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情况的报告(书面

时间:2019-05-13 00:3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情况的报告(书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情况的报告(书面》。

第一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情况的报告(书面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情况的报告(书面)——2011年3月29日在江西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省科技厅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情况的报告》,充分肯定了我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所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必将对推进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起到积极的作用。现将贯彻落实审议意见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抓好规划衔接的问题

(一)关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国家规划对接问题。去年10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出台,下一步还将组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等。待国家规划出台后,我们将认真进行对接,做好我省规划修订工作,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省发改委牵头)

(二)关于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十二五”规划相衔接问题。“六个一”工程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六个一”工程的中心任务。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时,已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进行了衔接。我省目前正在编制“十二五”规划,其中,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重要内容之一,将是“十二五”期间我省大力推进的重点工作。今后,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将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和“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进程,对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发展、持久发展。(省发改委牵头)

(三)关于加强新兴产业高端战略性研究问题。目前,我省正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合作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研究,探索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同时,还将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加强对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省科技厅)

(四)关于各产业进展不一,部分设区市发展方向不明,要尊重发展规律,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和完善问题。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等部门将根据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对各设区市及时做好指导工作。各设区市重点发展方向详见第四部分。(省发改委、省工信委、各设区市政府)

二、关于做大、做强、做全产业链的问题

(一)关于延伸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大力发展中下游产品的问题。今年2月24日,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国防科工办印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规划,包括:光伏、风能核能及节能技术和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铜、钨和稀土、非金属新材料(有机硅)、非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部分)、生物和新医药、绿色食品、软件与信息服务等11个子规划,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创造了良好条件。(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国防科工办、省农业厅、省文化厅)

(二)关于着眼长远、着眼于高附加值,加强科技创新和“六个一”工程的内部协调配套,发展技术含量高、价值链高端、有整体竞争力的整机产品和相应服务业问题。自今年7月份以来,我省先后召开了12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推进会,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今后将围绕“六个一”工程的内部协调配套,瞄准技术含量高、处于价值链高端、有整体竞争力的整机产品或能形成相应服务业的项目,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企业自

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其服务“六个一”工程的能力和水平。(省工信委、省发改委、省国防科工办、省科技厅、各设区市政府)

三、关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问题

(一)关于政府产业政策或产业激励政策应重点支持企业科研,对取得科技成果转换的项目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问题。2007-2010年,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重点推进”的原则,省政府整合现有财政资金7亿元,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机制,支持119个省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省级安排的科技三项费70%以上用于企业进行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支持企业科技进步。下一步,还将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进一步发挥政策对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委)

(二)关于防止有些科技企业在得到优惠后转移末端产业到外省,而把前端有污染、高耗能产业链留在我省问题。下一步,将由省环保厅、省工商局、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等专门研究制订具体措施。(省环保厅、省工商局、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人行南昌中心支行)

四、关于加强资源整合的问题

(一)关于“六个一”工程其余“五个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核心来部署、配套和配合问题。“六个一”工程实施以来,在省领导的高位推动下,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要求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创新型企业培育、研发平台、特色基地和创新团队建设,都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加大重点突破与系统推进力度,更好地统筹新兴产业、拳头产品、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创新平台、特色基地和创新人才,调动各方积极性,使各方资源进一步集中到促进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来。(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省农业厅、省文化厅)

(二)关于各地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形成特色问题。省政府明确规定,各地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突出1-2个重大产业,实行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其中重点支持新余、上饶、南昌、九江等市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支持赣州等市发展钨和稀土精深加工高新产业、现代电子信息服务产业。支持九江、南昌、景德镇、萍乡等市发展汽车、先进制造业及装备业。支持宜春、新余、九江等市发展新能源及锂动力电池产业。支持南昌、吉安、鹰潭等市发展半导体发光材料及绿色照明产业。支持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市发展航空制造产业。支持鹰潭、上饶、新余、九江、萍乡等市发展有色金属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景德镇、宜春等市发展非金属新材料产业。支持吉安、南昌、赣州等市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支持抚州、吉安、宜春、赣州等市发展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产业。支持萍乡、南昌等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省工信委、省发改委、各设区市政府)

五、关于引进科技人才的问题

(一)关于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积极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高端人才问题。我省历来重视科技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近三年来共引进博士以上的国内外优秀高层次人才1000名左右。下一步将重点实施“赣鄱英才555工程”,面向海内外引进500名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来赣创新创业,柔性引进500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顶尖水平的高端人才为赣发展服务,立足本省选拔5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同时,认真实施好《江西省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试行办法》等人才政策,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

(二)关于重视培养产业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问题。目前,省人保厅正在组建省高级技师学院,同时对全省在校技工生补贴3000元。下一步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

(三)关于把高校面向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建设纳入“六个一”工程范围问题。我省高校已全面介入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下一步,将做好十大战略新兴产

业人才需求状况的摸底,做好高校招生专业及人数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尤其是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结合。(省教育厅牵头)

六、关于启动新的科技专项的问题

(一)关于进一步完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评审立项机制问题。下一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和完善:一是调整评审专家库,增加企业专家和经营管理专家,专家总数由300余人扩充到500余人;二是改善专家形成办法,细化专家分组,按项目领域及专家比例,分别随机产生评审专家,保证专家的代表性,并严格保密工作;三是进行项目现场评估,剔除不具备建设条件或申报条件的项目;四是以专家评分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现场评估情况,形成拟扶持项目,报领导小组审议。(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委)

(二)关于适时启动新的科技专项问题。2009年省财政安排2200万元资金,实施3个重大科技专项。2010年省财政安排了5000万元,用于支持3个新的重大科技专项;2011年新增安排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8000万元,重大科技专项资金2000万元。(省财政厅、省科技厅)

第二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

意见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9号)和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省政府决定在2009-2012年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即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培育100个创新型企业、实施10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办好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组建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江西崛起新跨越战略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等领域,着力培育发展我省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的10个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和当代新产业发展趋势的龙头主导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要以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任务,以创新型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主要抓手,以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优势创新团队为重要支撑,从而大力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中部崛起步伐,实现富民兴赣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一)主攻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1.光伏材料; 2.风能与核能; 3.清洁汽车及动力电池; 4.航空制造; 5.半导体照明; 6.金属新材料; 7.非金属新材料; 8.生物和新医药;

2009年6月30日

9.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 10.文化及创意。

围绕以上1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攻关,加快引进科技成果,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一批产业产值达到千亿元以上。

(二)培育100个创新型企业。

按照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标准和条件,围绕10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培育一批、引进一批的办法,抓好100个左右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含农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培育发展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企业和骨干企业。同时,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通过3年努力,使100个试点企业成为省级创新型企业,力争10个以上省级创新型企业进入国家级行列。

(三)实施100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

按照向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的要求和“整合资金、捏紧拳头、有限目标、重点扶持”的原则,以创新型企业为实施主体,每年选择30项左右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产出见效快、发展后劲大并符合节能、降耗、环保、安全要求的科技成果项目,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引导性、开发性、基础性支持,尽快实现产业化,3年达到100项左右,为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建设10个国家级研发平台。

在继续抓好现有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固体制剂工程研究中心和食品科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在太阳能发电、LED芯片、风力发电设备、红壤、脐橙、种猪遗传改良和低碳与生态经济等领域,建设10个左右具有江西特色、在国内有竞争优势并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加强对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始创新、应用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五)办好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

围绕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在继续抓好省部共建景德镇陶瓷科技城、南昌高新区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的基础上,争取使新余新能源科技城、共青数字生态城和1-2个省级高新区进入国家级行列。同时,在铜、稀土稀有金属、钽铌、中药、绿色食品、低碳与生态经济等领域,培育10余个具有江西优势和特色、能够带动和支撑江西未来发展的产业集群。

(六)组建100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实施“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科技经营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等,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此基础上,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支撑、以优秀科技人才为主体,组建100个具有江西优势特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其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50个,企业组建50个,实行竞争淘汰机制,滚动扶持。

三、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尤其是要从未来需求着手,将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新兴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导向组织和推进工程实施;必须着眼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率、资金利润率和资源能源利用率,切实把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变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企业主体原则。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和优势高新技术企业上,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技术研发的主体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引导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提高核心竞争力,切实做到以企业的大发展带动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

(三)项目带动原则。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必须以项目为抓手,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聚集科技人才,以项目检验工作实效。围绕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一批具有创新点、增长点、制高点的重大项目,研究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扶持一批中小企业产业配套技术攻关项目,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四)重点突破原则。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必须围绕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明确阶段目标,率先在我省有资源、技术和人才等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重点突破。要立足实际,选准目标,做好规划,聚集资源,发挥优势,力争一年起步,两年见效,三年突破。

(五)系统推进原则。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必须围绕培育和发展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加强顶层设计,将优势产业、拳头产品、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创新平台、特色基地、创新人才等进行统筹考虑和整体布局,整合地方、部门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采取系统工程的方式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建设。

四、主要措施

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事关全省经济发展的全局和未来,它既是科技部门的工作,也是全省各行各业的任务;既是科技工程,更是经济工程;既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现实需要,更是面向未来抢占先机的重大举措。要推动资源集聚,落实政策保障,创新推进方式,努力形成项目向10个产业集中,资源向10个产业整合,资金向10个产业流动,政策向10个产业倾斜,服务向10个产业跟进的发展态势。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机构。省政府成立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部署、指导、协调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负责协调日常工作。

2.加强进展调度。在领导小组领导下,根据“六个一”工程涉及的不同领域,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专项调度会或现场办公会,及时交流、分析实施情况,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落实目标分工责任。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国防科工办、省卫生厅、省文化厅等部门,负责制定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由省科技厅牵头,会同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工信委、省国资委等部门,负责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创新团队建设规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由省工信委牵头,会同省国资委、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按照“十百千亿”工程的推进机制,负责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协调推进和创新型企业的建设。由省发改委牵头,会同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省财政厅等部门,负责制定重大高新技术投资项目规划,并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负责制定和细化相关配套政策。

4.实行项目目标管理。要根据“六个一”工程总体部署,提出组织实施的具体项目,并分解到设区市、行业和有关单位。领导小组对各地各部门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定期通报和考核,考核目标纳入各设区市六项考核指标体系。

(二)完善创新机制。

1.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科技创新机制。一是制订和完善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持股等方式,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制订和完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建设创新型企业的积极性。

2.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社会化科技投入机制。一是积极引入风险投资。通过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及其它社会资金,加大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规模。积极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公司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机制。通过财政资金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成立省级科技担保公司。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将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列为省政银企联席会议的支持重点,引导金融机构对国家级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融资需要予以优先支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运用债务融资工具满足科技型企业多方面的资金需求。在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的1200亿元授信额度中,安排一定额度用于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四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创新型企业成长。按照国家关于创业板的要求,积极鼓励创新型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融资。3.完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关于科技投入的政策规定。两年内,确保省级财政科技拨款占省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设区市、县(市、区)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达到2%。二是整合资源加大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省政府每年整合不少于2亿元资金,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无息借款、种子基金、补助(引导)资金、创业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扶持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三是加大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力度。根据《江西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每年启动2-3个重大科技专项。各设区市安排专项资金,每年实施1-2个重点科技项目。四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进一步增加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各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五是加大财政对专利专项资金的投入。各设区市设立专利资助资金,鼓励单位和个人申请专利。

(三)落实激励政策。

1.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制度和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组织实施用户示范工程等方式,鼓励使用自主研发的首台(套)装备。使用财政资金的重大建设项目及重大装备和产品采购项目,应首先采用省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对涉及民生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在落实扩大内需的措施中优先安排。

2.落实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研发投入,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研发费用,按照有关税收法律和政策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企业按照《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实施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条件的,按相关规定享受进口税收优惠。

第三篇:市人民政府关于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

市人民政府关于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以来对涉及政府及其相关部门8项工作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请予审议。

一、关于应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情况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

3月6日,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

听取和审议了市民政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应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情况的报告》,并提出了4条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如下:

(一)现阶段全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基本情况。

1、城市、农村低保。截至11月,全市城市低保对象4885户、11074人,共发放保障资金1762.5万元;全市农村低保对象达到7232户、16025人,共发放保障资金969.1万元。

2、农村“五保”供养。目前共有3644人享受“五保”待遇,其中集中供养1329人,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1800元;分散供养2315人,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1300元。共发放“五保”供养经费540.17万元。

3、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我市对集中供养的1329位“五保”老人和373名符合救助条件的重大疾病患者进行了医疗救助,发放救助资金106.8万元;对已申报的70名需要救助的大病医疗患者及时进行审核批准,预计救助资金总额将达到126.6万元,比去年增加1.2%。同时,还为所有城市低保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补助,共拨付补助资金49.6万元。

4、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目前全市共有126户享受了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其中城市低保户32户、农村低保户34户、困难群众60户,截至11月共发放困难群众临时救助金10.2万元。

(二)加大宣传力度,实施阳光操作。一是宣传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了全方位、多渠道、大范围的宣传,发放了城市低保“十五不准”单册3000份;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行风评议活动,发放《低保政策一册通》1份;走进“政风行风热线”访谈节目,对低保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在应城广场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民政政策宣传活动,现场答疑并发放大量宣传资料;与应城电视台联合主办了“走进民政,关注民生”的主题交流活动,让人民群众对低保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关注。二是低保热线制度化。及时受理低保、“五保”供养和城乡贫困群众医疗救助的政策咨询和问题投诉,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和调查核实工作。共接到咨询、投诉电话860多人次。三是业务培训经常化。组织低保工作人员系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业务知识,有效地提高了低保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三)加强动态管理,完善低保政策。4月6日到6月6日,市民政局与城中街道办事处及有关社区工作人员组成4个工作专班,对中心城区的3411户、9032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入户清查;7月6日至8月6日,按照孝感市“城市低保十五不准”的规定,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人员进行了集中评议,共取消不符合低保条件的1268户、3404人,调整637户、2020人,新增454户、871人。9月份,市民政局又组织了7个专班,用1个月的时间对全市382个村的农村低保对象进行了一次全面核查和集中评议,共取消不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200户、445人,调整73户、145人,新增137户、300人。我市还积极争取省民政厅支持,在原有农村低保对象的基础上新增了6005人的指标,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享受到了低保政策。通过两次城乡低保清查,取消了一批、调整了一批、纳入了一批,社会反响良好。既做到了动态管理,又宣传了低保政策,同时也消除了社会上不满的人情保、关系保。

(四)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五保”供养。,我市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1800元和1300元。为全市3644名“五保”对象每人每年划拨100元门诊费用和向医保部门缴纳30元医保费用,对他们在医保部门报销费用后剩余部分的50%予以报销,缓解了“五保”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协调各乡镇按政策落实福利院生产经营用地,鼓励农村福利院开展院办经济改善老人生活。从公益福利金中拿出近50万元对16所农村福利院进行了改扩建,今年又争取省民政厅资金近40万元对杨河镇中心福利院进行完善配套,达到了一级福利院标准。目前全市共有农村福利院24所,实现了愿意集中供养者“应养尽养”的目标。

(五)加强组织领导,多途筹集资金。一是积极对上争取省级最低生活保障金4564.96万元,其中城市低保资金2137万元、农村低保资金1397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资金582.96万元、农村孤儿救助资金46万元,城乡大病医疗救助资金402万元。二是市财政配套资金300万元,其中城市低保配套资金210万

第四篇:关于对县人大常委会对行政审判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处理方案

关于对县人大常委会对行政审判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处理方案

在接到人大常委会对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审议意见后,我院立即组织行政审判人员召开了专题会议,对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进行学习和讨论并认真分析,制定如下研究处理方案:

一、加强学习宣传教育,努力增强法制观念和行政诉讼意识。加大对行政审判和依法行政的宣传力度,加大对行政执法机关的宣传教育力度,强化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行政首长的法律意识,采取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营造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建设法治政府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牢固树立执法有保障、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的法制理念,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开创依法治县新局面。

二、提高司法水平,完善审判机制。一是严把立案关,对行政诉讼和行政非诉执行在立案前严格审查,安排专人向 参加行政诉讼的当事人释明行政诉讼相关规定;二是严把审限关,对行政诉讼和行政非诉案件进行统筹计划安排,安排好审理时间,严格做到在法定审限内审结;三是严把质量关,要求案件承办人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查明案件事实,依法公开审判。将案件质量和岗位目标考评责任制奖惩挂钩,以制度约束保障办案质量。

三、加强联系沟通,积极探索创新和完善行政审判工作机制。加强与行政机关的沟通与联系,通过通知、提示、诉前指导等措施,着力消除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为难情绪,着力提高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的应诉意识和能力。加强与行政机关的沟通联系,实现与行政机关的良性互动。加强对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特别要针对行政案件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一些容易忽视的程序问题,做到以案释法、讲深讲透,不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办案能力。建立和完善重大行政案件联席会议制度,对征地拆迁、整治“三违”等容易引起群体事件和激化矛盾的行政案件,要坚持联动司法,加强与政府及其他行政机关的沟通协调,建立行政执法与诉讼信息共享机制和化解矛盾纠纷长效机制,避免引起群体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四、加强行政审判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审判人员的法律 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行政审判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公正司法观念和人民法官的良好职业形象。针对行政审判涉及面广、业务性强的特点,要加强行政审判工作队伍的能力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拓宽行政审判人员的知识领域,增强审案实践能力,提高办案质量,注入新生力量,保持行政审判队伍稳定性,提升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行政审判工作的整体水平。

2015年10月14日

第五篇:关于落实人大对五五普法实施情况审议意见的报告

关于落实人大对五五普法实施情况审议意见的报告 五五普法工作自2006年实施以来,市人在高度重视,作出了《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的决议》,期间多次深入基层作调研、督促、指导。2009年5月26日又专门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五五普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作出了“关于五五普法实施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该意见对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对普法工作的认识,不断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实效,坚持普治并举,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市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现将贯彻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普法工作机制。市人大审议意见下了后,我们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学习贯彻,为扩大审议意见的知晓率,市普法办在海门普法内刊上刊登并贴海门普法网,使全市各乡镇市级机关各部门,了解掌握市人大审议意见的内容,通过对市人大审议意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对普法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普法工作机制。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门联动,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大普法格局已基本形成。如果说海门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一条街建设,在市依治办牵头下,公安、检察、法院、司法、“610”、海门镇、开发区、树勋镇等联手行动,尽花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市区文化广场、法治公园,海门镇中海村村民法治文化公园,树勋镇农民法治文化公园和市区步行街,法治文化一条街。

二是整合社会资源,营造大教育氛围。在暑期组织在校生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市司法局专门下发文件,组织3500名五老人员,利用 1

525个校外法制辅导站,通过法制讲座,学法讨论,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参观看守所等,对青少年学生组织300多场活动,参加活动达18万人次。新学年开学后,由市综治办牵头,公、检、法、司、教育局、关工委等部门联合抽调25人组成一个督导小组,5个宣讲小组赴47所初中以上学校进行巡回宣讲,受教育师生达10万人次。

三是强化普法机制,落实工作责任。近期根据上级要求,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普法办、司法局等单位联合或分别下发了《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示范单位(点)创建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公务员学法征文活动的通知》、《关于加强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领导干部学法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关于领导干部学法十个一活动的通知》、《关于加强法治文化“六个一”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海门市五五普法检查任务分解表》,把五五普法的各项任务分解以17个普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从而进一步强化了普法机制,使普法工作的各项任务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二、不断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的实效。根据审议意见,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普法工作的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不断扩大法制宣传教育覆盖面、影响力,努力提高普法针对性、实效性的要求,我们根据普法实际采取了如下创新举措。

一是弘扬法治文化,显现普法特色,市成立“法之韵”艺术团。市普法办、依治办、司法局、综合全市各业余文艺宣传队的特点,选定三厂镇新华街居委一支有20多个文艺爱好者组成的宣传队,经重点包装定为海门市“法之韵”艺术团,以文艺节目的形式宣传法律法规。成立以来已公演12场次,受教育群众欢迎,计划年内还将演出

30场次左右。

二是创新普法方式,探索学用结合。市普法办、司法局为探索学用结合的新方式,根据各类普法重点对象的实际需求,陆续编制青少年、国家、公务员、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的“依法行为指导卡”。首批印制青少年“青少年依法行为指导卡”二万多张已发送完毕,正在编制的公务员“依法行为指导卡”在近期发到公务员手中。计划在10月份之前“依法行为指导卡”的第一轮编制工作结束,然后听取各方意见和反映后,适时编排指导各学法群体依法行为,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学法和用法相结合。

三是创新教育平台,狠抓骨干培训。2009年4月28日,市普法办、司法局举办“2009机关普法骨干培训班”,参训人员106人,市普法办主任、司法局局长唐国强作动员讲话,审计、公安等部门作了经验交流,学习了省五五普法考核办法,普法办的同志作了普法业务工作专题辅导,培训推进了机关普法的开展,带动了全市普法工作的进行。

四是强化传统教育,谋求创新之路。我市在校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省范围内可以说是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法制系列教育从1996年起持续进行15年共编讲议53份37万多字。印刷6360多份,供法制报告团成员及法制副校长作法制宣讲6000多场次,受教育师生达百万人次以上。利用学校这个主阵地,开展法制系列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青少年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社会群体,为谋求适合在校青少年学法需要,每年9月份在市综治办牵头下,组织政法系统的法制报告团成员开展了巡回宣讲,在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肖振时的直

接带领下,5个宣讲小组分赴全市47所初中以上学校向学生们进行市统编的法制宣讲材料,这一创新之举,领导重视,组织严密,声势浩大,内容贴近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

五是编发学法笔记,规范学法内容。为规范国家公务员学法用法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普法办、人事局、司法局根据2009年公务员学法计划,把宪法、城乡规划法、禁毒法、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公务员法、刑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12部法律法规,以问答的形式供公务员对照学法,为检验公务员学法成果,近期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普法办、司法局根据上级要求下发了“关于对领导干部学法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推进公务员学法用法的高潮。

三、坚持普法并举,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市建设。为把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同时按上级要求,狠抓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工作,努力提升民主法治村(社区)的创建水平,为依法治市夯基固本。一是狠抓民主法治村(社区)的创建,全面提升创建水平。6月份市依治办、民政局、司法局经常深入村居,对民主法治村(社区)考核、验收、评估,认定海门镇海南社区、三厂镇青龙村等11个社区完全符合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条件,和包场镇新南村和海门镇五港村60个村(社区)完全符合南通市民主法治村条件,后经信访、计生、610办、综治办等单位会审后,分别向省和南通市推荐,8月份经省复验评估合格。

下载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情况的报告(书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情况的报告(书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