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先秦齐鲁名人
先秦齐鲁名人
山东号称“齐鲁文化之邦”,是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自古至今数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众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当中有生于齐鲁成就于齐鲁者,有生于齐鲁然大部分人生在异地他乡做出贡献者,也有祖籍于齐鲁之外,则为齐鲁昌盛献出毕生精力者。他们为齐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出无尽的智慧,谱写出光辉的典籍篇章。
(一)齐鲁历史文化名人1.先秦时期
姜太公(生卒年不详)姓姜,名尚,字子牙。中国商周之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卓著功勋;同时,他也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强大的封国之一——齐国的开国始祖。姜太公的政治思想和军事谋略,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相传兵书《六韬》为其所作。
齐国贤相管仲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被尊称为“仲父”。管仲是春秋初期齐国杰出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改革内政,振兴经济,富国强兵,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也是先秦“管仲学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政治改革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管子》86篇。
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他历相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尽忠极谏,机敏善辩,政绩卓著,是继管仲之后,齐国历史上又一位有名的贤相。《晏子春秋》一书,记述了他的一生言行。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删修鲁史官所记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相传从学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多人。他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反对主观臆断和墨守成规,提出“正名”的主张。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最集中地体现在《论语》这部语录体著作中。
兵学大师孙子孙武(生卒年不详)字长卿。被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被誉为“兵圣”、“兵学鼻祖”。著有《孙子兵法》13篇,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
左丘明(前556—前451)春秋末期史学家,可称“史坛巨匠”。工匠始祖鲁班著有史学巨著《春秋左氏传》,这是先秦时代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宏大的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国语》为其所著,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鲁班(前507—前444)又称公输子。中国古代一位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师,被尊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曾创造了攻打城池用的云梯,发明了磨、碾等农用机械以及刨、钻等木工工具。鲁班的发明,涉及建筑、木工、工艺、机械、军事科学等行业,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集大成者。
墨学始祖墨子墨子(约前470—前382)姓墨,名翟。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从小生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非命”和“兼爱”的学说,主张“非攻”、“尚贤”。墨子学说成为先秦时代唯一能与儒家学派相抗衡的“世之显学”。其思想集中保存在《墨子》一书中。
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孔子之孙。把“中庸”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开创了先秦时代的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人尊为“述圣”。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相传是他所作。
吴起(约前440—前381)战国初军事家。他博览群书,注意吸收各家学派的思想,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吴子兵法》。
扁鹊(约前407—前310)姓秦,名越人,号卢医。战国时医学家。精通各科医学,反对以巫术治病。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司马迁著《史记·扁鹊传》为他立传,这是中国正史中现存最早的一篇为医学家所作的传记。
淳于髡(约前385—前305)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以博学多才、善于辩论著称;兼重礼法而更倾向于法治,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著有《王度记》等。儒家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由他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结合而成的“孔孟之道”,构成了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著有《孟子》。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法先王”、“民贵君轻”,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他著名的“性善论”。
孙膑(生卒年不详)孙武的后人。战国时期齐国的军师,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围魏救赵”、“攻魏救赵”战例使其名扬天下。著有《孙膑兵法》传世。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先秦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提倡意志自由和避世脱俗的人生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思辨性和相对主义色彩。著有《庄子》33篇。
邹衍(约前305—前240)战国后期著名哲学家。阴阳五行学说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五德终始说”,把“五行”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兴替上,这种理论,后来成为汉代谶纬学说的基石。《汉书·艺文志》阴阳家类著录《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儒家大师。他反对“性善论”,首创“性恶论”,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坚持儒家正名之说。成为集先秦诸子之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荀子》32篇。
甘德(生卒年不详)又称甘公。战国末年的天文学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先驱之一。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以及历法制定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相传他所测定的恒星有118座510个,他与魏人石申创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著有《天文星占》等。
第二篇:先秦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
4、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9、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18、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19、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20、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21、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
大雅云汉》
译: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2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2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4、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25、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钕,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6、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潺潺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
27、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大序》
译: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28、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卫风”氓》 【周易】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辞上传•乾卦》
2、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智》。《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
君子为人处世的准则,要么入世要么出世,要么沉默要么发言。两个人心齐志一,就像利刃可斩断金属;心齐志一的言论,它的气味就像兰花一样芳香。
4、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辞下》
君子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所以,就能使本人身体安宁,国家也得以保全了。
5、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象》看见善行就效法,有了过错就坚决改正。
6、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7、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传》
8、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读。《周易.系辞下》
9、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系辞下传》
1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易经》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易经》
1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13、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尚书】(书经)
1、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2、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3、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4、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5、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
6、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左传】
1、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不义必自毙。
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欲加之罪,何患辞。
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6、不去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7、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0、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1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国语】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轻则寡谋,骄则无礼。【战国策】
1、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2、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战国策•秦策)
3、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5、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国策•齐策)
6、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8、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秦策五》
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0、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老子】
1、曲则全,枉则直。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5、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
1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论语】
1、言必信,行必果,果必信。(论语•子路)
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0、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27、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6、君子务本。(学而)
27、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28、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3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3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3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3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34、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35、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36、君子周急不继富。
3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9、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4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4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4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45、见义不为,无勇也。
46、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47、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4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49、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5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51、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52、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5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5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55、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5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57、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则止。”(《论语•季氏将伐颛臾》04年高考湖南卷)
5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03年高考)
5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6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6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6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6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6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5、未知生,焉知死?
6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67、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68、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6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7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72、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74、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7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76、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77、礼之用,和为贵。
78、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7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80、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8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82、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83、名不正,则言不顺。【礼记】
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2、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6、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8、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9、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10、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1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12、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1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14、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15、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16、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礼记•中庸》
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这句话说明人要自强,不甘落后。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奋,“勤能补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了。
1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1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旨:味美。
1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第一章》 20、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礼记•中庸第六章》
2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第二十章》
22、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第二十二章》
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竭尽他的天性;能竭尽他的天性,就能竭尽人们的人性;能竭尽人们的人性,就能竭尽万物的物性;能竭尽万物的物性,就可以助天地的化育;可以助天地的化育,就可以和天地并列为三了呀。
2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24、放之四海而皆准。
25、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
26、苛政猛于虎。
27、皇皇不可终日。《礼记•表记》
2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礼记•大学》
2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30、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31、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大学》
32、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孟子】
1、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1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6、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7、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1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9、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0、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公孙丑上)
2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2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24、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25、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26、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27、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28、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庄子】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2、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4、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6、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7、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8、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9、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10、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外篇•秋水》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12、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1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荀子】
1、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9、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王制》
10、流言止于智者。
11、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1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1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韩非子】
1、远水不救近火。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4、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韩非子•大体》
5、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6、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7、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8、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吕氏春秋】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2、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管子】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修权》
3、知子莫若父。《管子•大匡》
4、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5、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6、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孙子】
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孙子兵法•九地)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4、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先秦其他】
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3、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商君书•更法》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6、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无以正曲直。(淮南子)
7、良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家经)
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楚辞】
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
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6、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
7、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9、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也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第三篇:先秦文化
先秦文化感想与收获
先秦,中国历史学名词。泛指中国古代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
先秦的另一含义,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先秦是指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这段历史。原始社会经过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现。进入阶级社会后,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先秦是中国历史上自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
传说禹之子启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四百余年后(即约公元前1600年),最后一个王桀王暴虐无道,成汤革夏,立商朝。商时,青铜器工艺非常发达,甲骨文文字也十分成熟。约前1046年,黄河上游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取胜后建西周,定都镐京,疆域逐步扩大。前841年“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暴政,此后实行六卿合议,史称“共和行政”,这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前770年,在西北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下,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此后,随著周王朝势力衰落,分封诸侯形成了众多诸侯国,相互争战,著名的先后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被称为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产生了诸子百家,诸子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史称“百家争鸣”。
先秦产生许多能子,儒家的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庄子(南华经)》;法家申不害、韩非。墨家的墨子。
先秦时期也有不少的经典作品: 《论语》,以及传为左丘明所著的《国语》、左丘明所著《春秋左氏传》。孔子所著的《春秋》为经,此书则为传,并与《国语》的内容互相参证。《易经》、《礼记》、《孙子兵法》、《吕氏春秋》、《诗经》等一大批著名作者和这个作品。先秦产生了许多著名帝王诸侯,三皇五帝及炎帝(共九位皇帝):开启了“禅让制”。夏禹:传说“大禹治水”,是“禅让制”的最后一位部落首领。夏启:结束了原始社会,开始了奴隶制;商汤:第一位被考证确实存在的中原地区的国王,创建了商朝,灭了夏朝;盘殷:将商都迁至“殷”,商王朝的中兴者;以后商便称“殷商”;夏桀、商纣荒淫无道,二人并称“桀纣”;周文王:周武王的父亲,称为“圣人”,传说写了《周易》,治国贤明;周武王,灭商纣,建周;春秋五霸等等。。。
先秦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开始阶段,作为中国文明的开端这里产生了不少能人才子。充分证明了,老祖宗的聪明才智。在这里我们领略了先辈在困难混乱的世界里闯荡。在这个历史的海洋里我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奋斗才能获取更多的成就,要成功就必须有雄心壮志。我们必须牢记历史,但是牢记历史不是死死得盯着历史而是要从历史的脚步中前进并从中学习,学习先辈的精神,感受历史的潮流,学习人生的精华,感受历史生命的真谛。
第四篇:先秦历史
先秦历史
古人类
距今最早约一百七十万年前元谋人
距今约115万年前到70万年前 蓝田人 距今68到70万年前北京人母系氏族
晚期距今3万年前山顶洞人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禹死启继,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
了禅让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国家)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奴隶制达到鼎盛
兵灭夏朝,建立商朝五谷在商朝时期均已种植
青铜为主要部门,但多供于贵族使用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分赐
给诸侯臣下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想周王交纳一定
贡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分封制:是西周纷分封诸侯的制度纣 立西周,定都镐京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
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
王室.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
大了西周的疆土
771年西周灭亡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
重要原因:王室衰微,国立贫
困
直接原因:公元前771年,犬
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
(1)作物品种:“五谷”在商潮时期都已种植
(2)耕作技术
①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施肥:已懂得施用粪便、草木灰和绿肥等 奴 隶 会
(3)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牧畜业:饲养的家畜很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手工业
(1)青铜铸造:青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①商朝:青铜铸造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时永使用
②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玉器加工: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有大量出土
(3)陶瓷业:商周遗址出现原始陶瓷,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4)漆器制造: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诸侯争霸
(1)背景: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不再朝觐和纳贡
(2)表现
①齐桓公称霸: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以“尊王攘夷”号令诸侯,葵丘会盟确立霸王地位 ②晋楚争霸: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世纪初,楚庄王称霸中原 ③吴越争霸: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在南方称霸的两个霸主战国兼并战争
(1)背景: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大权.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
雄争霸的格局
(2)表现
①齐魏交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双方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大为削弱
②秦赵交战: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 杀伤最多的一
次战役民族融合(1)途径: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2)表现:北方的匈奴、东胡,西方的戎,南方的越等民族与中原的华夏族逐步融合(3)影响: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
1农业
(1)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
(2)牛耕: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
次革命
(3)水利事业
①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
②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淮水修建芍陂
③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水工郑国在秦修建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
2手工业
(1)冶铁业有划时代的发展,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2)青铜铸造工艺有更新的创造,出现金银错新技术
(3)漆工业有新成就,战国出现夹纻技术
(4)煮盐业 酿酒业有较大发展,已能用曲造酒
(5)出现了关于手工业的专著《考工记》
3商业和城市
(1)商业发达,在中原市场可以买到各地的特产
(2)城市繁华,主要有齐国临淄 赵国的邯郸 楚国的郢等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1春秋税制改革
(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大量私田出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并采用
地租剥削方式
(2)内容
①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税
②鲁国的“初税亩”,开始实行按亩收税
(3)影响:促使土地由国有转为私有战国政治变法
(1)背景: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之间的矛盾加深
(2)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事件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4)作用:变法运动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过确立起来
3商鞅变法
(1)内容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令法”,统一度量衡
③废分封,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
(2)影响
①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③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统治有消极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百家思想
(1)儒家
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
②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③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具有唯物思想
(2)道家
①老子: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
②庄子: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
现象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4)法家: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主张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主张“以
法为本”“法不阿贵”,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文学艺术
(1)《诗经》: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分为风、牙、颂三个部分
(2)“楚辞”: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作《离骚》
(3)散文:孟子的文章以辩论见长;庄子的散文名篇有《秋水》、《逍遥游》等
(4)绘画
①绘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②我过现存最古老的帛画是在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 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
(5)音乐:湖北随州出土的全套青铜变种说明了当时音乐的发展
3科学技术
(1)天文
①世界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出自《春秋》
②春秋时,我国历法已基本确立十九年七润的原则
③战国时,出现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墨经》里面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的记载,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
光学八条”
(3)医学: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是扁鹊,被后代医学家奉为“脉学之宗”。主要成就是
切脉,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发
第五篇:先秦历史文化
学习先秦历史文化学习心得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伯夷、叔齐事件,都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然而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现实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军事兼并的不断发生,各国寻求治国之法,使得在东周时期各地各国学者们持有大相径庭的各种思想。交相辩难,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代。就中国的实际政治文化发展而言,百家之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义孝悌,一方面,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礼制进而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提出了君主的义务和责任;又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作为民众的独立人格。
孔子之后的孟子更将民众提到了高于君和社稷的地位,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方面,儒家维护等级制度和君权,另一方面,他们主张君臣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任何一方都不该要求对方无条件的服从和妥协。孔子主张以“仁政”治国,反对过分剥削压迫,提出了富民、惠民的主张。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禁欲,而是推己及人。“礼”是儒家思想推行的工具。
儒家思想强调维护内部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竞争角逐激烈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不能得以特别的任用。但是人们如果因此就认为儒家在先秦至秦代地位尚低,确是有失公允的。儒家在战国时代,已经遍布七雄诸国。到了秦朝,秦始皇要坑杀方士、术士时,公子扶苏就以其中有些人毕竟是儒生为理由,为他们辩护;而秦朝朝堂之上也有儒生为臣。这些都说明秦朝是并不特别排斥儒生的。所谓“坑儒”,其实是坑杀包括一些儒生在内的方士、术士。一旦统一,维护政权统一就成了当务之急,儒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统治者的思想骨干之一。历史的经验表明,在外部政治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显著的、惊人的。
2)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并不像其他学派一样奔走诸侯之间,寻求任用。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其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道”即“自然”是永恒常在的、无所为的,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那么“道”又是“无不为”的。作为国家统治者,如果能够谨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宁质朴地生活。与老子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杨朱认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然而“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怠慢而无所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时顺应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家对战争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十分反感。他们进而认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们处处能感觉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的看法道家并不认同。在西汉初年,统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
作为主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所能起到巨大积极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论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他们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法律统一,不分亲疏。但事实上法家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大相径庭。因为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以贵族世袭,贵族拥有特权,并把持国家政治,这造成了君权旁落和政治腐败。法家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提高君权,反对贵族特权而被君主所赏用。在法家理论中,君主同时具有立法和司法权力。而君主制定的法律为民众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来对属下进行考核和考验,甚至动用一些“术”,目的是使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使人畏君,从而战战兢兢。这也是后世君权被一再抬高的理论源头之一。而且统治者虽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先秦法家也受到儒家的影响,比如吴起就主张国之安危“在德不在险”。法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很深。有人说“阳儒暗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隋文帝虽然尊崇儒教,却曾经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对这些不知是计的官员予以重罚,这其实是对“术”的一种使用。儒家是维护旧有的君权与贵族制度,法家则是抬高君权,压抑贵族的权力。
4)先秦其他学派思想
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由理论根据。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应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虽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座,但后人并不再像先秦这样竞相创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为基础,杂糅其他外来思想,或者相互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与理论,阐述自己观点。2先秦平民政治与士风的形成先秦时代,失势贵族、布衣平民通过游说宣传自己政治观点和主张这个办法来影响政治的例子很多。君主通过采纳这些人的意见和政治理论,或提高君权的实力以更好地控制国家,或提高国家的实力以称霸。而一些贵族也迎合这个潮流,大量收养门客,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更容易地操纵政局,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参与政治的形态,我们可以称为“门客政治”。平民百姓大肆议论政治,而一跃成为官僚乃至贵族的门客政治形态,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没落贵族、平民百姓均用这种方式以图任用。这种风气在战国时代最为盛行。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等级制度变得并不森严。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人格得到时人重视,“士风”盛行于人际交往、政治活动之中。士风具体体现在:
一、重视个人尊严;
二、个人尊严要靠个人道德来承托和维持;
三、个人道德要靠他人的认同来达到。
西方人普遍认为个人尊严是神所赋予,而中国人的个人尊严,则是通过众人的认可来取得的。春秋战国之士人,为了“士”的精神,可以抛弃生命,去做必死之事。“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成为了士人的信条,以“忠”、“信”作为个人准则。士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延续千年而不变。人们相对于对
自我人格的认同,更倾向于使他人认同自我。表现在政治文化上,经常会倾向于忽略事件的过程与结果,不惜损失利益和退让或者进而以过激手段以求得到对方的尊重。士风传承千年,成为中国政治文化极重要的一部分,在各个时代,它的内涵,也有很大变化,但都不会离开以严守个人道德与价值观的方式,维护个人尊严。
我们再说说先秦哲学:先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中国哲学的萌芽、诸子前哲学和诸子哲学3个阶段:①萌芽时期。哲学的萌芽是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主要表现为相信灵魂不死和崇拜自然物的自发观念。在殷商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上帝神权观念,周灭殷后发展为天命主宰一切的观念,周公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以《易经》和《洪范》为代表的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尚未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表现了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幻想的一种联系。②诸子前哲学。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天命神权也发生了动摇。在《诗经》中出现了疑天、责天的思想。出现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对自然界的变化作了某些唯物主义的解释,表现出无神论的倾向,同时发展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伯阳父、史伯、管仲、医和、子产、晏婴、史墨等人,可以称为先秦诸子前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③诸子哲学。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进入诸子百家之学的开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先后出现儒、墨、道、法、名、阴阳等重要学派,围绕着天人之际和古今之变以及名实、礼法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哲学论辩,学派之间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吸取,每个学派内部也不断分化和发展,使这个时期的思想斗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而促进了哲学的繁荣。
这就是我的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