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制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索引
关于民事执行程序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汇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年8月31日修正)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的若干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2月6日)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的若干意见(2011年10月19日)
4、最高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的若干规定(2011年9月7日)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制裁规避执行行为的若干意见(2011年5月27日)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委托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2011年5月3日)
7、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央组织部 中央宣传部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最高人民法 院 最高人
民检察院等关于建立和完善执行连动机制若干问题的意见(2010年7月7日)
8、最高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2010年7月1日)
9、最高人民法院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人民法院查询和人民银行协助查询被执行人人民币银
行结算帐户开户银行名称的联合通知(2010年5月3日)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产刑执行问题的若干规定(2010年2月10日)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和变卖工作的若干规定(2009年11月12日)
12、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预防和处理执行突发事件的若干规定(试行)》的通
知(2009年9月22日)
1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年7月17日)
14、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如何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等问题的批复(2009年5月11日)
1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对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的内容有争议提起诉讼人民法院是受理问题的批复(2008年12月8日)
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2008年11月3日)
1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2006年12月23日)
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公开的若干规定(2006年12月23日)
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2005年12月14日
20、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被执行人财产有关税收问题的复函(2005年9月12日)
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2004年11月15日)
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2004年11月4日)
23、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 题的通知(2004年2月10日)
2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适用暂缓执行措施若干问题的规定(2002年9月28日)
2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冻结、拍卖上市公司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若干问题的规定(2001年9月21日)
26、最高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金融机构协助执行的通知(2000年9月4日)
2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委托执行工作的若干规定(2000年3月8日)
2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2000年1月14日)
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1998年7月8日)
3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能否对信用证开证保证金采取冻结和扣划措施问题的规定(1997年9月3日)
3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事人因对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裁定不服而申请再审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批复(1996年6 月26日)
32、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查询、冻结、扣划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银行存款的通知(1994年3月26日)
3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年7月14日)
34、关于环保部门就环境行政处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期限有关问题的函(1991年7月10日)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2007年3月13日起施行)
第二篇:婚姻案件法律索引
婚姻案件法律索引
一、综合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
2.婚姻法司法解释一(2001)
3.婚姻法司法解释二(2004)
4.婚姻法司法解释三(2011)
5.《婚姻法解释
(三)》答记者问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1958)
7.《民法通则》及《民通意见》节录
8.民政部、司法部关于去台人员与其留在大陆的配偶之间婚姻关系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1984)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现役军人提出离婚的案件应参照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暂行规定》的复函(1981)1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暂行规定(1980)
二、结婚
1.婚姻登记条例(2003)
2.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婚姻登记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04)3.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2003)
4.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2006)
5.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涉外婚姻介绍管理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
6.民政部、外交部关于做好涉外婚姻登记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7.司法部公证司关于公证处可以为在我驻外使、领馆登记结婚的我国公民办
理结婚公证的通知(1995)
8.司法部关于办理未婚(未再婚)保证书公证的通知(1998)9.民政部关于启用新式婚姻登记证等问题的通知(2004)10.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通知(2009)11.民政部办公厅对《关于为应聘来港留学人员出具婚姻状况证明事》的复函
(1996)
12.民政部办公厅对具有双重国籍的章恭财申请办理结婚登记处理意见的复函
(1997)
13.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当事人均为台湾居民能否在大陆办理结婚登记问题的答
复(2001)
14.民政部办公厅关于退伍军人待安置期间办理结婚登记问题的答复(2004)15.民政部关于出国人员在港工作期间办理结婚登记所需证件、证明问题的复
函(2005)
16.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补发婚姻登记证中相关字段填写问题的复函(2007)17.民政部关于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有关人员出具婚姻登记证明问题的复函
(2008)
18.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持中国护照在台工作人员办理结婚登记所需证件、证明
材料问题的复函(2008)
19.民政部关于外国人、华侨提供的无配偶证明认定问题的通知(2008)20.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暂未领取居民身份证军人办理婚姻登记问题的处理意见(2010)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黄翠英申请与在台人员李幼梅复婚问题的请示的批复
(1982)
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配偶一方在港澳台或国外人民法院已经判决离婚现
当事人要求复婚问题的复函(1980)
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的婚姻关系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1
987)
24.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婚姻登记行政案件原告资格及判决方式有关问题的答复(200
5三、离婚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1989)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
见(1993)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
见(1993)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
干具体意见(1989)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受理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判决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2003)
6.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能否撤销李某与张某离婚登记问题的复函(2003)7.民政部关于认定台湾地区有关法院离婚判决书和离婚调解书效力的通知
(1999)
8.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李清民与潘淑伟离婚登记是否合法有效问题的复函
(1995)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符合结婚条件的男女在登记结婚之前曾公开同居生活能
否连续计算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并依此分割财产问题的复函(2002)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离婚后财产纠纷案件收费标准的请示的复函(2003)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刘立民与赵淑华因离婚诉讼涉及民办私立学校校产分割
一案的复函(2003)
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公民黄爱京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确认书受理问题的复函(2003)
13.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离婚案件中公房使用、承租若干问题的解答(1996)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第一审离婚判决生效后应出具证明书的通知(1994)1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臧海仙与黄士明离婚申诉案的函(1991)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在居留地所在国无合法居留权的我国公民的离
婚诉讼文书的效力问题的复函(1991)
1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在国外居住未加入外国籍的当事人的离婚案件应参照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审理的函(1990)
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如何在人民法院进行离婚诉讼问
题的函(1989)
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法院作出的离婚判决书是否生效由谁证明问题的函
(1987)
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旅居外国的中国公民按居住国法律允许的方式达成的分
居协议,我驻外使领馆是否承认问题(1984)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杨志武由台湾回大陆定居,起诉与在台湾的配偶离婚,人
民法院是否受理问题的批复(1984)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蔡茂松提出与居住在台湾的吴琴离婚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1981)
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配偶一方在港澳台或国外,人民法院已经判决离婚,现当事人要求复婚问题的复函(1980)
第三篇:婚姻案件法律索引
婚姻案件法律索引
一、综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
2.婚姻法司法解释一(2001)
3.婚姻法司法解释二(2004)
4.婚姻法司法解释三(2011)
5.《婚姻法解释
(三)》答记者问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1958)
7.《民法通则》及《民通意见》节录
8.民政部、司法部关于去台人员与其留在大陆的配偶之间婚姻关系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1984)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现役军人提出离婚的案件应参照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暂行规定》的复函(1981)
1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暂行规定(1980)
二、结婚 1.婚姻登记条例(2003)
2.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婚姻登记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04)
3.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2003)
4.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2006)
5.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涉外婚姻介绍管理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
6.民政部、外交部关于做好涉外婚姻登记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
7.司法部公证司关于公证处可以为在我驻外使、领馆登记结婚的我国公民办理结婚公证的通知(1995)
8.司法部关于办理未婚(未再婚)保证书公证的通知(1998)
9.民政部关于启用新式婚姻登记证等问题的通知(2004)
10.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通知(2009)
11.民政部办公厅对《关于为应聘来港留学人员出具婚姻状况证明事》的复函(1996)
12.民政部办公厅对具有双重国籍的章恭财申请办理结婚登记处理意见的复函(1997)13.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当事人均为台湾居民能否在大陆办理结婚登记问题的答复(2001)
14.民政部办公厅关于退伍军人待安置期间办理结婚登记问题的答复(2004)
15.民政部关于出国人员在港工作期间办理结婚登记所需证件、证明问题的复函(2005)
16.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补发婚姻登记证中相关字段填写问题的复函(2007)
17.民政部关于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有关人员出具婚姻登记证明问题的复函(2008)
18.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持中国护照在台工作人员办理结婚登记所需证件、证明材料问题的复函(2008)
19.民政部关于外国人、华侨提供的无配偶证明认定问题的通知(2008)
20.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暂未领取居民身份证军人办理婚姻登记问题的处理意见(2010)
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黄翠英申请与在台人员李幼梅复婚问题的请示的批复(1982)
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配偶一方在港澳台或国外人民法院已经判决离婚现当事人要求复婚问题的复函(1980)
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的婚姻关系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1987)24.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婚姻登记行政案件原告资格及判决方式有关问题的答复(2005
三、离婚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1989)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1993)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1993)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1989)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受理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判决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2003)
6.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能否撤销李某与张某离婚登记问题的复函(2003)
7.民政部关于认定台湾地区有关法院离婚判决书和离婚调解书效力的通知(1999)8.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李清民与潘淑伟离婚登记是否合法有效问题的复函(1995)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符合结婚条件的男女在登记结婚之前曾公开同居生活能否连续计算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并依此分割财产问题的复函(2002)
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离婚后财产纠纷案件收费标准的请示的复函(2003)
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刘立民与赵淑华因离婚诉讼涉及民办私立学校校产分割一案的复函(2003)
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公民黄爱京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确认书受理问题的复函(2003)
13.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离婚案件中公房使用、承租若干问题的解答(1996)
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第一审离婚判决生效后应出具证明书的通知(1994)
1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臧海仙与黄士明离婚申诉案的函(1991)
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在居留地所在国无合法居留权的我国公民的离婚诉讼文书的效力问题的复函(1991)
1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在国外居住未加入外国籍的当事人的离婚案件应参照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审理的函(1990)
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如何在人民法院进行离婚诉讼问题的函(1989)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法院作出的离婚判决书是否生效由谁证明问题的函(1987)
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旅居外国的中国公民按居住国法律允许的方式达成的分居协议,我驻外使领馆是否承认问题(1984)
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杨志武由台湾回大陆定居,起诉与在台湾的配偶离婚,人民法院是否受理问题的批复(1984)
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蔡茂松提出与居住在台湾的吴琴离婚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1981)
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配偶一方在港澳台或国外,人民法院已经判决离婚,现当事人要求复婚问题的复函(1980)
第四篇:业委会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第七十五条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设立】业主可以设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
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给予指导和协助。
第七十六条 【业主决定建筑区划内重大事项及表决权】下列事项由业主共同决定:
(一)制定和修改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二)制定和修改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管理规约;
(三)选举业主委员会或者更换业主委员会成员;
(四)选聘和解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
(五)筹集和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
(六)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七)有关共有和共同管理权利的其他重大事项。
决定前款第五项和第六项规定的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决定前款其他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
第七十八条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决定效力】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的决定,对业主具有约束力。
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业主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业主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第七十九条 【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基金的归属、用途以及筹集与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资金,属于业主共有。经业主共同决定,可以用于电梯、水箱等共有部分的维修。维修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应当公布。
第八十一条 【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管理】业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
对建设单位聘请的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业主有权依法更换。
第八十二条 【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与业主关系】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根据业主的委托管理建筑区划内的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并接受业主的监督。
第八十三条 【业主义务】业主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对任意弃置垃圾、排放污染物或者噪声、违反规定饲养动物、违章搭建、侵占通道、拒付物业费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依照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排除妨害、赔偿损失。业主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物业管理条例
第十条 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应当在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业主大会,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但是,只有一个业主的,或者业主人数较少且经全体业主一致同意,决定不成立业主大会的,由业主共同履行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职责.第十二条 业主大会会议可以采用集体讨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征求意见的形式;但是,应当有物业管理区域内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参加。
业主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业主大会会议。
业主大会决定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五)项和第(六)项规定的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业主同意;决定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其他事项,应当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占总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
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的决定,对业主具有约束力。
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业主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业主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第十五条 业主委员会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事项,履行下列职责:
(一)召集业主大会会议,报告物业管理的实施情况;
(二)代表业主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
(三)及时了解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
(四)监督管理规约的实施;
(五)业主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六十七条 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业主逾期不交纳物业服务费用 的,业主委员会应当督促其限期交纳;逾期仍不交纳的,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湖新村业主委员会是否具备
民事诉讼主体资格请示一案的复函(2003年8月20日 [2002]民立他字第46号)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2002〕皖民一终字第112号《关于金湖新村业主委员会是否具备民事诉讼主体资格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四十条的规定,金湖新村业主委员会符合“其他组织”条件,对房地产开发单位未向业主委员会移交住宅区规划图等资料、未提供配套公用设施、公用设施专项费、公共部位维护费及物业管理用房、商业用房的,可以自己名义提起诉讼。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委等部门关于北京市住宅区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试行)的通知
(京政办发[2008]54号)
第十二条 首次业主大会会议自物业区域内物业交付首户业主之日起即可筹备,具备法定表决条件的,应及时召开,开发建设单位应 及时书面告知物业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业主也可以提出书面申请。
筹备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所需费用由开发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三条 在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的指导下,社区居委会负责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的筹备工作。社区居委会人员担任筹备组召集人(未成立社区居委会的,由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指派工作人员担任),负责组织业主代表、开发建设单位、社区居委会、派出所等单位代表组建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筹备组(以下简称筹备组)。其中,业主代表人数不低于筹备组总人数的一半。
除召集人外,筹备组成员人数应为单数,每人享有一票表决权。第十四条 筹备组中业主代表的产生,由社区居委会或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组织业主推荐,业主也可以自荐或联名推荐。
业主代表应当具有业主身份,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履行业主义务等。
第十五条 筹备组成员确定后,应当在物业区域内的显著位置予以公告。
第二十五条 业主人数较多,业主可以幢、单元、楼层等为单位共同推选业主代表参加业主大会会议,具体办法应当在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中明确规定。
推选业主代表参加业主大会会议的,业主代表应当于参加会议前3日,就业主大会会议表决的事项书面征求其所代表业主们的意见,但业主代表不能代替业主本人作出决定。表决书应当经业主本人签字 后,由业主代表送达业主大会会议投票表决。
第二十九条 业主委员会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接受业主的监督,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召开业主大会会议;
(二)定期向业主或业主大会报告相关情况;
(三)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服务机构签订物业服务合同;
(四)及时了解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监督物业服务;
(五)监督管理规约的实施;
(六)督促业主交纳物业服务费用;
(七)配合社区做好本物业区域内的社区建设工作;
(八)业主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条 业主委员会委员应当是本物业区域内的业主,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三)遵守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履行业主义务;
(四)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公正廉洁;
(五)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六)具备必要的工作时间。
第四十七条 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应当告知物业所在地社区居委会,并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出现违反法律、法规或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情形的,社区居委会应向物业所在地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报 告,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应当及时给予指导。
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认定问
题请示的复函
(京国土房管物(2003)1024号 2003年11月27日)
朝阳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关于业主委员会委员资格认定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物业管理条例》第六条规定,房屋的所有权人为业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国家实行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制度,房屋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依法拥有房屋所有权的唯一合法凭证,也是对外公示房屋所有财产关系的重要凭证。因此,“业主”应指房屋权属证书上记载的权利人。
依法成立业主大会及组建业主委员会过程中,除房屋权属证书上记载的权利人可以认定为“业主”外,购买预售商品房尚未取得房屋权属证书的,商品房买卖合同记载的“购房人”可以视为“业主”。
因此,夫妻、父(母)子等关系中,持有房屋权属证书一方,具有业主身份,可以被选举为业主委员会委员,未持有房屋权属证书一方不具备成为业主委员会委员的资格。
二、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业主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业主大会会议。因此,夫妻、父(母)子关系中,持有房屋权属证书一方可以书面委托另一方参加业主大会会议。
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及《业主大会规程》(建住房〔2003〕131号)第二
十一、第二
十六、第二
十七、第三十条等规定,业主委员会委员是全体业主通过业主大会选举产生的,具有法律意义上的“身份”,该“身份”不应被转让或委托。因此,业主委员会会议须由委员本人参加,不能委托他人代表参加。
此复。
第五篇:民间借贷相关法律、法规
一切用数据说话
优质追账款、智能合同服务
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3月15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章 借款合同
第一百九十六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第一百九十七条 借款合同采用书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内容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第一百九十八条 订立借款合同,贷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担保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
第一百九十九条 订立借款合同,借款人应当按照贷款人的要求提供与借款有关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情况。
第二百条 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
第二百零一条 贷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提供借款,造成借款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收取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的日期、数额支付利息。
第二百零二条 贷款人按照约定可以检查、监督借款的使用情况。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向贷款人定期提供有关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
第二百零三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第二百零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支付利息。对支付利息的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借款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借款期间一年以上的,应当在每届满一年时支付,剩余期间不满一年的,应当在返还借款时一并支付。
第二百零六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第二百零七条 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的,应当按照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支付逾期利息。
第二百零八条 借款人提前偿还借款的,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应当按照实际借款的期间计算利息。
第二百零九条 借款人可以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向贷款人申请展期。贷款人同意的,可以展期。
一切用数据说话
优质追账款、智能合同服务
第二百一十条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
第二百一十一条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日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九十条 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988年1月26日)
122.公民之间的生产经营性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生活性借贷利率。如因利率发生纠纷,应本着保护合法借贷关系,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有利于生产和稳定经济秩序的原则处理。123.公民之间的无息借款,有约定偿还期限而借款人不按期偿还,或者未约定偿还期限但经出借人催告后,借款人仍不偿还的,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应当予以准许。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6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55次会议通过)
为正确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第二条 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三条 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第四条 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一般保证,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
一切用数据说话
优质追账款、智能合同服务
第五条 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公安或者检察机关不予立案,或者立案侦查后撤销案件,或者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不构成非法集资犯罪,当事人又以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六条 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虽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事实的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第七条 民间借贷的基本案件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诉讼。
第八条 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九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视为具备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关于自然人之间借款合同的生效要件:
(一)以现金支付的,自借款人收到借款时;
(二)以银行转账、网上电子汇款或者通过网络贷款平台等形式支付的,自资金到达借款人账户时;
(三)以票据交付的,自借款人依法取得票据权利时;
(四)出借人将特定资金账户支配权授权给借款人的,自借款人取得对该账户实际支配权时;
(五)出借人以与借款人约定的其他方式提供借款并实际履行完成时。
第十条 除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外,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自合同成立时生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为生产、经营需要订立的民间借贷合同,除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二条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本单位内部通过借款形式向职工筹集资金,用于本单位生产、经营,且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三条 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之规定,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担保人以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为由,主
一切用数据说话
优质追账款、智能合同服务
张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间借贷合同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依法确定担保人的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一)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二)以向其他企业借贷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又转贷给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三)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四)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
第十五条 原告以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为依据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依据基础法律关系提出抗辩或者反诉,并提供证据证明债权纠纷非民间借贷行为引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查明的案件事实,按照基础法律关系审理。
当事人通过调解、和解或者清算达成的债权债务协议,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六条 原告仅依据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已经偿还借款,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被告抗辩借贷行为尚未实际发生并能作出合理说明,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借贷金额、款项交付、当事人的经济能力、当地或者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当事人财产变动情况以及证人证言等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查证借贷事实是否发生。
第十七条 原告仅依据金融机构的转账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转账系偿还双方之前借款或其他债务,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成立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第十八条 根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经审查现有证据无法确认借贷行为、借贷金额、支付方式等案件主要事实,人民法院对其主张的事实不予认定。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发现有下列情形,应当严格审查借贷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款项来源、交付方式、款项流向以及借贷双方的关系、经济状况等事实,综合判断是否属于虚假民事诉讼:
(一)出借人明显不具备出借能力;
(二)出借人起诉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明显不符合常理;
(三)出借人不能提交债权凭证或者提交的债权凭证存在伪造的可能;
(四)当事人双方在一定期间内多次参加民间借贷诉讼;
一切用数据说话
优质追账款、智能合同服务
(五)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委托代理人对借贷事实陈述不清或者陈述前后矛盾;
(六)当事人双方对借贷事实的发生没有任何争议或者诉辩明显不符合常理;
(七)借款人的配偶或合伙人、案外人的其他债权人提出有事实依据的异议;
(八)当事人在其他纠纷中存在低价转让财产的情形;
(九)当事人不正当放弃权利;
(十)其他可能存在虚假民间借贷诉讼的情形。
第二十条 经查明属于虚假民间借贷诉讼,原告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并应当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之规定,判决驳回其请求。
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恶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一百一十二条和第一百一十三条之规定,依法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单位恶意制造、参与虚假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对该单位进行罚款,并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他人在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或者借款合同上签字或者盖章,但未表明其保证人身份或者承担保证责任,或者通过其他事实不能推定其为保证人,出借人请求其承担保证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二条 借贷双方通过网络贷款平台形成借贷关系,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仅提供媒介服务,当事人请求其承担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通过网页、广告或者其他媒介明示或者有其他证据证明其为借贷提供担保,出借人请求网络贷款平台的提供者承担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三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以企业名义与出借人签订民间借贷合同,出借人、企业或者其股东能够证明所借款项用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个人使用,出借人请求将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列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以个人名义与出借人签订民间借贷合同,所借款项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出借人请求企业与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以签订买卖合同作为民间借贷合同的担保,借款到期后借款人不能还款,出借人请求履行买卖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并向当事人释明变更诉讼请求。当事人拒绝变更的,人民法院裁定驳回起诉。
按照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审理作出的判决生效后,借款人不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金钱债务,出借人可以申请拍卖买卖合同标的物,以偿还债务。就拍卖所得的价款与应偿还借款本息之间
一切用数据说话
优质追账款、智能合同服务 的差额,借款人或者出借人有权主张返还或补偿。
第二十五条 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借期内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除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外,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第二十六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七条 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载明的借款金额,一般认定为本金。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实际出借的金额认定为本金。
第二十八条 借贷双方对前期借款本息结算后将利息计入后期借款本金并重新出具债权凭证,如果前期利率没有超过年利率24%,重新出具的债权凭证载明的金额可认定为后期借款本金;超过部分的利息不能计入后期借款本金。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24%,当事人主张超过部分的利息不能计入后期借款本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按前款计算,借款人在借款期间届满后应当支付的本息之和,不能超过最初借款本金与以最初借款本金为基数,以年利率24%计算的整个借款期间的利息之和。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支付超过部分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九条 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以不超过年利率24%为限。未约定逾期利率或者约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处理:
(一)既未约定借期内的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年利率6%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约定了借期内的利率但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内的利率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三十条 出借人与借款人既约定了逾期利率,又约定了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出借人可以选择主张逾期利息、违约金或者其他费用,也可以一并主张,但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三十一条 没有约定利息但借款人自愿支付,或者超过约定的利率自愿支付利息或违约金,且没有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借款人又以不当得利为由要求出借人返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借款人要求返还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除外。第三十二条 借款人可以提前偿还借款,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借款人提前偿还借款并主张按照实际借款期间计算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一切用数据说话
优质追账款、智能合同服务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公布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8月13日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同时废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不再适用。
贷款通则(1996年6月28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
第二条 本通则所称贷款人.系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经营贷款业务的中资金融机构。本通则所称借款人,系指从经营贷款业务的中资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
本通则中所称贷款系指贷款人对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本通则中的贷款币种包括人民币和外币
第六十一条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不得经营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