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2)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抗日战争是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
2、抗日战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的全民族抗战。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起决定性的作用。
4、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作战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三、抗日战争胜利给我们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
力
3、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
本利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
四、牢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1、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大大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
五、抗日战争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这一财富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重要意义?
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这种伟大民族精神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二篇: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地位与伟大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地位与伟大历史意义
摘要;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地位与伟大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关键词:抗日战争 历史转折点 历史意义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字投降,宣告了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从此,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从战火中奋起,从废墟中挺立,从屈辱中新生。
岁月沧桑,历史不老。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早已散去,但战争留给人们的思考并没有停止;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早已完成,但血火淬炼的民族精神仍熠熠生辉。
今天,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深远意义,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民族精神的弥足珍贵。如何从这份凝重的历史遗产中获得开创未来的警示与启迪,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吸取振兴中华的智慧与力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历久而弥新的重大课题。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帝斗争从失败到胜利的转折点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从1840年到1905年,中国一直被笼罩在列强侵华的战争硝烟中,先后与22个国家签订了745个不平等条约,而换来的却是侵略者更加疯狂的掠夺。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盘剥,中华儿女拯救祖国的斗争绵延不绝,但这些可歌可泣的斗争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中国人民积压的怒火,中华民族积蓄的力量,终于在抗日战争中喷涌而出,刺破黎明前的黑暗,一洗百年来的屈辱。
朱自清在《这一天》中曾激情洋溢地写道:“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日本法西斯的暴行不仅没有吓倒中国人民,反而激起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醒狮怒吼,谁敢鲸吞蚕食;散沙凝结,哪怕豆剖瓜分。”怒吼的中国雄狮,让侵略者闻风丧胆;跃起的东方巨龙,使日寇遭受灭顶之灾。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的胜利。这个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发端。这个胜利,不仅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觉醒、大团结,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转折点
抗日战争是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一场战争。这种命运的改变,首先得益于民族的觉醒。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与重大的牺牲,但同时也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起了极大的召唤、促进作用。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与国民党的软弱,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复兴,不仅要驱逐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要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险处境中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出路,为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民族的彻底觉醒,是抗日战争之前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不屈斗争所无法比拟的。毛泽东主席曾风趣地说:“日本的南乡三郎见我时,一见面就说:„日本侵略了中国,对不住你们。‟我对他说,我们不这样看,是日本军阀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因此教育了中国人民,不然不会觉悟,不会团结,那么我们到现在也还在山上,不能到北京来看京戏。就是因为日本皇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别无出路,才觉悟起来,才武装起来进行斗争,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所以日本军阀、垄断资本干了件好事,如果要„感谢‟的话,我宁愿„感谢‟日本军阀。” 抗日战争是中国获得与世界各国平等地位的转折点
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浴血奋战,不仅支持了美英继续贯彻其“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而且是东亚和太平洋战争能够转入战略反攻的重要因素。正是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才使得中国得以废除不平等条约,初步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完整。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宣布废止美英历史上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消美英两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英国交还在天津和广州的租界,等等。此后4年间,比利时、挪威、荷兰、法国、葡萄牙等也陆续同中国签订有关条约,至少从形式上解除了殖民主义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
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政治大国的地位。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时,中国作为四大国(美、英、苏、中)之一领衔签署,《联合国宪章》也规定中国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大国地位得以逐步确立,为此后彻底改变东亚乃至世界的格局打下了基础。
现如今,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右翼势力近年来蠢蠢而动,给中日关系制造了很多的麻烦。日本右翼否定历史,与日本自身由经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战略需要息息相关。我们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对日本右翼势力最好的回击,同时也是促使日本正视历史与现实,保证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前提。
第三篇: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
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
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
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
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1662年(康熙元年初,南明永历十六年),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台湾。
郑成功,是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南明永历七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领有台湾之后,建立了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也带来一波汉人移民潮。郑成功虽然在攻下台湾的同一年逝世,但继位的郑经与郑克塽持续统治台湾21年,并在陈永华的规划之下,引进中国明制的宫室、庙宇和各种典章制度,奠定了台湾在日后成为一个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社会,而不仅仅是另一个海外华埠。因此有学者形容此役“决定台湾尔后四百年命运”。此外,郑成功是南明最后一个具有实力的抗清领袖,他将大本营移到台湾,使得反清士气崩溃,也宣告了反清事业的结束。当时明朝遗民对郑成功颇不谅解。张煌言就说成功此举“生既非智,死亦非忠”。郑成功的老师钱谦益也赋诗表示遗憾。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问题:改土归流。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中一支厄鲁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公元1646年,清朝顺治皇帝赐给和硕特部顾实汗甲胄和弓箭,委托他负责管理厄鲁特蒙古。此后准噶尔部首领和土尔扈特部首领等随同顾实汗一同到北京,明确表示归顺清朝政府,以后不断向清政府朝贡。
土尔扈特部原来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附近,过着游牧生活。明末因受准噶尔部的严重威胁,被迫西迁至额济勒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定居下来。西迁后与祖国相隔甚远,但始终向往着祖国,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与祖国保持着联系。他们的和平安定的生活不断遭到沙俄的破坏,沙俄还企图诱迫他们脱离祖国,归顺沙俄,但他们坚决予以拒绝。
土尔扈特部多次派使者回到祖国诉说苦难,清朝康熙皇帝曾两次派官员前往慰勉。其首领阿玉奇对使者说:“我们是蒙古族的后代,穿的服装与祖国的差不多。我们与祖国亲如母子,而与沙俄格格不入。”阿玉奇的儿子还向康熙帝赠送鸟枪一支,祝皇上长寿万岁,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17世纪下半期,沙俄进一步加强对土尔扈特部族的压迫与奴役。大量征调土尔扈特部的青壮年充当炮兵;对他们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强迫他们放弃本民族信奉的佛教,改信东正教。沙俄的残酷压榨和剥削,使他们渴望早日回归祖国。
18世纪中叶,清政府镇压了沙俄支持的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叛乱,为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创造了条件。公元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月,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之孙)毅然率领部众169000人,离开居住长达170多年的伏尔加河地区,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冲破沙俄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难险阻,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行程万余里,终于在1771年6月胜利地回到了祖国,到达伊犁城。
在回国途中,他们在哈萨克草原上遭到突然袭击,90000蒙古族战士奋起低抗,壮烈牺牲。饥饿和疾病又使许多人丧失了生命,生存下来的只有70000人。到达伊犁后,渥巴锡向清政府献上了土尔扈特部祖先于明朝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受到敕封的汉篆玉印一颗,以表示土尔扈特部人民忠贞不渝、热爱祖国的赤忱。
土尔扈特部蒙古族人民从踏上祖国疆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清政府乾隆皇帝在热河木兰围场的伊绵峪接见了渥巴锡和其他人员,封渥巴锡为克里克图汗(蒙语英勇、刚毅之意)。
1771年,清政府又在承德避暑山庄狮子沟中,仿照西藏布达拉宫样式,修建了一座普陀宗乘庙,庙内有乾隆皇帝特地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碑文。碑高5米,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刻写,记述了土尔扈特部众不远万里回归祖国的动人故事。
原因:
1.中国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延续.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
2.中国封建统治着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向来具有“天朝上国”“四方皆蛮夷”“我天朝无所不有,焉用外求”的传统自大思想,这就导致了他们无视西方的存在,认为闭关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我天朝毫无损伤。
3.隔绝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以利于专制统治.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统治者便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
4.同时,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5.当时许多明朝残留的抗清力量如郑成功等,大都被赶到海上去了,为了维护满清的统治地位,断绝郑氏集团和大陆的经济联系.顺康年间,清政府施行了野蛮的禁海迁界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出处《周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1]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盲目的排斥外来东西,没有好好与外界沟通,选择了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最终导致自己的落后。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经济上难以追上世界的潮流。因此,我们必须要将自己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联系,了解这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吸收外来先进思想、技术来不断的提高自我,不要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由于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其结果正如魏源所说:“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
目的:明修长城是为了抵御蒙古族和女贞族的边境侵扰。
明代大规模修长城从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以后。为了阻止蒙古人进中原,大规模地在在山西、陕西、内蒙修长城,防止蒙古人进攻。
明代万历后,蒙古一带被大将李成梁打得无还手之力,戚继光开始经营辽东防线,大修防御工事。威继光、李城梁去世后,女贞人崛起,戚继光的辽东长城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后陆续且战且修,直至明亡。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采经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于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明长城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8851.8公里。
明长城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它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城墙是长城工程主体,墙体依材料区分为砖墙、石墙、夯土墙、铲山墙、山险墙、木柞墙、壕榨等类型,随地形平险、取材难易而异。除蓟镇长城的墙身全部用条石、青砖砌筑,其余诸镇长城多采用夯土墙,仅关门、敌楼包砖。
铲山墙指将天然山体铲削成陡立的墙壁;山险墙一般依靠峻峭的山脊用砖石垒砌;木柞墙指树林中的木栅栏墙;壕榨指挖掘壕堑后于一侧的培筑土垣。城墙断面下大上小呈梯形,高厚尺寸亦随形势需要而异.城墙顶面,外设垛口,内砌女墙,两面皆作垛口者。
砖、石结构的长城以北京八达峙居庸关为例,用整齐的条石砌城墙身外侧,内部填充灰土碎石,平均高7~8米,基宽6~7米,顶宽5~6米。
顶部用青砖砌成垛口、女墙,垛口高约1.8米,女墙高约1.2米。垛口开有隙望孔和射孔。墙体顶面用方砖铺砌,两侧设有排水沟和出水石咀。墙身内侧间隔修砌券门暗道,以供守城士卒上下。
小说:明清小说创作有三个高峰时期,明初洪武年间,产生《三国演义》、《水浒传》;明嘉靖、崇祯间,出现《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清康、乾时代,《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问世,它们分别是三个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古典小说的精华。徐渭,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著作《青藤书屋文集》,所作《南词叙录》,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所作杂剧有《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合称《四声猿》,分别叙写弥衡击鼓骂曹,花木兰从军,女子扮男装中状元等轶事。传奇兴起后,杂剧逐渐衰落。徐渭的剧作品可视为明代杂剧的代表。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
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
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又可概分为五类﹐即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和公案小说等。
《红楼梦》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曹沾﹐号雪芹﹐满洲正白旗人。曹家曾三代居江宁织造任﹐后因事被抄而家道衰落。该书以曹家生活为原型﹐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反映出进入末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崩溃结局和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红楼梦》情节缜密﹐细节真实﹐语言优美。作者善於刻画人物﹐塑造出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像﹐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但曹雪芹只写完《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今通行本後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
除《红楼梦》外﹐比较著名的清代长篇小说还有《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绿野仙踪》﹑《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镜花缘》﹑《雷峰塔传奇》等。话本小说则有《醉醒石》﹑《五色石》等。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则是白话短篇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
第四篇:遵义会议历史意义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的内容,具体内容:遵义会议在我国众多会议中地位是最高的会议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接下来通过对的解析来了解它在我国地位如此之高的具体原因。以下是我整理的相关资料。遵义会议的内容遵义会议之所以...遵义会议在我国众多会议中地位是最高的会议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接下来通过对的解析来了解它在我国地位如此之高的具体原因。以下是我整理的相关资料。
遵义会议的内容
遵义会议之所以会在众多共产党的会议中脱颖而出,是因为这场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地位。众所周知,没有毛泽东,就不会有新中国。由此可见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在这场会议之前,所以毛泽东一度有成为过共产党内部的领导人,但是这个地位一直不稳,而且很容易被动摇,第五次反围剿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而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和军队内部,再也没有了对毛泽东的质疑,也没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这位我国后来的抗日战争等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其次,遵义会议上明确了王明等人的责任。遵义会议为什么会被召开,就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行动的失败。原本按照毛泽东的计划,完全是可以胜利的。但是王明等人急功好进,撤销毛泽东的职务等,才会导致这个局面。所以在这场会议中,将与王明等人为一路的许多领导撤职。
第三,成立了新的三人团。三人团是我国共产党的特色名词,意味着党
中央的三个主要领导人,原先的三人是王明等人。在这场会议后,新的三人团变成了周恩来,毛泽东和王稼祥。
这三项都是遵义会议的内容,当然遵义会议的内容远不止这些,但这三项是最具代表性的。
遵义会议的作用
在遵义会议的作用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确立了毛泽东的地位。在此之前,共产党内部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是毛泽东,而是瞿秋白和王明等人。这些人都是激进派的左倾主义者,对于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危害。在遵义会议中,他们的地位下降,毛泽东的地位提高,被确立为最高领导人,这为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也是众多遵义会议的作用之一。这个思想是正确的马列主义思想,不但能让党内人员看清当时的局势,更加遏制了党内左倾主义的发展和扩散,让整个共产党气象一新,不再处于盲目的状态。
遵义会议的第三个作用就是确认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具备了自主解决党内问题的能力。在会议之前,当时的领导人缺乏自主性,一旦遇到问题不思自主解决,一直求助于共产国际的帮助。但是在这场会议,由于正确领导人的主持,成功了解决了党内的问题,标志着当时的共产党已经具备了自主独立的能力。
遵义会议的作用有很多,以上是它作重要的三个。通过遵义会议的召开,让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挽回了败势,并且保住了许多有生力量,为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基础。
首先,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这场会议之后,再没有人可以随意撤销毛泽东的职务,也没有人能随意质疑毛泽东的能力。而且在党内对毛泽东最有意见的王明等人也被撤销了原先最高领导人的职务。这使得毛泽东能在党内完全地发挥自己在军史政治上的能力。
其次,还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度上。原先的共产党一旦遇到事件就会照搬照抄共产国际的前例。在遇见没有前例的状况下,党中央的领导人也从来不是自己做出决定而是会去询问共产国际代表人的意见。所以在遵义会议之前的中国共产党其实并不是中国的共产党,更像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一个分部。
但是在遵义会议之上,党中央领导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代表的情况下,作出了一系列适合当和红军发展的正确决定和方针,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可以脱离共产国际,成立一个独立的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政党。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也正是因为在这场会议上种种政策和方针的确定,才让中国红军走向了成功的道路,让中国共产党走向了辉煌。因此遵义会议才被人们称为是生死攸关的会议。
第五篇: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下的中国
AP0903226吴玩玲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自此,日本开始大举进攻,使中国的大片土地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其占领区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经济上,抢占耕地,低价掠夺粮食。日本侵略者还大肆掠夺占领区的土地及农产品。他们还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统制和垄断,强迫农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廉价出卖給伪政府,保证日军的需求外,大部分粮食被运回日本国内;垄断工业,掠夺工矿资源。他们一方面加紧对沦陷区民族工业及资源的掠夺,一方面增加对军事工业及与掠取资源有关的工矿业的直接投资。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发展东北,开发关内,以最快的速度掠夺中国的经济资源,为其漫长的军事战线提供急需物资;掠夺金银,滥发纸币;在文化上,实行奴化教育,企图以此来达到泯灭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维护其殖民统治的目的。在政治上,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日军还在其占领区掳掠和残害中国劳工,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慰安妇”。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英勇抵抗。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后开始的局部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与当时国民党当局采取的不抵抗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旗帜下,由中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由于统一战线的存在,四亿五千万人民都动员起来,投身到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洪流中,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于一个目标——抗日,日本侵略者因此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注定了他它必然失败的命运。早在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就曾说过中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将主要是依靠中国人民的大联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上,由于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亡国灭种的威胁给中国一切政党和一切政治派别都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首先主动摒弃前嫌,呼吁“无论各党各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第三党等中间势力认为,“国内任何矛盾,都大不过日本帝国主义者与中国的矛盾;各党派的任何分歧,都不能否认集中力量反日的必要”,并指出“现时中国一切的党派中,没有任何一个党派,具有单独负荷反日使命的力量。因此,‘反日阵线’只能由各党派各社团共同集结而成,决非某一党派所能包办”。在日本的步步进逼下,国民党的政策和态度也发生很大变化,甚至表示“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而当使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共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政府无不开诚接纳”,从而在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同意两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抗战。可见,是抗日战争促成了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催化了中国合作性政党政治和政党关系的恢复与发展。经济上,抗日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日经济力量的悬殊,是日本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基本条件。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破坏,野蛮掠夺,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大大地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开展了对敌经济斗争。国民政府通过建立大后方基地、采取有利农业发展的措施、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开展对日物资禁运、破坏敌伪掠夺计划、发展生产、货币斗争、贸易斗争等措施,打破了敌人“以战养战”政策,增强了抗战的经济力量,为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文化上,中国文化虽然在抗日战争时期遭受巨大的战争创伤,但自五四时期开始高涨的新文化运动并没有中断,而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的导引下,进入以动员民众抗日救亡为主要任务的抗日文化新阶段。抗战文化的新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各种抗日文化社团大量涌现,遍及各抗日根据地和后方各地,社团的规模也盛况空前,有力地推进了抗战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在文艺理论上突显时代性和现代性,强调文艺界和文艺要为抗战救亡这一最大的时代主题服务,文艺的战斗性明显增强,民族性也非常突出。文化界在利用戏剧等旧文艺形式进行抗战宣传的同时,也对旧文艺进行了改造,就文艺的大众化和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性转换作了有益的尝试。与此同时,新文艺通过从大都市到小城市、从城市到乡村的转移和“文艺下乡”运动等途径得到大力推广,成为推动抗战的重要力量。抗日救亡不仅成为这一时期新文艺的主要目标和主体内容,而且成为新文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以新文艺运动为主流的抗战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仍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不过蒋介石的中华民国得到了暂时的象征性的统一,却依然政治腐败,贪官四起。社会上贫富差距十分大,有钱的就越有钱,没钱的就越穷,当时中国的货币财源只掌握在部分人,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害。还有日本军队四处占领城市,给城市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使战后的中国工业经济都十分猥琐,十分落后。抗日初期,中国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广泛传播,共产党依靠马克思主义发动了南昌起义,建立红军,走向辉煌。中国抗日初期还有繁荣的新文化,各地文物都纷纷出土,对部分朝代的考古学也十分兴盛,可惜日本侵略者的打击,中国的文化从那个时候开始衰败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