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辅导二题
.怎样理解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给出了一个科学而简明的定义,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
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个定义,阐明了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理解这个内涵,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要弄清“执政”的概念。执政,顾名思义,就是执掌政权。我们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并不是以党组织的名义号令社会成员,而是以国家和公共管理者的角色,通过制定和执行全社会的共同规则——宪法与法律,来从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活动。
第二,要弄清执政能力与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的关系。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并不是执政能力本身,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执政能力的发挥和执政成效。领导制度、领导方式科学合理,执政才能富有成效。因此,我们党十分重视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包括理顺党政关系,实现党政关系规范化;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等。
第三,要弄清执政能力与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关系。理论、路线、方针是执政党凝聚党心、赢得人心和引领社会、整合社会的旗帜,政策和策略是执政党的生命。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善于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和创新。只有这样,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才能更具时代感、更有包容性,才能引导和鼓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决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这是一个重要的新论断,突出强调了执政能力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是执政党并长期执政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因为执政以后,党的最根本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的,都是围绕着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进行的。
第二,这是由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其他几个方面建设的关系决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贯通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党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建设搞得好不好,最终会体现和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同时,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当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第三,这是在科学分析我们党执政的现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执政能力建设。应该说,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过去我们一直说,党的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新的伟大工程。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说,这项伟大工程是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贯通起来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推进这项伟大工程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
增强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做到居安思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决定》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这是汲取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联和东欧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这可以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始终面临的两个方面的考验去理解。
第一,复杂国际环境的考验。我们党面临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长期占优势的压力,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
第二,防止脱离群众的考验。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建立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的基础上的。执政之前和执政之初,客观环境使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深感党群关系对于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广大党员、干部也都十分注意维护党的形象。但是经过长期执政,党群关系对党的生存的重要性不再显得像过去那样直接和紧迫,一些党员就容易懈怠,就会淡化党的意识和执政意识。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就是基于对党长期执政可能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提出来的警醒。
无产阶级政党要经受住以上考验,必须解决好两大任务:一是代表人民执好政、掌好权,通过发展
第二篇: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辅导20题
1.怎样理解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s010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给出了一个科学而简明的定义,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个定义,阐明了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理解这个内涵,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要弄清“执政”的概念。执政,顾名思义,就是执掌政权。我们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并不是以党组织的名义号令社会成员,而是以国家和公共管理者的角色,通过制定和执行全社会的共同规则——宪法与法律,来从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活动。
第二,要弄清执政能力与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的关系。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并不是执政能力本身,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执政能力的发挥和执政成效。领导制度、领导方式科学合理,执政才能富有成效。因此,我们党十分重视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包括理顺党政关系,实现党政关系规范化;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等。
第三,要弄清执政能力与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关系。理论、路线、方针是执政党凝聚党心、赢得人心和引领社会、整合社会的旗帜,政策和策略是执政党的生命。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善于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和创新。只有这样,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才能更具时代感、更有包容性,才能引导和鼓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决定》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这是一个重要的新论断,突出强调了执政能力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是执政党并长期执政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因为执政以后,党的最根本的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的,都是围绕着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地位进行的。
第二,这是由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其他几个方面建设的关系决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贯通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之中。党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建设搞得好不好,最终会体现和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同时,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当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第三,这是在科学分析我们党执政的现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着重从思想和作风、体制和机制、方式和方法、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执政能力建设。应该说,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过去我们一直说,党的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新的伟大工程。现在我们可以进一步说,这项伟大工程是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贯通起来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既是推进这项伟大工程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
3.为什么说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
增强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做到居安思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决定》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这是汲取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联和东欧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这可以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始终面临的两个方面的考验去理解。
第一,复杂国际环境的考验。我们党面临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长期占优势的压力,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
第二,防止脱离群众的考验。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地位是建立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的基础上的。执政之前和执政之初,客观环境使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深感党群关系对于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广大党员、干部也都十分注意维护党的形象。但是经过长期执政,党群关系对党的生存的重要性不再显得像过去那样直接和紧迫,一些党员就容易懈怠,就会淡化党的意识和执政意识。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就是基于对党长期执政可能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提出来的警醒。
无产阶级政党要经受住以上考验,必须解决好两大任务:一是代表人民执好政、掌好权,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二是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前,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保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色,不断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前者关系到执政党的领导和执政资格问题,后者关系到党会不会变质的问题。与这两大任务相应,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解决好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4.为什么说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决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个论断揭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巩固党的执政
地位的重大意义。
我们党是人民群众实现当家作主愿望的工具。虽然我们党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但并不意味着党的执政地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党取得执政的资格,靠的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靠的是广大党员的奋斗牺牲,靠的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执政的基本规律看,人民的政治选择并不是一朝确定便永远不变的。执政党在多大程度上实践了它的执政承诺,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民的利益,人民就在多大程度上拥护和支持执政党。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执政活动和执政成绩的满意程度。我们说“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根本道理就在这里。
无数事实表明:一个执政党不管它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过去曾经多么强大,如果丧失先进性,在长期执政中漠视人民利益,甚至蜕变为既得利益集团,就会最终被人民所抛弃,党终归就要遭受曲折以至于失败。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道理,似乎一个政党一旦执政,它的执政地位就能固若金汤,传之万世。在这方面,无产阶级政党也不例外。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一夕之间垮台并失去政权,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5.怎样理解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民主、法制,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成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创造和达到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科学、民主和法制水平。从我们党的实践看,尊重和运用科学规律,发扬民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些重要思想不仅在党中央过去的文件中都分别提出过,而且也是我们党长期遵循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但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执政联系起来,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决定》还是第一次。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深刻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宝库的一大贡献。
这里很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根据《决定》精神,科学执政,就是党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领导人民制定法律,自觉带头遵守法律,采取措施保证法律的实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实践表明,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我们要在贯彻《决定》的实践中,结合新的实际,不断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不断探索和完善有利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既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又使党的执政实践不断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6.怎样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此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贯彻“四个基本”的根本指针。我们党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积累了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实践证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反映和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这“四个基本”,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保证全党坚定不移地贯彻这“四个基本”。
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贯彻“四个以”的工作布局。《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幢。为什么要提出这“四个以”的工作布局呢?(1)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决定》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是立足于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宗旨,着眼于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使命,在深刻总结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整个党的执政能力。《决定》把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确实抓住了要害。(3)随着党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正确处理党同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科学规范执政行为、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越来越成为我们党执政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根本道理就在这里。(4)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重要组织基矗广大党员是党执政的主体力量。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作用,这无疑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环节。总之,《决定》提出的“四个以”的工作布局,是从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符合我们的党情国情,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贯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总体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党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增强时代
意识,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特征,全面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紧紧跟上时代进步潮流,积极吸收和借鉴各国执政党的成功经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正确把握共产党执政应当遵循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和基本方法,增强执政实践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盲目性,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自觉运用执政规律的基础之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把创新作为长期坚持的治国理政之道,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因循守旧,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在探索前进中增长执政本领,在经受考验中提高执政能力,在开拓创新中提升执政水平。
7.怎样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首要和根本的问题,就是确立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决定》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样的执政党的角度,把“四个成为”确定为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这个总体目标,既与我们党以往确定的党的建设总目标相统一,又突出了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具备的品格和素质,从根本上回答了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的问题。展开一点说,党要“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主要讲的是党的执政宗旨,回答的是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党要“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主要讲的是党的执政方式,回答的是怎样执政的问题;党要“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主要讲的是党的执政作风,回答的是如何保持良好的执政形象的问题;归根到底党要“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执政能力建设的落脚点,回答的是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怎样才算合格的问题。可见,这是一个全面反映我们党的宗旨、性质和纲领,全面反映时代要求的目标,是一个充分体现我们党博大胸怀、深远眼光和雄心壮志的目标。按照这个总体目标的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地肩负起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执政使命。
8.怎样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决定》把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这五个方面的能力,确定为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并对加强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工作部署。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什么需要提高的是《决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呢?这里的关键在于,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客观反映了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我们党执政的要求。具体说来:第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就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二,我们党执政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历史责任,必须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目标。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储实现党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第五,我们党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进行执政活动的。党要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总起来看,执政能力建设的这五项任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和安全,覆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这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和部署,是站在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两个方面的,是~远瞩、深谋远虑的。
9.为什么说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
我们党执政,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十六大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决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是我们党作出的一个历史性选择,既是一个伟大创举,也是一个全新课题。当前,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再出现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片面追求速度等现象,尤其需要认真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适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方针和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能不能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10.怎样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努力做好“五个重视”?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工作重心,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解决薄弱环节上。《决定》不
仅强调了这样一个政策思想,还提出特别要做到“五个重视”。
关于第一个“重视”。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我们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稳定和完善支持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积极开拓农民增收的渠道和途径。要在国家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在深入挖掘农业和农村发展潜力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
关于第二个“重视”。提出要统筹区域发展,是要帮助欠发达地区发展,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家在扶持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发展方面还有政策选择空间,实际工作力度正在加强,包括加快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增加对这些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但缩小地区差距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
关于第三个“重视”。我国人口多,又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就业压力将会长期存在。当前,就业面临城乡双重压力,总量与结构互相困扰,新生劳力与失业人员彼此交织,社会稳定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和矛盾都与就业问题相关联。可以说,扩大就业再就业成了解决社会问题的首要任务。扩大就业再就业的政策取向是: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社会保障体系是防止因失业问题引发社会震荡的有效措施,是建立新型劳动就业体制的基本前提。从实际出发,我国的社会保障采取低水平、广覆盖的方针,力求通过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城乡贫困人口的生计问题。
关于第四个“重视”。当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群众对“上学难”、“看病难”等的反映比较集中、比较强烈。逐步改变这种状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完善政策,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在文化方面,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教育方面,要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农村地区,在这方面的投资正在大幅度增长。
关于第五个“重视”。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经济高速增长使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选择,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要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以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当前,我国人口出生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要下大气力加以解决。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的政策,是开源和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依靠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我国发展的资源约束将会得到缓解,生态环境质量将会得到改善。要加强监管、强化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抑制安全生产事故。
11.怎样理解《决定》对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提出的要求?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关键在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决定》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决定》指出,“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这是中央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职责。把握方向,就是引导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的方向,推动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谋划全局,就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从全局上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从总体上把握发展趋势,解决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提出战略,就是按照国家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提出和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战略举措。制定政策,就是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总方针、总政策和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的大政策,如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等。推动立法,就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从多方面着手,全面推进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就是通过党领导的各方面工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这六个方面,归结起来就是,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是把方向、抓大事、管全局。
《决定》在明确党领导经济工作主要职责的同时,也明确了政府管理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即: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决定》还明确提出:地方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经常性工作由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决策和管理。《决定》的这些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任务、重点和机制,也明确了政府决策和管理的范围、任务和职责,有利于规范党委和政府在领导经济工作方面的关系,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12.为什么说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
《决定》指出:“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它精辟阐述了共产党执政与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之间的内在统一和必然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坚持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作为执政的共产党,只有坚持执政为民,不断推进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坚持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通过党的领导体制来实现的,集中反映了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我们党为人民执政,也靠人民执政。只有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形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完成我们党的执政使命。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稳妥地加以推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我们党要在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践中,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进一步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13.如何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
我们党是代表人民执政、为人民执政的。成为执政党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并为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对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完全解决好。《决定》指出,要“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就是对权力运行进行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措施之一。
质询制,是指对领导干部就某些重大问题的处理过程、处理结果及其责任进行质问和询问的制度。质询一般在会议(党代会、人代会和基层群众大会)上进行,质询的主体可以是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普通群众。受到质询的领导干部必须回答群众的质询。问责制,是指在工作中出现了明显问题而就责任问题对负责的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调查和追究的制度。问责的主体是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通过调查明确了责任,就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包括党纪处分、政纪处分、降级、免职、撤职、开除公职以至法律追究等。罢免制,是指通过~而免除领导干部职务的制度。罢免与免职不同之处:一是前者是在党代会、人代会上通过~程序进行的,而后者由党委、政府和人大常委会作出;二是前者通常是针对明显不称职或者犯有严重错误的干部,后者通常是针对正常工作岗位变动或到龄退休的干部。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早已实施。在党内,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立这些制度,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次全会又再次强调。
实行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在我国特别是在党内还是新生事物,首先是要建立相关制度,明确规定实行质询、问责和罢免的对象、范围和程序,为正确开展质询、问责和罢免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努力通过勤奋工作、廉洁自律避免成为质询、问责和罢免的对象。
实行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只是强化对领导干部监督的措施之一,而要真正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还必须努力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当前,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高中级干部的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种现象必须坚决纠正。要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主动监督、事前防范,把监督的关口往前移,真正从体制和制度上保证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14.为什么要规范党政机构设置?
《决定》指出:要“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切实解决分工重叠问题,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这是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科学执掌国家政权,如何有效领导国家和社会,是一个需要努力探索和解决的大问题。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地方党委必须领导同级人大、政府、政协,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是明确的,毫无疑义的;党委必须决定重大决策和重要干部任免,这也是明确的,毫无疑义的。但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执政党的领导,我们党进行了长期探索,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也有不少教训。特别是曾经实行党委“一元化”领导体制,党委包办一切,造成党政不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大力推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立法、政府行政、政协参政议政的基本领导格局。但在这个基本领导格局之下,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职能如何划分,党委“重大决策”的范围如何界定,党委和政府职能重叠部分如何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特别是党委如何有效领导经济、文化等工作而又不代替政府的工作,等等,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没有完全解决好。比如,在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中,通常党委有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副书记和常委,政府有分管文化工作的副职;党委有分管农业工作的副书记,政府有分管农业工作的副职;党委有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和常委,政府有分管司法工作的副职,而且各自都有相应的工作部门,等等。在这些方面,党委负责同志和政府负责同志,党委工作部门和政府工作部门,在职责、权限的划分上不是十分明确,一个问题需要多头请示、多
头决策,增加了协调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发生了问题还无法追究责任。《决定》提出诸多举措,就是要减少以至克服上述现象,因而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首先是要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适当扩大交叉任职。具体说来,就是要根据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分重叠的实际,将政府相应副职吸收到党委常委会中来,或者由党委常委会成员兼任政府副职。同时,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设置,实行常委分工负责。这样,既能切实解决党政领导成员分工重叠问题,又能减少领导职数。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明确党委和政府各自的职责和权限,不是政府的所有工作都要党委决策,因而也不是政府的所有副职都要进入党委常委会。否则,会造成党委常委会的过度膨胀和新的党政职责不分。
规范党政机构设置,还必须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在明确党委和政府各自的职责和权限的前提下,属于党委职责权限范围的工作,党委设立相应的工作部门,政府一般不设立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属于政府职责权限范围的工作,由政府设立相应的工作部门,负责落实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党委不设立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凡不符合这个原则所设立的工作部门,予以撤销或合并。
15.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当务之急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愈益突出。一方面,文化事业总体实力不强,结构不合理,机制不健全,受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不少文化企事业单位缺乏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一些深层次问题和体制性障碍日益凸显出来。解决这些长期积累的问题,惟一的出路在于改革。《决定》指出: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加强和改革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是管方向、管干部、管领导班子建设、管重大事项决定。进一步转变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增强服务功能和自律功能,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积极培育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文化生产主体。
第二,以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增加国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在城市,要加大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就近、经济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在农村,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要大力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坚持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
第三,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尝壮大实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以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企业。要对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以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推进集团化建设,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微观主体,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第四,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统一文化市场管理规则,实行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严厉打击盗版、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不法活动,进一步整顿文化市场秩序。
第五,健全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步骤、有选择地扩大对外开放。探索建立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和先进技术,抵制腐朽文化,用好两个市尝两种资源的开放格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扶持一批文化企事业单位,做大做强一批对外文化交流的文化品牌,鼓励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文化产品出口份额,使我国文化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16.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储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决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对于我们党完成执政的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意义重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始终把握社会运动规律,把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我们党执政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尤其要看到,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这是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一个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在这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
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我国在这个关键时期能不能抓住新机遇、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根据《决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决定》围绕以上几个方面的任务,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政策思想和重要举措,我们要认真领会,切实贯彻。
17.为什么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
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发展越是处于关键时期,党的群众工作越是要加强。《决定》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这是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群众工作的新认识,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的明确要求。
第一,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作风粗暴,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还有的在处理同群众切身利益相关问题时,不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讲,还是在政治立场上出了偏差,在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出了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使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自觉性。
第二,要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聚和激励群众。所谓说服教育,就是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针对群众思想上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凝聚人心、疏导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所谓示范引导,就是要通过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榜样行为宣传群众、引导群众,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从而自觉地拥护和赞成党的主张。所谓提供服务,就是要把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同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尽力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第三,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做好群众工作,不仅要善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而且要善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这两个方面不可偏废。我们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不意味着对一些群众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其他问题,对一些群众提出的不符合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要求,对一些群众中出现的违法现象,可以放任自流。越是矛盾突出,越是问题复杂,越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分析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利益关系,正确认识自身利益及其实现途径,自觉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使群众能听得明白、听得进去,真正产生实际效果。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着力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本领,善于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做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工作,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和政府周围,共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奋斗。
18.为什么要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维护经济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决定》明确提出,要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这是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必然要求。
对外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年,我国经济贸易依存度已达60%,这意味着国际因素将更大程度地影响我国的经济波动。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既要保护、调节和控制国内市场,又要维护全球化了的民族利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经济安全的获得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但它的失去既可能产生于长期因素的积累,也可能来自于偶然的突发事件。经济安全涉及土地、水、能源、金融、财政和信息等很多方面,对我国来说,当前最为突出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金融安全,另一个是能源安全。
第一,金融安全。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如果出现系统性风险,波及面广,危害性大,必然危及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稳定,后果极其严重。现代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金融市场发育水平低,法律监管体系还不完善,银行呆账占贷款比重较大。同时,由于部门和地方利益驱动,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过热,带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交通运输紧张,给宏观经济的调控和运行带来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相继结束,市场保护措施进一步减少,对外资开放的领域进一步放宽,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金融领域的安全,积极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
第二,能源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增加,以及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形势趋于严峻:一是石油进口量增大。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二是能源进口渠道单一,容易受到热点
地区局势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来自中东地区,近80%的石油进口经过马六甲海峡。三是石油战略储备量有限。美欧日等国均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我国石油战略储备量有限,抗风险能力弱。我国要站在经济发展和~的战略高度,积极推进能源多样化和进口多元化,加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积极发展石油替代产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19.为什么说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
《决定》明确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是建立在对执政党建设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基础上作出的新论断。
《决定》在第一部分就科学地界定了党的执政能力,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从多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途径。只有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在增强执政意识、坚持执政宗旨、把握执政要务、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储整合执政资源、完善执政制度等方面下工夫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搞得好不好,都要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去检验,都要在党的执政能力上去体现。抓住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可以有力地带动党的各方面建设。正因为如此,《决定》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根据《决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定要贯穿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一定要贯穿到党的干部工作中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定要贯穿到培养和造就党的执政骨干的工作中去,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一定要贯穿到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工作中去,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一定要贯穿到党的制度建设中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一定要贯穿到打牢党执政的根基的工作中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定要贯穿到树立良好的执政形象的工作中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斗争。做好以上七个方面的工作,是《决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经常性工作。
20.怎样理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团结?
《决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全党的团结,加强党同人民的团结,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三个团结”紧密联系起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论断。
全党的团结,党同人民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和可靠保证。
我们党是执政党,全党的团结不仅是增强党的活力与战斗力的需要,而且关系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只有经过共产党的团结,才能达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只有经过全阶级全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党的团结,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是社会稳定、事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全党同志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党的团结,维护党的团结,增强党的团结。
党同全国人民的密切联系和坚强团结,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和改革时期也是这样。我们党是代表全国人民执政的,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全国人民与党同心同德,共同奋斗,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坚实基矗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维护国家的统一,才有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振兴。同时,广大海外华人、华侨都希望祖国富强,也是支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的大团结,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增强“三个团结”,核心是要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中央的权威,是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的保证。必须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这是党和国家的大局,是高于一切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自觉把党和国家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我们一定要自觉维护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三篇: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本次会议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出了深刻的阐述,自己做为一名共产党员,认真学习会议精神,贯彻执行有关决议,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实际行动争做“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利用所面临的难得机遇、正确应对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从而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也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能否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使广大干部经得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党的建设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整个干部队伍的理论素质提高了,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努力加强学习和实践,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理论素质,增强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各级干部要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从严要求自己,要在经济发展、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实际行动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模范,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正建设的模范,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模
范。
我们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广大人民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和良好的形象,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党的作风状况,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人民群众认识党、拥护党,不仅看党的纲领和宣言,看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否符合和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而且要看党是否有好的作风,看广大党员是否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看党和党的干部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党的形象好坏,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的为,决定着党的兴衰存亡。党的作风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就更加密切,党就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事业才会无往而不胜。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一致目标,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使我们的党永葆先进性,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四篇: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体会
刚刚闭幕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又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是这次全会的中心任务。全会做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我们党为迎接新考验、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曾召开多次全会专门研究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以上可以看出我们党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重大课题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探索。这次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是我们党走向更加成熟的标志。
我们党为什么对自身建设尤其是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如此重视?我认为:一是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执政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二是国际上一些政党丧失执政党地位对我们的深刻警示;三是总结我们党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四是我们党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挑战的根本出路。
总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我们全市食药监系统各级党的组织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的决定当作一项中心任务,深刻领会,把握实质,认真践行。要以四中全会的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学习贯彻中要把握好三个重点。一是要紧扣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科学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即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本系统、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加强对执政理论和执政规律的学习、把握和运用,积极探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学生无忧网)基本途径。三是要把学习四中全会精神与大力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统一起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体到我们部门,就是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维护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依法行政,优化政务环境,维护好党和政府的形象;富监督于服务之中,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在学习过程中,领导干部和党员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通过学习,努力提高四种能力。一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做到工作思路清晰,敢于探索,工作有创意、有创新、有特色。二是提高依法行政,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的能力。做到政务透明、行为规范、服务优良、打击有力、整治到位、食品药品消费环境安全。三是提高团结共事、统筹协调的能力。做到上下之间、科室之间、左右之间加强沟通、协作,与部门、社会之间加强公共关系,学会与人合作、共事;作为药品监管的领导机关,要多出主意,想办法,善于发现典型和问题,尊重基层药监部门的首创精神,正确指导他们的工作;作为食品监管部门,重在综合,关键搞好协调,充分发挥政府的“抓手”作用。四是提高推进工作,开创新局面的能力。当前,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方针、目标、任务已经明确,重要的是如何执行、推进,既要对目标任务有清醒认识,又要有推进工作的魄力和胆略。
第五篇: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s0100
——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
尊敬的党支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通篇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红线,体现了十六大精神,在解决加强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性课题中,既总结了历史经验,又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更着眼于长远未来,实现了历史性的创新。
一、实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众所周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最为突出的是它创造性地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课题,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我们党的建设是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解决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的任务。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课题。《决定》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新情况、新变化及新的未来,集中全党的智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执政党建设特别是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更为深刻、更为系统、更为全面、更为科学。首先,《决定》是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丰富发展。从江泽民同志提出执政党建设规律问题以来,我们党加强了这方面的学习、认识、调查、研究,集中全党的智慧,对执政党特别是我们党的建设规律有了新的深刻认识、洞察和把握,从而实现了理论的创新,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其次,《决定》是对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既分析了我们党执政环境和资源,又突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既总结了我们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和主要指导原则,又分析了我们党执政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既提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方略,又提出了我们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具体的五种能力建设;既提出了我们党的执政方略,又强调了我们党解决执政体制、机制和方式的问题;既总结了我们党执政的历史,针对当前的实际,又着眼于长期执政和长治久安,从而实现了理论创新,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
二、形成了全面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大纲
《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从八个方面第一次在党的执政能力的历史方位、定义、重要指导原则、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五种能力的建设内容及其保证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大纲,从而在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实现了全面创新和与时俱进。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我们必须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第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这是因为它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第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被科学定义为一种本领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第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不仅强调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而且特别强调以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指导思想的关键、重点、基础和要求,使整个指导思想深刻地反映出对党的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第五,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体系,更加坚持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还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概念。科学执政就是在反映和掌握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执政。民主执政就是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第六,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突出强调了“五种能力建设”、“四个新”和“四个更加”的要求,突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第七,党的全面建设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换句话说,就是要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保证。只有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第八,总结我们党执政以来和国外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提出我们党要作为执政党的六条主要经验,并将其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保持长期执政和长治久安的六条重要指导原则,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三、突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成效性
党的十六大在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并且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度概括为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付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的五种能力建设,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决定》对十六大的精神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从国际国内的实际出发,将十六大提出的五种能力建设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将十六大的五种能力具体化为“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就从根本上进一步突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成效性,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规律性,赋予了创造性,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把十六大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一是对国际国内新情况、新形势认识的深化和具体化。一方面我们要融入经济全球化,逐鹿世界多极化,面对科技进步、综合国力竞争思想文化激荡、敌对势力的存在、发达国家的压力;另一方面,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