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2

时间:2019-05-13 10:5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2》。

第一篇: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2

第三章 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1、分析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

①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②分析新闻作品形式。

⑴对新闻结构的分析;⑵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⑶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③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二、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

2、研究、评析新闻作品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3、如何分析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洁净,是它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有些新闻作品反映同一新闻主题,但由于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新闻角度,而未让人们感到千文一面,相互雷同。

4、怎样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

新闻报道具有多种体裁,如消息、通讯、特写等。不同新闻体裁,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其表现主题、选用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表现手法和新闻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分析新闻作品形式时,要根据不同的新闻体裁作具体分析,才能做出中肯的评价。①对新闻结构的分析。新闻结构使新闻作品的各个部分成为有机的整体,它是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要注意其是符合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的。

②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新闻作品的内容需要采取一定的表现手法把它反映出来。成功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准确而生动地表现思想内容,增强新闻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

③对新闻语言的分析。记者写新闻报道,离不开语言。语言运用得好或差,对新闻作品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它是分析新闻作品得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5、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有哪几种?

所谓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指的是把不同的新闻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

对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可使我们从不同新闻作品的比较、分析、研究中认识它们的各自特点和异同,从而博采众长,更好地掌握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律,提高新闻作品的分析水平和新闻报道水平。

对新闻作品综合性分析的几种方法:

①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②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③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④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6、叙述,是新闻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叙述,要准确恰当、清楚明白、有条不紊。

7、描写,主要是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实情节、环境现场等作具体的描述和刻画,生动有力地表现新闻内容和主题,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细节描写时,要注意细节应真实典型、呢功能说明问题、能反映事物的特征、文笔简洁。

8、议论是指作者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时间、现象和问题等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或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以深入揭示事物的内在含义;或在叙述、描写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以画龙点睛的议论,点明主题。

9、抒情是指作者在新闻作品中表达、抒发思想感情。

10、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富翁,表现手法是为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新闻作品的内容服务的。

第四章 关于研究外国新闻作品

1、外国新闻作品常见的报道形式:消息(电讯)、特稿、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

2、消息是以简洁的文章,简明扼要的方式即使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大量、最经常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消息常被称为“报纸的主体”。

西方新闻界一般将消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硬新闻指时效性强、比较重要的事情报道。

软新闻指时效性较弱、重要性不足,而趣味浓厚的报道。

3、特稿是西方新闻写作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以形象生动的手法,将新闻事件、人物、场景、气氛等具体、生动地再现出来的报道形式。特稿常用“设悬念”的手法来开篇。

4、解释性报道是西方传统的客观博爱到发展到20世纪初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它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础上,重点回答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的一种报道形式。解释性报道是一种背景性新闻。

5、调查性报道,又称揭露性报道,是一种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调查性报道在美国新闻界盛行一时。调查性报道分为单项揭丑式和综合分析式报道(揭露剖析政府和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两种。

6、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①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

②重视使用背景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③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④注重进行式报道,及时将新闻报道出去,对读者较为关心的时间,还采用后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

⑤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7、增加新闻报道的接近性的方法:

①点明事实与受众利害攸关的关系,如果事实牵涉到受众的切身利益,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关心和关注;

②按照新闻事实最容易为受众接受的原则来写作。

8、连续报道是西方新闻记者对重大事件或正在发展进行的事件而做的追踪报道。

9、具体分析、研究单篇作品是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

第五章 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

1、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

2、为什么新闻作品研究者要具备五大素养?

新闻作品研究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研究者个人的各方面素养,对研究活动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研究者应加强下列几方面主要的素养。

①政治素养。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要能深刻领会和掌握。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

②理论素养。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要有较强的分析评判能力。研究新闻作品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指导,这是做好这方面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研究者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③专业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是研究者不可缺少的素养之一。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新闻专业素养,熟悉新闻学基础理论,并能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同时对新闻采访写作等业务知识,也应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还应力求获得一定的新闻采写的实际体验,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掌握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等,这些都将有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新闻作品。

④知识素养。新闻作品报道范围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使新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要努力增强自身的知识素养,以缩短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和感应力。

⑤道德素养。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研究新闻作品,其意义不仅在于通过对具体新闻作品的阅读,培养和提高鉴赏新闻作品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为了扩大优秀新闻作品的社会影响,促进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的形成;同时也为了对新闻采写实践中出现的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科学的评论和总结,传播成功的采写经验,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所以,研究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动机目的。研究评价新闻作品不抱偏见,不徇私情,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

3、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4、政策水平是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5、新闻业务知识包括采、写、编、播、摄、录等各方面,对研究、评析新闻作品来说,采访和写作知识尤为重要。

6、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能迅速地辨别和捕捉事物变动的信息并衡量信息含有的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

新闻敏感贯穿于新闻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和新闻作品研究等各个环节。

第二篇:自考复习专题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之作品简单评析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新闻素描

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人物新闻

写作特色:人物对话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不仅报道了事实,而且深刻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

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穿。

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知识性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写作特色: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

本文特点:精练扼要,气势宏伟。

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可谓精辟的语言和高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

上海严寒

短消息

写作特点: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不发或少发议论。

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

新闻述评

写作特点: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

人物新闻

结构特点:以作画为线索,贯穿全篇。

从邮局看变化

消息

特点: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

写作特色:通过对比事实突出主题。

《从邮局看变化》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消息从头至尾几乎都贯穿了对比,而且对比强烈,很有说服力。在概括对比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行具体对比,从邮局这个“窗口”,小中见大,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经济学家赶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较早的关于时常经济的报道。

写作特点:以小见大,反映深刻而且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成功的运用动词。

运载火箭飞跃万里长空

由四篇短消息组成的连续报道。报道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实验成功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写作特点:现场感强。

枫桥兴会扶桑客

子夜钟鸣百又八

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

特点: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

背景材料对表现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和突出新闻主题均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

经验性消息

写作特色:据实、写实。

经验性消息的价值在于它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实用性、可借鉴性强。

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

消息

写作特点:角度新颖

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消息

写作特点:避开常见的冗长、呆板的掉词,运用灵活多样的笔法,对金山同志的生平业绩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是新闻界公认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消息。其新,主要在于记者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新颖的表现手法,使得这条“白色新闻”,突破了长期以来追悼会消息的老套子。

京郊出现“科学热”

消息

特点:立意巧妙,报道角度新颖,表现手法别开生面。

滦河水向天津奔来

现场新闻

写作特点:写水与写人紧密结合,场面生动,波澜起伏,主体突出,首尾呼应。

抢菜记

现场新闻

写作特点:现场观察的采访手段。

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

现场新闻

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是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新闻的迅速及时报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写作特点:包人物活动、现场情景、鹤类知识介绍紧密结合在一起。

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

体育快讯

结构特点:以“零的突破”贯穿全篇。

陕北有煤海

反映陕西北部神木、府谷一带煤藏丰富、煤质优良的新闻。

好啊!诚实永存

人物消息

结构特点:段落短小、节奏感强。

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

现场新闻

特点:同在抗洪大提上的所见所闻,以实情实景、实声,鲜明直观、真实具体地报道抗洪斗争,表现重大主题。

中国投巨资加快长江沿岸地区开发

经济新闻

写作特点:精选典型数字表现主题;用事实说话并贯插必要的背景材料。

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国际新闻

写作特点:通过具体形象的事实体现新闻主题。

《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在结构安排上颇有特色。全文分为7段,第一段导语,开门见山。紧接着第二段、第三段交代有关北京材料,说明情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以记者的所见所闻描述了两位高级代表与记者会面时的情景。最后一段还是背景材料,介绍了在次之前双方谈判的会谈要点。从全文来看,无论是导语、主体、背景,还是结尾的安排,都是为了有助于突出消息的主题,有助于畅达地表现消息的内容,让读者便于阅读而设。

别了,“不列颠尼亚”

消息

写作特点: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安排有序、繁简得当的结构布局。

华美窗帷的后面

风貌通讯

邹韬奋

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仍有意义。

语言风格:文字具体生动,平易近人,带着辛酸的幽默写资本社会的世态炎凉,对劳苦大众寄以深切的同情。

表现特色:选材典型、因小见大。

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

通讯

范长江

题材重大,材料翔实,视野开阔,内容深刻。

语言风格:写景状物,具体生动;评人论事,舒卷自如,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

桌上的表

通讯

张明

特点:由小见大、角度不一般化。

结构特色:有条不紊、叙事紧凑、首尾呼应。

访“葡萄常

人物专访

邓拓

通过软枝葡萄百年兴衰的历史,展示常家五姑侄的坎坷命运,具有很前感到新闻性和历史纵深感。

特点:因人写事,缘事写人。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不事雕饰、朴实平易、娓娓而谈。

春夜

意境优美的新闻特写,动人的抒情诗。

梅阡

特点:写领袖人物时另辟蹊径、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写作手法:优美清新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对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细致刻画。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事件通讯

中国青年报记者

特点: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现场描述、于叙事中写人。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道的是一个头绪纷繁的感人事件,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崇高精神。这篇通讯采用了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以时间的进展为纵向线索,同时又一空间的变化为横向线索,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做到时空结合,纵横交错,引人入胜。通讯中虽涉及的部分、单位不少,又人多事杂,叙事却有条不紊;虽事件经过波澜起伏,却变而不乱,衔接自然。整篇通讯把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晰明了,出色地展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多彩多姿的特色。

英雄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中国登山队员突破人类登山史上90年来未能突破的难关。为祖国争得荣誉的感人事迹。

写作特点:在矛盾斗争中展开事件,表现人物。

描写特点:描绘自然景色,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

“一厘钱”精神

工作通讯

新华社记者

李峰

余辉音

写作特色:不拘泥于具体数字、生产过程、生产进度,不就事论事,而着力写人,见物见人见思想,贴近实际,贴进群众。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选取题材、提炼深刻主题。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人物通讯

穆青

写作特点:通过各种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真实表现了时代的英雄,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精神。

穆青的人物通讯得到很高的评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始终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满腔热情地用自己的笔去反映英雄的时代,讴歌时代的英雄,用英雄身上的革命火花,去点燃千百万人心灵的火把,用英雄的精神力量、理想和追求,去推动革命事业胜利前进。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能表现中华民族的脊梁、体现民族浩然正气的英雄模范人物;即使是写凡人小事,也都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昂激越的感情,教育读者、感染读者、鼓舞读者,成为他的人物通讯的主旋律。

水城威尼斯

国际风貌通讯

穆青

写作特点:抓住特点,展现不同的地域风貌。写景动静相衬,语言风格优美清新。

写在绢帕上的诗

人物专访

柏生

以真挚的感性、动人的文字,表现了邓拓和丁一岚之间的文字缘、革命情。

结构特点:以文字为主线,谋篇布局、串联时空。

并非鱼草之争

工作通讯

陈晓微

周守瑾

写作特色:边叙述事实,边分析问题,边阐明道理。事情虽然较专门、较抽象,但写得不枯燥、不空泛。运用典型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主题,增强了说服力。

结构特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夜宿车马店

通讯

刘云山

宏观照眼,微观落笔,通过投宿乡镇车马店的一夜见闻,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

写作特点: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多侧面、多方位表现主题,语言生动形象。

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

通讯

熊先志

写作特点:揭示问题、剖析矛盾与解决问题层层深入。通过事实对比、数字对比,抓住矛盾,揭示症结。

小城风光更迷人

通讯

林黎

特点:语言较为凝练生动。

“飞天”凌空

人物特写

夏浩然

樊云芳

写作特点:落笔集中,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以静反衬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的艺术感染力。

“妈妈教我放鸭子”

刘衡

记者的笔下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清新明快的放鸭图。

写作特点:运笔独特,构思巧妙,“口语入文”,采用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与读者娓娓道来。采用通俗的民谚、民谣,使深奥、枯燥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明白、妙趣横生。融思想性于知识性、趣味性之中。

《“妈妈教我放鸭子”》通过第一人称自述的表现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热爱养鸭工作的年轻姑娘的思想感情,语言简洁朴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记者刘衡善于运用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语言和通俗、晓畅、幽默的群众语言,因而她笔下状物也好,写人也罢,总是独具魅力。

访厕所

罗详兴

写作特点:材料丰富、翔实。语言具体、生动、诙谐、幽默、可读性强。

核弹元勋的“三子”

人物通讯

李春

王进昌

特点:角度独特,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映衬人物质朴而高尚的精神风貌。

相思正是吐黄时

通讯

连锦添

特点:主题鲜明深刻,感情炽烈充沛,将人、事、景、理、情自然融合在一起,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运用托物寄情的散文笔法烘托气氛、开拓意境,能够及时捕捉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具有起笔自然、结句意味深长的结构特点。

《相思正是吐黄时》报道的是台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的情景。从表面看,这篇通讯突出的特点是借用散文笔法,缘物寄情,富有文采。深入研究,才真正理解作品中每一个情节和细节,每一段抒情和描绘,无不紧扣“血浓于水,两岸一家”的骨肉亲情。记者始终将自己炽烈的感情融于笔尖,抱含真情描绘了一群回家探亲心情最为迫切的台湾同胞那种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不失时机地宣传了我国政府关于台湾来去自由的对台政策,文中人、景、理、情交织融合,意蕴含蓄、深远,感情浓烈饱满,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华阳礁上补给忙

现场短新闻

刘冰

徐文良

写作特点:现场感强,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华阳礁上补给忙》在写作上颇有特色,将新闻事实的现场描写写得生动具体,画面精彩纷呈,而又含义深远。这些现场描写,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当时当地补给战斗的真实现场。现场景物像一幅幅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历历在目,生动感人。

醒来,铜陵!

龚声

写作特点:从大处落墨,又开掘较深,既有宏观性又有深刻性。用事实说明道理,叙议结合,寓情于冷静评述之中。

《醒来,铜陵!》高奏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主题鲜明。在结构安排上,既紧密一局通讯的主题,又为表现通讯主题服务。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主题。

菜价追踪

经济报道

新华社记者

苏会志

王进业

写作特点:以追踪菜价变化的全过程为主要线索,依次推进,层层深入。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人物通讯

何平等

特点:运用主要情节和细节描写的刻画来再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荣获1995年中国新闻奖特别奖。

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强烈的震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报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浓墨重彩谱写了一曲时代英雄的颂歌。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精神,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的要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时代英雄: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孔繁森同志高扬理想和信念的旗帜,满怀无私奉贤的高尚情怀,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形势下的理想和追求,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回答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民应该确立和实践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师魂

人物通讯

黄绍全

陈朗

特点:用事实说话,以真情实事感动人。语言朴实无华、描述自然。

日本签字投降

美国记者

霍墨·比加特

特点:客观地叙述介绍,寓观点于事实之中,对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火葬——甘地永存

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写作特点:语言凝练、传神。

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是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就。美联社记者以最快速度报道这一时间,在一时无法实地采访的情况下,根据电视实况播写出了这篇报道。

此文有很高的时效性,也体现了作者高度的新闻敏感。

导语的特点: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短短一句话便把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报告给了读者。

写作特点:段落多、句子短、具体形象、富有动感、与画面节奏协调一致。

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法新社

驻北京首席记者比昂尼克采写的短新闻

写作特点:将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蕴含在事实之中。

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

关于纽约断电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特点:段落多,但多而不烦琐、活而不零乱,层次分明。

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

记者抓取当时的日本首相夫人看望中国大熊猫的现场情景,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真切、细腻,富有人情味。

特点:重现场描写、少过程叙述。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风格,不拘一格进行报道,写出新意,写出情趣。

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

特点:运用现场,精练的文字,运用确切的数据描写,产生了信任感和真切感。

记鲁迅

人物特写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

特点:从具体到一般,再到具体。

彭德怀印象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本篇表现了法国首都巴黎在1940年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后的种种情景。

前苏联著名记者

爱抡堡

写作特点:选材典型,以一当十。寓鲜明的爱憎于冷俊的叙述描写之中。

水面下的桥梁

通讯

前苏联著名记者

西蒙诺夫

开头给人留下悬念,然后叙述事件过程,结尾言尽意不尽。

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以记者的现场见闻感受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报道了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的可耻下场。

美国

米尔顿·布莱克尔

写作特点:虽然场面大、事例多,但行文简洁有序、内容集中、鲜明。

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

奥斯威辛是纳粹德国设在波兰的一个大屠场。在距离最后一批囚犯被毒死后的14年,记者参观了这个集中营,写下了这篇报道。此文揭露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阴森、恐怖、惨绝人寰,控诉纳粹分子大规模屠杀、残害囚犯的罪行。

美国

A·M·罗森塔尔

特点:双线展开,一方面写奥斯威辛集中营,一方面写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和心情,情、景事融为一体,双线交织,气氛沉重。

英迪拉·甘地

政治人物专访

意大利

法拉奇(被称为“政治访问之母”)

采访风格:言辞泼辣、提问尖锐、不卑不亢。

“老报童”罗伊去世了

人物特写

美国

尼尔·夏恩

写作特点:叙事、写人、抒情融合在一起。

世界最佳急诊室

特写

美国

乔恩·富兰克林

阿伦·多尔夫

写作特点:结构新颖,采用双线式布局方法:一条线描述这个急诊室的一次抢救活动的工作过程;一条线介绍这个“猛烈创伤中心”的现实情况和背景材料。两条线交叉并进,互为补充。

问答题部分

1.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2.为什么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3.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报道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新创造、应该本着什么原则进行研究?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7.为什么在评析新闻作品时,首先要从政治上,对它做出评析?

8.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本源观”?为什么必须坚持这个观念?

9.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

10.解释“新闻”之“新”的含义?

11.怎样理解新闻的重要性?

12.怎样在新闻中体现“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

13.新闻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14.什么是新闻作品结构?

15.怎样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写作的发展变化?

16.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

17.怎样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

18.你怎样理解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形式上的影响?(举例)

新闻文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对新闻文体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导语,在近代报刊创立之初,消息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形式,只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新闻事实记录下来,这样,最终要、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的布道突出。到19世纪中期,美国爆发南北战争,人们急于了解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况,许多报纸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争取利用电报发稿,把主要新闻事实放在开头部分,快速传播出去,于是出现了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称为第一代导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加快,20世纪30年代后,又出现了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导语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式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50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19.以通讯这种文体的变化为例,谈谈文体变化与时代需求的关系?

(举例)

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50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20.为什么要把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察?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好坏优劣,既受内部构成因素(如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的影响和制约,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视野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

21.什么是研究新闻作品的宏观、微观把握?

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新闻作品是研究的中心和主体;而新闻作品本身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一篇新闻作品,它的内容与形式,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研究新闻作品,既要胸怀全局,从作品的整体上考察它的思想内容和总倾向,又要深入剖析其各个局部,揭示它们是如何为表现整体的内容和全局的主旨服务的。这就是研究新闻作品过程中的宏观和微观把握的问题,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而又深刻地把握其整体功能和社会效果,评判其得失优劣。

22.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还需了解作者?(举例)

新闻作品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经作者制作加工而成的精神产品,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作者的烙印。作者的政治度、思想观点、生活阅历、业务修养,乃至他的兴趣爱好等,都能反映在作品中。尽可能多地认识作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其采写实践,对全面深刻地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桀骜不驯、藐视权贵的个性和永不满足的的进取精神,她在每次采访前都做认真、细致、严谨的准备工作,因此能够面对众多世界政治风云人物,不卑不亢,主动进击,写出一篇篇独树一帜的政治访问记。

23.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还要考察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因为新闻作品不是藏诸名山、束之高阁的古玩字画,不是象牙塔中的玩赏品。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有迅速及时地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时间,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所以,评价一篇新闻作品的好坏优劣,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充分重视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24.考察新闻客观效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研究者在考察作品的社会效果是,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顾及到社会效果的各个方面,既要充分重视其主要方面,又不忽视其次要方面,多作分析、比较、衡量,以求得客观公正的评价。

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何不同?

感性认识阶段,就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

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判断的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

由此可见,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不同之处在于,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单个性、生动性,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抽象性、深刻性、整体性。它主要不是依赖感官,而是依靠主体的理论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思索与判断,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2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统一表现在哪能些方面?

1)二者是相互渗透,对立统一的心理活动。

2)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性,然后才发展为理性。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3)感性和理性的辨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

27.新闻作品研究过程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即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

28.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

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50年代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抓住了志愿军英雄们炽烈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2)

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华山同志所写的《生命的支柱》就是大胆地叙写了张海迪想自杀的情节及她又如何战胜了悲观的自我,这一矛盾的特殊性,而被认为是所有报道张海迪的通讯中最成功的一篇。

(3)

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郭玲春同志所写《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消息,突破了长期以来追悼会消息千篇一律的老套子,从“新华体”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是新闻界公认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消息。

(4)

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毛泽东同志当年为新华社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新闻,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

29.新闻作品研究是怎样的思维活动?它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

新闻作品研究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特殊的思维活动。不言而喻,它必须要有客观条件——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这就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30.研究新闻作品在思维方式上应注意的几点是什么?

(1)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

(2)

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

(3)

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31.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研究新闻作品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所采取的思维形式有密切关系。我们在研究活动中应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思维形式。在此基础上,也应认识和掌握人的思维特色有创造性思维、立体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等。

32.评析新闻作品为什么要力求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答案同30题。

33.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宏观思维和立体思维有何意义?

(1)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就是不断探究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使自己不断有新发现。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同样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以求对新闻作品作出具有独到见解的评析。

(2)立体思维是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的。立体思维也叫空间思维或全方位思维。

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其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是立体思维常采用的思维方式。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也可运用立体思维。

(3)宏观思维是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当今我们正出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的大潮,正猛烈地冲击着一切旧事物、旧观念、旧习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事物、新观念也应运而生。要善于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所谓“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

(4)

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从而引出更多深刻的信息。

它往往在一般人觉得不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主要问题,往往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上找出新的答案。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可恰当采用求异思维,也能使新闻作品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5)总之,以上几种新的思维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34.评析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评析新闻作品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分析新闻作品内容,对其主题进行分析。(怎样分析主题见35题)

2、分析新闻作品形式包括:对新闻结构的分析,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对新闻的语言的分析。(具体解释见36题)

35.如何分析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1)

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

(2)

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

(3)

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4)

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的是,新闻主题寓于一定的事实之中,通过叙述一定的事实来说明和表现主题。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它寓理于事,以事明理。

(自己针对每一条举例说明)

36.怎样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

(1)

首先要对新闻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

例如《醒来,铜陵!》,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的主题。

(2)

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

常见的基本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设置悬念等。

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现场描写、人物描写(白描手法)、细节描写

议论抒情不可滥用,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说明:对比手法。

(3)

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看它是否准确严谨,是否鲜明生动,是否简练明白。

37.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有哪几种方式?

一是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二是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三是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

四是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38.外国新闻作品常见的报道形式有哪些?

1消息(电讯)、2特稿、3解释性报道、4调查性报道

39.简述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1、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

接近性之所以成为新闻价值的要素,归根到底是由于具有接近性的事实同受众厉害相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关心,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2、重视使用背景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4、注重进行式报道,即使将新闻报道出去,对读者较为关心的事件,采用后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

5、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40.为什么要加强新闻研究作者必须有政治素养?政治素养的体现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是强有力的舆论工具,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准确全面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新闻事业的这种性质和作用,常常通过具体的新闻作品体现和发挥出来。所以,从事新闻作品研究和从事新闻采写一样,都有着鲜明、强烈的政治性。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的基本路线,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要能深刻领会和掌握,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坚持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

4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党性原则?它们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它贯穿于新闻活动的各个环节。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党性观念。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注意的革命性、科学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在研究评述新闻作品的时候,政治上,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循和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思想上,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闻作品进行正确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科学的结实和阐明;组织上,要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42.新闻作品研究者为什么要加强理论素养?加强理论素养为什么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

当代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说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策水平?

为什么说新闻作品研究者要较全面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由哪几方面体现?

对新闻作品研究者来说,掌握和熟悉新闻采写任务知识有何重要意义?

什么是新闻敏感?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强调新闻工作研究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

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为什么要具备这些素养?

结合阅读分析新闻作品,阐述新闻作品研究者增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三篇:自考复习专题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之作品简单评析

问答题部分

1.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2.为什么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3.对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报道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新创造、应该本着什么原则进行研究?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6.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7.为什么在评析新闻作品时,首先要从政治上,对它做出评析?

8.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本源观”?为什么必须坚持这个观念?

9.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

10.解释“新闻”之“新”的含义?

11.怎样理解新闻的重要性?

12.怎样在新闻中体现“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

13.新闻语言的特点是什么?

14.什么是新闻作品结构?

15.怎样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写作的发展变化?

16.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

17.怎样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

18.你怎样理解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形式上的影响?(举例)

新闻文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对新闻文体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导语,在近代报刊创立之初,消息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形式,只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新闻事实记录下来,这样,最终要、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的布道突出。到19世纪中期,美国爆发南北战争,人们急于了解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况,许多报纸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争取利用电报发稿,把主要新闻事实放在开头部分,快速传播出去,于是出现了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称为第一代导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加快,20世纪30年代后,又出现了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导语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式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50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19.以通讯这种文体的变化为例,谈谈文体变化与时代需求的关系?

(举例)

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50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20.为什么要把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察?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好坏优劣,既受内部构成因素(如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的影响和制约,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视野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

21.什么是研究新闻作品的宏观、微观把握?

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新闻作品是研究的中心和主体;而新闻作品本身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一篇新闻作品,它的内容与形式,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研究新闻作品,既要胸怀全局,从作品的整体上考察它的思想内容和总倾向,又要深入剖析其各个局部,揭示它们是如何为表现整体的内容和全局的主旨服务的。这就是研究新闻作品过程中的宏观和微观把握的问题,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而又深刻地把握其整体功能和社会效果,评判其得失优劣。

22.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还需了解作者?(举例)

新闻作品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经作者制作加工而成的精神产品,它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作者的烙印。作者的政治度、思想观点、生活阅历、业务修养,乃至他的兴趣爱好等,都能反映在作品中。尽可能多地认识作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其采写实践,对全面深刻地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桀骜不驯、藐视权贵的个性和永不满足的的进取精神,她在每次采访前都做认真、细致、严谨的准备工作,因此能够面对众多世界政治风云人物,不卑不亢,主动进击,写出一篇篇独树一帜的政治访问记。

23.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还要考察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因为新闻作品不是藏诸名山、束之高阁的古玩字画,不是象牙塔中的玩赏品。它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有迅速及时地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时间,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所以,评价一篇新闻作品的好坏优劣,应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充分重视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24.考察新闻客观效果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研究者在考察作品的社会效果是,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顾及到社会效果的各个方面,既要充分重视其主要方面,又不忽视其次要方面,多作分析、比较、衡量,以求得客观公正的评价。

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何不同?

感性认识阶段,就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

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判断的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

由此可见,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不同之处在于,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单个性、生动性,而理性认识则具有抽象性、深刻性、整体性。它主要不是依赖感官,而是依靠主体的理论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思索与判断,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2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统一表现在哪能些方面?

1)二者是相互渗透,对立统一的心理活动。

2)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

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性,然后才发展为理性。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3)感性和理性的辨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

27.新闻作品研究过程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即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

28.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

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50年代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抓住了志愿军英雄们炽烈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2)

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华山同志所写的《生命的支柱》就是大胆地叙写了张海迪想自杀的情节及她又如何战胜了悲观的自我,这一矛盾的特殊性,而被认为是所有报道张海迪的通讯中最成功的一篇。

(3)

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郭玲春同志所写《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消息,突破了长期以来追悼会消息千篇一律的老套子,从“新华体”的束缚中解脱了出来,是新闻界公认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消息。

(4)

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例如:毛泽东同志当年为新华社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新闻,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

29.新闻作品研究是怎样的思维活动?它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

新闻作品研究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特殊的思维活动。不言而喻,它必须要有客观条件——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这就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30.研究新闻作品在思维方式上应注意的几点是什么?

(1)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

(2)

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

(3)

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31.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研究新闻作品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所采取的思维形式有密切关系。我们在研究活动中应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思维形式。在此基础上,也应认识和掌握人的思维特色有创造性思维、立体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等。

32.评析新闻作品为什么要力求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答案同30题。

33.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宏观思维和立体思维有何意义?

(1)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就是不断探究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使自己不断有新发现。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同样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以求对新闻作品作出具有独到见解的评析。

(2)立体思维是相对于平面思维而言的。立体思维也叫空间思维或全方位思维。

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其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是立体思维常采用的思维方式。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也可运用立体思维。

(3)宏观思维是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当今我们正出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的大潮,正猛烈地冲击着一切旧事物、旧观念、旧习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事物、新观念也应运而生。要善于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所谓“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

(4)

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它常常冲破思考的习惯范围,激发非习惯的联想,从而引出更多深刻的信息。

它往往在一般人觉得不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主要问题,往往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上找出新的答案。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可恰当采用求异思维,也能使新闻作品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5)总之,以上几种新的思维方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常常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34.评析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评析新闻作品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分析新闻作品内容,对其主题进行分析。(怎样分析主题见35题)

2、分析新闻作品形式包括:对新闻结构的分析,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对新闻的语言的分析。(具体解释见36题)

35.如何分析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1)

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

(2)

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

(3)

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4)

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的是,新闻主题寓于一定的事实之中,通过叙述一定的事实来说明和表现主题。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它寓理于事,以事明理。

(自己针对每一条举例说明)

36.怎样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

(1)

首先要对新闻结构进行分析。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

例如《醒来,铜陵!》,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的主题。

(2)

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

常见的基本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设置悬念等。

叙述: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现场描写、人物描写(白描手法)、细节描写

议论抒情不可滥用,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说明:对比手法。

(3)

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看它是否准确严谨,是否鲜明生动,是否简练明白。

37.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有哪几种方式?

一是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二是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三是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

四是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38.外国新闻作品常见的报道形式有哪些?

1消息(电讯)、2特稿、3解释性报道、4调查性报道

39.简述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1、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

接近性之所以成为新闻价值的要素,归根到底是由于具有接近性的事实同受众厉害相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关心,激发起他们的兴趣。

2、重视使用背景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4、注重进行式报道,即使将新闻报道出去,对读者较为关心的事件,采用后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

5、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40.为什么要加强新闻研究作者必须有政治素养?政治素养的体现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是强有力的舆论工具,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准确全面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新闻事业的这种性质和作用,常常通过具体的新闻作品体现和发挥出来。所以,从事新闻作品研究和从事新闻采写一样,都有着鲜明、强烈的政治性。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的基本路线,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要能深刻领会和掌握,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坚持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

4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党性原则?它们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它贯穿于新闻活动的各个环节。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党性观念。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注意的革命性、科学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在研究评述新闻作品的时候,政治上,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循和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思想上,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闻作品进行正确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科学的结实和阐明;组织上,要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42.新闻作品研究者为什么要加强理论素养?加强理论素养为什么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

当代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

为什么说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策水平?

为什么说新闻作品研究者要较全面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由哪几方面体现?

对新闻作品研究者来说,掌握和熟悉新闻采写任务知识有何重要意义?

什么是新闻敏感?它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什么强调新闻工作研究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

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为什么要具备这些素养?

结合阅读分析新闻作品,阐述新闻作品研究者增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四篇: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

I 新闻作品研究概论部分

第一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

1、研究新闻作品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要有正确的知道思想;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

四、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五、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2、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作为社会现实最新反映的新闻作品,其报道内容繁杂多样。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新闻作品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

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对研究新闻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是我们在研究和评析新闻作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给读者阅读新闻作品以正确的引导。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分析、研究新闻作品,就会迷失方向,难以对新闻作品作出正确恰当的认识和评价。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贵在深刻理解和善于应用。我们在研究新闻作品时,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新闻作品和新闻工作者的采写实践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要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3、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严格地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无论是对新闻作品内容的分析,还是对新闻报道表现形式的评判;无论是对记者采写实践的考察,还是对作品社会效果的认识,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研究者还必须努力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能迎合别人的意图,随声附和,陷入盲从,不能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主观框框代替对新闻作品的客观分析。

4、新闻作品的特点?

一、就新闻作品的内容而言:①真实;②新鲜;③迅速及时;④具有重要性。

二、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

①新闻语言的客观性;

②新闻语言必须简练、通俗、生动,易于群众接受;

③新闻结构,力求有利于准确报道事实,表达作者思想观点和便于读者阅读; ④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⑤在风格上,新闻作品应力求多样化。

5、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及要求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对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各种客观事实的如实反映。先有事实,后有新闻。真实是新闻与生俱来的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力量所在。

新闻的真实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新闻中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完全符合客观事实。

二、新闻中概括的事实必须准确,不呢功能夸大缩小,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要实事求是地概括事实的全貌,完全同事实一致。

三、在总体上和相互联系上符合客观事实,不仅要注意具体事实的真实准确,还要注意从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

6、研究新闻作品为何要了解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研究新闻作品,在认真剖析每篇具体作品的同时,还应尽可能把它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分析、比较、衡量,做到既有“点”上的了解,又有“面”上的把握。

新闻是时代的产物,与它所产生的时代有最密切、最直接的联系。优秀的新闻作品,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记录了它所产生的哪个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所产生的时代,对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联系时代背景研究新闻作品,首先,应从新闻作品的社会内容、社会影响方面,考察它与时代的关系;其次,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需要。新闻作品对事实的评价取舍,自然也有不同时代特征;再次,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内容,也反映在它的表现形式上。新闻文体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它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各种新闻题材正是在之中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起来的。最后,新闻作品的语言文风,也同样留下时代的印记。

7、为何要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好坏优劣,既受内部构成因素的影响,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事业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

在这个整体系统中,新闻作品是研究的中心和主体;而新闻作品本身又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研究新闻作品,既要胸怀全局,又要深入剖析其各个局部,揭示它们是如何为表现整体的内容和全局的主旨服务的。只有在研究新闻作品过程中有机结合宏观把握和微观把握,才能准确而又深刻地把握其整体功能和社会效果,评判其得失优劣。

新闻作品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作者的头脑,经作者制作加工而形成的精神产品,作者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生活阅历、业务修养等,都可能反映在其作品中。尽可能多地认识作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其采写实践,对全面深刻地研究新闻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研究新闻作品,还应考虑到它的客观传播效果。评价一篇新闻作品的好坏优劣,应坚持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充分重视它的客观传播效果。

新闻是面向整个社会公开传播的。受众多样性往往使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表现的错综复杂。同一篇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反映,产生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常有的事。研究者在考察作品的社会效果时,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顾及到社会效果的各个方面,既要充分重视其主要方面,也不忽视其次要方面,多作分析、比较、衡量,以求得客观公证的评价。

8、新闻作品研究者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理论。

9、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特别是队伍产阶级新闻实践活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揭示了新闻活动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理论武器,也是知道新闻作品研究的理论武器。

10、研究新闻作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1、新闻作品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新闻作品。

12、即使对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往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给予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写出社会效果截然不同的新闻作品。

13、新闻舆论单位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防止一切工作的守卫,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4、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唯物论的本源观,真实准确地报道客观事物,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世界。

15、就新闻时效而言,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其新闻价值越大。

16、新闻的重要性,由它所蕴涵的意义决定,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在考察新闻重要性时,要全面考察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还有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17、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报道题材范围是极为广泛的。

18、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消息。

19、范长江从1935年7月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甘、青、内蒙等广大地区,撰写了一系列通讯,陆续在《大公报》所以发表,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

20、19世纪中期,美国出现早期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人们称为第一代导语。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发展,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21、1987年,我国深度报道崛起。以联系实际、剖析社会问题和记者理思维的深度见长的报道,应运而生。代表作:《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关广梅现象》、《红色的警报》、《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

22、郭玲春凭着“一定要咬破自己所做的茧”的顽强追求,不断探索实践,勇敢突破会议报道的陈旧框框,写出一篇篇别开生面、不落俗套、另人耳目一新的会议新闻。

第二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

1、所谓感性认识阶段,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感性认识阶段是新闻作品分析研究的起步。感性认识只是研究作品的低级阶段,比较肤浅、片面、带有局限性、表面性,甚至是不准确的。

2、新闻作品中醒目的标题、新颖的角度、紧凑的结构、简洁的语言等等,都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条件。

3、所谓理性认识阶段,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

4、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受,然后才发展为理性。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

5、在实际分析、研究活动中,研究者应该注意大量中错误倾向:一是“唯理论”;一是“经验论”。

6、在新闻作品研究过程中,要遵循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即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

7、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

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

①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②从作品中的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心新闻作品的个性。

③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④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8、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新闻作品的共性包含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之中,如真实、准确、迅速、及时、针对性、指导性等,皆为新闻作品应遵循的共性。

9、评析新闻作品为什么要力求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客观条件,即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即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等。这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客观性: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研究、评析活动不能离开新闻作品这个客观条件而毫无根据地信口开河。

主观性:研究者由于立场观点、理论水平、感情取向、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趣味以及对新

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效果的认识等主观条件的不同,研究新闻作品时,对于同一新闻作品,必然受其主体认知因素的制约而有不同的认识、理解和评判。

研究者各异而产生对新闻作品认识的差异性,但对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也能取得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的肯定;反之,低劣的作品也会得到人们的否定。新闻作品研究中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正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要达到对新闻作品的确切评价,就要力求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具体要做到主、客观同意,需要注意:

①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

②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

③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10、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宏观思维和立体思维有何意义?

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研究新闻作品成功与否,往往与所采取的思维形式有密切关系。我们在研究活动中应采用恰当的有效的思维形式。在此基础上,也应认识和掌握创造性思维、立体思维、宏观思维、求异思维形式的特色,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集中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拓宽思维的领域,帮助我们深化认识、深入研究,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具有创新意义。

11、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提出新见解、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思维本身具有的能动性。求新,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征。

12、立体思维是相对与平面思维而言的,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其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是立体思维常采用的思维方式。

13、宏观思维是指思维突破、超越所观察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

14、求异思维是一种朝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求异思维最大功能是求异。它往往在一般人觉得不是问题的事物上看出主要问题,往往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上找出新的答案。

第三章 新闻作品评析的方法

1、分析新闻作品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具体分析。

①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②分析新闻作品形式。

⑴对新闻结构的分析;⑵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⑶对新闻语言的分析。③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二、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

2、研究、评析新闻作品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3、如何分析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洁净,是它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

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有些新闻作品反映同一新闻主题,但由于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新闻角度,而未让人们感到千文一面,相互雷同。

4、怎样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

新闻报道具有多种体裁,如消息、通讯、特写等。不同新闻体裁,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其表现主题、选用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表现手法和新闻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分析新闻作品形式时,要根据不同的新闻体裁作具体分析,才能做出中肯的评价。

①对新闻结构的分析。新闻结构使新闻作品的各个部分成为有机的整体,它是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要注意其是符合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的。

②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新闻作品的内容需要采取一定的表现手法把它反映出来。成功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准确而生动地表现思想内容,增强新闻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

③对新闻语言的分析。记者写新闻报道,离不开语言。语言运用得好或差,对新闻作品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它是分析新闻作品得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5、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有哪几种?

所谓对新闻作品的综合性分析,指的是把不同的新闻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分析。

对新闻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可使我们从不同新闻作品的比较、分析、研究中认识它们的各自特点和异同,从而博采众长,更好地掌握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律,提高新闻作品的分析水平和新闻报道水平。

对新闻作品综合性分析的几种方法:

①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②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③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④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6、叙述,是新闻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叙述,要准确恰当、清楚明白、有条不紊。

7、描写,主要是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实情节、环境现场等作具体的描述和刻画,生动有力地表现新闻内容和主题,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细节描写时,要注意细节应真实典型、呢功能说明问题、能反映事物的特征、文笔简洁。

8、议论是指作者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时间、现象和问题等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或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以深入揭示事物的内在含义;或在叙述、描写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以画龙点睛的议论,点明主题。

9、抒情是指作者在新闻作品中表达、抒发思想感情。

10、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富翁,表现手法是为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新闻作品的内容服务的。

第四章 关于研究外国新闻作品

1、外国新闻作品常见的报道形式:消息(电讯)、特稿、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

2、消息是以简洁的文章,简明扼要的方式即使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大量、最经常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消息常被称为“报纸的主体”。

西方新闻界一般将消息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硬新闻指时效性强、比较重要的事情报道。

软新闻指时效性较弱、重要性不足,而趣味浓厚的报道。

3、特稿是西方新闻写作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以形象生动的手法,将新闻事件、人物、场景、气氛等具体、生动地再现出来的报道形式。特稿常用“设悬念”的手法来开篇。

4、解释性报道是西方传统的客观博爱到发展到20世纪初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它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础上,重点回答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的一种报道形式。解释性报道是一种背景性新闻。

5、调查性报道,又称揭露性报道,是一种在积累了充分事实的基础上,以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调查性报道在美国新闻界盛行一时。

调查性报道分为单项揭丑式和综合分析式报道(揭露剖析政府和公共机构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两种。

6、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①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

②重视使用背景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③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④注重进行式报道,及时将新闻报道出去,对读者较为关心的时间,还采用后续报道、跟踪报道等形式,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读者以完整的印象;

⑤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7、增加新闻报道的接近性的方法:

①点明事实与受众利害攸关的关系,如果事实牵涉到受众的切身利益,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关心和关注;

②按照新闻事实最容易为受众接受的原则来写作。

8、连续报道是西方新闻记者对重大事件或正在发展进行的事件而做的追踪报道。

9、具体分析、研究单篇作品是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

第五章 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素养

1、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专业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

2、为什么新闻作品研究者要具备五大素养?

新闻作品研究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研究者个人的各方面素养,对研究活动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研究者应加强下列几方面主要的素养。

①政治素养。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要能深刻领会和掌握。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

②理论素养。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要有较强的分析评判能力。研究新闻作品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指导,这是做好这方面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研究者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③专业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是研究者不可缺少的素养之一。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新闻专业素养,熟悉新闻学基础理论,并能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同时对新闻采访写作等业务知识,也应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还应力求获得一定的新闻采写的实际体验,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掌握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有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等,这些都将有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新闻作品。

④知识素养。新闻作品报道范围和服务对象的广泛性,使新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要努力增强自身的知识素养,以缩短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和感应力。

⑤道德素养。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研究新闻作品,其意义不仅在于通过对具体新闻作品的阅读,培养和提高鉴赏新闻作品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为了扩大优秀新闻作品的社会影响,促进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的形成;同时也为了对新闻采写实践中出现的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科学的评论和总结,传播成功的采写经验,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所以,研究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动机目的。研究评价新闻作品不抱偏见,不徇私情,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

3、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4、政策水平是理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5、新闻业务知识包括采、写、编、播、摄、录等各方面,对研究、评析新闻作品来说,采访和写作知识尤为重要。

6、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能迅速地辨别和捕捉事物变动的信息并衡量信息含有的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

新闻敏感贯穿于新闻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于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和新闻作品研究等各个环节。

第五篇:2007年4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自考试卷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试卷

(课程代码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新崛起的新闻报道()A.工作通讯

B.散文式报道 C.深度报道

D.大特写

2.以人所不能及的“理解力与文字之组织力”,为我国的新闻通讯开创了新局面的人是

()

A.黄远生

B.梁启超 C.范长江

D.邵飘萍 3.《中国的西北角》中的通讯文章,最初发表在()A.《申报》

B.《新闻报》

C.《文汇报》

D.《大公报》

4.包含全部“时、地、人、事、因”五要素的导语,一般被认为是()A.

http://www.xiexiebang.com

A.语言

B.结构 C.情感

D.主题

8.下列不属于新闻报导体裁的是()A.消息

B.特写 C.通讯

D.社论

9.下列报道中运用了设置悬念表现手法的是()A.《醒来,铜陵!》

B.《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C.《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D.《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10.对于新闻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细节可以突出新闻作品的现场感,因此在所有新闻体裁中都应该运用细节描写

B.细节是新闻作品的“最小组成部分”,应注意真实典型,同时文笔力求简洁

C.相对于叙述与议论,细节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不是突出作品主题的必要手段 D.消息报道以叙述为主,并不追求细节描写

11.西方在新闻消息写作中,形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结构模式是()A.悬念式结构

B.金字塔结构 C.倒金字塔结构

D.并列式结构 12.《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 报道属于()A.解释性报道

B.调查性报道

C.宣传性报道

D.述评型报道 13.“报纸的主体”通常是指()A.消息

B.社论

C.通讯 D.述评

14.下列关于特稿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报道形式

B.在西方,广义上的特稿是指除了消息、评论以外的所有新闻文章 C.特稿不太注重可读性、趣味性

D.特稿往往从宏观切入,反映一个较大的主题

15.一般而言,西方新闻记者注重使用新闻背景来说明()A.新闻事实的重要性

B.新闻事实变化的过程

C.新闻事实产生的具体条件和原因

http://www.xiexiebang.com

D.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向

16.关于新闻工作中的党性原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党性原则贯穿于新闻活动的各个环节

B.党性原则是阶级性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C.党性原则要求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实话

D.党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时事政治类报道中,而在体育、时尚等报道中则无法体现 17.下列著名记者中曾担任过晋察翼日报社社长的是()A.邓拓

B.范长江 C.穆青

D.周韬奋

18.下列作品中采用了纵向对比手法的是()A.《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B.《上海严寒》

C.《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D.《“飞天”凌空》

19.新闻作品《华美窗帷的背后》的体裁是()A.人物通讯

B.事件通讯

C.问题通讯

D.风貌通讯

20.下列新闻作品中由通讯社首发的是()A.《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B.《“老报童”罗伊去世了》

C.《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 D.《日本签字投降》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影响,主要反映在()A.采访形式

B.内容

C.篇幅长度

D.表现形式 E.导语结构

22.在新闻作品实际分析、研究活动中,值得注意的错误倾向是()A.“事实论”

B.“唯理论”

C.“经验论”

D.“语言论” E.“作者论”

23.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基本表现手法有()A.描写

http://www.xiexiebang.com

B.议论 C.抒情 D.叙述 E.说明

24.美国学者提出,通常构成解释性报道所谓解释的事实是()A.历史性事实

B.环境性事实 C.简历性事实

D.数据性事实 E.反应性事实

25.新闻作品研究者一般要具备的素养有()A.政治素养

B.理论素养 C.专业素养 D.知识素养 E.道德素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26、研究新闻作品应遵循哪些原则?

27、如何分析新闻主题?

28、什么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9、请分析《醒来,铜陵!》这篇新闻作品的形式特征。30、试析《好啊!诚实永存》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色。

五、作品分析(本大题共l小题。共20分)

这是一篇优秀的灾害报道,既有事件报道的全面、客观、详实的特点,兼有特稿写作的生动、具体和灵活的特色。请从表现手法和语言两个角度对本文做具体的分析和点评。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600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早报专稿(19/01/2006)42岁的维塔利没有想到,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索比想方设法让警察抓自己进监狱的一幕发生在了他的身上。当莫斯科的气温骤降到一40℃时,这个俄罗斯流浪汉使出了浑身解数——装醉卖傻、破坏秩序甚至攻击同伴,为的就是找个牢房来躲避这突如其来的西伯利亚寒流。

从1月16日下午开始,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气温骤然下降,从前几日的一3℃降到一28℃,到18日凌晨,市区气温已经降到一3 0℃,郊区气温则降到~35℃。气象专家预测,最近几天莫斯科的气温还将继续下降,严寒天气将持续到本周末。英国《泰晤士报》援引一些气象机构的分析说,今后几天内莫斯科的最低温度可能会达到一42℃,为194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这两天冻死冻伤的莫斯科人在不断增加,3位居民被冻死,30多人因冻伤而被送进医院救治。难怪像维塔利这样平时对警察避犹不及的流浪汉一定要往监狱钻。

“至少牢房里是暖和的,”维塔利说:“在这种天气里,如果睡觉找不到个暖和的地方,你就死定了!”不过他不用担心,莫斯科当局为了应付这种局面已经下令警察

http://www.xiexiebang.com

暂停将流浪汉驱逐出楼道、地铁站以及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的行动。

为应付突如其来的严寒,当地医疗机构也发出了警告,要求年老体弱者呆在家中不要出门,部分学校也向学生建议说,他们可以根据情况自主选择是否继续上课。就连克里姆林宫卫队也将在长明灯前值勤士兵的站岗时间缩短到了每班30分钟。

极度严寒的天气也迫使俄罗斯当局采取了一系列久违的措施。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市政当局不得不给公共汽车配备了特殊的“北极”柴油燃料;交通警察们也穿上了传统的俄罗斯毛毡靴。

不过在这场席卷俄罗斯东部和中部的严寒之中面临威胁的不仅是无家可归者、老年人和病人,整个莫斯科现在都处于对电力和热水供应可能被随时切断的担心之中。遍布整个城市为居民提供热水供应的加热站和管道都还是苏联时代的产物,人们不知道它们能否经受西伯利亚寒流的考验。

莫斯科著名的金斯卡娅医院在16日寒流抵达当天就遭遇了一次2个小时的停电。一位医生心有余悸地说:“感谢上帝,当时幸亏没人在手术台上,否则可能就死了!”17日晚到18日早晨莫斯科有多处电车电线断裂,致使约40辆电车无法行驶。

17日,为了保证医院和其他一些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的用电,莫斯科当局减少了对200多家企业的供电量,受影响最大的企业所得到的电力供应只有平时的10%左右,街头的灯箱广告也被列入了限制用电的范围。莫斯科市供电局前局长谢里布里亚尼科夫称,限电对于这座城市来说还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其他一些地区也遇到了类似情况。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下载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2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 第一部分 中国消息 1、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1)新闻素描。 (2)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3)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作品分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新闻作品阅读分析部分 (通讯等) 1.华美窗帷的后面(风貌通讯 邹韬奋、通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揭示了华美窗帷后没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至今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合集五篇]

    综合模拟试题 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

    全国2008年4月高教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全国2008年4月高教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

    自考《新闻作品研究》练习题

    第一章 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 单选题: (每题1分) 1.新闻舆论单位所有工作的首位是( ) A.吸取更多的受众 B.争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C.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D.为广大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2.......

    自考复习专题 中外新闻作品分析复习资料

    中外新闻作品分析复习资料中外新闻作品分析-中外新闻作品分析内容仅供参考问答题部分1.为什么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2.为什么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新闻素描 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

    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200904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