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生存到争锋》读后感
《从生存到争锋》读后感
在我看过众多的关于企业管理这方面的书,《从生存到争锋》是我看过的最能带给我灵感和思想顿悟的书籍。所以,这在里我想把我对这本书的认识和了解和大家进行交流,也向大家推荐这本难得的好书,相信必将为你的事业指明一条路,并把你及你的伙伴们从“生存”带向“争锋”,带入另外一个高峰。
在书中,我们首先讨论的是管理者极为强调,被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执行力是什么?我认为:企业执行力,是指一个组织或团队落实决策性工作问题的能力,一个企业是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其工作目标的完成,需要匹配良好的执行系统。执行力,体现着企业执行系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它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只要企业有好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好的带头人,就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执行力就一定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就会实现企业“办一流企业、创一流效益”的经营宗旨,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执行力体现在员工的具体行为上,任何企业的成功,必定是对员工行为管理的成功,任何企业的失败,也必然是对员工行为管理的失败。而如何管理员工行为,这就需要管理者针对不同性质岗位上的员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一个好的管理者,底下必然有一个很好的团队队伍,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才是一个管理者的首选之道。
团队合作精神,不仅仅是对员工的要求,更应该是对管理者的要求,团队合作对管理者的最终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管理者而言,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必然是团队的成功,团队合作精神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1)同心同德:良好的团队成员应该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瞧不起,相互排斥。
管理者应该引导下属发现和认同别人的优点,而不是突显自己的重要性。
(2)互帮互助:良好素质的团队成员,不仅是在别人寻求帮助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要能够主动的帮助同事,同时接受别人的坦然帮助。
(3)
(4)奉献精神:总为团队或同事付出额外努力,共同进步。团队自豪感:团队自豪感是每位成员的一种成就感,这种感觉集合在一起,就凝聚成为战无不胜的战斗力。
其次是提高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发挥超常的战斗力,这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相互配合的综和性过程。企业要通过架构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的人文环境,来提高广大员工尽责意识,以人本主义情怀借以强化执行的速度与力度,从而提高团队执行力。
提高团队执行力,必须先提升个人执行力。企业要想有很好的执行力,就需要提高每一位赋有执行任务的人,这是一个细化过程,要经过一定时间,通过全面考察得出结论,并有针对性的给予帮助提高。而如何选拔培养有执行力的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培养:
(1)对员工进行科学的素质评价,正面培养
企业要注重在一定环境中对员工能力进行客观评价,主要发现和培养员工特长,使他们能立足岗位,又不限于岗位而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合格、优秀员工。
(2)养成注重细节的工作习惯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敷衍了事的人,这种人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使是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3)诚信,敢于负责
诚信是立身处事的准则,是人格的体现,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品行之一。一个真正注重诚信的个人或组织,在履约不能实现的时候,必定会慷慨的对处于自己失信的行为负责,及时的采取必要的措施弥补自己的失信造成受诺主体得损失。
(4)善于分析判断,应变力强
在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时代,分析判断,快速应变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机会是为有准备的人提供的,快速应变力往往并不表现为一时的灵感,更多的是找已久的时机在瞬间出现。
(5)乐于学习,致力创新
当今社会,一切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且发展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要想适应世界的变化,跟上社会的变化速度,必须学习和创新。
(6)对工作投入
全力投入工作的热忱不仅仅是管理者成功的要素,也是每个人获得成功的要素,没有对工作的热忱,他就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就无法坚持到底;有了对工作的热忱,在执行中就不会斤斤计较得失,不会吝啬付出和奉献,不会缺乏创造力。
(7)有韧性
韧性表现为一种坚强的意志,一种对目标的坚持。当处于巨大压力或产生可能会影响工作的消极情绪时,能够运用某些方式消除压力或消除情绪,避免自己的悲观情绪影响他人,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韧性是一种超常的个性力量。
培养了优秀的执行者,继而是如何提高团队执行力,我认为在管理制度和策略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打造一个和谐融洽环境
人的一生工作的时间是最长的,如何让员工在企业中找到家的感觉,直接影响到工作的热情,最终会影响的工作的执行力。
(2)领导要以身作则
执行是一个从上而下的任务传递和完成的过程,也是执行能力的一个学习、模仿和传递过程。领导在一个团队中是领头的大雁,团队的习惯、作风、工作方向都和团队领导的工作作风密切相关。
(3)追求完美
完美是一种习惯,没有那个习惯,不追求完美。执行力就是这样简单的话,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是难以实现的。
(4)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沟通
目标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方向,领导是员工的向导,有好的领导才能体现好的员工,员工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上下层次的相互沟通,才能有上下共同的合力。
(5)良好的激励与监督
对人的激励,激发人的潜能和工作热情,奖励执行力优秀的员工是整个执行力提升的基石,领导者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能够携手带动员工,指导员工的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激励与监督。
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在管理方面执行力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用人,有些是用人才,有些是用奴才,还有些是用蠢才。现实中存在着大量悄悄衰亡的企业,甚至它们还来不及得到健康发展,就渐渐衰落。他们通常会把责任归咎于战略决策失误,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战略决策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用人的机制,没有很好建立。具体的分析,影响企业执行力的因素为:
(1)执行环节用人不准
许多企业常常是策略、愿景一大箩筐,议而不决,光说却做不好,流于“口号管理”,使策略、愿景没有落实到具体的目标和计划上,也未将目标、执行方法落到实处,不强调过程,不注重结果,这些企业的管理常常粗而不精,只是按照一些最基本的规章制度大而划之的进行,必然会给一些浑水摸鱼的庸才机会。而这样的人对工作拖拖拉拉,习惯了不痛不痒,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严重影响到他人和整个企业的执行力不能正常发挥。
(2)企业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
企业执行力低下,还有另外一些表现,如(1)企业实力不强(2)企业缺少凝聚力(3)企
业没有科学的运用机制,再好的运行机制,若不能随着市场变化而健全,便会使长期的规范优势渐渐变得疲软乏力。若不能及时改革,在犹豫不决中就会变得越来越变动。
(3)制度管理的刚性不够
有一些管理者己身不正,制度面前不能以身作则。对管理制度执行随意,这种主观行事作风,影响极坏,员工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制度成为摆设,失去其规范行为的作用,从而影响执行力的发挥。
(4)企业内耗大
在现实中,一些企业老总,时常感觉被一些琐碎、复杂而又突发的事情缠的不够脱身。他们常常感叹,却没有好的办法解决。原因是下属未能及时消解,而将大量的事物性工作上移,使事物性工作干扰了经营者决策的大局工作。如此,便会下大力气,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内部协调、开会、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上,使企业内耗巨大,贻误工作。如不能及时改变现状,是没有竞争力的。
企业执行力低下,是企业管理中最大的黑洞。问题找到了,不能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它只会让企业更加忙乱,而不能解决根本。只有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建立长效的企业文化,才能使团队成员注重现实,目标明确、行为有力、执行高效。
企业间的实力竞争,事实上都是执行力的竞争,最终归结在人的问题上。我们只有把执行问题,引入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去对待,才能改变人的意识从而改变人的行为,实现企业执行力的切实提高。
企业执行力,是指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各个岗位的员工贯彻执行管理者制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制度措施、方案计划和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执行力不强常常是企业管理中无形的 “软肋”,提高执行力是企业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好的执行力。当企业的战略方向已经或基本确定,这时候执行力就变的最为关键。强化执行力、提高执行力,是能更好更快的促进企业发展,使企业在管理上具备特有的管理素质与绩效的关键,是连接企业的战略决策与目标实现之间的桥梁。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
第二篇:读《从生存到争锋》后感
读《从生存到争锋》后感
读《从生存到争锋》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整个社会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直接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读者交谈,重点也放在现实与理论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着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毛礼松以独特的讲道方式,深入浅出的剖析了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并运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为考证。其缜密的理论框架,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精彩的论述了如何从员工的个人执行力着手,然后通过推动组织变革,使企业的组织执行力实现几何级的提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切中要害。该书根据现代企业竞争中员工行为越来越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从员工成长、组织进步、领导力发展三个层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企业执行力的深层奥秘与解决之道。
自启蒙以来,科学知识以专门化的方式空前增长,人类对世界的控制日益增强。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拥有不可胜数的科学真理,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强大。但吊诡之处在于:正如蝗虫的强大并不是蝗虫个体的强大,蚂蚁的强大并不是蚂蚁个体的强大一样,人类的强大也并不等于个人的强大。相反,个人陷入科学真理的汪洋,不仅如此,个人还陷入由走出真理汪洋的知识构成的汪洋,个人在其中体验到的不是强大,而是力不从心甚至无能为力。这种个体境遇使一种生存方式成为不可避免的:仰赖权威的生存。在集合意义上,现代人对世界、社会和自身的了解可能比古人多得多。在个体意义上,现代人的见识往往比古人少得多,而且是碎片化的。每一个人都被教育和劳作限制在某一特定领域,他全部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其专长未能涉及的,但他又不得不面对和处理这些不谙熟的事务。马克思说:“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职业的痴呆。”“痴呆”的职业人,在现代社会比马克思的年代更为常见,甚至所有的现代人都或轻或重地囿于这种状态。在此意义上,现代的个人必然处于日益强化的依赖状态。
生存与争锋,大致一看,似乎没有任何关系,但其却又合二为一的本性。生存大致与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一层次相对应,只要满足温饱等基本生理需求即可; 摆脱生存危机、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共同憧憬。然而,囿于社会制度与生活力水平等因素,我国农民虽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但生活总体上并不美好,物质生活绝对贫困,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精神生活也十分匮乏,有时甚至连生存也得不到保证。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书中,“人食草木”、“饥寒交迫”等记载比比皆是,明朝后期刑部官员杨东明还根据自己的见闻,编绘的《饥民图说》一书,真实地记录了大明王朝农民的生存状态;在我国的众多文学经典中,也有不少形象反映农民生存状态的作品。唐代大诗人李绅在《悯农诗》中,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来表达对农民命运的关切与悲悯;大诗人杜甫留下
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警句。白居易诗中也有“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等令人不寒而栗的句子。在18世纪、19世纪陆续来华的传教士的眼中,中国并不像《马可·波罗游记》所描述的那样富裕,所谓遍地黄金、人人身穿绫罗绸缎,而是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到处是如同乞丐的农民、矮小破旧的房舍以及太多茫然不知所措的目光。如乾隆五十八年夏天,也就是公元1793年,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英国使团发现中国人都“如此消瘦”,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民喜气洋洋的脸,中国农夫“每次接到残羹剩饭时,都要千恩万谢”。历史学家啧啧称颂的所谓“康乾盛世”在这位英国人眼中其实就是一个饥饿的盛世。盛世农民尚且如此,遇到天灾人祸,农民更加痛苦不堪,吃糠咽菜、卖儿卖女十分普遍,甚至发出了“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的呐喊。在历史学家的眼中,由饥饿问题累积生成的周期性的农民起义则演绎了多少“你方唱罢我登台”式的改朝换代的故事,推动了前一个王朝,换上了后一个王朝,一切又照旧复制一遍,历史并没有真实地前进,只是终点与起点的转换而已。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在为取得成功而设计着宏伟的蓝图。然而,走到最后,许多人却事与愿违收获了成功的反面---失败。面对失败,我们常常将责任归咎与自己的制度不够合理;常将责任推诿于企业的策略不够正确,却很少能去思考自己是否认真地将计划与策略执行到位。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怎样脱颖而出?一句话,不折不扣地执行!
任何企业只要能狠抓落实,就一定会取得成绩;而落实不到位的企业,制度自然成了一张白纸,决策也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有一家大型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而面临破产,后来这家企业被美国的一个大财团收购,企业人员都在翘首以盼美国人能带来什么先进的管理理念,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只派来了几个人。除了财务、管理、技术等重要部门的管理人员换成美国人外,其他的根本没动。制度没有改变,员工没有改变,机器设备没有更换。但美方有一个要求:把先前所制定的方针、策略和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不到一年,企业改变了局面,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为什么美国人来治理这个企业就能够取得成功呢?原因就是执行,将一切规章制度执行到位。因为执行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沃尔玛之所文秘杂烩网以能成为全球零售业的龙头,海尔之所以能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之列,原因都在于他们的员工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企业的制度。
执行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促进企业腾飞的助推器;有执行才能把口头上讲的理论、纸上写的计划付诸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执行,才能使企业在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管理是严肃的爱在一些企业,只要谈到管理,首先想到和强调的就是要“严”,似乎缺了“严格”、“约束”、“限制”就不是管理,好像管理就是把人管得严严实实,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但是,这样管理的效果会好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管理是一门科学,其科学体现在严而有序,严而有据。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而不是没有根据的“瞎严”,也不是管理人员的主管随意性的“乱严”。应该体现出管中有
情,情理交融—这是管理艺术之体现;严格管理不是冷酷无情,不是把员工当作生产工具和机器,一味地依靠制度来控制员工,而是要从关心和爱护员工的角度出发,通过尊重员工的人格,理解员工的感情,维护员工的利益,保证员工的人身安全,来激发员工遵章守纪、服从严格管理的热情。从字面上看,“管”者,制约也,是指对严格执行制度、丝毫不许偏差的监督、检查。其表现状态呈“刚性”;“理”者,梳理也,是按照人的情感、思路及价值取向等对人和事进行号脉治理,其表现状态呈柔性。“管”和“理”的结合,就是刚柔相济的结合,也就是说,管理其实就是严肃的爱,是一种对每个人负责任的真爱。国内有位备受尊崇的企业家谈到自己最深刻的一段成长经历时说,“文革”后他作为知青回城,在一家运输公司当司机,他的上司是一位退伍军人。当时大家都怕这位退伍军人,因为他太难伺候了;比如,每次他布置完任务后都会问你:记住了吗?当你使劲点头,以为万事大吉走到门口的时候,他会突然把你叫回来,让你一字不漏地复述,如果一字不对,便会把你骂个狗血喷头,最后一句总是“连听都没听清,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对?”后来大家都学会了小心翼翼地倾听上司的每句话,不敢有半点马虎,结果任务总能比较准确地完成。
实际上,管理不是对个人的,而是对集体的,是维护集体的利益。管理是一个“局”,个别人非得超越管理搞特殊化,那就是自己“出局”,规范的管理,是一个集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规范的管理是大多数人利益受到保障的根本;规范的管理,是一个公平环境创设的根本,也是企业对大多数遵循企业发展的人的爱。管理有规矩,管理有制度,管理有约束,管理有人不快乐。
没有纪律意识的表现1.违背规章,投机取巧。在一些公司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员工经常牢骚满腹,抱怨老板的苛刻还公司制度的严格,而不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工作,一会儿工夫就要偷懒或投机取巧,没人监督几乎就不能工作。一般人都有正常的能力和智力,但很多人为什么没有获得成功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习惯于违背规章、投机取巧,并且不愿意付出与成功相对应的努力。他们渴望达到巅峰却又不愿走艰难的道路;他们渴求胜利,又不愿为胜利做任何一点牺牲。2.无视纪律,做事轻率。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往往由于他们的粗心大意、莽撞轻率。许多员工做事不求最好,只求差不多,没有把纪律制度放在心上;这种懒散、马虎的做事风格很容易转化为习惯,一旦染上这种坏习惯,就会对执行力、对执行结果造成极大的伤害;现代社会,公司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将会逐渐走向衰退,而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人,同样注定不会有太大的职业发展。3.疏忽职守,好高骛远。曾经有人说过:“无知和好高骛远是年轻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也常常是导致太难失败的原因。”许多人内心充满着梦想与激情,可当他们面对平凡的生活和实际工作时,却漫不经心,疏忽职守。企业的营运和发展固然需要有整体性的规划和全局性的战略思考,但更需要有种将种种规划与构想加以实施、完成实际事情的员工。连本职工作都不能尽责完成的员工,永远不会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作用。作为一名职场中人,不管未来发展的前途如何,我们都不要好高骛远,而要脚踏实地、忠于职守,做好每一件小事,培养自己高效的执行能力。
纵观公司的各项制度、考核办法、服务规范手册应有尽有,三分制度七分执行!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培养自己及员工的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
第三篇:《争锋》读后感
职场争锋与藏锋——读《争锋》
读了《杜拉拉升职记》和《沉浮》,愈加控制不住对外企职场小说的喜爱。通过有意识的搜索我又找到了一本好书——《争锋》,听说它首次现身网络,就引起网友一阵喧哗,并得到了金牌出版人的大力认可,是一部最具实力超越《杜拉拉升职记》的作品。如此高的评价自然对喜爱“杜拉拉”的我有极度诱惑力,于是我到图书馆接了这本书来细读。
《争锋》有三部,第一部写主人公衣云在外企三年的打拼的故事,第二部写衣云在奢侈品行业的打拼,第三部写衣云与猎头公司的斗智斗勇等。我读完的是《争锋》第一部,这是一部以世界顶级外企为背景,讲述女大学生衣云3年时间内从销售管理培训生升职为职业经理人的职场小说。它集合了“世界顶级外企”、“职场奋斗”、“大客户销售”、“办公室斗争”等职场热门关键词,融合了作者凌语嫣丰富的市场销售经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现代写实类商小说。
商小说《争锋——世界顶级外企沉浮录》讲的是一个关于欲望以及如何实现的故事。女主角衣云,既无家世背景,又孤身在大都市奋斗,从单纯懵懂的女大学生,迅速成长为全球最顶级公司的TOP SALES。自投身职场的那一天起,她就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场明争暗斗。她被冷冷地告知——“你别无选择,或者SURVIVE(幸存),或者被淘汰!”形形色色的职场人,大大小小的博弈,云雾迷蒙的情感纠葛„„一路上有披荆斩棘的历险、失意的受挫,也有职场智慧的步步精进。毕业仅三年后,衣云终于凭借顽强进取的风格和自身业绩,踌躇满志地升职为大公司的职业经理人。
与从人事行政角度谈办公室文化的常规职场小说不同,《争锋》选择从销售员视角看外企,用商战谈判经历、职场过招场面替代了教条式的职场生存技能讲解,将外企明里暗里的内部和外部斗争表现得更为突出。
通过一次次的职场交锋,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到女主人公衣云在表面光鲜实则危机四伏的外企丛林里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工作在充满着权力斗争的办公室、被一群如狼似虎的职场精英所包围,然而衣云懂得只有藏锋才能不被淘汰,SURVIVE是第一位的;而隐忍、坚强之下,高效又出色地完成工作,才能得到同事尊重、领导认可,从而牢固根基,在争锋中突围发展。
从衣云的成功里,我们能了解到外企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可以适应外企工作环境,管理培训生的培养过程,外企内如何管理,外企职员的晋升路线,本地和外籍员工的差别,原外企工作者的求职心理,等等。
《争锋》第一部是2009年11月出版,但故事却有一定的历史,描述的是处在亚洲金融危机(1998-2000年)当口的外企状况。尽管现在国内的外企发展势头强劲,业务模块成熟,但十年变迁,企业层级结构和内部环境并没有明显差别,所以小说中的外企内情仍然有相当的现实性,比如包含俊男美女、严格的培训评估、纠缠不清的男女私情、无休止的中伤非议、防不胜防的权利斗争,身处其中,感觉美妙得如同天堂又痛苦得仿佛炼狱。
《争锋》不仅是一部非常完美的菜鸟晋级职场精英的小说,还是一部文学素养较高的读物。作者拥有优秀的文字驾驭能力,通俗言语中透着生活精炼,幽默中暗含尖刻;思维睿智,在商战中体现了中华典故力量,人情世故直达眼底;此外,作者大胆暴露了外企运营的阴暗面,反腐倡廉,也引导了正确的价值观。
不过,《争锋》还有欠缺之处。最明显一点,作者过于专注职场争斗,以致忽略了人物心理,缺少了对大学毕业生职场心理转变的人文关怀。这样的结果会让“衣云”这个人物形象显得生硬而不鲜活,有脱离现实之感。
不管如何,我认为,对比《杜拉拉升职记》,《争锋》的矛盾冲突更为激烈,真实感更强,非常值得一读。
第四篇:《时生》读后感
《时生》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时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生》读后感1在东野圭吾笔下,身患绝症的17岁少年——时生,穿越到二十年前,为了帮助自己不争气的父亲拓实,时生充当起了父亲的人生导师,逐渐让父亲走上正轨。
两人在相处的两个月内,时生帮助拓实了解了自己的生母东条须美子。拓实被送走并不是被抛弃,而是生母希望他得到更好的照顾,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出生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饱含着父母对他的爱和期望的,是充满着未来的。
而在一同解救前女友千鹤的过程中,拓实也认识到了是自己的一事无成,好吃懒做,从而导致这段感情的破灭。
时生的到来,让不务正业,一直对自己被抛弃心怀怨恨的拓实重新振作起来,与千鹤的道别,和东条的和解,既是对过去放纵、无知的自己的告别,也是实现自己美好未来的开始。
整本书中除了时生与拓实这段跨越时空的特殊父子情,最让我感慨的便是拓实和生母东条须美子的感情线,从一开始的一味抱怨自己被随随便便生下来,到最后在生母床边说的,“谢谢你将我生下来。”拓实从内心理解了亲情的深层含义,也意识到了父母对自己所寄予的爱。
“确信自己喜欢的人能好好地活着,即便面对死亡,也看到了未来。”拓实的父亲在大火中面对死亡时,他看到的是妻子的未来;在家徒四壁,穷困潦倒时,东条看到的是爱人眼中的未来,是拓实的未来。每个人的父母都在尽一切所能为子女付出,毫无怨言,在他们无能为力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也会受到极大的痛苦,我们不能怪罪他们,而是要学会去理解他们,毕竟,父母才是这个世上会对我们毫无保留,付出一切的人。
“未来不仅仅是明天。未来在每个人心中。只要心中有未来,人就能幸福起来。”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幸福的定义都会有所不同,但我相信,身为人父人母的人们,会怀有一个相同的幸福感,那就是孩子的美好未来。
《时生》读后感2“未来不仅仅是明天,未来在人的心中,只要心中有未来,人就能幸福。——东野圭吾《时生》”。《时生》这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写的,而这本书中最容易让人动情的是一个“爱”字,书中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
书中有一个人叫做宫本拓实,从小被抛弃。20年前的他一事无成,是一个生活混乱的青年,后来便离开了他养父养母的家,几乎一无所有的他也曾怨恨过自己的亲生父母,凭什么要抛弃自己?
拓实的亲生父亲是一位身体残疾却意志坚定的漫画家,而他的母亲须美子深深地被这位漫画家所吸引,可惜一场大火夺去了拓实父亲的生命。他的母亲因为未婚先孕,被人嘲笑,生下拓实时,实在没有能力抚养他,便只好忍痛把拓实给别人收养。宫本拓实也有喜欢的女友,可是却因为他没有固定的工作,连每天的'生活费都不够,甚至要靠自己的女友来维持生活。女友便不得已离开了他。
每个人在高潮时都会享有鲜花、掌声,在低谷时也难免会踌躇徘徊。书中的拓实,在他最迷茫的时候,遇见了一位和他年龄相仿的少年在东京的花屋敷游乐园,不断地受到鼓励、影响,并改变了他。这个少年和他一起冒险,使他走出低谷走上正途。那位少年就是时生,拓实的儿子。时生患上一种()遗传疾病,这种病过去两三年后,便会导致记忆缺损和思维混乱,出现意识障碍,时有时无直至完全丧失,变成植物人,接下来大脑功能将完全停止,也就意味着死亡的到来。时生穿越到20年前去开导自己的父亲,让父亲得以重生。
时生的命运如此的崎岖、坎坷、悲惨,可是他仍然很快乐,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然,他也不会对拓实说,能与你在一起,我就感到非常幸福了。看了这段话,我觉得能生在这个世界上真好,愿我们都能尊重生命的权利,更要让生命延续下去。我想我会永远记住东野圭吾的这句话——确信自己喜欢的人能好好的活着,即使面对死亡也能看到未来。
《时生》读后感3宫本先生(拓实)痛澈心脾。望着已成植物人的独子,他突然想起一段尘封多年的奇妙旧事:“实在,20年前,我和时生就已相识……”
读完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多年前宫本先生的奇遇,而是两代人对自己亲人的爱。一个认为自已被抛弃而游戏人生,一个因重病而在生死边沿徘徊一个机会,让重病的时生回到过去,去挽救失去爱人之心的他的父亲,拓实。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
毕竟谁是谁的儿子。
20年后的拓实给了儿子时生以身躯。
20年前的时生给了父亲拓实以重生。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所以总有人诉苦,为什么不是出生在大户人家,为什么要过这种清贫的糊口,为什么父母没有健在,为什么……甚至有人会怨恨父母,为什么要把自己生出来,受各种各样的罪。
我们的出生,承载的是父母的但愿,我们是他们的延续,由于他们,我们才那么幸运,在那亿万分之一的概率中,来到人间,见识到许很多多的人和事健康的人是幸运的,他们有大大几十年时间来渡过人生,但是,被疾病环绕纠缠的人,也不要心存怨恨,即使受着苦难,但我们究竟来过这世上,我们可以遇见我们最亲的人,在他们记忆中有过我,这就足够有人可以证实过我们的存在,有人会用一生的时间来记忆我们。
文章最后,拓其实时生耳边说,我会在花敷屋等你。于是有了开头,时生在花敷屋的泛起,时生用自己最后的一份气力去挽回原本可能伤亡惨重的事故。然后就这样消失了他最后去了哪里,我们不知道但我相信。
终有一天,会相见......
第五篇:山生读后感
《山生》读后感
一、学习他勤学善思,勇于创新的精神。
王彦生同志出身贫寒,文化程度不高,但却具有超乎常人的勤奋好学。他嗜书如命,甚至连床也是两用的,半边用来休息,半边用来堆书;他善于接受新事物,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能熟练使用电脑。他勤学善思,勇于创新,能够联系实际进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任组织部长期间,实施了处置农村“五不”党员、职位空缺公告制、“联帮驻”活动和街道“大工委”建设等一个个创新之举,受到了中组部、省组部的肯定并得到推广。
二、学习他坚持原则,敢于负责的精神。
选人用人是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选好人用好人最讲原则。王彦生同志为了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2007年,一位开发商想当人大代表,由于群众基础比较差,提名没有通过。他找到王彦生说:“只要能当上人大代表,花多少钱都行。”王彦生义正词严地说:“人大代表是群众选出来的,不是用钱买来的!”对那些想通过金钱想达到政治目的的人,他大声呵斥“组织原则不是任意交换的筹码”。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就要像王彦生同志那样,时刻把党性放在中间,把名利摆在两边,把原则放在首位,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考核工作就要站在对组织、对全县人民负责的高度,做到公平公正,在考实考准上下功夫,严格自律,出于公心,不徇私情,敢于叫真碰硬,不怕得罪人,切实维护好考核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
三、学习他恪尽职守,勤奋工作的精神。
王彦生同志生前有一句心灵独白:“内心除了感恩,就是凭党性凭良心干好本职工作”。他把工作看作是幸福、是快乐、是责任、是使命。对待工作,总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他被确诊患了脑部左侧基底动脉梭形瘤后,专家告诫他必须静养,组织建议他注意休息,他却仍坚守工作岗位,在长达三年半的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竟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坚强毅力,与病魔抗争、与时间赛跑,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我们学习王彦生,就是要学习他视工作为第一追求,恪尽职守不图回报的崇高职业操守。考核工作涉及面广,备受全县上下关注,责任重大,面对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标准要求高的实际,我们要不畏困难,勤奋敬业,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工作精神,努力打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四、学习他孝敬父母、情系群众的情怀。
在生活上,他讲孝道、重感情。他常常讲,“人要有良心,不孝敬父母,天理难容啊!”他为孤独了大半生的老父亲找了一个老伴儿,使老人的晚年生活和情感有了归宿,这就是真正的讲孝道。王彦生是在“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中长大的,在人生的旅途中,他始终牢记宗旨、心系群众,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对群众的感激之情转化为无穷的爱。在日常生活中,他不以领
导身份自居,“高看群众,低看自己”,时刻不忘帮助困难群众,捐助困难学子,无论深入基层调研,还是检查工作,只要他看到生活艰难的群众,就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对有困难的群众伸出援助之手,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成为人民群众的“好兄弟”、“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