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后感

时间:2019-05-13 10:4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后感》。

第一篇:读《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后感

学号:201030006

4姓名:黄琪冰专业:生物技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献阅读笔记

阅读内容:著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作者:陈平原北京大学出版社

读《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后感

最近我读了陈平原先生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这本书,感触颇多。这本书,通过“借助细节,重现现场;借助文本,钩沉思想;借助个案,呈现进程”的“触摸”方式,试图真切地进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之中。

书中从一场运动(“五四”那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者选择了新文化运动中几个重要的关节点,仔细推敲,步步为营,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勾勒并重建历史,试图给读者关于新文化运动新的解读。

以“五四”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作者一改一般著作畅说“五四”之历史价值及思想意义的思维,从1919年5月5日《晨报》的报道入手,从五月四日当天晴朗的天气着眼,从五月四日是星期天发端,展开了对“五四”的另类叙述,我从中感受到,“五四”不再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中“高处不胜寒”的象征性的“五四”,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五四”,读来让人觉得饶有趣味。

在我的印象中,“新青年”只是历史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个名词,但在陈平原先生的描述下,我觉得《新青年》恰似新文化运动的“脊梁”,陈平原先生说“抚摸着这半个多世纪前的旧杂志,你依旧能十分清晰地感觉到流淌在其中的激情与活力,如果没有《新青年》的倡导与论辩,新文化运动将会是另一番模样”。可以打这样的比喻,《新青年》是沉闷的20世纪初的“空气清新剂”,人?新的思想、视野、兴趣似乎都是由之开端而风行于世;《新青年》无疑让无数青年重新奋发,让知识界不再存活于死气沉沉的“暮光之城”中了。

作为北大校长,蔡元培,则是当时的“精神领袖”,蔡先生提倡的思想自由与兼容并包为五

四、为《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均提供了广袤的场域,蔡先生的人格精神也是广为人知。但陈平原先生在书中不是复述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西,而是强调“兼容并包”对“思想自由”的前提性价值与意义,在陈平原先生看来,“思想自由”是一个比较容易能实现的,或者说是不用提倡就可以做到,但如何为思想自由提供一个登台亮相的舞台,却实实在在需要“兼容并包”的呵护与培养。

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从文学革命开始的,文学革命又是从白话文发端的,在《学问应该如何表述》一节中,陈平原先生描写了《章太炎的白话文》一书的来龙去脉,并对其中的文章真伪进行了证与说明,当然,陈先生的意图不是考证,而是借此说明,国故派的章太炎在时代的影响下是如何反过来影响时代。

......陈先生虽然是用趣味的手法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叙述,但我仍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

响。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执政者和有志青年试图通过经济上的制度上的改革来拯救国家,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就是他们的努力,但他们的汗水并没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看中国的近代史,我们就会发现,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历史一直是在走下坡路,每况愈下,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这种趋势才得到了根本上的扭转。欧洲国家经济社会的两次飞跃同样如此,“中世纪的文艺复兴”、“近代的启蒙运动”通过文化的改革发展,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的作用可见一斑,正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的历史进程开始往上走,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使中国的民族气质得到提升,让有志之士看到的拯救国家,复兴中华的方向,也让无数青年重新奋发,这是任何经济上政治上的改革所不能做到的,可以这么说,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今天仍生活在“五四”的余荫里。

“文本中见历史,细节处显精神”这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本书虽然只有六章,只是勾勒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侧面,但却给了我不少真切的感受,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进入历史

《进入历史》

一、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高二年级 学科:高中美术 课型:美术鉴赏课 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小组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阅读预习学案并完成题目。

二、课题:《进入历史》

三、教材分析:

版 本: 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 块:《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5课《进入历史》

四、教材内容: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正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从而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视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本课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著名作品,从中欣赏美,感受美。教材所选用的历史绘画有:中国汉代画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轴画、现代油画,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挂毯和19世纪的法国绘画,作品均以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同时还有美术组品的其他方式比如:建筑——故宫,雕塑——《加莱义民》等的艺术形式的出现。

过去的历史事件已经消逝不见,而绘画及其他历史遗物却成为展现往昔时代的最好视觉图像,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掌握历史。

美术作品往往是艺术家为特定的消费群体和赞助人而制作的,具有某些特定的功能。当制作关于历史事件的作品时,会带有某些主观立场,对于真实的历史常有所改变。在欣赏历史绘画时,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和艺术两个角度分析、理解作品。

四、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综合运用

五、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对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事件的解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了解美术再现历史的方式和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了解到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中发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

3、素养目标:提高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启迪智慧,扩大视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教学重难点:

从作品细节中推断所再现的历史故事与典故,了解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弄清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优酷搜索电影《荆轲刺秦王》,截取荆轲刺秦王的关键片段,放映,调动课堂气氛。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5MzY0MDYw.html 幻灯片出示图片: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 美术作品《荆轲刺秦王》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历史故事?画面表现了一种什么气氛?

学生欣赏作品思考,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出示课题:《进入历史》(创设情境,进入教学)㈡、精讲点拨

第一课学过《什么是美术作品》,大家先回答按照制作方法可以把美术分为那几类?--建筑、绘画、雕塑、工艺等。下面我们就看看这些美术和历史的关系。

1、建筑——故宫(幻灯片出示故宫图片)请有去过故宫参观的学生谈谈对故宫的印象。

百度视频:故宫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0NDU5NzMy.html 真实感受故宫的艺术特色,历史氛围,视频的插播能更好的使学生进入情境。教师总结:故宫,既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它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和人世沧桑,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诉说和生命智慧,以其厚重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和社会、历史的里程碑。

2、国画《步辇图》 幻灯片出示百度搜索的图片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5239332

出示问题:画面描绘了怎样的内容?哪个是唐太宗,哪个是禄东赞?画中人物比例大小不一样,为什么?

学生欣赏作品,思考问题,深层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教师适当引导点评。能力拓展:欣赏阎立本作品《历代帝王图》。百度搜索的阎立本作品《历代帝王图》展示:http://

幻灯片出示油画《开国大典》与历史照片《开国大典》的图片: 问题1:油画《开国大典》和照片《开国大典》的有哪些不同之处 问题2:对于相同题材内容的处理,绘画和照片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合作探究:《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从构图、色彩、人物的组合排列等方面欣赏。

小组形成意见,然后向全班发言,共同参与讨论。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本环节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点评的方式进行。

教师总结:对比美术作品和历史照片,----绘画不是直接照搬历史事件,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现。

4、达维特《拿破仑加冕》

百度搜索画家达维特:http://i.mtime.com/4020546/blog/6614773/ 展示《拿破仑加冕》作品,及作品的放大局部,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学生活动:总结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给予学生的心理感受。

教师归纳: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

5、雕塑——罗丹《加莱义民》 百度搜索《加莱义民》http://

能力拓展:教师带领学生了解罗丹的艺术生平,欣赏罗丹的代表作品及其精神内涵,开拓学生视野,陶冶情操。课堂总结:

历史为美术提供了素材,而美术作品同样可以再现和反映历史。所以我们以后欣赏一些美术作品的时候不妨去了解一下它的历史背景。

在成为历史证据的同时,绘画不是直接照搬历史事件,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现。材料的不同、风格的差异,都会对历史的再现造成影响。㈢、板书: 进入历史

画像石:山东嘉祥

故宫:明清,砖木,红黄,三大殿 建筑 《步辇图》: 汉藏和亲 国画 《开国大典》:民族特色,油画 罗丹: 雕塑 ㈣、随堂检测:

通过题目检测学生的当堂达标情况,给出小组量化评价。㈤、课后拓展:

比较几件以大卫为题材的雕塑,最好结合各自所处历史时期的审美特点来理解,探讨每个艺术家所赋予大卫的不同内涵和意义。

课后反思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备课有很大的关系,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丰富的internet网络资源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有利备件。教材上很多局部的印刷品,印刷效果不是很理想,internet网络上有高质量的丰富的图片资源,我把在网上搜索到的同一个画家的多幅作品课前精心筛选,制作成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对于教材的运用,我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取舍,添加了许多中外作品,拓宽了课堂容量和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欣赏到更多的名作。

本课教学中紧紧抓住教学目标,始终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充分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运用现代教学设施,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如第十四届上海艺术博览的引入),使学生感觉不是美术欣赏的旁观者,而是融入其中,是参与者。学生很投入;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真正的陶冶了情操,使学生更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

当然,如果在课堂学习中学生能更加充分地进行对自己探究获得的结论的交流,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会落实得更好。

第三篇:读《历史的选择》后感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我读了《历史的选择》这本书,我的感触颇多,但最让我感动的是“改革开放”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

1979年,在邓小平爷爷的带领下,我们国家开始了改革开放,国家面貌日新月异。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草更绿了、路更宽了、蔬菜一年四季不断了,爷爷说:“生活奔小康了”。

以前,我们村都是低矮的小瓦房,光线昏暗,由于闷热,蚊子有大半年困扰着我们,爷爷和爸爸一到夏天,身上经常是满身的痱子。现在我们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以前一到晚上家家大门紧闭,邻里之间很少来往,现在村里按了路灯,许多人晚饭后散散步、唠唠嗑,人们的关系和谐了,心情舒畅了。村里还建了“文化广场”那里绿草如茵,种着各种各样的鲜花和树木还有许多健身器材,你看!孩子们在绿荫下玩耍,老人们在器材旁健身,多么美的一幅图画啊!农闲时间人们还可以在图书室查看一些种植、生产知识呢!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长大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评语:从这篇读后感来看,作者摒弃了对所读之书(章节内容)的大篇幅叙述,能够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来叙述,且概括简洁;在畅谈自己的感受时,能借助事例,从大方向引入日常生活点滴,重点把握得很好,彰显了改革开放

所带来的新气象,字里行间展露出了积极的思想;结尾的自我鞭策其实是对《历史的选择》这本书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篇:读胡锦涛同志五四重要讲话后感

读胡锦涛同志五四重要讲话后感

胡锦涛同志在共青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深触动着我们这些在基础工作的青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中央对于青年工作的重视与关注,我们将更加坚定信念、已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为农村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寄托着党对青年的殷切期望,鼓舞着青年不断前行。胡锦涛对于当代青年五点希望可以说是十分敏锐与关键,我们作为一个服务于农村的青年该做些什么,也是我读《讲话》最大的深思。

坚定理想,不畏困难。《讲话》第一点希望就是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理想是指引人生的灯塔,没有它你将没有前进的方向,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作为一个大学生村官立志前往农村干一番大事业,就要坚定理想,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要义无反顾,勇往向前。

刻苦学习,扎实理论。青春是充满求知渴望,富于探索和追求的黄金时期。青年应把握时机,不断充实自我,以只争早夕的紧迫感不断充实、提高、丰富自己。在农村的工作实践中,我也深深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当没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和理论水平时,你将会被时代与人民淘汰,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在生活的闲暇中也要不断学习,这对于青年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艰苦奋斗,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优良老传统了,可现在很多青年沉湎幻想,好高骛远,要知道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胫骨。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在艰难困苦中砥砺而成,困难是有的,我们要不畏挫折不拍困难,不彷徨不退缩,在人生的熔炉中“锻炼”自己,收获成功。

发挥才能,开拓创新。青年一向走在时代的尖端,是最具创新热情与创新潜力的。青年就要有超越前人的勇气与底气,敢为人先,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推动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现在中央也经常强调社会管理创新,从管理性社会到服务性社会的转变,我们要抓组这个转型机遇,利用才智,为更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出谋划策。

弘扬美德,倡导正气。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道德文化素质决定了我们未来的道德走向。青年人要带头弘扬美德,倡导正气。在生活中宣扬美德,践行美德,让社会充满爱与正义。

《讲话》用朴实的文字鼓舞着我们这些在基层工作的青年人,我们将以《讲话》为精神指导,继续沿着党指导的正确道路奋勇前行,为我国的三农事业、现代化事业谱写壮丽诗篇。

大学生村官黄荣 2012年5月10日

第五篇:第五课 进入历史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三单元 灿烂的美术世界

美术与自我、社会

第五课 进入历史

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plume_zls.blog.163.com

本博客高中美术教案目录:http://blog.163.com/plume_zls/blog/static/***5971/

回复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版本一:

美术鉴赏《进入历史》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视觉形象中发现、寻找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中发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

教学内容

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作品,其中又以绘画居多。提高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图片或影视图像。

学生:教材。

教学程序

一、导入

阅读教材第69页,完成“思考与交流”。(不必太深入,关键是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与历史的关系。)

二、作品欣赏与示范讲解

1.通过幻灯或投影仪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

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画面内容以及作品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在不揭示正确答案的情况

下要求学生做出猜测或回答。

讲述《步辇图》历史故事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简要讲述阎立本的生平与艺术特长,唐太宗向阎立本提出的绘画任务,以及魏晋以来人物画的发展。适当放映初唐章怀太子墓中的人物画图像,与阎立本画作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阎立本所在的初唐人物画的了解。也可以放映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出行的画作图像,看不同时代帝王乘坐的交通工具。

2.欣赏《文姬归汉图》。

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故事?同样是和亲题材,它跟《步辇图》表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欣赏《荆轲刺秦王》。

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并且思考:为什么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

氛?

4.欣赏《开国大典》。

对比美术作品和历史照片,完成“活动建议一”。

5.欣赏《瑞鹤图》。

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对该图所表现的意图和历史事件做简要的介绍。

三、分组讨论

1.分组:

第一组:《拿破仑加冕》;

第二组:《加莱义民》;

第三组:《美杜萨之筏》(“思考与交流”);

第四组:《大卫》(“活动建议二”)。

2.讨论内容:

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

3.小组形成意见,然后向全班发表,共同参与讨论。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加深学生的理

解。

四、课堂总结

对艺术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艺术加以小结。教师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并大胆对问题做出假设性回答。要求学生在平时留意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品,自己提问并寻找答案。适当布置作业,要求学

生在下节课口头回答自己的发现。

版本二: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三个层面;

1、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2、指出画面内容及形式特点。

3、不同历史题材画作所隐

含的历史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1、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视觉形象中发现、寻找问题的能力。

2、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中发

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设定本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2、难点则是在认识过程中,发展学生在绘画题材中发现不同的艺术美的能

力。

教学理念:

对艺术品内容的了解在很多情况下构成了欣赏活动的前提,欣赏历史性绘画对于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本课要培养学生探索画面内容的好奇心。但历史故事或图像容固然是欣赏艺术作品的重要方面,但却不是欣赏活动的全部,画面形式和表现手法仍然是第一位的,艺术家针对特定主题和故事情节的处理方式和表现出来的个性才识关注的重点。

教具与学具: 教具:实物投影仪、画册、多媒体小平台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展示:电影版的《荆轲刺秦王》的刺秦片段

问:这是一件历史事件,谁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出示:《荆轲刺秦王》字样。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晚期的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国统一其它六国的形势已定。而燕国是一个十分弱小的国家,燕王为了搞好和秦国的关系,曾将王子交给秦国当人质,王子在公元前232年携赢政的女人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王子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秦国大乱,然后联合其它国家共同消灭秦国。荆轲刺秦王事件失败以后,秦国以此为借口从而挑起战争。在公元前222年消灭

了燕国。

虽然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离我们很长远,当时的场景也已经不再存在,但是我们的作家、导演却都可以让我们重新去了解那段历史,那我们的美术家能不能再现历史呢?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图片,让我们来

看看美术家是怎么去表现历史的。

出示课题:美术与历史

出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提问:根据以上所提供的文字,能否把当时的场景用画面描绘出来呢?

(出示: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去,秦王看无路可逃,就围着大殿铜柱子躲避。荆轲把匕首向秦王使劲掷去,却因心慌力猛,匕首刺歪了,飞到后面的柱子上直碰火星。太医紧抱荆轲;而阶下秦舞阳早已吓得魂不附体,翻倒在地;地上一匣内盛作为见面礼的樊於期的首级;远处一卫土似已冲破禁令正欲向前解救。)

逐步展示:《荆轲刺秦王》(东汉、画像石)

提问:大家是否发现这张作品和我们平常看的画是不一样的,那它是什么美术形式呢?

提问:

1、为什么采用这样一种近乎剪影的形式?

2、为什么人物都是黑色的?

3、艺术家为什么排除秦始皇其他事迹不用,而专门选择遭到刺杀仓皇逃窜的场面呢?

艺术家的作品,有时候就是一本“历史著作”,只是,这本著作不是由文字写成,而是由生动的视觉形象组

成,向我们展示历史的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瞬间。

二:新课教学:

1、艺术与重大历史事件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历史的呢?

有很多美术作品除了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对于人们认识某些特定年代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及人物,提供了文字无法提供的难得的形象史料。

A、展示:《步辇图》(唐)阎立本 提问:画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学生阅读P70第2段文字。(记录1300年前汉藏民族亲密交往情况的绢本

历史画卷。)

学生回答:记录汉藏和亲的历史画卷,画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答应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吐蕃使者前来迎娶一事。是一种纪念性的画作。阎立本选取的不是婚礼的大场景,而是唐太宗接见使臣的一个小片断。一件有关历史重要事件的作品,一方面展现了历史场面,另一方面,又更多

地融入了艺术家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师:介绍画面内容,右边唐太宗坐在辇上(介绍什么是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活王室坐的车子。)神态自若,王者风范,身边簇拥着9个宫女,左边分别是礼官、使者、翻译官。

提问:如何在作品里表现大唐泱泱大国的气势和唐太宗大国皇帝的气魄呢?画家为什么不去画婚礼的大场面,而是选取唐太宗接见使者的一个小片段呢?

答:一个过于宏大的像公主婚嫁的场面不是早期中国画家所擅长表现的,而且不宜于其中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突显,观者的注意力太容易让场面中过多的其他细节所吸引;

提问:

1、仔细观察唐太宗和身边的宫女在人体比例上有何区别?

2、问: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

3、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呢?

禄东赞虽然身为一国之相,但在大唐天子面前,总还是无法与帝王相媲美,于是人物的选择又已经决定了画面中最有权威、无人与之匹敌的唐太宗的地位;画家不仅描绘太宗本身举重若轻的神态,还用身旁女性的温柔衬托他的稳健持重,用禄东赞的体形与表情来衬托大唐的泱泱大国气势。所以,与其说这幅画是为了纪念汉藏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如说它更是一种大唐气魄强有力的抒发

B、展示:开国大典(照片)

提问:同样是纪念性的时刻,知道这张照片表现的是什么吗?

提问:那如果让我们根据照片去画,大家会怎么去画呢?是如实去根据照片还是会加入自己的想法呢?

提问:那让我们看看这位画家是怎么去表现这一历史时刻的吧?看看我们同学中是不是和他的想法是一

致的呢?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

提问:仔细观察两个画面,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吗?画家是怎么去表现的呢?

提问:各是什么角度呢?

(主要是要学生能够自己去比较。画和照片对比的意义主要是要表现出画家是怎么根据实际表现历史;画家是怎么把自己想法融入画面的。主要引导学生从两个不同的材质中比较人物的神态、位置安排等方面来分析画面。通过照片与油画的对比,画家对真实情况做了修改,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新中国的人民与

领袖的关系。)

2、美术作品与权利:

A、展示:《拿破仑加冕》(法国 达唯特)

提问:我们在前面已经欣赏了中国古代和现在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画面了,那我们看看外国的。现在我想再问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拿破仑”这个名字? 提问:那大家都知道哪些关于拿破仑的事呢? 提问:那看看我这张画面是记录拿破仑的什么事呢?

拿破仑既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伟大政治家,又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所以拿破仑在通过政变夺取王位,巩固自己的帝国政权之后,很欣赏画家达唯特的艺术才能,授予他宫廷首席画家的称号。从此,以新的热情为拿破仑的政权宣传效劳,并倾注了他全部的艺术心血。这幅《拿破仑加冕》正是这个时期奉

命而作的一幅巨制。

《拿破仑加冕》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穿镶红边白色法衣的臃肿的教皇,他双手搁在胸前,低头默认这一情景。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

B、展示:《瑞鹤图》赵佶(宋)C、展示:清历代帝王画像

3、艺术与一般历史事件

看了前面几幅关于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记录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作品后,也让我们来欣赏欣赏那同样是反映历史的一般事件。我们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看这段视频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A、展示:《狼牙山五壮士》(油画)

作品背景分析:一九四一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九月二十五日,一团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等五位热血男儿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主力部队转移方向,掩护主力部队和两万多名群众转移。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而五位英雄临危不惧,以一当百英勇阻击2500多名日寇的轮番进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万丈悬崖。葛振林、宋学文被树枝挂住,身负重伤,被一老百姓发现救回;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以身殉国。这就是抗日战争中著名的狼牙山战斗。日寇在「五壮士」跳崖後,竟然整齐地排成几列站在「五壮士」跳崖处,随著指挥官的口令,恭恭敬敬地三鞠躬。

提问:看了这幅作品你的感受是什么?分析一下我们的画家是怎么去表现五壮士的?

五位英雄的排列象一座巍峨的山峰,狼牙山5位英雄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艺术中的历史有些是艺术家亲身经历的,但更多的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思想和目的对历史的想象。

B、《梅杜萨之筏》(法国 籍里柯)

提问:这一绘画作品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是怎么样的表情?

作品介绍:1816年7月,法国政府的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位乘客,开往非洲塞内加尔,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峡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船长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漂流经过十多天,筏上发生了一幕骇人听闻的惨剧:恶风大浪,饥饿煎熬,竟至啃吃死者的肉,直至精神失常,互相残杀……至第13天被救时,筏上仅剩下15人。其中5人登陆不久便死去。海上漂流13天,共死掉140多人。路易十八政府怕此事张扬出去受到舆论谴责,只在官方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悄悄通过军事法庭判处船长降职和服刑三年就了事。两位木筏上的幸存者不服,向政府上书,却遭到打击,被解除公职。在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将这次船难经过如实写成报道,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这一举动立刻轰动了国内外。籍里柯凭着这条新闻,绘成了这幅大画(491厘米×716厘米)。为了这幅画,籍里柯亲临病房观察病人的痛苦表情、临终前的模样,研究尸体腐烂的情景,还托筏上一个生还者木匠制作了一只木筏模型,让病人做模特儿,并详细访问船舶遇难的经过。他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幸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他们有的振臂高喊;有的在挣扎;扶着儿子尸体的老人,对生还显出了绝望。木筏边缘净是漂浮的尸体,可还有人对生还存有一点希望,力图站起来呼救。图中左上方的一组,在议论着远处的船尖,相信一定是来救援的。画家在金字塔构图的尖顶上,为这幕悲剧的结局指出了一线希望,那条摇动着的红巾,正是法国人民在苦难斗争中的希望的象征。很显然,画家在这一海难事件中,看到了与复辟年代法国革命所遭遇的相似景象,《美杜萨之筏》不是一幅单

纯的“新闻”画,它是画家对现实的影射。

问题:做P73页的思考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让学生去观察画面,能够发现很多的细节,再总结

C、展出:《加莱义民》罗丹(青铜)

历史背景: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

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

提问:能否看出每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教师总结:要把作品分开来讲,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动作到面部表情,要去

引导学生去发现。)

布置作业: 书上三幅关于大卫的雕像,请在课余时间找出他们的时代和不同之处,画家又是怎么去处理的?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艺术和历史的关系,也让我们了解了画家是怎么去再现历史的;我们从两大部分来讲,并借鉴了中外的一些巨作,使我们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很多,相信大家再在课余时间更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怎么去分析历史画面,使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

高!

下载读《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历史的选择)后感(大全5篇)

    读《历史的选择》后感 海口市第九小学四(1)班张丛熙 今天,我读了一本叫《历史的选择》的书。这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这本书虽然很薄,但让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立的、共产......

    读 后 感

    读 后 感 苏海洁 四(4)班 今天,我读了《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 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碎了小红车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 己姓名、电话的字条。后......

    读 后 感

    读 后 感 素纸浅痕,折出世间沧桑;纤手轻绕,阅出人生百态。 ——题记(一)读红楼,解人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社会的史诗,一段历史的缩影。 思绪在......

    读.后感

    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后感 ——浅议幼儿园的环境布置 西塘镇中心幼儿园何叶花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用)》的全面贯彻和落实,幼儿园的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与......

    读 后 感

    读 后 感 这几天我看了朱自清的散文集,现在由我来介绍这里的文章并附上个人的读后感言。 《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

    读 后 感

    读 后 感 大家一定读过《水浒传》这本书吧,里面讲了许多个英雄好汉的传奇故事,比如说《拳打镇关西》、《景阳冈武松打虎》、《李逵沂岭杀虎》、《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

    读 后 感

    读 后 感是刚入职的时候拿到的这本书,厚厚的,沉甸甸的,有点旧。办完入职手续后就拿了回来,放到一边,便好久没再理会。些许是因为有点忙,些许是因为懒得去看,总之是好久没有动过。一......

    读 后 感

    读 后 感 ----四川师范大队附属实验小学 四年级九班郑智轩 我阅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我知道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个美国著明小说家马克.吐温在(1835年—1910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