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阅读搭建成长的阶梯

时间:2019-05-13 01:28: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孩子的阅读搭建成长的阶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孩子的阅读搭建成长的阶梯》。

第一篇:为孩子的阅读搭建成长的阶梯

为孩子的阅读搭建成长的阶梯—海北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2009年9月,高安路第一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读书阶梯伴我成长》完稿,全校学生开始正式使用这一教材。回顾起来,这一课程经历了三年的开发过程。

校本课程既求“有”又求“优”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实施好国家课程,还要开发、实施好校本课程,以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证明,能考高分的是人才,下一手好棋,打一场好球,写一手好字,唱一口好曲的也都是人才。因此,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设计校本教材、转变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层面上,更应该考虑课程的依据、主体、途径、目的、方式、实施及评价等诸多要求。一门好的校本课程,绝不是一朝一夕能赶制出来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只有经过精细打磨,才能结出硕果。

怎样打磨呢?首先是选好主题。纵观近年国内语文校本课程的走向,大多受“亲近母语”流派的影响,所设计的语文校本课程较多地关注了读本的内容和体裁,忽视了读书习惯的养成。而学会读书是现代人的重要素养,其中涵盖了情感、习惯、态度、意志、方法等等。鉴于此,我们设计了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语文校本课程。我们相信,如果能扎扎实实地上好这些课,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的。

有了主题,该怎样用一条主线贯穿起来呢?毫无疑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也就是说,要针对小学1~5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相应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纳,继而形成习惯。

我们始终认为,学语文,主要就是学读书,如果能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又掌握了恰当的方法,也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让本教材不同于一般的课外书,就要为学生的阅读精心搭建一个成长的阶梯。经过几番试教与修订,我们确定了教材编写序列:

一年级上:认识学校图书馆

一年级下:整理我的书

二年级上:认识一本书

二年级下: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三年级上:学做文摘卡

三年级下:走进上海图书馆

四年级上:学会上网查资料

四年级下:读书要关注作者

五年级上:学会批注

五年级下:学写读后感

仅有校本教材是不够的现在有一种误区,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校本教材,只要编成一本教材,哪怕只是一堆材料,就认为自己开发了课程。不管该课程的价值如何,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实施的时间、场地、师资,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评价等等。其实,既然是课程,就应该有课程所必备的要素。于是,我们开始了实践和探索。

首先是课程的方式。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呢?我们觉得,小学生每学期养成一个读书习惯足矣,五年下来,便会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其次是课程的实施。我们利用每学期的读书节活动,辟出固定的时间由语文教师来上这一课。但仅仅固定时间还不够,重要的是课程实施主体--教师。带着教师逐步走进课程,我们经历了阵痛期。

比如《学会批注》一课,在开发初期,执教的五年级孙捷老师非常头痛。以前从来没有上过类似的课,而这种课最不容易把握的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度。后来,孙老师阅读了《文章例话》中的叶圣陶点评《背影》一文,对如何指导学生批注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由教研组

老师和孙老师一同备课、反复试教,思路逐渐明晰。

在选取阅读材料的时候,又遇到了困难:是任意选一篇课外阅读材料作批注,还是选取经典作品作为范例?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作为五年级学生,应该引领他们阅读经典作品,加之我校学生家庭普遍比较重视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大,校本教材就应该适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并给予他们更广阔的舞台。于是,孙老师选取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和《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作为教学材料,学生头一次见到这种读书方式,很新奇,也很活跃,课堂上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和思维碰撞的火花。设计片段如下:

„„

二、介绍经典的批注著作

多媒体出示: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选段)

1.简介金圣叹。

2.分角色朗读4个片段,说说作者写的是什么。

3.片段练习:你读了这段会怎样做批注?

a.自己读文后做批注。

b.交流。

c.出示金圣叹的批注进行比较,谈谈感受,交流。

小结:金圣叹是文学批评家,他多从语言艺术角度去分析,进行批注。

多媒体出示:

《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文章节选

1.简介《二十四史》。

2.读读、看看、讲讲,让学生自己说说作者写的是什么。

3.毛泽东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批注的?

小结:毛泽东是开国领袖,他读二十四史的评点,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评点,只以政治得失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三、阅读经典,尝试批注

多媒体出示朱自清《背影》(节选)

1.看叶圣陶如何在此文上做批注(节选)。

2.(隐去原文的批注)同样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试着自己做做批注。

交流,评议,小结。

孙老师不仅引领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而且关注到学生良好批注习惯的养成。课后她还不忘提醒学生:“希望你们能多阅读经典著作,不断地有新想法。但要注意自己的书可以随时、经常、反复做批注,公共的书绝对不可以。”

再次是课程的调整。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努力开发出适合学生的课程。我们认为,只有适合学生的课程,满足学生多种需求及年龄特点,才是优秀的校本课程。

比如,《走进上海图书馆》一课开始定在四年级,后来经过反复斟酌,第二年我们又将它调整到三年级,原因有二:一是在一年级时设置了《认识学校图书馆》这一课,到了三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他们有着浓郁的阅读兴趣,此时,应该引领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阅读;其二,上海图书馆离我校咫尺之遥,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社会资源,将其作为固定的教育场所。当孩子们走进这样的大型公共场所,在这里借书、阅览时,应该具备怎样的行为习惯呢?基于这两点认识,我们将四年级的《走进上海图书馆》移至三年级上学期,效果较好。

最后是课程的评价。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之一是改变纯学科的单一的体系,兼容其他学科的内容和形式,促进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比如,《学做文摘卡》其实是融合了语文和美术学科;而《学会上网查资料》则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材延伸,达到互补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更多元,更凸显学生的兴趣、习惯及积极的参与度。

在每学期读书节结束时,我们会设计一张问卷,组织全体学生在网上完成问卷,开展学生测评,对读书节活动及校本教材做评估,并由此梳理出经验与不足,以便对校本课程作进一步的修改。

生活有多广,语文就应该有多宽

生活有多广,语文就应该有多宽。我们认为,开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是维护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要确保培养目标上的一致,让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更具活力,让师生双边活动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让语文更具魅力。

比如,我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发了《整理我的书》一课。我们发现,孩子们爱看书,家长也乐于购书,但一年级孩子往往依赖家长整理书籍。其实整理书籍也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只有爱惜书的孩子才是真正爱读书的孩子。考虑到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我们设计了下面的呈现方式:

书宝宝的家:书架、书箱、抽屉、书橱、盒子。

怎样帮书宝宝整理它的家:

1.按照书的大小来整理。

2.按照书的厚薄来整理。

3.按照购买的时间或人来整理。

4.按照书的类别来整理。

最佳整理书的方法:按照书的类别来整理。这样,能使我们快速而又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书。

帮书宝宝分类:故事书、科普书、动漫书、工具书、教辅书。

动手试一试:先将书宝宝按类别进行整理,再把它们放回它们的家。

温馨提醒:随着书宝宝家里的书越来越多,我们可要养成定期整理图书的好习惯,让书宝宝陪伴我们学习和成长。

这样的设计让书籍的整理更具趣味性、实效性,使语文学习弥漫在孩子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编制校本课程的重要目的是与语文学科课程达到互补作用,让课本知识延伸,使学生与教材产生互动,从而达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四年级的《学会上网查资料》,就是对教材的进一步发展。小学生查阅资料时往往存在不会筛选信息的问题,既费时又费力。我们在设计这一课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在资料中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其实就是一种语文能力--收集、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当查到“老舍”的生平简介后,还需要对资料进行进一步归纳,筛选出主要信息向大家介绍。这样的定位,既是书本知识的延伸,又教学生掌握了一种语文学习的本领。比如:当学生查到老舍夫人胡絜青的“絜”字不会念,老师就教方法--如何利用百度查找生字解释和读音。既实用又快捷,学生学得其乐融融。

“读书阶梯伴我成长”就这样在历经困惑——实践——思考——总结——再实践的过程中孕育生长。

“读书阶梯伴我成长”从孕育到成熟,经历了三年的历程,它的诞生过程从容而自然,绝非一日之功。其中,既有教师个人的刻苦钻研,又有教研组的群策群力,更有学校课程管理者的合理规划,适时把握和正确引领。它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还打造了语文学科特色。

第二篇:为儿童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

近年来,学前儿童知识学习超前和过度、小学生知识学习负担加重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和家长普遍关注的焦点,幼小衔接也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然而,如何开展幼小衔接、怎样做到真正的衔接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2008年4月,杨浦区教育局启动并立项市级课题《区校联动,小幼结对——区域整体推进幼小衔接的实践与研究》,在课题的引领下,围绕幼小衔接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努力减缓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坡度”,为儿童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

双向靠拢,明确研究指向

幼小衔接的实质是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与过渡,是儿童连续的、不间断的身体、心理、社会性发展上的衔接。在课题研究之初,幼小衔接到底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还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曾经是课题组内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一直在争论的话题,也引发了我们对为什么要开展幼小衔接、如何实现有效衔接的讨论。

“幼小衔接要从认识儿童开始”,这是课题组成员在反复讨论中达成的共识。美国科学家布鲁姆就儿童智力发展上的关键期问题对近千人做过跟踪调查,结果显示:80%的智力是在儿童8岁前形成的,其中5~7岁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是社会情感和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据此,我们认为儿童只有接受与其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宜的教育,才能丰富和完善神经联系。儿童的学习体验越丰富,将来越能将自己原有的认知与新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

通过一次次的头脑风暴,课题组逐渐明晰了幼小衔接的核心是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特点和未来发展,其研究指向是为儿童的发展搭建快乐成长的阶梯。因此,幼小衔接应该是一种双向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通过双向靠拢,一起洞察儿童的特点,共同探讨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因素的过程。

整体推进,创新研究机制

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方法、评价方式、家校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涉及到宏观层面的学制划分、中观层面的课程设置、微观层面的教师操作等问题,仅靠学校“单打独斗”难以见成效,需要在区域层面上统一规划、整体推进。

因此,我们立足区域内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以及26所小学和幼儿园,形成强大的研究团队,依托市区级教育专家力量,通过区校联动和小幼结对的方式整体推进课题研究。具体来说,我们采用跨学段的“互研互访”式团队协作研究,形成了幼儿园与小学结对、园长与校长结对、跨学段教研员(科研员)结对、跨部门教育行政人员结对、家校结对的格局。这种“小幼结对”的方式更加具体和深入,两个学段之间的合作更加全面和彻底。

“互研互访”与传统的幼儿园师生走进小学的做法不同,它主要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活动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如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互访课堂、互动教研、网上答辩、现场交流等,在相互观摩中了解两个学段的差异,在教研中发现各自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合作研究更有针对性,幼儿园与小学力求在研究中找到“衔接点”,围绕共同目标开展实践与研究,如齐一小学与明园村幼儿园的合作游戏研究,通过在游戏内容、游戏要求、游戏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让幼儿园的游戏在小学一年级阶段得以延续,使儿童的游戏经验得以迁移。

明确重点,探索研究内容

从“大课程”的理念出发,课题组充分考虑了两个学段衔接中的关键因素,最终确立了4大重点研究内容:儿童适应性发展评价、幼小课程衔接、互通型教师培养、家校共育。其中,前两项研究旨在把握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在关联,希望以儿童适应性发展评价来引领课程与课堂的改革。同时,我们也非常关注可能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因此后两项研究旨在凸显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环境的作用。

在儿童适应性发展评价上,我们注重从幼小衔接的实际问题出发,从教育目标与教育经验出发,从儿童身心和认知发展规律出发,确定评价内容。为此,我们结合幼小衔接阶段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确立了13项适应性发展评价指标,并从学习适应和生活适应两个维度展开,为幼儿园和小学提供了共同的教育关注点。

在幼小课程衔接上,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开展研究:一是从“学段衔接”的角度进行纵向设计,即体现不同学段活动要求的侧重点,注重活动内容的层次性,同时兼顾活动要求的递进性。二是从“内容综合”的角度进行横向设计,把小学一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目标与幼儿园大班的生活和学习适应性活动目标对接,一以贯之地体现“兴趣、情感、习惯”的活动要求。同时,为了克服“以学科知识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方式,我们以小学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为抓手,促进一年级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完善与教学过程的优化。

在互通型教师的培养上,区教育局依托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开办了上海市第一个“互通型教师培训班”,旨在培养熟悉6~8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且既能胜任本学段教学,又熟悉跨学段教学的互通型教师。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共同在一个课堂学习、思考,共同利用每周一天的时间备课、听课与研课。在此过程中,校方提供时间、场所、经费与智力团队的支持,课题组核心组成员以及小学、幼教教研员全程参与指导,在各阶段提供必要的帮助。互通型教师的培养,可以帮助教师把握不同学段儿童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小衔接的关键,设置合理的阶梯,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为开展幼小衔接提供实践依据。

在家校共育方面,我们倡导给予家庭一种价值引导,呼吁家长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校一起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我们首先对本区内11所幼儿园的700名大班孩子的家长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到家长最需要的教育指导涉及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适应、自信心培养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有很多问题与困惑,但也不乏许多巧妙的方法。于是,我们将家长的问题与困惑进行了归纳,以此作为选题参考,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家长中开展了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案例征集,并将优秀案例汇编成册,细分为身心保健、习惯培养、人际交往、举习适应等四个篇章,引导家长从过度注重知识学习转向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语言、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通过近5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区“幼小衔接”工作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双丰收,先后出版了《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烦恼?不烦恼!——宝贝入学前后》等面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书籍,推动了区域内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与推进,帮助儿童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具体表现在: 一是儿童适应性评价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信息,如身心健康、情感态度、习惯培养、人际交往、学习适应、体质达标、阅读习惯、任务意识、自我认同等。

二是幼小课程衔接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了小学课程,据调查统计,63%的孩子比较喜欢小学课程,27%的孩子非常喜欢小学课程,27%的孩子进入小学后没有压力,62%的孩子觉得压力适度。

三是教学与评价同步,强化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与学的评价理念,教师对学生观察的敏感度在增强,评价指标正在内化为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表现的依据,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明确了方向。

四是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家长与日俱增,有利于形成家校合力。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从专门为即将进入小学的家长制订的一份特殊的暑期任务书,到取消小学一年级~四年级学科知识质量抽查,改分数制为等第制,小学一年级改纸笔考查为轻松活泼、多种多样的游戏式活动:从一张成绩单到多样化的成长记录袋,越来越多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发现了自己以前忽略的孩子成长信息,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第三篇:孩子成长的阶梯

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索

江苏省建湖县中心幼儿园

吴晓霞 邮编:224700 联系电话:***

现代社会已进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任何一级的学校教育都已经不能保证人一生的充分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社会和人们本身发展的需求。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都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系统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正所谓的“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幼儿园、学校所要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作为家长,该准备些什么呢?

家长应该认识到——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家长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如:

一、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他们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他们会对上学读书产生强烈的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此时,家长要适时并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XX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而在幼儿园里,孩子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孩子进入小学后,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去完成。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因此家长们应谨记:从小就得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玩具、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孩子的自理能力强,相信他们入小学后一定会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

三、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别看孩子坐着不动,读书其实也是个“力气活”。上学后,孩子首先要面对的是作息时间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每天上午4节课、下午3~4节课,课间休息10分钟,午休时间短;且每项程序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如果没有相应的身体素质,是无法适应这样的“高节奏”过程。因此作为家长可以利用暑期,带孩子进行游泳、晨跑、上下楼梯、跳绳等运动;还可带孩子去超市购物,让他体验在收银台前排队等待的滋味;这样做既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同时也是对孩子耐力的一种锻炼。

四、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刚入小学的孩子开始几天,可能因好奇心强,上学特别积极,浑身是劲,可是没过多久,热情就冷淡了,特别想念幼儿园,不愿意上学。此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骂一顿,而应该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节生活规律。也可以带他去幼儿园看看,请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

思想工作。目的尽量帮助幼儿减少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快、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其次,作为幼儿园和小学,该注意什么呢?

一、明确“幼小衔接”的目标任务

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目标任务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最初的素质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健康的体质、良好的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的品质、不怕困难的精神等。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小学“幼小衔接”的目标任务是将幼儿园教育成果进一步延深、开展和深化,重点在于促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向新的阶段发展。

二、遵循“幼小衔接”的规律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而是双方都向孩子靠,强调的是让教育适应孩子的发展。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

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指从孩子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因为孩子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衔接工作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所以要将孩子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衔接工作从孩子一入园就可以开始了。

三、重视“幼小衔接”的家长工作

“望子成龙 望女面凤”的心理导致了家长把幼儿园是否教小学所需的知识做为衡量其质量高低的标准。作为幼儿园千万不能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犯起“拔苗助长”的错误,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安排课程时,掺进了相当比例的应属小学一年级,甚至二年级的教学内容。这样做往往会事与愿违,让很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上课时常常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因为课堂上的许多知识他们都学过,学习兴趣大减。因此幼小双方都应充分重视做好家长工作,可采用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等方式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幼儿园以及小学同步对孩子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作为大班和小学的老师,又该准备些什么呢?

就幼儿园大班老师而言,要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3.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时间观念

4.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5.培养孩子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要告诫孩子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学会讲普通话,声音适度,口齿清楚,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6.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班老师应该主动从幼儿学习生活的细节上入手——如孩子遇到难题时怎么办?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时,要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在活动中,特别是自由活动时,一定要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发展学习适应能力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但作为大班老师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抽象符号操作等。另外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包括:

1.正确的坐写姿势

正确的坐写姿势包括三方面:①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②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③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2.良好的读书习惯

老师引导孩子读书时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边读,边看,边思考。3.基本的书写技巧

大班老师可在集体教学活动时,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如——熟悉田字格、四线格等,侧重做好孩子入小学的特殊准备。

作为一年级的老师,要做好如下的准备工作: 一.做好了解

首先要了解孩子在学前阶段究竟学习了那些知识?如汉语拼音是否学过?识字量如何?不同的教育理念孩子的发展是不同的,只有深入了解并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才算为自己的工作做好了第一步。

二.相互学习

教育是相通的。作为幼儿教师,她们身上有着永不枯竭的活力,更有着幼儿喜欢的教学游戏和教育经验。平时要和幼儿园的老师多作交流,向他们学习一些幼儿喜闻乐做的游戏,向他们学习幼儿心理学,向他们请教一些教育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教材研究

这里的教材研究并不是局限于一年级教材,而是指幼儿园里孩子们学的教材也应该适当进行了解和研究。这样你才能知道在教育教学时该往哪里倾斜,重点应该是什么,孩子的培养方向也就明确了。比如由于早期阅读的开展,孩子在幼儿园时已经能够流利地准确地读一些文章,识字量也很大,那么一年级时就不需要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孩子识字的重复工作上,应该注重写字,注重朗读技巧的提高和创造性文字的表达。

升入小学,是幼儿所要经历的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成人和孩子都不是一件小事。我想:只要我们家园及小学三方面认真、科学地对待,并为孩子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茁壮成长为最艳丽的花朵!

孩子成长的阶梯

江苏省建湖县中心幼儿园

吴晓霞 邮编:224700 联系电话:***

现代社会已进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任何一级的学校教育都已经不能保证人一生的充分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社会和人们本身发展的需求。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都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系统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正所谓的“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幼儿园、学校所要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作为家长,该准备些什么呢?

一、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他们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他们会对上学读书产生强烈的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

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而在幼儿园里,孩子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孩子进入小学后,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去完成。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因此家长们应谨记:从小就得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玩具、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孩子的自理能力强,相信他们入小学后一定会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

三、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刚入小学的孩子开始几天,可能因好奇心强,上学特别积极,浑身是劲,可是没过多久,热情就冷淡了,特别想念幼儿园,不愿意上学。此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骂一顿,而应该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节生活规律。也可以带他去幼儿园看看,请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思想工作。目的尽量帮助幼儿减少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快、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其次,作为幼儿园和小学,该注意什么呢?

一、明确“幼小衔接”的目标任务

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目标任务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最初的素质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健康的体质、良好的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的品质、不怕困难的精神等。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小学“幼小衔接”的目标任务是将幼儿园教育成果进一步延深、开展和深化,重点在于促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向新的阶段发展。

二、遵循“幼小衔接”的规律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而是双方都向孩子靠,强调的是让教育适应孩子的发展。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

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指从孩子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因为孩子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衔接工作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所以要将孩子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衔接工作从孩子一入园就可以开始了。

三、重视“幼小衔接”的家长工作

“望子成龙 望女面凤”的心理导致了家长把幼儿园是否教小学所需的知识做为衡量其质量高低的标准。作为幼儿园千万不能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犯起“拔苗助长”的错误,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安排课程时,掺进了相当比例的应属小学一年级,甚至二年级的教学内容。这样做往往会事与愿违,让很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上课时常常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因为课堂上的许多知识他们都学过,学习兴趣大减。因此幼小双方都应充分重视做好家长工作,可采用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等方式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幼儿园以及小学同步对孩子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作为大班和小学的老师,又该准备些什么呢?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但作为大班老师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抽象符号操作等。另外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升入小学,是幼儿所要经历的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成人和孩子都不是一件小事。我想:只要我们家园及小学三方面认真、科学地对待,并为孩子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茁壮成长为最艳丽的花朵!

第四篇: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搭建教师成长阶梯

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搭建教师成长阶梯

教师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人的资源。在思想观念上,行使教育管理权力的人,应该把教师看成是办学最大的、最具活力的资源,教师的思想境界、工作质量、潜在能力的调动、运用和发挥,可以转化为较高的办学效益。教师能够胜任社会赋予他们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就能够存在和发展,反之学校就会衰落。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目前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对评价目的认识不清。

目前仍有部分的教师和校长认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因而没有把搞好教师评价作为反馈信息,改进工作,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仅仅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还有部分校长、教师认为自己工作很忙,根本没时间搞评价,把日常工作与评价工作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认为评价是游离于日常工作之外的事情。

(二)评价制度结构不合理。

目前,从结构来看,还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评价,即校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或者是校长(评价)→教研组长或年级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缺乏充分的信息和数据,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课堂听课搞突然袭击。经常依靠办公室、走廊、校园里的道听途说或者偶然见到的现象下结论。这种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方向单一的评价系统,不仅未形成信息反馈网络,而且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评价制度的功能未充分发挥。

由于目前教师评价制度结构不合理以及对教师评价的目的认识不清,教师评价制度的整体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只是部分地发挥了评价的鉴定、选拔功能,而学校教师评价制度的主导功能即导向、激励、调控等功能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二、如何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一)明确评价目标

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衡量一个教师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的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确立评价标准

对于教师评价的依据应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师的根本任务及国家教委颁布的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在此依据上上,应该逐步明确以师德为首的内容体系。其中包括:第一,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对象──学生,工作要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要坚持既教书又育人。第二,教师的法制意识。教师要坚持依法施教,要贯彻、履行各种教育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任务、要求、义务,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要自觉维护受教育者和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教师既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学科水平。在现代教育中,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科学和教育理论知识。第四,教师的工作能力及水平,教师要有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和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班级等学生群体的管理能力,家访及做学生思想工作、心理疏导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第五,教师的工作业绩。教师做班主任或其它教育工作的效果,教师学科教学成绩,教师著述、论文、报告、科研成果。在诸项评价内容中,尤以师德和法制观念为要,在很多评价中采取了师德和依法施教的一票否决,如每学期教师的述职和考核,如果出现了严重违犯师德和违犯教育法规之事,考核则为不合格。

(三)制定评价方案

1、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自评是主要倡导的评价形式,也是教师评价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它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可依据课程改革的理论和本校的师资情况,拟定出A类和B类评价内容和标准,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以及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找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和不足,然后把拟定出的改进要点和改进计划,作为C类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形成一个教师自我分析表。比如:在教学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中,学校把“教学目标”定为A类目标;将“把学生培养成学习型的学习者”作为B类目标;教师也可把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有发言权、培养协作精神、关注学生思想行为方法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作为C类目标。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发展中,利用不同方式写出教学发展体会、教学日记、周期性总结等形式的自我监控总结材料。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因此,教师首先要打破“师道尊严”的局面,让自己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然后,通过学校管理者向学生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一般每学期两次专题会),作为定性评价;与此同时,教师自己还要不定期地召开学生专题座谈会(每学期不得少于四至五次),作为灵活性、过程性评价;学校还在校内设立学生评价教师教学专题信箱,让性格内向、不敢在教师面前评价教师的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敞开自己的心扉,说心里话。一周开一次信箱,一月做一次总结,也可设计学生问卷,让学生通过纸面答卷的形式,完成对教师的评价。

3、家长对教师的评价。

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和教育投资者之一,自然十分关心自己孩子在校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促进家校协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家长评价教师是家长的一项权利,也是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合力的有效途径。根据这一理论,学校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征求家长对学校,特别是对教师的评价;教师每学期要按时完成全班学生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并认真做好记录;学校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了解老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由学校和任课教师联合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让家长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可以在平时,也可以在家长开放日)。

4、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以及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主导力量,教师与教师间彼此都比较了解,因此,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评价总结的最重要的参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师评价中,教师对每一位教师的评价,应是全面的、细化的和量化的。依据这一特点,每学期进行教师对教师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的转变、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学常规的落实、教改实验的进展、课堂教学的设计、改进与效果等。学校管理者在操作评价中,首先要参与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师的优势,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提高发展的建议。其次,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组织、协调、平衡和总结各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活动。再次,学校管理者要把平时的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分解性评价、稳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灵活性评价等,在一个学期中,进行积累整合,形成一个比较客观的、实在的总结性评价的成果。

三、发挥教师评价制度的作用

(一)导向功能

对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给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因而对教师的评价过程自然会具有导向的功能。

(二)激励功能

教师评价可以使被评价者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能够激起干部,教师发扬优点,促进人们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激励人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学习。这是评价的一种心理功能,驱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活力。因而评价在客观上也对学校、干部、教师起着督促作用,激励其内部潜藏的积极因素的发挥。

(三)馈矫正功能

通过评价的反馈作用,及时获得教育过程,教育效果的信息,可以使我们客观,准确的把握学校工作或教师工作的状况,也可以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学校工作或教师工作中的长处与短处。这样便于学校和教师经常调节工作的目标与进程,及时调节、及时强化、及时矫正,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不断地得到完善,得到改进,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目的。

(四)鉴定功能

对一所学校,一位教师进行评价,必然会有评价的结果,这评价的结果会对学校,教师具有鉴定的功能。只要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办法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那么评价的结论也必然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因此,通过评价来对学校、教师的工作进行鉴定也必然是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

现代学校管理改革中,教师评价制度的实施与完善越来越受到重视,成功的教师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合理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

第五篇:多元评价 为学生搭建成功阶梯

◇多元评价

为学生搭建

成功阶梯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多一批优秀的学生

侯城学校小学部

多元评价

为学生搭建成功阶梯

根据县教育局课改的精神,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改革以往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单一模式,多视角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逐步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我校的学生评价方式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依据,学生评价结果表现为特色卡、档案袋、等级、学校荣誉,学生评价的最高表现形式为“十佳少年”、“五好学生”、“学习标兵”、“特长少年”、“进步少年”等荣誉。

依托小组合作评价和特色卡评价在全校开展“创建和谐校园,完善自我形象,争当各项标兵,共为侯小争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第二阶段:自我完善阶段;第三阶段:推荐审查阶段;第四阶段:总结表彰阶段;第五阶段:事迹宣讲阶段。贯穿整个学年,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推荐,学校审查等手段促进学生完善自我,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领域中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和奋斗方向,从而形成一种人人争先、奋发向上的育人氛围。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

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初,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各年级各类标兵楷模评选细则》、《侯城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以班为单位划分小组,修订班级小组评价细则。

不仅让每位教师明确,同时也让学生心中有方向。

1、学校领导利用校会宣读各类标兵楷模评选细则;

2、上的各类标兵楷模代表以班组队,由班主任带队各年级交叉宣讲,事迹报告、交流经验。

3、在此基础上,各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学习各类标兵楷模评选细则,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情况确定努力的方向。

第二阶段:自我完善阶段(过程性评价实施阶段)

各班学生自我管理,师生共同制定小组捆绑式评价细则、特色卡发放原则。各班课任教师要根据各班细则评价学生,随堂发放特色卡。

我校根据学生的表现,只要学生有亮点,就发相应的“特色卡”。上课发言很积极,发张“积极发言卡”;值日很认真,发张“工作认真卡”;考试进步了,发张“学习进步卡”„„

签发特色卡,由各课任老师及班主任进行,卡的背面要有教师签名、发卡时间方可生效。

班干部要从纪律、卫生、文明礼貌、道德品质等方面监督学生的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好人好事及不良行为都记录在记录本上,当日公布各组得分、失分、得卡情况。组员的得分累计为小组得分。每个组员随时都能看到自己小组和别的小组的得分情况,激发了每个组员的积极性。分数每节课都在变化,竞争每节课都在进行。

建立“每周之星”评价制度。每周利用班会时间各小组自评、互

评,汇总得卡情况、得分情况,并记录在小组记录本上,同时选出每周优胜小组。让学生知晓自己小组的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和其他组的差距,找到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在每周一评的基础上,每月一小结。每月第一周总结评价上月学生综合表现情况,填写《侯城学校学生成长记录卡》。“成长记录卡”主要填写五部分内容:特色卡汇总、自我评价、小组得分、小组评议、评价委员会意见。自我评价的时间为两天。在自我评价后,利用班会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互评。一方面总结小组得分、失分情况,另一方面人人对小组内其他成员提出建议、努力方向。评价委员会意见在班主任征求课任意见后对每个学生提出建议要求。表现好的学生写清下阶段努力方向,要有具体的指导办法。在道德品质、学习、纪律、卫生等某一方面有问题的学生,采取在卡片后备注保证书的方式,评语暂时不填,到下月评价时根据学生表现情况再填。表现良好可让其收回保证书,教师对其重新定位。这一环节可以促进师生对话沟通。班主任每月至少有一次与学生谈心交流的机会,变过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为润物无声的谈话方式,走通了心与心之间的桥梁,解决了问题。

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由学校组织评选“合作之星”(1个)、“优秀小组”(3个)、奋进小组(3个),表彰面达到一半以上。

每学期末各班抽出一天时间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依据《侯城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几方面评价。对每位学生一学期的表现量化,评出等级,并在班内公示。评

价结果要装入档案袋,作为毕业综合素质评价依据。

第三阶段:推荐审查阶段(终结性评价阶段)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即每年的4—5月份,学校成立由教导处、政教处、班主任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依据过程性记录情况,分年级根据各年级评分细则,评审“十佳少年”(全校选拔十个各方面都特别优秀的学生)、“五好少年”(指在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能力(在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电脑创新大赛中积极参与并获得校级以上奖励的)五方面优秀的学生、“学星少年”(思想过关、学习优秀而其他不达要求的)、“品优少年”(学习进步幅度大、对班级贡献大、有典型事迹的)、“特长少年”(体育、音乐、美术特长生、信息、劳动卫生先进个人)。

这一环节先由班级投票表决选拔各类楷模,然后提交到学校评审委员会。学校评审委员会结合各处室记录情况审查后公示一周。在此期间,如有反馈意见,一方面调查落实,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手段使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认识到自身问题并写保证递交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表决通过,或降格处理或取消资格。

第四阶段:总结表彰阶段(5—6月份)

1、班级评审委员会对各类标兵楷模赋予富有个性的颁奖词;

2、学校召开隆重的颁奖表彰大会;

3、学校一方面做成版面张贴在楼厅中,各类楷模的照片下是每类学生的富有个性的颁奖词。另一方面制成精美相框送给学生作留念,同时反馈给家长,分享喜悦。

版面在期末考试前做好张贴,通过及时表彰先进,树立典型,逐步形成了学“星”学“佳”、追“星”追“佳”,互学互帮、勤学知礼、文明向上争做合格公民的良好校风。

第五阶段:事迹宣讲阶段

学校组织“十佳少年”、“五好少年”、“班级旗舰”组成报告团,宣讲各类楷模的典型事迹。本次报告会与开学时的经验交流相衔接,成为一个循环体系。

期末考试结束后要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再次对学生量化,评出等级,并在班内公示。评价结果要装入档案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据。

多种评价方式的选择,充分发挥了不同评价方式的优势,同时还兼顾了学生的差异。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我们把学生放置在一个宽松、和谐、积极的环境中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微笑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希望和鼓励中汲取成功的动力,在快乐的评价中得到全面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和被关注的快乐。

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确如此,两年来我校师生的实践就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今后,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不断完善制度,创设更好的环境,为学生搭建成功的阶梯。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多一批优秀的学生

引子:曾经有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四十九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那只信封上。

我们感谢这位母亲,她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对孩子,应该多给他们一点关怀和鼓励。也给我们教师一个启示,用心为他们设计一条用爱和鼓励铺成的通往成功的路,告诉他们:其实,清华,并不遥远!我校全体教师群策群力共同制定了一套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对我校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为保证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高质量地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全面发展;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

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二、评价的基本方法

我校的学生评价方式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三卡”评价,即侯城学校学生成长记录卡、综合素质评价卡、家校联系评价卡。根据课改精神,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成长记录,即特色卡评价过程记录。

(一)、遵循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通过特色卡给予关照和偏爱,倡导“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得有所长,无论哪一个学生作出成绩,都予以肯定,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促使其不断进步。

2、全面性原则

新课改下,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特色卡”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个三维目标而设计的,从体现能力的“优秀作品卡”到注重过程的“精彩发言卡”,“创新意识卡”以及培养正确情感态度评价观的“文明礼貌卡”和“积极合作卡”,基本涵盖了课程目标,突出了评价的主体性,综合性、形成性,并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3、平等性原则

首先,“特色卡”中的十四项内容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从客观上肯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特色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设计内容宽而广,承认学生的差异。这样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一点长

处,就有得卡的机会,而不必考虑学生是否是“优生”,是否是“班干部”,是否上节课已经得过卡,也就是说“特色卡面前人人平等“,从而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促进全面发展。

4、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时效性非常强,评价越及时,激励作用越大,这就要求评价的操作必须简单易行。课堂上学生妙语连珠的发言、灵感火花的碰撞、精美作业的展览、创新思维的表述,亦或课外文明的表现,老师签字后就可以发给表现优秀的学生了。学生整理好放入自己的成长袋,每月一统计,每学期一评比,这样的操作简单易行。

(二)、评价过程

Ⅰ、过程性评价

1、特色卡简介

我校在认真学习新课改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的新观念。设计和使用了以下十四种特色卡,并在每张卡片上,印制了各种激励性名言、俗语。这些卡中有体现道德品质的“文明礼貌卡”、“热爱集体卡”,上面分别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我唯一的理想就是为大家服务”;有体现公民素养的“遵守纪律卡”、“工作认真卡”,上面分别有“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我应该做,所以我能做好”;有体现学生能力的“优秀作业卡”、“创新思路卡”、“精彩发言卡”或“成绩优秀卡”、“学习进步卡”,上面分别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创新的失败比模仿的成功更强”,“闪烁而出的语言,点石成金”,“是金子准会发光的”,“进步是目的,理想是标准”;有体现交流与合作的”积极合作卡”、”积极发言卡”,上面有“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不要认为

机会会第二次敲门”;有体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比赛优胜卡”、“特长展示卡”、“优秀作品卡”,上面分别有“谁做的最漂亮,谁就能获胜”,“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是创作的源泉”。这些卡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个体差异,并关注了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特色卡的操作使用

特色卡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设计的,符合学生实际,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改变了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传统观念和做法。让学生把学习变成,主体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和发展提升的过程。

首先,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优良表现适时发放相关特色卡,进行激励表扬。凡是在课堂上或活动中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可获得“积极发言卡”,若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独到见解且表述准确、语言流畅,就发给“精彩发言卡”。

如: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在赏析这篇文章的精彩片段后,老师提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说出你的理解,突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放声唱起了《好汉歌》,当铿锵有力的歌声响起时,同学们自然想到了路见不平、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义举,同学们为之喝彩,这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此时老师发给这位同学“精彩发言卡”,这样这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现学生的亮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如:对课内外作业书写认真,准确率高的发给“优秀作业卡”,在班级组织的各种书画作品,小发明,小制作,征文,手抄报等展览中,获奖的学生发给“优秀作品卡”;在各项比赛中,在各科组织的课堂测试中或学校组织的大型考试中成绩优秀的,发给“成绩

优秀卡”;对所有在学习上勤奋努力,不同层次地取得进步的学生,发给“学习进步卡”;对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发给“比赛优胜卡”;无论是课堂上的小组活动,还是课外活动中积极参与,相互合作及扶贫帮困等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小组或个人发给“积极合作卡”; 如在音、体、美等艺术类及各种学科竞赛中能够大胆地展现自我,在某一方面能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即发给“特长展示卡”;学生思路独辟蹊径与众不同,有创意就发给”创新思路卡”。

如:在一堂题为《优美的校园》美术课上,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拓展。这是一堂室外写生课,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校园建筑,并利用已学过的透视、比例、构图等方面的绘画知识对建筑物进行写生练习。由于在室外上课,学生情绪高涨,在作画过程中,教师不断在各组巡视辅导,与学生交流。遇到有困难的学生,就鼓励他放松情绪、放开思维、展开想象。三十分钟的写生很快结束了,从收起来的作业看,许多同学不仅做到了认真观察、细心描绘,而且有好几张作业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将原有的建筑作了改动与添加,使画面更加美观,从中也折射出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激发,老师表扬了这几位同学,号召大家学习他们,热爱校园、美化校园的好思想和敢于表现自我的设计思维,并发给他“创新思路卡”。

第三,每周班会时间举行评选活动,由个人申请,小组讨论,班级投票表决发放“文明礼貌卡”、“热爱集体卡”、“遵守纪律卡”。

如:我校某班有个男生,家境贫穷,本人却似乎天性顽皮,经常做一些令周围同学头疼的事:上课说话,乱丢垃圾、纸屑,与周围同学打闹,甚至有一次爬到变压器上去掏鸟玩,被电击飞在地。真能把人吓死!可是,在他治疗期间,同学们没有嫌弃他,而是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他度过难关。在班里,每当他有了失误,甚至损坏了公物,同学们都能用宽容的心理解他、帮助他。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经过一段时间后,他逐渐转变了,变得自信起来,“随和”起来,主动为班集体做好事,积极劳动,学习也有了明显进步,看着他的变化,同学高兴,老师欣慰,于是“特色卡”在他惊喜的眼光中发到了手中。

签发特色卡,由各课任老师及班主任进行,卡的背面要有教师签名、主要事迹及发卡时间方可生效。特色卡每月一小结,汇总在学生成长记录卡中,并有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共同提高。每学期末,根据得卡情况评出等级,对达优的学生学校授予“希望之星”荣誉称号,对单项卡数最多同学以“xxx之最”进行表扬奖励,并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档案,同时反馈给家长,以便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总之,“特色卡”在学生过程性评价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加强了小组间的交流合作,培养了学生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它集科学性、教育性、可行性、民主性、发展性为一体。

学生成长记录卡的内容包括十四种特色卡的汇总、学生自我评价、学业成绩评定和小组评议共四项。每月填写一次,属过程性评价。

1、特色卡汇总

特色卡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校内外表现作出的一种评价,涵盖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方面。每月一次汇总时,各小组成员相互验证特色卡后,由小组长在表上相应卡后填出张数,并统计出综合张数。

2、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主要由学生自己填写在成长过程中的得失,主要内容

要从以下方几个方面进行填写。如在某一项活动中得到表扬奖励,哪些方面表现优秀、突出,有什么违记的现象,都要真实、客观的将其记录下来。如有过失将要提出以后的希望、争取在下一阶段做好,在这个过程中有教师、同学、家长的开放性参与、监督。

3、学业成绩评定

本项要充份发挥考试功能,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教师根据所设科目,选择相应的考试内容及考试方法。.4、小组评议

小组评议一栏,由各班成立的班级评价小组填写。评价小组成员由各班带课教师2-3名和五名学生代表组成。填写内容分为定性评价的评语和定量评价的等级。评价小组应以学生的日常表现为依据,通过观察、访谈等到方法给每个学生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Ⅱ、终结性评价

家校联系评价卡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卡是终结性评价,每学期一次。

1、家校联系评价卡,是反应家长的评价信息,由家长来填写。这是家校联系共同教育督促学生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期末,学生家长根据表上的分项内容,在相应的等级栏内打对勾,并进行综合评价,将学生在家的表现反馈给学校,便于学校更进一步管理与教育。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卡

由各班组成的班级评价小组,根据每月一次填写的学生成长记录卡内容,在学期末进行总结,并评出等级。评价各方面内容中各要素的等级,可分为:A(好)、B(较好)、C(一般)、D(较差)四级。对各要素的等级综合评定后,作为六大方面的总体等级,给学生以最终评价。每学期每班总体评价,获A级的学生数不超过本班人数的

35%。

三、评价的管理制度

1、成立学校评价委员会 组 长:由校长担任 副组长:由校委会成员担任 成 员:由各班班主任担任

2、建立公示制度

学生在期末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班级公布,“希望之星”、“特优学生”等荣誉,在校会上公布,接受学生的咨询。

3、建立举报和申诉制度

学生、教师、家长对评价过程中,可能危害评价结果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可向学校评价委员会提出举报或申诉。

4、建立奖励制度

每学期,学校要对各班评选出的各方面的优秀学生与组织,评价优秀的班级进行奖励。

⑴、希望之星:每学期对班内特色卡总数最多的前五名学生,进行奖励,获“希望之星”称号,并拍照出榜公布。

⑵、特色卡之最:班内各项特色卡数量最多的学生将以“XXX之最”命名奖励。

⑶、“特优生”和“学习进步奖”。对学业成绩优秀的和进步幅度大的学生,将颁布“特优生”荣誉证和“学习进步奖”。⑷、最佳评价班级:由学校对各班组织填写评价的情况进行评估,对能及时、公正、客观、认真地进行评价的班级,给予“最佳评价班级”荣誉。

5、建立评价档案制度

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档案资料,学校要及时建档,妥善保存,保证档案资料的完整、真实。作为小学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

这一系列评价制度的实施,象春雨润物,看似无声,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改变着校园的面貌。一张张看似简单的卡片,却起到了不平凡的作用。特别是“特色卡”的推行,由表及里,内外兼顾,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注重人文情感,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实施以来,学生的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均在不同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对自身价值、目标理想、人生理念有了清晰的认知,在学校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同学们团结一心,发奋努力,一同走过风风雨雨;有困难时,一起想办法;有欢乐时,一起分享;流泪、流汗都在理解和宽慰的笑容中。

鲁迅先生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确如此,两年来我校师生的实践就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今后,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不断完善制度,创设更好的环境,为学生的发展铺就更宽、更广的路。

下载为孩子的阅读搭建成长的阶梯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孩子的阅读搭建成长的阶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长阶梯

    成长阶梯0-3岁婴幼儿测评系统介绍 成长阶梯0-3岁婴幼儿测评系统是基于婴幼儿父母(看护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宝宝的特定行为活动,对婴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 每次测评需要5分......

    成长阶梯[范文大全]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的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 *我们不能对过去的失误和不愉快耿耿于怀,伤感也罢,悔恨也罢,都不能改变过......

    教师成长阶梯

    教师成长阶梯:终身教育学习和研究 “终身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理念是相对于以往的“学龄教育”而言的。从纵向讲,它包括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各个年龄、各个阶段的教育,强调的是不......

    经典---成长的阶梯

    经典——成长的阶梯 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学初三(8)班王子豪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题记 爸妈都是老师,家中有许多藏书,因此从小就爱和书打交道。各种经典书籍......

    “成长阶梯“总结

    成长阶梯——党团共奋进 ——应用技术学院团委“成长阶梯计划”2011年9月-11月工作总结 2011年9月接到校团委《关于举行重庆工商大学共青团员创先争优“成长阶梯计划”的通......

    成长阶梯记叙文

    成长阶梯记叙文1 人生注定有各自不同的台阶。一层一层地向上爬,偶尔会力不从心。于是,你回过头,看着你所经历过的,又会渴望向上。接着,你的灵魂得以升华。就这样,你在不断地升华,......

    夯实成长平台 搭建成才阶梯 锤炼“复合型”女工队伍

    夯实成长平台搭建成才阶梯锤炼“复合型”女工队伍 如何提升女工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她们在作业区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作业区在厂女工委员会的领导下,结合自身实际,以“注重心......

    为孩子的成长喝彩

    第八讲:为孩子的成长喝彩 一、教材分析: 《老师小瞧我》,和《分时被改过之后》,是针对如何培养孩子的亲师能力和怎样教育有撒谎行为的孩子而设计的。同时说明,天下的孩子虽然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