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统一战线论文(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00:3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统一战线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统一战线论文》。

第一篇:改革开放统一战线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的功能不断提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作用;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着力点;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网络化特点。

关键词:统一战线: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是党团结和领导全国一切积极力量,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法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这个法宝的重要作用,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指出,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发展的创新,对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统一战线的功能不断提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独特优势

1.凝聚功能不断提升

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都是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统一战线包括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和其他各界人士,集中了许多文化名人、科学技术专家、学者等方面的知识分子,是一个集中全体人民聪明才智的智力库。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党和政府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提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政策。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广大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工作热忱,他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有的创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大量社会急需的人才,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原工商业者、台胞台属、港澳同胞、侨胞侨属具有广泛的海内外社会关系,他们通过这些社会关系,为吸收建设资金、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牵线搭桥,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大旗,实行大团结、大联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倍增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经济建设上来,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实现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内在动力,它体现为中华民族对各民族的吸引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进入21世纪,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成为突出的时代特征。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企业的无疆界经营,诱发了文化观念上的“全球主义”,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部分公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淡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苏东剧变”以后,国际敌对势力以民族、宗教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破坏。西方发达国家还利用传播的网络化,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传播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加速转型的阶段,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使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经受严峻考验。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几乎可以将所有阶层的代表人物吸引进来,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包容并协调各民族、各阶层、各行业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面对世情和国情的新变化,统一战线通过发挥其政治整合和利益协调功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的重任。

2.整合功能更加凸显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其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也正趋于多样化,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必然导致许多新的社会利益群体的出现,从而使得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急剧增多,并表现出政治参与的高涨,给现有的政治系统带来压力。近年来,我国群体性冲突事件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些新情况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时期,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及时反映社会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而根据不同利益群体反映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政策,有些人就有可能谋求政治体系外的利益表达渠道,从而直接危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这就给我们党提出了对正在变化的社会进行新的政治整合的历史性任务。“所谓政治整合,是指政党把有共同利益与共同目标的社会政治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协调稳定的相互关系,以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这一政治整合任务完成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执政地位的得失,从而进一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成败。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组成的政治联盟,是党实现政治整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建立一个适合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需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也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在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的迅速增长和民主制度建设的循序渐进往往发生矛盾,导致国家政治的动荡,从而延缓现代化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是一个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为了实现最大范围的大团结、大联合,统一战线能够求大同存大异,最大限度地包容各种社会群体的不同政治诉求,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成员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有着理性的认识,对民主的本质和程序也有着较为客观的认知,他们代表和联系着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可以广泛收集本党所联系的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等渠道,有效地把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要求通过体制内的途径表达出来,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从而增强了党的政治整合能力。

3.协调功能日渐强化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包括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还应该包括建立反应灵敏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以消除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两极分化的弊端。为了降低前期改革的阻力和风险,我国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改革的路径是先试点后推广、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沿海后内地。率先改革的地区和行业获得明显的政策优势而先富起来,地区差别和行业差别不断扩大,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在跨入新世纪后,我国出现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社会和谐又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达到均衡、协调发展的状态。统战工作的基本职能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安排人事”,从本质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是开展利益协调,从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各阶级、阶层、团体的团结,调动最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因此,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作用。

“所谓统战工作开展利益协调,是指为使广大利益主体的求利活动受到适当制约所需的统战工作条件及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其目的在于促使各种利益主体普遍、长期、自觉地选择和坚持那些不损害并能有利于其利益主体获得正当利益的求利方式,使每一利益主体的求利活动都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方向上进行,从而促使和确保各种利益主体的正当利益得以长期、持续地实现和较快的增长。”统战工作通过发挥民间社团、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中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关系以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致富、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光彩精神,到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建功立业,是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有效办法。团结教育战线上的广大知识分子,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变人口压力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加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是加快建设有限、服务、高效、廉洁型政府的理性办法。随着国内矛盾减少,中华民族凝聚力就会不断增强,我国就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着力点

1.革命统一战线转变为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其他阶级、阶层、集团、党派和社会力量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成的政治联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是不同的,统一战线的对象构成也会因此发生一定的变化。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联盟,另一个是劳动者与剥削者(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这是一个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运用这个统一战线,领导全国各阶层各族人民,通过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70年代后期,我国国内阶级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已经大大加强,农民已经成为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广大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原来占有的生产资料早已转移到国家,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已经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者。各民主党派由原来的民族资产阶级、城市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转变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并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一部分,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人民政协应当积极开展工作,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台湾早日回归大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9月,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为“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正式称为“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名称的变动,反映了国内阶级状况和整个形势的根本变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把国内外、党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和壮大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范围应以宽为宜,只要赞成祖国统一,即使并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们,也要团结。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联盟”的形成

1982年5月,全国第十五次统战工作会议把爱国统一战线的统战对象列为十个方面:民主党派;无党派知名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干部;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原工商业者;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爱国的宗教领袖人物;去台湾人员的家属和亲友;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归国侨胞和国外侨胞。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统一战线的范围和规模得到扩大,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由大陆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一个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联盟的形成,使统一战线完成了新旧两个联盟的转换,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也存在两个联盟,即劳动者(工人和农民阶级)之间的联盟、劳动者和非劳动者(如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革命统一战线是阶级联盟,从本质上讲,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政治联盟,从本质上讲,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大陆内部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个体劳动者、私营工商业者也是拥护社会主义的,他们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主体。大陆以外的港澳台胞、国外侨胞可能是不接受社会主义的,但他们在向往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赞成“一国两制”,拥护祖国统一,并在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客观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时期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把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团结起来,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3.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着力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渐进式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就是使农民成为自主安排生产的市场主体。从计划经济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亿万农民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有效地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并不断深入发展,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社会声望在全社会重新分配,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兴阶层。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对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产生影响。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新世纪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表述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006年全国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扩大十五个方面: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原工商业者;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及眷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为新世纪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

“科学地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结构的状况,历来是党制定统一战线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建立、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基本前提。”在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之前,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阶级联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其非凡的理论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指出统一战线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统一战线的范围和规模得到扩大,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由大陆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一个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给统一战线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战工作的范围日益出现由小到大、由窄到宽、由上层人物到下层人物的扩大的趋势。统战工作从政治领域日益扩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领域,从大中城市不断延伸到农村和基层,从公有制领域越来越扩展到非公有制领域、从海内延伸到海外,也由此引起统战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三、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网络化特点

1.用“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是解决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推动统战工作发展的“跨江之桥”和“渡河之舟”,是统一战线运行机制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性质的变化决定了统战工作方式的转变。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正在逐步消失,阶级斗争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统一战线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的矛盾,等等,还是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只能用讨论、批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来解决。毛泽东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概括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一团结”。1957年以后,由于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被当成敌我矛盾来处理,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手段,使统一战线受到严重的损失。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虽然落后和腐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封建意识形态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但作为阶级的资本家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经不再存在,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内部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总的说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统一战线内部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根本愿望。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总题目,按照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坚持正面说服教育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的各种矛盾,积极帮助各方面的党外人士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取得新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改革开放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拉开了收入差距,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打破大锅饭的同时,又出现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由于收入分配的持续扩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内部结构和组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从中产生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拥有相当财富的高收入企业主阶层。社会流动的加快,阶级阶层的分化,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的产生,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人民内部的关系和矛盾趋于更加复杂和紧张,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问题。近年来,我国群体性冲突事件成高发态势,数量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这些矛盾的产生,不排除境内外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从中利用、策划、挑拨的可能,但主要还是物质利益分配不公正及其由此引起的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宗教意识的冲突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通过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另一方面,遵循“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用民主的、讨论的、批评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统一战线人民内部矛盾中的思想问题,还是行之有效的。

2.统战工作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协商的方式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不仅包括祖国大陆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而且还包括拥护祖国统一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但他们并不一定就认同社会主义。统战工作要根据“一国两制”的要求,树立求大同存大异的观念,善于求祖国统一之同、存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异,因此,平等商量、互相切磋的民主协商就成为达成共识、增进团结的主要方式。“民主协商是实现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主要方式,是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统一战线开展工作和活动的主要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新的利益阶层和组织群体不断涌现。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主体都应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参与政治以表达自身利益要求。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民主协商成为我国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实现当家作主的一条重要途径。

“民主协商的要旨在于决策前的充分协商和讨论,特点是尊重各方,照顾少数。协商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使参加协商的各方面人士全面了解有关情况,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和酝酿。协商中从善如流,凡是能够采纳的意见都采纳,不能采纳的说明情况和原因。”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士就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不仅重视决策的结果,更加重视决策过程的商讨,为社会各阶层、团体以及个人的利益诉求提供民主选举之外的另一条渠道,扩大了政治参与的途径,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对民主协商的形式作了具体规定。政治协商有两大类:直接协商和间接协商。直接协商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民主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三种形式讨论大政方针,听取意见。间接协商就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在人民政协中的合作协商。人民政协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在人民政协中,各党派以政党的名义参加会议,发表意见,提出提案。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并对民主协商的内容和程序作了具体规定,使民主协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统战工作开始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和网络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有效地利用十分有限的资源以快速实现工业化,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由此也形成了经济、政治、社会高度合一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结构简单,主要是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组成,党的统战工作的重点在上层,主要是在大城市及其上层单位开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日益增多,原来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统战对象也越来越多地被吸引到中小城市乃至乡镇工作。基层民主党派成员数量增加,非党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迅速增加,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来大陆投资和定居的港澳和台湾同胞也越来越多。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的扩大,也催生了“结社运动”,商会、行业协会、同乡会、学会等各种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统战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工作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出现了从政治领域向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渗透,由公有制单位向非公有制单位的拓展,由大中城市向小城市和广大乡镇延伸的趋势,参与统战工作的部门和组织日益增多。基层统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

在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下,个人的一切社会事务和利益诉求都由单位负责协调。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政治、社会高度合一的单位体制开始松动,许多人从原有的单位体制中脱离出来,成为没有固定隶属系统、部门和单位的“社会人”,在社区安家落户。社区统战工作成为基层统战工作的重要领域。统战工作领域的扩大和对象的增多,传统统战工作方式已无法适应,需要整合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创新工作载体,延长工作手臂,建立“大统战”的工作格局。新世纪新阶段的统战工作因时而变,开始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和网络化特点。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悄然兴起的“社团革命”突破了条块分割的单位体制制约。社团组织看似结构松散,但参加人员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相互容易产生认同,感情联系较强。通过联系一个社团成员可以联系一片人。因此,社团组织被吸收进入统一战线队伍。社团组织既是统战对象,又是统战主体,统战工作形成了社会化局面。网络具有开放交互、资源共享的特征,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统战工作通过网络有针对性地掌握和了解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政治态度、利益诉求和思想动向,积极宣传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负面声音,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建议,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提供多种维权、服务咨询的方便,从而使统战工作具有了最大的开放性。

总之,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统一战线具有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特殊功能,在党和国家的全局工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同的经济成分、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在数量上和规模上不断扩大,新的统战对象大量涌现,统一战线的对象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的明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升,为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有序的政治参与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统一战线的不断发展壮大,统战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工作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参与统战工作的各种社会团体和部门也逐渐增多,统战工作越来越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新特点。

第二篇:改革开放论文

乘改革开放之风,建西北现代化小城镇群

————*旗城镇化建设之我见

改革开放是我国探索强国之路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对内改革(生产责任制);经济特区的设立;国民经济调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改革经济体制,提出商品经济概念;国有企业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分税、金融体制、外贸体制改革;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等几个过程,这些过程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完善的过程。可以说最后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目前我国最完善的改革开放政策,而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对于我旗,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实现这三个基本点的根本办法,而小城镇建设又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小城镇是以集聚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地区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一、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我旗地处祖国的大西北,立地条件差,环境恶劣,产业结构较发达地区单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比较典型,扶贫任务艰巨。加速推进城镇化,既是我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

1、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牧区,特别是像我旗这样经济十分落后地区,加上近几年退牧还草工程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的实施,传统农牧业已经不能实现农牧民的小康梦想。要让农牧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推进城镇化,实现农牧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牧民的数量,提高人均产出比率,这样农牧区留守劳动力的价值也就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长。同时,我旗现阶段正在依托各个苏木镇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各种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对劳动力需求也不断增加,致使各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较以前有了大幅度增强,因此,农牧区人口大批转移得以实现,这将对我旗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产生重要意义。

4、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旗地形地貌以沙漠戈壁为主,巴丹吉林沙漠横贯全境,占到全旗总面积的60%。境内无地表径流,年均降水量 100毫米,年均蒸发量 4100毫米,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只有通过城镇化,将农牧民集中起来,采用现代化圈养和转变部分农牧民的谋生方式,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才能解决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5、推进城镇化,将有利于扩大经济增长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通过推进小城镇建设,一是可以调节各类人群的资金投向,特别是农牧民的资金投向,将资金投向城镇基础、企业、住宅建设等方面,扩大投资需求。二是在小城镇就业的人口增多,其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消费结构更趋于城市化水平,随之消费金额也会相应增加,对经济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6、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牧民素质修养

大力推进城镇化,把广大农牧民引进城镇,开阔眼界,转变传统观念,有利于集中开展各种教育,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水平,改变其传统的生活方式。

二、我旗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我旗着眼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了撤乡并镇力度,将原有的13个苏木镇撤并为目前的5个。并整合社

而第三产业80%以上却都集中在了额镇地区。四是发展规划难以全部落实。每次规划都规划的十分详细,同时还经过了多次修改,但却缺少了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和约束能力,造成许多项目落地困难。

三、加快我旗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强化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的权威性

加强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规划管理工作,必要时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监督小组或部门。规划必须通过专家的论证和居民的审议,一经通过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要变动,必须经专门机构审议通过,以保证了发展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严肃性和约束性。

2、抓好小城镇建设与小城镇经济建设,促进小城镇和谐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小城镇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涵盖建设,建设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必须正确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经济的关系,注意克服重建设轻经济、或先建设后经济、或以建设代经济,认为小城镇建设搞得好,经济自然就上去了,或认为经济上去了,建设自然就搞好的倾向。着重考虑小城镇的产业布局、经济区域布局,同时搞好小城镇社会事业建设。

3.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 城市的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城市发展积累因果论理认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

过引进竞争机制,来提高我旗特色产业活力,促进产业发展;或是由政府部门介入,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与相关高校合作,培养定向的高技术人才,然后用以招商引资或出卖给旗内相关企业,以达到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

5、建立特色产业监督制度,搞好企业服务

目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实施情况来看,对于独特的、民族的产业,国家持支持的态度,不但办理相关手续相当简便,同时还经常下达产业引导资金,由于这样我们更应该为特色企业着想,帮助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并积极为企业申请国家引导资金,借此可以利用国家资金介入企业管理,建立企业监督制度,监督企业运行状况,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6、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一是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牧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利益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和吸引外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二是,通过小城镇安居工程,吸引农牧民建房资金。三是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功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9-

第三篇:改革开放论文

成绩

论文题目:改革开放30年家乡之变化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教师:王丹

学生姓名:邱晓瑜

院(系):经管系 年级:09级 班级:3班

改革开放30年家乡之变化

我的家乡山西朔州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诞生的一个新兴城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朔州市走过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段。在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过去几十年中,朔州市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一道道闪光的轨迹。特别是在1989年朔州正式建市后,区域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形成了几个历史性的发展高潮,经过建市20年的发展,朔州这座年轻的城市已经初具规模,一座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正在茁壮成长。从1978以来,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三十几年弹指一挥间,而今,朔州这片热土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北京到晋北矿区,反差太大了,车站、民居那样破,一切是那样落后,人们那样穷,我看到唯一的水泥建筑就是县里的招待所。”这是安太堡露天煤矿的英国专家威廉姆斯1985年初到朔州的感受。那时,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刚刚建立,它催生了朔州这座年轻的城市,也给它深深打上了改革开放的烙印。

从那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朔州人民面对薄弱的国民经济基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克服自然条件恶劣,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各种不利条件,依靠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激发出来的活跃生产力,取得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解决了广大农民生活温饱问题。随后,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呈现出逐年旺盛的发展态势,传统产业逐步焕发生机,新兴产业逐年成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合理化迈进,特别是第三产业从小到大,快速增长,整个国民经济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取得的一系列进步无不在昭示着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恩泽。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节奏明显加快。经济总量从1949年的4961万元,1964年首次突破亿元,用去15年时间;到1973年跃上2亿元,用去9年时间; 1977年超过3亿元,用去4年时间;到1980年超过4亿元,用去4年时间; 1982年跃上5亿元,用去2年时间。到1987年突破10亿元,用去7年时间; 1990年突破20亿元,1993年跃上30亿元,都只用去3年时间。此后的节奏进一步加快,每年基本上以10亿元的增量扩大,1998年突破80亿元。上世纪末由于煤炭市场衰退的消极影响,再加上自然灾害对第一产业的袭击,从1998年到2001年连续4年经济实力没有取得明显提高,始终维持在80亿元左右,直到2002年,全市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性发展,再次跃上快车道,当年完成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大关,从此每年的增量均在20亿元以上,并呈逐年加速态势,2005年增量34亿元,2006年的增量提高到52亿元以上,2010年增量达到11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朔州市严格执行国家人口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取得显著成绩,1979—2010年,全市总人口仅增长1.3%,比改革开放前26年的年平均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而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7.7倍,年均增长10.6%。

(二)财政收支大幅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朔州市地方财政收支大幅增长。2010

年与1978年比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由2553万元增加到30.2亿元,增长117.3倍,年均增长17.9%。其中1989年朔州建市到1995年,财政增速明显快于建市前水平,年均增长13.6%;“九五”期间,由于经济增长受制于煤炭市场萧条,财政增收速度明显放慢,年均仅增长4.6%;“十五”时期,随着市场对能源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推动了朔州主导产业大发展,地方财政收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22.7%;“十一五”以来,地方财政收入连上两个新台阶,年均长63.4%。

2010年与1978年比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40倍,达到44.1亿元,年均增长18.5%。1978年全市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5元,2010年增加到2013元,30年增长78倍多,年均增长16.3%。

(三)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的钟声首先在农村敲响,也为朔州市农村迎来了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次春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快速地释放出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生态畜牧基地建设成为朔州产业转型的一大基本方略,奶业已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奶牛存栏和鲜奶产量均占到了全省的一半。

在山阴县八里庄人畜分离奶牛养殖小区,养殖大户李文平说,早些年奶牛都是各家各户散养,牛群混居,牛棚内粪便横流,活动场所也不够大,牛奶产量、质量都难以保证。如今养殖小区里,一排排标准化的牛棚整齐排列,牛舍、饮水区、干草棚、机械化挤奶站,场区分工明确,棚外的奶牛运动场上,一头头刚吃饱的奶牛正悠闲自得地晒着太阳,饮着水……

(四)工业经济发展迅猛

改革开放以来,朔州市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依托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通过中央地方共同投资,形成了以煤电工业为支柱,乳品、陶瓷、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为全市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并非一蹴而就。在好多人的印象中,过去朔州地方煤矿挖煤都是赶着牛车到井下去挖,不仅不安全,而且工作效率低。而如今在山阴县,一条亚洲最长的超远程带式输煤专线,不仅让附近居民免受煤尘、噪音污染,每年还可节省运费1亿元。同时,它也演绎了一出完整的煤炭深加工历程。

(五)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朔州这座年轻的城市,既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也是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迅速成长起来的一座新兴能源工业城市。1989年朔州建市后,朔州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一张崭新的白纸上,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城市新画卷,由最初确定的煤都、电都、奶都,进而提升为建设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朔州建市后近20年来,经济大规模集中投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位显著提高,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已初具规模。朔州市加大城市污染综合治理力度,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晋北次中心城市的能力逐步形成。

(六)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是朔州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生活质量改善最明显的时期。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建立……

在朔城区居住了30多年的席鹏老人对记者说,过去一到冬季,家家户户用火炉

取暖做饭,市区上空从早到晚烟雾笼罩,连鸟雀都不见影踪。但如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蓝盈盈的天,前些时还飞来了白天鹅……

如今,那位外国专家所说的景象完全不见了影踪,“城市、建筑、交通、医院、学校、宾馆、饭店就像魔术师变出来的一样。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难‟,我要出去吃饭,西餐、中餐都有,小饭馆和星级酒店一家挨着一家,我该选择哪一家?从一个落后于全国的北方内陆地区到生产总值突破三百亿元的塞外明珠,从一个祖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无名小城到如今成为颇具经济竞争力的魅力城市,从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矿产资源沉睡千年的“处女地”,正在迅速成长成为一个朝全国、全世界煤炭之都、陶瓷之都、电力之城、园林城市、畜牧大市、旅游新地迈进的城市!聚焦今日,朔州大地林草茂盛,乳香飘溢,乌金滚滚,贸易活跃,到处生机勃勃,令人无限遐想!是改革开放赋予了我们新的生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朔州人民,必定能突破种种困难,使我们的家乡朔州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历史台阶!

参考文献:

《朔州日报》 2010年11月第四期

《山西志》 曹晓宇编

《论我眼中的朔州》 李遹

第四篇:改革开放论文

主题:改革开放30周年

大纲:

1.改革开放的综述

2.原因以及关键

3.启示及展望

改革开放伊始

改革开放的体现——制度和影响

成就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成功——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把握规律,三十年,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差不多是半辈子了;三十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算是一段非常长的时间。转眼,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

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但是站在这个起点的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人按职能分,可以分为三类:思考者、宣传者、实践者。同样,改革开放也经历着思考、宣传和实践这样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前移不断反复,不断进步。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是这么一个思考者,他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从一个设计者的角度思索着祖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发展建设,蓝图是根本,所以设计者就显得特别重要,当然,除了小平同志,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设计者为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在贡献者里面,我们不能忘记马克思,任何行动,思想先行,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对我国影响极大,其思想结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思考方向,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更,我们不能忘记马克思,在改革开放的过程是设计者将马克思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是一个历史的转变,思考以及设计的成果在改革开放中就体现于理论创新,“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这不是一句空话,虽然它常被挂在嘴边,可能因为“司空见惯”,许多人对它也就麻木了。在设计者们精心的思索下,改革开放的指导理论日臻实用和完善,正是有争取和适时的理论的指导,改革开放才能够不断焕发出新气息、大成就。

第五篇:爱国统一战线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扬帆远航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30年,也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蓬勃发展的30年。

一、新时期统一战线发生了深刻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确立并不断发展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党对统一战线地位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由“三大法宝”之一发展为“三个法宝”。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工作重点的转移,指出:“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针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强调指出:“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党的十六大后,胡锦涛同志根据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进一步指出:“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使我们对统一战线重要地位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为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统一战线的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由“四个阶级”的联盟发展成为“四者”的政治联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统一战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阶级联盟,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我国阶级状况和社会结构变化认识的深化,我们党提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政治联盟,现在进一步发展成为包括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在内的“四者”的政治联盟。这一性质的根本变化,使统一战线的范围、对象、任务、工作方式方法等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由大陆范围内扩展到大陆范围外,体制内拓展到体制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的“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两个重要概念,对新时期统一战线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提出,使统一战线由大陆范围内扩展到大陆范围外,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提出,使统一战线由体制内拓展到体制外。与此相适应,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15个方面,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宽有利,而不是窄有利”的思想,有利于形成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大联合。

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发生战略性转移:由为阶级斗争服务转变到为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和谐服务。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其主要任务必须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而不断调整和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是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服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是为顺利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服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统一战线的主要任务也转移到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一转变带有根本性、战略性,使统一战线的工作理念、内容、手段和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

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由封闭性转变为开放性、社会化。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调整,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的发展,统一战线的工作主体、方法手段、载体渠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由统战部门承担向党政有关部门、社区、社团共同承担转变,从政治领域向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拓展,从主要在大中城市开展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乡镇延伸,从主要做“单位人”工作向同时做“社会人”工作方向发展。这种转变进一步拓展了统战工作的视野,延伸了统战工作的手臂,丰富了统战工作的手段。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统一战线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彻到党的工作的各个方面,必须全党一致努力,才能做好。

建国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反复强调要在统战工作中贯彻党的统一领导和全党做统战工作,多次指出没有统一战线工作,任何事情都是办不好的。要使重视统战工作的党内同志愈来愈多。邓小平同志一直强调统战工作不仅仅是统战部门的事,任何部门的工作都不能与统战工作相脱离。全党各个部门都要重视统战工作,统战政策要靠全党贯彻。这些精神,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江泽民:《努力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1990年6月11日)

统一战线工作是全党的工作,而不仅仅是统战部门的事。如果没有全党的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是做不好的。各级党委都要有这种政治认识和战略眼光,把统一战线看作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这个法宝牢牢地掌握起来,作为党委工作的重要一环。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都要带头做统战工作,参加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模范地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对党外朋友要坦诚相待、不打官腔、虚心求教、热情关怀。——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11月7日)

2011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日前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座谈会。会上胡锦涛强调,我们要继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

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携手奋斗。希望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为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下载改革开放统一战线论文(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统一战线论文(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文

    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文(2500左右)浅谈改革开放 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我们对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实施有了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是中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调研报告 ——从我家乡的变化谈起 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班级:化学类1班 编辑小组:张福庆、邱成伟、何政、王静、蒋安南、朱凯帅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二、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论文 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一个决定中国人命运的决策被提上日程,那就是改革开放。在国内改革,对国外开放,是这项决策的基本含义,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适......

    改革开放30周年论文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和惊叹的伟大......

    改革开放(党校论文)

    简论中国之“改革开放” 这几天,在家中刚好无事,就与爸爸谈了谈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爸爸是具有二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并且,爸爸其实也更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毛概论文---改革开放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实践证......

    毛概 改革开放论文

    我国的改革开放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源远流长的文化,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奴隶制的社会的夏、商、周,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论文 改革开放

    中国近代史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沧海桑田,三十年今非昔比,伟大的中国人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系列的感天动地的伟大成就,不仅让世界注目,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