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福县人民法院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使用管理办法
安福县人民法院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使用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09-11-06 11:13:16
安法[2009]29号
关于印发《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
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人民法庭、本院各部门:
现将《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日
安福县人民法院
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使用管理办法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通知》、《关于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的意见》精神和《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执行案件司法救助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切实保障弱势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对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在民事执行案件中(含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执行案件),对申请执行人因遭受侵害而不能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标准,或因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缺乏必要的生活及医疗费用致使生活难以维持,或因受害致死给家庭生活造成巨大困难等,被执行人暂无履行能力的,申请执行人可向法院申请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
第二条 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的来源为政府财政预算拨款。
第三条 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的适用对象为具有本县正式户口的执行案件自然人申请人,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申请执行人因人身权益受到侵害,经人民法院判决、调解、裁定后,在执行中穷尽执行程序,其权利仍不能实现,并导致本人或家庭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的;
2、申请执行人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的案件,在穷尽执行程序后,其权利仍不能实现的,并影响本人基本生活、学习的;
3、其他适用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的对象。
第四条 适用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的案件被执行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确无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能力,且无财产可供执行;
2、短时间内确实无法履行全部义务;
3、长期下落不明,且无财产可供执行的。
第五条 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的适用原则及标准:
1、适用原则为从严掌握,实事求是,按需使用,因案制宜,严格审批,动态管理;
2、申请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的金额一般不得超过生效法律文书确定金额的10%,且最高不超过5000元;
3、案件标的在2000元以下的申请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的金额可不受限制;
4、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是临时性应急性的生活补助,申请执行人在一个案件中原则上只能申请一次。
第六条 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的审批程序:
1、权利人向执行案件主办人提交申请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申请书、身份证明、所在基层组织出具的证明权利人及其家庭成员经济困难的材料以及人民法院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2、执行案件主办人所在合议庭填写《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审批表》,写明案件执行经过情况、建议金额及理由、继续执行的方案;
3、法院执行局长签署初审意见;
4、主管院长签署最后审批意见,金额在1000元以上,报院长审批;
5、执行案件主办人应将有关材料装订入卷;
6、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救济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
第七条 人民法院对申请执行人或有关单位提供虚假材料骗取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的,应当依法追回。
第八条 附则
1、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在法院办公室设立专门账户,建立帐册,专款专用,滚动使用,严禁挤占或挪用。
2、执行局建立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的有关各项工作台账;
3、当发现被执行财产或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恢复执行,执行款项应首先扣除已从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中发放部分,并及时退回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账户;
4、执行案件主办人向权利人发放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后,尽可能将所办案件结案;
5、除了向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发放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外,对于符合城市、农村特困低保待遇的,人民法院可向民政部门提出建议,并经民政部门审查落实,给予城市、农村特困低保待遇。
第九条 本办法由安福县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主题词:执行救助基金特困群体管理办法通知抄送:市中院、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委政法委
县财政局、县民政局
安福县人民法院办公室2009年10月10日印
发
份
共印32
第二篇:执行救助基金
救助基金制度化解执行难困境
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 高勇
执行救助基金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一种探索,是践行群众路线,贯彻司法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法院为了化解执行难问题,解决部分当事人赢了官司拿不到钱亟须医疗救治和生活困难的现状而建立的一项制度。建议通过国家立法,建立执行救助基金制度,并对被救助的对象、救助标准和操作程序等做出统一规定。
第一,通过立法对执行救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做出统一规定。尽管我国许多地方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执行救助都做出一些规定,但目前缺乏国家立法层面对该制度做出的统一规定。对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可以进行调研,在总结各地做法和规定的基础上,起草相关法律规定,建立健全执行救助基金制度。
第二,设立司法救助基金专门账户,确保基金充足、专款专用、良性循环。针对目前我国救助资金不能定时补充的问题,建议设立司法救助的专门账户,拓宽司法救助基金的来源渠道,初始救助基金由省(市)级财政部门做出预算,统一由省(市)财政拨款,专款专用。
第三,救助基金的使用原则和申请、审批、发放程序。使用原则为:严格审批、按需使用、因案制宜、动态管理。使用程序为:申请人申请时需提交执行救助基金申请书、身份证明、所在基层组织出具的证明权利人及其家庭成员经济困难的材料以及人民法院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受理执行案件的法院执行机构对当事人提供的材料进行核查,必要时对申请人进行调查;原执行法院认为符合救助标准和条件的,将所有材料报上级法院审批;经上级法院审批后,受理法院通知申请人到救助基金管理部门领款;申请人持法院批准文书到民政局领取救助基金时,同时与民政部门签订债权转移协议和继续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线索承诺书后方能领款;受理法院按法律规定对案件予以结案。第四,增强对实施执行救济基金制度的监管。建议在法院外设立或规定专门的机构来具体操作执行救助基金的运行,同时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也要定期对执行救助基金的运行及发放进行监督、检查。
执行救助决策机构主要负责救助基金发放决策和作出司法建议决策,建议执行决策机构设在人民法院。救助实施机构主要负责救助的实施,救助辅助机构主要负责救助事项的协助,主要是财政局负责救助原始基金预算和划拨,红十字会、民政局等机构负责协助筹措救助基金。
第五,对被执行人追偿和救助的具体路径。对符合条件的被执行人的帮助,主要通过司法机关的司法建议实现。通过司法建议的指引,监狱的减刑假释、民政局的社会救济、社保部门的低保发放、劳动部门的劳务信息提供、银行的信用贷款、税务部门的税收优惠等渠道,旨在对鼓励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债务。同时也可参照国外的有关做法,通过设立“义工”制度,使被执行人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定期参加社会义工劳动,以此抵偿国家为其垫付给申请人的救助金。
颍东区人民法院特困群众执行救助基金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09-08-14 08:49:21
第一条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通知》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结合我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区法院执行工作实际,设立特困群众执行救助基金。为规范救助基金的管理、发放,保障救助基金合理、有效使用,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执行救助基金是指在执行案件中因被执行人确无或暂无履行能力而向无经济来源,生活又极度困难的申请执行人(自然人)发放的救急资助专用基金。
第三条 执行救助基金的来源:
(一)政府财政预算拨款;
(三)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捐款。
(二)民政部门福利资金、慈善捐助资金;
第四条 执行救助基金由本院财务部门设立专门账户,建立账册、实行专人管理;执行救助基金由法院发放,接受政府财政、审计部门监督。
第五条 执行救助基金的救助原则是:当事人自愿申请救助原则;不重复救助原则;适当救助原则;量入为出原则。
第六条 执行救助基金的案件适用范围:
(一)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
(二)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案件;
(三)追索养老金、社会保险金、劳动报酬案件;
(四)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责任事故或其他人身伤害事故案件。
第七条 适用执行救助基金的案件申请执行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申请执行人为孤寡老人、孤儿和农村“五保户”;
(二)申请执行人为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患有严重疾病的人;
(三)申请执行人为正在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且无其他收入者;
(四)国家规定的优抚、安置对象。
第八条 适用执行救助基金的案件被执行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确无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能力;
2、正在监狱服刑,且无财产可供执行;
3、长期下落不明,且无财产可供执行。
第九条 适用执行救助基金的案件必须已经立案执行三个月以上,执行人员已穷尽执行措施,仍未能实现申请人执行权利的;特殊情况下,经院长批准可不受已立案执行三个月以上的限制。
第十条 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救助基金必须同时满足本办法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
第十一条 执行救助基金的适用标准:
1、申请执行救助基金的金额一般不得超过生效法律文书确定金额的20%,最高不超过5000元;
2、案件标的在2000元以下的申请执行救助基金的金额可不受生效法律文书确定金额20%的限制。
第十二条 执行救助基金的审批程序
1、申请执行人向执行法官提交申请执行救助基金申请书、身份证明、所在基层组织出具的证明申请执行人及其家庭成员经济困难的材料以及人民法院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提供证明材料确有困难的,可以申请执行法官调取。
2、执行法官对申请执行救助的材料和事实进行审查,审查情况经合议庭合议后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提交书面报告并写明救助金额报局长审查,3000元以下呈院长批准支付,3000元以上由院长办公会议决定;合议庭合议后认为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直接通知救助申请人。
第十三条 执行法官向申请执行人发放执行救助基金后,可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当发现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或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后,应及时恢复执行;执行款项应首先扣除已从执行救助基金中发放部分,并及时退回执行救助基金帐户。
第十四条 执行局负责建立适用执行救助基金案件的各项工作台帐;院办公室负责对执行救助基金的发放情况的登记。
第十五条 除了向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发放救助基金外,对于符合城乡低保待遇的,人民法院可向民政部门提出建议,给予城乡低保待遇。
第十六条 不符合救助条件的申请执行人因隐瞒事实取得执行救助款的,本院除强制追回救助款外,对申请人以妨碍民事诉讼论处,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执行法官协助申请执行人弄虚作假的,除赔偿执行救助款外,依照本院有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颍东区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执行救助基金应规范管理(聂东黎、陶湘宁)
明确规定执行救助基金的发放对象,避免标准不一 加强调查,使确实困难的申请执行人及时得到救济
在清理执行积案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被执行人确无履行义务的能力,导致申请执行人的权利长期得不到实现,因此陷入生产、生活困境。为此,一些法院采取了发放执行救助基金的方式,给予此类案件中的特困群众予以救助。发放执行救助基金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帮助申请执行人渡过难关,消解其对人民法院的不满和对立情绪。但是,在发放执行救助基金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容易发生人情发放。执行救助基金制度是在人民法院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事物,没有相关的立法和制度规范,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人情发放的现象。
发放对象不统一、不规范。执行救助基金因缺乏立法规范,往往会因法院不同,发放的对象也不相同,具体哪类执行案件可以救助,哪类案件不宜实施救助,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借发放执行救助基金来执结案件。人民法院执行难是不争的事实,有些案件长期得不到执结,申请执行人四处上访,给人民法院的形象造成一定损害。为减少上访,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有的法院以发放执行救助基金的方式来结案。
对此,笔者建议,对执行救助基金应当予以规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明确发放对象。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从立法的角度对执行救助基金的发放对象给予明确确定,如同司法救助中诉讼费的免、减、缓一样,详细列出在哪种情况下、哪类案件,执行人员可提醒当事人申请执行救助。在有关规定出台前,人民法院在确定执行救助基金发放对象时,应当避免随意化和任意化。笔者建议,首先由各执行人员针对自己执行案件的具体情况,提出执行救助基金发放对象的名单及理由,交执行局负责人审核同意后交主管院长审批,最后由主管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研究决定。
加强社会调查。人民法院在发放执行救助基金前,应对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的财产情况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联合车管所、银行、房产局、税务和工商等有关部门,充分了解和掌握双方的财产状况,在准确无误的情况下予以发放,确保有限的执行救助基金发放到生活确实困难的群众手中。
加强内外监督。对执行救助基金应当加强监督,在人民法院内部建立监督机制,实行专户管理,专人负责。另外,还应强化执行救助基金的社会监督,对计划救助的申请执行人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对公示后没有提出异议的再给予救助。
建立执行救助基金长效机制。把执行救助基金发放建成一种长效机制,规范救助基金的资金来源,比如民政部门拨付一部分,社会团体和企业、个人捐赠一部分。在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后,应扣留曾经向申请执行人发放的救助金归入执行救助基金,以救助其他生活困难的申请执行人,使执行救助基金确实发挥特有的作用,更好地体现司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江门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多年来,“执行难”一直是困扰法院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涉法上访、信访反映较多的问题,严重地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去年以来,人民法院按照党委政法委和上级法院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执行难问题并未根本解决,仍有相当一部分案件因多种原因难以执行。被执行人有的身体残疾没有履行能力,有的年老体衰丧失履行能力,有的被判处刑罚短期内缺乏履行能力,有的长期下落不明且无任何可供执行的财产,统称为执行不能。而部分执行申请人属于特困群体,生产生活极其困难,期待解决基本的生活费用,不得不多次上访,有的甚至采取自杀、自残等极端方式敦促法院执行,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这种情况在人身损害赔偿、追索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劳动报酬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等案件中表现尤其突出。司法实践证明,“执行难”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要依靠法院自身力量、提高执行的水平和效率,同时必须依靠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来解决。为救助那些穷尽了一切执行手段仍不能及时有效地保护其合法权益的困难群体,建立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将被执行人确无履行能力且申请执行人为特困群体急需救助的,纳入基金救助范围,予以适当救助,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途径。
近年来,中央、省高度重视解决“执行难”问题,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建立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2005年12月26日下发的中央政法委《关于切实解决人民法院执行难问题的通知》、2007年1月15日下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2007年11月28日中央政法委下发的《关于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的意见》、2008年11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全国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同年11月26日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梁伟发在全省集中清案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均要求各地尽快建立司法救助专项基金制度,对特别困难的申请执行人予以适当的经济救助,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今年2月17日中央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领导小组督查组在广东省召开督查情况总结会,要求广东从六个方面狠下功夫,确保完成中央部署的清案任务。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所以,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是司法救助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全省已有韶关、佛山、珠海等多个兄弟市初步建立了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有关资金也已落实到位。特别是韶关市,在该市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先后分三次落实执行救助资金350多万元(其中市本级100万),解决了数十宗多年来一直因执行不能而重复信访的案件,他们还拟对极个别特殊案件进行全额救助。切实起到了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民生的极大关注。佛山市本级也已落实到位290万元。珠海市本级通过政法委统筹可以因此动用的资金也达300万元。
为完善执行工作机制,为特困的申请执行人群体提供救助,特提议我市尽快建立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在落实方面具体建议如下:
一、关于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的来源、管理。在资金的来源上,应根据本市财政状况,将执行救助基金纳入每年预算,或将各级法院诉讼费收入的一定比例纳入执行救助基金,最终形成以财政划拨为主、社会募集为辅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以保证执行救助基金有稳定的来源,长期发挥救急救难、化解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就我市实际而言,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应在200万元以上。建议首笔资金由市本级财政拨付,数额宜在100万元左右。在资金的管理上,按专款专用、专项核算、量入为出的原则进行管理,发放总量不得超出当年核定总额。当年未使用的余额可结转下一使用。同时,成立法院与财政、民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执行救助基金管理小组,负责执行救助金的管理工作,协调解决执行救助金管理及使用中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执行救助的范围、对象、发放标准。执行救助基金救助的范围,应严格限定在已进入法院执行程序中的案件,执行救助基金救助的条件必须是法院已穷尽了所有的执行措施,案件仍执行不能。在发放对象方面,应为因案件执行不能而严重影响生计的申请执行的自然人。具体应限定为以下几类案件的申请执行人:
1、申请人不能维持正常生活的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
2、申请人不能维持正常生活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交通肇事或其他人身伤害赔偿案件;
3、申请人不能维持正常生活的追索劳动报酬或经济补偿案件而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的案件;
4、申请人属其他特困群体,且不能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的案件。在发放标准方面,对生活确有困难且申请执行案件标的不大的申请执行人,应给予一次性全额救助,此类案件一般在1万元以下为宜;对生活确有困难且申请执行案件标的较大的申请执行人,应该确定一定的救助比例进行一次性救助,救助金额宜在2万元以下。个别情况特殊的案件,申请人系江门市户口的人,经严格审批,可以给予全额救助。申请人符合最低社会保障条件的,在给予一定数额救助的同时,可建议相关部门考虑纳入城乡低保范围。
三、严格执行救助金的发放程序。首先,应确立申请制度,由申请执行人本人直接提出书面申请。其次,严格对申请对象的资格进行审查,让真正具备相应救助资格的人进入程序。执行实施承办人对申请进行初查,认为符合救助条件的,提交合议庭讨论和领导审议后,报救助金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人审批。再次,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救助款数额。若救助数额较大须经过听证然后确定。最后,要确立执行救助基金追偿制度,一旦申请执行人获得救助,其应书面承诺放弃与其所接受执行救助基金金额相应的赔偿款,在被执行人恢复履行能力后由人民法院执行代位追偿权,然后将执行到位后的赔偿款补充到执行救助基金中。
第三篇:灵宝市特困党员救助基金管理使用办法
灵组〔2010〕27号
灵宝市特困党员救助基金管理使用办法
各乡镇党委,市委各部委办,市直机关各党组(党委)、总支、支部,市管各企业党委(总支、支部),各人民团体党组:
为切实加强特困党员救助基金的管理使用,及时救助困难党员,根据《中共灵宝市委关于设立特困党员救助基金的意见》,特制定本办法。
一、救助对象
正式党组织关系在我市且按期交纳党费的党员。
二、救助原则
1、救助基金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定额救助的原则,每年按照基金余额情况拟定本使用方案。
2、救助基金主要用于党员因不可抗力造成的大病、重灾或突发性事故,对于投资、创业、过错等其他原因致困致贫,不予救助。
3、救助基金每半年受理一次。各乡镇党委,市直工委,市属各企业党委可于每年的6月10日和12月10日分别向市委组织部上报一次申请救助党员的全部情况(汇总表和审批表附后)。
4、如遇特殊情况经研究同意,可及时启动救助活动,随时进行救助。
三、救助标准
(一)生活特困党员
每救助300元。
(二)大病(主要是指以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重大器官移植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冠状动脉搭桥、严重脑损伤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
一次性救助1000元。
(三)重灾或突发性事故
一次性救助1000元。
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曾荣获三门峡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党员的救助,由部长办公会研究决定。
四、救助程序
1、困难党员填写《灵宝市特困党员救助基金审批表》,提交书面申请。
2、困难党员所在党支部接到申请后,及时召开全体党员大会进行审议,与会人数不少于应到会人数的2/3,并做好记录,以备核查。
3、基层党支部将审批表、党员大会会议记录报所在党(工)委。
4、基层党(工)委对党员大会审议同意的党员名单在党员所在单位公示,时间不少于6天,接受群众监督。
5、对公示无异议的,基层党(工)委安排分管领导或专职组工干部入户调查核实。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取消救助资格。
6、基层党(工)委将调查核实的特困党员审批表及有关资料上报市委组织部。同时,要将核准的特困党员名单进行整理,建立本级台账。
7、基层党(工)委把需救助特困难党员的有关资料每半年向市委组织部上报一次。
8、市委组织部每半年汇总一次,研究确定救助人选。
附:
1、灵宝市特困党员救助基金汇总表
2、灵宝市特困党员救助基金审批表
中共灵宝市委组织部
2010年6月9日
第四篇:救助基金管理办法
河南省国税系统重大疾病
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三条 救助基金专项用于全省国税干部职工身患重大疾病或久病不愈,导致其经济负担沉重,为缓解其生活特殊困难而给予的基本经济救助。
第七条会员身患白血病、尿毒症、癌症等重大疾病,或身患其他疾病但久治不愈,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大大超出本人或家庭支付能力的,可申请救助。
第八条重大疾病的范围,由省局系统工会参照社会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和保险公司关于重大人身保险的有关条款进行界定。
第十条会员申请救助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会员和所在工会小组书面救助申请;
(二)疾病诊断证明原件和复印件;
(三)住院医疗费用结算凭据原件和复印件;
(四)当地医保部门核销单据原件和复印件;
经核对无误后,原件退还本人,复印件存档。
第十一条会员申请救助,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会员本人通过所在工会小组向本单位机关工会提出书面救助申请,并填写《重大疾病救助申请审批表》(见附件4);
(二)单位机关工会组织至少三人以上的工会委员或工会小组长参加,对会员申请事项进行调查核实。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出具救助意见后,报市局系统工会;
(三)市局研究确定救助意见;
(四)会员所在单位机关工会对救助对象的困难情况及救助额度进行公示;
(五)公示期满后无异议的,市局系统工会财务人员凭审批通过的《重大疾病救助申请审批表》和《大病救助审批会议纪要》,将救助款项通过申请人所在单位机关工会支付给申请人。
第五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案件特困群体司法救助的规定(试行)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执行案件特困群体司法救助的规定(试行)
(粤高法发[2009]91号, 2009年12月15日印发)
第一条 为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司法为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的精神和中共广东省委政法委、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司法救助资金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执行案件特困群体司法救助,是指本院在办理一审执行、执行监督、执行复议等各类执行案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活特别困难、确有需要的案件当事人给予一定数额的临时性、应急性、一次性救助金。
第三条 按中共广东省委政法委和广东省财政厅的有关规定,执行案件特困群体司法救助纳入省级司法救助体系。
本院接受执行案件当事人司法救助的申请,进行审核。经审查应当给予司法救助的,提请省级司法救助金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的程序批准后核拨支付。
第四条 执行案件特困群体司法救助应坚持定向救助、有限救助和适度救助的原则。
第五条 执行案件特困群体司法救助的对象为,因案件无法执行到位而经济极度困难的债权人或与案件执行标的相关的利害权利人,且其应具备下列情形之一:
(一)申请执行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或抚恤金的;
(二)申请执行养老金、社会保险金或劳动报酬的;
(三)权利人为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或者其他人身伤害事故的受害人,追索医疗费用和物质赔偿的;
(四)权利人为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孤儿或者农村“五保户”的;
(五)权利人为没有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的;
(六)权利人为国家规定的优抚对象的;
(七)权利人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领取失业救济金,无其他收入的;
(八)权利人因自然灾害或者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生活困难,正在接受国家救济或者家庭生产经营难以为继的;
(九)具有其他特殊情形确需救助的。
第六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般不予司法救助:
(一)执行标的额已全部执行到位的;
(二)通过执行法院协调,已获得民政救济、医疗救助、慈善捐助或其他救助的;
(三)不同意放弃无理申诉上访的;
(四)已获得司法救助并同意不再申诉上访,无正当理由又继续缠诉缠访的;
(五)其他不宜司法救助的情形。
第七条 司法救助的金额,应结合案件标的额执行到位情况、申请人的家庭负担、经济情况、申请人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具体情况,在未执行到位的案件标的额以内确定具体金额。一般情形的,参照申请人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金计算一至三年确定司法救助金额,一般不超过3万元;情形突出的,计算五至十年确定司法救助金额,一般不超过5万元;情形特别突出的,可在十年以上确定司法救助金额。
第八条 申请执行人申请司法救助,应向本院提交书面申请,并附其户口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街道(乡镇)或民政部门出具的符合本规定第五条规定有关情形的证明材料。
申请人书面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申请,由执行人员制作口头申请记录。申请人提供证明材料确有困难的,可以向本院申请调查取证。
第九条 申请执行人提出司法救助的申请后,由执行案件的承办人负责审查,提出处理意见,提交合议庭评议,并层报至院领导批准。
第十条 经审查符合司法救助的,以本院名义向省级司法救助金管理部门申请核拨司法救助金,具体核拨、领取手续按有关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经本院审查不予司法救助的,或本院报请省级司法救助金管理部门后审批不予核拨的,口头或书面告知申请人有关理由。
第十二条 司法救助的申请、调查、核拨、支付等有关材料,应随执行案件材料入卷归档备查。
第十三条 执行法院对已经给予司法救助的执行案件,在具备执行条件时应继续执行。
第十四条 对申请人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司法救助的,应当依法追回,并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五条 本院财务部门配合本院执行局做好执行案件司法救助经费的申请和支付工作。
第十六条 本规定从公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