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党校论文)
简论中国之“改革开放”
这几天,在家中刚好无事,就与爸爸谈了谈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爸爸是具有二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并且,爸爸其实也更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真正成果。现在,我就关于此次谈话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要说的,便是“改革开放”的含义,其实从字面上便很好理解:“改革”便是要改变过去的错误,改变旧的、不现实的观念,走正确的发展道路;“开放”便是要真正打开国门,学习先进的知识文化,并为我所用、补我之短。为什么非要“改革开放”?关于这个问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已经给了我们最准确的答复:“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学习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长处,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知识、文化知识和技术知识。”就是说,应该取长补短,学习别人优秀的东西,并使自己得以发展成长。在1978年以前的中国,不正是需要发展,需要富强吗?而改革开放则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实现和伟大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为什么说是必经之路?就这个问题,我觉得历史能给予我们最好的答案!
就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来看,改革开放无疑是成功的,而且是相当的成功!其中的重要原因,便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书本或旧的观念出发。
在这里,我就想说一说改革开放带给我家乡的变化:
我爸爸生活在一个非常非常穷困的,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的村子,叫:木耳村。在改革开放以前,即爸爸小时候,从生活细节来说吧:衣服,是用破布缝起来的,但还得几兄弟轮着穿;房子,是几十年的老土房;出了村子,要去县城,得走几天的时间„„而改革开放后,政府资助村子修起了水泥路,水泥路村村相通,使得村与村的贸易更加频繁与快速,去县城也更加的便捷,有买卖,有钱赚,这才使得村子里的人真正富了起来!我爸爸也才能到县城去读书,而我,也才能有这么好的生活!
当然,这只是关于我家乡的一个很小很小,几乎微不足道的故事。它只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中的一个小小的事例。但它却反映出了一个真正的,不可争的事实: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不正能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但在这三十年中,中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却是难以用短短几十行字来概括的。因为它涵盖了太多太多的变化:经济腾飞、载人卫星上天、奥运举办„„而我们,则更应该以为中华之腾飞为己任,以前辈为榜样,努力学习科技知识,文化知识,为中国的明天,为民族的未来,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二篇:改革开放论文
乘改革开放之风,建西北现代化小城镇群
————*旗城镇化建设之我见
改革开放是我国探索强国之路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对内改革(生产责任制);经济特区的设立;国民经济调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改革经济体制,提出商品经济概念;国有企业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分税、金融体制、外贸体制改革;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等几个过程,这些过程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完善的过程。可以说最后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目前我国最完善的改革开放政策,而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对于我旗,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实现这三个基本点的根本办法,而小城镇建设又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小城镇是以集聚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地区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一、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我旗地处祖国的大西北,立地条件差,环境恶劣,产业结构较发达地区单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比较典型,扶贫任务艰巨。加速推进城镇化,既是我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
1、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牧区,特别是像我旗这样经济十分落后地区,加上近几年退牧还草工程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的实施,传统农牧业已经不能实现农牧民的小康梦想。要让农牧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推进城镇化,实现农牧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牧民的数量,提高人均产出比率,这样农牧区留守劳动力的价值也就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长。同时,我旗现阶段正在依托各个苏木镇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各种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对劳动力需求也不断增加,致使各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较以前有了大幅度增强,因此,农牧区人口大批转移得以实现,这将对我旗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产生重要意义。
4、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旗地形地貌以沙漠戈壁为主,巴丹吉林沙漠横贯全境,占到全旗总面积的60%。境内无地表径流,年均降水量 100毫米,年均蒸发量 4100毫米,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只有通过城镇化,将农牧民集中起来,采用现代化圈养和转变部分农牧民的谋生方式,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才能解决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5、推进城镇化,将有利于扩大经济增长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通过推进小城镇建设,一是可以调节各类人群的资金投向,特别是农牧民的资金投向,将资金投向城镇基础、企业、住宅建设等方面,扩大投资需求。二是在小城镇就业的人口增多,其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消费结构更趋于城市化水平,随之消费金额也会相应增加,对经济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6、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牧民素质修养
大力推进城镇化,把广大农牧民引进城镇,开阔眼界,转变传统观念,有利于集中开展各种教育,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水平,改变其传统的生活方式。
二、我旗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我旗着眼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了撤乡并镇力度,将原有的13个苏木镇撤并为目前的5个。并整合社
而第三产业80%以上却都集中在了额镇地区。四是发展规划难以全部落实。每次规划都规划的十分详细,同时还经过了多次修改,但却缺少了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和约束能力,造成许多项目落地困难。
三、加快我旗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强化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的权威性
加强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规划管理工作,必要时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监督小组或部门。规划必须通过专家的论证和居民的审议,一经通过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要变动,必须经专门机构审议通过,以保证了发展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严肃性和约束性。
2、抓好小城镇建设与小城镇经济建设,促进小城镇和谐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小城镇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涵盖建设,建设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必须正确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经济的关系,注意克服重建设轻经济、或先建设后经济、或以建设代经济,认为小城镇建设搞得好,经济自然就上去了,或认为经济上去了,建设自然就搞好的倾向。着重考虑小城镇的产业布局、经济区域布局,同时搞好小城镇社会事业建设。
3.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 城市的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城市发展积累因果论理认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
过引进竞争机制,来提高我旗特色产业活力,促进产业发展;或是由政府部门介入,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与相关高校合作,培养定向的高技术人才,然后用以招商引资或出卖给旗内相关企业,以达到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
5、建立特色产业监督制度,搞好企业服务
目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实施情况来看,对于独特的、民族的产业,国家持支持的态度,不但办理相关手续相当简便,同时还经常下达产业引导资金,由于这样我们更应该为特色企业着想,帮助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并积极为企业申请国家引导资金,借此可以利用国家资金介入企业管理,建立企业监督制度,监督企业运行状况,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6、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一是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牧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利益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和吸引外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二是,通过小城镇安居工程,吸引农牧民建房资金。三是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功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9-
第三篇:改革开放论文
成绩
论文题目:改革开放30年家乡之变化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教师:王丹
学生姓名:邱晓瑜
院(系):经管系 年级:09级 班级:3班
改革开放30年家乡之变化
我的家乡山西朔州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诞生的一个新兴城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朔州市走过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段。在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过去几十年中,朔州市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一道道闪光的轨迹。特别是在1989年朔州正式建市后,区域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形成了几个历史性的发展高潮,经过建市20年的发展,朔州这座年轻的城市已经初具规模,一座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正在茁壮成长。从1978以来,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三十几年弹指一挥间,而今,朔州这片热土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北京到晋北矿区,反差太大了,车站、民居那样破,一切是那样落后,人们那样穷,我看到唯一的水泥建筑就是县里的招待所。”这是安太堡露天煤矿的英国专家威廉姆斯1985年初到朔州的感受。那时,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刚刚建立,它催生了朔州这座年轻的城市,也给它深深打上了改革开放的烙印。
从那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朔州人民面对薄弱的国民经济基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克服自然条件恶劣,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各种不利条件,依靠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激发出来的活跃生产力,取得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解决了广大农民生活温饱问题。随后,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呈现出逐年旺盛的发展态势,传统产业逐步焕发生机,新兴产业逐年成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合理化迈进,特别是第三产业从小到大,快速增长,整个国民经济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取得的一系列进步无不在昭示着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恩泽。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节奏明显加快。经济总量从1949年的4961万元,1964年首次突破亿元,用去15年时间;到1973年跃上2亿元,用去9年时间; 1977年超过3亿元,用去4年时间;到1980年超过4亿元,用去4年时间; 1982年跃上5亿元,用去2年时间。到1987年突破10亿元,用去7年时间; 1990年突破20亿元,1993年跃上30亿元,都只用去3年时间。此后的节奏进一步加快,每年基本上以10亿元的增量扩大,1998年突破80亿元。上世纪末由于煤炭市场衰退的消极影响,再加上自然灾害对第一产业的袭击,从1998年到2001年连续4年经济实力没有取得明显提高,始终维持在80亿元左右,直到2002年,全市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性发展,再次跃上快车道,当年完成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大关,从此每年的增量均在20亿元以上,并呈逐年加速态势,2005年增量34亿元,2006年的增量提高到52亿元以上,2010年增量达到11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朔州市严格执行国家人口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取得显著成绩,1979—2010年,全市总人口仅增长1.3%,比改革开放前26年的年平均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而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7.7倍,年均增长10.6%。
(二)财政收支大幅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朔州市地方财政收支大幅增长。2010
年与1978年比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由2553万元增加到30.2亿元,增长117.3倍,年均增长17.9%。其中1989年朔州建市到1995年,财政增速明显快于建市前水平,年均增长13.6%;“九五”期间,由于经济增长受制于煤炭市场萧条,财政增收速度明显放慢,年均仅增长4.6%;“十五”时期,随着市场对能源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推动了朔州主导产业大发展,地方财政收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22.7%;“十一五”以来,地方财政收入连上两个新台阶,年均长63.4%。
2010年与1978年比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40倍,达到44.1亿元,年均增长18.5%。1978年全市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5元,2010年增加到2013元,30年增长78倍多,年均增长16.3%。
(三)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的钟声首先在农村敲响,也为朔州市农村迎来了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次春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快速地释放出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生态畜牧基地建设成为朔州产业转型的一大基本方略,奶业已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奶牛存栏和鲜奶产量均占到了全省的一半。
在山阴县八里庄人畜分离奶牛养殖小区,养殖大户李文平说,早些年奶牛都是各家各户散养,牛群混居,牛棚内粪便横流,活动场所也不够大,牛奶产量、质量都难以保证。如今养殖小区里,一排排标准化的牛棚整齐排列,牛舍、饮水区、干草棚、机械化挤奶站,场区分工明确,棚外的奶牛运动场上,一头头刚吃饱的奶牛正悠闲自得地晒着太阳,饮着水……
(四)工业经济发展迅猛
改革开放以来,朔州市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依托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通过中央地方共同投资,形成了以煤电工业为支柱,乳品、陶瓷、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为全市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并非一蹴而就。在好多人的印象中,过去朔州地方煤矿挖煤都是赶着牛车到井下去挖,不仅不安全,而且工作效率低。而如今在山阴县,一条亚洲最长的超远程带式输煤专线,不仅让附近居民免受煤尘、噪音污染,每年还可节省运费1亿元。同时,它也演绎了一出完整的煤炭深加工历程。
(五)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朔州这座年轻的城市,既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也是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迅速成长起来的一座新兴能源工业城市。1989年朔州建市后,朔州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一张崭新的白纸上,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城市新画卷,由最初确定的煤都、电都、奶都,进而提升为建设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朔州建市后近20年来,经济大规模集中投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位显著提高,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已初具规模。朔州市加大城市污染综合治理力度,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晋北次中心城市的能力逐步形成。
(六)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是朔州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生活质量改善最明显的时期。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建立……
在朔城区居住了30多年的席鹏老人对记者说,过去一到冬季,家家户户用火炉
取暖做饭,市区上空从早到晚烟雾笼罩,连鸟雀都不见影踪。但如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蓝盈盈的天,前些时还飞来了白天鹅……
如今,那位外国专家所说的景象完全不见了影踪,“城市、建筑、交通、医院、学校、宾馆、饭店就像魔术师变出来的一样。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难‟,我要出去吃饭,西餐、中餐都有,小饭馆和星级酒店一家挨着一家,我该选择哪一家?从一个落后于全国的北方内陆地区到生产总值突破三百亿元的塞外明珠,从一个祖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无名小城到如今成为颇具经济竞争力的魅力城市,从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矿产资源沉睡千年的“处女地”,正在迅速成长成为一个朝全国、全世界煤炭之都、陶瓷之都、电力之城、园林城市、畜牧大市、旅游新地迈进的城市!聚焦今日,朔州大地林草茂盛,乳香飘溢,乌金滚滚,贸易活跃,到处生机勃勃,令人无限遐想!是改革开放赋予了我们新的生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朔州人民,必定能突破种种困难,使我们的家乡朔州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历史台阶!
参考文献:
《朔州日报》 2010年11月第四期
《山西志》 曹晓宇编
《论我眼中的朔州》 李遹
第四篇:改革开放论文
主题:改革开放30周年
大纲:
1.改革开放的综述
2.原因以及关键
3.启示及展望
改革开放伊始
改革开放的体现——制度和影响
成就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成功——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把握规律,三十年,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差不多是半辈子了;三十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算是一段非常长的时间。转眼,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
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但是站在这个起点的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人按职能分,可以分为三类:思考者、宣传者、实践者。同样,改革开放也经历着思考、宣传和实践这样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前移不断反复,不断进步。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是这么一个思考者,他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从一个设计者的角度思索着祖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发展建设,蓝图是根本,所以设计者就显得特别重要,当然,除了小平同志,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设计者为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在贡献者里面,我们不能忘记马克思,任何行动,思想先行,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对我国影响极大,其思想结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思考方向,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更,我们不能忘记马克思,在改革开放的过程是设计者将马克思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是一个历史的转变,思考以及设计的成果在改革开放中就体现于理论创新,“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这不是一句空话,虽然它常被挂在嘴边,可能因为“司空见惯”,许多人对它也就麻木了。在设计者们精心的思索下,改革开放的指导理论日臻实用和完善,正是有争取和适时的理论的指导,改革开放才能够不断焕发出新气息、大成就。
第五篇:党校论文
基层领导干部执行力“缩水”现象探析 执行力“缩水”,顾名思义,是指在执行上级方针政策、完成工作任务中存在折扣、走样、梗阻、甚或流产的现象。因此,基层领导干部执行力“缩水”,势必会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直接关系党的事业能否科学、健康发展,意义十分重大。鉴此,就当前基层领导干部执行力“缩水”现象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基层领导干部执行力“缩水”的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基层领导干部执行力“缩水”已表现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机械”型执行,按惯例、凭经验,不讲创新,照搬照套。集中表现在:唯规定,不结合实际。以上级规定为教条,照本宣科,不顾实情,机械照搬,简单拿来,上下一般粗;唯形式,不考虑效果。甘当“传声筒”、“留声机”,工作有布置没落实,有规划没行动,有开头没结果,有安排没检查,有启动没跟踪,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做在会上,摆开的架势大,收到的实效少;唯经验,不寻求突破。以老套套行事,用老办法工作,习惯念老经、走老路,工作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缺乏闯劲,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没有特色。长此以往,这种执行易滋生干部的形式主义。第二种,“主观”型执行,唯喜好,论心情,不讲科学,随心所欲。集中表现在:唯资历,不讲民主。“家长”作风,自以为是,工作摆老资格,作风不民主,遇事不商量,个人说了算。行为武断,朝令夕改,决策拍胸脯,规划届届都有新花样,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工作没有连续性,这在“一把手”中表现尤显突出;唯喜好,不讲原则。工作因喜好而为,挑三拣四,挑肥拣瘦,自己喜欢的多做,反之少做甚或不做,工作原则性不强;唯心情,不讲责任。工作视心情而定,时好时坏,时松时紧,心情好时,大干特干,心情糟时,消极怠工,出人不出力,工作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长此以往,这种执行易滋生干部的自由主义。第三种,“利益”型执行,图名利,重个人,不讲大局,唯利是行。集中表现在:唯团体利益,不讲大局。以小团体利益为落脚点,利益主义严重,凡事把单位和部门利益放在第一位,有利益的抢着干,没利益的不推就躲,无视整体的发展大局;唯个人利益,不讲奉献。以个人利益为取舍,用心营私,与己有益,“抢摊登陆”,与己无益,高高挂起。有的甚至以权谋私,不给好处不办事,开口讲价钱,伸手要利益;唯上级利益,不讲群众观念。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唯上欺下,把上级和领导当成“如来佛”,虔诚膜拜,趋之若鹜,百般讨好,领导喜欢什么就干什么,领导说什么就做什么,不顾群众权益。长此以住,这种执行易滋生干部的利益主义。第四种,“无过”型执行,混日子,求平安,不讲作为,敷衍了事。集中表现在:唯热情,不求落实。空有壮志豪情,却无行为之力,说起来惊天动地,做起来毛毛细雨。有的遇到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束手无策,本领恐慌,打不开局面,常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唯现状,不求长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安于现状,谋事无规划,做事没重点,按天看在忙,按月看在干,按年看什么也没干成,不思安危,不思进取,工作缺乏闯劲;唯好好,不求有功。“怕”字当头,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不愿得罪人,怕困难,怕惹事,怕诬告,怕丢票,怕担责,遇事避重就轻,碰到问题绕道走,歪风邪气不敢管,难事硬事不敢抓,甘当“好好先生”。长此以往,这种执行易滋生干部的悲观主义。
二、基层领导干部执行力“缩水”的根源 研究分析,造成基层领导干部执行力“缩水”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干部能力素质的提升与新时代要求发生偏离。
问卷显示,有36.7%的人认为放松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导致自身能力素质提升过慢是造成执行力“缩水”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主要是干部长期放松学习所致,有的基层领导干部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总认为自己学历高、本领大,不能与时俱进地抓学习;有的学习不够系统,学习方式单一,所谓的自学、集中学多数是在应付,流于形式走过场,对新理论新知识新法律没有进行系统学习培训,尤其是一些基层单位和乡镇的副职很难有机会到党校、行政学院进行集中、系统的培训,有些甚至在岗几十年从未经过脱产集中培训;有的学习不讲求实效,就学习抓学习,不能把学习同提高素质、推进工作有机结合,学难致用,学习效果差,等等,直接导致了基层领导干部的整体能力素质提升缓慢,甚至有日趋滑坡之势,出现“知识、本领”恐慌,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不相吻合,不相匹配,造成执行中思路不宽、方法不多、成效不大,遇到新问题新事物新矛盾,只有凭经验、凭吃“老本”去执行,最终影响党的事业的健康发展。
2、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导致干部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求利倾向、金钱价值观等不良风气,客观上对基层领导干部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观念形成了冲击,有些人经不起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不良思潮的诱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有的思想上产生拜金主义,党性原则逐步淡化,理想信念出现动摇,宗旨意识被搁浅,工作作风脱离群众,追名逐利的思想不断滋生蔓延;有的工作上讲究利益主义,见利忘义、见利忘责、索拿卡要的现象屡见不鲜,时有发生;有的生活上追求享乐主义,穿的是名牌,吃的是生猛海鲜,用的是名车,住的是豪宅,八小时外去的是KTV,有的甚至还成天热衷于黄、赌、毒等低级趣味,严重损害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这种消极错误的价值观影响甚至决定了干部的政绩观逆转,导致执行利益化,讲条件讲待遇讲要求讲回报,好大喜功,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直接影响党的事业干部队伍健康发展。
3、体制机制不优造成干部干事创业导向发生偏离。
在干部选任机制上,目前,干部队伍选拔任用的机制体制不完善,还未建立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选任机制,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带病上岗等现象仍然存在,导致优秀人才难脱颖,干部能上不能下,老实人不吃亏难解决,跑官要官者得实惠等等。这将直接影响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导向,引导他们成天琢磨人而不去琢磨事,最终造成干部执行不力和不作为;在管理考核机制上,未建立奖优罚劣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与科学发展观结合不紧密,考核办法与干部岗位职责缺少针对性,干部激励机制仍不健全,“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等等,造成了部门单位之间职责不清,干部责任不明,工作相互推诿、利益你争我抢,执行到不了位;在监督机制上,未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监督机制,事前监督运行效果不佳,尤其是对一把手和权力部门的监督成效不明显,“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了,下级不敢监督”的现象难以克服,导致决策不民主不科学,执行随意性和主观化,直接影响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破解基层领导干部执行力“缩水”对策 “三分策划,七分执行”。决策再好、思路再好、制度再好,没有强有力的执行都是纸上谈兵,缺乏执行力,计划会打折,机会会丧失。因此,要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关键要破解执行力“缩水”难题,着力在提高领导干部政治力、操作力、创新力和约束力上狠下功夫。
一要狠抓学习教育,着力在素质提升中增强干部的政治力。要始终把学习放在提升干部素质的第一位,引导干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责任和执行的必修课来抓紧抓实。要进一步整合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学习方式,通过集中培训、定期轮训等方式,不断加强干部的党性修养,强化干部的宗旨意识,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使干部坚定政治信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利益观,强化执行认识,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情操,切实提高干部在执行中的政治力。二要加强效能建设,着力在作风转变中增强干部的操作力。要以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创优服务为目标,通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等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承诺、首问负责等制度,简化流程,降低门槛,优化服务,提高效率。要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采取干部下访、民情恳谈等方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及时关注民生、畅通民意、解决民难,把保民生落到实处。要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工作效能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积极合理运用测评结果,切实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党员干部察实情、说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干部在执行的操作力。三要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在思想解放中增强干部的创新力。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全面开展“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大讨论,破除按本本办、按习惯办、按框框办的思想樊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在干部中大力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的环境。要通过双向交流、挂职锻炼等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干部参与城市拆迁、信访维稳、招商引资等重点或中心工作,让干部在一线实践历练中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增长才智,切实增强干部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要通过实施用创新成果考核工作等举措,鼓励干部大胆创新,支持干部干事创业,使党员干部争当有新思想、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的“四有新人”,切实提高干部在执行中的创新力。四要优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导向树立中增强干部的约束力。要进一步优化干部选任机制,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轮岗交流等提拔培养干部方式,大力探索初始提名、选人用人问责、重要干部无记名票决等制度,加大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带病上岗的立案查处力度,切实把一批思想正、作风硬、能力强、业绩突出的干部选拔进重要领导岗位。要进一步优化监督管理机制,重点建立健全一把手重大事项报告、离任交接审计制度,切实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规范领导干部执行行为。要进一步优化督查问责机制,对事关群众利益和发展大局的工作,实行一事一督查,严格责任追究,延伸工作问责,畅通干部“下”的渠道,真正让领导干部有所为有所不为,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人民做事,切实提高干部在执行中的约束力。
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提高以下三个能力。一是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群众工作贯彻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作为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基层领导干部,要把党的群众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好,必须练好做群众工作这项基本功,不断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强化观念,增进群众感情。站稳群众立场,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应该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弄清楚理论渊源和实践依据,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思想感情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才能真正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认识上克服官本位、特权观念、精英意识、轻视群众等错误的思想倾向,在实践上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等错误行为,始终以深厚的感情、强烈的使命感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注重作风,以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90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求真务实、艰苦朴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模范带头、争当先进、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党的干部队伍中,基层领导干部与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基层领导干部的形象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要想取信于民,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境界。如邓小平所说:“群众不跟你走,你就一事无成。”牢记宗旨,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群众是最讲究实际的。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须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要分清轻重缓急,从群众最迫切、最期盼、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特别是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勿以善小而不为,在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需求,维护群众利益。与时俱进,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要在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适时适当地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要努力把握群众的思想实际,放下架子,走进群众,改变传统的话语体系,说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的话,在同群众无障碍的沟通中,增进共识,深化感情;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协商等手段和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提高群众工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要善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掌握民情,了解民意,引导舆情,回应诉求,服务群众,提高群众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二是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加强对利益关系状况的调查研究。基层领导干部要在科学把握我国利益关系总体状况基础上,对本地区的利益关系进行深入调研。准确把握利益格局,科学分析利益矛盾的产生根源、表现形式、指向对象,对极易激化、演变为社会冲突的利益矛盾要提高警惕,建立有效的化解机制,防患于未然。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各得其所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利益差别是社会发展中的客观现象,但利益过度分化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中,必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当前,尤其要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在改革中付出较多、获利较少、能力较弱的那部分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公正,增强社会活力。妥善处理利益矛盾。妥善处理利益矛盾,一要靠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倡导慈善精神,通过慈善事业,增进各阶层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二要靠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包括诸多方面,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努力为群众的利益表达提供制度化的渠道,同时对获利较少和利益受损者及时适度地进行补偿,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利益。三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不断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正常的社会秩序。突发事件具有难以预测、破坏性大、影响广泛的特点,应对不力将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正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处在第一线的基层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能力乃至行政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提高认识,加强学习。基层领导干部不仅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也是社会秩序和群众利益的维护者。要树立全局观念,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突发事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当地、矛盾化解在基层,不转移危机,不上交矛盾,不推卸责任,不欺瞒群众。为此,必须认真学习应急管理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并以开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深刻剖析国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借鉴经验,吸取教训,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到心理上有准备,制度上有保障。快速反应,果断决策。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根据有限的信息,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抓住主要矛盾,果断作出决策,以免贻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要善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协同应对,有序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发展,把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现场指挥能力。同时,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使制定的措施既符合原则又不失灵活。公开信息,引导舆论。事件发生后,既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又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要善于同群众和媒体沟通,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多做宣传、解释、安抚、疏导工作。通过主要领导发表现场讲话、接受记者采访、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电视广播实时报道等方式发布有关信息,表明党和政府的立场,明确应对防范措施,主动引导舆论,消除谣言、误会和恐慌,缓解群众情绪,增强群众信心,最广泛地争取群众和媒体的理解与支持,为事件的妥善处置营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认真总结,完善提高。一方面,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后,要从组织体系、预测与预警、应急处置、恢复与重建、应急保障、监督管理等方面认真查找应急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另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特别是要对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敢于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制定针对性的整改计划,进一步提高自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