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扶贫办主任在2011年度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关于“十一五”小结与“十二五”展望的发言

时间:2019-05-13 01:2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扶贫办主任在2011年度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关于“十一五”小结与“十二五”展望的发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扶贫办主任在2011年度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关于“十一五”小结与“十二五”展望的发言》。

第一篇:县扶贫办主任在2011年度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关于“十一五”小结与“十二五”展望的发言

县扶贫办主任在2011年度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关于“十一五”小结与“十二五”展望的发言

各位领导:

根据2011年度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活动的安排,我就我县“十一五”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十二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工作作如下发言,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

正。

县“十一五”期间被列为全省5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以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进而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牢固树立“大扶贫”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整村推进打基础、产业开发调结构、劳务输出抓增收、易地开发建新村”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开发,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基本经验

—我县扶贫开发项目总投资(不含群众投工献料折资)为15214.34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扶贫资金7139.8万元,占总投资的46.9%;部门整合资金5314.73万元,占总投资的34.9%;社会帮扶资金2759.81万元(含物资折款),占总投资的18.2%。通过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群众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对农民住房的改造、劳务输出、科技培训,贫困人口的观念意识得到了根本的转变,通过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推广,科技成果在种植、养殖、加工业等被广泛运用,贫困人口得到了实惠,经济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一)主要成效。一是贫困状况得到缓解。实施“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大量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部分村组整体基本解决温饱,贫困状况得到缓解。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基本解决1.6万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二是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村电力、乡村道路状况等有了明显改善,为解决温饱奠定了基础。三是贫困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各项社会事业有所发展。“十一五”期间是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经济总量普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968元,比的1152元增加816元,增长71%。全县贫困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卫生和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缺医少药状况得到缓解。四是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扶贫开发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且改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大部分地区“等、靠、要”的思想逐步消除,安居自满、小富即安、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逐步被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科技观念所代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增强。五是全社会齐帮共扶,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扶贫。中直、省直各扶贫挂钩单位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以送资金、送物资、送科技、送医药、支教等方式对我县进行帮扶,将救济式的输血扶贫朝着开发式的造血扶贫转变,为全县扶贫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六是异地致富见成效,劳务扶贫经济向产业化发展。通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缓解了贫困地区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提高了劳动者整体素质,增强了外出务工就业的机会,平均每年可增加现金收入近1200万元,务工人员人均增收0.5万元。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输出,实现了“走出一人,搞活一片,富裕一家”的目标。七是易地开发扶贫缓解了人地矛盾。易地开发扶贫坚持“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就地、就近、小规模集中和插花安置为主”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累计完成转移安置1100人,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二)基本经验。一是理清思路,为扶贫开发工作明确目标。县扶贫开发工作紧紧抓住“一体两翼”这一主线,以贫困村为主战场,贫困户为对象,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坚持“项目到村、资金到户”的方针,立足县情,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扶贫机制。一是投入方式的转变,由原来政府全额投资逐步转变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投资,逐步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二是做到三个结合。借整村推进重点扶持贫困村建设的东风,做到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培植相结合、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大力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指导工作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四是在整村(乡)推进工作中,上下应齐心协力,做到项目由县扶贫

办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指挥、统一采购、统一验收。五是在具体实施项目上,做到项目有规划、项目实施村群众干部有积极性、项目实施有目标任务、实施的项目有公告公示。二是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力求做到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时推进。县多年扶贫开发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才能逐步增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培育贫困群众

自我发展的造血机能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不仅是要尽快解决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要帮助初步解决温饱但温饱不巩固的贫困人口增加经济收入,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脱贫。县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确定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发动和组织贫困地区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一手抓解决温饱,一手抓巩固温饱,实现了解决温饱人口和巩固温饱人口同步增长,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普遍有所增强。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县在制定扶贫政策措施时,从少数民族众多,区域之间,尤其是南北发展差距大的实际出发,注重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和指导性。把少数民族集中、贫困面大和贫困程度较深的北部四个乡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进一步完善扶贫措施。四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扶贫攻坚。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把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扶贫攻坚的合力。在政府加大扶贫开发投入,认真组织实施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的同时,动员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积极参与挂钩扶贫,提要求、下任务。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五是严格监管,确保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规范运行。在新阶段的扶贫工作中,严格执行《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试行)》和《财政扶贫资金回补报账制》。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执行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效益。六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合力扶贫的氛围。县扶贫宣传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扶贫开发的文件精神,深入开展扶贫宣传,创造良好的扶贫开发舆论环境,营造全社会合力扶贫的氛围,促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以来,以《怒江报》和《扶贫动态》为主要阵地,紧紧围绕党的扶贫方针、政策、重大决策,开展整村推进、产业开发、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的宣传工作。重点宣传在扶贫开发实践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新经验,宣传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进人最为关键的时期。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村低保工程的实施,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边疆和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的原因,集少、边、穷为一体的边境民族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扶贫攻坚的任务依然很繁重,与其它地区贫困问题具有不同于一般贫困地区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自然条件恶劣,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我县大部分贫困群众居住于高寒阴湿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山高坡陡、岩石裸露、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多、耕地资源少、质量差,贫困人口人均基本生产资料占有量少,进一步拓展生产生活空间十分有限,发展后劲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受人口增长,自然灾害频繁的影响,特别是多年来不合理的耕作、毁林开垦种地等不合理开发,使贫困地区本来脆弱的生态遭到更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层日趋瘠薄,自然灾害更加频繁。如我县的四个扶贫攻坚乡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5%

以上。植被破坏严重,水资源逐步枯竭,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日趋减少的耕地资源、水资源、林地资源给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二)社会发育滞后的制约性仍较强。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些民族的社会发育处于原始社会残余形态阶段、奴隶社会阶段和封建社会阶段。这些民族中除个别民族的部分人口在党和政府集约性强力投入的推动下,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彻底改变外,少部分民族还保留或遗留着较多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科学文化素质低,信息闭塞,与现代社会的效率观念、生活形成有巨大反差。在这些地区开展扶贫工作极其艰难。如:我县的大部分村组都属于“直过区”范围,是从原始社会残余形态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现实现象。

(三)四个扶贫攻坚乡扶贫工作难度很大。县四个扶贫攻坚乡是我县少数民族集聚,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生存条件严酷,各种灾害频繁,加之长期不合理利用和人为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层瘠薄,畜牧草场退化,紫荆泽兰等有害植物危害日趋严重,不仅危及畜牧业生产,还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农民唯一的经济收入来源畜牧业逐步萎缩,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结构单一,致使贫困农民抗灾能力脆弱,返贫率极高。灾后返贫率大多在40%以上,个别重灾地方甚至高达70%以上。因此,实际解决这些贫困地区扶贫问题的工作难度高于其它任何一个乡镇。

(四)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成果的“双重”任务艰巨。末,我县贫困人口还有6.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0.8%。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人均资源匮乏、社会发育程度低的地区。此外,解决温饱不稳定,平常年景返贫率多在15%以上,灾年有些地方高达33%以上。“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的现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五)基础设施等突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加上资金投入有限等,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少,水利、交通、能源设施落后,大部分群众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部分村组不通电、不通公路、不通广播电视、人和大小牲畜饮水困难等。因此,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奠定稳定解决温饱和发展基的任务十分艰巨。

(六)扶贫资金总量投入不足。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扶贫资金来源少,总量投入不足,且部门之间条块分割,有限的扶贫资金没有形成合力,使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在国家财力还不宽裕的情况下,资金投入上已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由于地方财政十分困难,扶贫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很难落实,广大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扶贫任务还很艰巨。

(七)扶贫难度不断加大。我县的绝对贫困人口,自然生存条件更差,发展机会更少;低收入人口解决温饱的标准低,不稳定,经不起灾害的打击和市场的波动。虽然扶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局部地区的扶贫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也发生了变化:(1)贫困面小了,扶贫攻坚的难度大了。新时期扶贫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剩余贫困人口分布越来越分散,扶贫对象由一些较大的地域变成分散的村组和农户,扶持对象更为具体。(2)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虽然有较大改善,但不平衡问题相当突出。(3)市场环境的变化,给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困难。(4)农产品销售使农户很难靠农业生产来提高收入。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扶贫方针,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帮助扶贫对象增加收入、缩小发展差距作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整村推进打基础,产业开发调结构,劳务输出抓增收,易地开发建新村”的扶贫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和易地搬迁工程,积极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项目,进一步推进村级农村互助资金和小额信贷扶贫,竭力缓解各类返贫现象。通过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优先解决温饱与实现稳定脱贫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产业带动原则。四是坚持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有效衔接的原则。五是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扶贫、外部援助相结合的原则。六是坚持进村入户的原则。七是坚持提高贫困户收入与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相结合的原则。八是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重点工作

2011年-2015年县扶贫项目规划总投资53119.6万元。争取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资35184.6万元,其中整村推进投入14500万元,易地扶贫开发项目投入11430万元;茅草房改造工程投入5560万元,产业发展项目投入3234.6万元,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投入46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7935万元。(详见县2011-2015年扶贫攻坚工程规划资金汇总表)

1.整村推进工程。规划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290个,总投资203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145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5800万元。根据项目点的实际情况,主要对村间道路硬化、人畜饮水、通电工程、通路工程、能源建设、广播电视、文化活动室及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种养业等进行扶持。

2.易地搬迁工程。规划实施易地搬迁3810户11600人,项目总投资19.50万元。户均建盖面积不低于100㎡的一层安居房,按照每平方米造价500元,每户投资5万元计算,3810户共需投资19050万元,其中每户争取省级补助3万元,每户群众自筹或投工献料折资2万元。同时完善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3.茅草房改造工程。规划实施茅草房改造工程5560户,户均建筑面积不低于7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8340万元,其中省补资金556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780万元。

4.产业发展工程。项目总投资4969.6万元,其中省补资金3234.6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735万元。

(1)贫困村互助资金5年100万元/年=500万元;

(2)信贷资金5年100万元/年=500万元;

(3)产业开发:

——核桃种植16000亩,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12万元;

——草果种植8000亩,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92万元;

——漆树种植8000亩,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6万元;

——花椒种植4000亩,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9.6万元;

——龙竹种植4000亩,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0万元;

——油茶果种植25000亩,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75万元;

——生猪养殖25000头,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250万元;

——发展山地养鸡160000只,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40万元。

5.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共计转移培训1250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9000人,技能培训3500人,投入省级财政资金460万元。

6.社会事业发展工程(在整村推进项目中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县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着扶贫标准低,已脱贫人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相当薄弱,部分贫困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质的改变,贫困村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观等困难和问题。因此,扶贫开发将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将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解放思想、负重拼搏、服务人民、率先发展”的精神,坚持不懈的把扶贫开发事业推向前进,为经济社会实现率先发展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关于“十一五”发展问题的发言

根据市委常委会议的安排,我就“十一五”发展问题,先作个发言。明天下午,陈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贯彻。“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长远来看,“十一五”规划极其重要。它是本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规划。2006年至2010年,绝非平平常常的5年,而是我市现代化事业必须大有作为的5年。因为到“十一五”末,20年战略机遇期就过了一半。“十一五”干得怎么样,事关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走向,事关我市在20年战略机遇期是留下遗憾还是宏图大展。如果规划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导向性强,对今后发展机遇和挑战分析得透,战略目标定位准,那么总体思路就清,工作抓手就明,对于切实抓住并且用好战略机遇期,加速奋力崛起、推进我市跨越式发展和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召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8月8日至11日,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重点研究了我省“十一五”发展问题,为我们做好“十一五”规划指明了方向,拓展了思路。我市自去年底开始,依托国家发改委中咨公司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平台,开展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规划纲要(草案)及其八个分报告已经出炉,下午大家将重点讨论规划纲要(草案)。下面,我就“十一五”发展规划,讲四个问题。

一、“十一五”发展环境和目标的确立

在即将跨入的“十一五”时期,我们将面临什么样的宏观环境?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这是我们规划首先要认真研究和明确的问题。

(一)“十一五”规划面临的形势。从大环境看,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贸易和投资的恢复构成全球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进一步加速。我国在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将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经过改革开放26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生产总值已跨越1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超1000美元,进入了经济加速增长的惯性阶段。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市场需求加速扩张,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WTO规则全面接轨,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将进一步缓解,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将进一步增强。所有这些,都为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从自身看,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经济加速增长的态势开始形成,工业化加速推进的特征初步显现。今后一段时期,依托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自身条件,我市长期集聚的能量必将加速释放,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从政策环境讲,我市是国家、省希望发展、支持发展的地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加大对老工业基地的扶持,将从概念层次进入实质性阶段,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将对我们的发展更为有利。在“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宏观调控中,我市产业发展方向与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十分吻合,壮大优势产业、加强薄弱环节存在很多机遇。安徽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使我市在华东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立足资源、区位和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承接产业转移、谋求联动发展等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从物质支撑条件讲,“十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300多亿元投资,加强了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建设;"3671”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使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增强,已经具备了在新的起点谋求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

就不利因素而言,主要是:一是工业化的差距。我市总体水平处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主要是总量还不大,结构还不优,竞争力还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较少,经济结构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主要靠拼资源,节约式发展还没有建立,循环经济还没有真正走上轨道。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大。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人达2572元,只有城镇居民收入的34.8%;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空间有限,城乡差距较大;农村还有2万绝对贫困人口和7万低收入贫困人口。三是经济外向度偏低。“十五”以来,开放步伐逐年加快,但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仍未改变。2004年,全市经济外向度仅为1.5%,外贸出口额占全省比重不足1%;与全省全国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四是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我市尚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2003年城市可持续发展度为0.512,距“基本可持续型”(发展度0.70--0.80)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生态环境建设压力加大,以煤矿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形势更加严峻。五是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我市正处于劳动力增长的第二高峰期,目前全市离岗职工人数7.5万人,因农村城镇转型、农民进城务工新增就业人员约3万人,“十一五”

期间全市将面临10万多人的就业压力。而且增加就业岗位的难度在于,一方面国有企业比重大,人数多,压力大;另一方面集体、个体等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比重太小,容纳有限。

(二)“十一五”目标的确立。初步提出“十一五”的规划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5.1%,到2010年达到500亿元,人均达到2466美元,财政收入70亿元,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实际工作中要按照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确定的奋力崛起“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即到2007年要实现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分别达到430亿元和55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到2010年再翻一番。同时,在确定“十一五”发展目标时,不仅要追求经济的较快增长,还必须统筹社会的和谐发展。要综合考虑三个层面:一是经济层面。除了总量、人均和速度目标外,还要包括反映经济结构改善、工业化水平提高、增长方式转变、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容的指标。如三次产业比例、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投资率、消费率、经济外向度、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万元GDP能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等。二是社会层面。包括城镇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水平、社会公共事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三是制度层面。包括市场化程度、市场体系、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指标。这几个层面的目标,都需要在规划中加以体现,特别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立健全定性或定量的具体指标,形成一套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目标体系,以引导各方面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奋力崛起和跨越发展进程。

(三)目标提出的主要依据。第一,充分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任务是:第一步到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300美元;第二步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第三步到z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美元以上。现在看,第一步战略目标可以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前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充分体现奋力崛起的主题。要实现奋力崛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主要经济指标要尽快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实现这一要求,“十一五”至关重要。“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发展得更快一些,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撑。我市经济自2001年出现6.7%的增长“拐点”之后,至今已有3年的上升期,GDP呈逐年加速态势,“十五”前四年GDP年均增速达到12.6%。根据未来宏观环境发展的趋势和宏观调控的机遇,我市“十一五”期间所处的环境比“十五”更有利,应当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周期性来加快发展,争取有一个更快的速度、更高的质量。所以,“十一五”GDP年均增速安排为15.1%是可行的。一是二产支撑。二产“十五”前四年年均增速13.2%,“十一五”期间初步安排为18.7%,是留有余地的。从大项目支撑看,“十五”期间仅有张集煤矿、洛河电厂1号机组、田家庵电厂3号机组技改、淮化“1830”工程等大项目竣工投产,加上今年投产和即将投产的张集北矿、田家庵电厂技改二期工程,数量有限;而“十一五”期间仅现在在建的就有8对新矿、5大电力项目、10万吨浓硝酸技改以及即将开工的120万吨甲醇及转化烯烃项目,这些都能在2007年前后相继竣工投产,到2007年煤炭产量达到7600万吨,到2010年达到11220万吨,均价按350元/吨计算,销售收入2007年为266亿元,2010年为392亿元,其增加值分别为96亿元、149亿元;发电装机总规模到2007年达900万千瓦,到2010年达1000万千瓦,上网电价2007年按0.3元/千瓦时计算,2010年按0.35元/千瓦时计算,到2007年电力工业销售收入为93亿元,2010年为283亿元,增加值分别为36亿元、108亿元。所以,实现二产年均增速18.7%的目标是有把握的。二是三产支撑。三产“十五”前四年年均增速9.1%,“十一五”期间初步安排为12.0%,是积极可行的,主要基于工业化的带动、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山南新区开发等因素形成新的第三产业群,如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贸物流业、房地产业等,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对消费的拉动等因素。三是一产支撑。一产“十五”前四年年均增速5.9%(有2003年农业遭受特大洪灾因素),“十一五”期间考虑到我市农业的有限发展潜质和气候等不确定因素,坚持在“十五”基础上平稳增长,初步安排年均增速为6.0%。从以上的分析看,我们不仅能够确保完成规划目标,而且翻两番的目标通过努力也是能够实现的。

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导向

“十一五”发展规划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为主调,以建设循环型工业体系为动力,以产业化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为途径,以防治环境污染、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支撑,全面实施“3671”行动计划,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从战略层面深入思考,进一步完善和确定发展战略,给未来五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更加清晰的定位。“十五”期间,我市实行了重大项目带动、科教兴市、大开放、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基本战略思想,必须切实坚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实现省委郭书记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的新理念,如何深化和发展既有的战略思路,进一步抓住我市未来五年的主要矛盾和发展方向,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从这个角度上讲,我想有五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是坚持重大能源项目带动发展战略。能源是我市立市的根本,是我市的基本市情,离开了能源,就谈不上崛起。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开发战略,是未来我市加快崛起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坚持重大能源项目带动战略,强化工业立市的基础,与王省长提出的工业强省理念是一致的。通过重大能源项目带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煤电化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能源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带动力,增强我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是坚持东向发展战略。实施东向发展,是对我市大开放战略的深化,也是对区域发展定位更准确的把握,目的在于融入长三角、推进大开放,借力长三角、促进大发展。接轨长三角,就是接轨开放、接轨国际、接轨发展;就是要知己知彼,找准对接点,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就是要凝聚自身优势,以资源换项目,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借力发展,借梯登高;就是要实现与长三角地区市场相接、体制相融、产业联动、人才互通,重点围绕交通网络、信息平台、产业发展、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错位发展。

三是坚持创新推动发展战略。创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不足的市来讲,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现在,国家已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将迈出实质性步伐,我们必须把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推动崛起的战略性举措来认识和对待。加快创新,既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把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更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

四是坚持城市化带动发展战略。“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把握城市化发展方向,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做强做大中心城区,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吸纳力。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服务配套的要求,加快发展小城镇,带动二、三产业发展,以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开辟农民收入来源,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将是我市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我们必须改变就“三农”论“三农”的思维定势,把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安排、重点扶持。统筹城乡发展,核心任务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城乡配套改革,着力解决农业生产力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十一五”发展的重点

(一)锻造工业脊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市“十一五”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要完成“十一五”战略目标,必须壮大一批优势工业骨干企业,发展一批具有支撑作用的工业产业集群,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项目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对外开放的桥梁,是经济结构调整的载体。抓住了重大项目建设就抓住了发展工业的“牛鼻子”。因此,项目建设始终是贯穿“十一五”的主线。项目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培育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来进行,要紧紧围绕“3671”行动计划来规划,狠抓重大项目的开工率、投产率、成功率,全力推动“资源转化、产业转优、城市转型”。要按照集群发展模式,大力培植优势产业群。产业集群的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首先提出,是指特定经济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以及相关机构的集合。中小企业也要实行集群式发展。产业集群有两层涵义,一是相同产业及其产业链的聚集,二是产业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产业群向上延伸到原材料、设备零部件、生产服务设施的投入供应商,向下延伸到销售网络、客户和环保产业,侧面延伸到中介机构、金融部门、科研院所、培训中心等。产业集群的核心是主导产业,特点是有强劲的竞争力。集群式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我市“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要培育和扶持产业集群式发展。要由发展单个旗舰式企业向培育舰队式产业集群发展,由单个产品、单个企业向系列产业、工业园区发展,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着力培育煤炭产业群、电力产业群、煤化工盐化工产业群、生物医药产业群、机械电子产业群、纺织服装产业群,提升综合竞争力。还要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谋求诸如煤化盐化一体化的圈域化发展途径,形成与周边地区产业联动发展的经济带、经济圈。

(二)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统筹的思想、市场的办法、工业的理念,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主攻结构调整。按照区域化布局、结构化调整、规模化生产的要求,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十一五”要在培育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交易市场方面下功夫,着力实施“5118”工程。大力实施农副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延伸,大力延伸稻米深加工、面粉深加工、养殖业深加工、蔬菜深加工、水果深加工等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完善各种利益的联结机制,放手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村经纪人和运销大户,不断提高农业化生产经营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植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四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不断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围绕名特优新产品、大宗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建设,积极指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名特优农产品。

(三)实施东向发展,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加快我市奋力崛起的主轴线。前不久,市委召开的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对我市东向发展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必须在“十一五”规划中进一步确立其战略地位和实现途径,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一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十一五”时期,继续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以融入“长三角”、渗入“珠三角”、面向日韩为重点,牢牢把握抓住新一轮世界产业调整重组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机遇,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好结合起来,力争总量上有较大的跨越,质量上有明显的提升。要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突出制造业利用外资,注重一些产业的整体承接和链式化招商。二是继续办好开发区。“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强化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火车头”的作用,按照“区域集中、投资集约、产业集聚”的思路,突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主题,壮大韩国工业园、万向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和益益乳业科技园等一批园区的规模和实力;突出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升园区的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突出促进协调发展的理念,优化配套建设。三是继续优化发展环境。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新的发展,必须有好的环境。好的环境对外是竞争力,对内是亲和力;差的环境对外是排斥力,对内是破坏力。新一轮的竞争,说到底是环境的竞争,是综合素质、效率、诚信水平的竞争。“十一五”要继续把治理、巩固、提升、创优发展环境当作加快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视为一项重要职责,深入分析,研究对策,大力营造法治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信用环境、人才环境、人居环境。四是继续扩大对外贸易。未来五年,应把扩大对外贸易,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加快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和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和国际化经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拓宽我市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

(四)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十一五”时期是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和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一个地方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如何,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我们要向更高战略定位、战略目标迈进,就必须在深化改革上做文章。一是突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十一五”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解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深化其它领域改革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明确哪些是政府做的,哪些是政府引导、鼓励市场主体做的,哪些是政府限制做的。要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大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使政府真正成为优质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经济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二是深化国企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产监督的有效性,重点是建立健全权责明确、管理规范、上下协调、精干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考核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目标、重点和方向,完善国有资本有退有进、合理流动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和并购等手段,积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采取资产拍卖、优化重组等有效方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实现产权置换到位,职工身份置换到位,经营机制转换到位。三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法律效应。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积极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扩大对民营资本开放的领域,引导民营资本加快涌入,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平等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五是加强市场监管。“十一五”期间,重点是健全市场规则与加强市场监管,加快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各类中介机构,建立统一、公正、竞争、开放的市场经济秩序,为进入市场的所有经济主体提供一个信用高、可预期、透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在市场内自由流动与配置。

(五)推进节约型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市在建设“三大基地”过程中,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通过节约型发展,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的发展思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坚持节约型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厉行资源节约。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实行资源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把厉行节约体现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领域,体现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管理等各个环节。大力节约能源,推进清洁生产,大力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产生量,积极推进节水、节电工程,提高全社会节约意识,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加大能源综合利用,提高煤炭回采率。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从根本上减“三大基地”建设所产生的环境压力,“十一五”期间,必须着力抓好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十大工程建设,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永续利用;必须加快瓦斯、粉煤灰、煤矸石、矿井水和余热余能等循环利用;必须全面实施生产过程污染控制,实现废物“零污染”排放。三是推进技术创新。这是推行节约、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益提高的基础上。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炭的加工转化率。有关资料显示,煤转电效益可增加5倍,煤转化工效益可增加10倍多,煤转油效益可增加20倍。“十一五”要在煤炭深加工上有更大突破,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六)坚持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社会转型,是“十一五”时期的显著特点;社会和谐,是“十一五”发展的重要目标。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县区发展。要把加快城市化进程摆到重要位置,着力加快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防洪保安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辐射功能,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启动山南新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外环线、引江济淮、农村通达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力争实现“四城联创”的目标。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改善农村面貌,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就业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要加强分类指导,发展特色经济,激发县区经济活力。高度重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切实解决好城镇拆迁、土地征用、农民工工资、企业改制重组中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二是强化公共服务。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积极整合教育资源,着力解决好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职业教育滞后等问题;健全公共卫生预防控制、应急处理、医疗救治机制,扩大公共卫生体系的覆盖面,推进新型农村医疗制度建设,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加强文化大市建设,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提高市民素质。三是努力扩大就业。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继续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加强政府对就业的培训、指导和服务,提高劳动者素质,统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城市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四是健全社会保障。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努力在参保覆盖面、统筹层次和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上有新的提高。加大城市和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初步形成社会保险、救济、福利和互助等相结合、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加强公共安全。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方案和应急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六是加强生态保护。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坚持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建则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加快生态市、县区、村镇建设,加强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污染防治,完善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力争生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努力开创“十一五”工作新局面

规划“十一五”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十一五”工作的开始。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凝心聚力,善谋实干,在实施上下功夫,在落实上见成效。从现在起,我们必须着眼于“十一五”,拧成一股劲,鼓足一股气,形成一盘棋,敢于进取,勇于争先,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以高涨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实现“十一五”跨越式发展。

一要求真务实。规划的过程就是一个求真务实的过程,求“十一五”发展之真,务“奋力崛起”之实。谋长远,深研究,重实施。具体到战略层面,就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把握规划的战略性,既有近期目标,又有远景考虑;在技术层面上,把握好战略性和操作性的关系,合理安排发展时序、项目梳理、时空调控、措施配套;在操作层面上,目标任务要明确,保障措施要可行,对重大问题、战略任务、关键领域、重要政策、重大项目要深入透彻,切实增强规划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要克服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现象,防止流于形式,对规划目标和重点工作要一项一项地抓,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要科学决策。决策的过程就是一个发扬民主、启动民智、集思广益的过程。制定和落实好“十一五”规划和各项目标任务,必须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贯穿于规划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在全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健全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提高决策透明度;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安排,要广泛听取意见,由集体讨论决定;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决策,必须进行听证和公示,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建立和完善决策后评价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决策失误的纠错改正机制。

三要强化效率。好的发展思路、好的发展措施,必须高效实施。决策过的事,要坚持“快干”,立说立行,说干就干,一天也不能耽误,一刻也不放松,始终有一种食不甘味、寝不安食的责任意识,始终有一种不甘落后、奋发向上的争先精神,不用扬鞭自奋蹄,全力抢拼,奋力赶超。要坚持“真干”,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多做少说、只做不说。要坚持“苦干”,对工作中认准的目标,要有一抓到底的盯劲、一以贯之的韧劲、一鼓作气的狠劲,绝不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精神成为自觉行动,真正做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发展能力,提高工作水平,努力开创“十一五”发展的崭新局面。

第三篇: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的发言

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围绕会议主题,结合工作实际,我和大家交流三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坚定不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战略的地位显著提升: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新发展理念、中央三大攻坚战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生态文明都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文明的内在关系,更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对此,我们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要学深悟透强理念。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科学路径。要履职尽责敢担当。主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动企业依法落实主体责任,推动公众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汇聚形成全社会共建美丽XX的强大合力。

二、“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坚定不移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此,我们要科学统筹推进。充分把握我县实际,以及“双碳”工作的阶段性特点,以短期目标的完成支撑远景目标的实现,掌握好推进节奏和力度,有阶段性、有步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把好项目准入关。全面落实能耗“双控”约束目标,加强重点用能企业预警调控,开展节能监察活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要助推绿色低碳发展。拓展“两山”转化通道,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和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推动产业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升级。

三、“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坚定不移推进美丽XX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当前,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三大战略、八大行动”重点任务,以实施美丽赣州行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对此,我们要狠抓环境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认真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力争XX完成全部信访件整改销号工作;深入实施“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大力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松材线虫病防治,抓好裸露山体增绿复绿等工作。要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县城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XX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XX以上,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均为XX,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XX以上,不断提升优美生态环境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要持续擦亮“绿色名片”。充分发挥XX绿色生态资源优势,不断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省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在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的发言

在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中央8号文件下发后,我们即召开常委会组织市四套班子及有关部门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贯彻。我们总的体会是:一要认清大形势,认清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认清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日益加大的严峻形势;二要把握总要求,就是“四个必须”、“六个更加注重”;三要用足好政策,包括这次省委、省政

府即将出台的18条;四要干好自己事,也就是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努力扩大“三大需求”、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增长,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并为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能够适应更强竞争的持续快速

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市委、市政府就近期工作排出了30项重点,并明确了牵头人和责任单位,其中在“保增长”这个首要任务上,主要着力点就是围绕扩大“三大需求”来展开。

一、坚持不懈增加有效投入,努力发挥投资对增长的主力作用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驾马车,对黄山发展来说这是最主要的动力、潜力,但目前力道不够。1~7月份,我市完成投资总额尽管位居全省第八,但增速却不尽如人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有我们工作上的原因,也有现有企业扩张能力弱、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接续少、工业招商大项目缺等原因。贯彻中央8号文件,当务之急、要中之要就是坚持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融资金、以招商兴产业、以投资促增长,更加扎实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千方百计扩大投资,不留发展缺口,不拖全省后腿,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投资总额超过330亿元。

第一抓好规划。规划的领先是最大的领先,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高品位的黄山资源,高定位的发展要求,尤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的规划;三条高铁即将建设所带来的全新时空,需要对现有规划进行相应调整、深化;一些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缺乏规划,需要制定并付诸实施;原有一些规划深度不够、操作性不强,也需要修订和完善。再加上其他原因,今年以来我市少上、慢上项目30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资增长。因此,抓紧编制和完善相关规划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今、明两年,我们将修订、完善和编制包括市域南部城镇群规划、四县总体规划(修编)等覆盖市、区县和乡镇的总体规划,市新火车站前广场区域规划、南部城镇群综合交通规划等近期重点建设节点规划,市经济开发区总规调整、自驾车游总体规划等城乡发展专项规划,省级及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城乡特色风貌规划等城乡风貌

整治规划在内的35项规划,今年力争完成31项,明年完成4项。这些规划一旦付诸实施,将会有利于形成“战略引导规划、规划牵引项目”的良性机制,从而有力有序地推动全市的投资和建设。

第二抓好项目。当前我们的重点就是着力抓好155个省“861”项目和548个投资超1000万元的市“十大工程”项目。续建推进一批,强化对黄山机场改造等477个在建项目的协调调度服务,力争完成更多的工作量。开工新建一批,确保后四个月再有55个项目开工,特别是全力争取三条高铁年内在我市举行开工仪式。竣工投产一批,在抓好沿浦金属等20个已竣工项目运营投产的同时,着力加快赛力特电源等76个项目建设,确保年底全部竣工。对接争取一批,争取月潭水利枢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与开发利用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谋划储备一批,目前我们初步谋划了五大类投资额千万元以上项目1097个、总投资2506亿元,但总体质量

不高。主要表现在:深度还不够,达到可研报告和项目建议书程度的项目只有147个、投资431亿元,仅占%、%;结构还不优,工业类项目只有223个、投资亿元,仅占%、%;工作还不实,停留在简介和概念阶段的项目有940个、投资亿元,占了%、%。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项目编制工作,增加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四区建设”和“四大体系”构建,继续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的储备项目拿得出、对得准、列得上。

第三抓好招商。我市项目70%以上来自招商,投资70%以上来自引进,引进70%以上来自长三角。“三个70%”的现状,决定着招商引资对黄山来说,是第一抓手。我们的路径是从五个方面着力:一是资源招商。重点推出茶叶、茶干、茶油、啤酒、矿泉水、枇杷、蚕桑和盆景、徽州“四雕”、祁瓷、矿产等30个特色优势资源项目,有针对性引进一批目标客户。二是以商招商。依托浙

江、温州、福建三个商会,并在1200家外来企业中重点选择100家有规模、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通过优质服务和政策激励,鼓励他们增资扩股、引进更多的上下游项目。12全文查看

第五篇:在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中央8号文件下发后,我们即召开常委会组织市四套班子及有关部门进行了初步的学习贯彻。我们总的体会是:一要认清大形势,认清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认清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日益加大的严峻形势;二要把握总要求,就是“四个必须”、“六个更加注重”;三要用足好政策,包括这次省委、省政

府即将出台的18条;四要干好自己事,也就是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努力扩大“三大需求”、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增长,确保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并为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能够适应更强竞争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市委、市政府就近期工作排出了30项重点,并明确了牵头人和责任单位,其中在“保增长”这个首要任务上,主要着力点就是围绕扩大“三大需求”来展开。

一、坚持不懈增加有效投入,努力发挥投资对增长的主力作用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驾马车,对黄山发展来说这是最主要的动力、潜力,但目前力道不够。1~7月份,我市完成投资总额尽管位居全省第八,但增速却不尽如人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有我们工作上的原因,也有现有企业扩张能力弱、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接续少、工业招商大项目缺等原因。贯彻中央8号文件,当务之急、要中之要就是坚持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融资金、以招商兴产业、以投资促增长,更加扎实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千方百计扩大投资,不留发展缺口,不拖全省后腿,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投资总额超过330亿元。

第一抓好规划。规划的领先是最大的领先,规划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高品位的黄山资源,高定位的发展要求,尤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的规划;三条高铁即将建设所带来的全新时空,需要对现有规划进行相应调整、深化;一些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缺乏规划,需要制定并付诸实施;原有一些规划深度不够、操作性不强,也需要修订和完善。再加上其他原因,今年以来我市少上、慢上项目30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资增长。因此,抓紧编制和完善相关规划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今、明两年,我们将修订、完善和编制包括市域南部城镇群规划、四县总体规划(修编)等覆盖市、区县和乡镇的总体规划,市新火车站前广场区域规划、南部城镇群综合交通规划等近期重点建设节点规划,市经济开发区总规调整、自驾车游总体规划等城乡发展专项规划,省级及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城乡特色风貌规划等城乡风貌整治规划在内的35项规划,今年力争完成31项,明年完成4项。这些规划一旦付诸实施,将会有利于形成“战略引导规划、规划牵引项目”的良性机制,从而有力有序地推动全市的投资和建设。

第二抓好项目。当前我们的重点就是着力抓好155个省“861”项目和548个投资超1000万元的市“十大工程”项目。续建推进一批,强化对黄山机场改造等477个在建项目的协调调度服务,力争完成更多的工作量。开工新建一批,确保后四个月再有55个项目开工,特别是全力争取三条高铁年内在我市举行开工仪式。竣工投产一批,在抓好沿浦金属等20个已竣工项目运营投产的同时,着力加快赛力特电源等76个项目建设,确保年底全部竣工。对接争取一批,争取月潭水利枢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与开发利用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谋划储备一批,目前我们初步谋划了五大类投资额千万元以上项目1097个、总投资2506亿元,但总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深度还不够,达到可研报告和项目建议书程度的项目只有147个、投资431亿元,仅占13.4%、17.2%;结构还不优,工业类项目只有223个、投资261.4亿元,仅占20.3%、10.4%;工作还不实,停留在简介和概念阶段的项目有940个、投资2017.3亿元,占了85.7%、80.5%。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项目编制工作,增加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四区建设”和“四大体系”构建,继续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的储备项目拿得出、对得准、列得上。

第三抓好招商。我市项目70%以上来自招商,投资70%以上来自引进,引进70%以上来自长三角。“三个70%”的现状,决定着招商引资对黄山来说,是第一抓手。我们的路径是从五个方面着力:一是资源招商。重点推出茶叶、茶干、茶油、啤酒、矿泉水、枇杷、蚕桑和盆景、徽州“四雕”、祁瓷、矿产等30个特色优势资源项目,有针对性引进一批目标客户。二是以商招商。依托浙江、温州、福建三个商会,并在1200家外来企业中重点选择100家有规模、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通过优质服务和政策激励,鼓励他们增资扩股、引进更多的上下游项目。

三是地块招商。围绕市中心城区、市经济开发区、新安江沿岸、太平湖周边4个重点地区以及西递、宏村、呈坎、潜口、唐模、棠樾、雄村、东黄山等8个重要节点,推出68个优质地块项目,力争实现项目选择最优化、土地收益最大化。四是园区招商。立足十大园区特别是其中的八大工业园区,按照“三个集中”和“三个围绕、一个不上”的原则,力争在新型包装材料、绿

色食品精深加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茧丝绸服装、新型精细化工等六大产业上再引进200个以上项目,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五是瞄准大企业招商。紧紧盯住国内外500强企业和拟与我省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的136家中央企业,了解动向、明确取向、把握对接方向,力争有一批企业落户我市投资发展。同时,建好全市互通共享的客商信息库、在谈项目库、推介项目库和招商信息网“三库一网”,把招商基础工作夯得更实,以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第四抓好机制。我们重点是建立并完善七个方面的项目工作机制。生成机制,我们每年将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项目前期工作,谋划编制一批重大项目,努力做到可报可批可建的程度,实现项目的梯次推进和滚动发展。责任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份责任”,特别是对33位市级领导牵头联系的138个项目,抓好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头。协调机制,联系项目的市级领导和责任单位逐月、逐季开展调度,对招商引资项目每周一会审,形成各方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服务机制,全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流程,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创造良好条件、提供良好服务。督查机制,对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每旬一督查,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明察暗访,实施全程监督。通报机制,对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每月一通报,强化工作推进,促进项目实施。考评机制,把“十大工程”项目建设纳入区县和市直部门目标管理考核范畴,安排1000万元奖励和推动“十大工程”项目建设。

总的来说,在扩大投资问题上,我们主要是坚持以上所说的规划、项目、招商(也包括融资)、机制“四位一体”,去推动投资、扩大投资,进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相互促进、实现在应对危机中加快国民经济转型升级。

二、坚持不懈发展旅游经济,努力发挥消费对增长的拉动作用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驾马车,但对黄山来说,这驾马车主要是外向的、外在的,主要是靠吸引境内外游客所形成的旅游消费来实现。1~7月份,全市共接待游客1111.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9.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2%、3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0.47万人次,增长7.6%;创汇1.17亿美元,实现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内游快速增长、入境游恢复增长。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黄山旅游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牢牢把握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后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趋势和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立足得天独厚的山水、文化、生态、物产、区位、品牌优势,充分发挥纪念小平同志“黄山谈话”30周年系列活动的政治效应和后续效应,以争取设立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动力,以加快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契机,既立足当前又从战略上谋划好黄山旅游业的大发展,大力推进“五大转变”,明确“十个着力方向”:一是打造精品景区景点,主要是抓好国家5a级景区黄山风景区和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19处4a级景区,充分发挥它们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是推进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91个重点项目。三是开展旅游整体营销,主要是继续推进旅游营销“三进”工作,优化配置节庆赛事活动。四是打造旅游新型业态,主要是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节庆赛事、商务会议6大新型业态。五是推进文旅深度结合,主要是加快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文化艺术长廊、特色文化创意园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促使文化渗透旅游、旅游彰显文化。六是大力开发旅游商品,主要是开发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等“四大类”1000多个品种的旅游商品。七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围绕“一圈、一片、一带”,推进中法徽州乡村旅游合作示范项目11个片区、36个主题村落差异性开发。八是加快旅游区域联动,主要是加快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策应上海世博会,利用泛长三角“15+1”旅游合作平台,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九是整治优化旅游环境,主要是深化“四大整治”活动,提升旅游发展软硬件条件。十是扩大旅游对外开放,主要是发挥黄山口岸综合功能,提供境外游客金融便利,提升黄山旅游外向度,以积极寻求黄山旅游超常规发展、突破性增长,不断强化黄山旅游的新优势和竞争力。

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五个转变的行进路线、十个方面的主要着力点,将可能构成黄山旅游一个时期内的基本工作格局。具体到今年后四个月,我们将主要做好八件事:一是继续总结推广“结对子”、“召开产品对接会”和“发展营销代理人”等“三进”营销模式,在上半年开展40场、进入176个社区、高校和企业进行营销的基础上,再前往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等地100个社区、高校和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撬动周末、“十一”黄金周和冬游等重点时段市场。二是再推出50家星级农家乐、20个旅游示范村、20家特色乡村酒店。三是积极主动联合省内兄弟市,推出精品旅游线路,策划整体系列活动,抓好重点客源市场旅游促销;同时积极配合省直有关部门做好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四是在上半年成功举办一系列节庆赛事的基础上,办好黄山国际健走节、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黄山国际登山节和祁门国际红茶节等5项节庆赛事活动。五是确保91个休闲类、文化类、体验类、商务类、养生类的旅游项目当年完成投资50.31亿元。六是加紧做好口岸正式开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明年3月底前完成省级验收和国家级验收,历经10多年持续努力,今年8月14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同意黄山航空口岸扩大对外籍飞机开放,这对黄山来说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件事,但必须在验收合格后再对外公布。加紧软硬件建设,以期尽快顺利通过验收。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在今年8月底恢复至韩国、香港的直航包机,做好今年10月至明年3月的临时直航包机申报工作。七是创新开发特色产品,重点扶持20家骨干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打造20个拳头品牌产品。八是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和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强力推动服务配套、服务规范、服务质量的新突破。力争全年旅游总接待人次在全省率先突破2000万、旅游总收入达到166亿元。

三、坚持不懈扩大对外贸易,努力发挥出口对增长的推动作用

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但对黄山来说,这驾马车目前还太小、力量也还太弱,但我们觉得也不能因其块头小而有所忽视,发展总是有个过程。黄山外贸块头小,但增长较快(1~7月份,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7.9%、居全省第3位)。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好中央和省里的各项外贸促进政策,更加注重培植特色产业,更加注重培育出口品牌,加更注重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力争今年乃至今后几年我市进出口总额均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是培植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农产品、纺织服装、精细化工和机电等有基础、有特色、有优势的四个重点出口产业,力争今年分别实现进出口4000万、6000万、7000万和2800万美元,力争出口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到6家、出口超500万美元的产品达到7种。二是打造品牌基地。结合八大优势产业规划的实施,积极推动出口企业和重要基地的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认证,积极争创“嵊峰”服装、“新安源”茶叶等5个出口名牌产品,培育和壮大休宁县茶叶和徽州区服装2个规模化出口基地。三是开拓国际市场。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国际和地区性知名展会,鼓励企业“走出去”设立营销网点和开展网上贸易,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非洲、澳洲、东欧、南美等新兴市场。四是用好外贸政策。全力争取落实好国家和省今年出台的9个方面外贸优惠政策,尽快制定我市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真正把各项优惠政策转化为外贸出口实绩,力争进出口总额达到3亿美元、增长50%以上。

各位领导,黄山在过去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正处于加快建设的关键时期,更是处在充满挑战、负重前行的困难时期,最需要的是齐心协力、埋头苦干,最需要的是继续得到各位领导和方方面面一如既往的关心、指导和支持。我们决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的各项部署,切实抓好年内后几个月工作,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努力为全省“抓三保、赶两湖、超万亿”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谢谢。

下载县扶贫办主任在2011年度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关于“十一五”小结与“十二五”展望的发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扶贫办主任在2011年度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上关于“十一五”小结与“十二五”展望的发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的发言

    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的发言 凝心聚力 乘势而上 加速实现XX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今年以来,XX县县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始终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条主线,坚持......

    在xx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会上发言

    在xx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会上发言按照这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安排,围绕“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

    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

    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同志们:按照开展“学思想,转作风,提能力”教育整顿活动的安排,今天我们召开第一个专题学习研讨会,主要任务是围绕“学习重要讲话,转变工作作风......

    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的发言2011

    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的发言市国税局局长 石山才在这次理论学习中,市国税局按照市委的要求,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会议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

    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

    在XX党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主持发言10月26日至30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在南昌胜利召开。会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在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主题发言

    在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研讨上的讲话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20年3月16日)同志们:按照中央和集团党委统一部署,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精选5篇)

    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的发言范文3篇1一、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重视文化在综......

    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的发言

    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的发言同志们:今天,召开县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主要任务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