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寓言故事[5篇]

时间:2019-05-14 10:2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先秦寓言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先秦寓言故事》。

第一篇:先秦寓言故事

1望洋兴叹(wàng yáng xīng tàn)

解释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庄子·秋水》:“始旋其面,望洋向若而叹。”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庄子·秋水》 译文: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 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2坎井之蛙

原文:子独不闻乎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欤!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掖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趺。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也!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涝,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出处:庄周《庄子·秋水》

2.译文: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呀!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

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井边偷偷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之遥你是不是觉得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闹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

坎井的青蛙听了这一番话,惶恐不安,两眼圆睁睁地好像失了神。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

3.寓意:宇宙无终极,学识无穷尽。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因一孔之见,便洋洋自得,不要因一得之功,便沾沾自喜。同井底之蛙。

3庖丁解牛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王先谦《庄子集解》本 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无非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视觉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寓意: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向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4吕梁丈夫

原文:孔子观于吕梁,悬水四十仞,流沫三拾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出处:《庄子吕梁丈夫游水》

译文:孔子在吕梁山游览,看见瀑布有几十丈高,流水的泡沫溅出三十里,鼋鼍鱼鳖也不能游动,却看见一个男人在那里游泳,以为他是因痛苦而想自杀的人,便叫弟子顺着水流去救他.谁知这个人游了几百步又出来了,披着头发唱着歌,在塘埂下漫步。

寓意:应使我们增强一个信心,只要立足现实,敢于竞争,增强本领,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我们就一定会在市场竞争的激流里,游得象“吕梁一丈夫”那样,潇潇洒洒,一路凯歌!

5列子学射

原文:列子①学射,中矣,请②于关尹子。尹子曰:“子③知子之所以④中者乎?”对⑤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⑥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⑦亦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出处:《列子·说符篇》

译文:列子学射箭,射中了(靶心),于是(列子)向关尹子请教(射箭)。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可以。”(列子)回去后再去练习,三年之后,又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问:“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吗?”列子说:“知道了!”关尹子说:“可以了,(你)要牢记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弃。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所以圣人不关心存亡,而关心问什么会这样。” 寓意:列子学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掌握它的规律,明白了为什么能做到,以后才能做的更好。

6惊弓之鸟

原文:异日者,更羸(gēng lãi)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发而)陨也。”《战国策.卷十七.楚策四》 译文:从前,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大王表演一个拉弓虚射就能使鸟掉下来的技能。”魏王说:“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羸说:“可以。”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不用箭,拉了一下弦,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羸解释说:“这是一只有伤的鸟!”魏王更纳闷了:“先生凭什么知道它呢?”更羸回答说:“它飞得慢,鸣声又凄厉。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鸣声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见弓弦响声便奋力向上飞,引起旧伤进裂,才跌落下来的。”

寓意: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原文:《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7不龟手之药

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②,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④(píngpìkuàng)为事⑫。客闻之,请⑮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⑤:“我世世为洴澼絖(píngpìkuàng),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⑬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⑥。越有难⑦,吴王使⑧之将⑨。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⑭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⑪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⑩也夫!

1、不龟(jūn)手之药:同“皲”,指皮肤受冻开裂。

2、善:善于,擅长。

3、瓠(hù):葫芦。

4、为:制做。

5、呺然:空虚的样子。

5、洴(píng)澼(pì):漂洗。絖(kuàng):《说文》作纩,棉絮。

6、谋:讨论。

7、说:shuì,游说(shuì),劝说,以言辞说服别人。

8、难:入侵;敌对行为,指军事行动。

9、使:派遣。

10、将:率领(军队),名作动。

11、有蓬之心:这里用于讽刺惠子思想狭隘固陋。

12、异:差异。

13、事:职业。

14、鬻:卖。

15、裂地:划一块地。

16、请:要求。

出处:《庄子·内篇·逍遥游》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请允许我把药方卖给他。“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让他统帅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寓意:

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究事理,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的内在价值。

演化成语:不龟手药(1,使手不冻裂的药;2,比喻微才薄技)

8表水涉澭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译文: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寓意:以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把事物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在现实生活中就很容易遭到失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不能固守已有的经验,这才不致闹出笑话。

9疑人偷斧

原文:人有亡铁者①,意其邻之子②。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言语窃铁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铁也。俄而③,鈇其谷而得其铁④。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铁者。出处《吕氏春秋》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观察那个孩子的神色,也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他听那个孩子说话的语气,更象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总之,在他的眼睛里,那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偷斧子的。

不久,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原来是他自己遗忘在土坑里了。从此以后,他再看邻居家那个孩子,一举一动丝毫也不象偷过斧子的样子了。

寓意:遇到问题要调查研究再作出判断,绝对不能毫无根据地瞎猜疑。疑神疑鬼地瞎猜疑,往往会产生错觉。判断一个人也是如此,切忌以自己主观想象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

10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

11东施效颦

出处:《庄子·天运》曰:“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译文

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

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字词解释 效:仿效,模仿。颦:皱眉头。东施:越国的丑女。

西施:越国的美女。生卒年不详。姓施,越国苎罗人(今浙江诸暨)人。初由范蠡把她献给越王勾践,继又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不要盲目地去仿照,只会弄的适得其反。

寓意:讽刺了那些不知自丑,不识时务的人,只知道盲目效仿,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为人的笑柄。

爱美之心人人有,不要不顾自身条件而盲目模仿他人。不应该一味的去模仿别人,更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妃子。有传说“陶朱公”范蠡后来带着西施离开越国宫廷经商。

12鲁王养鸟

原文: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出自《庄子·外篇·至乐》

译文:从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国都的郊外,鲁王迎接它并在宗庙里给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兴,准备牛、羊、猪的肉作为它的食物。海鸟于是双目昏花,心情悲伤,不敢吃一块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后就死了。

寓意:这篇寓言的深层寓意在于启发人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努力掌握事物的规律性,绝对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丝毫也不顾及工作对象和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它们有些什么特点,有些什么规律。如果我们的工作对象是生物(动物或植物,如这篇寓言故事中的海鸟),还要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个性,与同类或不同类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点和不同之点,它是怎样适应它长期生活的环境的,到了新的环境,该怎样帮助它适应新的环境。如果对于事物的特点和个性以及它过去生活的环境,一点也不了解,就盲目地去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习惯,就不可能把事物处理好。

这篇寓言故事,只是鲁侯养鸟的某些具体内容,故事中的鲁侯,是一个鲁莽愚蠢的国君,按他养鸟的办法是绝对养不好鸟的。庄子写这篇寓言的寓意,绝不在于揭露鲁侯的无知和荒谬。这篇寓言最深层寓意,是通过鲁侯不是“以鸟养养鸟”,而是“以己养养鸟”的失败教训启发人们养鸟要顺乎自然,充分掌握养鸟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养好鸟。由养鸟要顺乎自然,推而广之,治民也要顺乎自然,治理老百姓要掌握老百姓的迫切要求和特点、习惯,老百姓被治理得丰衣足食了,反而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是道家治民的最大成功,也是这篇寓言的最深层的寓意。

13朝三暮四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选自《列子·黄帝篇》

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译文: 宋国有一个养猴的老人,喜欢猴子,把它们成群养着,他可以理解猴子的意思,猴子也可以理解老人的心意。养猴的老人宁可减少他与家人的食物也要满足猴子的需求。不久,他家里的粮食缺乏了,他将限定猴子的食物的数量。但又怕猴子不顺从自己,就先欺骗猴子说:“给你们橡实,早上三颗然后晚上四颗,够吗?”猴子们都站了起来并且十分恼怒。他又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了吧?”猴子都非常高兴然后一个个都趴在地上。寓意: 1.(古)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2.(今)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

14触蛮氏之争 出处:《庄子》

原文:有国于蜗之左角者①,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②。战国·宋·庄周《庄子·则阳》 注释: ①蜗:即蜗牛。

②逐北:追逐被打败了的军队。旬有五日:即半个月。旬:十天。有:同“又”。译文:

有一只蜗牛,它的左角上有一个国家,叫做触国;它的右角上也有一个国家,叫做蛮国。这两个国家,为了争夺土地,经常彼此厮杀,直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追击败兵,至少要半个月,才肯收兵回国。寓意:

在《庄子》一书中,“触蛮之争”是一则想象和夸张异常奇特的寓言。说是蜗牛左角上有个诸侯国,叫做触氏;右角上也有一个诸侯国,叫做蛮氏。两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常常发生战争。而且每次都损失惨重,要杀死好几万人;追亡逐北,要花费十五天时间。作者如此构思,目的何在?在于揭露掠夺性的战争。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是个战争狂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把这种掠夺战争的发动者看成是为了争夺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庄子本来厌恶争夺,主张相安无事,怎能容忍这种残酷的争夺战争?因而他放眼微观世界,将诸侯之间的争夺,比喻成蜗牛的两个触角之争,寄寓自己的藐视之情。把左角上的诸侯国取名触氏,暗寓好斗成性之意;把右角上的诸侯国取名蛮氏,暗寓其生性野蛮。即使渺小如触、蛮之国的“争地而战”,每次也要付出惨重代价,也要耗费大量时光。但争得的地盘能有多大?能值几何?蜗牛头上的一个触角就那么一星点而已!作者如此夸张,意在震醒好战成癖的执迷不悟者:为了贪得蜗角微利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妄启战端,屠戮生灵,落得个天怒人怨,焉可为之?夸张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渲染、强化的描写,故意言过其实。就是说,既不似真实,却又胜似真实。庄子认为茫茫宇宙之中,“道”为至大,无所不包。他从“道”的观点出发,把诸侯之间的争夺放到无限的宇宙中来考察,觉得实在渺小极了,既不值得去干,也不值得一提。这层旨意,“触蛮之争”的出处《则阳》篇中叙述得饶有趣味:得“道”者戴晋人对梁惠王说:“茫茫天下有‘通达之国’(指人与舟车能到达的地方),通达之中有魏,魏中有梁,梁中有王;王在茫茫宇宙中的份量与触氏、蛮氏在蜗国中的份量有不同吗?”梁惠王心悦诚服地说:“没有。”戴晋人说服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果真答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结局,当然只是作者的幻想。但这则寓言的深刻而犀利的讽刺力却是很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后世常用“蜗角虚名”来否定追名逐利之举。

15竭池求珠

原文: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出处:《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

译文:宋国的司马桓有一颗宝珠,他犯了罪而逃亡在外,宋王派人去询问宝珠藏在什么地方。他说:“扔到池子里去了。”宋王于是把池水淘干了去找珠宝,珠宝没有找到,却把池子里的鱼全给弄死了。寓意:比喻贪得无厌,却往往事与愿违。

16澄子亡缁衣 出处:吕氏春秋

原文:宋有澄子者,亡缁衣①,求之途②。见妇人衣缁衣③,援而弗舍④,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 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

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⑤也;今子之衣,禅缁⑥也,以禅缁当⑦纺缁,子岂不得⑧哉?”

译文:宋国有一个叫澄子的人,丢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到路上去寻找。看见一位妇人穿着一件黑衣服,就拉住不放,要拿走人家的衣服,说:“今天我丢了一件黑衣服!”那妇人说:“您虽然丢了一件黑衣服,但这件衣服确实是我自己做的。”澄子说:“你不如赶快把衣服给我,先前我丢的是一件纺丝的黑衣服,现在你穿的是一件单的黑衣服。用你的单衣来赔偿我的纺帛的黑衣服,你岂不是已经占了便宜吗?” 寓意:寓言中的澄子是一个强横的不讲道理的人。他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肆无忌惮的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且公然宣称自己损人利己的行为使被掠夺者得到了利益。这是典型的强盗逻辑。

17正妻被谗

出处:《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十四》

原文:楚庄王之弟春申君,有爱妾曰余,春申君之正妻子曰甲。余欲君之弃其妻也,因自伤其身以视君而泣,曰:“得为君之妾,甚幸。虽然,适夫人非所以事君也,适君非所以事夫人也。身故不肖,力不足以适二主,其势不俱适,与其死夫人所者,不若赐死君前。妾以赐死,若复幸於左右,愿君必察之,无为人笑。”君因信妾余之诈,为弃正妻。余又欲杀甲而以其子为后,因自裂其呆衣之里,以示君而泣,曰:“余之得幸君之日久矣,甲非弗知也,今乃欲强戏余。余与争之,至裂余之衣,而此子之不孝,莫大於此矣!”君怒,而杀甲也。故妻以妾余之诈弃,而子以之死。《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十四》 译文:春申君的爱妾余想成为正室。一天,她哭哭啼啼找春申君,揭开上衣,露出青一块紫一块的腰部给他看。春申君大惊,忙问怎么回事。余说:“我能够为您作妾,真是三生有幸。可是,我想侍候好夫人,就侍候不好您了;想侍候好您,就侍候不好夫人了。既然我无能,侍候不好两个主子,与其死在夫人手中,不如让您赐死,这样我也死得瞑目了。”春申君信以为真,立即废了正妻,立余为正妻。后来,余生了儿子,又想干掉春申君的大儿子甲,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一天她把内衣撕破,哭着去找春申君,说:“我受您的宠爱这么久了,还为您生了孩子,甲不是不知道,却非要调戏我。我拒绝了他,他竟敢强行非礼,连衣服都撕破了。”春申君大怒,立即把甲杀了。

春申君的妻子并没有虐待小妾,他的儿子也没有调戏继母,可是被余一把眼泪一抹,好人就变成坏人了。

寓意:本篇奸劫弑臣,是指奸臣、劫臣、弑臣等几种人,本节则是论述奸臣,这种奸臣就是会迎合领导心意,善于溜须拍马,这种人到现在都非常多。要说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取向,那是很正常的,因为世界观、价值观相同。但君主与臣下、领导人与被领导人,其世界观、价值观往往都是不同的。内在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可是表面上装着相同,这就是奸臣、奸人。所以做领导的,千万不要轻信部下与自己意见相同,除非这个下属很有主人翁精神,很有主人意识。而对于很有主人意识的下属,什么都为主人考虑的下属,那可就要当心了,因为他可以代替你做好一切事情,因而就使得领导人变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这样你就会失去所有权势。当然,有彻底忠诚的人,有至死忠诚的人,但也有假装忠诚的人,而且某些小忠诚会把你活活害死。不可不辨也。18墦间乞食 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出处:①选自《孟子·离娄下》。(1)墦:坟墓。(题目)

(2)处室:一起生活的意思。室:家室。(3)良人:丈夫。(4)餍:饱食。

(5)显者:显赫的人,有权势的人。(6)之:往,去。

(7)施:同“迤”。斜行走路躲躲闪闪的样子。(8)国中:都城里。(9)卒:终于,最后。(10)东郭:东郊。

(11)顾而之他:顾,回头看,这里有四面张望的意思。之他,到别的地方去。

(12)讪:说笑,责骂。(13)施施:洋洋得意的样子。(14)希:少。(15)瞷:暗中察看。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娶了一个大老婆和一个小老婆。那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饱肉、喝醉酒,然后才返回家。大老婆问跟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显贵。大老婆便告诉小老婆说:“丈夫外出,总是饭饱酒醉才回来;问他同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是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来。我准备偷偷地看他究竟到了什么地方。”第二天清早起来,她便悄悄尾随在丈夫后面,走遍京城中,没见一个人站住同她丈夫说话的。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乞讨。这便是他吃饭喝醉的办法。大老婆回到家里,便把这情况告诉小老婆,她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这样!”她便与小老婆一道怨恨咒骂丈夫,在庭院中相对哭泣。但她丈夫不知道,高高兴兴地从外面回来,向他的两个女人摆威风。在君子看来,有些人所用的追求升官发财办法,不让他们的大、小老婆认为羞耻并相对哭泣的,真少啦!寓意:

《乞食墦间》讽刺了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钻营而得富贵名利显达的人,揭露了他们丑恶的灵魂.19儒以诗礼发冢

大儒胪传①曰:“东方作矣②!事之若何?”

小儒曰:“未解裙③襦④——口中有珠!《诗》⑤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⑥;生不布施,死何含珠?’”

接⑦其鬓,擪⑧其顪⑨,而以金椎控其颐,徐别⑩其颊,无伤口中珠。注释

胪(lú)传:由上传语告下。

东方作矣:指日出。见《诗经·齐风·鸡鸣》:“东方明矣。” 裙:古谓下裳,男女通用。襦:短衣,短袄。《诗》:这里指逸诗。陵陂(bēi):丘陵,山坡。接:捏住。

擪(yâ):用一个手指按住。顪(huì):颔下胡须。别:撬开。译文

儒生们按《诗》《礼》挖掘坟墓。

有学问的人在上面对下面说:“太阳出来了!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学问浅陋的人在下面说:“裙子与短袄还没有解开——口里面含着珠子!《诗经》里本来就提到过这样的事,说:‘麦苗绿油油,长在山坡上;生前不给予别人施舍,死后还含着宝珠做什么?’”

学问浅陋的人捏住尸体的鬓角,用一个手指按住它的胡须,用金椎固定住它的面颊,慢慢的撬开脸的两侧,一点都没有损伤到尸体口中的珠子。出处《庄子·外物》 寓意

原是:讽刺儒家倡导仁义的虚伪性。后用:讽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

20佝偻承蜩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gōu lóu)者承蜩(tiáo,蝉),犹掇(duō,拾取)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zīzhū,都是古代的极小重量单位,表示很少);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juã,失去知觉)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出处:(选自《庄子·达生》)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行走在一片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捕蝉,就像拾取蝉一样容易。孔子(上前)问道:“您真灵巧啊!有什么诀窍吗?”(驼背人)答道:“我有诀窍啊。练习了五六个月。在竿头上叠放着两个泥丸,这两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那么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三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再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五个泥丸,这五个泥丸仍不掉下来,然后再去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了。(粘知了时)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没有知觉的断木桩子;我举着的手臂,就像枯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很多,而(此时)(我)就只知道有蝉翼。我不回头不侧身,不因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得不到(蝉)呢!”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运用注意力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寓意: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我们心无旁骛的认真做个一年半载,把别的诱惑、爱好暂时收敛和压抑一下,养成不被外界打扰的习惯,专注的去做一件事,那肯定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的。佝偻老人的体质没有办法和一般人相比,但是他在捕蝉这件事情上却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水平,主要原因就是专一和刻苦。

21长梧封人 原文:

长梧封人问子牢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以下为原文增补。《寓林折枝》以上的节选,显得很是突兀,故将后面庄子见解收录如下。)

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 ——《庄子.则阳》 译文:

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说:“你处理政事不要太粗疏,治理百姓不要太草率。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锄草也轻率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用轻率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我一年到头不愁食品不足。”庄子听了后说:“如今人们治理自己的身形,调理自己的心思,许多都像这守护封疆的人所说的情况,逃避自然,背离天性,泯灭真情,丧失精神,这都因为粗疏卤莽所致。所以对待本性和真情粗疏卤莽的人,欲念与邪恶的祸根,就像萑苇、蒹葭蔽遮禾黍那样危害人的本性,开始时似乎还可以用来扶助人的形体,逐渐地就拔除了自己的本性,就像遍体毒疮一齐溃发,不知选择什么地方泄出,毒疮流浓,内热遗精就是这样。” 启示:

长梧封人寓意,有了种田的失败和成功,通过这个寓言封人悟出一条道理,做任何事都贵在认真。现在他出任地方官,便守住这条做人的准则。子牢常常拿封人的事教育他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庄稼是这样,干其他任何事都是这样。只有认真负责,通过艰苦细致的劳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认真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保证和前提。

树难去易

原文: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译文:凡是杨树横着栽下会活,倒着栽也会活,折根树枝栽下还会活。然而让十个人栽杨树而让一个人去拔,肯定没有活的杨树啊。以十个人这么多,栽容易存活的树,却为什么胜不了一个人呢?栽树难而毁树容易啊。

寓意:毁树容易种树难”,确实是这样,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事情。成就一件事情要比毁坏一件事情困难得多。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珍视成就,切不可以为树已栽下,万事大吉。须知“毁树容易种树难”,多年努力,可以毁于一旦!22运斤成风

[释义]

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砍下去就是一阵风。比喻技艺熟练高超。

[语出]

《庄子·徐无鬼》:“郢人垩(â)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zhuó)之。匠石运斤成风;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成语故事] 楚国的郢都有个勇敢沉着的人,他的朋友石是个技艺高明的匠人。有一次,他们表演了这样一套绝活:郢人在鼻尖涂上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粉,让石用斧子把这层白粉削去。只见匠人不慌不忙地挥动斧头,呼地一声,白粉完全被削掉了,而郢人的鼻尖却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郢人也仍旧面不改色,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他非常佩服石的绝技和郢人的胆量,很想亲眼看一看这个表演。于是,国君就恭恭敬敬地把匠人石请来,让他再表演一次,石说:“我的好友已经去世,我失去了唯一的搭档,再也没法表演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运斤成风”引为成语,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23学屠龙

出自:《庄子·列御寇》

原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译文: 朱泙漫去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用尽了价值千金的全部家产,花费了三年时间,终于学会了。可是,天下哪里有龙可杀呢?因此,他走遍天下也无处可以施展他的本领。寓意:

这篇寓言说明,为屠龙而屠龙,其结果是无龙可屠,朱泙漫耗尽了家产,所学却是无法施展的本领。它告诫人们,钻研学问必须有的放矢,必须从社会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益于社会,否则毫无价值。

24襄王学御 寓言原文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寓言出处《韩非子·喻老》 寓言译文

战国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马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赛时,他多次改换马匹而多次落在王子期后边。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技术)没有完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使用得不恰当。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重要的是,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很远的地方。现在你在我后面就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就怕我追了上来。其实,驾驭马匹长途竞争,不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但是你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你落在后边的原因了。” 寓言寓意

赵襄王同王子期赛马,在三次的比赛中,都没有超过王子期。赵襄王的逞强好胜,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然值得赞誉。但还是需要老师的教导,悉心向学,并且下一番工夫,勤学苦练,才能做到。赵襄王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单就驾车的基本要领还摸不着边。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绝难办成的。并且这还告诉我们,做事应该专心。

而且,为什么赵襄王几次都不能赢过王子期呢?是因为他一心只想赛过王子期,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与马的协调上,急功近利,也告诉了我们比赛时一定要倾心于比赛,不能只顾及到对手,这样反而容易失败,也体现了比赛时要有一种平常心,做好自己做的,就不会有多大失败或者后悔。

做事要掌握关键的要领,不要因为其他因素而丢失主要的目标。

25师文学琴

1.原文: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柱指钧弦,三年不成章。师襄曰:“子可以归矣。”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且小假之,以观其所。”无几何,复见师襄。师襄曰:“子之琴何如?”师文曰:“得之矣。请尝试之。”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冱。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师襄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彼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后耳。” 出自《列子·汤问》

2.译文:古时候有个善于弹琴的乐师名叫瓠(hu)巴,据说在他弹琴的时候,鸟儿能踏着节拍飞舞,鱼儿也会随着韵律跳跃。郑国的师文听说了这件事后,十分向往,于是离家出走,来到鲁国拜师襄为师。师襄手把手地教他调弦定音,可是他的手指十分僵硬,学了3年,竟弹不成一个乐章。师襄无法可想,只好说: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难学会弹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琴后,叹了口气,说:我并不是不能调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会弹奏完整的乐章。然而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调弦,我所向往的也不仅仅是音调节津。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声来渲泄我内心复杂而难以表达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准确地把握情感,并且用琴声与之相呼应的时候,我暂时还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因此,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果然,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文又去拜见他的老师师襄。师襄问:你的琴现在弹得怎样啦? 师文胸有成竹地说:稍微摸到了一点门道,请让我试弹一曲吧。于是,师文开始拨弄琴弦。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8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

面对这金黄收获的秋色,他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2月的夹钟乐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在耳畔回荡,顿时引来花红柳绿,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接着,师文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11月的黄钟乐律,不一会儿,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再往下,他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征(zhi)弦,使之发出代表5月的蕤(rui)宾乐律,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坚冰消释。

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征、羽四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祥云缭绕,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喷涌。

这时,早已听得如痴如醉的师襄忍不住双手抚胸,兴奋异常,当面称赞师文说: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晋国的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齐国的邹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无法与你这令人着迷的琴声相媲美呀!他们如果能来此地,我想他们一定会带上自己的琴瑟管箫,跟在你的后面当学生哩!3.寓意: 师文学琴的故事说明:学习任何技艺,都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简单操作,而要像师文那样花气力,下苦功,深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得心应手的自由境界,从而取得常人难及的业绩

26一傅众咻 原文: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犹如宋王何?”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第六章》

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 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他也不可能学会齐国话。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你说薛居州是一个善士,让他待在国王的身边,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一起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寓意:“一傅众咻”及相关典故说明:周围环境特别是身边多数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仅学习语言是这样,在品德修养上也是这样。

27击邻家之子 原文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①不材,故其父笞②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③哉? 出处:《墨子·鲁问》 译文

比方说,在这里有这么一个人,他儿子横暴不成材,所以父亲便打他。如果邻居的老头子也跑来举起木棍痛打,并且说:“我打你,是顺应你父亲的心意的。”那样做,难道不荒谬吗? 寓意

这则寓言讽刺了打着漂亮幌子而侵犯人家的无理行为,具体针对楚国的鲁阳文君借口进攻郑国的行为。它体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28曾子烹彘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孩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他的)母亲对他说:

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妻子去集市上回来了,看见曾子就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随便开玩笑的。孩子是不懂事的,等父母去教育他如何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如今你欺骗他,这就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曾子于是就把猪煮了。

寓意:答应了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做到言出必行,如果做不到或违背了,就是在教孩子不守信用或诺言,在这方面,父母必须言传身教,否则对他们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父母与孩子答应的每一件事都必须做到,要与孩子诚实相待。

29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出处

《杨布打狗》为《列子》里的一篇寓言,这则寓言说明,一旦遇到事情,要先看看自己有没有错误,不要马上怪罪于人。否则便要像杨布那样,自己衣服换了而怪狗来咬他,那就太不客观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了。遇到了大雨,杨布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他家的狗没认出来是杨布,就迎上前冲他叫。杨布十分生气,正准备打狗。在这时,杨朱说:“你不要打狗,如果换做是你,你也会是像它这样做的。假如刚才你的狗离开时是白色的而回来就变成了黑色的,你怎能不以此而感到奇怪呢?”

寓意

1.当朋友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头脑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要学会换位思考,并理解别人。凡遇是非,务必先内求诸己,切莫忙于责人!

2.以短浅的目光看到事物的表面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是不对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更不能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3.遭遇别人不友好的表现,应设身处地,反躬自问,不应一味责怪别人。

4.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30歧路亡羊 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翻译: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率领他的乡里人,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赶?”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逃走了。”(杨子)问:“怎么会丢掉羊呢?”(邻居)回答:“岔路之中还有许多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寓意: 岔路太多,丢失的羊就不容易找到。同样的道理,读书人求学,如果目标不专一,也会迷失方向,不能够取得成功。

人生中的选择太多,容易迷失自我,但如果就一个目标走,那么也许就会成功。是让人听取别人的劝告总是好的。

31高阳应 原文

高阳应将为室家①,匠对曰②:“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将挠⑤。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⑦,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⑧,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⑨。”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⑩。(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五·别类》)

译文

高阳应将要建造房屋,木匠对他说:“不可以,(现在)木料还没有干,把湿泥抹在木料上,那么木材必将弯曲。用没有干的木料来建造房屋,今天即使是好的,以后也一定会毁坏的。”高阳应回答说:“依据您的说法,那么房子就不会坏——木料越干就越坚固有力,而湿泥越干就越轻。用越坚固有力的木料去承受越轻的湿泥,这个房子就不会毁坏。”木匠无言以对,(只好)接受他的命令来造屋子。房子刚造好时是很好,(但)后来房屋果然坍塌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尊重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其结果只能是失败。尽管高阳应善于诡辩,能把别人噎得无话可说,但是,新屋还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倒塌了。高阳应善于诡辩,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做事情,十个有九个要失败。

32马价十倍 作品原文: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燕策》)字词注释

1、比:副词,连续地,接连地。(比三旦)

2、莫:没有谁。(人莫知之)

3、知:知道,了解。(人莫知之)

4、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

5、旦:天。

6、立:站立。

7、于:在。

8、言:交谈。

9、愿:希望。

10、子:代词,代指伯乐。(愿子还而视之)

11、还:音义通“环”,围绕,转圈子。

12、顾:回头看。(去而顾之)

13、一朝之贾:一天的价值;贾:通“价”,这里指报酬;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

14、乃:就,于是。(乃还而视之)

15、去:离开。(去而顾之)

16、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伯乐乃还而视之)

17、一旦:这里是“一天”的意思。文章译文

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的报酬。”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日不到这匹马的价钱(成了原来的)十倍。

《战国策》又名《策》,相传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

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西、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依次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寓意含义

1、就个人的影响力而言,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权威来发现和举荐,权威的赏识认可能很大地提高个人影响力。

2、就对待权威而言,一方面权威往往精通某一领域并有一定的知名度,应该尊重他们,但另一方面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他们,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3、作为权威人士而言,说话做事都要凭良心,实事求是,要爱惜自己的名誉,不能被贪欲蒙蔽,随便收别人好处而办事。总之,真正好的东西,又得到真正的权威赏识,它的身价就会加倍增长。

33颜回索米 原文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意译如下:

我们的先哲孔子,曾经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因为行踪不定,有时候难免忍饥挨饿。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几天都没有吃饱饭了,好不容易碰到一户好心的人家,给了他们一点米。于是,孔子将这点珍贵的米交给弟子颜回,让他去煮熟,自己则在一边睡觉。

当孔子醒来时,却看到了自己根本想不到的情景:颜回居然正偷偷地把一口煮好的米饭放进嘴里。

孔子非常生气,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最信任的弟子,居然在老师几天没有吃饱的情况下,自己却偷偷地先吃了。

但是孔子修养非常高,他并没有当面指出颜回偷吃东西,只是走过去,很平静地问颜回:“饭煮好了吗?”颜回回答说:“已经煮好了。”

孔子仍然不动声色地说:“你好好准备一下,我们用米饭先敬一下祖宗吧。”

颜回一听,急忙摆手说:“不行不行,刚才我煮饭的时候,有灰土掉进去了,将一团饭弄脏了,如果扔掉就太可惜了,给别人吃又不合适,于是我就自己吃了。已经吃过的饭是不能够用来祭祀的啊。”

这时,孔子才明白,自己错怪了颜回。寓意 眼见不一定为实

34九方皋相马 原文

秦穆公谓伯乐曰1:“子之年长矣,子姓2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3。天下之马4,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5。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6者,有九方皋7,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8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9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10。”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11。穆公不说12,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13!子所使求马者,色物

14、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15曰:“一至于此乎16!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17。若皋之所观,天机18也。得其精而忘19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20。”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译文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子侄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伯乐回答说:“一般的良马是可以从外形容貌筋骨上观察出来的。天下难得的好马,是恍恍忽忽,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这样的马跑起来像飞一样地快,而且尘土不扬,不留足迹。我的子侄都是些下等之才,可以告诉他们识别一般的良马的方法,不能告诉他们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方法。有个曾经和我一起挑担子打柴草的人,叫九方皋,他观察识别天下难得的好马的本领决不在我以下,请让我引见他。”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找到好马了。”

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坏了!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好马,什么是劣马呢?”

伯乐长叹了一声,说道:“九方皋相马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吗?这正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乃至无数倍的地方!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包含着比相马本身价值更高的道理哩!”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事实证明,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寓意

看问题要抓住事物本质,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35傅马栈

原文:桓公观⑦于厩,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④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①尝为圉⑤人矣,傅②马栈③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⑥矣。”

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小问篇》

译文:齐桓公来到马厩察看,他向管理马厩的人问道:“在马厩里什么事情最难做?" 管理马厩的人还没回答,一旁的管仲答道:“我曾做过养马的人,我认为编制供马站立的木牌是最难的:如果用的木料是弯曲的,后面的就得跟着也用弯曲的木料,弯曲的木料都已经编排了,笔直的木料就用不上了;如果先用笔直的木料编制木排,笔直的木料都用上了,弯曲的木料也没地方用了。”

寓意:管仲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劝齐桓公选择人才时要选择正直,贤明的人才。如俗语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曲直不相容而相斥。所以用人之道贵在选好领头人:领头的是“曲木”,必然“曲木又求曲木”,使“直木”无用武之地;反之亦然。

36骥服盐车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

原文:“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译文:有一匹千里马老了,拉着盐车来到太行山。它吃力地伸着蹄子,弯着膝盖向前走,尾巴下垂,脚掌也烂了,口水洒在地上,浑身汗水直流,拉到半山坡便走不动了,驾着车辕不能继续上山。正巧伯乐遇到了,他赶忙下了车,抚着这匹马心疼地哭起来,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它身上。这时,千里马低着头喷着鼻子,又仰起头长鸣了一阵,洪亮的声音直达天际,好像是从钟磐之类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它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寓意:喻指人才处于困境或指人不能尽其才。

37狗猛酒酸

原文: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问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齕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

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译文:宋国有个卖酒的人。给的量很足,待客恭敬,酒又酿得香醇,而且店铺门前高悬酒幌,但是酒却卖不出去,变质发酸了。他感到很奇怪,就向知道(道理很多)的邻人杨倩老人请教。杨倩说:“你店铺里狗很凶恶吧?”他不解地问:“狗凶,那么酒为什么卖不出去?”杨倩说:“人们都害怕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装上钱,拿上壶,去打酒。但你的狗咬龇牙咧嘴窜出来咬人,谁还敢到你这里来买酒呢?这就是你酒变酸卖不掉的原因。”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呀,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之术想要把它献给君王,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龇牙咧嘴地窜出来咬人,这就是君王很少有人帮助,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生明智的原因啊。

寓意:本文以恶狗看门从而使好酒难以出售的故事,讲了一个治国道理:如果恶人当道,好的主张必定难以实行,贤人难受重用。作者从常见的生活现象出发并运用生动的譬喻来推演重大的道理,既深刻又有说服力。

38吴王射狙

原文: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王。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锄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出处:《庄子·徐无鬼》

译文:吴国的国王乘船在江上,登上猴山。众猴子看见吴王,都恐惧地逃跑,逃往丛生的草木中。只有一只猴子,从容地东抓西弄,在吴王面前卖弄技巧。吴王用箭射它,它敏捷地抓住射来的快箭。吴王命令助手过去射它,猴子立刻死了。吴王看看他的好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显示自己的技巧,依仗它的敏捷在我面前炫耀,以至于有这被射死的下场要引以为戒啊!”颜不疑回来后便拜贤士董梧为师用以铲除自己的傲气,弃绝淫乐辞别尊显,三年时间全国的人个个称赞他。

寓意:文章通过叙述一只猴子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而最终被射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本领、智慧不可夸耀的道理,告诉人们锋芒太露往往会招来祸害,为人处世应该谦虚谨慎。

39祝宗人说彘

原文:祝宗人玄端以临牢筴,说彘曰:“汝奚恶死?吾将三月豢汝,十日戒,三日齐,籍白茅,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则汝为之乎?” 为彘谋,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错之牢筴之中。”

出处:《庄周》

译文:掌管祭祀的官员穿戴好礼帽、礼服来到猪圈旁,对猪说:“你为什么要讨厌死呢?我要豢养你三个月,守十日戒,吃三日斋,垫上‘白茅’草,把你的小腿、大腿放到俎(盛祭物的礼器)上,这些不都是为了你吗?”

为猪考虑的话,(应该)说:“不如吃糟糠(粗劣的饲料)而安置在猪圈之中。” 寓意:讽刺追名逐利的人。

第二篇:先秦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

4、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卫风•硕人》 译:手指纤纤如嫩荑,皮肤白皙如凝脂,美丽脖颈像蝤蛴,牙如瓠籽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微微一笑酒窝妙,美目顾盼眼波俏。

9、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在别的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18、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19、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20、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21、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经

大雅云汉》

译: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2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2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4、月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25、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钕,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6、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潺潺的山涧水,深远的南山。

27、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大序》

译: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28、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卫风”氓》 【周易】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辞上传•乾卦》

2、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智》。《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

君子为人处世的准则,要么入世要么出世,要么沉默要么发言。两个人心齐志一,就像利刃可斩断金属;心齐志一的言论,它的气味就像兰花一样芳香。

4、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辞下》

君子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灭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祸乱。所以,就能使本人身体安宁,国家也得以保全了。

5、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象》看见善行就效法,有了过错就坚决改正。

6、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7、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传》

8、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读。《周易.系辞下》

9、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系辞下传》

1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易经》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易经》

1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13、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尚书】(书经)

1、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2、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3、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4、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5、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

6、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7、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左传】

1、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不义必自毙。

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4、欲加之罪,何患辞。

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6、不去庆父(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7、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0、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2、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1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国语】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3、轻则寡谋,骄则无礼。【战国策】

1、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2、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战国策•秦策)

3、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战国策•赵策)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燕策)

5、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国策•齐策)

6、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8、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秦策五》

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0、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老子】

1、曲则全,枉则直。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5、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挫掉锐气,超脱纠纷,含敛光耀,混同尘俗。

1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论语】

1、言必信,行必果,果必信。(论语•子路)

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0、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27、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6、君子务本。(学而)

27、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28、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3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3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3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3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34、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35、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36、君子周急不继富。

3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9、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4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4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4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4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45、见义不为,无勇也。

46、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47、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4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49、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5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51、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52、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5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5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55、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5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57、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则止。”(《论语•季氏将伐颛臾》04年高考湖南卷)

5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03年高考)

5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6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6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6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6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6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5、未知生,焉知死?

6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67、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68、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6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70、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72、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74、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75、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76、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77、礼之用,和为贵。

78、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79、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80、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8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82、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83、名不正,则言不顺。【礼记】

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2、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5、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6、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8、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9、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10、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1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12、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1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14、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15、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16、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礼记•中庸》

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这句话说明人要自强,不甘落后。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奋,“勤能补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了。

1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1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旨:味美。

1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第一章》 20、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礼记•中庸第六章》

2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第二十章》

22、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第二十二章》

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竭尽他的天性;能竭尽他的天性,就能竭尽人们的人性;能竭尽人们的人性,就能竭尽万物的物性;能竭尽万物的物性,就可以助天地的化育;可以助天地的化育,就可以和天地并列为三了呀。

2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24、放之四海而皆准。

25、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

26、苛政猛于虎。

27、皇皇不可终日。《礼记•表记》

2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礼记•大学》

29、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 30、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31、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大学》

32、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书经)【孟子】

1、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3、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1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16、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7、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1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9、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0、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孟子•公孙丑上)

2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2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24、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25、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26、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27、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28、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庄子】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2、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4、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6、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7、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8、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9、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外篇•秋水》

10、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外篇•秋水》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12、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1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荀子】

1、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9、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王制》

10、流言止于智者。

11、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1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1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韩非子】

1、远水不救近火。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4、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韩非子•大体》

5、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6、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7、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8、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吕氏春秋】

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2、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管子】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修权》

3、知子莫若父。《管子•大匡》

4、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5、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6、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孙子】

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2、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孙子兵法•九地)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4、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先秦其他】

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

3、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商君书•更法》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6、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无以正曲直。(淮南子)

7、良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家经)

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越春秋)【楚辞】

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

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6、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

7、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9、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也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第三篇:先秦文化

先秦文化感想与收获

先秦,中国历史学名词。泛指中国古代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

先秦的另一含义,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立),先秦是指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这段历史。原始社会经过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现。进入阶级社会后,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先秦是中国历史上自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

传说禹之子启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四百余年后(即约公元前1600年),最后一个王桀王暴虐无道,成汤革夏,立商朝。商时,青铜器工艺非常发达,甲骨文文字也十分成熟。约前1046年,黄河上游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取胜后建西周,定都镐京,疆域逐步扩大。前841年“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暴政,此后实行六卿合议,史称“共和行政”,这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前770年,在西北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下,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此后,随著周王朝势力衰落,分封诸侯形成了众多诸侯国,相互争战,著名的先后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被称为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产生了诸子百家,诸子如孔子、老子、韩非子,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史称“百家争鸣”。

先秦产生许多能子,儒家的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庄子(南华经)》;法家申不害、韩非。墨家的墨子。

先秦时期也有不少的经典作品: 《论语》,以及传为左丘明所著的《国语》、左丘明所著《春秋左氏传》。孔子所著的《春秋》为经,此书则为传,并与《国语》的内容互相参证。《易经》、《礼记》、《孙子兵法》、《吕氏春秋》、《诗经》等一大批著名作者和这个作品。先秦产生了许多著名帝王诸侯,三皇五帝及炎帝(共九位皇帝):开启了“禅让制”。夏禹:传说“大禹治水”,是“禅让制”的最后一位部落首领。夏启:结束了原始社会,开始了奴隶制;商汤:第一位被考证确实存在的中原地区的国王,创建了商朝,灭了夏朝;盘殷:将商都迁至“殷”,商王朝的中兴者;以后商便称“殷商”;夏桀、商纣荒淫无道,二人并称“桀纣”;周文王:周武王的父亲,称为“圣人”,传说写了《周易》,治国贤明;周武王,灭商纣,建周;春秋五霸等等。。。

先秦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开始阶段,作为中国文明的开端这里产生了不少能人才子。充分证明了,老祖宗的聪明才智。在这里我们领略了先辈在困难混乱的世界里闯荡。在这个历史的海洋里我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奋斗才能获取更多的成就,要成功就必须有雄心壮志。我们必须牢记历史,但是牢记历史不是死死得盯着历史而是要从历史的脚步中前进并从中学习,学习先辈的精神,感受历史的潮流,学习人生的精华,感受历史生命的真谛。

第四篇:先秦历史

先秦历史

古人类

距今最早约一百七十万年前元谋人

距今约115万年前到70万年前 蓝田人 距今68到70万年前北京人母系氏族

晚期距今3万年前山顶洞人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禹死启继,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

了禅让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奴隶制国家)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奴隶制达到鼎盛

兵灭夏朝,建立商朝五谷在商朝时期均已种植

青铜为主要部门,但多供于贵族使用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分赐

给诸侯臣下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想周王交纳一定

贡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分封制:是西周纷分封诸侯的制度纣 立西周,定都镐京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

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

王室.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

大了西周的疆土

771年西周灭亡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尖锐.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

重要原因:王室衰微,国立贫

直接原因:公元前771年,犬

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

(1)作物品种:“五谷”在商潮时期都已种植

(2)耕作技术

①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施肥:已懂得施用粪便、草木灰和绿肥等 奴 隶 会

(3)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牧畜业:饲养的家畜很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手工业

(1)青铜铸造:青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①商朝:青铜铸造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时永使用

②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玉器加工: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有大量出土

(3)陶瓷业:商周遗址出现原始陶瓷,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4)漆器制造: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诸侯争霸

(1)背景: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不再朝觐和纳贡

(2)表现

①齐桓公称霸: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以“尊王攘夷”号令诸侯,葵丘会盟确立霸王地位 ②晋楚争霸: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6世纪初,楚庄王称霸中原 ③吴越争霸: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在南方称霸的两个霸主战国兼并战争

(1)背景: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大权.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

雄争霸的格局

(2)表现

①齐魏交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双方经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国大为削弱

②秦赵交战:公元前260年的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 杀伤最多的一

次战役民族融合(1)途径: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2)表现:北方的匈奴、东胡,西方的戎,南方的越等民族与中原的华夏族逐步融合(3)影响: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

1农业

(1)铁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使用范围扩大

(2)牛耕:耕犁的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

次革命

(3)水利事业

①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

②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淮水修建芍陂

③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④水工郑国在秦修建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

2手工业

(1)冶铁业有划时代的发展,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2)青铜铸造工艺有更新的创造,出现金银错新技术

(3)漆工业有新成就,战国出现夹纻技术

(4)煮盐业 酿酒业有较大发展,已能用曲造酒

(5)出现了关于手工业的专著《考工记》

3商业和城市

(1)商业发达,在中原市场可以买到各地的特产

(2)城市繁华,主要有齐国临淄 赵国的邯郸 楚国的郢等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1春秋税制改革

(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大量私田出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并采用

地租剥削方式

(2)内容

①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税

②鲁国的“初税亩”,开始实行按亩收税

(3)影响:促使土地由国有转为私有战国政治变法

(1)背景: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之间的矛盾加深

(2)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3)事件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4)作用:变法运动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在各诸侯过确立起来

3商鞅变法

(1)内容

①“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令法”,统一度量衡

③废分封,行县制,“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

(2)影响

①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③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统治有消极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百家思想

(1)儒家

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

②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③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具有唯物思想

(2)道家

①老子: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

②庄子: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不公平社会

现象

(3)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其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

(4)法家: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主张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主张“以

法为本”“法不阿贵”,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文学艺术

(1)《诗经》:我国第一步诗歌总集,分为风、牙、颂三个部分

(2)“楚辞”: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作《离骚》

(3)散文:孟子的文章以辩论见长;庄子的散文名篇有《秋水》、《逍遥游》等

(4)绘画

①绘画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②我过现存最古老的帛画是在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 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

(5)音乐:湖北随州出土的全套青铜变种说明了当时音乐的发展

3科学技术

(1)天文

①世界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出自《春秋》

②春秋时,我国历法已基本确立十九年七润的原则

③战国时,出现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墨经》里面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的记载,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

光学八条”

(3)医学: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是扁鹊,被后代医学家奉为“脉学之宗”。主要成就是

切脉,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发

第五篇:先秦历史文化

学习先秦历史文化学习心得

在商代和西周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开始形成,武王伐纣时说“牡鸡无晨,牡鸡之臣,唯家之索。”,伯夷、叔齐事件,都为当时政治文化的体现。然而当时的政治文化发展尚未成熟,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各地部落的普遍现实存在和分封制的施行,加之政治军事兼并的不断发生,各国寻求治国之法,使得在东周时期各地各国学者们持有大相径庭的各种思想。交相辩难,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代。就中国的实际政治文化发展而言,百家之中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主要是儒家、法家、道家三派。

1)儒家思想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仁义孝悌,一方面,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礼制进而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君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提出了君主的义务和责任;又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作为民众的独立人格。

孔子之后的孟子更将民众提到了高于君和社稷的地位,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方面,儒家维护等级制度和君权,另一方面,他们主张君臣履行各自的义务和权利,任何一方都不该要求对方无条件的服从和妥协。孔子主张以“仁政”治国,反对过分剥削压迫,提出了富民、惠民的主张。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禁欲,而是推己及人。“礼”是儒家思想推行的工具。

儒家思想强调维护内部制度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竞争角逐激烈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不能得以特别的任用。但是人们如果因此就认为儒家在先秦至秦代地位尚低,确是有失公允的。儒家在战国时代,已经遍布七雄诸国。到了秦朝,秦始皇要坑杀方士、术士时,公子扶苏就以其中有些人毕竟是儒生为理由,为他们辩护;而秦朝朝堂之上也有儒生为臣。这些都说明秦朝是并不特别排斥儒生的。所谓“坑儒”,其实是坑杀包括一些儒生在内的方士、术士。一旦统一,维护政权统一就成了当务之急,儒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统治者的思想骨干之一。历史的经验表明,在外部政治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儒家思想对国家制度和社会的稳定作用是显著的、惊人的。

2)道家的政治文化

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并不像其他学派一样奔走诸侯之间,寻求任用。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本身就是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家的自然哲学是其治国之道的理论基础。“道”即“自然”是永恒常在的、无所为的,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那么“道”又是“无不为”的。作为国家统治者,如果能够谨守“道”而勿失,百姓就可以自生自化,安宁质朴地生活。与老子同为道家代表人物的杨朱认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然而“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怠慢而无所作为。道家学派的思想,对后世一些新朝代建立时顺应人民的普遍政策期望,制定百废待兴、休养生息的政策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家对战争等剧烈的社会动荡,十分反感。他们进而认为,好的政府,是人民安居乐业,而不知管理者之管理的政府。使人们处处能感觉到管理者的痕迹,进而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拜管理者所赐的看法道家并不认同。在西汉初年,统治者大都以道家思想

作为主要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一个饱经战乱的国家所能起到巨大积极作用。

3)法家政治文化理论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人。他们主张以法治代替礼治,法律统一,不分亲疏。但事实上法家这种“法治”与现在的法治大相径庭。因为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以贵族世袭,贵族拥有特权,并把持国家政治,这造成了君权旁落和政治腐败。法家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提高君权,反对贵族特权而被君主所赏用。在法家理论中,君主同时具有立法和司法权力。而君主制定的法律为民众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来对属下进行考核和考验,甚至动用一些“术”,目的是使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使人畏君,从而战战兢兢。这也是后世君权被一再抬高的理论源头之一。而且统治者虽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先秦法家也受到儒家的影响,比如吴起就主张国之安危“在德不在险”。法家和儒家,对后世影响很深。有人说“阳儒暗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隋文帝虽然尊崇儒教,却曾经派自己的手下以一些物品为诱饵贿赂官员,然后对这些不知是计的官员予以重罚,这其实是对“术”的一种使用。儒家是维护旧有的君权与贵族制度,法家则是抬高君权,压抑贵族的权力。

4)先秦其他学派思想

除了儒、道、法三家以外,先秦还有阴阳家、名家等其学派。如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提出的五德思想,是后世帝王统治国家的重要理由理论根据。每个朝代,都会宣扬五行中的一“德”,以五德相克相生之理,确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名家研究名辩之学,启迪各派围绕“名”和“实”的问题反复辩难讨论,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源流之一。

应该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虽成为后世政治文化发展的基座,但后人并不再像先秦这样竞相创造流派,而是以先秦各流派为基础,杂糅其他外来思想,或者相互融会贯通,进一步发展;或者借先秦流派的名与理论,阐述自己观点。2先秦平民政治与士风的形成先秦时代,失势贵族、布衣平民通过游说宣传自己政治观点和主张这个办法来影响政治的例子很多。君主通过采纳这些人的意见和政治理论,或提高君权的实力以更好地控制国家,或提高国家的实力以称霸。而一些贵族也迎合这个潮流,大量收养门客,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更容易地操纵政局,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参与政治的形态,我们可以称为“门客政治”。平民百姓大肆议论政治,而一跃成为官僚乃至贵族的门客政治形态,在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没落贵族、平民百姓均用这种方式以图任用。这种风气在战国时代最为盛行。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等级制度变得并不森严。个人的尊严和自由人格得到时人重视,“士风”盛行于人际交往、政治活动之中。士风具体体现在:

一、重视个人尊严;

二、个人尊严要靠个人道德来承托和维持;

三、个人道德要靠他人的认同来达到。

西方人普遍认为个人尊严是神所赋予,而中国人的个人尊严,则是通过众人的认可来取得的。春秋战国之士人,为了“士”的精神,可以抛弃生命,去做必死之事。“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成为了士人的信条,以“忠”、“信”作为个人准则。士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延续千年而不变。人们相对于对

自我人格的认同,更倾向于使他人认同自我。表现在政治文化上,经常会倾向于忽略事件的过程与结果,不惜损失利益和退让或者进而以过激手段以求得到对方的尊重。士风传承千年,成为中国政治文化极重要的一部分,在各个时代,它的内涵,也有很大变化,但都不会离开以严守个人道德与价值观的方式,维护个人尊严。

我们再说说先秦哲学:先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中国哲学的萌芽、诸子前哲学和诸子哲学3个阶段:①萌芽时期。哲学的萌芽是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主要表现为相信灵魂不死和崇拜自然物的自发观念。在殷商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上帝神权观念,周灭殷后发展为天命主宰一切的观念,周公提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思想。以《易经》和《洪范》为代表的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尚未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表现了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幻想的一种联系。②诸子前哲学。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天命神权也发生了动摇。在《诗经》中出现了疑天、责天的思想。出现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对自然界的变化作了某些唯物主义的解释,表现出无神论的倾向,同时发展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伯阳父、史伯、管仲、医和、子产、晏婴、史墨等人,可以称为先秦诸子前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③诸子哲学。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进入诸子百家之学的开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先后出现儒、墨、道、法、名、阴阳等重要学派,围绕着天人之际和古今之变以及名实、礼法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哲学论辩,学派之间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吸取,每个学派内部也不断分化和发展,使这个时期的思想斗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而促进了哲学的繁荣。

这就是我的学习心得

下载先秦寓言故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先秦寓言故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先秦诸子精华论文(精选合集)

    先姓名:学号:院系:专业:秦诸子精华 听课笔记 仁者情怀,万世师表--孔子与《论语》 在宋人的笔记里面,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人在一个小旅馆里面,看见了两句话,写在墙上面,这两句是:“天不......

    先秦儒家思想研究

    先秦儒家思想研究 摘要:先秦儒家思想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国家治理理念崇尚“德治,仁政,礼制,重教化”,对先秦时期影响巨大,不仅如此对当今中国社会和国家政治影响深远......

    《先秦移民》教案

    年级五主备人孙瑞英参加人员五年级地校老师内容我的家乡第五册第一单元课题:《先秦移民》参加人员建议1、通过调查、访问等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先秦移民相关的历史事件,通过图片......

    先秦诗歌鉴赏

    先秦诗歌鉴赏 周南 关雎 作品解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上) 漆园丁 内容提要老子与《老子》的概况,孔子与《论语》的 概况,墨子与《墨子》的概况,孟子与《孟子》的概况。《老子》、《论语》、《墨子》、《孟子》核心思想......

    文史先秦讲稿

    中国教考论坛 → 考研资料库 → 中文考研 →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稿--先秦文学查看完整版本:《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稿--先秦文学gqplb 2009-3-15 21:47:19 《中国古代文学史......

    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一、关于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

    先秦齐鲁名人

    先秦齐鲁名人 山东号称“齐鲁文化之邦”,是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自古至今数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众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