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革命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打破了欧洲思想界在封建高压下“万马齐喑”的局面,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精神,它对推动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消灭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2、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开辟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文艺复兴使文学、艺术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孕育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文艺复兴促进了科学上的革命,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欧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第一、它把人们主要是有教养的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第二、文艺复兴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17、18世纪及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来的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永放光芒。
第四、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它打破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自然权利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的革命权利”、“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4、文艺复兴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对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有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它宣扬的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性论,同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要求存在很大距离。
第二、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与之没有彻底决裂,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第三、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下来,如魔法、巫术和占星术等。
总之,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迎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文艺复兴时期首先冲破神学世界观的是在天文学领域:
1、哥白尼第一个向“地球中心说”和教会权威挑战。1540年他写成的《天体运行论》一书,指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地球本身也在以地轴为中心自转。这是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获得解放的标志,从此自然科学独立地迅速地发展起来。
2、布鲁诺继承、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1584年出版《论无限、宇宙和众多世界》指出,宇宙是无边际的,因而没有中心,宇宙中存在着无数个太阳系一样的天体,宇宙是物质的、统一的、永恒的,有自己的规律。地球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
3、伽利略是意大利杰出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1609年,他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发现月球表面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颗卫星,注意到金星有盈亏现像,太阳上有黑子,银河是由无数发光的恒星所组成。这些成果直接间接地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
4、德国天文学家凯普勒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凯普勒的发现,突破了哥白尼学说的圆形轨道的传统观念,并把它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思想。
伊拉斯谟是16世纪誉满欧洲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于长篇讽刺作品《愚人颂》。
1、他通过“愚人”女子登台说教,夸耀自己的品质,嘲笑和辱骂教皇、主教、僧侣以及贵族的愚昧,抨击神职人员的贪婪和淫荡,揭露封建贵族的腐朽、虚荣和好战。伊拉斯谟赞美人生,提倡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烦琐的宗教仪式。他主张实行世俗政治,反对神学思想和神权独裁,要求清除教会积弊,建立合理的教会。
2、伊拉斯谟攻击的主要是经院哲学家,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教会教皇制度。他同教会的斗争,给与后来宗教改革家反对教皇的统治以极大帮助。
3、由于阶级偏见,他害怕人民,把人民诬为多头兽,从而使他和人民隔绝起来。
试述莎士比亚的文学成就及其人文主义思想内容的特点。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从事创作20多年,写出37个剧本和150多首14行诗。他的戏剧有历史剧、喜剧和悲剧等多种体裁。
他的历史剧有《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三世》等。这些历史剧不仅再现了许多历史事件,而且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他赞成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分裂,拥护王权加强。
他的喜剧主要有《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这些喜剧充满了乐观主义情调,赞美友谊和爱情,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社会道德理想。
他的悲剧主要写于17世纪:《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等,代表他的创作的最高成就。剧中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与黑暗罪恶的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他以暂时柔弱的先进力量同强大的罪恶势力斗争的悲剧结局,来控诉封建社会和封建贵族,同时还批判了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贪婪、自私和残忍,以及社会上的拜金主义。莎士比亚创作的巨大成就,不仅在欧洲文坛上享有最高声誉,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
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走向衰落而艺术呈现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1、意大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即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然而意大利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直到16世纪前期,意大利仍四分五裂,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各公国或城市共和国混战不休,加剧了经济分散性。地理大发现引起的商业中心的转移,使得大西洋沿岸一些欧洲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获得较快发展,君主专制政权的实力得以增强,而意大利的经济却出现衰落。
2、法国和西班牙依仗其强大的专制政权,对软弱分裂的意大利实行宰割,于15世纪末,在意大利领土上进行了长达65年的战争。最终西班牙控制了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此后,意大利的经济和政治更趋没落。
虽然意大利政治四分五裂,经济衰退停滞,阶级矛盾尖锐复杂,但由于城市经济的长期繁荣所形成的一定物质基础以及早期文艺复兴所取得的成就,因而意大利仍是后期文艺复兴的中心,艺术创作空前繁荣,造型艺术上的成就尤为突出,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和提香为代表的杰出的艺术大师,在全面总结15世纪以来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方法提到更高的阶段。
文艺复兴于14世纪中叶肇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1、资本主义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它的经济繁荣,一些城市共和国商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有雄厚财力,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物质环境。
2、城市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出现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雇佣工人反封建贵族的一系列斗争。斗争结果使资产阶级的上层把握了城市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它们支持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对文艺复兴给予不同程度的保护和支持。
3、文艺复兴肇始于意大利,同“异端”运动的斗争有直接关系。这些异端运动给神权统治以沉重打击,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诞生。
4、意大利和拜占庭各地保存大量的古典文化遗产,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条件。
5、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在西欧各国的广泛使用,推动了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
1、强迫英国教士支付巨额罚金。通过:“教士首年薪俸法”和“禁止税收上缴教廷法”,教会的各种税一律停止上缴罗马教廷,改为上缴英国国王。
2、批准英文版《圣经》在英国发行。
3、废除修道院制度。勒令修道士还俗,发给生活津贴,没收修道院的全部土地。壮大了反天主教会的力量。
路德“唯信称义”与加尔文“预定论”的关系与区别。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是新教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均主张信仰得救,简化教会组织和礼仪等。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尔文就是在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下转到新教立场,接受了路德的革新的政治思想。加尔文接受了路德“唯信得救”论,把它发展为新的“预定论”,还吸收了路德“平信徒皆为祭司”的理论,将它发展为应重视普通信徒的责任,使之明确自己的责任感,在政治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但加尔文与路德相比更为激进,具有以下特点:
1、加尔文预定论是适应资产阶级需要而产生的。它进一步打破封建神学的禁锢,扫清前进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创立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为资本主义的合理性辩护。
路德的“唯信称义”说的主要任务是从理论上解除教皇的武装,摧毁支撑其至高无上地位的三大神学支柱,并依靠世俗封建诸侯的武装,驱逐罗马教廷的政治经济势力于国土之外,获得真正的民族独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法国资产阶级当时的任务则是批判世俗的封建制度及为它服务的天主教理论,从而为资产阶级的成长开辟道路,“唯信称义”说不可能满足把矛头指向世俗封建势力的法国资产阶级的需要。这样,加尔文的预定论应运而生。
2、预定论把神学应用和服务于现实世界,重点在于改造社会,这是它不同于路德的“唯信称义”说的一个根本特点。“唯信称义”说的重点是突出信仰,强调人与神的精神合一,中心是解决人们如何从罪的折磨和罗马教廷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预定说的重点是解决现实中的社会关系问题。它鼓励人们应积极进取、建设新生活,追求被拣选的确实感,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预定论的呼召说把现世的奋斗和事业的成功与得救联系起来,把宗教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强调现世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从而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日后的夺权与掌握政权镀上一层圣光。
加尔文预定论与路德的唯信称义说不同的另一特点是它鼓励与依靠“选民”们自己去奋斗以实现其政治、经济主张;路德的唯信称义说的宗教思想则是依靠封建诸侯的力量实现各项改革。预定论的传播,给资产阶级以力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的崩溃,在西欧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加尔文的预定论不仅反映了一般资产阶级的要求,而是更集中地代表了资产阶级中最富雄心、锐意进取、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获得成就的一批资产阶级的愿望。在经济领域,资产阶级不可能驾驭客观的经济必然性,存在激烈的竞争,预定论有力地促进了竞争,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领域,以预定论为核心,以民主共和为旗帜的宗教政治思想与西欧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对西方历史的直接影响达二百年之久,成为资产阶级中最激进的先进部分的锐利武器。
闵采尔的宗教和政治理论观点是什么?
托马斯•闵采尔是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激进改革活动家,德国农民战争的组织者和杰出领导人。闵采尔的宗教理论,攻击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主要论点。他认为天主教宣传“赎罪”说,是给“破房子刷白粉”,破房子应拆掉重建,不能刷白粉。闵采尔主张信仰就是理性,它存在于人的心脏、皮肤、毛发、骨骼、力量和能力中。人人可以有理性,包括非基督徒在内;通过它,人人可以升天堂。圣灵就是理性。
闵采尔认为圣经对信仰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它可能有错误,最重要的是懂得“真正的圣经”即理性。不能只从字面上了解圣经,只懂它的外表,不懂它的精神。天堂不在来世,就在此生。信徒的使命就是在现世建立天堂。它实际上是一个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社会成员的国家政权的社会。
闵采尔的政治纲领就是立即在地上建立“千年天国”,他的政治纲领已接近于共产主义,他提出财产公有,并把它作为改造社会的基础。实现公有制的前提是劳动人民掌权,他主张把宗教改革同社会变革结合起来,用“大震荡”的暴力方法,建立理想的社会。
他的政治纲领是当时平民中刚刚开始发展的无产阶级因素的解放条件的天才预见。他的宗教理论,为农民和平民革命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14—16世纪,西欧教会民族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14—15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成长,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开始了建立民族教会的过程。
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法国在15世纪中叶颁布了“实利准许法”等法规,在任命教职、解决司法纠纷和征税三个问题上限制教皇权力。1516年波伦亚协定更明确规定,国王有权任命本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教士征税,只允许教皇保留在法国征收年捐的权利。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于1482年通过同教皇签订的一项协定,夺取了高级教职的任命权,接着又以法令规定本国教会的法规必须得到国王批准才能颁布和执行;同时宣布教士也要纳税,剥夺了教会的免税特权。
法国专制制度的基础及集权表现。1、16世纪拥有各种特权的封建贵族是法国专制政权的重要支柱。大贵族因“价格革命”影响,经济地位下降,在政治上为国王控制,他们大都倾向王权,以保持高官厚禄;地方中小贵族寄希望于王权的强大,从为国王服务中保持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
2、城市资产阶级很早就和王权建立了联盟,成为国王消除封建割据势力、实现国家统一的一支重要力量。资产阶级通过国债制度和包税制度与王权建立了新的同盟关系。积累大量财富,通过捐买官职变成“穿袍贵族”,“穿袍贵族”由于经济上和王权建立了密切关系,所以他们在政治上是王权的积极支持者。
3、法国君主专制制度始于路易十一统治时期(1461—1483),历经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和法兰西斯一世才最后确立。君主专制统治时期,国王集大权于一身,三级会议形同虚设,1483年以来长达70年没有召开过三级会议。国王直接控制大量军队,并随意征税。国务会议掌握行政大权,一切重大决策都由国王及其近臣决定。
英国资产阶级反对专制统治斗争的原因及其表现.1、英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实力的不断壮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势必同专制制度发生冲突。伊丽莎白统治的末期,就已出现了资产阶级和贵族反对专制制度的征兆。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英国不彻底的宗教改革并不满足,他们渴望奉行加尔文教,要求建立廉俭教会,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的残迹,使教会摆脱国王而独立。他们这种宗教主张被称为“清教徒”。广大手工业者、工人、平民和农民逐渐信仰清教。
3、资产阶级与专制制度的冲突还表现在议会与王权的斗争上。伊丽莎白统治末期,国王经常把商业专卖权赐给宠臣,对工商业发展极为不利。1601年,议会再度讨论废除专卖权的议案,对专卖制度进行猛烈抨击。议会的抗议得到伦敦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女王迫于形势,许诺停止出售专卖权,以平息议会内外的不满。这是资产阶级反对专卖制度的开端。怎样评价《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是制宪会议于1789年8月26日通过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纲领性文件。宣言的基本精神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人权和法制,维护资产阶级的地位和私有财产权。《人权宣言》总共17条,其内容主要强调“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反抗压迫”是天赋而不可剥夺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有亲自推举代表参与制订法律的权利;公民有言论、出版等等自由;“私有财产是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权利,任何人的财产 不得被剥夺”等。
人权宣言的进步意义在于它宣告了封建特权阶级统治的终结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开始,宣布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第一次把法国启蒙运动所阐明的思想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对打击封建制度,限制王权和进一步启发人民的革命意识起了巨大作用。对于还处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的欧洲各国发生了巨大影响。但宣言也反映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它只不过是宣布以新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来代替旧的封建剥削制度。它所规定的平等是建立在财产不平基础上的平等,是用来代替旧的封建等级制的新的不平等。
法国第三等级与第一、二等级的矛盾是怎样发展成为革命的?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自由是当时第三等级中资产阶级和一切小业主们的强烈愿望。到18世纪,随着法国专制王朝财政危机的日益严重,它越来越加重了对金融界和工商界的盘剥和勒索,为了增加税收,全国关卡林立,大城市还征收商品入市税。专制政府经常借故对资产阶级敲诈和罚款。封建等级制度、行会制度和贸易垄断制度既阻碍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第三等级没有社会政治地位。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把专制王权视作自己的保护者,保护他们继续取得封建特权。这样,第一、二等级与第三等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具体表现在资产阶级与王权几个世纪以来的联盟破裂了。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冲破封建制度和特权这些障碍,根本改变国家性质,已成为必然趋势。在18世纪法国的工场手工业发展迅速,其中采矿和冶金业集中程度最高,拥有几个在全欧洲第一的大企业。中型的手工工场到革命前夕全国也有514家。还有更多个体作坊。巴黎已有银行6O余家。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上最富的阶级,在经济上占据了首要地位。然而在政治上,他们仍属于被统治的无权的第三等级,他们强烈要求平等参政的自由权利,社会经济基础与阶级关系的变化,已使第三等级反对第一、二等级封建统治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了。
为什么说侵俄战争的失败是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拿破仑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其帝国必须以强大的军队作为支柱。1812年侵俄战争的失败葬送掉了这支军队的精华,从而严重地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基础。因此如同毛泽东所说:“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 分析拿破仑帝国的内外政策。
对内政策:
1、加强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取消地方自治机构,代之以行政长官制度,把地方大权集中于中央。在中央建立以拿破仑为首的国务会议,权力集中于拿破仑之手。恢复天主教,使教权从属于政权。建立一支由拿破仑严密控制的军队。
2、以较灵活的策略对付各种反对力量。严厉镇压雅各宾派残余势力,对王党分子采取镇压与安抚相结合的政策。
3、改革财政和振兴经济。整顿和加强财政机构。改革税收制度,推动金融业的繁荣。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推行类似重商主义的政策。
4、制订《拿破仑法典》,以法律形式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对外政策:
拿破仑上台后,为了击退欧洲各国对法国革命的干涉,保护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确定的外交方针是:稳住普鲁士的中立地位,争取俄国退出反法同盟,全力摧毁奥军,然后集中力量打击英国。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以武力解决问题。拿破仑连年征战,连续粉碎了第二、三、四次反法同盟,1807年与俄国签署了《提尔西特和约》。此后,拿破仑战争失去了反干涉的性质,基本上变成了掠夺性的争霸战争。
分析拿破仑上台的历史背景。
1795年督政府上台后采取左右摇摆的“秋千政策”,致使政局动荡不安。在国内,广大人民群众和民主分子对政局极为不满,人民运动不断高涨,而保王党人也不甘心失败,封建复辟活动十分猖獗。与此同时,法国还一直受到欧洲反法联盟武装入侵的威胁。1798年底,第二次反法联盟大举进攻,法军屡败,督政府的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此时,法国大资产阶级急需一个强有力的军事独裁政权,以击溃国内外反动势力,制止人民革命,进而夺取欧洲霸权。拿破仑政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如何评价《联邦宪法》?
1787年的美国宪法是美国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国家制度发展演变的产物。1787年宪法加强了联邦政府的力量,使美国由一个松散的邦联过渡到联邦,调解了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使美利坚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这不仅加强了美国的政治和军事势力,而且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美国宪法是美国资产阶级专政的根本大法,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了美国第一次革命的成果。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分权制衡制度,使美国成为实行“三权分立”最早的国家之一。这部宪法是世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在当时封建专制制度在世界各国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不论是对美国还是对其他各国都具有进步意义。由于宪法是在资产阶级和奴隶主取得政权,国内阶级矛盾上升的条件下制定的,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妥协的产物,所以它又具有鲜明的保守性和反人民性。
为什么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的决议案 到1776年7月2日才由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
1775年4月19日,“莱克星顿枪声”已经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可是大陆会议在独立问题上却徘徊不前。独立战争实际上进行一年多以后,大陆会议才通过美国独立的决议案。是什么因素推动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决议案的。这里首要的因素是殖民地各地群众纷纷写信给大陆会议,要求赶快宣布独立。“要求独立的邮件每天像洪流一样涌向”大陆会议。其次,只有宣布独立,法国等欧洲国家才能积极支援北美人民的反英战争。因此为了争取外援,大陆会议决定宣布独立。第三,1776年上半年,北美从中央到地方都形成了反英革命政府,大陆会议实际上已具备中央政府的职能,即已具备独立的主观条件。
美国在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后,是怎样取得外交上的重大胜利(扩大美国疆土)的?北美独立战争作为一次国际性战争和当时国际关系焦点之一,是极为复杂的。1781年1O月19日,英军被迫于约克镇附近向美军投降,标志北美独立战争的结束,美、英议和,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当时,大陆会议发给美国议和代表富兰克林等三人的训令要求很低,只满足于英国法律上承认美国(范围是13个殖民地)独立。而在确定美国疆土问题上,由于法国、西班牙参加反英战争本质上是争夺商业殖民霸权的战争,因而西班牙希望把美国领土限制在大西洋沿岸与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此时,佛罗里达等广大地区是西班牙殖民地。法国也不希望美国强大和扩大疆土。此时密西西比河地区大片土地均属法国殖民地。但是,富兰克林等议和外交代表团,尽力发挥外交攻势,未受大陆会议训令的限制,也未遵守美法同盟条约关于不得单独与英国议和的规定,坚持要求扩大美国疆土。结果,取得重大胜利,疆土大大突破了原13个殖民地的范围,英国承认以密西西比河作为美国的西部边界,以北纬31度作南部边界。1783年9月3日,英美在巴黎签订和约,美国在扩大疆土范围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的外交胜利。
简论英属北美殖民地启蒙思想的产生及其对美国独立运动的影响。
英、法的启蒙思想不可避免地传播到英属北美殖民地。北美殖民地产生出启蒙思想的杰出代表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
富兰克林(17O6—179O)自学成材,既是发明家,又是知名学者和政论家。他歌颂勤劳,认为农业是增加财富的唯一正当方法,与法国重农学派的观点颇相似;反对英国对殖民地工商业的限制。同情劳动人民,认为“个人幸福是政治社会的最终目的”。他要求废除奴隶制度,主张黑人、印第安人和白种人享有同等的权利;政治上主张实行普选制和一院制议会。起初,他主张殖民地统一,在英帝国范围内实行自治。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坚定地支持独立,捐献个人财产支援独立战争,积极参与领导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杰斐逊(1743—1826)深受启蒙思想家特别是洛克的思想影响。他反对愚昧迷信,崇尚理性知识。他认为,人的思想一旦从迷信禁锢下解放出来,就能获取丰富的理性知识,知识就能创造财富,并引导人类走向更富裕更美好的生活领域。在政治思想上,他是革命民主主义者,竭力维护人民的自由、平等权利,主张建立人民广泛参政的、实行普选制的民主共和国。他反对传统思想的束缚,提倡每隔2O年就要对法律或宪法进行复查,以便使法律和宪法能符合时代进步和当代人民的要求。杰斐逊认为奴隶制度是对自然权利的侵犯,因而他主张解放奴隶。他认为:“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利”。
以富兰克林、杰斐逊、潘恩为代表的北美殖民地的启蒙思想,唤起了美利坚民族觉醒,促使殖民地人民起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人民去争取民族独立。
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有哪些特点?
至1733年为止,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殖民地的居民大多数是来自英国的移民,也有不少爱尔兰人、法国人、德国人、荷兰人、瑞典人、瑞士人和少数犹太人等。居民中还有一些黑人,他们是以奴隶身份被从非洲贩运来的。而北美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在英属殖民地上绝大部分被赶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地区去了。
在殖民地上,社会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很复杂,既有资本主义制度,又有前资本主义的半封建的租佃制和奴隶制度。但到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北部各殖民地日益加快了步伐。中部殖民地盛行的半封建租佃制是从英国移植来的。在中部、北部殖民地上还盛行农民小土地所有制。在13个殖民地上到处都有前资本主义制度的白人契约奴和黑人奴隶制。因此,这里的社会阶级矛盾表现得极为复杂:农民反对地主的斗争;工人反对工场主的斗争;奴隶的暴动起义;等等。
在独立战争前夕,英国统治和管理北美殖民地的形式大致可分三类:
(一)王家殖民地8个,由英王委派总督直接统治。
(二)业主殖民地3个,由殖民地的业主任命,经英王批准的总督统治。
(三)自治殖民地2个,由殖民地有产者选举,经有英王批准的总督统治。
然而,与英国殖民者主观意图相左,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中逐渐成长出了民主因素:比较民主化的议会;白人谋生较易,小土地所有者人数较多,经济生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民主;这里没有传统的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盛行地方自治,当地居民直接参政。这些民主因素终于为后来的独立战争铺平了道路。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几乎容纳了欧洲大陆上的各个教派,其中以清教和英国国教的信徒最多。殖民当局和上层集团为了利用宗教作为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成立“公理会”、“圣公会”等“官方教会”。“公理会”强使居民信仰清教,“圣公会”强使居民信奉英国国教。人民在宗教思想禁锢下,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但是17世纪以来,反抗宗教迫害政策的斗争不断发生,到18世纪30—40年代,终于发生大规模的反对宗教专制,争取信仰自由的“大觉醒运动”,冲垮了“官方教会”,广大群众提高了觉悟,民主意识进一步普及提高。
试分析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同属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都是新生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2、革命的主力军都是人民群众。
3、革命的结果都是以新的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了旧的封建专制制度。
不同点:
1、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法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则与人民群众结成联盟。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披着宗教的外衣掩护下进行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则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在公开的政治路线上同敌人斗争。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保守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比较民主,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在经济上,英国不仅保留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而且保留了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政治上,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联合专政。法国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建立了共和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完全统治。
如何评价丹东派的“宽容政策”?
丹东派的“宽容政策”是法国大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去一般斥责为“反对革命恐怖”的“右倾行径”,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实际上,丹东的“宽容政策”是有历史进步性的。首先,丹东派的“宽容政策”的核心是建立代议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政治理想是这场革命成熟的标志,在此之前,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尚未成熟,在政治形式上表现为君主立宪制,如果在内容和形式上超越了它,严格讲就是超越了资产阶级性的范畴,罗伯斯比尔所实行的“非资产阶级方式”,“一种平民方式”,在本质上已超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正常范围;其次,丹东派的“宽容政策”所实现的社会条件是充分具备的。第一、外患不重,有实现和平的条件。第二,王党叛乱基本削平,内忧已除。第三,以雅各宾派占主导地位的国民公会的存在和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的民主共和宪法的颁布、土地法的执行,巩固和扩展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再次,丹东派用人道宽大政策去反对罗伯斯比尔派的恐怖政策也应予肯定。正是在“宽容政策”上,反映和表现出这一派别具有冷静、成熟、明智、现实的政治头脑。它是领导这场革命的新兴阶级利益的真实体现者、捍卫者。简要说明启蒙运动的代表和他们的主张?
西欧启蒙运动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思想家、主要思想主张和影响如下:霍布士,代表作《利维坦》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提倡社会契约说,认为专制君主制是国家组织的最好形式,代表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大资产阶级集团的利益;主张政权可以干涉臣民财产,拥护强有力的国家权力。他的思想对于洛克和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思想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流行西方的霍布士主义。洛克,提倡社会契约说,但认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主张君主立宪,首次提出国家分权的学说。他的思想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基础,他的分权主张被孟德斯鸠发展为三权分立的国家学说,成为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国原则,其自由、平等思想成为《人权宣言》的理论根据,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利益。伏尔泰,对天主教进行了大胆的攻击,提出自然权利说,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实行开明制度,但对人民抱有很大的偏见。伏尔泰大胆揭露法国旧制度的一切弊端,并且向愚昧和无知宣战,为反封建斗争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孟德斯鸠,代表作《法的精神》,不但抨击了暴君政体,而且还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对资产阶级国家政体构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孟德斯鸠是资产阶级法学的奠基人,他的学说给法国大革命带来了直接的影响,而且对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和法律的确立起着重大推动作用。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他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认为平等、自由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要求建立一个小型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的权力属于人民。反对三权分立学说,主张人民的意志高于一切。为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欧洲现代政治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百科全书派,用科学成果对抗宗教神学的谬误,用民主思想反对专制统治,宣扬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有力地推动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唤醒了人民的革命思想,为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
西欧启蒙运动出现的背景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西欧启蒙运动出现是必然的。首先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
17、18世纪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的障碍,为了扫除这一障碍,新兴的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准备。其次,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武器。自然科学家有力的粉碎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枷锁,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启蒙思想家利用自然科学的 理论成果和思想方法,提高了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在英国,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霍布士和洛克,后扩展到许多国家。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了高潮,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信宇宙存在自然法则,万物都受自然法则的制约,人类社会也受其约束,自然法则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便是理性。二是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的未来是充满光明的。启蒙思想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提出了很多的改革意见,其出发点是天赋人权观念。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上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制度,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并且为资产阶级提供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第二篇: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革命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打破了欧洲思想界在封建高压下“万马齐喑”的局面,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精神,它对推动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消灭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2、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开辟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文艺复兴使文学、艺术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孕育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文艺复兴促进了科学上的革命,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欧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第一、它把人们主要是有教养的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第二、文艺复兴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17、18世纪及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来的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永放光芒。
第四、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它打破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自然权利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的革命权利”、“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4、文艺复兴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对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有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它宣扬的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性论,同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要求存在很大距离。
第二、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与之没有彻底决裂,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第三、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下来,如魔法、巫术和占星术等。
总之,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迎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文艺复兴时期首先冲破神学世界观的是在天文学领域:
1、哥白尼第一个向“地球中心说”和教会权威挑战。1540年他写成的《天体运行论》一书,指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地球本身也在以地轴为中心自转。这是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获得解放的标志,从此自然科学独立地迅速地发展起来。
2、布鲁诺继承、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学说,1584年出版《论无限、宇宙和众多世界》指出,宇宙是无边际的,因而没有中心,宇宙中存在着无数个太阳系一样的天体,宇宙是物质的、统一的、永恒的,有自己的规律。地球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
3、伽利略是意大利杰出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1609年,他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发现月球表面有高山深谷,木星有四颗卫星,注意到金星有盈亏现像,太阳上有黑子,银河是由无数发光的恒星所组成。这些成果直接间接地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性。
4、德国天文学家凯普勒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行星运行的三大定律。凯普勒的发现,突破了哥白尼学说的圆形轨道的传统观念,并把它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思想。
伊拉斯谟是16世纪誉满欧洲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于长篇讽刺作品《愚人颂》。
1、他通过“愚人”女子登台说教,夸耀自己的品质,嘲笑和辱骂教皇、主教、僧侣以及贵族的愚昧,抨击神职人员的贪婪和淫荡,揭露封建贵族的腐朽、虚荣和好战。伊拉斯谟赞美人生,提倡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烦琐的宗教仪式。他主张实行世俗政治,反对神学思想和神权独裁,要求清除教会积弊,建立合理的教会。
2、伊拉斯谟攻击的主要是经院哲学家,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教会教皇制度。他同教会的斗争,给与后来宗教改革家反对教皇的统治以极大帮助。
3、由于阶级偏见,他害怕人民,把人民诬为多头兽,从而使他和人民隔绝起来。
试述莎士比亚的文学成就及其人文主义思想内容的特点。
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当数“文艺复兴运动”了。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导言”中明确地为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历史定位:“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① 这是一场最具深远历史影响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端于欧洲,波及全世界。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发生于十四世纪欧洲大陆南部的意大利地区②。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并非偶然,这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结构状况、文化氛围有密切关系。14—16世纪,是欧洲,尤其是西欧开始迈向近代时期的关键时刻。在这一段时期中,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业经济冲破欧洲的封建社会的枷锁逐渐发展起来。意大利地处地中海中部地区,这儿正处于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地带,资本主义工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因此,早在14世纪初期,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地区就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带有近代化色彩的工商业城市,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那不勒斯、米兰等等。这些城市成了欧洲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诞生的摇篮。这儿拥有丰富的古希腊罗马遗留下来的古典文化遗迹、遗物;在东西方商业贸易交往的过程中,从东方的拜占庭与阿拉伯人那儿传入了大量的古典的文化典藉,同时也从东方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文化意识;最重要的是:这些资本主义性质的城市,与中世纪封建主义的城市的气氛完全不同,具有活泼的世俗城市气息,思想禁锢比较少,有利于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还有一个有利条件是:这些城邦的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统治者,例如美第奇家族,有意无意地鼓励这种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这场新文化运动传播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中文的“人文主义”一词译自英文Humanism。这一英文词,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中文译文。除译成为“人文主义”之外,还被译为“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其实在这儿译成“人本主义”一词最能体现其基本的含义。这场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发展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他们主张世界应该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神”为本位。中世纪时期的欧洲“神”主宰一切。教会(天主教)宣称宇宙的创造者、主宰者是上帝。“上帝是一 切星星与人的主宰”,这是“教父”奥古斯丁在他的《上帝之城》一书中说的话。教会宣称:上帝才是真正的世界主人,上帝是全知全能,无所不在,无所不 知的。而人类是生而有罪的、是渺小的、卑微的。人类是上帝的奴仆,是“一群迷途的羔羊”,只能听从上帝的教诲,在上帝的引导下才能走向天国。这种观念支配了欧洲民众一千多年。现在,意大利地区的民 众首先冲破了这种思想禁锢,喊出了“以人为世界之根本”的口号。当时的那些先进思想家们宣称:人才是世界的主人,他们颂扬人自身的价值、人的伟大力量、人的高贵。里昂・阿尔伯蒂(1404?—1472)这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就大声地宣称:“人们能够完成 他们想做的一切事情”。③ 另一位人本主义的思想家皮科・米朗多拉(1463—1494)发表过一篇专门论述“人的尊严”的演说。他 承认是上帝创造了人,但是他认为,上帝并没有限制人的自由发展,而是给予人们“意志和行动的自由”。他在演说中说上帝曾对亚当说过:“我把你放在世界的中间,为的是使你能够很方便地注视和看到那里的一切。我把你造成为一个既不是天上的也不是地上的、既不是与草木同腐的也不是永远不朽的生物,为的是使你能够自由地发展你自己和战胜你自己。你可 以堕落成为野兽,也可以再生如神明。”④ 在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引导之下,人们逐渐摆脱中世纪盛行的欧洲禁欲苦行风尚的束缚,倡导人应该追求现世的幸福,尽情享受世俗的欢乐,而不是 去追寻虚无飘渺的天国中的永生。※
※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但丁・阿利格里(1265—1321),是佛罗伦萨的一名诗人。也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做过三年佛罗伦萨的执政官,政治斗争失败后,被流放外地。流放期间写成了留传万世的《神曲》 《神曲》意为“神圣的喜剧”。如何理解这部作品的真正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丁在给别人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说过“必须注意这部作品:,它的意义不是简单的而是含有多种意义的。第一种是字面上的意义,另一种是象征或道德的意义。这部作品的主题,单就字面上讲,是人类死亡以后灵魂的状态;就象征意义来说,它的主题是人,他理所应得的奖励与惩罚。” 《神曲》的整体风格仍然带有浓重的中世纪的神学色彩,但他对人性的种种类型和表现做了理性而深刻的描写,在这里批判了中世纪盛行的愚昧,歌颂人类的智慧和才能。他告诉人们只要有理智的指引,节制自己,不犯情感上的罪恶,通过修炼,不需要神父和教会作为中介也能升入天堂。但丁给予人们这样的启示:人,应该探索自身的灵魂,细察自己心灵的深处,超越罪恶与邪念,成为具有社会美德的人。他的呼唤民众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但丁的其他一些作品如《新生》、《飨宴》、《帝制论》等都具有中世纪的宗教神秘主义、封建王权主义的色彩,但是歌颂“人性”的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恩格斯给予了他以正确的定位:“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称他为一位起标志性作用的“大人物”:“意大利曾经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⑤ 但丁是一位体现了时代过渡性的人物。佛罗伦萨的另一个诗人弗朗西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则是一位成熟的人本主义者,他被人们称为“人文主义之父”。我主张称呼其为“近代人本主义思想之父”。果然,人们可以从古希腊的某些思想家那里寻找到人本主义思想的渊源,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反对中世纪欧洲普遍存在的“神(上帝)本主义”意识而产生的。彼特拉克出身名门,其父曾任教皇秘书,从小接受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他用拉丁文写了一首长篇史诗《阿非利加》,因此而在1341年获“桂冠诗人”称号。而真正让他“流芳百世”的是他的抒情诗366首《歌集》,献给他思念之中的美女劳拉。表达了他对劳拉的强烈的爱慕之情,抒发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的世俗的情感,充分表达了人本主义精神:追求个性解放、个人的爱情、个人的荣誉,对抗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三位伟大的人本主义的作家是小说家乔万尼・薄加丘(1313—1375)。与前面两位诗人比较,他更大胆地直接抨击教会与贵族的荒淫、腐败与愚蠢。薄加丘是一名商人的私生子,父亲佛罗伦萨人, 母亲法国人。⑥ 出生地点说法不一,童年生活于佛罗伦 萨。早年经商,但他不感兴趣。曾经在那不勒斯大学学习法律六年。饱读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作品。年轻时随父出入宫廷和贵族府第,接触到一些诗人、作家、学者。年轻时写过一些爱情诗,但他专长于讲述故事。留给世人的最佳杰作是《十日谈》。其实他还写过多部文学作品。《十日谈》全书由一百个故事组成。故事情节多数以爱情为主题,塑造了王公贵族、僧侣骑士、市井平民、贩夫走卒各色栩栩如生的人物,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人类活生生的生活情景。《十日谈》全书以这么一句话开篇:“给苦恼的人以同情是合乎人性的事,所有的人都应该这样做„„”。接着叙说1348年佛罗伦萨流行黑死病(鼠疫),三男七女年轻人相约一起到乡间避难,来到穆尼昂河畔一幢别墅住了十天。为了消磨时光,十个人轮流讲故事,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十天一共讲了一百个故事。其中许多故事是挟击教士们的伪善、奸诈,揭露教会的黑暗腐败,鞭挞贵族荒淫、愚蠢和缺乏人性。谴责禁欲主义、赞美爱情、才智。故事情节有趣生动、语言诙谐。模仿罗马散文体,用意大利方言托斯卡纳语写成。薄加丘与但丁、彼得拉克一起开创了近代意大利语文学的先河。《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巨著。该书歌颂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的价值与尊严,倡导发扬人在世俗生活 中的“人性”,因此,有人把它称之为“人曲”。⑦ 把它提高到与但丁《神曲》相对应的地位。继这三位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本主义文学先驱之后,涌现了一大批的继承者。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后期最杰出的人本主义学者当数卢多维科・阿利托斯(1474—1533)与托夸多・塔蒙(1544—1594)两人。前者的代表作是传奇叙事诗《疯狂的奥兰多》,后者的代表作是《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叙事诗。※
※
※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地区美术、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的辉煌发展,在人类文化史上光彩夺目,人人赞赏,至今仍然有人认为其时的许多成就后世无可企及。促成意大利造型艺术大繁荣时期的出现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客观的条件而言。文艺复兴之前,欧洲中世纪造型艺术有两种主要风格:东方的拜占庭式和西方的罗马式与哥特式。意大利地区兼有东西方这两种风格。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传统,东方艺术成了意大利艺术生命中的一股不断注入的新鲜血液。尤其重要的是,意大利境内布满了古罗马时期的光辉建筑和大量雕塑,自然就成了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遗产的保护者和继承者。再就思想意识的主观条件而言,一大批人本主义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为意大利的造型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拓了道路。十五世纪,意大利已经有许多人在探讨美学的理论性问题。杰出的美学理论家里昂・阿尔伯蒂提出了一个相当进步的美学观点:美与丑≠善与恶。把美的概念世俗化,使它摆脱了中世纪的美学的宗教标准。他把美的范畴作为一个独立的新概念提出来,使美具有了独立的意义,不再和善恶这些宗教、伦理概念纠缠在一起。阿尔伯蒂厌恶中世纪的艺术,认为太矫揉造作。他主张把“自然”作为衡量美的重要标准,要求艺术家深入自然,研究自然的规律,掌握透视法、解剖学,具有体积感等造型手法。文艺复兴早期和盛期,造型艺术最为兴旺的地方也在佛罗伦萨。乔托・迪・波多涅(1266—1337)是佛罗伦萨人,文艺复兴美术领域的先驱。他与但丁相似也具有两重性,既带有浓厚的中世纪的气息,又具有近代精神。他的画的内容与形式都带有浓重中世纪的风格。乔托的画僵硬、不成熟,但画中人物已具有人的真实情感的表现。艺术形式的革新也自乔托开始。传给后世的名作,有帕多瓦的阿里纳教堂三十六幅基督生平系列壁画,还有《圣母和圣徒及天使》等。乔托被尊为“近代绘画之父”。自乔托始,佛罗伦萨出了无数出类拔萃的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1444—1510)是十五世纪末叶最杰出的美术家之一。波提切利运用使形体具有动感的微颤的线条节奏,形成体积感,创造幻觉。他的名画《春》,每个人物的线条和谐又颤动,人物轻灵,随风飘荡。最著名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画中的维纳斯笼罩在阴影里,但周围的大海、鲜花却显得明快、清远。这种对比形成了波提切利特有的风格。但是后期,他的作品中弥漫悲观情绪,宗教内容的作品增多,形象僵硬。《哀悼基督》、《圣母像》等都散发着浓重的宗教气息。十六世纪,意大利处境艰难,文艺复兴运动已奄奄一息。美术却空前地繁荣起来。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丰硕成果突出地体现到了绘画之中:成熟深刻、出类拔萃、气势磅礴,其他时代的作品无法比拟,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完满的结合。意大利连续出了三位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拉斐尔、米开郎琪罗。达・芬奇(1452—1519)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是军事工程师、建筑师和水利专家,理论、实践皆备的画家和雕塑家;又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诗人。达・芬奇一幅作品的魅力成为千古之谜:《蒙娜 丽莎》。《最后的晚餐》是与《蒙娜丽莎》齐名的作品,现存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教堂的食堂中。达・芬奇选择了一个关键的时刻,描绘人们的心理反映。十二门徒在听到基督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之后,各人表情各异,震惊、恐惧、愕然、忿恨。达・芬奇还画了大量的圣母像,如《持花圣母》、《岩间圣母》等。紧接着达・芬奇之后的是米开郎琪罗和拉斐尔。拉斐尔・桑蒂(1483—1520)仅仅活了三十多岁,却是一名丰产的画家。拉斐尔以他所画的一连串的圣母像而声名远扬。《美丽的女园丁》(圣母和耶稣合像图》、《金莺与圣母》、《田野中的圣母》,天界平和宁静的宗教画面中洋溢着人间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圣母明媚柔和的眼神注视着她那绕膝的基督,完全是平常人像中慈母的神态。和达・芬奇《岩间圣母》一样,这些圣母像的人物也都构成了三角形的图形。颜色、妩媚、力融汇成一个整体。无疑,《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圣母像中最伟大的作品。风吹动着圣母宽松的披风,圣母怀抱基督款款而来,教皇圣西斯廷跪在下面迎侯。整个画面和谐、动感,圣母的眼神幽幽透出一股哀愁,似乎预感到基督坎坷的命运。画中的圣母更加成熟,母爱流露得更宽厚、深沉。1509年到1517年,拉斐尔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完 成了教皇尤利西斯二世办公室中的壁画。这些壁画画面给人以明朗清晰的感觉。壁画主题是刻划人类精神活动的四个领域:《圣曲辩论》表现神学,《雅典学派》表现哲学,《诗坛》表现诗学,《智慧、温厚与毅力》表现法学。其中以《雅典学派》最负盛名,这幅画气势雄伟,显示了精神的威力和智慧的火花。1520年拉斐尔英年早逝,他的同时代人异常伤感。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的集大成者,后世的效尤者把他作为祖师。米开朗琪罗(1475—1564)的作品气势磅礴、强劲有力显得与众不同。他为罗马画派树立了一座座艺术丰碑。米开朗琪罗也是一位集雕塑家、画家、建筑家、机械工程师于一身的人物,他还是一位经历七十五年风云变幻、苦难历程的诗人,脾气固执、暴躁、又雄心勃勃。他的作品形成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最高潮。《西斯廷天顶画》是在米开朗琪罗和他的雇主教皇尤利西斯二世不断发生摩擦,反对教皇的干涉的过程中完成的。但是,他创造了一幅前所未有的成功的壁画。画中没有风景、树木,整个画面是活生生的人体。天顶画由圣经《创世纪》中的内容构成:“神的寂寞”、“创造人类”、“洪水”三组九幅画组成。“创造亚当”是其是最著名的一幅,亚当显得强壮、有力
我是被一个沉重的雷声惊醒的,睁开迷蒙的睡眼,发现烟雾弥漫,往四周观看时才发觉,我已来到了地狱之谷的边缘。
那黑暗幽深的地方,响着不绝于耳的雷鸣般的哭声,我定神往底下望去,除了感到深不可测,完全无法看见任何景象。————————《神曲》-地狱第一层
那山谷的边缘不断传来悲凉嚎哭的声浪,山谷里则狂风大作,永不止息。
我惊骇地发现竟有许多的灵魂无助地在狂风中向前翻滚飘荡,有些灵魂无可避免地冲撞山壁,痛苦的惨叫和凄厉的哭声„„我不忍。
———————《神曲》-地狱第二层
我走进一座宽阔的坟场,密集的坟丘让地表起伏不平。棺材都敞开着,里面有烈焰燃烧,传来悲鸣之声。
走在林立的墓碑间,我想,也许有我认识的人或者曾经认识的人,正在受煎熬
———————《神曲》地狱第六层
这水源比墨还黑,滚滚流动着。我看见水底的池沼中,许多满身污泥的灵魂,他们赤着身子,非常愤怒地相互殴打,撕咬,将彼此的身体弄得残破不堪。
愤怒的人永远得不到救赎,他们只能诅咒,喊叫,在无尽的深渊里咆哮、咆哮„„
————————《神曲》地狱第五层
这里一直下着冷彻心扉的寒雨,巨大的冰雹,混合着刺鼻的恶臭。
到处泥泞混浊,在昏暗的环境中,我看到一只凶猛的怪兽,它正对着浸泡在泥塘里的灵魂们咆哮。
我转身去看那些灵魂,他们遭受着怪兽的袭击,雨雪冰雹不时地打在他们身上,为了减 轻痛苦,他们拼命地扭动着身体,但是,痛苦永无止境。——————————————《神 曲》-地狱第三层
第三篇:《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
合作学习案例知识竞赛模式
一、分组合作学习知识竞赛模式设计
我们采用二乘二分组模式,就是一个小组由4人组成,每排2人,小组共有2排,可以分为2个子组,在合作学习中,首先是个人的独立学习,然后是2个子组内的初步交流,然后是32个子组之间的交流,最后是全班大组之间的交流。
合作学习的知识竞赛模式,就是将课本知识罗列成众多的知识点,按照平均搭配的原则,分成与班级组数大致相等的几组题目,小组抽签回答哪一组题目,比赛看哪一组得分最高。一般每组题目5个,前三个相对简单,抽签指定对象回答,同学不得提示,目的是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准备答题,都为小组做贡献;后两个问题相对难一些,小组成员自由回答,或者推荐一位同学回答,可以提示两次,目的是照顾学习程度相对较高的同学,发挥他们的特长,同时,互相提示也可以加强小组合作。
二、内容选择
合作学习的知识竞赛模式,一般在复习的时候使用,也可以选择知识含量非常高、知识点非常多的章节进行。
《文艺复兴》一节,仅仅人物就有18个,知识点非常多,完全可以用知识竞赛模式组织教学。
三、学生准备
首先是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将《文艺复兴》通读一遍。
其次,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将本节内容设计成你认为老师可能提出的5个问题,并制定答案,写在小组的共同作业本上。要求第一位同学的5个问题写完后,后面同学再写自己的问题,不能与前面同学的重复。
第三,全组同学在组长的组织下,逐题讨论每一个问题的严密性和答案的正确性。第四,推荐代表全组回答较难问题的同学,至少两人,并要求所有同学做好准备。
四、教师准备
教师在学生准备的同时,将《文艺复兴》分解成6组30个问题,并制作成6张卡片。A组
1.拜占庭帝国灭亡于何时?(1453)
2.布鲁诺是哪地人?(意大利)
3.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是谁?(培根)
4.为什么说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之父”?(最先提出以“人学”对抗“神学”)
5.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的条件有哪些?(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保留较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拉丁文学者多)
B组
1.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早的两位代表人物是谁?(但丁、乔托)
2.米开朗琪罗是哪地人?(意大利)
3.伽利略证实“太阳中心说”的方法是什么?(自制望远镜观察)
4.《蒙娜丽莎》怎样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歌颂的是人而不是神、幸福、微笑)
5.什么是人文主义?(指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追求现实幸福生活而不是来世天堂、提倡认识自然征服自然造福人类)
C组
1.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美术三杰”是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2.拉伯雷是哪国人?(法国)
3.开普勒的科学贡献主要是什么?(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绕日运行规律)
4.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止时间。(14-17世纪)
5.文艺复兴的本质是什么?(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或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D组
1.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是谁?(莎士比亚)
2.伊拉斯谟是哪地人?(德意志)
3.“欧洲绘画之父”是指谁?(乔托)
4.“太阳中心说”提出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动摇封建神学理论基础、推动科学发展)
5.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是什么关系?(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解放思想提供科学知识、新航路开辟进一步推动文艺复兴)
E组
1.说出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2.马基雅维利是哪地人?(意大利)
3.“人文主义之父”是指谁?(彼特拉克)
4.《唐吉诃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讽刺骑士武侠、揭露教会黑暗)
5.文艺复兴和天文学革命是什么关系?(文艺复兴开始打击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为天文学革命提供思想条件;天文学革命动摇了天主教神学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推动文艺复兴)
五、竞赛
教师先讲明竞赛规则,一是前3个问题指定回答,同学不得提示;二是不准打开书和有关资料,非当场回答小组监督,有一人提示或翻书,扣去10分;三是每小题20分,每个小组可以获得本组问题最高100分得分;四是每个问题等待5秒钟,本组回答不出的问题其他组可以抢答;五是抽签剩余的两组题目抢答;六是按照最后得分高低获得等级加分,依次为8、7、6、5、4、3分。
各组派遣代表抽签,教师写出各组代号,按照抽签顺序答题,写出各组得分。
竞赛完后,选择几题学生没有弄清楚的问题简要讲解。实际结果是B组4题、D组5题、E组5题、F组4题、H组3题5题学生大多没有弄清楚。
六、小结
先布置任务,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较之其它课型,学生的热情很高,都怕自己这一组落后。各个小组每人设计5个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不能有雷同问题,迫使小组成员关注其他同学的问题;逐题讨论,加强集体合作,提高效率。一个小组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由它组抢答,有利于调动其他组的参与,也有利于迅速解决问题。问题不得翻书和资料,其他组监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真精神。
这一设计,充分动调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有学生,无一例外,都做了充分准备,真正是全员参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了。尽管有4个问题学生无法解决,但其余36个问题都获得了圆满解决。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都为本组争荣誉,尤其是抢答的时候,很多学生问题一完立马起来回答,合作学习取得了突出效果。
反思这一模式,缺陷是不利于对某个问题作深入的探讨。
第四篇: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清初,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
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
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
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
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1662年(康熙元年初,南明永历十六年),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台湾。
郑成功,是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南明永历七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领有台湾之后,建立了台湾第一个汉人政权,也带来一波汉人移民潮。郑成功虽然在攻下台湾的同一年逝世,但继位的郑经与郑克塽持续统治台湾21年,并在陈永华的规划之下,引进中国明制的宫室、庙宇和各种典章制度,奠定了台湾在日后成为一个以汉民族文化为主的社会,而不仅仅是另一个海外华埠。因此有学者形容此役“决定台湾尔后四百年命运”。此外,郑成功是南明最后一个具有实力的抗清领袖,他将大本营移到台湾,使得反清士气崩溃,也宣告了反清事业的结束。当时明朝遗民对郑成功颇不谅解。张煌言就说成功此举“生既非智,死亦非忠”。郑成功的老师钱谦益也赋诗表示遗憾。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问题:改土归流。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中一支厄鲁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公元1646年,清朝顺治皇帝赐给和硕特部顾实汗甲胄和弓箭,委托他负责管理厄鲁特蒙古。此后准噶尔部首领和土尔扈特部首领等随同顾实汗一同到北京,明确表示归顺清朝政府,以后不断向清政府朝贡。
土尔扈特部原来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附近,过着游牧生活。明末因受准噶尔部的严重威胁,被迫西迁至额济勒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定居下来。西迁后与祖国相隔甚远,但始终向往着祖国,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与祖国保持着联系。他们的和平安定的生活不断遭到沙俄的破坏,沙俄还企图诱迫他们脱离祖国,归顺沙俄,但他们坚决予以拒绝。
土尔扈特部多次派使者回到祖国诉说苦难,清朝康熙皇帝曾两次派官员前往慰勉。其首领阿玉奇对使者说:“我们是蒙古族的后代,穿的服装与祖国的差不多。我们与祖国亲如母子,而与沙俄格格不入。”阿玉奇的儿子还向康熙帝赠送鸟枪一支,祝皇上长寿万岁,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17世纪下半期,沙俄进一步加强对土尔扈特部族的压迫与奴役。大量征调土尔扈特部的青壮年充当炮兵;对他们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强迫他们放弃本民族信奉的佛教,改信东正教。沙俄的残酷压榨和剥削,使他们渴望早日回归祖国。
18世纪中叶,清政府镇压了沙俄支持的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叛乱,为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创造了条件。公元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月,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之孙)毅然率领部众169000人,离开居住长达170多年的伏尔加河地区,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冲破沙俄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难险阻,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行程万余里,终于在1771年6月胜利地回到了祖国,到达伊犁城。
在回国途中,他们在哈萨克草原上遭到突然袭击,90000蒙古族战士奋起低抗,壮烈牺牲。饥饿和疾病又使许多人丧失了生命,生存下来的只有70000人。到达伊犁后,渥巴锡向清政府献上了土尔扈特部祖先于明朝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受到敕封的汉篆玉印一颗,以表示土尔扈特部人民忠贞不渝、热爱祖国的赤忱。
土尔扈特部蒙古族人民从踏上祖国疆土的那一天起,就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清政府乾隆皇帝在热河木兰围场的伊绵峪接见了渥巴锡和其他人员,封渥巴锡为克里克图汗(蒙语英勇、刚毅之意)。
1771年,清政府又在承德避暑山庄狮子沟中,仿照西藏布达拉宫样式,修建了一座普陀宗乘庙,庙内有乾隆皇帝特地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碑文。碑高5米,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刻写,记述了土尔扈特部众不远万里回归祖国的动人故事。
原因:
1.中国封建王朝重农抑商的延续.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
2.中国封建统治着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向来具有“天朝上国”“四方皆蛮夷”“我天朝无所不有,焉用外求”的传统自大思想,这就导致了他们无视西方的存在,认为闭关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我天朝毫无损伤。
3.隔绝人民与外界的联系,以利于专制统治.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统治者便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
4.同时,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5.当时许多明朝残留的抗清力量如郑成功等,大都被赶到海上去了,为了维护满清的统治地位,断绝郑氏集团和大陆的经济联系.顺康年间,清政府施行了野蛮的禁海迁界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出处《周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1]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盲目的排斥外来东西,没有好好与外界沟通,选择了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最终导致自己的落后。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经济上难以追上世界的潮流。因此,我们必须要将自己与这个世界紧密相联系,了解这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吸收外来先进思想、技术来不断的提高自我,不要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构筑了隔绝中外的一道堤墙,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由于对出海贸易横加限制,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其结果正如魏源所说:“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
目的:明修长城是为了抵御蒙古族和女贞族的边境侵扰。
明代大规模修长城从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以后。为了阻止蒙古人进中原,大规模地在在山西、陕西、内蒙修长城,防止蒙古人进攻。
明代万历后,蒙古一带被大将李成梁打得无还手之力,戚继光开始经营辽东防线,大修防御工事。威继光、李城梁去世后,女贞人崛起,戚继光的辽东长城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后陆续且战且修,直至明亡。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采经近两年的调查与测量,于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长城数据:其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甘肃嘉峪关,明长城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总长度8851.8公里。
明长城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长度为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长度为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它对明朝防御掠扰,保护国家安全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开发边远地区,保护中国与西北域外的交通联系都起过不小的作用。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高度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城墙是长城工程主体,墙体依材料区分为砖墙、石墙、夯土墙、铲山墙、山险墙、木柞墙、壕榨等类型,随地形平险、取材难易而异。除蓟镇长城的墙身全部用条石、青砖砌筑,其余诸镇长城多采用夯土墙,仅关门、敌楼包砖。
铲山墙指将天然山体铲削成陡立的墙壁;山险墙一般依靠峻峭的山脊用砖石垒砌;木柞墙指树林中的木栅栏墙;壕榨指挖掘壕堑后于一侧的培筑土垣。城墙断面下大上小呈梯形,高厚尺寸亦随形势需要而异.城墙顶面,外设垛口,内砌女墙,两面皆作垛口者。
砖、石结构的长城以北京八达峙居庸关为例,用整齐的条石砌城墙身外侧,内部填充灰土碎石,平均高7~8米,基宽6~7米,顶宽5~6米。
顶部用青砖砌成垛口、女墙,垛口高约1.8米,女墙高约1.2米。垛口开有隙望孔和射孔。墙体顶面用方砖铺砌,两侧设有排水沟和出水石咀。墙身内侧间隔修砌券门暗道,以供守城士卒上下。
小说:明清小说创作有三个高峰时期,明初洪武年间,产生《三国演义》、《水浒传》;明嘉靖、崇祯间,出现《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清康、乾时代,《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问世,它们分别是三个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古典小说的精华。徐渭,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著作《青藤书屋文集》,所作《南词叙录》,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所作杂剧有《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合称《四声猿》,分别叙写弥衡击鼓骂曹,花木兰从军,女子扮男装中状元等轶事。传奇兴起后,杂剧逐渐衰落。徐渭的剧作品可视为明代杂剧的代表。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小说是伴随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宋代前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了都市的繁荣﹐为民间说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场所和观众﹐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又大大地刺激了这种发展﹐从而产生出新的文学样式──话本。
明代中叶﹐白话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样式正式登上文坛。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
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又可概分为五类﹐即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和公案小说等。
《红楼梦》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曹沾﹐号雪芹﹐满洲正白旗人。曹家曾三代居江宁织造任﹐后因事被抄而家道衰落。该书以曹家生活为原型﹐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反映出进入末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崩溃结局和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红楼梦》情节缜密﹐细节真实﹐语言优美。作者善於刻画人物﹐塑造出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像﹐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但曹雪芹只写完《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今通行本後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
除《红楼梦》外﹐比较著名的清代长篇小说还有《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绿野仙踪》﹑《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镜花缘》﹑《雷峰塔传奇》等。话本小说则有《醉醒石》﹑《五色石》等。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则是白话短篇小说艺术成就的代表。
第五篇:教案文艺复兴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及要求;文艺复兴的时间、性质;代表人物及人文主义概念;德国的分裂;马丁·路德的观点;《九十五条论纲》;新教;(2)理解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及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性质和意义;以及宗教改革的影响和马丁·路德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2)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重视经济及文化发展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2)让学生认识尊重人和人性的人文情怀;(3)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反对教会,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战斗精神的了解,培养学生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树立坚持信仰的顽强意志
重点: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实质
难点:通过宗教改革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教材分析:教材围绕14~16世纪欧洲人文精神的发展这个主题,重点向学生介绍了当时欧洲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引言反映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精神独裁和第一目讲述的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可视为这两大运动兴起的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文精神在历经数百年的压抑后,得以大力弘扬,并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建议教学时注意前后联系,引导学生从人文精神发展的宏观历程中对这两大运动准确定位。同时,两大运动影响深远,有大量的古迹、资料流传至今,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今欧美的政治、文化生活,建议教学时充分运用。
学法指导:多媒体教学,通过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课堂探究与合作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
14、15世纪
2、地点:佛罗伦萨、威尼斯
3、条件:意大利各城市国家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正是催生资本主义的必要因素。
【合作探究】以佛罗伦萨城市国家的繁荣为例进一步说明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在政治上: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
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业和手工业的中心。地理优势: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也是其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最后,从政策、政治环境、地理位置等方面简要总结。
4、影响:
(1)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2)意识形态的影响: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这就与当时基督教宣扬的以“神”为中心、祈求来世幸福的意旨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们 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首先在思想领域来一次大的解放运动。
二、文艺复兴:
1、产生的条件:【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发生的主要原因】 经济:①14、15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发。
文化:②意大利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和文化典籍。
人才:③不满宗教文化钳制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政治:④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与逐渐成长,要求追求现实享乐。【教师总结】: 人们正是在研究、学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过程中,发现了它与教会文化的不同之处,并加以改造利用,掀起了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表象,实际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
2、含义和实质: 含义:
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是欧洲先进知识分子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这表明了文艺复兴的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不是单纯的古典复兴,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实质: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小结: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禁欲和来世──→现世的享受;等级观念──→自由平等;蒙昧主义──→理性和科学。
4、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文艺复兴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①“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谈》思想主张: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但丁:“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代表作:《神曲》思想主张: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②美术三杰。
5、文艺复兴的传播和意义:
(1)传播:意大利→西欧诸国
16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达到高潮。
(教师可简要指出其成就: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的成就;“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2)意义:
①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是欧洲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促使宗教改革的出现。
③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准备了思想条件。
④自然科学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1)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2)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束缚和神权独裁。(4)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直接原因。
2、性质:
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
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3、代表人物及主张:
(1)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
(2)主张:
①他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②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④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
(3)意义: 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④在政治上、经济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合作探究】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同:(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异:(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