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

时间:2019-05-15 07:3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先秦历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先秦历史》。

第一篇:先秦历史

先秦历史

古人类

距今最早约一百七十万年前元谋人

距今约115万年前到70万年前 蓝田人 距今68到70万年前北京人母系氏族

晚期距今3万年前山顶洞人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禹死启继,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

了禅让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国家)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奴隶制达到鼎盛

兵灭夏朝,建立商朝五谷在商朝时期均已种植

青铜为主要部门,但多供于贵族使用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分赐

给诸侯臣下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想周王交纳一定

贡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分封制:是西周纷分封诸侯的制度纣 立西周,定都镐京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

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

王室.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

大了西周的疆土

771年西周灭亡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

重要原因:王室衰微,国立贫

直接原因:公元前771年,犬

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

(1)作物品种:“五谷”在商潮时期都已种植

(2)耕作技术

①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施肥:已懂得施用粪便、草木灰和绿肥等 奴 隶 会

(3)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牧畜业:饲养的家畜很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手工业

(1)青铜铸造:青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①商朝:青铜铸造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时永使用

②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玉器加工: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有大量出土

(3)陶瓷业:商周遗址出现原始陶瓷,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4)漆器制造: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诸侯争霸

(1)背景: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不再朝觐和纳贡

(2)表现

①齐桓公称霸: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以“尊王攘夷”号令诸侯,葵丘会盟确立霸王地位 ②晋楚争霸: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世纪初,楚庄王称霸中原 ③吴越争霸: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在南方称霸的两个霸主战国兼并战争

(1)背景: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大权.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

雄争霸的格局

(2)表现

①齐魏交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双方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大为削弱

②秦赵交战: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 杀伤最多的一

次战役民族融合(1)途径: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2)表现:北方的匈奴、东胡,西方的戎,南方的越等民族与中原的华夏族逐步融合(3)影响: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

1农业

(1)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

(2)牛耕: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

次革命

(3)水利事业

①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

②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淮水修建芍陂

③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水工郑国在秦修建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

2手工业

(1)冶铁业有划时代的发展,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2)青铜铸造工艺有更新的创造,出现金银错新技术

(3)漆工业有新成就,战国出现夹纻技术

(4)煮盐业 酿酒业有较大发展,已能用曲造酒

(5)出现了关于手工业的专著《考工记》

3商业和城市

(1)商业发达,在中原市场可以买到各地的特产

(2)城市繁华,主要有齐国临淄 赵国的邯郸 楚国的郢等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1春秋税制改革

(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大量私田出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并采用

地租剥削方式

(2)内容

①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税

②鲁国的“初税亩”,开始实行按亩收税

(3)影响:促使土地由国有转为私有战国政治变法

(1)背景: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之间的矛盾加深

(2)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事件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4)作用:变法运动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过确立起来

3商鞅变法

(1)内容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令法”,统一度量衡

③废分封,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

(2)影响

①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③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统治有消极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百家思想

(1)儒家

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

②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③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具有唯物思想

(2)道家

①老子: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

②庄子: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

现象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4)法家: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主张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主张“以

法为本”“法不阿贵”,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文学艺术

(1)《诗经》: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分为风、牙、颂三个部分

(2)“楚辞”: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作《离骚》

(3)散文:孟子的文章以辩论见长;庄子的散文名篇有《秋水》、《逍遥游》等

(4)绘画

①绘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②我过现存最古老的帛画是在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 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

(5)音乐:湖北随州出土的全套青铜变种说明了当时音乐的发展

3科学技术

(1)天文

①世界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出自《春秋》

②春秋时,我国历法已基本确立十九年七润的原则

③战国时,出现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墨经》里面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的记载,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

光学八条”

(3)医学: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是扁鹊,被后代医学家奉为“脉学之宗”。主要成就是

切脉,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发

第二篇:先秦历史散文

读《孟子》之心得体会

作为儒家十三经的《孟子》,在我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作用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中得以体现。《孟子》阐述了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孟子》与《论语》都是我国儒家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作。

孟子处于战国时期的**年代,百家思想争鸣,也就是由于乱世而出了孟子这位思想枭雄。他出生于贫苦家庭,在各种教育下还是在那个年代积极思考出一些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理论。这些思想从我个人观点看来孟子确实是一位思想巨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思考出这些思想理论在那个年代是一种划时代的产物。

在我们所知的《孟子》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中,都分别阐述了其主要的思想体系。读罢《孟子》,我可以读出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孟子及其学派的政治主张与思想学说。其中一方面表达了“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孟子主张通过改良的手段来推进社会改革,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仁政”“王道”,带能到达统一天下的目的。实行仁政的关键在于“保民”,而保民的基础则是“制民之产”即让老百姓拥有自己的财产,以求得其对国家的“恒心”。孟子的仁政思想突出了“民”的地位,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具有明显的民本色彩。孟子还发挥了孔子君臣相对论的观点,肯定臣下和人民具有反抗暴君的权利。另一方面表达了性善论的观点。这是孟子伦理道德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孟子主张性善论,其依据是人人都有善的萌芽,人有一种先验的善性,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之所以不善,主要由于外界的影响及主观上不愿意向善等原因造成的。为是人的善性得到保存和扩充,孟子还提出了“养心”、“寡欲”、“存心”、“思诚”、“自反”、“不动心”、“求其放心”、“养浩然正气”等一整套修身养性的办法。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与生俱来的,是“天之降才”。天生万物必然赋予每种事物能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他不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善的行为和不善的人。“人为不善”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他认为不善的客观原因是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陷溺,而主观原因是人们“放其良心”而不知存养和扩充。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伦理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强调了儒家的主要思想孝悌忠信、仁义礼智,这表现了其思想是对孔子的继承,早年他对孔子的崇拜及其思想方面的学习。孟子强调“仁者爱人”,这是他对人自身的重视和肯定,提倡“亲亲”而后“仁民”,一方面反映出他具有重民、爱民的思想,同时也表现出孟子的仁爱是以血缘感情为出发点,带有氏族宗法意识,其实孟子的目的也在于借以维系当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的统一和稳定。孟子推崇道德价值,认为道德的力量的是巨大的,它决定着个人的荣辱与生死,所以他说“仁则荣,不仁则死”,他把道德放大了一个决定人生死的地位,虽然这有点过于强调道德的力量,但同时反映了儒家对道德追求。所以就有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生死臵之度外而追求精神境界的崇高的行为。他主张行仁政,希望君主“以民为贵”。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就此,他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阐述了一场战争、对弈中各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的次要,君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孟子觉得武器装备、地理位臵等客观因素在治国这方面是次要的,而君主能够施行“仁政”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君主治国成败的关键。

同时,《孟子》一书中还说明了人只有经历过各种艰苦的磨砺的之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观点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细致的阐述。其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将这一观点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这种先苦后甜的观点不仅针对个人,对一个国家也是同样的理,所以,这一观点还被延伸到了一个国家的治理方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人的一生就是要经历这些艰苦磨难后才会是自己更有韧性,能够面对各种艰难险阻、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三篇:先秦历史习题集

先秦历史习题集

1.据科学家鉴定,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

A. 150万年B。18000年C。170万年D。70万年至20多万年

2.考古发现元谋人化石的地点在()

A。云南B。北京C。陕西D。河南

3.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是()

A. 美国B。印度C。中国D。希腊

4.北京人生活的时代是()

A. 新石器时代B。旧石器时代C。氏族公社时期D。封建社会

5.下列是北京人生活时代可以做到的是()

A. 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B。已经懂得人工取火C。会制造骨针等骨器,会做装饰品

D.已经使用天然火

6.山顶洞人生活在()

A. 170万年以前B。80万年以前C。18000年以前D。70万年至20万年以前

7.下列是山顶洞人时期做到的事是()

①使用天然火②懂得人工取火③会制造骨针④过着集体生活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8.生活集体被称为“氏族公社”的古代人类是()

A. 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9.祖国境内的氏族公社达到繁荣期的时间大约为()

A. 五六千年前B。六七千年前C。八千年前D。四五千年前

10.半坡原始居民住在()

A. 长江流域B。珠江流域C。黄河流域D。黑龙江

11.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

A. 埃及B。希腊C。印度D。中国

12.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

A. 水稻B。棉花C。粟D。小麦

13.下列属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时期人类可以做到的是()

① 已学会了使用箭,射猎鸟兽②会烧制陶器,纺织粗布

② 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④开始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家禽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4.下列生活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人类是()

A. 河姆渡人B。半坡人C。山顶洞人D。大汶口人

15.下列内容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是()

① 出现了阶级和阶级压迫②妇女在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② 男子在生产部门占主导地位④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的不同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是()

A. 舜、禹、尧B。尧、禹、舜C。尧、舜、禹D。禹、舜、尧

17.下列内容不能反映大汶口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居民生活比以前进步的是()

A. 农耕已是主要的生产事业 B。墓葬里有随葬品 C。有了黑陶、白陶 D。已经种植粮食

18.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统治者是()

A. 启B。禹C。舜D。尧

19.夏朝的都城相传在()

A. 开封B。洛阳C。长安D。阳城

20.下列内容在夏朝可以做到的是()

① 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②设置了监狱

② 学会酿酒④已经使用青铜酒器和兵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1.商朝建立的大致时间是()

A. 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1300年D。公元前1700年

22.殷是现在的()

A. 河南开封B。河南洛阳C。河南安阳D。河南郑州

23.下列用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 陶器② 铜器③ 青铜器

A.①③②B。②①③C。①②③D。③②①

24.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

A. 河南东部和山西南部B。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C。河南西部和山西东部

D.河南北部和山西东部

25.商朝手工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A. 青铜冶铸、制陶、制漆B。制陶、制漆、玉石雕刻

C.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雕刻D。制漆、玉石雕刻、织锦

26.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是()

A. 启B。桀C。纣D。汤

27.周国生活在()

A. 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渭水流域D。珠江流域

28.牧野之战发生在现在的()

A. 河南洛阳B。山东曲阜C。河南新乡D。陕西西安

29.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周朝,定都()

A. 牧野B。镐京C。洛邑D。殷

30.已学会人工灌溉,使用绿肥的是()

A. 西周人B。商朝人C。夏朝人D。原始居民

3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形容哪一个君王在位时的情况的?()

A. 周武王B。商纣王C。周幽王D。周厉王

32.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是在()

A. 公元770年B。公元前841年C。公元前16世纪D。公元前770年

33.“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发生在谁在位时?()

A. 周幽王B。周厉王C。商纣王D。夏桀

34.西周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处在最低层的是()

A. 奴隶B。平民C。士D。农民

35.请仔细观察课本《青铜器上有关奴隶买卖的记载》图。你认为反映的是(A. 西周奴隶的劳作情况B。西周的奴隶买卖C。西周奴隶的反抗

D.西周奴隶们所从事的农业生产

36.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什么时期?()

A. 战国B。春秋C。东周D。西周37.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指()

A. 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B。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

B.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D。公元前651年至公元前476年)

38.齐国在今天的()

A. 山东北部B。河南东部C。陕西西部D。四川南部

39.关于管仲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②改革军制,组成了万人的常备军③使齐国成为东方一大强国 ④是齐国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0.齐桓公召集的葵丘会盟发生在()

A. 公元前7世纪中期B。公元前6世纪中期C。公元前7世纪晚期

D.公元前6世纪晚期

41.晋楚大战中,晋军打败楚军的战术是()

A. 反间计B。诱敌深入C。调虎离山D。欲擒故纵

42.“卧薪尝胆”的故事的主角是()

A. 孙膑B。楚庄王C。晋文公D。勾践

43.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的()

A. 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西周D。夏、商

44.瓜分晋国的三家是()

A. 韩、赵、魏B。楚、赵、秦C。燕、魏、韩D。卫、楚、赵

45.马陵之战后拔剑自刎的将领是()

A. 孙子B。庞涓C。孙膑D。韩非子

46.与“合纵连横”有关的成语是()

A. 围魏救赵B。退避三舍C。朝秦暮楚D。一箭之仇

47.纸上谈兵的故事发生在哪两国的战争中?()

A. 韩、赵B。楚、赵C。赵、魏D。秦、赵

48.我国发明的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

A.1800年B。2000年C。1400年D。1900年

4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 牛耕得到逐步推广B。铁工具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的使用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商业合城市的兴盛

50.都江堰修筑在()

A. 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岷江流域D。珠江流域

51.后人写诗赞道:“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的是()

A. 李冰B。伯禹C。郑国D。秦始皇

52.当时著名的冶铁中心之一邯郸地处()

A. 韩国B。楚国C。赵国D。齐国

53.富比王侯的作坊是以经营什么为主的?()

A. 纺织B。漆器C。麻布D。冶铁和煮盐

54.战国时期,家家都从事纺织业,齐国最为出名的品种是()

A. 丝织品B。棉纺品C。麻布衣服D。丝绸

55.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是()

A. 商鞅B。李悝C。吴起D。孙膑

56.商鞅变法的时间是()

A. 公元前365年B。公元前356年C。公元前342年D。公元前475年

57.关于商鞅变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变法打破了过去土地上的纵横田界

B. 法令规定: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

C. 建立县制,全国设30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D. 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58.商朝的历法称为()

A. 农历B。夏历C。殷历D。阴历

59.我国已经有了医学分科是在()

A. 夏朝B。商朝C。父系氏族公社D。周朝

60.“甲骨文”是刻在什么上的文字?()

A. 龟甲和兽骨B。铜器C。钟D。鼎

61.战国时期在历法方面最大的成就是()

A.多次观测到日食B。预测到许多恒星的名字C。记录了金、木、水、火、土星的运行规律D。定出一年的24个节气

62.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

A.大篆B。小篆C。隶书D。楷书

63.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

A. 甲骨文B。金文C。帛书D。竹书

64.诗经汇集了哪个时期的诗歌?()

A. 西周到春秋B。东周到春秋C。西周到战国D。东周到战国

65.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诗歌》B。《诗经》C。《楚辞》D。《离骚》

66.屈原是战国时期哪国人?()

A. 秦国B。赵国C。楚国D。魏国

67.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诗体诗歌被称为()

A. 赋B。楚辞C。词D。曲

68.我国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出现在()

A. 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尧舜禹时期

69.下列对商周时的青铜器描述正确的是()

①有各种动物和怪兽的形象②造型美观③形态生动逼真

④商朝的四羊方尊成为青铜器中闻名中外的精品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7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谁的思想?()

A. 孔子B。老子C。韩非D。孟子

71.对孔子的“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①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②认为人民反对君主是不正确的③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72.孔子是哪国人?()

A. 鲁国B。卫国C。秦国D。齐国

73.下列不是孔子编订的文化典籍是()

A.《诗经》B。《尚书》C。《道德经》D。《春秋》

74.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希望人们互助互爱的思想是谁的?()

A. 孟子B。老子C。韩非子D。墨子

75.主张“民贵君轻”的是()

A. 韩非子B。孟子C。墨子D。老子

76.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的思想家是()

A.荀子B。老子C。孟子D。庄子

77.下列哪些是韩非的思想?()

①认为历史是向前进步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②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③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④反对不义战争,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78.“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谁的思想?()

A. 韩非子B。孙膑C。孙子D。荀子

79.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

A.《孙子兵法》B。《孙膑兵法》C。《韩非子》D。《孙武兵法》

80.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A. 韩非子B。墨子C。孟子D。老子

1.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许多地方发现了远古人类的遗迹。其中,以

2.北京人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这种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时代。

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4.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磨制和钻孔技术,会制造骨针等骨器。

5.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往往过着生活。

6.半坡原始居民的7.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和。

8.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

9.氏族公社经历了

10.山东大汶口一带的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

11.华夏族是由和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

12.禹死后,他的儿子。

13.14.夏朝最后一个国王他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引起奴隶的反抗。

15.公元前1600年,黄河流域的商国,最终灭了夏,16.由于政治**和水患,商朝曾多次迁都,直到公元前,才稳定下来。

17.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是。

18.商朝的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叫做“。

19.奴隶主死后,还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做“。20.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21.22.武王伐纣时,双方最终在23.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周朝,历史上称为

24.西周的和等级制紧密结合,加强了西周的统治。

25.公元前9世纪中期,26.公元前”。

27.公元前771年,西北族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28.东周分为和 29.“春秋五霸”指、秦穆公和楚庄王。

30.齐桓公任用

为号召,来发展齐国的势力。通过改革,几年之间齐国已经国富兵强。

31.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32.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33.战国后期,由于秦国力量越来越强,东方六国都不能单独抗秦,魏国人的公孙衍、洛阳人苏秦,先后游说六国,联合抗秦,这就是“”。秦国人用魏国人张仪,劝说各国帮秦国进攻其他弱国,这就是“”。

34.1900年。

35.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促使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发展。

36.我国是最早制作的国家。战国时漆器精致轻巧,彩绘光泽美观。3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封建城市,有齐国

38.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运动。为彻底。

39.公元前356任用商鞅,开始变法。

40.战国时期,和会的主要矛盾。

41.相传在4000”,就来源于夏朝。

42.776年9月6日的一次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年月日的日食记载。

43.44.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发展而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45.公元前613年7月,天文学家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最早记录。

46.“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选自《诗经》中的《》。

4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青铜工艺不断创新,铜器表面镶嵌金银丝构成瑰丽的图案,叫做“”。

48.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反映了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乐器中,以整套最为珍贵。

49.老子是一书里。

50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一书。

51.孔子主张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这叫做“。

52.孔子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这就是“。5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了局面。54.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提出“”的观点。

55.韩非是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一书。

第四篇:先秦、秦汉历史练习题

练习题:

第一章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一、单项选择:

1、()五一长假,小聪高兴地实现了到元谋人遗址去参观、探究的愿望。元谋人遗址在我国

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浙江省 D、陕西省 2.()下列远古居民生活的先后顺序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元谋人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3、()中国台湾某旅游团要去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该去 A、大禹陵B、黄帝陵C、秦始皇D、孙中山陵

4、()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其方法是 A.父亲传子B.兄长传弟C.母亲传女D.民主推选

5、()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A.尧时期B.舜时期C.禹时期D.黄帝时期

6、()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于 A、距今约170万年B、公元前207 C、公元前1600年D、公元前841年

7、()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 活的是A、兵马俑 B、司母戊鼎C、竹木简D、青花瓷

8、()下列朝代按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夏、商、东周、西周B.夏、商、西周、东周 C.商、夏、东周、西周D.商、夏、西周、东周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遂鹿中原,战乱不休,诸侯国的出现源于西周的是:

A.世袭制B.郡县制C.禅让制D.分封制

10、()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其中,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家是

A、孔丘B、墨翟C、孟轲D、荀况

11、()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1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研究军事家孙武,他们应参考的资料是 A.《论语》B.《道德经》C.《孙子兵法》D.《离骚》

13、()历史活动课上,李明同学在扮演孔子时所说的台词应该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兼爱” “非攻” C.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14、()现在我们到中医那里看病的时候,医生都要给你切脉,你知道是谁最早总结出望、闻、问、切的四种诊断方法的吗? 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范缜

二、简答题:

1、西周时,周王为巩固自己的政权,实行的制度有哪些?

2、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是谁?

3、我国较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什么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什么文字?

5、百家争鸣电视台要招聘一些栏目主持人,有下列三人最后入围。入围人员:庄子韩非墨子

节目类型:A、《人与自然》 B、《法制空间》 C、《军事天地》

D、《爱心世界》E、《教育论坛》

请你给他们安排最合适的主持节目。(只需填序号)庄子—— 韩非——墨子——

6、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是:,记述了、、时代。《春秋》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由整理编辑。

第二章 秦汉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一、单选题: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中赞颂的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

2、()下列秦朝官吏中,直接掌握县令任免权的是 A、皇帝B、丞相C、御史大夫D、郡守

3、()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有关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的是

A.道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佛家学说 D.儒家学说()《开心辞典》

6、主持人王小丫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在他统治时候,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他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7、()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

该去的省份是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8、()纸发明后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现在已知最早纸出现在 A秦朝B西汉C东汉D宋朝

9、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是:

A《九章算术》B《缀术》C《周髀算经》 10()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医学家的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天人三策》D.《伤寒杂病论》

11、()东汉时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的皇帝是: A.光武帝B.汉明帝C.汉桓帝D.汉献帝

二、连线题:

班固《春秋》编年体

孔子《史记》纪传体

司马迁《汉书》

三、填空题:

1、贫苦农民、于年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后在陈县建立政权。

2、西汉初期,实施“”的政策,恢复社会经济,出现“”的小康局面。

3、东汉后期,184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瓦解了东汉政权,中国从此进入长期分裂的、、南北朝时期。

4、是一种韵文文体,最初始于战国后期,在两汉时流行起来,通常称为 “”。、简答题:

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2、“蔡侯纸”是何时发明的?我国的造纸术是如何流传于世界的?

第五篇: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

殷商至春秋时代的散文

散文是在文字发明以后产生的,是最为实用的文学形式。由于文字的记录必须有书写工具,如竹、帛、纸、笔之类。所以散文的发展,虽社会生活非常需要,但非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不可,所以它最初的发展阶段是非常困难的,一开始不得不力求简短,后来手工业逐渐进步,文化工具有了改进,书写条件便利了,才可能出现长篇大论的散文。

《尚书》

我国自古就有注重修史的传统,大概最迟在商代,就设立了专门记事的史官。《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后周制,王朝及诸侯各国均设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可能是继承殷商旧制而有所损益。《汉书·艺文志》曾云:“古者,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春秋》我们下面再谈,先讲讲讲《尚书》”。

《尚书》是上古之书的意思。它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由《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组成。是古代官方文献资料的汇编。旧传上起《尧典》,下至《秦誓》,有一百多篇。经过秦代焚书以后,汉初由经师伏生口授传下来二十八篇,因为是用当时的流行文字隶书抄写而成的,故称为《今文尚书》。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又从孔子故宅的坏壁中发现一部《尚书》,因是用古文字大篆、籀(zhou四声)文写成的,故称之为《古文尚书》,相传比今文多出16篇,但亡佚了。晋朝的豫章内史梅赜声称发现了一部《古文尚书》,计58篇。经过清代学者阎若璩的严密考证,断定其中除同于《今文尚书》的部分外,其他都是晋人伪造的,不可信。现今流传在《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今文和伪古文《尚书》的夹杂品。所以,人们研讨《尚书》,只限于今文部分的28篇。《尚书》中的《虞书》、《夏书》是后人追记,多出于传闻,有些是春秋、战国时的人所作。较可信的是《商书》和《周书》两部分。

《尚书》的核心思想是商周时代的神权观念。殷商时代强调的是天命神授,认为“天”、“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国君、天子是上帝授予的。而到了周代,由于殷王朝末期统治者荒淫无道、滥杀无辜,以致激起民愤而被推翻,现实的斗争给周初的统治者以新的思考,使他们亲眼看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因此,传统的神权至上的观念受到冲击,所以《尚书》中便多次出现了“保民”的思想,强调“敬德保民”,又云“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从“天命神授”到“敬天保民”体现出了人们神权观念的改变和认识上的发展。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有的文章偏重于记叙事件,而大多数的篇章偏重于议论。其体制“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史通·六家》)。体现了我国早期散文的形态,这些文章比较完整,比钟鼎、甲骨上的片段记载要有明显的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在议论中已开始运用了比喻,以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例如《商书·盘庚》。《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时对他的臣属、百姓们所作的讲演词、动员报告,是记言性质的散文。据历史记载,盘庚是商代第二十代王,他为了扩张领土,开发更多的耕地等需要,曾经率领臣民自商的故地奄(今山东曲阜东)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市附近)。但这次迁移却受到许多商代臣民的反对,于是,盘庚曾先后三次向众属讲话,企图说服以致威胁他们必须服从。这几篇讲话,虽然语言古奥,但当时盘庚讲话的气概、感情、口气,还是能够充分令人感受到的。如《盘庚上》里曾讲到: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

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今译谓:不是我有什么失德,是你们群臣把我对百姓的好意秘而不宣,对我这个人毫无畏惧。对于你们的心思,我象观火一样的清楚,只是我一时还没有计谋好,结果你们就大为放纵起来。你们要知道,要像网结在纲绳上,方可有条不紊,把事情办好;要像农夫尽力耕作,方可期待有个好的秋收。

短短的一小段话,用了三个通俗的比喻,贴切而生动,非常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效果,增强了说服力。又如,文章中盘庚还责备群臣道:

矧予制乃短长之命,汝何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若火之 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则惟尔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意思是说,他掌握着群臣的生杀大权,如果大家互相煽动,反对迁都,恐怕更多的人会反对迁都,那样的话,就像燎原之火,虽然不可以接近,但还是最终可以扑灭的。到时,就只有你们这些人,自作自受,不安分而获罪,就不是我的过错了。

他还用“射之有志”,即射箭一定要直达目标,来说明他迁都的决心不可改变。用“乘舟”来比喻君臣要上下一致,同心协力,共济时艰。这些从现实生活中拈来的比喻,都显得非常贴切、自然,有些至今还在被人们所引用。

总的说来,《尚书》的文字还是十分艰涩难读的,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唐韩愈《进学解》)。这一方面是由于时代久远,社会语言不断更新变化的缘故,同时,也是因为中国古代散文一开始就走向了言、文不一致的道路。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国的言文,一向就并不一致的,大原因便是字难写,只好节省些。”并又认为《尚书》的“难读”,是因为并不完全“照口语”,而只不过是“当时口语的摘要”(《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国古代散文,一开始就受到汉字难写和书写工具(刻在甲骨、竹简上)等条件的限制,与口语不能完全一致起来;另一方面,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古人也特别在精选语言词语上下功夫,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

《春秋》

古代王室很早就有史官的设置,他们在君王左右,“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样历史散文也就很自然地分为两类:一是记事体,一是记言体。《尚书》所记是商、周帝王的训、诰等,但商代是否另有编年记事的史书,因为文献不足,已不可知。但在春秋战国以前,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便都已有编年记事的史书,是无疑的。如墨子就说过,他曾见到过“百国春秋”(所谓“春秋”,是取“春与秋其代序”为一年的意思,所以,以《春秋》为纪年史的名称)。最初的史书都是由史官执笔撰写的,即所谓官修,而私人修撰史书则是由孔子开始的。孔子根据鲁国的史料,编纂了一部编年体史书,这就是被后世称为五经之一的《春秋》。

关于《春秋》是否为孔子所撰,经学史上也是有不同看法的。孔子作《春秋》,最早见于《孟子》书中。《孟子·滕文公下》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又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此指鲁史)作《春秋》。”后世孔颖达、刘克庄,以及近人钱玄同、杨伯峻等,则皆因《论语》中未载此事、《春秋》书中体例不完全一致等理由,提出怀疑。我们认为,还是应当以最早的资料《孟子》、《史记》的记载为准。

所以,我们可以说,《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私人编撰的编年体鲁国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前后242年的历史大事,其间按十二公的顺序分年记事。十二公是: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

《春秋》文字简洁严谨,而且在记叙当中寓有作者的褒贬之意。文笔曲折委婉,话中有话,弦外有音,仔细品味,就可以明晓其思想倾向。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春秋笔法”。孔子作《春秋》是在“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目的便是要维护周礼,明王道,“拨乱反之正”,也即儒家所称道的“大义”。这一“大义”的表现,并不是孔子站出来直接评点论说的,而是通过“微言”透露出来的。如它记载战争时,往往根据战况和作者对某一战争的看法,分别选用伐、侵、袭、克、灭、取、歼、追等不同的词语表达。吴、楚之君自称为“王”,《春秋》仍贬之曰“子”;僖公28年(前632年),晋侯实召周襄王会于践土,是臣召君,而由于晋侯实为当时的盟主,势力强大,周襄王又不能不去。孔子对此不好直书,只好记为“天子狩于河阳”,这叫做“为尊者讳”。

《春秋》共计不到2万字,而所记时间跨度240余年,每年平均不到一百个字。因而,有些记载过于简略,以致于很多记载不连贯,不便于了解社会世态的全貌。再加上它的“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特点,也给人们了解事实真相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有悖于作为修史所应该遵循的“实录”精神。

第二节

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

春秋至战国,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对史学也有深刻的影响。如何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斗争服务,是摆在史学家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此前的历史著作如《尚书》、《春秋》等,均记事简略,很少文采,不过是书诰类编和大事纲目而已,在史学和文学上成就不是很高。到了战国时代,面貌就为之一新了。由于历史资料的长期积累,现实素材的日益增多,书写工具的进步和写作技术的提高,使作者有了更为优越的写作条件和基础。在《左传》、《战国策》等书中,往往围绕着历史事件、人物言谈的记叙,注意情节的安排和形象的刻划,不少篇章故事波澜起伏,场面宏伟壮阔,人物栩栩如生。对于重大政治事件和军事行动,以及行人辞令,策士言谈的叙述,无不曲尽笔墨,翔实而生动。战国散文不仅是先秦散文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左传》

一、《左传》的名称和作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

《左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它为《左氏春秋》。东汉人认为它是为了传(阐释)孔子所著的《春秋》一书而写的,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后世简称《左传》。按照儒家经学的传统,先师所言为“经”,后师所言为“传”,以“传”解“经”,为汉代官学之通例。与《左传》并存的还有公羊高所作的《公羊传》、榖梁赤所作的《榖梁传》,过去并称它们为“春秋三传”。1

三传中,《公羊传》、《榖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所谓“微言大义”,就是孔子所编纂的《春秋》,文字简略,但包含了很多深奥的义理、思想倾向,因此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申述。显然,他们把《春秋》看得过于神秘高深了。他们所谓的申述“大义”,也多有穿凿附会之谈。但《左传》一书在性质

1——《左传》、《国语》、《战国策》

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指出:1.关于《公羊》、《榖梁》二传的撰著者,亦有分歧说法。这里采用的是一般意见,其根据是《汉书·艺文志》:《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又颜师古《汉书注》以为名“喜”,但桓谭《新论》、应劭《风俗通义》、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引旧注皆作“榖梁赤”。)2.西汉传《春秋》者有五家,即左氏、公羊、榖梁、邹氏、夹氏。据《汉书·艺文志》:“邹氏无师,夹氏有录无书。”故流传下来的仅有“三传”。上则完全不同,他并不是要解释或发挥什么《春秋》的所谓大义,实际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最后附记有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一事。(按《左传》最后署“悼之四年”,但所系事迹至韩、魏灭智伯,已属悼公十四年左右事,故一说《左传》附记至悼公十四年(前454年))。从取材来看,它博采了当时的其他史籍以及许多流传于口头上的史料,全书规模宏大,近二十万字,记述的内容,要比《春秋》广阔丰富得多。

关于《左传》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史上说法不一。司马迁和班固都明确记载《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并说他是鲁太史(《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及《汉书·艺文志》),现代一般人都倾向于认为《左传》一书是战国初年时代的作品,作者已无法确考。

二、《左传》的思想内容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在其记述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如(1)在天、人的关系上,它比较强调人的作用,重人事,轻天命。(2)在君、民关系上,比较重视民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旧奴隶主统治的动摇和人民力量的展示而出现的一种以重民为特征的思潮,而《左传》一书也反映了这样一种进步的思想。(3)另外《左传》还以“不隐恶”的态度,对统治阶级的一些残暴、荒淫丑行作了暴露。《左传》于宣公二年载:“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胹(er三声,煮)熊膰(fan二声,古祭祀所用熟肉),不熟,杀之,置诸畚(ben三声),使妇人载以过朝。”又宣公十年载:“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饮酒于夏氏,公谓行父曰:‘征舒(夏姬子)似女(汝)。’对曰:‘亦似君。’”晋灵公的残暴、没有人性;陈灵公君臣皆与夏姬通奸,而又互相公开无耻地戏谑,作者在两段简短的记载中,都予以无情地揭露。(4)《左传》通过历史记载,还表彰了许多有识见、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如僖公三十三年,记载了郑商人弦高的爱国事迹:秦国派兵侵犯郑国,郑国还不知道消息。郑人弦高到洛阳去经商,路遇秦师,于是就假装自己乃是受郑君的派遣,前来迎接和犒赏秦师的。一边出资送秦师十二头牛等礼物,稳住秦军,一边急忙派人回国去报信,使郑国有所准备。秦师因“郑有备”,班师而还,从而解救了郑国的一场兵难(,教材《秦晋殽之战》59页,此事在“烛之武退秦师”之后,57页)。(5)《左传》一书的内容和思想也是较为复杂的,不少地方也有宣扬封建道德思想和某些宿命论观点的,但从全书的基本倾向看,这些消极的东西还是属于次要的。

三、《左传》的艺术成就。《左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就是长于叙事。虽然其语言较简,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唐刘知几《史通·六家》),文约事丰,生动形象。《左传》叙事,善于通过一些具体情节的描写,使所记叙的内容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细节描写。它总是能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叙述或刻划,而不是毫无选择的平铺直叙、简略地记载一下事情的经过,更不是通过作者之口发表什么议论,而是具体地描写人物的言谈、活动,并通过人物的某些富有特征的言谈活动和场面的描写,构成一系列生动的情节,使一次历史事件的曲折经过,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如睹其事,身临其境。

第二,是善于写战争,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写得最出色。《左传》之写战争,不仅结构完整,情节精彩,而且运笔灵活,毫不呆板。它并不拘泥于战争场面的正面详细地叙述、描写,而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揭示其前因后果。这样显得条理清晰,而又曲折生动。《左传》中对战争的看法有一定的思想原则,表现出军事与政治、战争的性质(正义还是非正义)、战前双方的准备、军队的素质修养等方面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长勺之战(鲁庄公十年。《曹刿论战》,46页)当时,鲁若齐强,曹刿求见,开口就问凭什么去同齐国作战。直到听见庄公察狱以情的话,才说“可以一战”。《秦晋殽之战》,写秦穆公不听老将蹇叔的劝阻,令孟明、西乞、白乙等率军东征。“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这些问题,作者认为是胜败的关键。所以,书中几乎每一次大战,都暗示出双方胜败的结果。《烛之武退秦师》也是如此,这也是一次战争描写,而且是一次大的战争,一次没有硝烟、没有动枪动炮、没有血流成河的更高层次的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郑是靠烛之武的唇枪舌剑战胜的,以其口舌之劳挽大厦于将倾,使郑眼看的一场灭顶之灾化为乌有,而且还化凶为吉,化敌为友。战争的前因后果,也写得清清楚楚。且文中也暗示出了晋的侵略行径,借佚之狐之言,暗示出了战争的结果。

第三,辞令之美。辞令之美就是语言之美,一要求语言要有文采。《左传》之所以能够深受历代人们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言之有“文”。《左传·襄公25年》引孔子之言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而《左传》的语言确实做到了“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史通·申左》);二是要求语言要符合实际,合情合理,有说服力,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左传》所载外交辞令,确实达到了言简而意深,委婉而有力的高度。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可加以分析说明其人物辞令之美。全文总计四组人物对话。(1)因秦、晋围郑,佚之狐告诉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2)烛之武推辞的话,很有趣,品味起来很美,别有一般滋味。“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而郑公的话也很有意味:“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3)烛之武夜坠见秦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云云,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合理有力地推断,起到了离间秦晋的目的。结果是“秦伯悦”,不但不攻打郑国了,反而和郑国结盟派兵替郑守卫北门。变敌为友,化凶为吉,烛之武口舌之功也。(4)至于晋文公主张不击秦师,所谓“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智;以乱易整,不武”的论断,则是自找台阶而下,在“攻守之势异也”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表现。“吾其还也”的语气,不正透露出了这一点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时,也将晋文公的识时务、重大局,老谋深算、沉着冷静,及时撤退的特点勾勒了出来。

第四,《左传》在刻划人物上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往往于叙事的过程中,只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人物的个性,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以至其内心世界。如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秦晋殽之战,写晋国俘虏了秦国的三帅,晋襄公听母后文嬴的话,又把他们都放走了。于是,对晋元帅先轸有这样一段描写:“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几句话,便把先轸的极度不满,在国君面前怒而忘形的暴烈性格,极其生动地表现出来。《烛之武退秦师》对烛之武能以国事为重,不计前嫌,能言善辩等刻划得也活灵活现,晋文公的审时度势、老谋远虑、稳重世故也在简短的对话中,描摹出来。

四、《左传》对后世史学、文学的影响

《左传》是一部叙事完整、文字优美的历史名著,对后代史学、文学尤其对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史学上,从它开始,形成了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忠于历史,褒贬是非,对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事件直述无隐,为后世历史学家所继承,成为历史撰著的重要原则。在写法上,《左传》为后世史学家作出了典范,使后世史学家认识到历史著作不是流水账,应该有强烈的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只能在有文采、有情节的叙述当中,把这种褒贬爱憎的倾向性表现出来。

文学上:(1)首先影响了后世传记文学的写作。《左传》以人物的语言、行动写人,对后世传记文学作家影响很大;

(2)其次,在叙事方面,对后世的叙事散文影响也很大;

(3)再次,对后世的小说创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战争的描写手法,影响后世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左传》在叙事过程中,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也成为后世小说创作的原则。在场面、情节、人物言行的叙述中自然流露,而不是作者跳出来进行评价;

(4)《左传》还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汉书·艺文志》”:《春秋》家有《国语》二十一篇。原注:“左丘明著。”后人多持不同意见,估计作者可能是战国时期一个熟悉周王朝和诸侯各国历史掌故的人物。

《国语》作为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记载了从西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至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五百余年间的有关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个国家的片段史实。

《国语》思想内容上有一些新的特点:(1)在民、神关系上,基本上是民神并重,而先民后神的;(2)在论及君民关系上,也是以民为主,显示出了“重民”的思想;(3)“尚礼”,崇尚遵循规定的社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级制度等等;(4)“尚德”,推崇高尚的伦理道德,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

《国语》重于记言,也长于记言,略于记事。

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看,《国语》远不如《左传》,但也不能否认,有个别篇章在史实上可补《左传》之不足。有些片段,刻划人物也很成功,特别是写人物对话,有的十分风趣、传神。如书中对叔向这样一个人物有许多描写,他是一个颇为机智、富于幽默性格的人物。《晋语》中曾记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 他日,董祁愬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这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社会讽刺故事,在仅仅几十个字的短文中,作者把它写得真是妙趣横生,讽刺世态,入木三分。再如《叔向谏杀竖襄》(《晋语八》):

平公射鴳不死,使竖(内竖、即阉人)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一射而致死),以为大甲(以兕牛皮做盔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

君忸怩颜,乃趣赦之。

一般地讲,《国语》重点在记言,略于记事,但一些好的片段,往往能把记事和记言交叉进行而又融合为一体,言为事而发,事又为言的验证,因而比较完整,富于一定的故事性。

《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除《左传》、《国语》外,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就是《战国策》了。

战国时期,纵横家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留下了大量的相关材料,后来有人将这些游说活动和说辞等编辑起来,或《国策》,或《国别》、《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短长》等。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国家图书,把上述史料汇集起来,除去重复,校勘舛误,依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刘向《战国策书录》)。《汉书·艺文志》载《春秋》家有“《战国策》三十三篇”,原注:“记春秋后。”无编著人姓名,当即为西汉刘向编定本。

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战国时代纵横家著作27章,11000多字。无书名,无篇章名。有11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也大体相同。另外16章,有14章记载苏秦的书信和言论,另外2章也是记载纵横家的事。这是一部失传了二千一百四、五十年的佚书。汉初,纵横短长之术仍很盛行,所以軑(dai四声)侯利仓的少子保存了这部书,死后又以它陪葬。整理小组将其命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司马迁、刘向、班固都未必看到这部佚书,他们看到的可能只是部分篇章,或者是其他抄本。

刘向编订《战国策》是根据一些纵横家及其门徒的著述和各国史官的有关记载,综合整理编订的。其《战国策序》曾说:“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策谋,宜为《战国策》。”与上述汉墓出土的帛书比较来看,刘向掌握的原始材料并不全面,甚至有史料错误。如苏秦没有到过楚国,也未纠正。所以,将其作为正式的史书来看,尚有其不足之处。

《战国策》并非一人一手之作,也不是一家之言。内容纷繁复杂,文字也不统一。东汉末年的时候,有高诱为之作注,流传到北宋,已缺失11篇。曾巩曾“访求私家藏本”予以补充,其中有些显然是摘录《史记》的部分传记内容(如《刺客列传·荆轲传》等)。之后,南宋姚宏、鲍彪,元代吴师道等皆有校注,使其书得以流传至今。

通行本的《战国策》即曾巩补订本。12策33篇,所记主要为战国中后期各国将近二百年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关系和有关人物的活动。内容以策士游说为主,苏秦的活动占了较多的篇幅。

战国时代,由于铁器已得到广泛的使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普遍发展,人口增长,城市繁荣,人民的力量日益壮大。一面是封建社会形成后生产力的提高,已出现了大一统的趋势;一面是奴隶主阶级的残余势力依然存在,不甘灭亡。新兴地主阶级与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矛盾、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各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广大农民的矛盾,日益深化。在这种种复杂的矛盾中,士的阶层日渐壮大,他们依附于一定的阶级或统治集团,以纵横家自命的策士们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他们继承了春秋时代行人朝聘诸侯的传统,凭口舌才辩,巧譬善喻地发展了游说辞令。多数策士擅长分析形势,纵横捭阖,排难解纷,消除弭患。有的不惜搞阴谋、施诡计,组织联盟,朝秦暮楚。刘向在《叙录》中也曾指出:“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之资,据时而为之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易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说:“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至战国而扺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令之极也。”他们既说明了其时代性的特征,同时也说明了《战国策》文章的特色。苏秦合纵,张仪连横,范雎相秦,鲁连解纷,邹忌的幽默,淳于髡(kun一声)的讽刺,真可谓尽鼓舌摇唇之能事,极纵横辩说之大观了。而其文字无不委曲达情,微婉尽意,而又明快流畅,富于波澜,说明了在纵横的战国时代,随着言语辞令的需要与进步,文章除其内容以外,更为注重语言的艺术。敷张扬厉、变本加奇,正是《战国策》散文的特色。

这些纵横捭阖的策士言论和活动,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发展起了不少的作用。历史社会、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决定了《战国策》内容的多种多样。书中有不少具有进步性的人和事。

1、具有民本思想。如《赵威后问齐使》,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面;

2、歌颂了当时的进步人物,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鲁仲连义不帝秦》等,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反对分裂,争取统一;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3、揭露了黑暗的现实,如《秦宣太后以魏丑夫殉葬》(以大臣庸芮相劝乃止)等。但也记载了一些阻挠历史发展的反动落后的人和事,如有些策士,趋炎附势,反复无常,朝秦暮楚,不择手段,追求个人的功名富贵,成了后世投击政客以及政治骗子的不祧之祖。

《战国策》在文笔上长于铺陈,善于论辩,较之《左传》的言简意赅、严谨持重不同,较之《国语》的偏重记言、铺陈蔓延也不同。《战国策》的又一文学特点是行文活泼恣肆,有声有色,文采斐然,变化莫测。且常用排偶句法,夸张其词。如写齐国首都临淄的繁华:“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这种形象生动、气势奔放的语言,也正是《战国策》语言艺术的成功之处。

《战国策》中著名的寓言很多,因而,也便有不少词句,由于长期传诵,已成了我国人民生活中的成语。如“安步当车”、“画蛇添足”、“狡兔三窟”(以上见《齐策》);“狐假虎威”、“亡羊补牢”,“与人无争”、“绝长续短(取长补短)(以上见”《楚策》);“排难解纷”(《赵策》);“不辱使命”(《魏策》);“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图穷匕见”、“千金市骨”(《燕策》)等。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在《左传》、《国语》之上。主要表现在1、塑造了一大批风姿各异的人物形象;

2、雄辩恣肆的语言艺术;

3、善用寓言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从《春秋》到《战国策》,标志着历史散文由纲目式的大事记,发展成为了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的叙述,由纯粹的记事,到着意于写人,说明着文学因素的不断增强。

《战国策》对后世史学、文学的影响很大。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不仅采用了《战国策》中的史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它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对班彪、班固和范晔也都有不少的影响。文学方面的影响更大,汉代的贾谊、晁错、桓宽等人的论著,刘向的《说苑》、《新序》以及魏晋小说、唐宋古文,包括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响。

下载先秦历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先秦历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通史整理-先秦时期

    高三历史知识框架性复习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高考考点】 【阶段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 是中华文明的勃兴......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历程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历程 先秦散文,创作的时间跨度从文字产生的遥远古代到秦朝统一中国为止,历时达数千年。这段时间里,散文创作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到第一个高峰的若干个阶段。......

    高一语文下先秦历史散文专题讲座

    先秦历史散文专题讲座 先秦历史散文 本单元学习先秦散文的历史散文。先秦散文指把秦以前的散文统称为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

    先秦至唐的历史考察[推荐]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了先秦至唐道家和道教各派“理(治)身理(治)国”思想的发展。道家及道教各派都曾围绕着理(治)身与理(治)国的关系进行过不同层次地探讨。从“天人合一”原则出发,道......

    2013年高考历史纠错题库之先秦史

    2013年高考历史纠错题库之先秦史 第一专题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史 1.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 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表明春秋时期( T5P2 ) A......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中国古代史之先秦史

    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中国古代史之先秦史 第1讲人之初:我国境内发现的重要猿人遗址 人类的起源,与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一道构成了人类认识自然和自身的三个谜团。人类对它的......

    先秦服饰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先秦服饰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先秦服饰——服装发展史上的发祥期,深入分析了先秦服饰的重要地位和蕴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对中华民族服饰注重情与意......

    先秦著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我看先秦著作中的虚构现象先秦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源头,有很多典籍流传后世。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各种学术著作、历史散文层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