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小额信贷扶贫管理体制

时间:2019-05-13 01:2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进一步完善小额信贷扶贫管理体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进一步完善小额信贷扶贫管理体制》。

第一篇:进一步完善小额信贷扶贫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小额信贷扶贫管理体制

杜晓山

在开展政府主导型小额信贷扶贫工作中, 陕西省是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省。但是目前小额信贷扶贫工作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贷款质量严重下降, 从过去的全省平均贷款回收率80% 上下, 下降到2001 年的不到40%。从其它省区看, 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的问题。现对陕西小额信贷扶贫工作的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一、当前小额信贷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总体上说, 农行作为商业银行, 从上到下都不愿意承担小额信贷扶贫这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任务。商业银行运作政策性业务没有独立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机制, 使农行无动力去贯彻这一任务;而且要用吸收的存款去放贷,或从上级银行拆借资金, 由于资金成本高, 运作成本大, 贴息不到位等, 使农行感到做得越多, 亏损越多。由于小额信贷工作非常辛苦, 又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此外, 农行本身正在进行城市化业务转向, 农村基层网点、人员全面收缩、撤并, 一个营业所3 — 4 名信贷员,平均要管6 个乡镇, 无力做好小额信贷工作。

2.农行和政府扶贫机构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从扶贫社承贷承还转变为农行直接贷给农户, 扶贫办(社)协助农行办理贷收款业务以来, 双方或三方就存在着摩擦。三方责权利关系不清晰, 实际

上也较难界定, 因此只能靠相关各方的风格、人际关系, 以及协调的技巧和能力。由于观点和利益的不同,协作有相当难度。目前在商洛市7 县(区), 只有丹凤和柞水两县的农行和扶贫办(社)还在合作协调收放贷款。其他县区彼此有意见, 多数由农行自己在独立运作, 然而农行又力不从心。

3.扶贫社存在的问题也影响小额信贷的正常运行。扶贫社中的一部分干部是从机关分流而来, 他们普遍对信贷业务不熟悉, 影响其业务管理水平。此外, 从2000 年起, 原陕西省用财政扶贫资金补贴扶贫社机构运作的资金已被国家审计署禁止, 再加上农行应付的“两个五”(即收回本金额的0.5%和利息额的5%)的服务费不能足额到位,使扶贫社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也有一些扶贫社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主动性较差。

4.2001 年以来, 扶贫信贷资金到户的政策不如“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那么受重视。尤其现在农行主张要支持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 其对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的政策原则上是提高回收率, 收回后可以再贷, 但不主张再多增加贷款。2001 年农行仅完成了4亿元到户资金, 为计划数的一半。而到户贷款往往不能及时投放, 错过农户要求的时间。陕西省、市扶贫办的同志认为, 如以年人均纯收入865 元的标准统计, 还有多数贫困户没得到贷款。

5.“ 展期贷款”等不当行为大增。展期贷款是对已到期应收但收不回的逾期贷款采取收息、换据的手段, 办理续借(或称“ 转贷”)

手续。这样做实际上掩盖了极大的金融风险, 最终很可能成为呆账。商洛市2001 年上报完成贷款投放1.7 亿元, 其中8700 多万元是办理转贷。据商洛市扶贫办的同志说, 2001年全市还贷率, 加上“ 转贷”或“ 展期”才50%左右。根据农行统计报表, 2001 年底商洛市各专项贷款余额为9.88 亿元, 正常贷款余额为4.85 亿元, 拖欠率为51%。洛南县农行的同志也认为, 展期贷款约占贷款余额的50%;最终可能有30%以上的扶贫贷款收不回来。另外, 已发现一些挪用和占用扶贫贴息贷款顶补常规贷款中的陈贷的现象。

6.到户贷款被挪作它用。丹凤县农行日前做过一次638 户借款人的调查,发现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用扶贫贷款归还旧债和向政府缴” 三提五统” 等款项。这两项合计有298 户, 占总户数的47%;金额79.1 万元, 占贷款总额的48%。丹凤县扶贫办负责人认为, 从全县看, 上述这两类情况约占20%。洛南县农行的统计数据表明, 到2001 年底,正常小额信贷余额(实际含重置贷款)3889 万元, 有问题贷款649 万元。其问题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垒大户的为181 万元;(2)冒名顶替的为10 万元;(3)认账不认还的(包括经营项目失败及上述丹凤县贷款中存在的问题)为230 万元;(4)扶贫社没清理移交的本金为240 多万元。

二、近期保证扶贫贷款发放到户和正常回收的政策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 坚持扶贫贷款到户的思想不动摇, 坚持扶贫贷款 放得出, 收得回, 有效益的思想不动摇。继续加强党委对

扶贫工作的领导, 提倡顾全大局、相互理解, 农行、政府、扶贫社三者间真诚加强合作协调, 同时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共同把扶贫贷款用好、管好。

2.选调德才素质合格的农行、扶贫社工作人员, 经过培训, 竞争上岗。要保证财政贴息的到位和扶贫社人员、农行专贷员的稳定, 以及机构运作费用的补助。

3.对贫困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并将此与贷款的发放资格、额度的大小等结合起来。同时, 要加强对他们进行信用观念的教育。

4.处理好发放扶贫贷款的质和量的关系。既不应盲目追求规模, 更不应消极拖延不放贷。扶贫合作社只能充实加强, 不能削弱、放任不管。

三、改进和完善政府实施小额信贷扶贫管理体制的建议

1.重新审视扶贫资金的供给和使用方式。(1)扶贫贷款资金的供给应从基础货币中发放, 而不应由农行自筹解决。扶贫信贷资金应稳定在近年的水平上, 滚动使用, 持续5 — 10 年不变。(2)财政贴息可按3 — 5 年考虑。贴息的方法也可考虑改为: 农行按正常银行利率放贷, 合格的获贷者由政府部门将贴息

补到位。(3)在扶贫信贷资金中, 明确划出一定的比例(至少超过60%)用于小额信贷。资金到户、服务到户的方针应在较长时期(10

年内)坚持不变。

2.建立小额信贷专职机构, 行使市场化运作取向的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在从事小额信贷扶贫的金融部门(银行或信用社)内成立相对独立的小额信贷专职机构(专贷部), 完全独立运行、独立核算, 制定区别于银行与其他商业部门的运行和考核指标、标准和规则, 并加强监管。

3.在贫困地区乡一级建立由2 —3人(小乡)到3 —5 人(大乡)组成的专职扶贫机构, 兼任小额信贷的中介服务组织, 实行独立核算, 自负盈亏, 并最终从政府公务员系列中脱离出来。如在贷款利率不能提高的情况下, 操作费用可以采取银行拿一点、农户拿一点的办法解决, 也可考虑从财政扶贫资金拿一点。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逐步放开小额信贷的利率限制,使之向商业利率靠拢。信贷扶贫逐步推行市场化运作, 可以使小额信贷专职机构逐步走上自负盈亏、持续发展的道路, 也可以逐步减轻国家财政贴息的负担。实践证明, 贫困农户能够接受市场利息, 而且绝大多数人能够获利。但利率不能高于商业银行。

5.成立专门服务于低收入贫困人口的“扶贫银行”或叫“ 济困银行”, 这是解决目前矛盾和较长期扶贫济困的最好办法。国家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 例如100 亿元或更多资金, 建立扶贫济困银行, 这样做还可能从国际和国内筹募到新的资金。小额信贷专职机构就可

能是扶贫济困银行的雏形。“ 扶贫济困银行”可以是全国性的, 也以可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地方性的, 这样可形成多家“ 扶贫济困银行” 共存的良性竞争局面。另外, 那些已注册的非政府组织类扶贫机构和政府中介扶贫企业型机构,都可能发展成小型扶贫济困银行或信贷公司。这样, 在我国就可形成一个在农村为低收入贫困农户提供资金和其他服务的小额信贷体系, 它也将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 中国社科院贫困研究中心)

第二篇:3、小额扶贫信贷

庙山镇小额扶贫信贷相关知识

小额扶贫信贷是精准扶贫品牌之一,以扶贫富民为出发点,解决贫困农户担保难、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加快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增收致富步伐。

一、小额扶贫信贷的扶持对象是什么?

扶持对象为:建档立卡精准识别的贫困农户。重点扶持林果、蔬菜、苗木种植、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二、小额扶贫信贷需要担保抵押吗?最高额度是多少? 小额扶贫信贷中贫困户贷款无需担保,最高可贷款授信5万元。款期限根据贷款项目周期和还贷能力确定,一般不超过2年。

三、小额扶贫贷款需具备哪些条件?如何申请?

1、借款人属于庙山镇建档立卡范围内的贫困农户。

2、年龄在18周岁(含)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劳动能力或经营能力的贫困农户;借款人年龄加贷款期限不得超过60年;

3、户籍所在地或固定住所原则上在庙山镇内;

4、贷款用途真实、明确、合法;

5、具备良好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6、在庙山农商行开立账户,自愿接受银行的信贷监督和结算监督;

7、无不良信用记录,或虽有其他不良信用纪录,但并非主观恶意且本次申请贷款前已全部偿还了不良信用;在邻里或同行中口碑良好,无不良生活嗜好,家庭和睦稳定;

8、其他家庭成员(如父母、配偶、未婚子女等)在农商行无生产经营贷款或有效授信。

第三篇: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汇报

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汇报

扶贫小额信贷是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发展资金而量身定制的扶贫贷款产品。以下是小编搜集并整理的扶贫小额信贷有关内容,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汇报

3月份以来,定远县围绕产业扶贫积极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充分发挥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探索出一条精准帮扶贫困户的有效途径。据统计,从3月8日至5月30日,全县完成评级万户,占贫困户总数的82%,其中授信8947户,授信金额达31460万元,对1193户贫困户发放了信用贷款,贷款总量万元。

定远县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帮扶的主渠道,作为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治本之策,主动作为,积极推进,理顺了政府及各部门、农商银行、贫困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贫困户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切实解决好“由谁去做”的问题。该县以满足贫困户发展需求、促进贫困户增加收入为核心,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完善制度、规范流程,严格程序、防范风险,创新机制、方便群众,强化帮扶、提供服务的总体思路,在建立健全扶贫小额信贷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制定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清单和补助标准,创新家庭经营、带动发展、入股分红等多种贷款使用模式,建立贷款风险防控、财政资金贴息、扶贫资金补助、强化为民服务等保障机制,创新评级授信用信同步推进、简化办理贷款手续、落实贷前调查和贷后回访责任等方式方法。为切实解决好“如何做”的问题,该县强化手段,加大推进力度,成立定远县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部门和乡(镇)一把手负责制,强化责任落实,加大宣传培训,统一组织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所在地农商银行支行联合选派专人,分组包保贫困村和贫困户,实行“1+1”工作绩效捆绑,明确工作任务和进度。同时强化督查调度,实行每天短信通报、定期会议调度和约谈推进,切实加快扶贫小额信贷进展。

定远县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开展以来,推动了精准帮扶措施的落实,为下一步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产业发展,融洽了干部关系,激发了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推动了县域诚信体系建设,培育了地方信用环境,逐步实现贷款贫困户从“要我还款”到“我要还款”的转变。

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汇报

一、扶贫小额贷款任务数额

镇位于东南部,东临XX湖,辖17个行政村,耕地面积万亩,承包人口万人,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571户,8523人。涉及到17个行政村,经排查,有劳动能力的户数2090户,无劳动能力的户数855户,县扶贫办下达我镇小额扶贫贷款任务为797万元。

二、目前完成情况

目前我镇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8万元,完成总任务的%,原因是信用社正在清理不良贷款和系统升级延缓了贷款的发放。目前,我镇已有80多户正在申报当中,力争11月底前发放200万元。

三、主要做法及存在问题

(一)主要做法

我镇对小额扶贫贷款政策进行了认真的发动、宣传,成立了镇扶贫小额贷款发放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调度。目前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都能够了解小额扶贫贷款有关政策。全镇各村村干部都能认真承担小额扶贫贷款政策的责任,都能积极带领各村贫困户到信用社进行申请小额扶贫贷款。我镇信用社工作人员能够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为贫困户做好申请、调查及放贷工作,目前我镇信用社工作人员正按照各村贫困农户申请名单进行种植、养殖项目贷前调查,对符合贷款的农户实行绿色通道,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到贫困户手中。

(二)存在问题

由于信用社信贷员少,实行包片负责制,又要开展其他信贷业务,小额贷款手续比较繁琐,各村贫困户申请农户较多,目前我镇信用社工作人员正按照各村贫困农户申请名单进行种植、养殖项目贷前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贷款的进度。

四、下步推进措施

下步我镇将进一步加大扶贫小额贷款的工作力度,进一步细化工作责任,加强服务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在农村的又一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实行绿色通道,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加快全镇贫困农户脱贫进程。实现农民脱贫增收,保持农村稳定。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汇报

根据浙扶贫办〔20xx〕57号文件精神,现将县20xx年金融扶贫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村级资金互助组织情况

1、互助组织基本情况。20xx年我县新增英川镇英川村、毛垟乡毛垟村和秋炉乡半山村三个省级资金互助组织。加上08-12年的梧桐乡梧桐坑村、澄照乡三石村、景南乡忠溪村、鹤溪镇三枝树村、郑坑乡郑坑村、沙湾镇叶桥村、东坑镇马坑村、大漈乡茶林村、葛山乡葛山村,鹤溪街道惠明寺村和大均乡伏叶村,共计成立14个省级资金互助会组织。14个村共有农户2833户,其中低收入农户719户;加入资金发展互助会的农户527户,其中入社低收入农户131户,累计收取会费万元。

2、资金互助组织资金运行情况。我县20xx年底前启动的省级资金互助会共有14个,其中有xx个互助会已通过民政部门审核并正式登记注册,3个正在向民政部门申请注册过程中。

3、主要措施。一是完善政策。结合已经出台的《关于印发自治县村级资金互助组织示范点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景政办发48号),明确资金互助社社员的资格和权利、义务,以及资金互助社的运行、章程和各职能部门的分工等意见。同时今年结合我县扶贫改革试验区创新金融扶贫机制任务,出台了《中共自治县委办公室自治县人民政府办

公室关于推进扶贫改革试验的实施意见》(景委办〔20xx〕10号)和《关于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在一定区域内组建农村资金互助联合社,并在此基础上在全县范围推进组建农村资金互助联合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支持效果。二是部门协作,确保互助社健康发展。为确保村级互助社健康发展,首先由扶贫、财政部门对各村的章程、实施意见、财务管理办法等进行了完善和备案。其次由各村统一制定了互助社操作流程图,以方便试点村按科学流程运作,避免走弯路。再次进行民政注册,确立村级互助社的法人地位,确保其独立承担民事和法律责任。最后建立资金专帐。由乡农经站到信用社建立专用集体帐户。三是狠抓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试点村不定期组织管理人员集中培训、学习、交流。主要培训工作方法,业务技能。同时交流经验,安排部署工作。通过培训逐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为互助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控制互助风险,实现持续发展。互助会一方面严把会员入口关、严格限定互助金使用方向、及时掌握会员交纳的互助金不同情况及信用、资产情况;另一方面制定了互助会办公室内部管理制度、资金互助运行制度、部门监控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实行互助金审批权限,明确各级审批权限,设定单笔互助最高限额,对受理、调查、审查、发放等各环节作了明确规定,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4、取得的主要成效。一是解决了农村发展资金短缺难题。我县农民收入较低,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缺乏,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成本偏高、手续繁杂。村级互助组织把农户个体零散的资金特别是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资金量,再按照章程,在本村内将资金发放到有需求的会员手中,使会员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支持,有效地缓解了农户生产发展资金紧缺的问题。二是促进了产业发展。利用村级资金互助组织这一载体,有意识地引导农户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如鹤溪街道三枝树村、梧桐乡梧桐坑村等借资金给农户发展茶叶、香菇、高山蔬菜等,促进了当地农民就地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而实现增收。三是促进了农户自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的成立提高了村民及低收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能力,也为生产发展注入了一定的资金,为农民发展创业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有效促进了农户的自我发展。

5、存在问题。一是低收入农户入会率低。宣传发动工作不深入是导致低收入农户入会率低的主要原因。各别乡镇及试点村工作人员对互助会的开展目的、意义、原则理解和认识不够到位,入会宣传发动不够深入,特别是低收入农户知晓较少。二是工作人员知识不全、业务不精、运作不规范问题依然存在。由于互助会管理人员对政策法律、经营管理、资金营运、业务操作、财务知识等业务能力不强,导致管理混乱,程序不到位,潜伏风险较大。如,账务处理不规范,做帐不及时,资金管理不严,业务操作缺乏约束行为,发放借款随心所欲。三是互助组织在农村金融改革中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管理运行的体制机制还不够成熟。四是金融部门对互助组织的认同度还不够到位。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深入广泛宣传互助会相关政策,使互助会的性质、用途、管理、使用及运转程序等政策规定为广大农民群众所熟知。及时总结推广互助会试点中好的经验做法,通过先进典型带动新的试点开展,采取多种形式展示成效、鼓舞士气、展望未来、振奋人心,为开创试点工作新局面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二是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为确保互助资金规范、安全、有序开展,通过多种形式,切实抓好互助资金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业务素质和能力、政策法律、资金营运、业务操作、财务知识等,使全县互助资金管理能力及业务技能上一个新水平。三是创新机制,强化监管力度。探索建立和完善科学、简便、易操作的资金管理新办法,进一步简化借贷程序,方便群众发展生产致富项目。对互助会资金运行质量、效益、扶持发展产业项目、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完善村级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审查评估。

二、扶贫小额贷款情况

1、扶贫小额贷款执行情况。截至20xx年底,我县共计对1970户低收入农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万元。农户借用资金主要用于茶叶、笋竹、食用菌、蔬菜、水干果、畜禽、中药材、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上面,有效帮助低收入农户致富增收。

2、主要措施。一是建立机制。出台了《关于印发自治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低收入农户发展扶贫贷款项目实施意见(试行)》(景政办发59号),每年安排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中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项目特扶资金1000万元,对全县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开展产业发展贴息贷款,确保有发展能力和愿望的低收入农户能够得到基本的资金保障发展。二是认真做好扶贫小额贷款备选户的筛选工作。通过认真细致把关、筛选,把符合贷款条件贫困户全部提供给信用社,并对低收入农户每家每户制定发展规划,采取金融机构贴息贷款、保险公司参保的方式,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短平快项目,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增加收入。三是严格审查把关。为了使扶贫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我县严格审查把关,首先是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控制发放范围、对象。其次是确定放贷的对象必须是项目已经启动,或者在做项目前期准备,在发放的额度上,充分考虑项目资金总投入,提倡小额、多户、短期放贷。再次是充分考虑还贷能力,一般贷款资金主要用于见效快、周期短、增收明显的项目,把贷款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3、主要成效。一是拓宽了农户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长期以来,农户用于发展生产的贷款一直比较困难,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的出台,开辟了筹资发展的新途径。20xx年,我县通过县信用社和县邮政储畜银行为全县484户低收入农户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669万元。二是扩大了农户的产业规模。通过发放扶贫小额贷款,促进了全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农户借用资金主要用于茶叶、笋竹、食用菌、蔬菜、水干果、畜禽、中药材、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优势农业产业的发展上面,有效帮助低收入农户致富增收。三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及社会和谐。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求生产发展。小额扶贫贷款的发放,不仅为农户发展生产提供了资金保障,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直接经济收入比以前有了明显增加。经济收入的增加为当地开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4、存在问题。一是低收入农户承债能力弱。低收入农户依赖性强,认为反正是政府倡导扶持支持,经营成功与失败无关重要。甚至有部分贫困户仍存在“能拖就拖,救济款不用还”的错误思想,存在贷款到期无法按期归还的风险。二是扶贫贷款期限短。低收入农户自有资金薄弱,项目启动主要靠贷款,且大部分扶贫贷款投向的是种植业,属于季节性收益项目,而且发展的项目一般周期比较长,资金回笼时间慢,因此小额贷款对低收入农户发展项目帮助也有限。三是贫困户分布面广且分散,农信社力所难及。由于贫困户一般居住在较为偏僻的山村,路途远且交通不便,农信社信贷人手不足,难以及时进行贷款跟踪管理,只能依靠村委及时反馈信息,存在信息滞后或缺失现象。

5、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继续以农村信用联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向低收入农户发放贷款的形式,结合林权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增收。二是严格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促进扶贫小额贷款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明晰扶持资金的责任边界,抓好贷前摸底调查、贷中严格审查、贷后反复核查三个重要环节,明确贷款对象、贷款条件、操作程序等。在严格规范操作行为,确保专款专用的同时切实加强对贷款扶持项目的指导帮助,简化贷款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加强扶贫小额贷款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做好农户贷款后的跟踪服务和指导,促使各贷款农户用好贷款,及时还款,促进贷款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四篇:如何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新塘乡财政所刘新

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为了实现其基层政权的职能,在乡镇范围内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是乡镇与县(市)和乡镇与企事业以及乡镇其他经济单位之间在收支划分和财政、财务管理职责权限方面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乡镇财政管理的基本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要正确处理乡镇财政分配中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乡镇财政是财政体系中的基础环节,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关系到公共财政的振兴和政权的稳定,关系到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因此,认真调查研究乡镇财政体制现状,分析其利弊和主客观原因,积极探讨解决对策,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九江县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自2007年全面实施了“乡财乡用县监管”,经过三年多的运转,运行秩序良好,既保证了乡村两级基层政权组织的运转,规范了“三农”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坚持了财权和事权的统一,增强了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实现了乡镇政府由单一管理转为多元化的服务性政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和民生问题的日益重视,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大,所有惠农、支农资金全部由乡镇财政所负责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完善乡镇财政职能,进一步的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一、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运行的成效

(一)乡镇贫富差距缩小,经济薄弱乡镇财力显著增长。在体制执行期内,县财政对经济条件好,财力有增长的乡镇,适当多集中部分财力,同时在体制结算、转移支付等方面,对经济条件差的经济薄弱乡镇进行倾斜,从而通过合理调节财力,促进了地区间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二)创新了乡镇财政管理理念。各乡镇把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作为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财政监管、规范理财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化解乡村债务和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的重要手段,推进了财政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树立了“为公理财,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财政发展新理念。引导乡镇领导树

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杜绝了乡镇举债搞建设,超前消费的错误行为,从而,为不断提高乡镇理财、聚财和管财工作水平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三)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乡镇所有银行账户取消后,各种渠道资金都进入财政专户,便于资金“捆绑’使用,为政府统筹管理资金和运用财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基本克服了资金分散所造成的损失。同时,通过财政预算的编制核定及资金统一核算、综合平衡,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规范化、防止资金流失与挪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四)规范了乡镇政府理财行为。一是乡镇财政预算内外收入全部上缴县级财政集中管理和核算,确保了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促进了乡镇收入有效增长。二是支出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顺序,合理安排支出和拨付资金。三是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按照二轮土地承包核定粮补面积,在基层信用社为农户统一办理“一卡通”,确保了资金专款专用,惠农政策的落实。四是实行乡镇长一支笔审批,财政所监督,提高了乡镇遵守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的自觉性。

(五)规范了乡镇会计工作秩序。过去,乡镇由于受资金分散、分配主体多元化,以及乡镇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乡镇会计核算工作很难达到《会计法》、新会计制度和新财务制度规范化的要求,会计工作秩序比较混乱。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后,填制报表等专业性强、规范性和技术性要求高的会计核算工作由专职会计完成,促使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得到了根本保证,也有利于逐步建立起“统一收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单一账户”运行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六)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村级财务实行“村财村用乡代管”制度,村级财政补助支出实行报账制,由村书记审批,乡镇政府、财政所双重监督。进一步规范村级支出行为,确保了村级组织的基本运转,积极引导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开展“一事一议”,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形式调动农民“一事一议”的积极性。

(七)促进了乡镇财政职能发挥。“村财村用乡代管”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乡镇财政职能的转换,财政所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收支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其业务工作不再单纯是“征收税款”和“上划下拨”,而是面向基层,服务为主,认真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各项国家对农民的惠农政策管理工作,使基层财政服务发展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成效的同时,还应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将影响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财政制度执行不力,监管不够到位。一是存在坐收坐支现象。社会抚养费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不到位,该上缴的不及时上缴,该划拨的不及时划拨,致使各乡镇隐匿了大量财政收入,影响了县级财政对乡镇实行转移支付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二是乡镇税收征管成本大。乡镇通过给税务部门划拨工作经费等形式,变相增加税收征管成本。四是财政监管不到位。没有开展有组织的经常性财政、财务大检查,没有对违反财经纪律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追究责任,致使财经纪律难于执行。

(二)乡镇可用财力少,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为:一是乡镇事权远远大于财权,乡镇的刚性支出压力不减,乡镇的支出控制难度较大。二是乡镇每月的可用资金有时和实际工作不对称,乡镇资金的调度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政府的正常工作运转。

(三)配套改革进展缓慢。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须同乡镇机构改革、化解乡镇债务等改革配套进行。从我县目前的实际看,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政府的自主收入大幅减少,而又缺乏新的财源增长点。导致乡镇政府财政困难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部分乡镇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的意识很强。同时,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一些乡镇培植税源创收的积极性不高,化解乡村债务缺乏主动性,存在着依赖上级财政解决的现象。

(四)村级组织运转困难。我县按照省市文件精神,已逐年提高了村级组织运转财政补助资金,但还存在村级组织运转困难,究其原因一是村干部报酬过低,村干部每月报酬800元左右,难以调动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村级自主收入难以监管,村级土地承包费、公产租赁费收入由村级管理,自有资金游离在政府和财政监管之外,使乡镇政府和财政的监督职能难以发挥。

(五)乡镇财政工作任务繁重,人事管理缺乏流动性。乡镇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服务项目多,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任务十分繁重,工作量比税改前增加了两倍,但乡镇财政人员却严重不足,个别乡镇甚至不足3人,管理和监督难分离,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实施,财政资金安全存在潜在风险。乡镇财政干部有些在一个地方一干就是几十年,原地踏步,人员流动渠道不畅,形成“两管两不管”的尴尬境地,长期得不到提拔任用,工作无活力也无动力。

三、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晰县乡两级政府的事权,科学界定支出范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确定乡镇政府的支出范围。乡镇财权与事权的划分,关系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利益调整,而且必须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予以实施。乡镇事权包括行政事业人员(含离退休人员)工资(含津补贴)、公用经费、场镇管理运行经费、医疗经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村(居委)干部补贴、村(居委)办公经费、乡村道路维修费、低保配套费、优抚经费、五保户供养费等。并且要根据乡镇收支规模等实际情况,分类制定乡镇财政支出范围和各项开支标准,规定和完善财务审批程序,统一财务核算制度,加强支出管理。

(二)合理划分县乡财政收入。一是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执行增值税、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土地增值税等税种的分成比例,并把能征收的税种尽量留给乡镇。二是根据乡镇事权范围每年确定乡镇支出基数。按当年预算超收确定一定比例进行县乡分成,乡镇留足刚性支出基数和超收分成的部分后,余下的上缴县财政;属收不抵支的乡镇,由县级财

政转移支付定额补助。三是不再直接向乡镇下达财税收入任务。预算仍划分县级收入和乡级收入,但乡镇财税收入任务,由县级征收部门负责组织完成,乡镇政府及财政所负责财税工作的协调及税收的具体征管,县对县级征收部门按预算确定的总任务建立财税收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乡镇政府由于招商引资,利用当地资源等开辟新的财源而新增的收入,在超额完成财税收入任务的前提下,县对乡镇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实行超收分成奖励办法。

(三)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一是严格财经纪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严格收支两条线,严禁坐收坐支;财政部门要及时划拨权属乡镇的资金,必须当年划拨兑现。二是严格财务监管。建立税收信息共享机制,严禁转引税收;要健全完善制度,加大财政、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力度。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凡违反国家财经纪律规定,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乡镇发展扶持政策。一是建议扶持经济薄弱乡镇的政策能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得到继续贯彻,努力实现乡镇之间的平衡。县财政在制定转移支付政策时,要更多考虑贫困乡镇,加大支付力度,保证贫困乡镇财力不断增加,努力实现乡镇之间的基本平衡,做到“富乡镇有肉吃、穷乡镇有汤喝”。二是关注乡镇用于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投入。乡镇近年来在改善民生方面面临的压力比较大,既费神又花钱,想做点事财力又不允许,压力比较大。建议县政府对乡镇用于解决民生方面的投入予以关注,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度进行帮扶。三是尽力实现财力下移。对于上级财政部门增加的转移支付资金,本级财政增加的可用资金,尽可能地向乡镇倾斜,缓解乡镇财力的不足,解决乡镇实际困难,支持乡镇发展。

(五)合理确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顺序。按照“乡财乡用县监管”的要求,在预算共编的基础上,实现财政支出“一保工资,二保运转、三保民生”的原则,合理确定财政支出顺序,切实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增加基层财政公用经费。近几年来,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不断出台,这些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增收的积极性,而这些资金的操作与监管,全部由基层财政所承担监督职能,加大了工作业务量,而这部分资金根本

无公用经费,工作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财政干部服务职能的履行,影响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只有充分保障财政所的公用经费,才能实现基层财政的财权和事权相统一。

(七)减少乡镇事务负担。用体制激励乡镇发展经济,但也要注意在当前乡镇收入来源渠道非常少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减轻乡镇事务负担,给乡镇减压松绑,让乡镇休养生息,以利今后发展。收入任务不与乡镇挂钩。不向乡镇特别是农业乡下达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任务,让经济增长顺应经济规律,同时减轻乡镇负担和压力。

(八)加大对乡镇的支持力度。要按照“简政放权、理顺关系、规范分类、加强基层”的原则,将能下放的权力尽量下放乡镇,加大对乡镇的财力支持,逐步提高人头经费标准,确保乡镇政府正常运转和职能充分发挥;提高基层福利待遇,推进乡镇干部合理流动,努力改善乡镇干部的工作环境。

四、结束语

通过这次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调研活动,深感农村综合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只有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在工作中与时俱进、创新求实,不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

第五篇:如何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新塘乡财政所 刘新

乡镇财政是乡镇政府为了实现其基层政权的职能,在乡镇范围内对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是乡镇与县(市)和乡镇与企事业以及乡镇其他经济单位之间在收支划分和财政、财务管理职责权限方面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乡镇财政管理的基本规范。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是要正确处理乡镇财政分配中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乡镇财政是财政体系中的基础环节,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关系到公共财政的振兴和政权的稳定,关系到经济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因此,认真调查研究乡镇财政体制现状,分析其利弊和主客观原因,积极探讨解决对策,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九江县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自2007年全面实施了“乡财乡用县监管”,经过三年多的运转,运行秩序良好,既保证了乡村两级基层政权组织的运转,规范了“三农”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坚持了财权和事权的统一,增强了乡镇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实现了乡镇政府由单一管理转为多元化的服务性政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和民生问题的日益重视,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大,所有惠农、支农资金全部由乡镇财政所负责管理,因此,迫切需要完善乡镇财政职能,进一步的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一、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运行的成效

(一)乡镇贫富差距缩小,经济薄弱乡镇财力显著增长。在体制执行期内,县财政对经济条件好,财力有增长的乡镇,适当多集中部分财力,同时在体制结算、转移支付等方面,对经济条件差的经济薄弱乡镇进行倾斜,从而通过合理调节财力,促进了地区间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二)创新了乡镇财政管理理念。各乡镇把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改革作为调整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强财政监管、规范理财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化解乡村债务和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的重要手段,推进了财政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树立了“为公理财,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财政发展新理念。引导乡镇领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杜绝了乡镇举债搞建设,超前消费的错误行为,从而,为不断提高乡镇理财、聚财和管财工作水平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三)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乡镇所有银行账户取消后,各种渠道资金都进入财政专户,便于资金“捆绑’使用,为政府统筹管理资金和运用财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基本克服了资金分散所造成的损失。同时,通过财政预算的编制核定及资金统一核算、综合平衡,为乡镇财政预算管理规范化、防止资金流失与挪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四)规范了乡镇政府理财行为。一是乡镇财政预算内外收入全部上缴县级财政集中管理和核算,确保了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促进了乡镇收入有效增长。二是支出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顺序,合理安排支出和拨付资金。三是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按照二轮土地承包核定粮补面积,在基层信用社为农户统一办理“一卡通”,确保了资金专款专用,惠农政策的落实。四是实行乡镇长一支笔审批,财政所监督,提高了乡镇遵守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的自觉性。

(五)规范了乡镇会计工作秩序。过去,乡镇由于受资金分散、分配主体多元化,以及乡镇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乡镇会计核算工作很难达到《会计法》、新会计制度和新财务制度规范化的要求,会计工作秩序比较混乱。实行“乡财乡用县监管”后,填制报表等专业性强、规范性和技术性要求高的会计核算工作由专职会计完成,促使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得到了根本保证,也有利于逐步建立起“统一收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单一账户”运行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六)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村级财务实行“村财村用乡代管”制度,村级财政补助支出实行报账制,由村书记审批,乡镇政府、财政所双重监督。进一步规范村级支出行为,确保了村级组织的基本运转,积极引导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开展“一事一议”,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形式调动农民“一事一议”的积极性。

(七)促进了乡镇财政职能发挥。“村财村用乡代管”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乡镇财政职能的转换,财政所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收支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其业务工作不再单纯是“征收税款”和“上划下拨”,而是面向基层,服务为主,认真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等各项国家对农民的惠农政策管理工作,使基层财政服务发展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成效的同时,还应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将影响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财政制度执行不力,监管不够到位。一是存在坐收坐支现象。社会抚养费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不到位,该上缴的不及时上缴,该划拨的不及时划拨,致使各乡镇隐匿了大量财政收入,影响了县级财政对乡镇实行转移支付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平性。二是乡镇税收征管成本大。乡镇通过给税务部门划拨工作经费等形式,变相增加税收征管成本。四是财政监管不到位。没有开展有组织的经常性财政、财务大检查,没有对违反财经纪律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追究责任,致使财经纪律难于执行。

(二)乡镇可用财力少,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为:一是乡镇事权远远大于财权,乡镇的刚性支出压力不减,乡镇的支出控制难度较大。二是乡镇每月的可用资金有时和实际工作不对称,乡镇资金的调度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政府的正常工作运转。

(三)配套改革进展缓慢。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须同乡镇机构改革、化解乡镇债务等改革配套进行。从我县目前的实际看,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政府的自主收入大幅减少,而又缺乏新的财源增长点。导致乡镇政府财政困难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部分乡镇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的意识很强。同时,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一些乡镇培植税源创收的积极性不高,化解乡村债务缺乏主动性,存在着依赖上级财政解决的现象。

(四)村级组织运转困难。我县按照省市文件精神,已逐年提高了村级组织运转财政补助资金,但还存在村级组织运转困难,究其原因一是村干部报酬过低,村干部每月报酬800元左右,难以调动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村级自主收入难以监管,村级土地承包费、公产租赁费收入由村级管理,自有资金游离在政府和财政监管之外,使乡镇政府和财政的监督职能难以发挥。

(五)乡镇财政工作任务繁重,人事管理缺乏流动性。乡镇财政处于财政管理体系的末端,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面广,服务项目多,补贴兑付工作程序和标准要求较高,任务十分繁重,工作量比税改前增加了两倍,但乡镇财政人员却严重不足,个别乡镇甚至不足3人,管理和监督难分离,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实施,财政资金安全存在潜在风险。乡镇财政干部有些在一个地方一干就是几十年,原地踏步,人员流动渠道不畅,形成“两管两不管”的尴尬境地,长期得不到提拔任用,工作无活力也无动力。

三、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晰县乡两级政府的事权,科学界定支出范围。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确定乡镇政府的支出范围。乡镇财权与事权的划分,关系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利益调整,而且必须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予以实施。乡镇事权包括行政事业人员(含离退休人员)工资(含津补贴)、公用经费、场镇管理运行经费、医疗经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村(居委)干部补贴、村(居委)办公经费、乡村道路维修费、低保配套费、优抚经费、五保户供养费等。并且要根据乡镇收支规模等实际情况,分类制定乡镇财政支出范围和各项开支标准,规定和完善财务审批程序,统一财务核算制度,加强支出管理。

(二)合理划分县乡财政收入。一是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执行增值税、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土地增值税等税种的分成比例,并把能征收的税种尽量留给乡镇。二是根据乡镇事权范围每年确定乡镇支出基数。按当年预算超收确定一定比例进行县乡分成,乡镇留足刚性支出基数和超收分成的部分后,余下的上缴县财政;属收不抵支的乡镇,由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定额补助。三是不再直接向乡镇下达财税收入任务。预算仍划分县级收入和乡级收入,但乡镇财税收入任务,由县级征收部门负责组织完成,乡镇政府及财政所负责财税工作的协调及税收的具体征管,县对县级征收部门按预算确定的总任务建立财税收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乡镇政府由于招商引资,利用当地资源等开辟新的财源而新增的收入,在超额完成财税收入任务的前提下,县对乡镇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实行超收分成奖励办法。

(三)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一是严格财经纪律。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严格收支两条线,严禁坐收坐支;财政部门要及时划拨权属乡镇的资金,必须当年划拨兑现。二是严格财务监管。建立税收信息共享机制,严禁转引税收;要健全完善制度,加大财政、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力度。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凡违反国家财经纪律规定,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乡镇发展扶持政策。一是建议扶持经济薄弱乡镇的政策能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得到继续贯彻,努力实现乡镇之间的平衡。县财政在制定转移支付政策时,要更多考虑贫困乡镇,加大支付力度,保证贫困乡镇财力不断增加,努力实现乡镇之间的基本平衡,做到“富乡镇有肉吃、穷乡镇有汤喝”。二是关注乡镇用于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投入。乡镇近年来在改善民生方面面临的压力比较大,既费神又花钱,想做点事财力又不允许,压力比较大。建议县政府对乡镇用于解决民生方面的投入予以关注,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度进行帮扶。三是尽力实现财力下移。对于上级财政部门增加的转移支付资金,本级财政增加的可用资金,尽可能地向乡镇倾斜,缓解乡镇财力的不足,解决乡镇实际困难,支持乡镇发展。

(五)合理确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顺序。按照“乡财乡用县监管”的要求,在预算共编的基础上,实现财政支出“一保工资,二保运转、三保民生”的原则,合理确定财政支出顺序,切实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增加基层财政公用经费。近几年来,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不断出台,这些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增收的积极性,而这些资金的操作与监管,全部由基层财政所承担监督职能,加大了工作业务量,而这部分资金根本无公用经费,工作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财政干部服务职能的履行,影响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只有充分保障财政所的公用经费,才能实现基层财政的财权和事权相统一。

(七)减少乡镇事务负担。用体制激励乡镇发展经济,但也要注意在当前乡镇收入来源渠道非常少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减轻乡镇事务负担,给乡镇减压松绑,让乡镇休养生息,以利今后发展。收入任务不与乡镇挂钩。不向乡镇特别是农业乡下达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任务,让经济增长顺应经济规律,同时减轻乡镇负担和压力。

(八)加大对乡镇的支持力度。要按照“简政放权、理顺关系、规范分类、加强基层”的原则,将能下放的权力尽量下放乡镇,加大对乡镇的财力支持,逐步提高人头经费标准,确保乡镇政府正常运转和职能充分发挥;提高基层福利待遇,推进乡镇干部合理流动,努力改善乡镇干部的工作环境。

四、结束语

通过这次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调研活动,深感农村综合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只有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在工作中与时俱进、创新求实,不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

下载进一步完善小额信贷扶贫管理体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进一步完善小额信贷扶贫管理体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区进一步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

    XX区进一步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为进一步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完善三级金融服务体系,缓解贫困户发展生产融资难题,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结合我区前期工作开展情况,现将有关事......

    云南省小额信贷扶贫管理办法

    云南省小额信贷扶贫管理办法 2005年04月28日 09:56云南省小额信贷扶贫管理办法 云南省人民政府一、总则 第一条 为更进一步规范、完善小额信贷扶贫管理工作,管好用好小额信贷......

    2020年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方案

    2020年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方案为持续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更好发挥扶贫小额信贷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助推作用,助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现结合实际,制定2020年扶贫小额信......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关于对解决职工子女入托和上小学的建议的答复九三学社黄山风景区支社:一直以来,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对职工子女就学问题都高度重视,2008年和2010年,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

    小额信贷

    贷款对象 1、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持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核发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并进行失业登记的失业人员。 2、复员转业退役军人。是指持有军人退出现役的有效证件的城乡复......

    山西扶贫小额信贷考核办法[合集五篇]

    山西省扶贫小额信贷考核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全省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完善考核机制,调动扶贫小额信贷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实施效......

    山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意见

    山西省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意见 为加快推进我省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重点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破解扶贫融资瓶颈,促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根据山西省委、......

    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的实施方案 作者: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公用事业管理局时间:2011-4-14 16:15:15网友评论 0 条为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提高城市管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