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先秦文学作品阅读篇章
先秦两汉魏晋时期文学作品自学选读篇章
一、背诵作品
1、《周南·关雎》
2、《周南·卷耳》
3、《周南·芣苢》
4、《陈风·月出》
5、《周南·桃夭》
6、《召南·江有汜》
7、《邶风·式微》
8、《邶风·谷风》
9、《邶风·静女》
10、《鄘风·载池》
11、《卫风·氓》
12、《王风·黍离》
13、《王风·君子于役》
14、《王风·采葛》
15、《郑风·狡童》
16、《郑风·溱洧》
17、《郑风·子矜》
18、《齐风·鸡鸣》
19、《魏风·伐檀》20、《魏风·硕鼠》
21、《秦风·无衣》
22、《秦风·蒹葭》
23、《豳风·东山》
24、《豳风·七月》
25、《小雅·鹿鸣》
26、《小雅·采薇》
27、《大雅·绵》
28、《大雅·生民》
29、《周颂·丰年》30、《离骚》(悔相道之不察兮„„岂余心之可惩)
31、《九歌·山鬼》
32、《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33、《左传·曹刿论战》
34、《国语·卲公谏弭谤》
35、《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
36、《论语·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37、《孟子·鱼我所欲也》
38、《孟子·天时不如地利人和》
39、《荀子·劝学》(开篇至“故君子结于一也”)40、《庄子·逍遥游》(开篇至“圣人无名”)
41、《战城南》
42、《十五从军征》
43、《陌上桑》
44、《有所思》
45、《孔雀东南飞》、46、《上邪》
47、《上山采蘼芜》《古诗十九首》:
48、《行行重行行》
49、、《西北有高楼》50、《涉江采芙蓉》
51、《明月皎夜光》
52、《迢迢牵牛星》
53、《孟冬寒气至》
54、《客从远方来》
55、《明月何皎皎》
56、张衡:《归田赋》
57、赵壹:《刺世嫉邪赋》
58、曹操:《步出夏门行》
59、《短歌行》60、曹丕:《燕歌行》61、曹植:《七哀诗》62、《白马篇》63、《野田黄雀行》64、王粲:《七哀诗》65、陈琳:《饮马长城窟行》66、蔡琰:《悲愤诗》(背“边荒与华异”至“行路亦呜咽”)67、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68、潘岳:《悼亡诗》(荏苒冬春谢)69、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70、(郁郁涧底松)71、(荆轲饮燕市)
72、陶渊明:《饮酒》(种豆南山下)73、(结庐在人境)74、(少无适俗韵)75、《归园田居》(并序)76、《杂诗》(白日沦西阿)77、(精卫衔微木)78、张衡:《归田赋》(背“于是仲春令月”至“虽日夕而忘劬”)79、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80、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81、南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二、熟读作品
82、《尚书·无逸》 83、《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84、《左传·秦晋城濮之战》 85、《战国策·苏秦使将连横》86、《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87、《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88、《论语·子路从而后》89、《论语·阳货》90《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91、贾谊:《过秦论》(上)、《陈政事疏》92、晁错:《论贵粟疏》93、司马迁:《报任安书》
94、《项羽本纪》、95、《屈原贾生列传》96、《苏武传》97、贾谊:《吊屈原赋》、98、《鵩鸟赋》
99、枚乘:《七发》(观潮部分)100、《列异传》(宋定伯捉鬼)、(谈生)101、《搜神记》(董永)、(韩凭夫妇)、(东海孝妇)、(干将莫邪)、(吴王小女)102、《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刘伶病酒)
第二篇: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辅导先秦两汉部分
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教学辅导(1)
先秦两汉部分
先秦部分
一、神话
我国现存远古时期著名的神话传说《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是原始人以幻想的形式对所接触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艺术的解释和描述,表现了远古人民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诗经》中的作品,本是配乐的歌词,根据乐调分为《风》《雅》《颂》三类。《诗经》中十五个地方的歌谣称作《风》,又称《国风》,共160篇。《诗经》中周天子王城地区的乐歌称作《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诗经》中,用于王室诸侯宗庙祭祀的乐歌称作《颂》,共40篇;宋代以后通行的《诗经》注本是朱熹的《诗集传》。
2、诗经从各个方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1)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反抗精神。如《豳风·七月》以哀哀倾诉的语气叙写了农夫全家一年到头各种繁重的劳动和无衣无食的穷困生活,还会受到人身侵凌。(2)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如《豳风·东山》、《魏风·伯兮》等。(3)恋爱、婚姻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如《秦风·蒹葭》、《卫风·氓》等,都是其中的名篇。(4)此外,《周南·芣苢》等诗篇反映了劳动的情景。
3、《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古人概括为赋、比、兴: 赋,是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和描写; 比,即打比方,是对事物作形象的比况; 兴,是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事物。《诗经》创始的赋、比、兴手法,成为我国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注意:兴是一种最具民族特色表现手法,在《诗经》中除了用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起发端作用外,还具有引起联想、比喻、寓意、象征、渲染、烘托等多种微妙的意味,使诗歌更加耐人寻味。由于兴中往往具有比的意味,后世诗评家往往分不清《诗经》中哪一篇是比,哪一篇是兴,于是就往往将比兴作为一个概念来使用,指的是一种字面或诗面的意义与作者实际要表达的意思之间不一致的现象。后世诗人作诗,也很注意运用比兴手法以求得含蓄蕴藉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不断遇到须从比兴手法的角度来赏析的作品)
4、重点作品:
※(1)《氓》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弃妇诗。女主人公心地善良,在结婚前,她单纯天真,对爱情一往情深,与所爱的人私自定下婚期,把自己的一切都寄予心爱的人。婚后她诚挚无私,勤劳持家,毫无过失,但最终却被丈夫休弃。被弃后他一方面非常悲伤,对前情前事难以忘怀,一方面又很清醒理智,对氓的虚伪暴虐进行了揭露、谴责,最后还是镇定而刚强地表示要在感情上与氓决绝。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刚强而有主见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德和不幸命运。因此,她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2)解释: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请,希望。秋以为期:以秋为期。句意为:请你不要生我气,就以今秋为婚期。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信:真实,诚实。旦旦:诚恳的样子。反:违反,违背;此处指违反誓言。是:指代誓言。已:止,结束。
句意为:当初发誓多诚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 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3)本诗的艺术特色。①本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色是抒情、叙事、议论结合。本诗是一首抒情诗,但结合叙事写出了从相爱到婚姻悲剧的全过程。除了直接的抒情外,叙事中也充满感情,既是叙事,又是抒情。其中的议论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也,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既充满悔恨之情,又暗示了婚姻的转折;“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是对自己清白无辜的表白和对负心男人的愤怒谴责。诗中的叙事、抒情或议论还大量地运用感叹词,造成具有排比形式的感叹句,以加强感情效果。如第三章十句,有六句都以“兮”字“也”字结尾,句句感叹;第四章偶句皆以“矣”字煞尾,组成五联感叹句式。一连串的感叹句,表达了女主人公缠绵深沉、不绝如缕的幽怨,收到了一唱三叹的感人效果。
②本诗的基本表现手法是赋,但诗中也偶用比兴手法,来造成更加深婉的抒情效果。第三、四章开头都用桑作比兴,非常贴切。蚕桑之事本是古代妇女的天职,于是女主人公信手拈来,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年轻美貌和象征男女之间的浓情密意,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比喻女子的年长色衰和象征婚姻的破裂。由桑进而引申到鸠食桑葚,比喻女子过分沉溺于爱情。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
※ 《蒹葭》本篇是一首情歌,诗中的“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诗人想象寻求她时道路的险远,追求她的艰难,表达情人之间两情阻隔的痛苦。反复咏叹,情深意切。
三、先秦散文
1、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诸子散文的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从论说文体制的发展来看,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为代表。《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墨子》则虽大多为语录体,但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正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庄子》则由对话式论辩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荀、韩的文章已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2、重点内容:
(1)左传》善于叙事的特点。
《左传》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左传》尤其善于叙述战争。叙述大的战役,更是有条不紊,主次分明,曲折细致,并注重把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民心的向背、将帅的品格揭示出来,而不是单纯地叙说军事行动。虽不重在刀光剑影的描绘,但也能写出战争的波澜起伏和紧张气氛。例如:《齐晋鞌之战》(节录)通过将帅的动作、语言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通过齐侯骄狂、晋国将帅勇猛的语言、动作的对比,来反映战争的胜负的原因。
(2)《战国策》长于辞令的特点。
《战国策》主要记述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这些人物大多思想敏锐,长于辞令。他们游说的辞令大多谈锋矫健,铺陈夸张,迂回曲折,讲究修辞。因此,全书中到处是辞采绚烂、文笔酣畅的篇章。《战国策》中的谋臣策士为了增强游说效果,精心创作了许多譬喻和寓言故事运用于游说辞令中,使辞令显得既委婉曲折又机智幽默、生动有趣。有的寓言故事至今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例如:《冯谖客孟尝君》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市义”和营造“三窟”,反映齐国贵族为巩固政治地位所采用的权术,塑造了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策士形象。
(3)《论语》散文的特点:文辞简朴平实而富于形象性,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常能表现人物性格,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色彩。
(4)《庄子》散文的特点:善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例如:《庄子.逍遥游》先以鲲鹏变化为喻,与蜩、鸴鸠、斥鷃等作对比,引出一系列比喻,指出大小之间的分别,说明眼光短浅、志量狭小是不能理解伟大境界的。最后归结到庄子所理想的最高境界是顺应自然,忘其自我、超然物外、绝对自由,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庄子》是庄周及其弟子、后学的著作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鲁迅评论《庄子》散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5)《孟子》散文的特点:锐气逼人,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又善用譬喻说理。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本文先以六个人的事例来证明,有作为的人都是曾历经挫折磨难的。然后联系到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外患的忧惧,上上下下高枕无忧,就会有亡国的危险。在以上两层意思的基础上,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解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句意为:无论是个人或者国家,在忧愁祸患中才知奋发,得以生存发展,而沉湎于安逸欢乐中就会衰败灭亡。
(6)《荀子》散文的特点:论点明确,论证缜密,善用类比,造语简约。例如:《荀子.劝学》
四、楚辞
1、楚辞是形成于战国后期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体”诗歌的创造者是屈原。最早把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楚辞体作品辑录成集的人是西汉学者刘向。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叙性政治抒情诗。
背诵:“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解释:
(1)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頷亦何伤!
苟:只要。信:真正,确实。姱:美好。练要:精诚专一。顑頷:面容憔悴,面黄肌瘦。
句意为:只要我的内心真正坚持美好的操守,精诚专一,即使一直遭受困苦,饿得面黄肌瘦,又有什么值得悲伤!(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工巧:善于投机取巧。偭:违背,违反。规矩:这里指法度。错:同措,即措施。句意为:现在的世俗是善于投机取巧者得势;他们违背国家的法度,改变正确的政策措施。
3.《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和宏伟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政治理想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离骚》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报国无门的极端痛苦。诗人的理想是革新楚国政治,振兴楚国。诗中一再提及要实现“美政”,就是要“举贤授能”和坚持法度。诗中回顾自己为此不懈的追求和斗争经历,最后在救国事业走投无路之际,表示要以身殉国。《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诗人反复强调“好修”和美德,歌颂美善与高洁,鄙视丑恶与污浊,用芳草香花比喻真善美,以恶木臭草比喻假恶丑,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鄙视流俗的性格。他在诗中揭露统治集团的污浊,表示虽遭排挤、打击而决不同流合污,表现了自己坚持操守、宁死不屈的高洁品格和斗争精神。
两汉部分
一、两汉辞赋
1、赋是产生于汉代的一种新文体,是汉代文学的标志。赋的鼻祖可推战国时的宋玉和荀况。汉赋可以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三类。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出来的,所以叫“骚体赋”。贾谊的《鵩鸟赋》是他的代表作。标志汉大赋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汉大赋具有“铺张扬厉”和“劝百讽一”特点
2、汉代各类赋的特点及代表作。
(1)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称作“骚体赋”。它以主观抒情为主,从内容和风格都和楚辞相当接近,也多用带“兮”字的语句。贾谊的《鵩鸟赋》是其代表作。(2)从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盛行的一类赋,称作“大赋”。它以客观描写为主,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内容主要是铺叙帝王贵族的京都、宫殿、林苑、游猎,辞藻富丽,具有“铺张扬厉”的风格特点。汉大赋在大肆铺张的同时,总要对帝王贵族说几句规劝、开导的话,以此标榜作赋的目的是进行讽谏。但由于它铺陈渲染而造成的倡导意义,要大大高出于讽谏的意义,因此有人称大赋的这一特点为“劝百讽一”。汉大赋的形成标志是枚乘的《七发》。
(3)东汉中叶以后,取代大赋成为赋的创作主流的是“小赋”。
二、《史记》
1、首创纪传体史书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体例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为历史人物传记。《史记》中为避免重复,让不同的人物传记相互配合的叙事方法,称为“互见法”。
2、《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记载了上至轩辕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人物传记记录了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生平活动。其进步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歌颂圣君明主的同时,本着“实录”精神,揭露了上层人物乃至最高统治者道德品格上的缺点和弱点。即使对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和“今上”汉武帝,也作了揭露批判。
(2)赞赏为国为民、深明大义的贤臣良将,憎恶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相互倾轧以及他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对这种不光彩的内幕作了大量揭露。
(3)站在同情和爱护人民的立场上,对贪官酷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专辟《酷吏列传》,为那些以杀人为乐的官吏立此存照,把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4)对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能不带偏见地给予公正的评价。首先发动反抗暴秦起义的陈涉,虽是佣耕出身,被写入“世家”,与诸侯同列:项羽虽然失败,但推翻暴秦主要是他的功劳,并曾一度号令天下,被写入“本纪”,与帝王同列。(5)把一些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物写进史书,加以表彰。专为小人物立传,称颂他们的精神品格和胆识才能。
3、《史记》人物传记善写人物的特点。
《史记》的人物传记,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物的个性鲜明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史记》的人物传记,还善于抓住矛盾冲突,营造紧张气氛,让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4、《史记》语言艺术的特征
《史记》的语言明白晓畅,极富表现力。叙述语言通俗、简练,富有感情。人物语言精彩传神,往往只言片语就能传达出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和个性特征。
※
5、重点作品: ※ 《项羽本纪》(节选):(1)分析项羽的形象。
项羽是秦末历史的核心人物之一。灭秦前,他是反秦斗争所造就的起义领袖;灭秦后,由于他有大勇而无大略,善打硬仗而不善计谋的弱点,逐渐陷于孤立,最后失败自杀,成了悲剧人物。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调动多种艺术手法,以饱醮感情之笔从多个侧面写出了项羽的盖世英雄形象,把这一历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在传记的开头,先写了项羽的两件逸事。一是他小时不屑于学书学剑,要学“万人敌”,叔父教他兵法,他才大喜,但又不认真完成学业,则预示着他的英雄事业的悲剧结局。二是他在观看秦始皇巡游时说出“彼可取而代也”,吓得叔父赶忙捂着他的嘴,提醒他这是灭族之罪。在这样的场合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表现出项羽具有英雄大志和无所顾忌、敢作敢为的英雄气概。这两件逸事为后面逐层展开项羽的英雄性格定下了基调。
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突围及乌江自杀是项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基本上可显示项羽事业的盛衰过程和项羽的完整形象。钜鹿之战是项羽与秦军主力的决战,奠定了项羽在反秦联军中的地位和威望,充分显示了项羽的盖世英雄本色。除了通过诛杀宋义、破釜沉舟等果敢行为正面写出他的英雄气概外,还通过与宋义的对比,诸侯将观战和拜见时的情态从侧面烘托他的英雄形象。
鸿门宴是项羽兵临咸阳时与刘邦的初次较量,暴露了他缺乏远见的弱点,失去了消灭刘邦的依次大好机会,是他的事业走向衰落的预兆。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大英雄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胸怀。在这次事件中项羽的言行很少,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映衬,来凸现项羽形象。
垓下突围及乌江自杀是项羽事业的终结,写出了他的执迷不悟和至死不失英雄本色。通过项羽别姬时的慷慨悲歌、屡次强调“天亡我”和毫无意义的大肆冲杀,写出了他心已死而意难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情。最后写他的死法也非同常人,仍然是英雄本色。
三、两汉乐府诗
1、乐府原是汉代掌管配制乐谱、收集歌词的专门官署,后人将汉代乐府机关所采编并演唱的诗简称作乐府。汉乐府最具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的部分是从民间搜集的歌词,我们所说的汉乐府,一般是指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的创作精神,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归结为八个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唐五代以前的乐府诗主要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这是一部收录乐府诗最为完备的诗歌总集。汉乐府中两篇最著名的五言叙事诗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和《陌上桑》,其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是长篇叙事诗。
2、汉乐府的艺术特色。
(1)汉乐府在艺术表现上的最突出特色,是叙事成分的增强。首先,汉乐府中出现了《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等完整的叙事诗,对我国叙事诗的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的出现。其次,汉乐府中某些抒情诗,也带有很强的叙事性;这些诗歌往往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片断来即事即景进行抒情,具有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2)汉乐府艺术上的又一特点是。在叙事或带有叙事性的作品中,对话描写大量出现,还时常出现对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都对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和表现作品主题起了很好作用。
(3)汉乐府的语言率直自然,表现出民歌民谣特有的清新质朴的风格。
3、重点作品: ※《陌上桑》:
(1)本篇最早见于《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徐陵《玉台新咏》收载本诗,题作《日出东南隅行》。
解释: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行者:过路人。下担:放下担子。捋:抚摸。髭须:胡子;唇上为髭,颔下为须。少年:指青年男子。著:戴。帩头:包束头发的纱巾。来归:归来,回到家中。但:只。坐:因为。
这几句的意思为:过路的人看到罗敷的美貌,放下肩上的担子,抚摸着胡子忘情地观看。青年男子看到罗敷的美貌,搔首弄姿地摘下帽子,重新包束头上的纱巾,想以此引起罗敷的注意。由于观看罗敷,耕田的人忘掉了手中扶住的犁把,锄草的人忘掉了握住的锄柄。回到家中对自己的老婆抱怨生气,只因为在外面看到了罗敷。
(2)本诗的思想内容和罗敷形象。
这首民歌写一个美丽的采桑女子机智拒绝太守无理要求的故事:美丽的秦罗敷如同耀眼的太阳出现在城南,牢牢地吸引住了众人的目光;过路的太守垂涎罗敷的美貌,贸然上前求爱,被罗敷一口回绝,接着她通过夸耀自己的丈夫嘲笑了太守的不自量。通过这个故事,揭露封建上层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并表示出对他们的鄙视。
诗中着力塑造了罗敷美的形象。她不仅美丽无比,而且乐观机智,自信自尊,是内美与外美和谐统一的鲜明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美的理想和斗争精神。(3)本诗的艺术特色。
①构思巧妙、故事完整的五言叙事诗。
本诗写美丽的采桑女子秦罗敷不畏权势,机智拒绝太守无理要求的故事。故事以被侮辱者的胜利而结束,从而把一个在一般情况下本应是悲剧的故事,变为一个喜剧故事。
全诗三层。第一层先以华美的词藻对罗敷的美丽做铺叙性的正面描写,再以夸张手法写众人看到罗敷后的失态反应,从侧面烘托罗敷的美,并由此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戏剧气氛,为太守的出场作了铺垫。第二层写罗敷拒绝太守的无理要求,几乎全用对话写成。太守与罗敷之间本有一段距离,对话虽紧相承接,其实有小吏在中间奔走传话,具有戏剧表演般的效果。第三层写罗敷夸夫。在夸夫中处处暗含着与太守的对比和对太守的讥讽。从罗敷扬眉吐气、越夸越高兴的语气中,可以知道她已镇住了太守,至于太守听后的扫兴之态,就留给读者去想象吧。所以本诗虽嘎然而止,却余意绵绵。②高超的侧面描写和对话描写。
第一层描写罗敷之美,先用华丽词藻极写罗敷服饰之美,接着该描写罗敷资质之美了,但也许作者认为罗敷太美了,再美的语言都不能从正面把她的美充分表现出来;于是换了个角度,从侧面以调侃、夸张之笔描写各色人物见到罗敷后的失态举动,让读者从他们的神魂颠倒中想象罗敷之美。这样反而打破了正面描写的局限性,任何读者都可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在想象中重塑罗敷形象,获得最大的的美感。这种描写方法收到了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第二、三层,几乎全用对话写成,非常生动有趣,把罗敷机智、自信、自尊、自爱的性格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参看上文)③夸张、衬托手法和喜剧色彩。
本诗富有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充满活泼、愉悦、轻松的气氛。这是诗歌主人公的美丽、乐观、机智、自爱、自信的品质带来的,也是作者对这位主人公的亲切、热爱、赞美之情渲染出来的,又靠运用某些艺术手法来完成。
本诗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张,如写罗敷的服饰、人们见到罗敷的失态和罗敷夸夫。其次是衬托手法,如用人们见到罗敷的失态衬托罗敷之美,用罗敷夸夫比衬太守的丑恶。通过夸张和衬托,突出了罗敷的美丽、乐观、机智和自信的品质,产生了幽默情趣,渲染了欢快气氛,加强了喜剧效果。
《东门行》这首诗中描述了一个贫民家庭的生活片断:丈夫不堪忍受家中无衣无食的困窘之状,拔剑而起;妻子牵衣而哭,竭力劝阻,但丈夫去意已定,义无反顾。这一场景反映出当时社会贫困化给下层人民家庭所带来的伤害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社会矛盾的激化。
艺术特色:本诗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生活片断和采用对话形式,鲜明地体现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表现特点。诗以杂言写成,句式长短参差,用以表现夫妻对话声口毕肖。妻子的柔顺善良、安分软弱,与丈夫的粗豪刚勇、铤而走险形成鲜明的对照。对丈夫的“出”而又“入”,“入”而又“去”的心理发展过程的描写,以及丈夫“拔剑”和妻子“牵衣”动作的描写。也都非常成功。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本篇最早见于《玉台新咏》,《乐府诗集》载入《杂曲歌辞》,以为是古辞,题为《孔雀东南飞》。叙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用两人合葬化为鸳鸯的结尾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同时对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进行了批判。
四、汉代古诗
1、《古诗十九首》是指《文选》中编在一起的19首汉代文人五言诗。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2、《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无名文人的作品,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表现人际关系和探讨人生意义两类。表现人际关系的作品都以感伤离别为主题,多写夫妻或情人之间的相互思念,是东汉时期文人士子远离家乡亲人外出求取功名时的真情实感;探讨人生意义的作品拥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人生短促。至于如何度过这短暂的人生,除了一两首诗说要谋名夺利以外,大部分作品都鼓吹及时行乐。透露出这些文人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个人前途的极度失望。
3、重点作品: ※《行行重行行》:
①解释: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胡马:北疆所产的马。依:依恋。越鸟:南疆的鸟。巢南枝:在南向的树枝上筑巢。
句意为:北疆的马到了南方,仍然依恋北风,南疆的鸟飞到北方,也要筑巢于南向的树枝。鸟兽尚且不忘故土,难道远行的游子能不思家吗? ②本诗的艺术特色
本诗写思妇对离家日久的游子的思念。语言朴素自然。全诗无一奇字奇句,甚至以穿衣吃饭之事入诗,全是家常口语,但却表达了极深沉曲折的感情。抒情缠绵深挚。本诗先忆别时情景,再说路远难会,后写相似之状,最后以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作结。通过对思妇感情的发展、曲折的描写,十分细腻地表现了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恰切运用比兴。诗中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来比喻在外的游子宁不思家,隐含着思妇对游子的抱怨之情;用“浮云蔽白日”来比喻游子可能在外受到诱惑而薄幸不归,写出了她的相思之情的颤栗。这两处比兴含义丰厚,更深一层地表现了思妇的情感,增强了本诗的感染力。《上山采蘼芜》反映汉代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地下。
《十五从军征》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无休止的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
第一部分测试题(以问答题为主)
1.以《诗经》作品为例,说明什么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简析《卫风·氓》中的弃妇形象。
3、把《卫风·氓》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找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4、分析《卫风·氓》中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5、《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一文,作者是怎样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的?请根据全文,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准确地说出来。
6、分析汉乐府《十五从军征》的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
7、简析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
8、《陌上桑》第一段刻画罗敷之美,历来为人激赏,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的,这样刻画的艺术效果怎样。
9、《陌上桑》中有大量的对话描写,非常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10、《陌上桑》具有轻松活泼的喜剧气氛,说说这种喜剧气氛是怎样产生的。
11、分析《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思妇对于游子的思念中包含着哪些内容,她的情绪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12、把《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的比兴句子找出来,说明它们的比喻意或象征意。
13、简析《史记·项羽本纪》(节选)是怎样刻画项羽形象的,作者的倾向性是怎样表现出来的,14.司马迁写历史人物的传记,往往在传记的开头记载一两件人物早年的小事,请以《项羽本纪》为例,说说这些小事有什么作用。
15、简述屈原及其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6、简述《战国策》长于辞令的艺术特色。(答案可在教学辅导中找到)
第三篇:二篇章范文
二篇章: 华堂盛典(经典西式证婚仪式)
1、开场白——介绍嘉宾入场。引领来宾鼓掌热场,投影播放
九盛动漫提示。
2、司仪入场——司仪开场引出新郎,真情表白,感召新娘(干冰起云雾新娘从贝壳中款款走出)(婚礼第一高潮点)
3、新郎迎亲——新郎手持鲜花走到舞台中央向新娘献花,来
宾掌声祝福新人。
4、问誓行礼——新人在庄重神圣的氛围中向对方行礼。
5、交换信物——新郎新娘注入生命结合的彩砂并从沙中取出爱的信物。相向而站,新郎先给新娘佩戴并亲吻新娘手背,新娘再给新郎佩戴戒指.新人行亲吻礼(4支红心礼炮)(婚
礼第二高潮点)
6、嘉宾致辞——在大家的掌声中主、证婚分别走上舞台为一
对新人致辞。
7、真情感恩——感谢父母恩情。突出亲情部分。改口,敬茶
(新郎母亲送给新娘金项链)
8、感谢来宾——新人和父母手携手走上舞台合影并向所有来宾深鞠躬,感谢来宾。(新郎父亲向来宾致答谢词)。
9、感恩长辈——新人依次向亲人长辈改口,鞠躬行礼。
10、合卺交杯——督导为新人呈上合卺酒,新人来到舞台中央交臂,随着激昂的音乐,在来宾的欢呼中共饮美酒,新人
向来宾举杯示意。
11、礼成——(新人现场分发小礼物,使整场气氛上下互动)。所有来宾共同合着音乐的节奏一起鼓掌,在来宾的掌声、祝福声中,在漫天的礼花瓢扬衬托下,携手奔向幸福门,向来宾致回手礼,庆典圆满结束。
第四篇:先秦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
4、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9、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18、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19、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20、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21、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
大雅云汉》
译: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2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2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4、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25、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钕,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6、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潺潺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
27、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大序》
译: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28、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卫风”氓》 【周易】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辞上传•乾卦》
2、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智》。《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
君子为人处世的准则,要么入世要么出世,要么沉默要么发言。两个人心齐志一,就像利刃可斩断金属;心齐志一的言论,它的气味就像兰花一样芳香。
4、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辞下》
君子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所以,就能使本人身体安宁,国家也得以保全了。
5、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象》看见善行就效法,有了过错就坚决改正。
6、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7、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传》
8、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读。《周易.系辞下》
9、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系辞下传》
1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易经》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易经》
1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13、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尚书】(书经)
1、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2、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3、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4、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5、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
6、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左传】
1、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不义必自毙。
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欲加之罪,何患辞。
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6、不去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7、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0、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1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国语】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轻则寡谋,骄则无礼。【战国策】
1、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2、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战国策•秦策)
3、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5、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国策•齐策)
6、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8、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秦策五》
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0、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老子】
1、曲则全,枉则直。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5、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
1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论语】
1、言必信,行必果,果必信。(论语•子路)
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0、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27、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6、君子务本。(学而)
27、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28、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3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3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3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3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34、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35、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36、君子周急不继富。
3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9、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4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4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4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45、见义不为,无勇也。
46、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47、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4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49、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5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51、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52、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5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5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55、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5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57、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则止。”(《论语•季氏将伐颛臾》04年高考湖南卷)
5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03年高考)
5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6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6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6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6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6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5、未知生,焉知死?
6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67、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68、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6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7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72、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74、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7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76、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77、礼之用,和为贵。
78、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7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80、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8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82、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83、名不正,则言不顺。【礼记】
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2、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6、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8、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9、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10、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1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12、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1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14、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15、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16、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礼记•中庸》
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这句话说明人要自强,不甘落后。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奋,“勤能补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了。
1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1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旨:味美。
1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第一章》 20、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礼记•中庸第六章》
2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第二十章》
22、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第二十二章》
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竭尽他的天性;能竭尽他的天性,就能竭尽人们的人性;能竭尽人们的人性,就能竭尽万物的物性;能竭尽万物的物性,就可以助天地的化育;可以助天地的化育,就可以和天地并列为三了呀。
2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24、放之四海而皆准。
25、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
26、苛政猛于虎。
27、皇皇不可终日。《礼记•表记》
2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礼记•大学》
2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30、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31、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大学》
32、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孟子】
1、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1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6、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7、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1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9、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0、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公孙丑上)
2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2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24、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25、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26、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27、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28、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庄子】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2、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4、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6、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7、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8、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9、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10、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外篇•秋水》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12、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1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荀子】
1、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9、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王制》
10、流言止于智者。
11、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1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1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韩非子】
1、远水不救近火。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4、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韩非子•大体》
5、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6、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7、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8、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吕氏春秋】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2、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管子】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修权》
3、知子莫若父。《管子•大匡》
4、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5、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6、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孙子】
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孙子兵法•九地)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4、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先秦其他】
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3、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商君书•更法》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6、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无以正曲直。(淮南子)
7、良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家经)
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楚辞】
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
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6、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
7、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9、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也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第五篇:先秦文化
先秦文化感想与收获
先秦,中国历史学名词。泛指中国古代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
先秦的另一含义,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先秦是指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这段历史。原始社会经过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现。进入阶级社会后,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先秦是中国历史上自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
传说禹之子启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四百余年后(即约公元前1600年),最后一个王桀王暴虐无道,成汤革夏,立商朝。商时,青铜器工艺非常发达,甲骨文文字也十分成熟。约前1046年,黄河上游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取胜后建西周,定都镐京,疆域逐步扩大。前841年“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暴政,此后实行六卿合议,史称“共和行政”,这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前770年,在西北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下,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此后,随著周王朝势力衰落,分封诸侯形成了众多诸侯国,相互争战,著名的先后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被称为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产生了诸子百家,诸子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史称“百家争鸣”。
先秦产生许多能子,儒家的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庄子(南华经)》;法家申不害、韩非。墨家的墨子。
先秦时期也有不少的经典作品: 《论语》,以及传为左丘明所著的《国语》、左丘明所著《春秋左氏传》。孔子所著的《春秋》为经,此书则为传,并与《国语》的内容互相参证。《易经》、《礼记》、《孙子兵法》、《吕氏春秋》、《诗经》等一大批著名作者和这个作品。先秦产生了许多著名帝王诸侯,三皇五帝及炎帝(共九位皇帝):开启了“禅让制”。夏禹:传说“大禹治水”,是“禅让制”的最后一位部落首领。夏启:结束了原始社会,开始了奴隶制;商汤:第一位被考证确实存在的中原地区的国王,创建了商朝,灭了夏朝;盘殷:将商都迁至“殷”,商王朝的中兴者;以后商便称“殷商”;夏桀、商纣荒淫无道,二人并称“桀纣”;周文王:周武王的父亲,称为“圣人”,传说写了《周易》,治国贤明;周武王,灭商纣,建周;春秋五霸等等。。。
先秦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开始阶段,作为中国文明的开端这里产生了不少能人才子。充分证明了,老祖宗的聪明才智。在这里我们领略了先辈在困难混乱的世界里闯荡。在这个历史的海洋里我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奋斗才能获取更多的成就,要成功就必须有雄心壮志。我们必须牢记历史,但是牢记历史不是死死得盯着历史而是要从历史的脚步中前进并从中学习,学习先辈的精神,感受历史的潮流,学习人生的精华,感受历史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