来全国新建住宅总供给已达65 亿平方米,加上城镇既存的存量住宅、城乡结合地区广泛存在的小产权房,全国房地产市场库存压力依然较大。三四线城市库存问题尤其严峻,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数据,截至该年11 月,一、二、三线35 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存销比分别为9.8、11.9 和19.3,三线城市库存接近一二线城市积压之和。
2、信息不对称
在房地产市场而言,信息的不对称主要是买卖双方之间不同地位造成的巨大落差,由此引生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2.1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
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即买主和卖主对商品房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卖主拥有对商品房的成本、质量、价格等最私密的知情权和垄断权,买主对此一无所知。二者在交易时,买主处于绝对劣势,完全不了解商品房的权属、质量。因此经常受到卖方的蓄意欺骗,被迫接受霸王条款,调入隐形陷阱等,使得买卖双方经常发生房产纠纷案。2.2房地产商虚假广告宣传
自从房地产面向市场,随之产生的广告宣传也得到迅猛发展,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0%。众多广告公司精益求精,大胆创新,为房企的发展锦上添花。但是也有众多房产企业在广告的宣传上人为地使其定位模糊、夸大其词、煽情联想、模糊概念,甚至出现违法虚假宣传等现象。这些文案本质上都是向消费者传递虚假信息,或者是在户型设置、房屋面积上做文字上的手脚,或者刺激他们强烈的购买欲望,使其产生“恐慌性购房”。2.3 房地产金融市场亟待完善
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影响到整体中国经济的发展,关乎到国计民生。我国融资环境整体良好,但房地产公司业界却有普遍的潜规则,他们先用小部分流动资金和商业银行贷款向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四证”,再用部分资金拿到销售证,至此完成卖方方面的融资工作。开始向社会销售,以消费者首付资金和个人按揭资金作为重要来源参与房地产的开放,商品房的建设等后续工作。可以说,房地产商只用很少的自有资金即完成了一整套开发的工作。然而,一旦遇到经济形势下降,消费者经济状况不良,商品房滞销等外力因素,开发商立刻会遇到资金周转不灵,烂尾等问题,最终导致资不抵债和银行债务难追偿。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经济发展。
信用风险较高。一,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银行信贷仍是主流,但房地产企业由于受政策限制,上市比较困难。信托产品也满足房地产业的融资要求;二,部分开发商以房产抵押,容易出现坏账问题;三,银行和房企为销售量宽松放贷给个人,易出现征信考察失误现象;四,近两年房产库存严重,而房价居高不下,普通消费者无力承受,导致银行放贷无法全部收回。
投资增长过快。近几年房地产业火热发展,大批的行业外资金也纷纷涌入房地产业,争夺市场份额,使竞争更加激烈,为本已高库存的现下增加更多风险。
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趋势及问题解决
作为我国经济重要产业,房地产业总体发展良好,虽出现各种问题,但经过调控与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房地产行业终将得到积极健康的发展。
1、房地产市场投资稳中求进
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投资势头整体已趋于理性。银行自身可以做到加息,放贷势头减缓,对房产企业和个人征信环节审查力度增大;严禁理财等违规资金进入房地产;严格执行房地产贷款业务规制要求和调控政策;规范各类贷款业务管理,严禁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加强房地产信托业务合规经营;审慎开展与房地产中介和房企相关的业务;
同时,企业应拓宽融资的多元渠道,改变单一银行融资来源,比如可以深入探索房屋抵押的证券化交易,确保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尝试股票市场融资方法,借壳上市;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
央行业应要求各商业银行理性对待楼市,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强化住房信贷管理。其他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上市房企再融资的监管,强调企业募集资金只能用于房地产建设而不能用于拿地和偿还银行贷款,再融资募集所得资金不鼓励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不许房地产企业通过再融资对流动资金进行补充。
2、房地产业调控继续实施
从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分析,一般经济增长速度应保持在8%一10%之问,而如何使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速保持和谐共生,政府仍需进行宏观上的把控以及微观上的调整。2.1 信贷、保障体系方面宏观调控
当然房地产业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银行贷款。央行对此已经下发很多规定要求各大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结构调整。房地产企业对于市场的把握往往来源于充足的资金,一旦满足此点,他们会信心满满进行大规模房产建设,往往忽略经济可行性和当前消费力度。对此,我们应当继续支持上层对于信贷方面的控制。
政府需要逐步建立起新的和科学的住房保障体系,有序过滤住房存量,建立居民家庭的住房梯级消费格局。同时,政府应逐渐将住房补贴的重点放到消费环节,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租金和贷款利率补贴予以补贴,提高补贴政策的效率。2.2 明确房屋产权种类
我国房地产市场鱼龙混杂,出现大量无证开发,虚假住房。政府及监管部门应该对房地产用地情况的信息应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对此进行明确分类,向社会、消费者予以公布。目前按照分类,我国房屋产权大致分为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小产权房、公房、自建住房等六类。应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并使其充足。严格对房地产土地使用申请进行审批,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不断监测其使用状况,保障性住房用地播划后也应加强管理;加强小产权房管理,适度放开房产证身份的确认;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加强申请人员的考核,防止权势人员投机取巧;适度允许农村自建住房和城郊自有土地自建,缓解高房价压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2.3 住房公积金改革
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于1991年在上海正式建立,2002年修订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为公积金定义的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单位和职工个人必须依法履行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义务,即住房公积金是由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付, 实行专户存储,归职工个人所有, 缴存职工购买自住房时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自实行20多年来,住房公积金为我国住房消费,推动住房商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多年来并未在制度上作出多大变化,至今已渐渐无法适应新时代市场环境的变化需求。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出现的问题有覆盖不全面,过于集中权势部门,如效益好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政部门;公积金强制集中,去向不明;缺乏管理统一,地区割裂。缺乏监管体制,资金风险较大;区域差异大,中西部与东部差别大。长此以往,住房公积金制度也会成为妨碍房地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汪利娜曾建议逐步将住房公积金制度改制为真正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成立国家住房公积金银行可以解决监管难题、节约运营成本、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扩大公积金覆盖范围。当前住房公积金制度更多倾向于国家党政、事业、国企部门,对于解决低收入者家庭并无过大实用。而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在城市建设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家应该使公积金制度更多地倾向于此类人员。
“控高保低”缴存。这一政策具体方法是缴存基数统一为职工工资总额, 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不得高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3倍,缴存比例下限,5%,上限为12%。“控高保低”能够促进社会分配公平、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要求。
有效利用庞大资金。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就曾提出,力推住房公积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
3、继续推动城市化进程
总书记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库存严重现象有目共睹,尤其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而大力推动城镇化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以“市民化”为核心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中国人口巨大,城市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到2016年,中国有700个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282地级市,374县级市;此外,中国还有大约2万个镇,2万个乡。如此大规模的城镇,未来的城镇化必须考虑城镇体系的问题。但在不少省区市城市体系上“一强多弱”,存在一到两个“超级城市”,其他是明显偏弱的中小城市(城镇)。行政资源过分集中,缺乏层次鲜明的城市体系。“市民化”意义在于鼓励更多乡镇人员进入城市成为市民。而如何使其获得身份认同感,关键在于户籍改革。由于户籍改革难度巨大,所以户籍制度改革应首先在规模小的城市首先推行。大的方面,中央应该向地方逐步放权,让地方承担更多地责任(由政府权力部门领导,公安部门搁置),稳步推进。
另一方面,农村建设始终是中国发展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中小城镇发展滞后,城镇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李克强副总理所言,城镇化要通过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快发展介乎农村和大城市间的城镇(包括镇或二三线城市等),缩小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新型城镇化不仅有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还要实现产业结构、人居环境、就业方式、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方面由“乡”变“城”的转变。所以,只有先解决社会保障缺口、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新市民就业、城市产业变化等一系列难题,农民才能顺利向“市民化”过渡。
4、房地产业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从199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到2011年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评估办法》,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关于房地产出台的各种大小法律法规层出不穷,可以说正是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驾护航,中国房地产业才能得以顺利发展。未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仍然离不开各种法律法规的制度性保障。
五、总结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经过了“黄金十年”,现已渐入发展成熟期,市场整体趋于平稳。对于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可以更好帮助决策者分析整合历史,整顿现状,展望未来。相信我国房地产业在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下必能健康平稳地一直走下,始终为我国经济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2002年3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0号 《中国统计年鉴2010》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年1版 《中国房地产调控十年的反思》期刊:《商情》年份:2014作者:绳文倩 《30年,改革发展正当时--30年,期待理性市场》 期刊:《城市开发:物业管理》年份:2011 作者:张一民
《浅谈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期刊:《大观周刊》 年份:2011作者:朱娜
[1]侯玉萍,蒋铮,韩梅.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浅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5)7郭建,章仁俊,金鹏.中国房地产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M].南京.江苏商论:2003:5-7
8中国报告大厅.2009-2010中国房地产业发展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J/OL].
第四篇:浅议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议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作者:郭 旻 陈虹坤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3期
【摘 要】文章主要对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现状、市场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与评述,并提出了看法和观点,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现状;销售;市场
【中图分类号】 F293.30
【文献标识码】 A
第五篇:IT培训行业趋势
IT培训行业趋势
根据行业结构统计,当前我国IT产业从业人员在400万到500万人左右,并且有92%的从业人员表示需要提升IT技能,有42%的参与者表示非常想参加IT培训。尽管IT培训行业成长空间巨大,但竞争也相当激烈,由于当前IT教育界的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服务、产品、招生等方面的创新性举措,将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的最有力武器。
这主要是因为,IT职业教育机构如今已经不再能只单纯地站在培训一个角度来审视市场,而必须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深化,将后续服务和引导性教育纳入自己的体系中,为学员和IT企业更好地搭建桥梁,推动行业人才结构优化。围绕这个思路,许多IT教育培训结构已经开始了不同方位的尝试,如:东方标准转型为IT人才服务公司,走出了单纯的教育培训领域,力图在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上有更深的进展;新华电脑教育与国内近5000家著名IT企业签约,作为其人才需求输送渠道,同时聘请国内外专家团做精专课程设计。
纵观中国IT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IT职业教育尚处在一个由发展起步阶段向爆发性成长期转型的过渡阶段。一方面,消费者由最初的盲目消费,日益趋向理性选择,变得越来越关注教育机构的可信度、教学质量和就业保障等多方面因素。另一方面,整个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各类花样百出的招生广告、鱼龙混杂的IT培训机构充斥着市场。在行业自由竞争愈演愈烈,IT培训行业市场的“马太效应”将日益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有专家预测,这一趋势在未来的3年内将更加清晰。
华育国际:订单+实训
华育国际成立于2000年,主要进行IT职业教育培训、认证、技术研发、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印度IT职业培训项目在国内最早的实施单位之一,创立了国内“T”型人才培训模式,是“国家高端IT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唯一指定的实训基地。
针对大学毕业生学历高、动手能力比较差,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现状,华育国际特别开设了Eduask-SECSE课程,在教学中增加大量的实践环节,花巨资建设软件工厂和网络实验室,给学员提供实际操作的环境,并让他们参与到企业项目之中。这种培训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其内容完全根据企业需求来设计,课程设置实践性强,强调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以需订产”,将招生和人才输送完全市场化。
其中,“订单”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点对点,即华育国际和各个IT企业签订定向委培协议,企业向华育国际下用人订单,华育国际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定制化方案,对学生进行定制培养,学生一毕业就直接送到企业里特定的工作岗位上,完全实现学习、就业一条龙的“会员制”个性化服务。另一种方式是点对面,华育国际根据一类企业的需求来设计培训内容,安排课程设置,把教学和就业紧密的衔接起来,社会中这一类企业热需什么样的人才,华育国际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确保学生就业面宽广。
“实训”则是按照“双元制”教学,不仅教给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掌握IT技能。在培训方式上,以项目实战带动教学,上课打破传统课堂模式,以案例贯穿教学,带领学生一起参与企业项目,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相对于学历教育的校园式模式,实训则是工厂式的、学徒式的,老师带领学生直接参加IT名企的实际研发项目,能
全面掌握规范的开发流程和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大量中小型企业对IT人才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也深受大量需要就业、转行的中等和低学历人群的喜爱。2007年,随着资本的进入,华育国际擎起了拓展全国市场的大旗。先后在辽宁、黑龙江、内蒙等多个省份、自治区建立直营分校和就业中心。独立营运并开发的项目横跨IT教育的等多个方面。但过快的扩张也同时埋下了隐患,人才储备不足和管理失控导致的教学质量下降,最终酿成了多个分校的倒闭。如何在快速发展中,兼顾规模化和个性化、确保教学品质,成为华育国际最为紧迫的问题。
安博教育:打通产业链
当前教育领域最大的整合者安博教育集团成立于1999年,在中小学网络教育市场攫取第一桶金后,其业务触角迅速延伸至大学生就业培训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将业务链拓展至中小学教育与就业培训的中间环节—高等教育领域,打造了一条涵盖中小学-高等教育-就业培训的IT教育产业链。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能很好地实现就业的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安博通过搭建桥梁,解决大学生和企业之间需求的错位,开辟了一片全新的领域,即IT实训。所谓实训,是协助毕业生在就业之前,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中,从而为高校和企业搭建了桥梁,加快从学生到合格员工之间的角色转变。2006年4月,安博教育联合教育部推出“IT实训推广工程”,覆盖了全国上百所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完善IT人才教育体系。
安博的高校合作对象主要有四类:一是新建学院,即双方共同成立新的二级学院,安博引入企业、技术、设备、教学等多方面资源,校方负责申办资质及生源,双方共同承担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二是共建学院,即双方结合实际情况,发挥各自优势,合作部分专业,以学院形式独立运作,共同承担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三是学院外包,即根据校方实际情况,学院委托安博负责全面运营,校方负责监督管理;四是共建实训基地,即与生源规模大的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IT实训中,参与实训的人员绝大多数为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学习者进入实训基地后,其角色由学生转变为员工,接受“公司”分配的职务,佩戴员工胸卡,每天打卡上班,并在主管的指导下完成各种业务项目。而且,产业园的每个项目都是真实的,由安博负责对外承接项目,与用人实行定制培养(IBT),选定和企业业务相关的课程和任务,并配合企业的实际操作练习。
目前,安博教育已与4000多家软件公司达成协议,采用IBT(企业定制)模式为其培养人才,准学员一旦培训合格就可以进入公司工作。至今,安博教育在杭州、苏州、上海(昆山)、大连建立基地,结合当地人才战略,在软件企业集中区域,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以大连为例,安博与大连高新区合作,未来8年每年向大连高新区输送1万名IT人才。
目前,安博教育与全国近40所高校签署了院校合作协议。同时,随着国内多个城市提出转型,打造服务外包产业的思路,比如大连计划成为国内最大的软件服务外包城市,南京正着力打造服务外包产业,苏州昆山正从制造中心转向金融服务外包城市等,对人才储备提出了新要求,安博的IT实训与地方政府转型的诉求不谋而合。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
建立IT实训基地,为城市转型提供了智力支持。
然而,作为中国教育产业的巨型航母,如何整合资源,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成为安博持续发展的关键。另外,师资力量也将是制约安博高速成长的主要因素。随着IT 实训和院校合作的持续推进,安博将对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产生巨大的需求,能否满足这一需求,直接关乎业务复制的进度。
北大青鸟:特许经营模式
北大青鸟IT教育成立于1999年,是我国最大的IT职业加盟式教育机构。依托杭州大学雄厚的教育资源,北大青鸟通过院校合作和特许加盟两大经营模式打开了市场。
2000年,北大青鸟IT教育创造性地将特许经营模式引入到IT职业教育领域,在全国建立“北大青鸟APTECH计算机授权培训中心”。所有中心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发展速度之快、经营规模之大、学员人数之多,在全国众多IT职业培训机构中一枝独秀。
北大青鸟首次提出“软件蓝领”的概念。强调不一定必须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才能成为IT精英;不一定必有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的人才能成为IT工作人员;不一定高学历的人才能成为IT精英,第一次将高中毕业生、大专生作为IT培训的主力。
北大青鸟任何一种IT教育产品的研发起点,都始于围绕用人企业实际的深入调研,调研内容来自于不同类型企业的领导人、部门经理、员工代表等不同层次,更有对大量招聘信息的全面分析,坚持按企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
北大青鸟IT教育将职业课程体系与校方现有的教学优势相结合,开发出针对于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产品,并通过课程置换的方式,向合作院校输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产品,并将职业课程体系与校方现有的教学优势结合。如今其成功开发出的课程包括,ACCP(软件工程师培训)、BENET(网络工程师培训)、BTEST(软件测试工程师培训)、学士后(针对大学生的JAVA、.NET和Android的软件工程师培训)以及针对院校合作的课程置换产品:ACCP启蒙星、JB北极星等六款IT职业教育产品。其课程研发团队由来自学术界、IBM公司、微软公司等IT领域的权威学者和技术专家担任技术顾问,结合IT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实际需求,开发出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作为首个把特许经营模式引入教育培训领域的机构,北大青鸟IT教育在业界率先推行标准化,撰写出教育培训行业第一套标准化手册。每年更新修订,公开出版发行。2008年最新出版的《北大青鸟IT教育标准化手册》,内容涉及107个工作岗位,共有2714个业务事件,394个工作流程,1400余项质量标准,总计五百余万字。
目前北大青鸟IT教育全体系员工10000余名、授权培训中心240余家、合作院校500余所,覆盖全国90余座城市,帮助40余万人逐步提升就业技能。
特许经营模式尽管有诸多优势,但其中也存在一系列复杂的利益关系。除涉及合同关系外,加盟企业与特许经营方之间还有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上的种种潜在问题。这些问题在IT培训业中尤为明显。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困扰特许经营模式的另一个大问题。对人才的复
合性要求往往使得特许经营企业很难找到数量与其扩张速度相应的合适员工,重点需要的中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如何寻求和培养技能与品德都良好的新员工,是摆在北大青鸟面前的一大难题。
达内科技:远程教育规模化
达内IT培训集团2001年成立于加拿大多伦多,由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投资,直接引进北美IT技术,以具备国际化大公司工作经验的技术专家和资深工程师作为师资来源,结合中国IT企业的现状,定制化培养高端IT人才。
教师资源属于“稀缺资源”,早已成为各个培训机构争夺的重点,而且付给老师的薪酬是IT 培训机构最主要的成本。目前达内的教师队伍由来自Sun、惠普、IBM、摩托罗拉、亚信等公司的大约50 名工程师组成,平均拥有6 年以上软件开发经验。既保证了各加盟点的师资质量,又促进了招生,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达内从2006年起开始推广“远程教育”。通过网络将达内的课堂引进各个地方,将已有的教师资源通过远程在线的方式共享。通过网络平台,达内迈出了规模经营的步伐。目前达内在上海、广州这些重点城市,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了自己的直营培训中心,此外他们还在各个高校推广这种远程教育模式。高校提供课堂和学生,达内提供内容,这种合作方式被称作“课程置换”。2006年以后,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差不多有三四万的规模。
创新的教育模式,为达内IT培训集团赢得了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VC与集富亚洲JAFCO ASIA风险投资的青睐,并于2008年10月成功完成了第二轮融资。随后,达内斥资1亿元,推出大学生IT就业援助方案“暖冬工程”,计划未来3年内,通过IT实训,帮助10000名大学生实现就职,接受援助的大学生将享受“零首付,低押金或免押金,就业后分期付款”的优惠学习条件。将IT培训与就业挂钩,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达内还与国内近千家知名IT企业签署了战略人才培养战略协议、同时也与SUN 微软 亚信 SINA SOHU 中国电信等知名厂商、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还与百余所高校实行院校合作。定期为学员开设学员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参观软件企业、企业学员见面会等等,通过实训体系对学员进行“虚拟企业管理”,除此之外,达内每年一月份召开企业用人订单的洽谈会。通过洽谈会,一方面更准确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达内会针对性的培训学生,比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学生有好的就业出路,让企业找到可用之人。从2002年至今,9年的时间,达内科技在全国开办了30家培训中心,同时在读的学生5000—7000人,一年培训的学生达到2万人的规模。
但是达内青睐的远程教育模式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达内远程教育是相对封闭式的,有一定的上限人数,不能同时满足众多学员的观看;另一方面,达内的远程教育过分依赖老师和学校,学生不能单独随心所欲的观看,也缺少在线答疑,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