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探究检查制度

时间:2019-05-13 01:2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与探究检查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与探究检查制度》。

第一篇:学习与探究检查制度

《学习与探究》及理论学习检查制度

一、《学习与探究》检查制度

1、分值:10分

2、检查时间:两周随机检查一次教师一半的批改量,一月查一轮后公布成绩并总结

3、检查内容:

(1)学生做题使用情况

(2)批改情况:单元检测全批,其它可指导学生自主批改或小组互批,且须有教师讲评痕迹

(3)检查批改记录

4、《探究》的使用重在培养学生能力,不允许在黑板上抄答案

二、理论学习记录分值调整为2分

尚岩中学

2012.9.9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与探究学习

青州市云门山街道青龙回民小学江爱美

摘要:

探究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索、合作讨论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探究性课题选择时既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在整个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注重探究过程的评价和学生在研探中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创新兴趣

探究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索、合作讨论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为前提,以个人或群体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知识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

一、为什么在信息技术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立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其次,信息技术课具有活动课程的性质,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与独立思考能力。再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的水平,适宜在活动中相互探讨问题,使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互助中学习。这些都是开展科学探究的必要前提,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中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或以合作方式进行探究。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开展“探究式学习”。

二、怎么样在信息技术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一定要“信得过、放得开”,善于启发,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去探求新知。

2、确立探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放手让学生以个人或群体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毕竟有一定限度,所以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等形式,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有意义的情景,加上探究方式获得知识。那就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不能作为一个旁观者而心安理得地放任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演好自己的角色,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增强学生再次探索性学习的动力。

3、确定学生自主探究目标。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定向对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整体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它强调对知识过程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练程度。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课堂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学会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教师要在“导”上下工夫,比如:在导入新课时导,再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等。

5、体验发现自主探究乐趣。

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后,教师只要指出书中的支持材料,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围绕“任务”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新的发现和“技巧”。让他们在思维和操作中产生灵感,体验探究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个体探索,也可以通过合用探究等多种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任务”探索,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组织由学生构成的活动情境,促进学习者彼此间的交往、沟通和合作,创设一种探究问题的氛围,使学习者能够在这种真实的情景中积极主动参与探索。

6、延伸成功探究学习经验。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对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学生自己类似于演示的操作,配合自己的语言,将探究的“成果”展示给全体,完成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将内化了的知识或者技能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成果展示可以让学生对自已掌握的技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教师可以及时对“成果”进行总结和反馈,有利于及时纠正错误,形成正确的技能技巧,又能通过良好的实践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探究性学习的注意事项

实施探究性学习是一件新鲜事,实施起来会有一定困难,但这是势在必行的事,要想办法迎难而上。

1、要从转变观念入手。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校师生要转变传统的培养人才的观念,要认识到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要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认识到探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的,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不仅是学校的事,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立体教育模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全社会人人有责。

2、要进一步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讨工作。

实施探究性学习应该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性教育政策,是以改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评估制度、考试制度为其固有内涵的全面改革。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才能保证探究性学习的全面实施。

3、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目前情况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很难适应要求。如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显得束手无策,有些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远不如学生。所以在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应尽快增加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

4、实施探究性学习是整体配套的改革。

学校是主阵地,政府行为、家庭教育和社会参与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政府方面来讲: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改善条件;要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从家长和社会方面来讲,要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为全面实施探究性学习提供条件。

总之,探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探究性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个性,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建构积极性及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积累信息技术的能力,师生共同及时修正、调整和重新认识自我,进行主动学习,延伸探究兴趣。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在成功中体验,在体验中成功。

参考文献:

[1] 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2] 刘学勋,《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新探》《江西教育》2004.12.[3]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作者简介:

作者:江爱美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街道青龙回民小学

工作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街道青龙回民小学

邮政编码:262500

联系电话:3986028

E-mail:jam6666@163.COM

第三篇:综合性学习与探究

综合性学习与探究:

综合性学习与探究考查的内容是丰富的、开放的。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融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命题中,加强语文与自然、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社会、语文与个性品质的联系,命题材料以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周围人和事;新科技、新思潮;环保、教育、旅游、文化;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如:“推广普通话活动”:①写宣传标语,②开展哪些活动,③向学校提出富有创意的建议。再如:“漫游语文世界”调查活动:①精彩广告词集锦②绝妙对联一幅③网络语言“小词典”④校园游行语等等诸多问题,尽在综合性学习与探究中。

下面略谈几类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类信息概括题:步骤为熟读----找重点词句提炼----概括记叙体、抓记叙的要素:人物、事件、结果;说明文抓事物(事理)和特点;议论文抓论点即可。

第二类材料分析题:

一是文字材料。它关注生活中语言现象和语言的实用性。可提炼表达、可阐述、可评价。例:美国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预测孩子前程的“老师”。问题是二则材料你有什么发现?联系自己或社会现象谈谈你的感悟。

二是图表数据。解决这类题的方法,一要“细”:细看图表名称、细看图表的范围项目、细看所给的数字。二要“比”:所用方法是“纵横交错法”,再归纳总结。

三是漫话材料,有两种常见题型:一描述漫画内容。注意画中的人或物的动作、表情、语言,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并按一定顺序描述。二解读漫画寓意,可用“反映”、“讽刺”、“揭露”、“批评”等词。三拟写标题,要紧扣画面的内容或寓意,可用中心事件描述法,引用画中语言法,比喻法等。

第三类广告标语、宣传语都具有语言精练、内容醒目、便于记忆等特点,语言多使用夸张、双关、比喻等修辞方法。广告标语题型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情境设计广告标语;改写广告标语;欣赏评析广告标语;辨析广告标语的优劣;为公益广告拟写广告词等思维,表达,创造能力。重视综合性学习的相关练习。结合教材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内容,选择中考试题中的经典题目加以练习。同时关注地域文化特色及时政热点问题,如上海世博、和谐社会、重大科技成果等,搜集相关资料,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充分练习。

重点要加强读图识表类的题目训练。这类题去年刚出现,反应良好,今年可能会延续这一题型。这类题,在近年来我区的各类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主要原因是练的少。近年来视图题在介绍画面内容上有明显的变化,主要是在表达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用说明性的语言,用描写的语言或注入联想、想象的成分,这一点希望能引起注意。对同一图画,可以采取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解说介绍,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篇:“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接受学习”嘲笑“探究学习”:“瞧你,走路弯弯曲曲的,费事又累人!瞧我,走路直来直去,省时又爽快!”

“探究学习”微笑着回答:“虽然我不直接,但可能会有曲折的美丽和意外的惊喜!”

学者听了笑着说:“其实,在学习之路上,都有你们的用武之地。”

旁征博引

【菠萝的学问】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孩子的好奇:一种是告诉孩子“这是菠萝,它的外面很硬,有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它很重、可以滚动、可以吃、很香。”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把买回来的东西处理好。

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又赶紧把手缩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他刺了一下。”妈妈回应:“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想把它拎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只好又把它放下,“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是的,菠萝很重。”孩子可

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得把它滚动了,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妈妈,我闻到了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怎么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的,再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让我试一试„„真得好吃呢。”

【教育启示】

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会了,菠萝是多刺的、很重、可以滚动、可以吃、很香。这是妈妈直接告诉的结论,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如果将来妈妈又带回一件新奇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第二种方式,孩子最终明白了菠萝是多刺的、会刺手、很重、能吃、很香、可以滚动。这一切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性,而且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摸、拎、滚、闻、切、尝。下一次妈妈可能带来一只螃蟹,孩子当然又会尝试去摸,可是很快被螃蟹钳了一下,于是孩子知道了这个东西跟菠萝不一样,它会咬人,妈妈可以建议:“你可以用筷子来动一动它,这样就不会被咬了。”孩子自己试着用筷子翻动螃蟹,又会发现螃蟹的许多有趣之处。再下次,妈妈可以买回玻璃制品,孩子可能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去摸、滚,结果可能玻璃制品碎。经过自己对不同物品的试验,孩子明白了菠萝、螃蟹、玻璃制品是性质不一样的东西,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学生学习也与上面认识物品一样,有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之分。在被动学习的背景下,课堂情景是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答案尽量往教师所期望的标准答案上靠拢。在主动学习的背景下,学生则以自主、主动、探究学习为基本形式,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通过自己的操作与探讨获取知识。

绝对现场

【讨论缘起】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过分凸现和强调接受和掌握,贬低和冷落探究和发现,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课堂上学生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只会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新课程教学提倡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的一面,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得到凸显。

然而,当前在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许多老师没有吃透其本质,为了赶时髦,随意扩大其功能,否定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等条件,过分趋向“隐性知识”,忽视“显性知识”。这样,我们是否就应把探究学习看成学生数学学习最为重要、甚至是惟一的方式,并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等同于“意义学习”与“无意义学习”?

A.“保守”现象:偏重“接受学习”,轻视“探究学习”

病态描述:探究因结果的接受而失落创造

【第1次教学】“位置与方向”

通过前半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学会了在现实中辨认“东南西北”的方法。下面描述的是认识平面图上“东南西北”的教学过程。

一、呈现中国地图,请学生判断地图上“东南西北”,学生提出多种方法:方法1:根据地名判断,如北京、海南、东海、西藏等;方法2: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

则判断(个别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规则)方法3:根据地图上的方向标判断(为了便于学生观察、记忆,教师将方向标处理成如右图所示)

教师引导学生记忆地图上的方向规则,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呈现浙江省地图(方向标变为右图),请学生用“东南西北”分别说说嘉兴的地理位置,如嘉兴在浙江省的北部等。

三、请学生根据下面的描述,画出光明小学校园的平面图:“光明小学校园的中央是操场,操场的南面是大门,北面是教学楼,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有了前两个教学环节的准备,学生异常轻松地完成了任务。反馈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绘制平面图。

【评点】

教材呈现的教学顺序是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校园平面图,探索绘制平面图的方向规则,然后再认识地图上的“东南西北”。上课教师认为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绘制平面图是一种规定,教学中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创造”,而只要让学生“发现、记住并能应用”即可。这样的认识值得商酌,其一,平面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则绘制,而不是“一定”;其二,让学生“创造”绘制平面图的方向规则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学生按照自己“创造”绘制平面图的过程,既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也是空间观念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能体验规则的多样性,感悟标示方向标的重要性,理解平面图的方向规则与生活中方向规则的一致性。

理性操作:接受因过程的探究而凸显价值

【第2次教学】“位置与方向”

一、在独立绘制校园平面图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一开始不知如何下手,渐渐地他们想出了办法„„在多数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组织反馈。

1.投影呈现生1的作品(如下图)

师生交流,确认生1画的与现实中的方向完全一致,是正确的。2.投影呈现生2的作品(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绘制,图略。)

师生对话,确认生2画的同样也是正确的。教师质疑:为什么不同的画法都是正确的?讨论得出:可以按不同的规则绘制平面图;绘制平面图时,要标示方向标。

3.投影呈现生3的作品(如图下)

通过师生讨论,明确这种画法是错误的,从而使学生明白,绘制平面图时,当一个方向确定后,其余三个方向也相应确定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平面图的绘制规则是源于现实生活的,并理解为什么方向标只要标示出一个方向就可以了。

二、呈现中国地图,请学生判断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让学生懂得为了使用方便,地图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绘制,但依然需要明确标示方向标。

三、呈现浙江省地图,请学生用“东南西北”分别说说嘉兴的地理位置。

【评点】

以上两次教学,从表面上看,改变的只是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但实质是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第1次教学,教师仅仅将平面图的绘制规则理解为一种规定,将如何绘制平面图当成一种操作技能,因此,教学的主线是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应用中掌握,有意义接受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第2次教学,教师把如何绘制平面图设计成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出绘制规则,探索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病态扫描:演绎式探究,学生灌输式接受

【第1种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

一、寻找特点: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神?(学生读后很快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语“勇敢而极富有同情心”)

二、验证特点:哪些地方表现出他的勇敢,哪些地方表现出他富有同情心?找出相关的段落练习朗读。

三、读出特点:你能把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富有同情心读出来吗?指名抓住关键词语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富有同情心。

四、强化特点:教师强调,从“无火”可以看出他极富同情心,从“盗火”、“受罚”、“获救”可以看出他很勇敢。所以说,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而极富有同情心的神。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勇敢”和“富有同情心”,让学生齐读。

理性操作:归纳式探究,学生体验式接受

【第2种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

一、初读感悟:反复自由读课文,看看哪些文字使你最受感动?(学生读后纷纷找出了最受感动的段落)

二、精读品味: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文字反复练读,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三、交流分享:从这些动人的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能把你独特的感受和大家分享吗?(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概括如下:从“无火”读出了普罗米修斯的博爱和富有同情心;从“盗火”感受到他的勇敢和机智;从“受罚”感受到他的坚强不屈;从“获救”体会到他的真诚和善良)

四、朗读内化: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把你脑海中的普罗米修斯读出来,让他的形象在你的心目中更加高大起来。

【点评】

以上两个课例,两位教师都分四步进行教学,也都注意了读的训练,但是读的顺序不同,读的层次不同,读的方法不同,读的效果不同,其中折射出来的教学理念也不同。第1种教学侧重演绎法,教师先把人物的特点从语言文字的“母体”中强行拎出来,然后再层层剥笋,逐条验证,将知识演绎得淋漓尽致。第2种教学侧重归纳法,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找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抓住让自己感动的语言文字练习朗读,在动情的诵读品味中,使人物形象在脑海中慢慢清晰,渐渐丰满,呼之欲出。在此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提炼,从而使学生现实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构建。

B.“激进”现象:偏重“探究学习”,轻视“接受学习”

病态扫描:发想探究,迫切需要接受的预热

【第1次教学】“圆的认识” 我教学“圆的认识”,让学生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这之间的关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园和一张记录纸,没有预习,也没作任何提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然而,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绪混乱,探究后的反馈发言人数甚少,学生的发现零零散散,没有切中要害,有的甚至与教学目标差之千里。尽管这节课注重把发现的机会还给学生,看似努力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从学生反应寥寥的发言及不着边际的回答中,我看出这样的课是失败的。

【评点】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常常是教师将所学习的知识对象隐藏在众多的知识背景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出来。但这种发现无论在情感上还是知识上都需要一定的准备,如果教师舍弃适当的指引、提醒、暗示、告诉,那么在特定的课堂时空中,要让还没有多少探究经验和能力储备的学生完全自主地完成这些发现,实在有些勉为其难。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必须依赖适当的知识储备作支撑;离开必要的铺垫,学生的探究便成了空中楼阁。

理性操作:验证探究,充分发挥接受的预热

【第2次教学】“圆的认识” 今年又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决定将学生的自主探究改为合作验证。课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堂上让学生先说一说“你对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和两者个关系有哪些了解”,在稍加整理后让学生思考:“你们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怎样来验证这些结论?”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在小组内认真观察、操作、测量,互相协作,互相交流,在总结反馈时我们收获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评点】

教师根据教材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自身的已有知识,采用了合作验证的方式。首先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探究的结论,为自主经历验证过程提示必要的方向;其次,将探究的重点指向验证结论,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开展活动,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经历了探究过程,提高了探究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保证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病态扫描:探究活动安排超标

【教学片断1】《升国旗》

老师在引导学生拼读其中“国旗”一词之后,问学生:你是怎么认识这个词的?教师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方法和过程,由于该问题教师在前面的教学中已问过多次,学生自然轻车熟路:是老师教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的,是我根据汉语拼音拼的,是我看图画猜的„„接着,教师又拿出一面小五角星红旗:“你们认识它是什么吗?”“旗子!”“什么旗子?”“红旗!”“红旗上还有什么?”“黄星星!”“黄五星有几颗?”“五颗!”“你现在知道这是一面什么旗子了吗?”“五星红旗!”“对了!”“你们知道它是哪国国旗吗?”“我们中国的!”师进一步问:“你们知道红旗上的大星星代表什么?星星代表什么吗?”学生你瞅我我瞅你,半天才开始发挥想象,进行猜想:大星星是妈妈,小星星是孩子;大星星是老师,小星星是学生„„学生兴奋起来,七嘴八舌,广泛猜想,可就是不合老师预设的答案,教师无奈,最后只得自己兜底儿。

【评点】

一年级《升国旗》一课,其中“国旗”一词,教材安排学生只要学生会读、大体知道意思即可。所以,教师只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反复读准此词,再利用教材上的配图或实物简略地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也就可以了,不必做过多的探究、发散和延伸。

理性操作:探究活动安排合理

【教学片断2】《乌鸦兄弟》

我在听完一位老师《乌鸦兄弟》的教学后,将其和自己的教法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结语有不同的结果。该教师是慷慨陈词:“懒惰的乌鸦兄弟必然会冻死。”而我则是以“一定会死吗”引导学生思索。两种情况下,乌鸦的命运便截然相反,前者被无情地处以“极刑”,而后者却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1)兄弟俩落到了冰冷的雪地里,吓得连滚带爬地钻进了一个树洞——小松鼠家。小松鼠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并教育他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2)兄弟俩掉到了冰冷的雪地里,眼看就要冻死了,兔妈妈正好路过,小心地抱起了他们,才挽救了兄弟俩的性命。兄弟俩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终于改掉了懒惰的坏习惯。(3)兄弟俩正好落在了老大爷的背篓里,被老大爷背回家。经过大爷的悉心照顾,他们恢复了健康,还从老大爷那里学到了勤劳的美德„„

【评点】

学生的收获也迥然不同,牵着机械地接受知识,毫无学习兴趣。而后者为学生营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才使学生兴趣盎然,自由的想象,大胆地探究,踊跃地发言,展现了一个个奇思妙想。在认识懒惰的危害的基础上,又自主的构建了“知错就改,为时未晚”的真谛。

辩证认识

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代表着传统与现代教学理念的不同教学方式。这两者不存在孰优孰劣,只存在是否合适的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我们都应该积极提倡。在教学中该采用何种方式,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一、有效教学需要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辩证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改变的是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象,而不受接受学习本身。

“接受学习”存在的必要性:(1)从数学知识分类看,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其中很多的“陈述性知识”是无须花很多时间进行启发、发现和探究的。(2)从低年级小朋友的基础看,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还比较淡薄,能力还比较薄弱,让他们自主获取新知识还比较困难。(3)从特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看,例如前人栽事件中积累的经验性知识,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把知识化难为易,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和他们原有的认知机构进行意义构建,促使他们进行有效学习,这显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获得可持续发展。“接受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习活动不必从零开始,可以通过继承前人与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无限的知识。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时,教师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且学生也应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猜测,并能借助实验、操作、调查、交流等活动,获得结论。

提起接受学习,我们很容易与“机械学习”或“注入学习”联系起来,其实不然。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曾明确指出,接受学习、探究学习与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这两组概念涉及到两个不同维度,是相互独立、互不依存的,也就是说,“只要用于呈现的言语材料能够同学原有的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并且学生具有内部学习动机和

意义学习的心向”,接受学习也完全可以产生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说,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作为两种对立的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满足了意义学习的条件和标准,接受学习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相关的知识经验,接受学习并非机械学习,而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同样,探究学习也并非一定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师不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呈现的问题缺乏层次和思维含量,活动的组织不够恰当,学生很可能是在机械地执行教师的指令,这样的探究也是机械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指由单

一、他主、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即通过积极的实践与深入研究更好地去认识各种教学(学习)方式的优点与局限性,从而能够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地加以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往往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这两种学习方式,这既是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需要。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学生的学习采用了哪种方式分得很清楚,而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要注意提升每种学习方式的内在品质。

二、教学需要处理好“教师讲解”与“学生发现”的辩证关系

一段时间以来,老师的“讲”成了说教式、注入式、置学生于被动的旧教学模式的代名词。教师的“讲”成了公开课、教学经验交流中的忌讳,老师的“讲”被推到了被告席,横遭口诛笔伐。

老师的“讲”其实与学生的被动学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不同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会转化为课堂上不同的教师讲和学生听,可能是教师的讲是学生消极被动地听,听了无动于衷、心如止水,也可能是教师的讲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如饥似渴地听,能引起种种联想,触类旁通,引发自己有话要说的冲动。

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这就意味着要求我们必须要把“讲”的重点放在指导学习的自主学习上,把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讲”饿主攻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画龙点睛”;讲过了头,就显得多余、啰嗦,学生就爱听不听,反而不见其效果;讲得不够,又显的不到位,学生还搞不明白。再者,我们在老师的“讲”中必须与其他的教学手段密切配合,形成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以便让学生满腔热情地听,热烈的产生共鸣。

拓展延伸

专场1:数学

一、探究教学实施的误区

(一)探究目标忌偏向

【案例】“认识时、分”

师:看看手里的学具钟,数一数一大格有几小格?

生:5个。

师:请大家在空白的钟面上来画一画,画出一大格有5个小格。(学生在练习纸上试着画。投影一个学生画的结果,他在一大格里画了5条短线)

生:这样画,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了?大家一齐数。(学生齐数,发现有6个小格)

师:到底该画几条短线呢? 生:应画4条。(投影该学生的练习,学生齐数验证)

师:看来,在一大格里画上5个小格,应画4条短线。你能照着样子给这个钟面都画上小格吗?看看钟面上总共有多少个小格?

【评点】

“认识时、分”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时针的计时方法,并知道1时=60分。而案例中,这位教师却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怎样画出钟面的小格上。为了让学生明确一大格有5个小格,该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尝试在一个大格里画上短线,结果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画4条还是5条短线上其实一大格有几个小格让学生数一数就行了。让学生在整个钟面上都画上小格从而知道共有60个小格的做法更不可取。教学的重点应是让学生交流数小格的方法,而不是该怎么画小格。教师为了探究学习,在教学时人为地把简单地知识复杂化了,学生的探究偏离了教学目标。

(二)探究设问忌空泛

【案例】“年、月、日”

有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让每位学生买了一本《万年历》。教师说:“面对1993年~2005年的年历,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 生:我最想研究出一种非常漂亮的年历画。生:我最想研究一年中到底有多少个星期天。

生:我发现每年1月1日是星期几并不固定,我想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

生:我想研究地球绕太阳一周要多长时间。

生:我想研究为什么二月份的天数比其他月份少。

【评点】

学生提出的这些“最想研究”的问题非常可贵,但它们不是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教师的尴尬,愿与探究的问题过于空泛,缺乏针对性。以上问题可改为“面对1993年~2005年的年历,你能研究出每月天数的变化规律吗?”问题单刀直入,直指探究内容,这样可给学生的明确探究方向。

(三)探究组织忌放任

【案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一下,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生1:我们小组的结论第:个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如:63、39等。

生2:这个结论不正确,13、26等数,个位上是3 的倍数,但它们不能被3整除。3整除。

生3:我们小组的结论是:一个数只要某一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如36、132、621等。

生4:我不同意。328百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但它不能而147各位上的三个数都不是3的倍数,而它却能被3整除。

生5:我们小组的结论是:一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很好,你们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 生5:我们是从书上看到的。

【评点】

这是一种放任自流式的探究现象:第一,添加之初,教师是“车间主任”,布置好探究任务后,不再搭理学生;第二,探究之中,教师当“观众”,学生开始探究,教师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第三,探究结束,教师唯一的期望是让学生说出正确的结论。对于学生的探究过程、探究的方法及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修正错误等一概不论。有的教师则做“好好先生”,不管探究结果怎样,一律大加赞赏。

(四)探究难度忌超标

【案例】“除法竖式” 师:昨天我们学校了乘法的竖式计算,今天要学习除法的竖式计算。8÷4,你们能在自备本上尝试用竖式来计算吗?

教师制定几个学生板演并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写成了右边的形式。

【评点】 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乘法竖式的基础上自主探究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是不可取的。乘法竖式与除法竖式没有共同之处,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接触过除法竖式就进行自主探究,显得没有道理。而这种毫无实效的探究往往会成为知识负迁移的催化剂,学生在写除法竖式的过程中受乘法笔算的干扰而产生负迁移的几率会很高。

(五)探究载体忌不当

【案例】“角的认识”

学生初步感受到各个物体的面上有角后,教师出示一块三角板。师: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来摸摸这个角。(先引导学生慢慢地摸角的顶点)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觉尖尖的、刺刺的。

师:这个尖尖的、刺刺的地方就是角的顶点。角有几个顶点? 生:角有一个顶点。

教师板书,继续引导学生慢慢地摸角的两条边: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感受角的两边平平的。生2:我摸上去感觉滑滑的。师:再摸摸,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摸上去很平也很光滑。师:(有些着急)其实我们摸的是角的两条边,它们都是直直的。请大家再来摸摸看,角的两条边是怎样的?

生:直直的。

【评点】

其实,学生摸的三角板是一个物体,教师带领学生摸的角的顶点实际上是三角板上两个面相交的一条棱,由于这条棱很短,所以学生以为“角的顶点是尖尖的、刺刺的”;学生摸的角的两条边其实是两个面,学生所表达的真实感受是“平平的、滑滑的”,而很难说出直直的。教师在引领学生探究时,应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探究载体。

(六)探究指导忌暗示

【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

播放三位小朋友在超市购物的对话录音。师:你能把刚才听到的这三句话简单地记录在你的本子上吗?

学生开始在本子探究记录的方法。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行三列的表格。交流的结果是:全班学习都将听到的信息填在了表格中。

【评点】 案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表格可能只是为了下面环节的教师节约时间,然而对于正在探究中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暗示。造成的结果是尽管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达成了探究的目标,但对用表格表达信息的意图并不明确。这种未经深入思考的探究实际上流于形式。

(七)探究步骤忌统一

【案例】“三角形面积计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形学具,首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一下,看看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生:(拼了以后)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师:再请同学们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一下,看看能否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在操作中一时发生了困难,不管怎样做,两个锐角三角形都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时„„)

师:请同学们停一下。刚才大家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接拼,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但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沿着它的高剪开(边说边演示),请同学们剪开后在品议下。(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终于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再请同学们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用刚才的方法拼一下,看看能否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又完成了操作)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拼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计算了,现在请你们观察一下、思考一下,长方形的长与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多少?三角性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评点】

这是按图索骥式的探究。教师用指向非常强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实际上完全是在越俎代庖,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师预设的通道里。

二、探究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创设探究情景

教师在提供学习材料时,要在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困惑的情境。良好的探究情景应具有以下特性: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

(二)优化探究过程 1.提供合适的探究材料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直接提供长方体模型,让他们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等探究活动,发现长方体有几个面,大小、形状怎么样;有几条棱,长度怎么样;有几个顶点、对基础中等的学生则提供给6个长方形、12个小棒(有接头),让他们通过操作活动,拼成一个长方体,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面、棱、顶点”各自的特征。而对于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的材料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他们自己从远远多于6个长方形和12个小棒的材料中先进行选择(有多种选择方案),然后再进行“组装”,最后揭示出长方体的特征。

2.采用合情的探究流程

(1)教师启动——探究的“前提”

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为前提的,教师在学生探究前作适当的引导,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引方向,扫清障碍,避免“瞎子过河”。

(2)学生自学——探究的“基础”

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和要求后,先独立探究,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为防止探究活动被“卡壳”,教师要到学生中去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收集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小组讨论找准起点和重点。

(3)小组讨论——探究的“主体” 在在学生自学、初步探究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各小组成员汇报自己的自学情况,小组长把各自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

(4)组际交流——探究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发言,汇报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

3.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1)观察——归纳 例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时,教师提供反材料:(60×2)÷(20×2)=3,(60÷4)÷(20÷4)=3,(60×2)÷(20×3)=2,(60×5)÷(20÷5)=75,(60×4)÷(20÷2)=24。让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时商才不变?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要“同时”变化,并且变化的倍数要“相同”时商才不变,从而归纳概括出商不变得规律。

(2)操作——发现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材料,并且明确了探究方向,然后放手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有学生用“倒水”的办法;有学生用“倒沙”的办法;有学生用橡皮泥捏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然后把圆锥转化成长方体或圆柱体求出体积,再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进行比较;还有的学生把圆锥放在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里,使它全部被水淹没,通过求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得出圆锥的体积,然后再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3)猜想——验证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已有逇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来推导。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来证实自己的猜想,结果得出了8种不同的推导方法。

(三)提供探究支持

1.通过“探究提纲”给予支持

探究学习从探究提纲开始时比较合适的,且比较适宜于以归纳发现为思维特征的学习材料。学生根据提纲提供的材料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就完成了一个探究学习的体验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提纲结构将会被学生内化,从而为他们将来开展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的方案设计打下了基础。

2.通过“资料链接”给予支持

资料链接是在学生探究某一学习内容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提纲与新材料有内在联系的熟悉材料,使学生在新旧材料之间得到启示,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学习。相关材料的链接,主要是促进学生新旧知识间的正迁移,这种支持策略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学生学习策略上体现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问题解决意识,从而为其将来在研究性学习中寻找相关材料打下了基础。

3.通过“操作设计”给予支持

在教学内容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时候会因为思维成熟度的原因,或者对问题情境的陌生,使得一些本该顺利的探究活动停滞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及时通过活动设计,将较为抽象的思维材料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材料,在操作过程中,体悟数学问题的本质所在,从而使探究活动得以进一步开展。

4.通过“教学组织”支持探究

在学生开展探究性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组)在不同的时段,面对相同的材料,往往会有不同的探究成果,而这些取得的探究成果有可能正是全部成果中的一部分或一个侧面。这时候,如果教师将反映某一问题两个属性的学生(组)组合到一起,他们就会从对方的探究成果中得到启示,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成果,推动探究活动的进一步进行。因此,在实践中,有时学习开始时,班级有十来个学习组,往往到后来也许只有两三个学习组,学习过程中的这种组合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我们习惯上把这种引导称之为探究性课堂学习中的“探究拼盘”,是支持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办法。

5.通过“探究延伸”给予支持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有时候能够得到除去书本知识结论以外的新的知识结论。例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究过程中,除去通分比较这一书本知识外,有学生提出另一结论,即:“一个最简分数,分子分母的差越小,它的值越大。在差相等的情况下,分子分母数大的那个分数大。”这时,就需要作“探究延伸”,把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探究活动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

(四)体验探究成功 1.欣赏学的探究过程

(1)欣赏学生质疑的勇气和水平

教师对那些不惟书、不惟师,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的学生更要给予大力褒扬,从而形成畅所欲“问”的局面。

(2)欣赏学生探究的态度与方法

探究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积极认真地探究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法,以及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都应该加以欣赏、鼓励。

2.欣赏学生的探究成果

传统的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只有个别学生学习优秀,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等。这样,评价无形之中变为了一种甄别过程,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多数学生成为受挫者。欣赏学生的探究成果应该努力避免这种评价方式所带来的弊端。

(五)拓展探究练习

探究型课堂教学必须立足课堂,又拓展课堂,使学生的探究从课内走向课外,不断增强探究的意识,形成探究的习惯。布置探究性作业是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勤于探究的有效途径。

1.收集资料型

例如:学习了“找规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收集有规律排列的大量现象,一方面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数学家工作和生活的小故事以及某些数学概念的由来等史料,使学生从这些事实中,感受数学家的伟大、数学发展史的曲折,是学习从小开始养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和对原有观念的质疑批判意识。

2.知识应用型

例如:学习了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让学生通过合作,测量出学校主要建筑物的面积,以及整个学校约有多少面积,并计算出学校学生人均占地面积是否符合标准,可以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3.课题研究型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高年级可以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这种小课题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甚至包括一些其他学科知识),经历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和身边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课题。

例如:暑假里要对教室进行装修,就可把“教室的装修问题”作为研究的小课题,请同学们帮助学校策划一下,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采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专场2:语文

一、营造探究的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持。首先,课堂教学要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要赏识每一个学生;再次,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懂得如何对待探究中的困难、为他人提供急需的材料,懂得成全他人的计划等。

二、唤醒探究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而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提出探究问题的落点 1.在材料的交汇处提问题 例如:教学《山形》,学生对“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于”作“比”讲不甚了然,可让他们联系数学中的“3大于2”、“5小于7”等知识,细心体会、深入讨论,就会明白“红于”、“大于”、“小于”中的“于”都是表示比较的。再结合起来分析,这些词语中的“于”前面都是表示形状的词语,这样就可能发现一条规律:用在表示形状词语之后的“于”,一般作“比”。懂得这一点,随后读到“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类语句时,就不难弄清“于”的意义了。

2.在材料的发散处提问题 例如:《跳水》一课写到船长为了就站在桅杆横木上的孩子而用枪瞄准他,逼他跳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根据当时地情况和条件探究更多地办法。最后将这些办法进行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或几种。这样把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结合起来训练,对培养创造新能力非常有益。

3.在材料的空白处提问题 例如:《小英雄雨来》记叙了这样的情境:雨来被鬼子拉走后,人们听到几声枪响,以为雨来再也回不来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却从水中冒了出来。雨来是怎么脱险的?课文只作了简单地交代: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游到远处去了。鬼子为什么“不防备”?是怎样“不防备”的“雨来跳水后是怎样躲过敌人射击的?他又是怎样避开敌人搜索的?把这些情节、细节设想出来,既可使雨来机智勇敢的形象更为丰满,又能有效地活跃思维,提高创造想象的能力。

4.在材料的模糊处提问题 例如:《爬山虎的脚》讲“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可能由于“反面”之前省略了“从叶柄的”之类的词语,学生不明白“虎脚”生长的方向。看插图,插图只画出“虎脚”的上部,看起来好像和叶柄在同一侧。“虎脚”与叶柄同侧还是不同侧,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探究。

5.在教材的省略处提问题 例如:《可爱的草塘》有这样句子“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句中三个分句,结构整齐、句式相同,有用了叠音的形容词,看起来优美,听起来悦,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草塘美丽的景色。教学时,可让学生将句末的句号改为分号,然后照前面分句的样子,再写一个或几个分句。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想象出更多地景物及其特点,又能从仿写中感悟“什么东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显得怎么样”这样比较固定的句式。

6.在材料的概括处提问题 例如:《游园不值》第二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未能入园游览,但是他见到了出墙的一枝红杏,便据此想到园子中的无限春光。“满园春色”究竟是什么样子,让学生自由想象,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色彩描绘。

7.在材料的灵活处提问题 例如:《桂林山水》第二段有三个句子,第二句用三个分句表现漓江水清、静、绿特点,第三句实际上写的是水的“静”。如果把第三句移到第二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使它成为这个分句的一部分,从内容上看,整个段落结构似乎更为严密。这样调整之后,第二句的三个分句结构上不太匀称,但使第二段变成两句话,同第三段却更为一致了。教学时稍加引导,学生是可以把这些句子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重新组合的。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弄清各部分之间、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联系,并按照自己的意图重建知识系统。这实际就是一种吸收和创新统一的过程。

8.在材料的错误处提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但教材懂得编写者和教材不可能十全十美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只要仔细阅读,教材中的毛病是不难发现的。一旦发现教材有毛病,尤其是学生发现的毛病,就应鼓励他们深入思考、缜密分析,弄清错在哪里,提出修改的建议。

9.在材料的共同处提问题

本质蕴涵在现象中,知识蕴涵在材料中。一类现象的共同点往往就是事物的本质,一类材料的共同点往往就是材料所蕴涵的知识。

例如:《苦柚》一课,有三段引文,每一段引用的都是同一个人物的谈话,介绍说话人的提示语插在行文中间。提示语后的点号是逗号,与放在引文前后的提示语之后的点号有所不同。教学时,让学生先找出这些段落,找出提示语及其后面的标点,然后归纳,找出共同点。他们会得出这样一条规律:提示语放在引文中间,其后用逗号。这样,学生真正弄懂了对放在引文中间提示语后的点号该怎么用,而且还可能对归纳这种推理的思维方法有所领悟。

10.在材料的相似处提问题

语文教材中有相似点的材料很多,引导学生研究这些材料,在获取新知时可以有效地节省时间和精力。在理解意义段和篇的结构时,启发学生回顾相似的句子、自然段,并将已学知识迁移到意义段或篇章上来,问题很容易得到圆满的解决,迁移推理的能力也会因此而得到提高。

(二)提出探究问题的技巧 1.借“题”发“问”

阅读前,教师往往会带着预设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产生的“感知盲点”,以“引读的形式”引导学生;或者按照以问引读、以问促思、以问促问的策略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让他们与教材之间形成一定的“人知距离”,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并且产生问题的心理趋势。阅读中,有些学生也会提一些“问题”,让同伴之间形成一定的“心理距离”,激发同伴探究“问题”的欲望。因此,应让学生学会借教师或同伴的“问题”启发自己产生新的“问题”。

2.睹“文”思“理”

许多文章的意旨比较隐蔽,往往不是和盘托出,有的是“以物比德”、“托物言志”。学生阅读时,要让他们探究其道理:用什么“物”比什么“德”,用什么“物”言什么“志”,力求从“字面”读到“字里”,从“纸上”读到“纸后”。探究道理的过程实质就是“读出问题”的过程。

3.追“根”究“源”

作者写作是按照“物——意——文”的程序进行的;学生阅读文章正好相反,是按照“文——意——物”的程序完成的。因此,学生读文时,要让他们从“文”探究“意”,联想“物”:带着批判的观念思考,带着挑剔的目光审视,带着探究的方式求“源”,带着“怎么”、“为什么”追“根”。

4.“同”中求“异” 学生阅读教材时,教材中的新知识和个体知识发生碰撞,通过趋“同”和求“异”后,方可接纳。趋“同”建立“联系”,求“异”形成“个性”。另外,学生对教材中同一问题的认识,往往也会受“第一印象”影响,“固化”先前形成的“认识”,这样不利于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创新。因此,阅读时,当他们读到和自己“个体知识”一致的“现象”或对教材同一问题前后相近的“描述”,要引导他们寻求“不同点”,寻找“新风景”。求“异”的过程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

5.“异”中求“同”

视觉研究表明,人对于外界的信息输入,视觉中枢只能够识别与理解它以前经验过个某一类的相似客体,也就是说,人对于输入的信息,只有在他的记忆储存中找到与这些信息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理解。如果找不到这样的相似的信息组块,那么人就不能够识别和理解。学生阅读新的信息,就是要让他找相似信息组块——求“同”。另外,他们在阅读中遇到和自己个体知识矛盾或教材知识前后出现矛盾时,也需要求“同”。求“同”就要提出问题,求不出“同”,就产生“问题”。

6.思“前”想“后”

“思前”就是要学生反思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分析在“形成问题”过程中的得与失,形成策略,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激发再“读出问题”的欲望;要让学生把“读出问题”进行横向和纵向分类,促进他们把低水平问题向高水平转化,尽可能把“重点问题”凸现出来,提高“读出问题”的能力。横向分类指顺着学生问题思路将“问题”按照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归类,在同一类问题中,可将一些零碎的、内容上相通相近的小问题进行优化组合,归并组合成大问题,使问题更显精炼,更趋深化,更有研究价值。纵向分类指按问题形成方法进行分类:从问题来源的渠道看,有针对教材内容提出的“针对性问题”和围绕教材某点提出的“相关性问题”;从问题研究的类型看,有研究知识技能的“陈述性问题”和研究学习技能的“程序性问题”和从问题思维方式看,有从某点向四周辐射的“发散性问题”和从四周想某点聚集的“聚合性问题”。“想后”就是痛自己成功的问题策略再阅读教材,力求形成新的“问题”。阅读中始终问自己:学这篇文章还有没有“问题”,能不能学“类似课文”,会不会解决“类似问题”。

四、拓展探究的时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是努力拓展“探究”时空,让学生子广阔的、开放性的时空中,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思考的果实。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拓展学生探究学习的时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弄清一些生疏的概念(如“再生资源”、“常量”等),增加其对课文的感性认识;二是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人类“无节制地对地球进行开采”导致资源缺乏的种种情况,让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调查研究,写出报告。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探究精神,更增加了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第五篇:管理机构与检查制度

精麻药品管理机构与检查制度

1、建立麻醉、精神药品管理机构,由院长负责,医务科、药剂科、护理部等部门参加的麻醉、精神药品的管理机构。

2、指定专人负责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日常管理工作。

3、把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列入本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

4、建立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专项检查制度,并定期组织检查(规定定期每月检查一次),做好检查记录,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5、建立并严格执行麻、一精的采购、储存、保管、发放、调配、使用、报残损、销毁、丢失及被盗案件报告、值班巡查等制度,制定各岗位人员职责。

6、医院定期对涉及麻、一精的管理、药学、医护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训。

7、对麻、一精药品的购入、储存、发放、调配、使用实行批号管理和追踪,必要时可以及时查找或者追回。

下载学习与探究检查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与探究检查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信访听证制度探究与思考

    关于信访听证制度探究与思考在某些地方,群众反映的问题有时得不到及时解决,有的问题虽得到处理,但群众仍然不满意,重复上访、无限申诉、集体访、越级访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国家权......

    探究型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探究型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关于探究型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实施,存在问题等,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这儿提供了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1、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

    综合性学习与探究教案

    教学目标1.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2.通过具体句子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理解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教学重难点1.通过具体句子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龙门中心学校 白培松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亮点。这种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教师学习笔记检查制度

    教师《学习笔记》检查评比制度 1、每人每周写1000字以上学习笔记(含心得体会、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等)。 2、“学习笔记”由教导处派专人负责检查。每周五下午以教研组为单位收......

    问题检查与整改制度

    问题检查与整改制度 1、定期检查:项目部每半月、施工队每周进行一次定期检查。定期检查由单位领导亲自带队,有关部门派员参加,重点检查和解决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技术、资......

    安全检查与整改制度(A)(★)

    。 安全检查与整改制度 1 目的 为了确认和检查公司各单位的安全消防管理情况,及时发现生产和作业现场中不安全的因素、不安全的工作环境、不安全的操作行为和潜在的职业危害,......

    消防安全检查制度与整改制度

    东莞市科派电子有限公司二厂安全管理档案 安全检查制度与整改制度 安全检查是依靠职工群众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形式,利用这种形式可以宣传党和国家的安全方针、政策和法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