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创新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原动力
科技创新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原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阐释,已经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了。如今国内企业所面临的局面,特别是中小微民营企业所面临的局面,更是非创新的科学技术所不能打破这种僵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小微企业借助新的管理思想,泊来的买来的技术、新型设备等,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撑起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如今,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肆虐开来,从最初的金融行业蔓延到如今的各行各业,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趋弱,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停产、歇业,对就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对外依存度高的外贸出口型企业出口减速,更增加了劳动就业的难度,国家对金融管控力度加大,更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等等。如何才能从困境中脱颖而出,只有依靠:核心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创新激发质量管理持续发展,不断的引进新的思想,提升管理理念,开拓新市场,开发新资源,方能实现化蝶般的蜕变。
技术创新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经济发展观,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供应的新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不能把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或单纯的技术活动,而要正确把握技术开发、工程化、商业化应用和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全过程。正因为如此,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是各类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就工业企业来说,产品的竞争力,包括性能、质量、成本、价格、服务、交货期等,核心是技术创新。因为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不断的更新换代、适应需求变化以及创造新的市场,都有赖于技术创新。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不仅要靠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而且也是目前有些处于困难的传统产业的振兴之路。无论国内国外,都不乏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以质取胜的成功事例。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
科技是为经营管理服务的。
第二篇:“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创新是一个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公司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让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认识创新,思考怎样去利用资源去创新。
创新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就拿我们综合车间供料工段来说吧,本着创新安全生产的原则,完成了大大小小的变革与改动。员工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了,“亮化”这一实践在工作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我们供料工段以确保氧化铝粉的产量供应为己任,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实现优化工艺,不断改变思路,从科技以及思想上实现创新发展。
起初设备的故障报警,只是在显示器上面显示,如果不留意的话,根本就不知道设备出了故障,即使是知道了,也得去一项一项地排查,增加了设备的损耗,浪费了劳动力。现在就方便多了,从刚开始的显示器显示到现在的语音智能报警提示,可以准确地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大大缩短了设备故障维修时间,减少了设备损耗和劳动力。
供料,顾名思义是输送物料,一二期四号线带式输送机,总长618米,在确保安全生产以及减少粉尘的情况下,将氧化铝输送到料仓里面,但是由于设备起初的设定和皮带平面的磨损,过程中少不了粉尘飞扬,人员每次巡检点检都要重复地打扫皮带转动带落的铝粉,也造成了氧化铝粉的浪费。去年年底,车间引进了聚氨酯清扫器,保护输送带,减少了维修量,减少了氧化铝粉的浪费,达到了自我清洁的效果,既减少了粉尘又节约了成本。
以前对设备的维护是哪里出问题哪里去保养。供料工段紧跟创新思维,提出设备要“日点检,周维护,月保养”,检查操纵机构、运行机件、安全保护装置的可靠性,保持设备整洁,发现和消除故障隐患,防止设备早期损坏,达到设备持续正常运行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自动化市场的不断推进,我们以前的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人也一样,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取,才能适应当前进经济形势的高速发。,而创新不止是空洞的说教,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再进行后续的培训。
创新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创新就是不断的更新,改变。实践是创新的载体,要不断借助新思维,把大家的认识与实践生产进行有效的结合,用最少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效益。(
第三篇:基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原动力
基层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原动力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基层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示范班上寄语基层党组织书记:担负起基层领导核心责任,提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是中央的统一要求,胡锦涛总书记今年2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了以“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题的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关键在基层,更在实际工作之中,也在具体的事务之中。基层是一切工作的开始,基层更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原动力,只有基层工作动起来,活起来,才能让一切工作活动起来,动起来。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说一千道一万,没有基层工作的落实和行动,其他任何工作都是白搭,更是无用功。
基层党组织书记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针政策,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担负起基层社会管理的领导核心责任。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激发社会活力。只要基层工作做好了,加强和创新基层管理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是真枪实弹,更是显著成效。那么基层党组织书记要认真学习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针政策,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担负起基层社会管理的领导核心责任,善于把中央和上级要求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能力,真正做好各项工作。
第四篇: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
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
——对卫东公司发展壮大的分析
龙岩一中高一(16)班张 煦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企业增添活力,提升竞争力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龙岩市新罗区的企业自主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涌现出一家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卓越新能源公司,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如卫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锐硬质合金公司、三德水泥厂等和一批省级科技型企业如海德馨特种电源车厂、丰力粉碎机械公司等。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水行舟,力争上游,迅速发展壮大呢?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走近了他们当中杰出的一员——福建卫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环保设备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创办仅10年时间,近年来,他们立足市场,勇于开拓创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十分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迅速崛起,产值连年翻番,在全省乃至全国众多的环保企业中脱颖而出,2005年产值近亿元,一跃成为福建省的高科技企业。公司的成长壮大,再次展现了创新的无穷魅力,我仔细分析了其中的奥秘,总结如下:
第一、体制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福建卫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四家企业合并而成的,那四家企业的资产只有十几万、几十万元不等,各自为阵,分散经营,规模小,力量单薄,产品档次低,品牌单一,市场开拓能力差;还有家族式民营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用人机制不活,管理不规范,制度执行难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四家企业的创业者们转变观念,放弃私营主普遍存在的“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思想,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企业合并,组建了龙岩卫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使企业初具规模。2003年,该公司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规范化“股份有限公司”的要求,设立了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并由股东大会委托处理该企业的经营管理事宜.吸引社会资金,增资扩股,整体改制为福建卫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当年不但增资1500万元,还实现产值翻番。企业的合并,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了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了总体效益。卫东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第二、管理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保证。
企业管理,关键在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是企业经营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卫东公司未合并前,都是一个“家长”带着一、二十号人,难以形成权责明确的经营班子。合并以后,公司搭建了经营班子,建立了运作机制,仍然存在各自为阵、工作不协调、指挥不灵、管理不到位等问题。2003年,他们严格按照股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招聘了2名高级经济管理师、注册会计师,重新组建经营团队,并重新制定了公司的发展宗旨、中长期目标、经营方针、营销策略和基本规章制度。首先,该企业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处理好了企业和国家的关系;同时治理结构合理规范,三位副总分别重点负责市场营销、资本运作与财务管理,技术开发董事会负责制定企业战略,同时还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高层管理人员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公司运转协调,管理到位;而且企业还正确处理好与职工的关系,关心群众生活,照顾群众现实利益,充分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一系列的管理创新使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第三、技术创新、集成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与传统产业相比,环保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当前科技飞速发展,产品不断更新,生产工艺不断变化,因此污染治理工艺、技术、设备也必须相配套。环保产业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特别多,而且多数大中型环保设备都是针对生产设备、原料、地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单体设计。只有有效地解决用户所面临的技术难题,使环保设备达到较高技术水平、污染治理效率高、成本较低、满足客户需求,才能获得环保设备订单。所以,攻破具体技术难题,设计高水平的单体设备,成为开拓市场的关键。集成创新,顾名思义就是把各方的优点集中起来加以创新。单项技术研发和单项技术创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但以单项技术为主的研发,如果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及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将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为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卫东公司先后筹资上千万元,聘请了32名高、中级技术专业人才,先后成立了环保设备电源、本体和自动化控制三个研究所,并与多家国家级环保研究所和多所高等院校进行技术配合,集中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通讯、测量等高新技术,进一步开发了电除尘器智能控制系统、DD双系统电源控制、GSM基站监控信号采集器、高效蓄能式电磁振打等配套产品,其主要产品工业用脉冲多极型电除尘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MZ系列煤粉专用除尘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大提高了除尘器运行的可靠性、节能性和高效智能操作水平,不但可以实现高效节能、节电可达50%以上,同时可实
现更高的除尘效率。
第四、共享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捷径。
长期以来,由于受主管部门和行政区划的限制,我国的科研成果、专利技术缺乏交流和沟通,更没有形成面向社会的数据共享,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也直接阻碍了我国的自主创新工作。2003年,福建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在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同时,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薄弱环节,在全国首次创办了每年一次的“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为广大企业与科研院所搭建了共享创新的良好平台。卫东公司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平台,与多家国家级环保研究所和多所高等院校进行技术配合,先后取得了3个国家技术专利,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主要产品工业用脉冲多极型电除尘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MZ系列煤粉专用除尘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共享创新不仅使卫东公司能够吸收多方面的经验,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而且还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现给全世界,充分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第五、营销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应该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因为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卫东公司正是找准了市场这一广阔的空间,将产品定位于中高端环保设备,价格定位于中、高价位,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定位于优质档次。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他们以高技术投入,高水平的技术成果作为保障,使营销策略得以很好实施,企业的产品先后成功打入了全国大型的发电厂,如广东台山电厂、上海宝山电厂,并出口国际市场。
卫东公司做到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以其正确的营销策略和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了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并日益壮大。
下一步,卫东公司正在紧张实施如下重大举措: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成功上市,着手组建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承担国家级脱硫技术攻关任务。卫东公司又一次证实了那句话——“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灵魂”。
展望未来,卫东公司必将步入高速成长期。我们祝愿它一路走好,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天空重现蓝天白云,打造美好家园多做贡
第五篇: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成长的新起点!
科技创新,区域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成长的新起点!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资源是西安高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而科技创新更是西安高新区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
高新区紧紧抓住国家赋予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历史机遇,加大体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不断促进科技资源的聚集、融合和统筹,形成了较强的要素聚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营造了一个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科技成果研发转化、科技企业孵化成长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了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创新创业更加活跃
2013年,高新区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随着科技资源统筹改革的不断深人,企业孵化体系更加完备,创新创业更加活跃。
高新区与沣东新城共建的国家级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区正式授牌。协同创新港—期建成投用。全年新增各类工程中心、技术中心24家,新增产业联盟3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2家,累计达到900家。累计完成技改投资51亿元。协助企业全年累计获得各级各类计划立项500多项,获得国家省市各类扶持资金7亿元。全年专利申请数达到27791件,同比增长超过22%。西安科技资源大市场累计实现技术交易额232亿元,共享仪器设备4110台套,技术交易合同登记9664项。全年技术成果就地转化达到30%。
科技创新创业更加活跃。高新工商分局年内新登记注册各类企业2321户,个体工商户1193户,各类市场主体总量同比增长15.7%;全年新引进65位留学人员参与创业。新增留学人员企业60家。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89家。与西安光机所共建高端光电孵化协同创新工程示范基地,吸引16位海外高端领军人才创业,完成7个项目近1000万元的投资。
产业联盟作用显著
企业孵化体系更加完善。高新区获批科技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园区。草堂加速器二区主体封顶。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全面开工。创业园被科技部评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国示范单位。电子园创联企业孵化器通过国家级申报答辩。
产业联盟作用发挥明显。智能电网设备产业联盟成员间相互采购超过8000万。生物医药产业联盟被认定为“陕西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累计取得发明专利80项,转化技术成果150项,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计划支持21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近日,2013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公布,其中,高新区推荐的西安欧赛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完成的便携式应急卫星通信系统项目获得二等奖,陕西科汇热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工业尾气智能控制燃烧器项目、西安博恒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完成的基于电力线式现场总线技术的火力发电厂新—代输煤控制系统项目、西安荣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微波雷达水分传感器及其应用项目获得三等奖。
我市首批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名单公布,共有11家单位人选,高新区占七家。其中,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德人西安幸福制药有限公司、西安世纪盛康药业有限公司、西安光电子专业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电科大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园发展中心、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七家在高新区内。
《第八批西安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公布,庆安制冷等24家企业技术中心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斯瑞工业等34家通过复审,从而使我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