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把手”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把手”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一把手”违法违纪的案件呈上升之势,“一把手”成为腐败高发人群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因此,如何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是当前狠抓反腐倡廉工作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一把手”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是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首先是班子成员时刻处在“一把手”的管理领导之下,其监督活动受“一把手”的直接制约和约束,不敢监督。其次是单位纪检组(纪委),在领导体制上同时受同级党委(党组)或“一把手”和上级领导机关的双重领导和制约,他们的领导权、财政权均掌握在同级党委(党组)或“一把手”手中,客观上形成了一种附属型的隶属关系,不能对“一把手”实施有效监督。再次是普通干部群众由于缺乏对领导活动和政策规定的了解,加上“一把手”政务公开不够、民主氛围不浓以及监督手段不健全等原因,无法实施有效监督。
二是专门监督机关和监督部门对“一把手”监督缺乏针对性。上级监察机关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下级“一把手”活动的情况和问题,难以实施有效监督;人大的监督往往对事不对人,缺乏有针对性、实质性的处理;政协的监督只是在会上提提意见,缺乏权威性,监督效果不大。
三是监督制度对“一把手”的监督缺乏可操作性。一些单位虽然建立了不少监督制度,但制度落实不到位;一些单位制度相对滞后和不配套,有的制度原则性规范多,可操作性细则少,规范对象泛指多、针对“一把手”少。
四是监督时机相对滞后。监督机构在对“一把手”的监督上普遍存在重事后查处,轻事前、事中监督,重自我监督,轻外部监督,重集中监督、轻日常监督的倾向,习惯于运用年度考核、召开民主生活会、组织述职评议等时机对“一把手”进行监督,疏于对他们进行及时、经常性监督,往往难以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二、健全监督机制,形成“一把手”监督的制度保障
加强对“一把手”监督,关键是要通过健全完善和落实相关制度,发挥制度对干部行为的规范约束作用,达到教育、诫勉、激励的目的。因此,要依据新情况、针对新问题,继续健全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1、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科学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加强“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这一民主决策过程,是遏制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方法。一要充分发挥党组、班子会议的作用,凡涉及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都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避免“一言堂”。二要健全办事公开制度,从制度上规范政务公开的程序、内容等,特别是对办理人、财、物等事项,只要不涉及保密事项,都要做到条件、标准、程序、政策、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公开促公正。三要完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内部监督,上级领导和纪检监察要加强对民主生活会的督促和指导,确保民主生活会的质量。
2、实施用人失察责任追究机制。在“一把手”的选拔任用上必须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质量,对“一把手”选人用人失察失误实行责任追究。一是要严把选人关,在选人上要坚持选拔任用的原则和条件,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尽可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考察,把好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意测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将大多数群众拥护的领导干部选拔到各级“一把手”岗位上。二是严把用人关,在用人上要坚持充分讨论,集体表决,防止选拔任用工作的随意性,杜绝违反程序任命干部的情况。三是实行失察责任追究制,按“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发现被推荐者“带病”上岗和在短期内出现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要追究首推者的责任。
3、实行财务监督机制。一是完善“一把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纪委、组织、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一把手”离任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从以离任审计为主转移到以任期内审计为主,把审计结果作为“一
把手”考核的重要依据,有违法违纪行为的进行立案处理,从而增强“一把手”自我监督意识和廉洁从政观念。二是实行“一支笔”审批限额制度。要明确财务支出标准,规定“一把手”支出权限,超过一定金额的发票要集体审核。三是规范财务管理。对钱物要实行分开管理,管钱者不直接购物,购物者不直接管钱,让他们相互监督制约。同时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和票据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和帐外帐,彻底铲除“一把手”滋生腐败的土壤。
4、建立健全上下监督机制。一是进一步强化纪检监察机关对下级“一把手”的监督,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要从“一把手”政治纪律执行情况、履行岗位职责情况、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工作作风情况以及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情况等方面加以监督,对违法违纪的“一把手”不管党龄长短、职位高低、贡献大小,一律严肃查处,真正起到警示、教育干部的作用。二是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上级党委、纪委通过与下级“一把手”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的形式,明确“一把手”当好班长,管好自己,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的责任。三是实行重大事项和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单位“一把手”要定期向上级组织、纪检监察部门汇报思想和报告工作,特别是“三重一大”决策执行情况要随时报告。四是完善纪检监察领导体制。做到以条管为主,摆脱监督主客体之间的依附、隶属关系,发挥有效的监督职责,不再因监督的人权、财权和事权受制于被监督对象而不敢监督、不能监督的状况。五是完善信访举报制度,通过设立信访举报电话、电子邮箱、信箱和聘请特约监督员等措施,加强群众监督渠道,同时实行实名举报奖励机制并切实保护信访举报人合法权益,鼓励群众监督,激发群众监督的积极性。
5、拓宽监督渠道,形成对“一把手”监督的合力。一要坚持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各监督管理部门要相互交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工作中的长处,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二要重视群众监督,坚持实行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高度重视人民信访和群众举报,凡反映“一把手”的问题,要认真核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加强家庭防范教育,通过开展“贤内助”、“廉内助”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对“一把手”配偶反腐倡廉教育和“一把手”家庭的防范教育,构筑监督管理的“辅助”防线。四是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通过政务公开和公开承诺等形式将“一把手”具体工作向社会和单位公开,把个人权力公开化,让权力运行最大限度地置于下级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将“一把手”带有倾向性问题和严重违法违纪案件采取公开曝光或通报等形式公之于众,使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五是加强“一把手”生活圈和社交圈的监督。增强对“一把手”在生活和社交中的监督力度,确保组织管理不失控,干部行为不越轨,做到八小时内管住,八小时外管好。
(江西省赣州市纪委、全南县纪委)
第二篇:一把手作风存在的问题
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永茂镇党委书记 王玉忠
今年是“作风建设年”,按照县委大力倡导的“敢为人先、勇于担当、团结务实、争创一流”的永顺精神,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六办工作法”、“目标倒逼法”和“公开承诺制”,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努力构建“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务实高效”的工作格局的要求,现我本着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提升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水平,就我个人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学习积极性不够高
由于成天忙于具体事务,不注意挤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学习。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学习的认识不足,自觉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上级对机关干部理论学习要求的少,没有规定硬性指标。平时有组织地举办各类培训学习次数少,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少。长此以往养成了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导致思想理论水平提高不快。
二、思想工作有所放松
作为单位一把手,主抓干部队伍建设。由于平时只顾着落实上级的指示、任务,疏于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导致一些干部精神萎靡,意志消沉,热衷于比待遇、比条件、比享受,不想事、不谋事、不干事;有的畏惧困难,对工作能拖则拖,能推则推,不负责任;还有的缺乏干事创业的激情、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先争优的勇气。
三、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机关干部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由于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导致工作在低层次循环的状况。有时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不给自己加压,反而想方没法推脱、减轻工作强度和难度。有时只图完成工作任务,没有工作标准。有时不会吃透上情,摸准下情,分析实情,所以出不来老的工作思路,开拓创新意识比较欠缺。
以上是我在这次作风整顿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几点不足之处,在下步的工作中,我一定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迎头赶上,向县委、政府的要求看齐!
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永茂镇镇长 黄启忠
最近,通过开展“作风集中整顿”、“先进性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机关干部作风总体上不断改善,有效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清醒看到,机关干部作风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形势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下面,就我自己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不善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研究新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工作因循守旧,习惯于照抄照搬,凭老方法想问题,用老方式解决问题;再就是精神面貌欠佳,学习中多少存有惰性,对市场经济、科技、法律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
二、思想有时还是比较消极。
一是思想不够解放,想问题做决策眼界不宽,拘泥于条条框框,不敢闯不敢试,满足于现有的状态;二是工作精神不佳,斗争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要么只是按上级领导意愿办事,要么凭经验做事;三是工作中动力不足,工作缺乏积极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安稳太平日子,安于现状,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先进地区快速发展的态势,缺乏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压力感。
三、工作不够务实。
主要表现在平时下队时间、次数较少,存在着“走读”的现象,当天去当天回,没有真正沉下去、住下来,了解群众疾苦、所需,搞好基层调研工作。
四、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开始参加工作时,抱着通过在工作中的不断努力,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而实现自身的价值,把自己的知识和年轻人的热情和高素质的服务体现到工作中去,可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惰性也随之增加了。在工作中进取心也不强了,只安于做好领导交代的任务和自己份内的工作,不注重思考工作中的问题。
总之,通过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使全镇干部作风得到了根本上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我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镇没有出现进京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第三篇:当前党政“一把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党政“一把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权力过分集中于“一把手”个人手中,权力运作缺乏有效的制约。重大决策权相对集中,民主集中制往往形同虚
设。
二是权力的行使与承担的责任相脱节。我国政府及政府内部的组织管理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党委系统实行的是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委员会集体领导制度。但往往出现了重大决策失误、失职渎职、用人不当等问题,却没
有去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三是一些“一把手”自律意识淡薄,不愿接受监督。有的过于自信,总以为自己不错,无可挑剔,用不着别人监督;有的认为接受监督会影响自己的权威;有的自视高人一等,自认为不受监督乃天经地义;甚至有个别的“一把手”个人私欲膨胀,讲关系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党性,工作中独断专
行,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个人说了算,千方百计拒绝监督或
逃避监督。
四是对“一把手”重使用轻管理,疏于监督。往往只注重对“一把手”的工作实绩特别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监督,忽视对其思想、作风,特别是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对党政“一把手”存在的问题,总是遮遮掩掩,处理起来也是避重就轻。
五是同级班子成员碍于情面,不便监督。有的班子成员认为“提了没有用,还得罪人,不如不说”;有的担心被“一把手”误解自己有“野心”、想“篡权”,不敢监督;有的怕反对意见提多了会当成“闹不团结”,影响自己的前程,不愿监督。因此,往往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一团和气的状况。
六是下级怕打击报复,不敢监督。有的同志认为自己职位卑微,上级“一把手”的态度可以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打击报复,故宁可“多栽花少栽刺”,信奉“是非面前莫开口”的处世哲学,不敢挺直腰杆对上级领导进行监督。
七是群众不知情,无法开展监督。有的“一把手”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不经过群众讨论,重大决策不与群众商量,使群众
很难真正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权。
八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没法监督。目前,对一些“一把手”“八小时”以外的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导致监督管理工作缺乏预见性和针对性,收不到应有的实效。
二、采取对策:
一是强化自我监督。上级党组织要切实改变重选拔轻教育的倾向,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不断提高对自我监督重要性的认识,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警钟长
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是强化上级监督。县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要承担起对下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监督的主要责任。要建立健全上级
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负责同志,与下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定期谈心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函询回复制度,使上级对下级的监督经常化、制度化;要建立健全惩戒制度,对那些长期拉帮结伙、工作平庸、群众意见大的“一把手”,上级组织部门要及时发出诫勉通知,限期改正。对没有改正甚
至出现新问题的,要进行组织处理。
三是界定权力范围。在建立权力制约机制上,除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领导工作制度外,还应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建立严格限制一把手权力行使的相关制度。如,建立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在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审批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上,都必须经集体讨论研究,班子成员包括“一把手”每人都只有一票的权力,任何个人都无权作出决定;建立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度。集体决策后必须按照分工由领导个人负责贯彻和落实,任何个人都不能越权插手他人负责的工作;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等,以制度严
格制衡一把手权力行使。
四是强化党内监督。要把目前党内法规对罢免问题的原则规定具体化,制定操作性强的罢免程序,使罢免制度得以实施
和发挥作用。还比如,要建立同级监督责任制,不仅要有实施同级监督的具体内容、尺度和责任,而且要有不接受监督和放弃监督如何处理的具体规定,做到监督有条例,操作有细则,从而使党内监督有章可循,提高党内监督的效能。
五是强化群众监督。首先,要实行党务、政务公开制度。把有关重大事项的决策原因、决策依据、决策执行过程和结果,通过一定的形式向干部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公开保证公正。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包括信访举报和民意测验、民主评议为主的群众监督,人大和政法系统的法制监督,政协和群众团体的民主监督,报纸、电视、电台的新闻舆论监督等。第三,要让干部群众在领导干部的任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拓宽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渠道,扩大领导干部民意测验、民主推荐的范围,使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对“一
把手”的升降去留拥有发言权。
六是强化财经监督。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对领导干部行使事权、财权进行监督和审计。一要逐步扩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二要把审计的关口前移,变离任审计为主为任
期内审计为主,由被动的事后审计改为主动地事前和事中审计。三要运用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把审计结论作为考核、评价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七、强化责任追究。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考核情况,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要对负有责任的“一把手”,提出责任追究的处理意见及建议,并严格实施。既要杜绝那种借口集体负责,而实际上谁都不负责任的现象,又要避免不分责任轻重,搞“一锅端”的做法,更要防止本末倒置,在责任追究上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切实使违法违纪的领
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受到应有的责任追究。
第四篇:加强对“一把手”监督机制的研究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防治腐败的关键在于建立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然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对“一把手”监督难以到位、难以奏效,致使一个个“一把手”相继倒台。如何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促使其正确使用权力,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权力离不开监督,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异化。本文通过对“一把手”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健全和完善“一把手”监督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加强“一把手”监督机制研究
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监督的机制研究
党政一把手在党政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决策环节中处于主导地位,在领导班子运转中处于督导地位,其权力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邓小平同志指出“将优势建立在权力上是靠不住的,不受限制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有效地规范和约束一把手的权力,对于从严治党,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由于新
旧体制的转换,人际关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等因素的客观存在,使干部监督工作难度加大,特别是对处于重要位置、发挥关键作用、位高权重的党政“一把手” 的监督难度愈来愈大。如何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已成为党的干部监督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深刻理解加强对“一把手”监督重要性的认识腐败的实质是权利的滥用。强化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是防治腐败的根本性问题,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监督制度研究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权利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对权利进行制约和监督,是权利来自于人民这一本源性的内在要求,只要存在权利,就需要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这是人类政治生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适用于任何政治制度的一条普遍规律,是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监督制度研究对于预防腐败具有关键作用。腐败发生的内在规律表明,任何腐败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公共权力、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三个必要条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腐败行为发生的完整链条。尽管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为腐败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主客观条件,但是管理、分配国家稀缺资源的公共权力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先决条件和原始动力,在腐败行为
发生的链条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要有效防治腐败,必须抓住权力制约和监督这个关键,构筑权力防线。
(三)、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监督制度研究在惩防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权力制约和监督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受到政治体制本身的内在制约,而且受到外部诸多条件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由于我国正处于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体制机制尚未健全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需要加强、民主监督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制约监督的措施和手段还不够完善、制约监督的法制化程度还不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我国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现实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纵深背景之中进行思考,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建立起有效的权利运行监控机制。构建惩防体系作为国家防治腐败的重大战略和制度安排,其中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健全权利运行监控机制,且框架构成各项要素的结果性目标都是为了保证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利,这决定了权利制约和监督在惩防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当前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仍显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监督主体意识淡薄,不愿监督
一是旁观者心态。部分党员干部认为对一把手的监督是上级组织和纪检部门的工作,与自己无关。所以对一把手的工作、生活等活动漠不关心,奉行“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原则。二是实用主义心理。一部分人对一把手具有崇权心理,担心提意见会遭到一把手的打击报复,或被上级组织认为“闹不团结”而影响自己的前程,于是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对一把手的某些行为,采取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三是实际条件的制约。由于一把手权力运作透明度不高,领导的日常活动和工作情况公开不够,干部群众对一把手的“事”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所以,对一把手的监督也无从谈起。
(二)、监督客体自觉性差,不让监督
一是在思想上不理解。有的党政一把手自认为素质高,走得正,行得端,不需要监督。对来自群众的监督,认为是不支持;对来自同事的监督,认为是不合作;对来自上级的监督,认为是不信任。二是在工作中不执行。有些一把手平时习惯了家长作风,自恃高明,作风霸道,在工作中没有认真执行干部监督的有关规定,使一些规定形同虚设。三是在权力上不放松。有些地方一把手赋权过重,在工作决策中大权独揽,习惯于一个人说了算,没有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把来自各方面善意的监督,看作是对其权威的挑战,权力的过分集中,妨碍了有关监督措施的落实。
(三)、监督体制不完善,不便监督
一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在对一把手的监督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层层相依、环环相扣、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有的规章制度过于笼统,缺乏操作性。如“原则上不应该”、“原则上不得”等条文,致使监督机关在实际工作中不好把握标准,具体程序不易操作,致使一些制度流于形式。二是监督责任不明确。一些单位虽然制订了不少规章制度,但没有突出班子一把手这个监督重点,往往将其和其他班子成员等量齐观。在职责上也没有明确分工,缺乏监督责任人。所以,既使一把手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无人负责,无人追究。三是监督内容不全面。有的单位将廉政建设当作党内对一把手监督的全部内容,忽视了对一把手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行使权力,贯彻民主集中制等方面的监督;有的注重对个人品质、生活作风上的监督,缺乏对一把手勤政为民,履行自身职责的监督。同时在监督的着力点上,往往注重事后监督,忽视了事中和事前监督。
三、解决一把手监督难的问题,建立对一把手监督制约的有效工作机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严把入口,立足防范,强化监督的自觉性。
一把手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求我们在选拔一把手时,必须十分慎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那些能够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验的干部,选那些不图虚名、扎实工作、群众拥护、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出了显著成绩的干部。在选拔一把手时,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对一把手的监督超前到位,确实把好政治素质和个人品质关,为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确立一个较高的起点。同时,要加强对一把手的教育和培训,使一把手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二)突出重点,拓宽渠道,实施全方位监督。
从监督内容看,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坚持原则,把握全局,团结同志,加强修养”四句话,从政治纪律执行情况、履行岗位职责情况、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工作作风情况以及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情况等方面对一把手进行监督,要着重抓好对一把手重大问题决策和人财物权的监督制约。从监督渠道看,主要应强化上级组织、班子成员、人民群众三个方面的监督。上级组织要增强监督意识,明确监督责任和负责人,定期听取一把手工作汇报,认真参加下级班子民主生活会,通过加强检查、考察、诫勉谈话等方式,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有效行使监督权力。同时,上级组织要支持班子成员行使监督权力,促使他们有效地履行监督职责,有意识地在班子内部培养一种积极健康的权力制衡机制。要重视群众监督,坚持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日制度,高度重视人民信访和群众举报,凡反映一把手的问题,原则上都要报送上级有关部门认真核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用权规范,政务公开,形成监督的社会性。
要建立工作制度,对一把手在重大决策方面的实际权限作出具体的规定,并对其违规行为作出明确的处罚规定,把对一把手的权力限制在履行职责所允许的范围内,保证执纪执法部门有的放矢地进行监督。要使权力真正置于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必须增加党务政务活动的透明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向社会提供监督依据,才能充分发扬民主。为此,要建立一把手事务公开制度,党政各级一把手的哪些工作必须向社会公开、什么时间公开,都要制定严格规范的制度。
(四)、健全制度,狠抓落实,保证监督的经常性。
加强对一把手监督,关键是要通过健全完善和落实相关制度,发挥制度对干部行为的规范约束作用,达到教育、诫勉、激励的目的。因此,要依据新情况、针对新问题,继续健全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区县委要建立有关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若干规定,对监督内容、责任、程序及处理办法做出具体规定。对一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工作平平,庸庸碌碌,威信不高,影响不好的一把手,应制定出有效的处理办法和制度;对一些不能如实申报收入,不能如实进行廉洁自律检查的一把手,应靠制度改变监督部门既无法问津,又缺乏解决问题办法的状况。同时,要解决好制度落实不够的问题,使已经建立的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在制度建设中要突出责任追究的内容,明确制度不落实时监督管理者和被监督管理者应承担的责任,解决好对制度落实的督察问题。制度一旦制定,必须辅之以严格的检查、监督手段,必要时上级应派人蹲点督促抓好落实。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强化对“一把手”的管理监督,健全完善“一把手”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级“一把手”在抓班子、带队伍、干事业中的作用,已成为摆在全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也是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的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五篇: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随着司法责任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检察机关执行检察官员额制以后,检察官按照权力清单履行职责。检察官的办案独立性和权力大大增强。以刑事检察办案为例,案件的批捕、起诉均由检察官独立完成。如何防止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检察权的滥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检察权运行的公开透明和促进检察权规范运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对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现状、存在的不足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有所裨益。
一、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的现状
长期以来,检察机关不断加强队伍管理,强化内部监督,各项检察工作积极稳定向前发展,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司法体制改革后,内部监督制约也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改变,力度进一步加大。当前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上级检察机关的监督与指导。
依据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检察机关是双重领导体制关系,上级检察院与下级检察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有指挥监督权和决定权,下级检察院具有相应的服从和报告义务。上级检察院日常的检务督察工作或者下级检察院的工作汇报就是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一种监督方式。二是检察官联席会议制度的监督。
检察官联席会议制度是检察机关司法责任制改革的重要配套制度之一。这项制度为检察官办理疑难复杂案件提供了决策辅助,对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办案权进行适度监督制约。三是检察委员会的业务监督。
检察委员会是人民检察院在检察长主持下的业务决策机构,是检察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的司法组织形式,在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四是案件管理办公室的管理与监督。
根据工作职能,案件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办理的案件实行统一受理,开展流程监控、案件评查等,是对办案期限、办案程序、办案质量等进行管理、监督和预警的有效方式。五是检察机关内设政治监察的监督。
各级人民检察院内部都设立有政治部,对检察人员进行管理与监督,是队伍管理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对检察人员的工作进行业绩评价,落实奖惩制度,建立检察官司法档案,实行终身负责制。六是检察院内设各部门之间监督。
在检察机关内部,各部门都有独立的工作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比如,对司法工作人员的立案侦查权、批捕起诉权分属不同的部门行使,这本身是一种制衡机制。七是办案纪律的监督制约。
司法责任制下,检察官的权力清单明确了检察官职权范围,规定了检察官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检察官必须在权力清单规定范围内行使职权,同时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办案纪律和规定,确保依法、规范履行职务。二、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存在的不足
(一)突出检察官的权力,行政监督弱化,难免发生案件质量问题
司法责任制改革前,基本上每办一个案,都要由承办人提出意见,部门负责人审批,分管检察长、检察长审批或检委会讨论决定。这样的办案模式突出了行政管理权,对于办案质量而言,有一定的把关作用,最大限度地杜绝错案的发生。实行入额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后,这种行政化管理监督模式已不存在,案件的决定和把关全部由承办案件的检察官一人完成。而检察官的素质有高有低,如果没有审批权的监督,难免发生个别案件出现无罪、撤回起诉、捕后不诉等质量问题。
(二)内设部门的监督职能虚化
检察机关内设部门的监督大多是对案件结果的监督。政治部的业绩考评及案件管理办公室的案件评查、流程监控等大多是对结果的监督,是发生后的“亡羊补牢”,缺乏对执法办案全过程的监督。
(三)检察官联席会议制度的监督实效有待提高
当前的办案模式下,参加联席会议的检察官提出的意见只是起到“参考作用”,导致参会人员思想上不够重视、会前准备不足、发表意见“随意性”。监督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发挥检察委员会监督职能的作用有限
检察委员会讨论案件和事项范围有一定的规定,讨论案件的重点范围主要是疑难复杂案件。检察委员会的监督方式主要属于事后监督,重点是业务监督和指导,对检察官办案过程的监督有限,无法保证监督的经常性和时效性。
(五)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监督制约力不足
目前,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监督面临以下突出问题:一方面,上级检察院如何对下级检察院进行监督,监督不当需要承担何种相应的法律责任,立法上没有规定;另一方面,上级检察院的领导与监督往往只限于业务上的指导,是个案的监督与指导,对于没有向上汇报的案件无法监督,对检察官的办案过程及检察官是否廉洁也无法监督到位。
三、完善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对策建议
检察权运行内部监督所表现出的不足,要求我们强化对检察官监督制约,进一步完善方式,合理解决检察权独立性与接受监督的矛盾,建立科学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加强廉政教育,增强检察人员接受监督的意识
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司法责任制、员额制改革,突出了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检察官是基本办案组织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案件办理的决定者。没有监督的权力势必导致腐败。因此,必须加强对检察官办案的监督和教育,增强检察干警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防止检察权的滥用。
(二)发挥好检察官联席会议的作用
检察官联席会议制度应从四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制定相关规则,完善联席会议制度顶层设计。二是规范会议程序。建议参照检委会子系统运行模式,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中增设检察官联席会议子系统,使检察官联席会议的启动、发言、记录、统计分析等环节全程留痕。三是确立联席会议考核评价标准。将检察官参会及发表意见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四是拓宽职能定位。检察官联席会议的功能应相当于检委会的职能,应具有“决策辅助”和“类案指导”功能。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联席会议应有的作用。
(三)强化办案组织内部监督制约
检察机关各办案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司法办案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协调检察官及检察辅助人员的司法办案工作,通过案件评查、业绩考评、办案管理、案件回访等,加强对办案组工作的日常监督,全面掌握检察官行使职权和廉洁自律的情况。对检察官进行考核时,应当认真听取检察辅助人员的意见;对检察辅助人员进行考核时,应当把检察官的意见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四)深化检委会的监督职能
检委会是检察机关业务决策领导机构,具有较强的司法属性和专业性。加强检委会建设对于实现对检察权运行的内部监督和制约,确保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廉洁、高效行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明确检委会议案启动和终结程序,提交讨论案件的范围和标准,增强委员对重大疑难要案和新型案件的专业指导性,实现将工作重心从案件讨论到业务指导转移。通过强化检委会对检察官事前和事中监督,有效防范检察官在利益驱动下滥用检察权。
(五)强化案件管理和流程监控
案件管理部门是检察机关对办案活动进行统一管理的部门。流程监控对于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有针对性地防范和纠正司法办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检察权规范、公正、高效运行,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流程监控的作用和监督功能,促进检察人员公正、规范、文明执法。
(六)充分落实司法责任制
司法责任制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才能更好地提高办案质量。办案检察官应当对其履行职责的行为承担司法责任,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
(七)完善考评考核
建立和完善业绩考评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检察官履职行为进行监督,重点加强对检察官负责办理的案件实体处理、程序审查和廉洁自律监督。加强对检察官的年终综合评议、实绩考核,通过强化考评考核,增强执法办案责任意识,惩戒检察官办案不负责、把关不严格、程序不规范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