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促进我省畜牧兽医快速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省畜牧兽医事业快速发展的几点设想
监利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徐建明
畜牧业的发展在科技,而科技的推广应用则主要在才!完善的管理体制和人才体系是成就畜牧业辉煌发展的必备!
怎么样才能够让湖北的畜牧业朝着现代化的路跑得更快,兽医事业步入辉煌的境地呢?我粗浅地认为应该将理顺体制和人才开发放在首位,才是保障我省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的上上之策。
一、现状
综观我省畜牧兽医这支队伍,应该算得上是人才众多。系统里并不缺少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然而由于体制上的问题,使人才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没能“好钢用在刀刃上”。
1、上层人才“窝工”现象严重。目前我省的现状是,大多数专家型的优秀人才都呆在上层机关里,很少能够有下基层办实事、搞调研的机会,长时间的脱离第一线,是很难发挥人员的才气潜能的,而机关安逸舒适的的清闲又极易助长人的享乐欲望,让人变得务虚,周旋于酒桌宴前,应酬在歌厅舞会之中,于是出现 “专家不专”的现象,在行政管理的岗位上常常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2、基层普遍缺乏人才。就在上层机关出现人才“窝工”的同时,县及县级以下的乡镇则出现了严重的人才短缺,尤其是在乡镇、村级等管理量、服务量需求大的地方,人才匮乏更是影响
到一些地方的工作的正常开展。而畜牧兽医管理中的动物防检疫、兽药饲料的监管、种畜禽管理、对畜牧业生产的监督与技术推广、养殖人员的培训等等一系列繁重而复杂的工作都是集中在基层,这些问题的解决、落实、保证也都是在基层,基层是站在了上述所有工作的最前端,按理说是应该有一支高效、精干、技术过硬、法制娴熟的队伍,一个科学、统一、透明的管理体制,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来为我们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体系作保障,让动物产品始终处在安全的境地才是完成了自己肩负的重任,完成了自己所应承担的各项法定使命。
可在我省的许多地方,特别是乡镇一级的从业人员,仍然有一些子承父业的“世袭制”人员和一些领导干部们在一些时期打招呼进来的人员在从事着动物防检疫、科技推广以及技术服务工作。这些人的文化水平原本就不高,加上又多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没有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开办的各种专业培训班学习。根本无法胜任自己所肩负的管理重托,也满足不了自己所服务对象的技术需求。虽说有些地方进行兽医体制改革时,采取过人员考试考核等竞争上岗的方式来选拔,让一些法制、业务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进入管理和技术推广领域,但终归还是在“矮人堆里挑出长子”,满足不了完成各种工作需求的素质。
3、现行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不顺。由于没有实行省级以上的垂直管理,导致了各地各项工作开展的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各自为政的执法方式严重地干扰了各项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尤其是在动物检疫、畜牧投入品监管方面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时还时常会受到来自于当地一些党政领导、群团组织甚至于司法单位的干扰,有时候本部门的执法人员在程序、适用法律上没有一点错误和不得当,但还是会被迫作出违心的让步。长此下去,既影响到全省畜牧兽医行政执法整体联动、协同作战的执法效果,也无法实现全省上下密切配合实行严格监管目标。
4、经费保障跟不上需求。财政拨付经费严重地不足,也是困扰基层的一个大难题,当前我省基层普遍存在的是“三缺”,一是普遍缺少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二是普遍缺少必要的检测手段;三是普遍是缺少必要的办案装备。由于诊断和执法所需各种设施装备的简陋和不足,导致在面对重大动物疫病时无法作出准确诊断,面对违法行为时无法进行证据收集,便于立案进行查处的束手无策般的尴尬。
二、解决方法
要彻底改变当前我省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个人应该以“垂直管理、理顺体制、加强培训、提升素质”这十六字作为给我省的畜牧兽医事业的辉煌腾达战略方针,因为畅通的政令和高素质的执行者是是决定一项事业成功的基础。只有所有人员的素质得到提升,整个系统的执行力才能够加强,完成各种任务,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才有一个完整的保障机制。否则,无论怎样加大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怎么强化装备、完善制度、量化目
标,也会因为政令不畅、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步伐不一而出现工作效力低下,在执行过程中走样的尴尬的。如今国家已日益重视动物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社会各界对我们整个畜牧兽医部门的期盼大为提高的时候,我认为实施这十六战略已是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1、着力引进优秀人才,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实行素质提升战略必须要有新鲜血液补充,只有不断引进新的人才、补充新鲜血液, 才是彻底的根治我们的行业不思进取、消极渡日的最佳良方。否则,素质提升就是一句空话。原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整个畜牧兽医行业的艰难困境众所周知,畜牧兽医专业院校毕业生们都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中,赞成了我们这个系统中人才资源的匮乏。而今国家对我们投入不断地增加,畜牧兽医科技人员的待遇在不断地提高,我们有必要充分地展示自己,让这个行业能够吸引来人才,并能够留得住人才。同时还要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想方设法地提高人员的法制水平和专业技能,让这些人成为在畜牧科技推广和畜牧行政管理方面的中坚力量。再就是要采取送出去的做法,将本系统中一些有上进心,工作表现出色的人员送进大学里面去学习,提高这些人的素质,给有志在行业内好好工作、好好发挥的人一些信心。同时大力发挥行业内现有科技人员尤其是一些具备很高深专业知识的科技人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带动本系统内学科技、学法律、学业务的学习热潮。
2、理顺体制,将整个畜牧兽医体系实行省级垂直管理。这
样既能使我省各项政令畅通,又能让基层的管理和执法不受到地方干扰,同时还能够保障我省步调一致,顺利地实现我省畜牧兽医管理地位的整体提升。
3、大力推行职位说明书制度,进行以岗定责。我认为,职位说明书应以服务我省畜牧业生产现代化,防疫体系建设、动物卫生监督、兽用药品管理等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而制定,说明书还应包括岗位基本情况、基本职责、工作流程和所必需的关键才能等内容,明确地规定每个岗位如何履职尽责以及失职失责所要付出的责任代价等。
4、整合人才资源,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就是要对系统中的现有的科技力量和资源进行合理地配臵,设臵一种暂时将其称为“区域型动物卫生监督及技术服务体系”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能够将我省的现有的动物卫生监督和技术体系进行存量调整,根据动物卫生监督和技术服务所需合理地设臵机构,打破原来一个乡镇一个站(所)或者分站(所)的格局,采取按需定编定人定设施的方式,进行人员和设施的合理分配使用。这样可以避免管理量大或技术服务量大的地方与管理量小或技术服务需求量小的地方所配备的人员和装备都是均等,造成一个地方的闲臵而另一地方又紧缺的现象再次出现。我认为如果实行按需设臵机构的话,就可以避免因人员、设施不足而出现管理上存在死角,也可减少因分配工作任务(尤其是经济指标)而出现的相互竞争、违规操作、产生内耗等有损畜牧兽医队伍形象的事情
发生,同时还可减少因人员素质不高产生的科技推广滞后以及违规行政执法后果。
另外在我省兽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中,应该大力推行以一个县(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牵头单位,总揽一个县(市)兽医技术服务工作的模式。这样做可以使县(市)级技术人员直接地服务于田间,也可以使一些高端的设备投入到服务中,让专家型人才更贴进养殖场(户),科学指导、正确管理,真正地为我省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安全而保驾护航。
5、增加投入,强化装备。我国畜牧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让畜牧业得到健康发展和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的动物产品以及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因此必须按“五有”的标准完善设施装备。具体的就是一要有办公场所;二要有必要的办公设施保证;三要有必要的检测、消毒设备;四要有必要的办案设备;五要有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信息化系统。
湖北省监利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徐建明电话:***
邮箱:
第二篇:关于促进我省医药工业快速发展的报告
关于促进我省医药工业快速发展的报告
省委、省政府作出学习浙江经验,加快经济发展的决策,提出工业三年翻一番的目标。全省医药行业应当积极行动,有所作为。省药监局对全省医药行业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查研究,形成了《正确运用后发优势,加强江西医药经济崛起》调研报告。为促进我省医药工业的崛起,围绕实现三年翻一番的目标,现将我省医药工
业发展情况、工作思路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报告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医药工业发展的紧迫性
我省医药工业增长与国际、国内医药经济基本同步,2001年医药工业产值48亿,位居全国18位。今年上半年,我省医药工业比上年同期增长30%。汇仁、江中、天狮、桑海、赣南等各个骨干医药工业企业有目标、有项目,发展势头很好。目前我省医药工业产业占全省gdp约2.2%,在中部6省比例最高,且医药发展显著高于全省gdp增长速度。医药行业在我省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一是我省医药工业通过近年的积累,初步具备同国内外医药企业竞争的物质基础;二是我省中成药业具有比较竞争优势,发展潜力很大;三是医药行业具有高成长性,特别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中药、化学原料药的出口带来机遇。我们调查后认为,在客观上我省医药工业具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经过努力三年翻番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但仍存在制约因素,主要是:
1、我省医药工业企业改制工作急需抓紧。这几年我省医药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汇仁为代表的民营经济、股份制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到2001年底,江西医药工业的国有资产比例达52%,远高于全国26%的平均水平,企业包袱重,活力小,竞争水平差,制约了全省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2、我省医药工业企业gmp认证工作亟待加速。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推行gmp认证,没有按期通过的药品生产企业,将被强制关停并转。我省146家医药工业企业中,目前仅有17个企业获得22张证书,有46家企业立项新建厂房。已通过认证的企业比例位居全国下游。
3、我省医药工业企业总体上缺乏新产品跟进。江西已经培育了5个年产值超亿元的药品,是中药单品种过亿元最多的省份,但这些产品同类竞争比较多,新产品开发投入少,新产品总数和档次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江西医药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水平落后。并且,江西医药工业企业供应本地市场的品种不足20%,对临床的贡献率低。
二、主攻现代中药产业,建设中药产业强省。
中药工业是我省医药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医药产业优势在中药。我省已形成了四大中药集团,全省中成药总量在全国排名第8位,培养了一批知名中药产品,中药工业是我省医药产业的发展的支柱。发展中药工业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发挥我省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发展现代化产业,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中成药产品现代化。我省夏天无、草珊瑚、肠炎宁等许多中药产品富有地方特色,在全国绝无仅有,但没有技术优势。发展我省中成药产品现代化,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做江西特色产品的标准研究,做出有效成份,拓展新功效、新疗效,提高产品品位;二是做现有产品的新制剂、新工艺研究,获取专利保护和行政保护;三是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2、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规范中药材种植是中成药质量的基础,中药材的种植离不开中成药生产企业的技术、管理、资金和市场。一是要以企业为主建立药材基地,推行sop操作管理,从药农个体种植转向工厂化生产,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质量标准研究,控制中药材产品质量;三是省药监部门将对gap药材给予政策支持,对企业生产的地产药材和大宗药材核发药品批准文号,让质优的中药材占领市场。
3、创立中药饮片品牌。长期以来,中药饮片加工业技术简陋、没有质量标准、管理粗放,影响中药饮片企业做大做强。我省樟帮、建帮中药饮片炮制底蕴深厚,品种资源丰富,有条件建好全国性的饮片生产基地,为市场提供质优价廉的中药饮片产品。对些,药监部门将采取两项措施:一是组织企业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标准,谁制定质量标准,谁获得省药监局颁发中药饮片生产批准文号;二是取消分散在医疗机构、药品零售门店、个体药农自行加工方式,扶持专业中药饮片企业扩大规模,做出品牌。
4、建立中药提取物企业。中药提取物是供中成药生产的原料,目前中成药生产企业均是自建车间,自行生产供应本企业所需要。中药提取物的生产模式应当向向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对此,药监部门将引导和支持建立专业中药提取物企业,允许有条件的中药生产企业对外供应提取物,组织制定中药提取物的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在中药材原产地就地加工,可减少中药材运输成本、减少对城市的环境污染,降低中成药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延长中药产
业链。
三、各个门类协同发展,再造医药投资热点
在重点发展中药产业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各个医药工业企业技术积累和技术优势,因企制宜,实行一企一策。基础薄弱医药行业门类,如果找准发展突破口,扬长避短,同样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1、选择性地发展化学药品行业。我省曾经是化学原料药生产大省,东风、江药、国药
是我省化学原料药主要企业。加入wto后,化学原料药的出口通畅,价格上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药监部门考虑采取的措施:一是支持化学原料工业企业盘活的产品资源,提高产量,努力扩大出口;二是帮助化学制药企业申报小品种原料药生产批文,走特色经营之路;三是引导企业仿制疗效独特的合成药物,以改变剂型为主,争取在江药建立全国缓释、控释制剂生产基地。
2、生物制品行业采取“拿来主义”。生物制品是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我省有博雅、江中、赣南等4家企业,原有行业基础、研发水平、资金比较薄弱。因此,我省宜采取合作方式,直接引进新生物制品,降低研发和投入的风险。赣南的转移因子的深度开发,是属于国家一类新药的抗癌生物制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应当予以重点支持。
3、提升医药器械行业产品技术水平。近年我省医疗器械工业平均每年47%的速度递增,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生产规模全国领先。我省医疗器械工业机制灵活,但产品档次低、利润少、发展潜力有限。药监部门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帮助企业重点开发自毁式医疗器械产品,提高我省医疗器械产品技术含量;二是配合进贤县政府建好医疗器械工业园区,吸引资金投入光机电医疗器械产品,改变结构单
一、技术落后的状况,使医疗器械产业成为进贤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协同有部门,组建医疗器械协会(或商会),加强行业自律,协调企业经营行为,减少同类产品恶性竞争行为。
4、鼓励投资药包材生产行业。长期以来,药包材生产在我国一直处于弱势行业,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随着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新《药品管理法》对药包材管理制度进行调整,视同药品一样严格管理。药包材占据药品成本比例越来大,有的已经超过30%,隐藏着很大的利润空间。药监部门将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扶持我省有基础的市、县建立药包材生产基地,吸引各方资金投入药包材行业,申报药包材产品项目,先入为主,抢占药包材市场先机。
四、注重医药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新产品开发是医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新药、中药保护品种对医药产业的贡献率越来高。医药新产品开发投入大,周期长,对有前景的项目,建议给予财政支持,由政府设立医药经济发展基金,提供科研经费支持,或设立专门的医药经济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持好的医药开发项目。作为药品研制的监管机关,药监部门将审批职能转化服务职能,着重帮助医药工业企业解决三个难题:
一是合适项目难找的问题。我省很多医药工业企业新药品研制积极性很高,但苦于项目难找。药监部门要发挥掌握新药政策,新产品来源信息集中的优势,为企业进行新药政策把关,提供准确、可靠、适用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信息,为企业选准项目出谋划策。
二是新产品申报难的问题。申报程序控制严、研制资料要求高是新药研制的共性,省药监部门要发挥新药审评专家委员会作用,为新产品实验资料把好审核关,帮助企业少走弯路。对骨干医药企业的新药项目,省局领导和药品注册人员,将加强同国家药监局的沟通和协调,帮助企业做好工作,加快审评速度,缩短审评时间,尽快获准产品批文。
三是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鉴于我省医药科研状况,开发医药新产品应采取企业自主开发为辅,合作开发为主的方式,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供需见面平台。药监部门要做好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牵线搭桥工作,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由企业与科研机构自主签约,企业出题,科研机构做题,成果归企业享有。
五、监管和服务相结合,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假冒伪劣产品扰乱医药市场经济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必须予以严厉打击。2000年以来集中开展的药品、医疗器械市场整治活动,促进了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我省对进贤县非法一次性医疗器械的打击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非法生产、销售一次性医疗器械活动基本肃清,合法医疗器械企业扬眉吐气,投资者信心大增,进贤县两个现代化医疗器械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全省医疗器械产业由此步入健康快速增长期。目前,市、县药监机构组建基本完成,集中统一的药监网络覆盖全省。全省药监部门要始终坚持“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加强与重点医药工业企业的联系,建立联系通道,帮助我省企业树立产品质量信誉品牌,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问题,打击非法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祛邪扶正,弘扬正气,保护合法企业的权益,维护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建立公平竞争的医药市场经济秩序。
六、发展我省医药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突破体制颈瓶,加快gmp认证步伐。国有企业体制不改革就无法吸纳外资,外资不进来就无法完成gmp履行,体制改革进程与企业gmp改造进度密切相关。目前有能力进行gmp改造的企业基本上属体制改革企业。我省gmp认证的问题是认证时间紧迫、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桑海、天狮等骨干医药工业企业对改制的呼声很高。解决这个问题出路是:一是下放医药工业企业,调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投资gmp改造的积极性;二是整合老国有医药工业企业的优势品种、优良资产、优秀人才,分立企业,由药监部门给予《许可证》和药品批准文号的支持,使国有企业“脱壳解包”,吸纳资金进行gmp改造;三是对有品种资源的小型医药工业企业,以合资、兼并、划转、出售方式,改为民营医药企业,减少政府负担;四是对于无品种资源优势、负净资产、设备落后的小企业在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破产处理。
2、搞活药品商业企业,加快gsp认证步伐。医药商业不活,医药工业发展受限。我省医药商业更为艰难,面临比医药工业更大的冲击。加入wto后,我国承诺将从2003年1月1日起逐步放开药品分销业务,同时按照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规定,医药商业企业也必须在“十五”期间通过gsp(即《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要加强对我省医药商业企业督促检查和分类指导,加快医药商业公司改组改制进程,鼓励将市县医药公司改组为区域性配送中心,发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建立现代医药商业物流系统。同时,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扶持济民可信、仁和、汇仁、天狮等集团建立大型批发、零售企业,健全集团医药企业经营网络。
3、加强医药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当前,我省医药工业正处在全面调整的关键时期,面昨的机遇很多,发展的任务很重,需要加强对医药工业组织领导,加大对医药工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因此,建议省政府成立医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充分调动有关部门在中药现代化、新药开发、企业改制、gmp认证的工作积极性,解决医药工业发展中的问题,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群策群力,努力实现医药工业三年翻番的工作目标。
第三篇:关于促进我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促进我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民进吉林省委员会
一、我省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状况
(一)老年人口和入住状况
据省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我省总人口2746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37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7%。按城乡分:城镇老年人口176万人(占46.9%),农村老年人口199万人(占53.1%);按年龄分:65岁以上230万人(占老年人口61.4%),占总人口8.38%(全国平均8.9%),80岁以上64.6万人(占老年人口17.2%);按困难程度分:全省共有困难老年人口158.43万人,其中城市“三无”老人1.53万人、农村“五保”老人11.9万人、优抚对象8万人、低保户51万人;失能老人30万人、空巢老人56万人。
全省城镇办公养老机构接受老年人0.75万人,民办养老机构接收老年人2.4万人,占成城市老年人口的17.9%;农村养老机构接收老年人3.3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16.6%。
(二)养老机构建设情况
目前,全省共有养老机构1608个,拥有床位10.35万张。按所有制性质分:公办养老机构658个(占41%),拥有床位7.3万张(占70.5%);民办养老机构950个(占59%),拥有床位3.05万张(占29.5%);按城乡分:城镇养老机构984个(占61%),拥有床位3.95万张(占38%);农村养老机构624个(占39%),拥有床位6.4万张(占62%);城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2张,农村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2张。全省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8张。
(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和农村村屯养老大院建设情况
目前,全省城市共有社区1464个,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有1197个(还有267个未建成),占总数的82%;农村建制村9332个,已建成1430个农村养老大院,占总数的15.3%。
(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情况
我省各类养老机构中有养老护理员4100名,其中公办730名,民办3370名,护理员与养老人员比为1:7.7。全省参加培训并领取培训证书的护理员仅210名,约占养老护理员总数的5%左右。
无论是从我省老龄化程度和发展趋势看,还是从老年人养老需求看,我省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紧迫,供需矛盾逐渐显现。尽管政府相继出台扶持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政策与法规,而且政府介入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全省发展很不平衡,还没有形成格局,还应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二、我省养老服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机构养老数量太少,条件太差
目前,我省有1608个养老机构,但300张床位以上的只有25个,仅占1.6%(其中500张床位以上的全省仅有9家,只占0.6%),100张床位以下的1276个,占79%(50张床位以下的有778个,占48.4%),距离寻求机构养老的老人增长趋势相差甚远。而且,许多城市(民办)养老机构,特别是一些未办理任何登记手续的非法养老机构收养对象 绝大多数为低收入无自理能力或半自理能力老人,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仅能提供基本生活照料,住养老人生活质量较低,而且机构中护理员绝大多数为进城务工人员及城镇下岗人员,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的素质和技能,致使服务质量低,特别是非法存在的民办养老机构,规模小,基础设施差,服务质量低,安全隐患多。
(二)社区养老功能尚不完备,人员素质偏低
相比国内一些养老事业发展较快的省市,我省的社区养老只有长春市等少数社区刚刚起步,以照顾老年人午餐或临时托付照看,还有的社区为老人安装了传呼(呼叫)电子设备,在老年人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必要帮助。但大多数社区此类服务还是空白。即使已经开展此类服务的社区也面临着服务项目单一,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等问题。特别是社区工作人员都是由政府招募的公益岗人员,这些多数是“40、50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工作能力,工作态度都差强人意。而且这些人全部是由区劳动部门招募后分配到社区的,工资由劳动部门支付,社区不能对这些招募人员进行考核,差的不能退,好的不能奖,这种体制,如何能作好服务。
(三)基层政府主管部门难为无米之炊
2001年,省政府17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下发<关于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若干规定>的通知》。但由于许多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加之受企业市场化经营行为,地方自身经济利益影响,除长春市外,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在用地、供电、煤气、供暖等优惠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同时,国家民政部于2011年初公布 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划对“优先发展社会服务”提出具体目标和要求,按照规划要求我省如果仅以最低标准建设,政府大概要投入50个亿左右,基层政府已经接到上级一些意见,要求建设一批由政府主导的养老机构。但至今不知道这些投入从哪里来,基层政府又没有这笔资金,所以,形成的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四)吸纳社会力量和民资参与养老服务道路并不畅通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发展是个必然之路。也是政府和有此意愿的企业家的共同想法。但是,我省目前民营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条件差、标准低。多数处于最低端的养老服务领域,其服务的对象都是收入低下、家庭困难而不得不将老人送来的家庭。
如何吸纳企业和个人来参与养老事业,包括建设养老机构、参与养老机构的运营以及社区服务有多得数不清的障碍。
(1)现有社会养老机构运营艰难
我省目前已经运营的个体、民营养老院所,在开办时都是按照《民办非企业机构》在各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这样的注册方式,可以使这些养老机构免于缴纳各种税收和工商费用,但是要到政府的卫生、消防等部门登记,接受管理和监督。他们可以省略各种税费大约5000元每月,但是各种政府的检查和罚款却往往不能幸免,一些卫生或消防部门,每次检查都要下罚单,少则几百,多则上万。这些政府部门在对待养老企业时绝对不会给任何优惠,更不用说同情了。
(2)参与养老机构建设与运营无任何政策优惠 首先是我省政府对于养老机构无任何税费优惠政策。我们查阅了吉林省地方税务局的网上文件——吉地税发[2009]158号,文件说,我省目前为止,享受地税优惠的范围仅限于下列:1.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2.棚户区改造税收优惠政策;3.协助服务业补贴发放三项。均不含养老事业。
而未来社会对于养老需求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希望到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去度过晚年,那样的养老机构就不能用《民办非企业机构》的模式,而需要纳入正式的企业模式运作。我省现有的减免税费就应该将养老机构纳入其中。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第一款,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等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五)异地安置式自行到外省养老的老年人医保报销问题仍没有完善的制度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选择离开原工作地,到外地养老。既有省内异地养老的,也有在省外异地养老的。
现有的职工医疗报销问题,在老年人中开始凸显。对此,省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在省内异地养老问题已经有一些制度设计,虽然不太方便,但是,对于老人在省内异地养老已经解决了不少问题。对于到外省养老的老人,问题和压力则非常大。日常的门诊看病费用报销和住院医疗费用报销都非常棘手。对于那些卧床和重病的老年人,看病费用报销几乎成了家属的心病。今年,我省已经和海南省签署了两省医疗合作协议,对于到海南养老的老年人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而对于其 他省份,何时能有较全面的解决办法,是人民群众的一大期盼。
(六)农村养老举步维艰。
虽然我省近年来对农村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很大,搭建起了农村福利服务平台,但由于农村五保供养经费尚未建立自然增长机制,大部分的农村福利中心运行资金也没有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导致了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出现了以下问题 : 一是 “应保未保 ” 政策未能全面落实。2002 年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供养经费由原来的 “乡统筹、村提留 ” 保障变为转移支付资金解决,虽然明确三年一调整,但从 2002 年至今,多数县(市)用于五保供养部分的转移支付资金一直未作调整,导致每年大约有 4000 多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无法纳入供养范围。二是部分分散供养五保对象急需集中供养。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共有因年迈、体弱、多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分散五保老人急需进入福利中心进行集中供养的人数为 6798 人。但由于经费不足不能将这部分人纳入集中供养。如果强行将这部分人纳入集中供养,势必会占用其他老人的生活费,在院老人的生活水平会更低。三是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生活费标准偏低。据测算,在集中供养对象年人均 2700 元中,每年包括采暖、房屋维修、水电和工作工资等费支出为 1215 元,运行费用占45%,真正用于老公生活的费用仅为1485元,平均每人每天生活费用还不足 5 元,加上常用药费,每天五保供养对象生活费用仅为 4 元。生活水平极低,远未达到国家《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吉林省农村五保供养办法》规定的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要求。四是农村福利 服务中心运行艰难。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全省只有不到 20% 的福利服务中心运行经费列入了当地财政预算,其它 80% 的福利中心靠挤占五保老人的生活费用维持运行。
三、推动和促进我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通过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由政府主导,无论是在政策制定还是在资金扶持方面,政府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我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建设上,首先要强化政府的行政责任,保证在养老服务事业中的有效制度供给;其次要加强政府的财政责任 ,明确养老服务的经济福利性质,保证必要的公共财政投入;再次是强 化政府对养老服务事业的监管责任,使我省的社会化养老工作步入良性运行和发展的轨道;四是强化政府在为养老服务中的社会动员和组织领导责任,吸引民间资本和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参与,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二)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是在政府的指导下,依靠专业教育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岗的养老服务人员及管理者进行系统培训。二是积极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养老服务队伍。由于我国社区发展较为滞后,目前社区服务人员多为非专业人员,承担照顾责任的多是老人的子女及部分受过简单培训的人员,而且街道、社区中还基本上没有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充分发展。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注重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从专业的社 会工作者中选拔优秀人才领导社区老年工作,并引入其他各行业的人员从事社区老年管理工作。同时吸纳更多的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进入社区为老服务行业,并引入职级考评及专业职务晋升制度,切实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采取积极的、切实可行的政策,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三)建立“医疗护理、生活照顾、精神慰藉一站式”的养老服务模式
医疗问题是老年人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而且,在肌体日渐衰退的同时,他们的心理抚慰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无论哪种养老方式都必须重视三项服务内容的供给。政府可以引导社区、养老机构加强与医疗机构的联系,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及时、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一是强制规定规模以上养老机构设立卫生所,在医疗设备、医护人员配备达到相关要求;二是社区医院或社区、养老机构邻近的医院设为定点服务机构,保证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也可以参照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做法将养老服务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成立养老医疗相结合的服务机构。鉴于我省已与海南省签署了老年人在海南就医的医疗费报销办法,能否将此措施向其他省(市、自治区)延伸,解决异地养老老年人医疗报销的难题。
(四)出台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努力为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刚性支持
结合我省实际,应尽快研究制定并出台《吉林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重点落实政府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有效推进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 资、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形成多元并存、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要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财政扶持力度,对新建、改(扩)建的公办养老机构并投入使用的,按照核定的床位数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按入住满1年的老人的占有床位数计算,每年给予床位运营补贴,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分担。建立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资金补贴制度。对床位数达到一定标准的自建或购买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核定的床位数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租用用房且租期3年(含)以上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且床位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应按照核定的床位数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分担。对已运营的民办养老机构,按入住满半年老年人实际占有床位数计算全年平均数,每年给予每个床位的运营补贴,所需资金应多渠道筹措。要提高老年困难群体入住机构补贴和逐步提高高龄老人生活补贴。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养老机构提供的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暂免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向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各类养老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采用划拨供地、地价适当优惠和降低土地出让金收费标准。增加养老服务企业项目信贷投入,适当放宽贷款条件 ,尽量降低担保条件,并提供优惠利率。对好的养老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贷款贴息补助。各类养老机构实现与居民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同价。
(五)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提供有效保障
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增加福彩公益金、鼓励社会投入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建立起养老服务的资金支撑体系。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对于城市“三无”、农村“五保”老人,采取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的方式,按照国家“保障其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其生活标准,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二是不断完善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在落实现有高龄老年人生活津贴制度的基础上,视情逐步扩大老年人生活津贴发放范围,适当提高生活津贴发放标准,并全部实现老人津贴的社会化发放。三是加大福彩公益金和慈善捐资金的资助力度。“十二五”期间,我省的福利彩票公益金要重点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积极争取民政部福彩公益金对我省的支持,充分发挥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效益和引领作用。同时,积极引导慈善资源投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六)强化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养老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按照优质服务和能力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全省养老机构的能力建设。一是强化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监管。抓紧以政府规章的形式出台《吉林省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监管、退出机制,配套完善相关制度措施 ,将各类民办养老机构纳入监管范围,使民办养老服务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积极建立养老服务标准化体系,研究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服务规范、服务设施、服务安全卫生等标准。三是注重加强队伍建设。走专业化和职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养 老服务人才队伍。指导各地加强养老队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将养老服务员培训纳入各级人社部门就业再就业培训体系,加大资助和培训的力度。开展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工作,将养老护理人员纳入职业资格制度,实行持证上岗。同时,建立社会工作者制度和大力倡导志愿服务。
我省已对“十二五”期间养老服务业发展做出设计,制定出总体发展目标,我们相信,只要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府引导,就能全面推进我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就会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第四篇: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的三农发展思路,如何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便捷的技术搭建平台,在网络上实施农产品和特色商品交易,以低成本、高效率、无地域界限等优势,给农产品流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已成为提高现代农业竞争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网络集货与质量监管、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一、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一)全省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情况。全省各市、县(区、市)农业信息职能部门建立农业门户网站的比例达到96.1%,苏南、苏北、苏中分别为100%、88.9%和96.9%。省农委支持和批准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项目逐年增加,近三年分别为42项、65和69项。分区域来看,苏北地区获批的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多于苏南地区和苏中地区,获批36项农业物联网技术项目;苏中地区最少,三年分别获得6项、10项和10项。从2012年盐城建成我省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以来,全省81.8%的市、县(市、区)陆续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建成比例分别为84.6%、63.2%和90.6%,苏中建成比例较苏南、苏北偏低,苏北建成比例最高。
(二)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发展状况。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网站、网店)数量已超过10000个,开展电子商务的市场主体达9000个,全省利用网络营销农产品180亿元以上,成为广大农民创业增收的重要渠道。阿里巴巴集团“千县万村”计划在我省率先落地大丰。苏宁易购在我省设立了近300家基层服务站,京东在宿豫区设立了200多家农村电商合作点。2015年2月,以农资O2O为特色的宿迁市宿豫区亲耕田农技协农业电商平台正式上线运营,2015年10月作为基层科协组织代表,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场展示。2015年12月,苏宁易购我省馆正式上线,标志着我省借助知名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电商发展迈出坚实一步,截至目前已有200余家商户入驻、3000多个产品上线。
二、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种类繁多,特性千差万别,营养、味道、观赏功能各异,绝大多数生鲜农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货真价实的农产品难有市场,易引发买卖双方矛盾或纠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平台的店家往往都在比价格低,很少比质量好,这样就产生了柠檬市场效应,导致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
(二)电商经营人员的知识技能欠缺。一方面,电商平台的营销人员不懂农业,盲目将工业品的一些模式复制到农产品网络营销中,导致质量控制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农产品网店店主的网络技术与营销技能欠缺,阻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三)竞争力强的农产品不多。我省虽然拥有价格低种类多的睢宁拼装家具与沭阳花木、质量较高的丰县水果与阳澄湖大闸蟹、品质独特的阳山水蜜桃等一批优秀电商品牌,但在全国叫得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还不多。从全国来看,网上营销的农产品特别是生鲜农产品也较少。在确定的780个淘宝村中,主营粮、瓜、果、蔬、畜、禽生鲜产品的比较少。
(四)网络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性缺乏保障。网络销售“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及其比例较低。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不尽如人意,92批样品中,其中有54个批次的样品为正品,正品率为58.7%。其中,淘宝网正品率仅为37.25%,化肥农资品正品率仅为20%。淘宝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主要是依靠消费者的口碑评价(好评或差评),缺乏第三方监督机制。网络销售的农产品在农药残留、激素、抗生素、重金属残留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
三、促进我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政策环境。整合社会组织等力量,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捋清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在顶层设计上,积极整合“互联网+农业”相关资源,支持本地农业市场主体形成合作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电务“抱团”格局,使之快速有序地发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扶持、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出台一系列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鼓励与税收优惠等政策及配套措施,设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农村信息化推进等专项资金,引导农业市场主体开展电子商务,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大力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建设,重点推进本地农业企业流通业态改造,对电子商务示范典型予以奖励。建立农产品电商优选机制,考核带头人的素质、产品特色、生产规模等,扶持优秀农业电商做大做强。
(二)促进农产品电商业态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亟待对农产品延时保鲜、冷链物流、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以农产品安全为核心,以服务市民、服务农业产业为目标,探索新型农产品电商联合物流模式,以信息系统为支撑构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管理体系,达到有效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质量、促进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和利润提升。
(三)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追溯体系建设。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具有社会公信力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涉农学会、科研单位等社会组织联合制定针对网络营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优质农产品的网络营销。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有必要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利益驱动机制,让生产企业从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建设中获得利益回报,调动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四)创新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发展电子商务O2O经营模式。通过建立农产品线上渠道,利用O2O模式建立新的流通体系,应用“在线交易+实体店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信息流通和交易电子对接,同步通过实体店提供类似卖场的展示和销售功能,并通过实体店铺建设实现区域或地域覆盖。结合各地休闲农业、特色旅游和土特产,建立乡村游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站、手机、微信等平台,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形成集旅游、订餐、住宿、农产品订购为一体的新型运营模式,获得最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五)建设多功能社会化惠农电商平台。利用现有的京东、苏宁、淘宝等大型B2C电商平台,发挥全省科协、农技协、农业信息协会等社会化资源的组织、科技、人才及机制优势,建设集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质量溯源化等科技体系及第三方物流、自建物流、冷链配送、O2O、金融订单等运营模式为一体的我省品牌农产品馆、农技推广与科普惠农服务平台、三农电商培训中心及农村科技众创空间,逐步探索出生鲜农产品从单一的物流运营模式到针对不同产品特性运用不同方式的“物流+全程冷链+免物流”惠农电商新路径,大幅提高农产品电商科技贡献率和生鲜农产品销售规模,真正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六)培养现代营销方式和农产品电商人才。结合各类职业农民培训,加大电商技能培训的比重,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网店开设、网络营销技术培训,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电子商务知识,提高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的了解度和可信度。加强对农产品电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快农民经纪人、农业信息员、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提升农村信息人员素质。结合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推进,重点培育具有“互联网+”思维、懂电子商务的创业人才进入各类孵化平台,带动广大农民发展电商。
(七)建立农产品电商网站引流与公众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农产品电商网站引流机制,通过公益性平台进行软营销,宣传我省的优质农产品电商。建立完善的公众监督机制,对于群众所发现或投诉的问题,应采取公开、透明、及时的原则进行解释与改进,并将问题调查、解决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公示,提升公众的满意度,营造健康的农产品电商发展环境。
第五篇:关于促进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建议
关于促进我区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
若干建议
今年3月份,我单位组织专门人员对当前各级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认真研究,并邀请**等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多个小微企业的负责人召开了专题座谈会,近距离了解当前我区小微企业生存现状和发展难题,认真听取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集思广义,初步提出了促进我区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几项建议,供区领导决策参考。
一、突出解决小微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
当前,融资难、资金链紧张是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突出瓶颈。小微企业本身存在资产和经营规模小、资金实力薄弱、产品服务单一等特点,决定了其由于抵押担保匮乏、审贷信用不足而融资渠道极窄,只依靠自身经营积累来逐步发展壮大相当缓慢,没有充足的资金后盾可能会丧失发展机遇,面临市场竞争淘汰率高,上下游欠款和民间借贷成为常见的资金运作方式,进而导致流动资金占用和融资成本不断增加,企业经营越发困难。要扶持小微企业快速发展,有效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对策。
(一)搭建微型金融平台,开拓小微企业融资主渠道 按照政府助推、探索试点的思路,定位于“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融资,在**的支持和**的配合下,以**(或其他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为主发起人,与**等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并与现有的**进行担保业务对接,适当降低担保收费、简化担保手续,利用少量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为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产品和融资担保服务,通过市场化手段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发展,通过财政补助、奖励等措施,大力发展规范化小额贷款公司、担保中心、村镇银行、融资租赁公司等小型、微型金融商业模式,将微型金融逐步发展为小微企业市场化融资的主渠道。小额贷款公司运转后,可考虑将下岗职工再就业贴息贷款及大学生创业扶持贷款一并纳入到小额贷款公司发放。同时,鼓励多家小微企业自愿组建“信用联盟”,设立联盟内的互助基金,解决一时资金周转问题,进行联盟担保,实现联盟内企业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目的。
(二)协调沟通商业银行,放低小微企业贷款准入门槛 政府出面,加强与各商业银行的协调和沟通,督促各类银行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小微企业命运,落实并完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支持银行通过单列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计划,适当扩大抵押物范围,完善信用保证,简化审批手续等 措施,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优质信贷服务。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了解相关政策和要求,探索多家小微企业联合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以财政奖励等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和改进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达到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平均水平的目标。
二、认真梳理、切实落实各项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
(一)梳理和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收费减免政策 由税务部门及时梳理和公布国家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照政策逐项核查落实情况,加强对小微企业的纳税服务,确保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因为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包括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提高政策均只惠及部分规模很小的微型企业,梳理和公布的范围应扩大到涵盖所有小微企业所适用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税方面,小微企业缴纳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依照土地使用税减免优惠政策中的困难减免条款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税申请等。
由物价部门认真梳理和落实取消中央和省级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已公布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尤其是落实好自**至**期间对小微企业免征部分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规范涉及行政许可和强制准入的经营服 务性收费。加大对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监督检查的力度,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全力落实上级各项财政支持政策。积极指导和帮助企业申报各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项目资金,包括中央财政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中央和省财政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省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帮助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申请列入省小企业“四项计划”重点项目库,申报省级贷款贴息或无偿补助。
二是不断加大本级财政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财政支持应坚持普惠原则,尽量发挥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以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补助担保机构分散小微企业担保业务风险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量为主要投入方向,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探索资本性、补助性、激励性等多种投入方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路子。区级现有的支持企业发展资金应向小微企业倾斜,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以预算安排、基金收益和捐赠等为主要资金来源,相应设立区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用于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及其他社会资金支持处于创业初期的小微企业等。进一步加大对下岗职工再就业、退伍士兵自谋职业技能培训和大学 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的补助力度,充分激发民众创业热情,不断壮大我区小微企业数量规模,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三)落实政府采购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
安排不低于政府采购项目预算总额一定比例的份额专门面向小微企业采购,并逐年加大比例。在政府采购评审中,对小微企业产品可视不同行业情况给予6%-10%的价格扣除,用扣除后的价格参与评审。
三、努力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的外部软环境
一是依托相关职能部门建立综合性小微企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成立专门服务机构,对全区小微企业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区分规模、行业、存活年限和发展阶段建立小微企业库,实施小微企业培育计划、小微企业管理提升计划。由服务机构专业人员、社会志愿者、邀请成功企业家等开展对小微企业注册登记、担保融资、项目申报、经营管理、政策咨询、知识产权、招工培训、市场开拓、信息化管理、维权申诉等全方位的无偿服务、指导和协调工作。
二是通过招标组建中介机构服务平台,对小微企业在会计法律、人才资源、管理咨询、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提供质优价惠的服务,对企业进行个案辅导和诊断。
三是统筹安排产业集群发展用地,建设规划小微企业产业园区、科技孵化器、特色行业小微企业集聚区等,鼓励小微企业入园入区发展。四是研究制定鼓励大企业扶助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大企业长期拖欠小微企业资金问题、鼓励大企业预付小微企业为其供货的垫资、给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携带小微企业银行融资、优先选择本区小微企业产品和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指导等,营造全区大企业帮扶小微企业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