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党的十七大十分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更加着力促进社会和谐。报告中三次提到扶贫开发工作,报告即肯定了扶贫开发所取得的成绩,又对今后的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更体现了对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关怀。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在五年内“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要内容的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事业的行动纲领。我们要按照“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总体目标,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努力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主要任务,以贫困地区为重点、贫困村为基本单元、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重点工作为切入点,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大综合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扶贫开发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整合资源,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做到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与建设现代化农业,改善生活条件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奋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镇远经济全面振兴。
二、在任务目标上,继续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为重点,通过扶贫开发,扶持的贫困户有一项以上的稳定增收项目,使贫困村的群众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乡风文明水平,提高民主管理水平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工作落实上,要按照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今后的扶贫开发要突出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整村推进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内容更加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二是要加大资金整合强度,确保高投入。整村推进的难点在于扶贫资源的整合,要构建起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扶贫开发工作格局,整合资源高投入,保证整村推进高标准高质量地顺利实施。三是要确保整村推进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努力实现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高质量,真正造福于贫困群众。四是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贫困村的群众既是扶贫开发的受益主体,又是扶贫开发的实施主体。要树立扶贫为了群众,扶贫依靠群众,扶贫成果由群众共享的理念,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扶贫开发才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必须在民主公选贫困户和脱贫项目时,由群众“说了算”;在扶贫项目建设中,广泛动员群众出工出劳,让“群众参与干”;在实施扶贫项目时,让“群众监督干”,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群众真正树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美好家园,实现脱贫致富的自觉性,真正发挥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四、在工作思路上,要把握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动向,针对我县贫困现状,按照省委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精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扎扎实实地搞好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
(一)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开展扶贫工作。围绕集中力量帮助贫困群众重点解决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问题来申报项目,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全面规划建设内容,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解决制约该区域发展的根本问题上,集中力量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三大任务,把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努力构建“和谐农村”。
(二)以整村推进为重点,加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我县得到国家投入相对较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贫困县普遍滞后,贫困乡村户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期望较为迫切。整村推进将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农户改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因地自宜帮助发展种养殖业和其他产业,不断促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三)坚持因地制宜搞好产业化扶贫工程。我县农村农民生活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优势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我县烤烟生产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烤烟生产属计划种植,我县种植计
划较少,同时烤烟对宜地条件要求严格,不能覆盖我县农村。我县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在养殖业上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草山资源和扶贫开发龙头企业贵州喀斯特山乡牛业公司为依托发展牛、羊养殖,同时抓住国家正在实施东桑西移优惠政策的大好时机,发展栽桑养蚕。通过产业化扶贫,使牛羊养殖和栽桑养蚕两大产业作为烤烟之后我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四)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以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需要。由于贫困人群大多是生存环境较差少数民族和居住边远贫困村寨。受教育程度差,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掌握的生产技能水平低,种养殖项目(特别是养殖业项目)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项目的技术支撑主要靠乡镇农牧站,乡镇农牧站人员较少,项目技术指导有一定困难,影响项目实施的效果。一是观念的培训,开拓视野,转变安于贫困现状的落后观念,建立进取心,以推动扶贫开发发展速度。二是加强农村实用的技术的培训,使广大贫困农户尽快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为脱贫致富打下基础。三是搞好项目实施的专业技术培训,在加强项目实施技术指导的同时,对项目实施农户有针对性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项目实施的效果。四是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劳务开发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要以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展不同类型的劳务扶贫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素质,加大农村人口的转移力度,实现转移脱贫。
第二篇:如何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纪检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纪检工作
静宁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纪检组长 张**
扶贫开发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长期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抢抓1236扶贫攻坚行动政策机遇,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扶贫开发的新部署、新要求,坚持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坚持末端扶贫与源头治贫相结合,全面深化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扶贫济困深度融合,紧紧围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核心,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百片千村扶贫攻坚示范工程,把扶贫资源精准配置到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调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加快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尤其今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又是谋划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为此,履行监督职责,抓好廉政建设,确保项目规范实施,对做好纪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面,结合本次学习培训,我就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纪检工作浅谈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要始终把学习作为坚定信仰,提升能力的重要切入点,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总书记等领导同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侵蚀,努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坚持学以致用,认真学习纪检监察岗位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等,不断拓宽知识面,特别是把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及落实措施作为重点,牢记工作职责,用深厚的理论功底指导行业纪检工作。同时,面对纪检监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现象、观察形势、辨析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要明确两个责任,大胆履职监督职责。支部担负主体责任,纪检组担负监督责任,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出的明确定位。纪检工作要有着眼于大局的视野,树立一盘棋思想,将其贯穿于扶贫项目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去,实现工作的全覆盖。要认真履行协助支部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职责,切实担负起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真正把两个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努力形成抓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的强大工作合力,把反腐败工作不断引向深入。通过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进行责任追究和传导压力;通过开展三项谈话、约谈制度和责任考评机制,实现两个责任落实的制度化、具体化、程序化;通过落实一案双查,不断加大两个责任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两个责任抓牢抓实。
三要强化廉政宣传教育,大力加强正面引导。
第三篇: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 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其中包括: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翻 ;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等等。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扶贫开发工作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一、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绝对贫困尚未完全消除,相对贫困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乡间、地区间、群体间收入差距日益拉大,贫困地区收入增长速度大大落后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比重仍然在增加,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相对发达地区的市场地位进一步稳定,留给贫困地区的市场空间日益缩小,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缓慢,相对贫困问题更为突出。现阶段的扶贫工作不仅面临着解决和巩固特殊困难地区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巨大任务,也面临着让已基本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的扶贫对象实现全面小康的最终目标。
(二)扶贫成本提高,难度加大
目前扶贫对象主要分布在一些特殊地区,如生态脆弱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这些地区生态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交通、通讯、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本高,开发难度大;如果要从易地搬迁、劳务输出等方面入手解决脱贫问题,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三)扶贫标准的提高使得贫困人口数量剧增
2011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确定了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按照原标准,2010年我国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而根据新的标准则1.28亿。扶贫标准的调整,拓展了扶贫对象,将绝对贫困人群和低收入人群都纳入到了扶贫开发的对象范围,也对扶贫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贫任务的重点要实现从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问题向解决温饱和实现脱贫致富并举转变。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更加突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空前提高。关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与我国部分发达地区的发展过程就印证了这一假说。我国一些贫困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承担着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风沙治理、水土保持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实现这些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又保持和改善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将是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二、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着力点
要完成新时期的扶贫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构建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已经由保生存向求发展转变,财政扶贫政策也在从解决农民温饱向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多方面发展的综合扶贫转变。应不断完善财政支持农村扶贫的政策措施,通过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和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源投入贫困地区。应加大各级财政扶贫投入,逐步形成财政扶贫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在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有所增长的基础上,确保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扶贫投入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匹配。要实现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财政扶贫资金的有效整合,并促进扶贫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使社会资金投入逐年增长。应着眼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发展能力提高的目标,明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重点,进一步优化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结构。要通过完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监管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逐步形成规范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二)健全贫困地 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后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落后地区居民的养老保障、社会救助、就业培训等民生服务也得到公共财政的更多支持。但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欠账还很多,离完全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应以促进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为抓手,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低保制度是输血式扶贫,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权,但难以解决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开发式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更多地关注贫困人口的发展权。要发挥二者的作用,必须在贫困人口识别、扶持政策的制订、信息管理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要逐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度水平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使贫困地区的农民享受到与其他地区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三)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相结合
贫困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化率过低。我国城乡差距是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如此大的城乡差距下,农村人口越多,城镇化率越低的地区,就必然是最为贫穷的地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未来应重视城镇化的扶贫带动作用,通过促进城镇化减少贫困人口。应在贫困地区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统筹规划,整合扶贫资源,使贫困人口小范围集聚,同时发展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加工以及特色旅游业。通过城镇化带动贫困人口角色转变、生活聚居地迁移,可以实现大量贫困人口走出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区域,对于少量不愿转移的居民,则可以通过生态补偿资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和部分扶贫资金给予一定水平的生活保障。
(四)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之中
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是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贫困。实施生态扶贫战略,应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扶贫政策的中心,并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调整生态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措施,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统一起来。首先,要循序渐进地开展生态移民。对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内的贫困人口,应根据国家财力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生态移民扶贫,实现这些区域内人口的整体外迁。对生活在这些区域内暂时不外迁的居民,也要按照“点状开发”的开发模式,促进人口向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中心城镇集中。其次,要积极试点并推广生态补偿制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立“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目标。应鼓励个别地区在这方面先行先试,为全面铺开生态补偿制度积累经验。此外,要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我国部分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好,旅游资源丰富,应加大资金投入,引导这些区域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相协调的产业。
三、优化扶贫开发工作的体制机制,保证扶贫政策的高效执行(一)应探索扶贫开发的“多中心”治理模式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是由政府主导的,财政资金一直占主体地位。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使得扶贫资金受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进度。新的历史时期,应探索扶贫开发工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多中心治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主张。该理论认为,单中心治理模式即政府机构垄断公共产品供给,其优势是有利于实现规模效应,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生产效率;其缺点是难以满足所有消费者的不同偏好,伴随着权力垄断容易产生腐败和寻租行为。多中心治理作为一种与单中心治理不同的思维,意味着“由社会中多元的独立行动主体(个人、商业组织、公共组织、政府组织等)基于一定的集体行动规则,通过相互博弈、相互调适、共同参与合作等互动关系,形成多样化的公共事务管理制度或组织模式 ”。扶贫开发的多中心治理,则是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广泛更深层次地引导贫困群体参与,同时吸引非政府组织、商业组织参与进来,形成政府、公民、企业、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扶贫开发模式。
(二)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的扶贫责任
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都有参与,涉及部门众多,需要有一套责任明晰、有效合作的体制机制,才能保证扶贫政策的高效执行。应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的扶贫责任。中央政府应强化在扶贫开发事务中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扶贫资源在不同区域的合理配置;省级政府应将辖区内贫困人口脱贫和缩小发展差距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省级财政所安排的扶贫资金占可用财力的比重、贫困人口减少情况等作为财政扶贫资金分配 的重要参考因素;应着力对扶贫资源的传递机制进行完善,进一步发挥基层政府更接近贫 困群众、更了解贫困群体实际需求的优势,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逐步建立自下而上的项申报、审批工作程序,将扶贫资源的分配权力适当下移至地方尤其是基层政府。
(三)积极推进贫困地区财税体制改革
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财政综合扶贫开发结合起来,积极推进贫困地区财税改革试点。在贫困地区进行环境税和资源税改革试点,推广生态补偿制度,一方面利用税收杠杆减少人类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另一方面为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财源。同时,可以考虑在贫困地区进行地方财税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地方财税改革的力度,提高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严格控制生产者的行为是当务之急。通过对设施农产品生产者的实地调查分析,为保障当前设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生产者的生产行为。一是政府应当加大安全技术、安全教育方面的培训,使生产者定期接受培训和学习,从而提高生产者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通过报纸、媒体、广播电视等方式加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识等宣传力度,使更多的生产者更多的了解、熟悉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使生产者对认证有更深入的了解;三是大力宣传农药残留超标等不安全生产行为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危害性,端正生产者的安全生产态度;四是组织生产者在设施农业施肥、打农药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加强设施农业生产者的安全生产;五是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检测机构,对生产者进行检测技术培训,安全技术指导。如果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对设施农业生产者配备相应的检测技术指导员和检测设备;六是加强对生产者的安全生产监督,引导生产者进行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的全程安全检测;七是对不安全生产的农户进行曝光、严厉惩罚,对制止的农户给予不公开的奖励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生产者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生产者自身的认知水平、检测技术和控制能力,引导生产者积极主动地增强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行为控制,从而保障设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四篇:新时期怎样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新时期怎样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吴海峰
搞好农村扶贫开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把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时期怎样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更富有成效,我认为,必须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坚持一个核心,注重两个环境,抓好三个培育,实现四个结合。
一、坚持一个核心,就是坚持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民生
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开发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扶贫就是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民生条件,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伟大事业。
我们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民生,不仅要关注“吃、穿、住、行”,还要关注教育、医疗、文化等。世界银行的一份全球调查指出,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而且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需求和缺乏影响力等。我国农村的贫困地区,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同时包括教育文化落后、人口素质差和思想观念上的贫困,是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农村的贫困线是很低的,目前人均收入标准才约700元人民币。而世界银行根据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消费水平,提出了每人每日1美元贫困线,每人每日2美元贫困线,简称1美元贫困线、2美元贫困线。世界银行还将1美元贫困线定义为最低标准贫困线,相当于最低生存线,1美元贫困线划定的贫困人口属于赤贫人口。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制定了贫困线,其中只有11个国家的标准低于每天1美元的标准,我国为其中之一。即使按1美元的标准,目前我国仍有1亿贫困人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需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前不久,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写的《中国发展报告2007》中提出了一个包括医疗和教育等基本需要在内的“发展贫困线”,来取代现有的以维持基本生存为主的“生存贫困线”。按此标准,中国目前处于“发展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有8000多万。发展贫困线是在生存贫困线之上的一条收入线或消费支出线,不仅包括了维持基本生存水平所需要的收入,也包括了社会平均水平的教育、医疗保障所需要的支付能力。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和医疗保障使得贫困人口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致贫的原因。
十七大提出了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扩大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等社会建设内容。这些必将为农村贫困居民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更公平的发展机会。
二、注重两个环境:就是注重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注重使贫民脱离本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总的看来,农村贫困地区只所以贫困,主要是因为生产生活环境较差,具体表现为区域欠佳、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态脆弱等硬环境,以及与此相关产生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落后的软环境。因此,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必须改善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尤其要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贫困地区行路难、饮水难、通讯难、用电难等问题。同时,也要着力改善这些地区的软环境,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发展,解决好贫困地区就业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反贫困、反返贫能力。
另一方面,不少贫困地区,因其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理位置偏僻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其恶劣环境是很难改变的。这些地方消除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的难度很大、实现小康目标十分艰巨。目前我国2000多万的绝对贫困人口中,居住在山区的占51%,有76%的贫困群体长期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是“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这种环境也使得贫困人口素质很低,自我发展能力很弱。一些刚刚脱贫的人群,稍遇变故就可能返贫,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对于这些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不如多投入一些移民安置费,让贫民早日脱离这种恶劣环境。这里扶贫开发的重点,不该是“愚公移山”,而应是“愚公搬迁”,努力使贫民脱离其恶劣的生存环境。政府要制定鼓励移民搬迁的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异地扶贫,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
三、抓好三个培育:就是在农村贫困地区培育艰苦创业精神、培育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致富的带头人
首先,大力培育艰苦创业精神。彻底改变农村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主要靠当地农民的自力更生和辛勤劳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进行扶贫开发,建设好新农村,必须首先在贫困地区发扬光
大艰苦创业精神,必须把艰苦创业精神变为脱贫致富的现实。如果贫困地区缺乏“穷则思变、要干、要发展” 的精神,光靠外界扶贫肯定是不行的,很可能养成严重的“贫困依赖”思想。因此,对贫困地区进行精神扶贫,即大力培育艰苦创业精神、培育农民的自立自强、奋发图强的意识,甚至比物质扶贫更重要。农村扶贫开发的条件越艰苦,越需要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越需要激发贫困地区农民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知难而进的奋斗意志。要努力把艰苦创业精神转化为摆脱贫困的巨大力量,转化为建设新农村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
第二,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农村贫困地区产业的发展,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才有市场,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必须因地制宜找准扶贫开发的产业发展路子,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如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特色劳务业、特色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在贫困山区,往往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旅游业的潜力很大。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群众增加收入的根本,当然也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在特色产业的发展途径上,要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把潜在资源禀赋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的项目,把传统工艺发展为特色产业开发的产品,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把区位优势变为市场优势,使产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
第三,大力培育发展致富的带头人。贫困农村只所以贫困村,关键是因为致富带头人的缺失。农村致富带头人植根于农村、创业于农村、成功于农村,是广大农村最具潜力的创业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农村致富带头人就是一个科技示范场、示范园。致富带头人,往往“一人带一片,几户富一方”。因此,必须把培育、用好致富带头人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加大对农村致富能人能力的建设,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使其真正成为贫困农村经济的“催化剂”,农村结构调整的“推进器”,农民致富的“领头雁”。要积极实施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将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培养”工程。把那些素质高、带动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人及时选拔到村干部的岗位上来。
四、实现四个结合:就是农村扶贫开发要与城市化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与提高扶贫资金效果相结合1.与城市化相结合农村扶贫开发需要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镇化对贫困地区脱贫的带动作用。必须把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也只有农民逐步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才能使贫困地区人口不断
减少,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当地农民的务农收入。
扶贫开发,既要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为贫困群众牵线搭桥到外地就业,又要搞好外地务工的农民工的扶贫,解决好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农村问题,保障输出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对于那些在城镇有稳定工作但收入低的农民工,政府有责任提供必要的支持促进其家人向城镇迁移。要鼓励贫困地区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置换等各种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离土离乡创造条件。
从全国来看,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雨露计划”实施几年来,完成了不小的培训任务。但从监测情况看,扶贫重点村和重点县这几年外出就业劳动力人数的增长,都落后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2002~2005年重点村和重点县外出劳动力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4.21和3.76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平均则提高了6.82个百分点。而且,重点村和重点县来自劳务输出收入的增长速度,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2005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收入平均增长了
53.94%,而同期重点村和重点县分别才仅增长31.16%和25.39%。事实说明,扶贫开发在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必须加大力度。
2.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要抓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机遇,以治理水土流失为目标,以培植森林资源为重点,着力搞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同时,也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积极推动以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为主的生态能源建设,进行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展现农村“蓝天、青山、碧水”的田园风光。
在扶贫开发的导向上,必须改变所有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不适合大规模地集聚经济,这些区域“发展”的含义,就主要不是做大经济总量,而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应允许那些生态脆弱和敏感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放慢增长速度,一些乡村甚至可以保持零增长或负增长,以牺牲局部利益、保护全局利益,牺牲眼前利益、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为此,对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对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评价生态环境保护。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对于这些地区,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降低城镇建设
强度,降低工业发展强度,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完善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在禁止开发区域,要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开发活动。在这些地区,扶贫开发的产业发展要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并实现特色农业的生态化和旅游业的生态化,促进生态建设与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协调和共生共荣。
3.与社会扶贫相结合在农村扶贫开发中,要充分发挥社会扶贫的作用。政府扶贫属于第二次分配,社会扶贫属于第三次分配。社会扶贫与政府扶贫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从趋势上看,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能力并有意愿捐款扶贫的人越来越多,属于第三次分配的社会扶贫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属于第二次分配的政府扶贫的作用会相对下降。
在社会扶贫方面,政府要善于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支持、帮助和参与贫困地区开发建设,其关键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更多的人表达社会责任心和施展才华提供更多的机会,给更多的组织筹措扶贫资源提供更多的机会,形成各行业、社会、政府共同推动的大扶贫格局。
目前,我国的“第三次分配”力度小与捐款减免税政策的力度不够有关。在国际上,有的国家按30%减免,有的按50%减免,有的实行税前全免,美国企业捐赠的免税比例为11%,我国只有3%,无法使企业形成捐赠激励。这就需要加大捐款减免税政策的力度,以激励公民的募捐意愿。据统计,美国的捐赠款每年都在2000亿到3000亿美元之间,其中2003年为2410亿美元,人均善款460美元,占当年人均GDP的2.17%。而我国目前募集的善款仅占GDP的0.05%,潜力是很大的。
4.与提高扶贫资金效果相结合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需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健全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扩大信贷扶贫资金规模,加快推进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探索贫困地区农业保险的方式和途径,形成扶贫开发多元投入机制。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和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都覆盖到了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这些政策措施对扶贫开发工作,是一个有利促进,但不能替代扶贫开发。因为,财政扶贫政策措施有其特定的扶持对象、区域和内涵。但是,需要建立扶贫开发政策与其他支农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积极发挥各部门的优势,整合部分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以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
另一方面,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必须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制度,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为此,要加强民主管理,把扶贫项目的选择与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结合起来,让群众有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让他们明确具体帮扶项目、帮扶单位、资金来源、技术措施以及目标要求,结合实际自主选定扶贫项目,优先安排多数村民能够受益的项目。同时,要建立扶贫资金分配激励机制,健全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制度,提高扶贫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完善项目评审、公告公示、专账和报账、审计考评制度,健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确保支农资金规范、安全和高效运行,更好地促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作者:吴海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第五篇: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浅谈新时期如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交大医学院卫校金山分校
邹卫林
[摘要] 目前中职学生的总体素质不尽如人意,他们在思想道德和学习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提高自己的师德和教学水平出发,做学生的朋友和带路人,从而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班主任和党员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新时期
中职生
现状
教书育人
目前中职学生的总体素质不尽如人意,这与我们如今的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职学生都是一些没有考进普高的落第生,在升高中的考试中,他们饱受失败的滋味,而社会以及家长甚至有些职校的老师,都普遍地认为中职学生不如普高的学生,在多重压力之下,导致大部分中职学生也自己承认比别人差,产生了破罐破摔的思想,抱着到学校混日子的想法来学习,因而他们在思想道德和学习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中职生的现状
1.1 中职生思想品德状况
应该肯定,现在多数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是好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着或多或少、不容忽视,甚至令人担忧的问题。概括地讲,有六个“失”。
1.1.1 道德迷失。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和具体行动上:
1.1.1.1 公德上存在“四个不”——①不爱护公共财物。校园门窗、课桌椅、栏杆、花圃损坏的随处可见。②不爱惜公共卫生。随地吐痰、丢果皮、扔纸屑、甩瓶罐等。③不注重公众影响。在公众场所、会场、影院等大声喧哗,勾肩搭背,嬉戏打闹,赤脚露胸等。有的被指责,还不以为然。④不尊重师长。车上遇见老人不主动让座;路上遇见师长不主动招呼;课堂上,对老师教育管理不配合。
1.1.1.2 思想意识存在无聊或低下的倾向——比如,古诗串味:“日照电炉无紫烟,小白来到烤鸭间。口水直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篡改《静夜思》诗句:“疑是地上霜”——李白脱光光;“低头思故乡”——低头鞋两双。还有校园厕所文化,内容极不健康的不少。
1.1.2 诚信缺失。部分学生一再失信于父母师长,个别学生检讨书、保证书写一大堆,警告、记过等处分不断升级,还是一意孤行。有人在学生桌上抄录一则打油诗如下:“保证书,保证书,保证今后不读书。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学费高,学费贵,不如参加黑社会„„”这种现象在我们学校也有,在中自考班级中可能更多一点。
1.1.3 行为失范。主要是三个方面:
1.1.3.1 上课睡大觉,中途偷溜课,经常逃学、旷课、装病不到课,躲着打牌、看黄色或武打小说或聊天。1.1.3.2 课后闹派别地域关系,打群架;抽烟耍酷;聚众赌博;合伙违法乱纪,甚至走向犯罪。
1.1.3.3 在校外把谈恋爱当作时尚。公共场所成双入对,过于亲昵,造成较坏影响。
1.1.4心理失衡。不少中职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可以说是在心理碰撞中成长。主要表现为三种矛盾:
1.1.4.1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曾经美好的理想与现在职业学校的现实;许多职校生受残酷现实的影响,一些学生对今后前途感到茫然或失望。
1.1.4.2 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在问题生中,许多家庭条件都比较好,这些学生缺乏独立生活和吃苦的能力。
1.1.4.3 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由于理想黯淡、学业欠佳、品德低下,因而丧失自尊,产生自卑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形成孤僻、冲动的心理。比如,我曾带过的94级医士班学生张某某,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加上家里比较贫穷,逐渐养成了自卑、孤僻的心理,喜欢小偷小摸,同学的化妆品、牙膏等成了她偷窃的目标。
1.1.5 消费失度。现在学生对消费方面崇尚向“四个看齐”: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服饰消费向名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比如看到有同学有手机,自己想方设法也要有一个;我们外地班的一个同学开学两个月多一点点,就化了四、五千块钱。
1.1.6 情绪失控。主要体现在沉溺于虚拟文化怪圈和迷恋往吧、KTV,严重影响品德,贻误学业。
1.1.6.1 沉溺于虚拟文化怪圈。一些学生整天陶醉于武打、枪战、言情小说,科幻读物,虚拟网络文学等。造成无心读书,性格怪异,远离现实,想入非非。
1.1.6.2 迷恋网吧、迪吧,虚度时日。或放学后不回家,或逃课劲情泡网吧、上迪吧、打游戏机、去KTV大有人在。有的学生应欠钱而去做坏事;有的学生上网与他人发生磨擦而打架。这些学生往往学业荒废,纪律涣散,品德滑坡而不能自拔。
1.2 中职生的学习状况
1.2.1 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回答“我为什么来学习?”、“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专业?”等一系列问题。
1.2.2 缺乏学习动机。基于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少人对于学习都有“被逼无奈”的感觉。
1.2.3 缺乏学习兴趣。事实上,很多学生对大部分事物都缺乏应有的兴趣,尤其是谈到学习就心生厌倦,提不起精神。
1.2.4 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差。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挫败感(由于原有的基础知识薄弱在学习过程中无从入手,顿生放弃的念头以及由然而生的失落感)。学习习近平时不抓紧,考前抓成绩成习惯。到了期末、考证、考级、技能鉴定时才感到有压力的存在。
2.教师如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2.1 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具有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
那么什么是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就象医德、艺德、商业道德、体育道德一样都是职业道德的一个方面。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关师德的论述是很多的,其中包含着一些至今对我们仍然有益的东西。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都有师德的含义在内。唐代的韩愈在著名的《师说》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并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意是说凡是得到学问的地方就可作为老师来敬重。反过来说,不能尽到教师职责的就难以让人作为老师来敬重了。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要求学校“必选实有道德之人,使为学官”。另一理学家王守仁也反对对待学生“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以上这些都可以算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目前由于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我们的教育产生了一些冲击,一些学校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在我们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向学生家长索要财物;抄股票等。我们学校目前还没有这些现象。
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责。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与学生面对面的实施教育,因此,教师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责。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行为常常是最好的教材。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比如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安全生产等,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能违犯,要以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表率。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螃蟹妈妈教诲自己的孩子说,你们应该学会直着走路,不要横行。小螃蟹们说,那么妈妈,你走给我们看。”可想而知,这位螃蟹妈妈在身教上她是失败的。它明知横着走路不美,想教育自己的后代改变这个固疾,恰恰自己身教不到,则言教无以附焉。推而广之,如果我们当老师的不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小则失之于教容教态的检点,大则失之于品德情操的修养,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的言教在学生中失去威信,甚至使部分学生视莠为良,亦步亦趋误人子弟。比如我们学校在升旗仪式时,要求全体师生都应该保持安静,但我们极个别老师却不太注意,升旗时大声讲话,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2.2 教师应该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具有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一点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要千方百计组织好教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信服你。主动接近你和求教你,才有教书育人的效果。某位 老师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听起来就认真,这门课也就能学得好。反之,则肯定学不好。比如我大学时有一位年轻生理学老师,他是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受体”研究方面很有造诣,专业知识功底非常丰厚,同时他也非常钻研教学方法,用投影仪上课,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我们的数学老师就不行。每年我们新生进校第一个学期的期中学生座谈会,学生们都会实事求是地反映一些教学上的问题,我们有个别老师在这个方面学生有些反映,每一届学生都会说听不懂。
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寓育人于教书过程之中,使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落到实处。
要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教育。比如我在上外科绪论时讲到我国在外科领域的成就时,特别强调如断指再植、烧伤外科、显微外科等方面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同学们就感觉非常自豪,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增强为国效力的本领。
2.3 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和带路人。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发展。”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做到既耐心教育又严格要求,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很重要的是体现在热爱学生身上,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这不仅仅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达到教育目的重要手段。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对学生始终是一副严肃的表情,对学生的过失或错误,不分青红皂白,一顿猛批,甚至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毫不留情面,这样往往会伤了学生的自尊,结果造成师生的对立,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当然,对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对多次违反校规校纪的同学,在教育的同时也要按校规校纪进行必要的处理,这样对于教育其本人和其他同学都是有好处的。如果一味的包庇纵容,那么这位老师就会失去威信。
2.4 班主任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教师,兼任班主任、辅导员是其应尽职责,班主任、辅导员要思想道德素质好,作风正派,工作负责,有一定思想政治工作经验,要深入同学之中,参加并指导班级的集体活动,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帮助班干部开展工作,培养良好的班风。有人做过调查,学生群体的人格品质和班主任的人格品质趋于一致。比如严谨的班主任班级风气严谨,活跃的班主任班级气氛活跃;教文科的班主任,班级学生大多爱好文学;擅长体育的班主任班级的体育成绩不会太差;性格内向的班主任的学生大多稳重,性格外向的班主任的学生显得活泼。在此,我要提一点的是,班主任应该在教书育人方面起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 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方面起主要作用,但作为一般的任课老师也应该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我们有的老师在上课时只管自己讲,学生做小动作、睡觉他一概不管,课后却到班主任处告状,某某同学上课怎么怎么不好。对这种老师,我要提醒他,其实在上课时当同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就应该及时指出来并要求其改正。
2.5 党员教师要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教师都要明确自己首先是共产党员,必须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校的党员进教室制度就是很好的尝试,相信班主任会有切身的体会。
总之,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牢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平凡的工作中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因此,教书育人,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林可基.新时期中职生思想品德现状及改进构想.教育与职业.2004,31 [2] 李胜英.中职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9 [3] 梁军,蒋立杰.论如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27,4:58-5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