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犯罪嫌疑人财产调查法律研究
“迟来的公正就是不公正”,由于部分案件执行不到位,让司法公信力遭受质疑。本文拟就刑事案件中是否可以对犯罪嫌疑人的财产进行查控发表个人观点,为破解执行难献计献策。当前法律体系中,只注重对涉案赃款赃物及其犯罪所得进行查控外,并无具体的法律条文规定可以对犯罪嫌疑人的合法财产在侦查阶段予以查控,这就让受害人在附带民事部分的执行时缺少了执行的保证。实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财产调查与控制,无疑是对平衡被告人与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权益保护的一个积极探索。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决定了司法机关不能漠视被害人通过司法途径获得救济的权利。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不无遗憾地感到制度设计过多地强调了对被告人权利上的保障,而忽视了对同为诉讼参与人的被害人的财产权益的有效救济,使被害人的财产权益在受害后不能得到及时、应有的补偿。
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刑法》第四条对此也作了回应,明确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平等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整个权利体系的基础,是公民实现一切其他权利的前提。在刑事诉讼的机制设计中,不论立法还是司法机关,均应对被告人和被害人两种主体的合法权益给予同等的保护。
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运行,其规则是不相同的。公民权利遵循“法不禁止即自由”的运行规则。而国家权力则遵循“职权法定,越权无效”的运行规则。当国家权力在运行过程中找不到具体的法律规则可以对犯罪嫌疑人的合法财产实施调查与控制时,侦查机关在侦查犯罪的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转移其合法财产这一规避执行日后的生效裁判文书的行为采取了漠然视之的态度,也便再所难免。国家权力存在和运行的根本目的是为公民权利服务,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因此,当法律规则在这方面缺位时,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法律原则来弥补,以实现公平正义。
从法理学的角度看,对法律原则的适用有着严格的程序要求,即“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否则不得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没有更强理由,不得径行适用法律原则”。从现有法律规定来看,法律规则却在如何更好地实现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上出现了偏差,遗漏了在刑侦阶段即可将犯罪嫌疑人财产予以控制,以备将来审判后生效裁判文书的执行。这时,我们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给予适时的保护,显然弥补了法律规则留下的漏洞。
《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将有能力而拒不执行生效判决、裁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意在维护法院生效裁判的既判力,维护法律的权威。该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和裁定,情节严重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负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行为“情节严重”:
(一)在人民法院发出执行通知发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依法查封、扣押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二)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在执行中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三)以暴力、威胁方法妨碍或者抗拒执行,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四)聚众哄闹、冲击执行现场,围困、扣押、殴打执行人员,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
(五)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和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装以及执行公务证件,造成严重果的;
(六)其他妨碍或者抗拒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仔细分析后可发现,只有人民法院经过审理作出的裁判生效并进入执行程序后符合“情节严重”情形的才能入罪。如果在侦查阶段即将犯罪嫌疑人的一部分可能作为未来执行内容的合法财产先行控制岂不是更能防患于未然呢?
刑事犯罪行为引发的侵权纠纷其本质上还是属于民事侵权纠纷的一种,所以国家在刑事诉讼的制度设计上考虑了附带民事诉讼,将其依附于刑事诉讼进行处理。
有的人提出质疑,《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时对其合法财产实施调查与控制是否会侵犯了其隐私权和财产权呢?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对犯罪嫌疑人财产调查与控制,是为了保证将来生效裁判决的执行。就如同对犯罪嫌疑人人身的控制一样,也是为了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和将来生效裁判剥夺其生命或人身自由时,有这样的对象可供执行。我们知道,人的生命与自由权利高于一切,既然在侦查阶段可以对尚未定罪的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这样处于高位的权利进行暂时的剥夺,又为何不可能对其财产权利实施必要的调查和控制呢?
第二篇:财产调查
财产调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本调查公司主要提供以下财产调查/资产调查服务:
一、房产资料的查询
需要委托人提供对方当事人的姓名、身份证等基本材料;可以查相关的房产登记和车辆登记状况
二、公司股权调查:
需要委托人提供公司名称。
三、股票证券调查
需要委托人提供对方当事人姓名、身份证号等基本资料。
四: 家庭隐匿财产,转移财产调查(附尾部详细介绍)
查房产,有房号查房产,无房号按身份证查,(须提供姓名、份证号码)查房产证信息,查房产证登记资料。房产档案信息查询:提供姓名身份证号查其名下房产情况,或提供具体门牌号码查权属情况,或查是否抵押、是否被查封,可以查询到名下有无房产,购买时间,房产证号,购买价格,面积。
查银行存款,查银行账户余额,查银行帐号,查身份证下银行卡资料(须提供身份证号码)可查出银行余额,流水清单等。银行账户余额查询: 查询被执行人银行账户信息,提供身份证号码和名字反查银行账户余额,或者提供银行账号查询银行账户资料,可以查询到的银行流水账单,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发展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按身份证查车辆,查驾驶证资料;(须提供身份证号码)车牌号码查询,车牌号码查询车辆信息,车牌号码查询车主姓名,车牌号码查询身份证住址等
全国协查债务人银行存款、股票帐户、有价证券。
全国协查债务人公司股权、固定资产、投资收益、到期债权。
全国协查债务人车辆、房产、等其他可执行的财产。
全国协查侵权人隐匿的全部财产、越权处分的其他财产。
资产评估:专业评估公司,专业律师服务!价格:在线咨询或面议!
可根据身份证反查住址,财产状况,银行账户,户籍资料,查车牌号码等。
可根据手机号码反查个人信息如住址,相关联系人,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等
针对个人的:房产、设备、车辆、银行存款、股权、有价证券、知识产权等等的取证调查,以及及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的资信程度、履约能力、财政状况、人力资源等信息评估,调查取证。
.隐匿或转移财产的方式及对策
1、银行存款隐匿转移方式及对策。
(1)隐匿存款事实,或隐匿存款账户。
离婚诉讼前,将平时积蓄或工资卡上的资金取出,另存于其他银行帐户中,庭审时将所剩寥寥无几的工资卡交至法院质证。(2)将自己名下的存款取出后人间蒸发。
在另一方已知有存款并且知道相关储蓄信息的情况下,擅自将存款以现金取出(以转账方式会留有痕迹),另存银行或以他人名义另存银行,却称该款已用于日常开支。
深圳联邦私家侦探建议:法院一般是不受理调查案外第三人存款账户的申请的,在一方声称取的钱全部用于生活开支进行辩驳时,可考虑用一方或家庭平时正常的生活开支的相关证据,用于反驳和抗辩。一般而言,法院处理财产,是以现实存在而不是理论存在的数额为准。不能证明现存财产额度,只从理论上推断财产数目是很难得到法院支持的。但是法院也不会轻易采信一大笔钱款短时间内“消耗完毕”的说法
2、不动产隐匿转移的方式及对策。
(1)隐匿不动产。
有些当事人在离婚之前,就已经秘密购买了另处不动产。为使该房产不在共同财产分割之列,在离婚时一般采取隐瞒的策略。
(2)将产权交易过户到他人名下。
产权证上只有一人名字的情况下,不能排除一方将房产擅自过户到他人名下,套取、转移现金的可能。
(3)以他人名义购买房产。
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以他人的名义购买房产,等到离婚之后,再将该房产过户到自己名下。此种方式最为“高超”,成本也较大,因为多要支付交易契税。一般适用于夫妻感情长期不和,离婚已是必然,而一方收入又较为丰厚的情况。
(4)婚前双方出资购房记在一人名下。
由于不愿意失去购房机会,在还没有领取结婚证的情况下,双方出资购房,但在办理购房手续时,一方以各种理由为借口,将房产办在自己一下名下,等到离婚时却矢口否认共同出资的事实。
5、其他家庭动产隐匿转移方式及对策。
一方趁另一方不备时,将家里值钱的东西,诸如冰箱、电视等大件消费品转移到他处,或矢口否认有某些共有财产。讨债专家商账追讨师个人债务清欠、查明被执行人财产的方法
(一)查询
这是普遍采用的方法。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一般来说,首先应到公安、车辆管理、国土资源管理、房地产管理、银行等金融部门、工商行政管理、建设管理、公路交通管理、农机管理、劳务输出、保险证券、福利彩票等部门查询、确认被执行人身份、机动车、土地权属、采矿、房屋、抵押登记、公司注册、工程承揽、工程招标投标、施工许可、车辆运营、农机设备、务工收入、保险、债券、股票等有关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冻结、划拨、限制等措施。
(二)核实
对申请人提供或案外人举报的线索及被执行人申报的财产进行核实,确定应执行或采取的措施。法院常采取的措施有:
一是传唤询问被执行人,必要时可以拘传。
二是搜查。搜查包括对被执行人的人身、住所或财产隐匿地的搜查。
由于拘传与搜查往往具有即时性,但都要求院长签发文书,在实践中就使执行措施的适用受到一定制约。因此,可由院长授权执行法官决定拘传、搜查,并可口头宣布拘传搜查令,然后补办签发手续。
三是强制开启。在人民法院依法搜查或查封财产时,对被执行人可能存放隐匿的财物及证据材料的封闭处所、箱柜等,被执行人经责令开启而拒不配合的,可以强制打开封闭的箱柜及门锁。实践中强制开启往往是搜查或查封、扣押的一个步骤,但应邀请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员到场。
(三)调查
向有关了解案情或掌握有关证据材料的公民或单位进行调查。只有申请人确实无法查证而又提出了足够的财产线索,并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的,人民法院才进行调查。
(四)审计
即由法院委托专门的审计机构对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以明确其履行义务能力或投资者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为进一步追加被执行人提供依据。
(五)严格追究妨害查明被执行人财产状况行为的责任。
目前执行案件中,妨害查明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现象较多,对此应予高度重视。应充分适用民诉法及执行规定的有关制裁措施。尤其是对执行规定第100条规定的各种情形予以注意,不要简单地只考虑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六)直接适用物权公示规则查明被执行人的责任财产。
对于动产,只需根据动产为债务人占有的外观,就可执行;对于不动产,则根据不动产登记名义人为被执行人即可执行。如果案外人主张财产为其所有,执行官也不停止执行,案外人只能向法院提起异议之诉来阻却执行。因此,即使执行机构按照物权公示规则错误地将第三人财产误断为被执行人财产,也不构成违法执行和不当执行行为,不得作为第三人请求国家司法赔偿的理由。
首先有些情况律师不需要调查令,只要持律师证就有权依法查阅,目前下发的调查令属于多此一举。比如律师去调查相关公司工商登记以及个人房产登记情况。
第三篇:财产调查
财产调查
在民事执行总论这一章中,我们学习到了民事执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被执行人的财产查明。
民事执行的实质是财产执行,执行案件立案后必须设法找到被执行人的责任财产。民事执行案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金钱债权案件,而此类案件的执行,关键在于调查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只有全面掌握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发现债务人财产的方法越多、手段越有效,进入强制执行的案件就越少,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的效果就越好,债权人的权利就越容易得到实现。法院才能针对不同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采取不同的措施。
我在这里针对财产查明的意义和缺陷做一下讨论:
一、财产查明的意义
(一)解决“四难”的关键
当前的执行工作存在着“四难”,即债务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四难”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事执行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的真实写照。“被执行人财产难寻”是引起其他三难的源头,所以财产查明有助于解决其他三难。
(二)促进债务人主动履行债务
一些债务人之所以在判决生效后仍然迟迟不履行义务,是由于他们自以为法院并不了解也无从了解他们财产的真实状况,所以在被要求履行时,不仅不主动履行,而且还千方百计地隐匿、转移财产。而一旦他们得知法院已经发现了、控制了他们财产后,这种侥幸心理就会被彻底破除。债务人此时的对策往往是一方面主动向债务人清偿,另一方面向法院认错,请求法院宽大处理。
(三)有利于切实追究拒不履行者的法律责任
为了促使债务人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同时也为了制裁那些敢于挑战法律权威、拒不履行判决债务的当事人,各国的法律都对这样的债务人规定了民事的、刑事的制裁措施。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债务人可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对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应当说,对拒不履行的债务人进行制裁,尤其是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是促使其履行债务的有效方法。然而在我国的执行实务中,仍然有大量的拒不履行的债务人并未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使得违法的风险相当小、成本相当低,这使得许多债务人选择了尽量不主动履行的策略。造成法院未能制裁拒不履行的债务人的主要原因是,法院难以发现债务人隐匿了财产。所以,只有增强发现债务人财产的能力,法院才能更多地运用制裁措施,制裁措施也才能真正具有了实效性和威慑力。
(四)促使被执行人报告财产的“诚实”态度
应当说,债务人申报财产是执行机关掌握债务人财产的最为经济的方法。如果债务人能够据实向法院申报,法院便可以方便而准确地掌握债务人的财产状况,但由于债务人同执行结果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如实申报也就意味着他要么申报后就主动履行债务,要么被强制执行,所以那些有财产的债务人通常不情愿、不甘心把财产的真实状况向法院报告。实际上,法院拥有的发现债务人财产的途径、方法越多,法院查明债务人财产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打消债务人的侥幸心理,就越能够促使债务人如实申报财产。
(五)为防范案外人妨碍执行行为提供保障
案外人参与、实施妨碍强制执行的行为,也是造成执行难的原因之一,如有的案外人协助债务人隐匿、转移、变卖财产;有的案外人就债务人的履行能力问题向法院提供虚假信息,试图使法院相信债务人确实无力履行债务;有的案外人隐藏、销毁有关债务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证据,妨碍法院查明债务人的财产状况。对案外人这些妨害强制执行的行为,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强制措施,最高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又进一步将这些规定具体化。为了能够将法律规定的强制措施付诸实施,法院就必须能够确定债务人的确是有财产的,而案外人参与了协助债务人隐藏、转移、变卖财产的行为,这是追究案外人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之一。
二.财产查明的缺陷
(一)法院的调查责任过重
首先,我国民事执行程序传统中,法院在查找执行财产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一向十分积极,几乎进行包揽。在这种模式下,当事人游离于执行程序之处,法院几乎成了“讨债公司”。这种传统执行模式不仅浪费有限司法资源,而且产生角色错位,直接影响了法院及时执结日益增加、日趋复杂的民事案件,承担了过重的压力。
其次,法院调查财产效果不佳,成本高。对于申请执行人来讲,案件单一,可以集中精力调查,且花费较少;而执行人员一般案件多,难免精力分散,法院在调查前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一无所知,调查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人员的责任心和执行工作经验,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法院进行调查,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尤其被执行人在异地的情况下投入更大,实践中经常发生因调查被执行人财产的费用由申请执行人承担而引发不满的事件。
第三,法院在依职权调查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时,不敢大胆运用搜查程序,威慑逃避执行的“老赖”。笔者在执行庭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我院为查找被执行人及其财产状况,对长期逃避执行的“老赖”经常采取夜间执行。然而,“老赖”们往往采取拒不开门的方法逃避执行。执行人员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本可以依法运用搜查程序,强制开取大门,搜查被执行人的财产,或对其人身采取强制措施,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然而,我们的执行人员往往不敢大胆运用搜查程序,而是选择无奈地走开。如此一来,更助长“老赖”们逃避执行的嚣张气焰。
第四,法院在查询被执行人在银行的存款时,银行的工作人员怠于履行义务,查询效果事倍功半。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依法赋予法院依职权查询被执行人在银行存款的权力,然而,笔者在执行庭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却发现,执行法官在查询存款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首先,银行的工作人员通常不愿意协助法院查询,他们往往以需要上级领导批准或者银行各种内部规定为由,给法院查询工作设置
障碍,怠于履行义务,致使法官查询一次存款往往需要等上两三个小时。其次,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查询范围仅限于被执行人在该营业点是否有存款,而不能查询被执行人在该行其他营业网点的存款情况,这使得执行法官在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时犹如大海捞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二)没有完善其他的财产调查制度
第一、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仍存在不足。新民诉法第217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债务人报告即被执行人申报是我国对被执行人财产调查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规定有力补充了我国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但仍存在不完善之处.主要是申报内容、申报程序尚不明确和完善,仅笼统地规定被执行人必须如实报告财产状况,至于如何申报,申报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还未加以细化,有待相关司法解释的补充和完善。
第二、申请执行人自行调查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有待加强。首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关于申请执行人自行调查责任的规定甚少,仅在《执行规定》第28条
第1款规定:“申请执行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其所了解的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或线索。”这些规定对申请执行人自行调查责任仅作了概括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其次,申请执行人缺乏调查被执行人的可供执行财产的手段。有的机关对当事人的调查以没有法律规定或为客户保密为由拒绝协助调查,不少机关根本不接受当事人的调查,当事人调查困难重重,无法完成调查责任。第三,由于长期以来的执行实务中法院包揽整个执行过程,承担了包括搜集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在内的所有义务,申请执行人完全依赖法院,根本没有主动调查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意识。
第四篇:财产调查申请书—范本
财产调查申请书
申请人:叶惠闽,女,33岁,汉族,身份证号码:***622,住址:武汉市洪山区叶家湾11号,电话:***
申请事项:申请法院调查被告黄长青名下财产。
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诉黄长青离婚纠纷一案,贵院已受理。在申请人提起离婚前,被告黄长青已有意转移其名下财产且拒不提供其名下财产数额,申请人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为了查清夫妻共同财产,申请人特请求法院调查被告黄长青名下以下财产:
1、被告黄长青名下的银行存款(开户银行:);
2、被告黄长青名下的车辆(车牌号:)。
3、此致
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
申请人:
2014年月日
第五篇:再婚财产继承法对妇女继承权的法律探讨
婚姻:京津冀离婚资深大律师:连会有律师,男,法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大学法学教师,现为河北省及优秀律师事务所、河北省级文明律师事务所—河北盛誉律师事务所律师(保定市火车站对面燕赵大酒店北门二层连会有律师办公室),并同时具有律师资格证和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连律师既在大学从事法学教学研究又在律师事务所(非法律事务所)从事律师业务,在国家法学学术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著二十余部篇,在法学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有较一般律师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为当事人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了更好更扎实的条件。现为多家单位的法律顾问。连律师擅长在如何办理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离婚继承、婚外私情、离婚证据、损害赔偿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座右铭为:诚心做人。
电话:189 0312 8818158 0312 9099lianhuiyou@yahoo.com.cn
QQ:13848031
2搜狐博客:http://i.sohu.com/blog/home/entry/index.htm
新浪博客:http://i.blog.sina.com.cn/blogprofile/index.php?com=
1我国继承法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继承权,据此也就确立了妇女在财产继承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虽然这一规定彻底否定了封建宗法继承制度下对妇女继承权的剥夺,但必须看到的是从法律的规定到现实的实现是存有距离的。由于旧有观念的影响,封建意识的存在,导致法律现实执行力度不够,在现实生活中妇女继承权受到侵犯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在对我国妇女继承权现状进行分析,并在研究我国继承法有关妇女继承权保护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保护我国妇女继承权,以实现妇人格与男子真正法律上的平等。
一、妇女继承权侵害的现状的展开
所谓继承权是指公民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被继承人生前立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接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妇女的继承权遭受侵害在现实社会 中较为普遍和突出:
(一)剥夺妇女尤其是出嫁女的继承权。
新中国建国已有60周年,改革开放也已经有30余年,但是我国的传统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重男轻女和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思想依然影响广泛,“子承父业”思想根深蒂固,至使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坚持认为只有儿子才有继承权。在广大的农村,人们较为普遍地认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既然已经是别家的人了,父母的遗产自然没有出嫁女的份。这就使得 “任你娘家千幢房,没有出嫁姑娘一根梁” 说法的产生不足为奇。甚至有
“浮萍不是草,女儿不继产” 这样的彦语直接就否认了妇女继承遗产的资格。由于上述种种旧习惯的束缚,使得一些出嫁女儿在现实中无法继承父母财产,甚至于其父母愿意将自己的财产在死后给其妯嫁女时依然得不到继承。在农村发生继承事由时,妇女一般是不会主动要求分割父母的遗产的。因其不仅仅基于父母一般不会把财产留给出嫁女,也由于这样会有可能会使得自己兄弟姐妹之间出现影响亲情的矛盾。为了维系血缘亲情,出嫁女是一般不会要求继承父母遗产的(二)丧偶妇女的继承权现实中难于实现。
侵犯丧偶妇女的继承权的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封建传统思想认为“儿媳继承儿子的遗产”,“寡妇再嫁带走财产”都将是不合祖宗规制的。在我国古代,丈夫死后一般不允许甚至是限制妇女改嫁,对于不改嫁的妇女国家会给予表彰,如为改嫁的守贞女立“贞节牌坊”等。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中,人们以做贞节烈女来约束妇女改嫁,改嫁时带走遗产则更是匪夷所思。由于受上述思想的影响和限制,丧偶妇妇一般是继承不到夫妻共同财产的。
(三)妇女继承权的限制。
妇女继承权即使被一些人承认,往往在继承份额上也是与男子不对等的。这就导致有些妇女虽然在现实中与男子尽了同等的各项法律或道德义务,但在实际当中不能享受与男子同等的继承权利。甚至有些妇女名义上享有继承遗产的权利,但实际上中是取得了对财产的使用权,而不享有对财产的所有权和处分权,如果妇女一旦处分财产就会遭到亲属或家族人员的粗暴干涉。
二、我国继承法对妇女继承权保护的体现
我国《继承法》的条文设置及其在规范设置所体现的精神,都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养老育幼、团结互助的原则。它对妇女财产继承权作出更加明确、更加全面的规定,为妇女享有继承权,提供了一可靠的法律保障。
首先,是男女平等原则的充分体现。
我国继承法第九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这样的规定在我国的宪法上亦有所体现。继承权男女平等是继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贯穿于整个继承法中。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某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旧习惯、旧意识,特别是对已结婚的妇女更为歧视,对她们的继承权往往采取漠视与否定的态度。在同一亲等中,男女享有同等的继承权。女儿
和儿子、妻子和丈夫、母亲和父亲,他们不因性别不同而权利不同。
其次,是赡养公、婆的丧偶儿媳,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我国继承法第十二条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丧偶未再婚的儿媳,在丈夫死后,一直和公、婆共同生活,对公婆尽了生养死葬义务的,可以比照养父母子女关系,承认她们的财产继承权。但首先要把儿媳的一份个人财产和公婆的财产分割清楚,在分清遗产的范围以后,再开始继承。当然,公婆和丧偶儿媳间的扶养关系,并不要求他们相互对等,只要一方对他方自愿尽了扶养义务,就应认定双方扶养关系的确立,而不只是尽义务的一方对他方才享有继承权。这样规定对提倡尊老爱老,发扬社会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有积极意义的。
再次,是在继承时不应损害妇妇在夫妻共同财产之中财产权利。
我国继承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遮产。”共同财产就是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从时间上看,它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只有这段时间内所得的财产才是共同财产,夫妻婚前财产,是个人财产,不是共同财产。从内容上说,共同财产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可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失妻一方或双方结婚后的劳动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如工资、奖金、稿酬、因储蓄而取得的利息等),第二,夫妻一方或双方在此期间继承的财产,第三,夫妻一方或双方在此期间受赠的财产。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不包括夫妻婚前财产和未成年子女的财产,也不包括其他家庭成员的财产。夫妻一方死亡后,首先应就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些人把夫妻共同财产当成丈夫的个人遗产,没有先将属于妻子的财产分出,就由丈夫的子女、父母和妻子共同继承遗产。这实际上是侵犯了妻子个人财产所有权,把属于妻子个人所有的财产,也当成丈夫的遗产共同继承了,是违反法律规定的。有的甚至将丈夫死后的遗产,由儿子单独继承,完全剥夺了妻子的继承权,这更是法律所不容许的。
最后,是妇女继承所得遗产他人不得干涉。
我国继承法第三十条规定:“.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再婚的,有权处分所继承的财产,任何人不得干涉。”婚烟法第十八条规定:“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丈夫去世后,妻子是法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之一,继承丈夫的遗产是合理合法的,任何人不得借故干涉和剥夺她的继承权,寡妇有公婆、子女的,要和公婆、子女共同继承(但要将寡妇本人的财产先分出),还要照顾未成年子女和无劳动能力的人,也要考虑对死者所尽义务的大小,以及各继承人在生产、生活上的需要,寡妇只能按这一原则继承自己应得的遗产,无公婆、子女的,由寡妇全部继承。婚姻自由是婚姻法的基本原则,禁止“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女方在丈夫去世后,完全有再婚的自由。妇女再嫁时,除带走个人的财产外,有权将应由她继承的遗产带走,任何人不得加以干涉。如果未成年子女由她抚养,可将子女应得的遗产也随之带走。
三、对妇女继承权保护的一此观点
女子和男子享有平等的财产继承权,这种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但要真正地把法律确认的妇女继承权真正落实到实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建立健全一些措施:
(一)加大和增强法治教育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让公民学习法律、掌握法律的基本途径。我国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广大妇女的法律知识仍然十分缺乏,她们不可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继承权。法制宣传不能只搞一阵子,更不能只是于新法颁布时宣传一下,对于涉及全国公民切身利益的法律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反复宣传,运用期刊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法制教育,使有关的法律知识家喻户晓。要大力宣传《婚姻法》、《继承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使广大群众和干部掌握继承的有关法律规定。消除 “重男轻女”的旧观念,树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现代法治观念,做到依法处理家庭关系。
(二)提高妇女自身法律素质,做到能用法律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国家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国家制定法律和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是保障妇女权益的外在因素,广大妇女提高自身素质,发扬“四自”精神,是保障妇女权益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缺少妇女的努力和奋争,妇女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实现。妇女的继承权受到侵犯,是主、客观原因的综合下使能。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合法权利被他人侵犯,也就无从谈起保护问题;如果虽能知道被侵权,但又不求助于法律保护也是枉然。因此,首先应该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法律知识,明确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其
次应明确法律赋予的权利他人不得剥夺、侵犯;再次在知道自己的权益被侵犯时,能理直气壮地提出合理要求通过正确的途径解决纠纷;最后应有充分的自信,自信通过应用法律武器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要普遍提高妇女素质并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进和行帮助和支持。各机关、单位、团体和组织,应该为妇女行使和享受权利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妇联、工会应该热情接待和认真处理妇女的请求、申诉和控告,努力为妇女排忧解难。妇联是广大妇女的“娘家”,担负着保护妇女权益的重要职责。因妇联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具有直接性、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的特点。因此,县级以上妇联有必要设立法律服务机构,负责编写法制宣传材料,宣讲法律知识,接受法律咨询,出面调解纠纷,代写书状,接受委托参加诉讼等工作。此外,律师机构和公证机关也应该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在保护妇女继承权方面作出贡献。男女平等的原则是要无条件贯彻的,妇女同男子享有完全平等的继承权。在继承权领域,应当坚持男女平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