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0:3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凌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凌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凌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凌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席凤鸣

提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农村经济、政治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本文从凌云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进一步探讨如何推进凌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及对策

凌云县位于广西的西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县份,农村基础设施滞后,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较多。在这样一个条件恶劣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推进它的建设步伐?成为我们探讨的新课题。

一、凌云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

今年凌云县委、县人民政府确定以加尤、陇雅、陇浩、敏村、教村、新洞、洞新等连片扶贫整村推进为重点,加大了工作力度,全面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从县直单位抽调105人工作队员组成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办示范点。从群众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深入开展“四个走进”活动,即走进每个自然屯,帮助解决一个群众关注的问题;走进每个困难群众家庭,帮助解决一个困难问题;走进每个党员户,帮助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走进每个党员中心户,举办一党培训课。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主题,以

1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目标,切实抓好茶叶品牌提升、万户种桑养蚕、烤烟优质高效、优质果蔬示范、花卉等种植试点,开展以改路、改厨、改水、改厕、改圈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使村容村貌得到改观,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要求近切。但在农村经济、政治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着多个制约因素。

二、凌云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化推进难。

我县地属边远的贫困大石山区,全县有7/10的人口居住在石山地区,区域分布相当分散,对发展主导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了严重阻碍。现行分散的土地经营体制,尊重农民的自主经营权与产业发展区域化这两者之间形成了矛盾,“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受到局限,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机遇与空间相对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拉越大。

2、农民收入提高难。

一是农民缺乏增收保障机制。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销售价格直线上涨,增加了农民现金支出,影响了生产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二是就业门路少。多数农民仅限于在承包的土地上作业,产业单一,大量富余的劳动力找不到就业门路,尤其是缺乏技能的中老年劳动力就业更加困难。

3、思想观念转变难。

许多农民对新产业、新技术、新项目不感兴趣,“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对“公司+农户+基地”的现代化农业主业发展模式心存疑虑,存在“三怕”:一怕产品卖不出;二怕龙头失约;三怕经营失败。

4、农村规划实施难。

贫困地区农村布局散乱,乱堆、乱建、乱放等现象普遍。农民建房、有线电视、电话等设施建设基本处于无序状态。规划经费、技术力量等相对紧缺。现行的土地经营机制也给村庄规划实施带来一定的难度。

5、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贫困大石山区,山高石头多,土地碗一块,瓢一块,大部分地方根本无法进行农业机械化耕作。农业生产设施、技术装备等条件相当差,农村道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给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制约。

6、投资水平低。

贫困县的基本县情是财政非常薄弱,维持正常运转困难,基本上处于“吃饭”财政;乡村集体经济更加薄弱,许多村都是空壳村,连办公经费都没有,大多数农民只跨越了温饱线,离小康水准差距大。因此,各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十分脆弱,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

7、农民整体素质低。

广大的农村劳动力,大都是文盲、半文盲,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低、反应速度慢,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农民未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没有现代实用致富的农业技术,大多数劳动力只有靠外出打工,基本上是挣体力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推进凌云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凸显的主要矛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所思所想所盼。我们应采取一系

列配套政策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和谐新农村。

1、把握导向点,科学编制规划。

一方面要把握正确的导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规划为先导,把科学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工序,做到规划先行、以规划为刚,以规划为基础,以规划促发展。另一方面要科学编制规划。规划必须符合农村实际,尊重发展规律,既考虑需要,又考虑可能;规划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尽量使产业聚集、土地集约、人口集居、工业集群;规划必须切实可行,深刻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要求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定目标明确具体,制定措施切实可行,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分期分阶段梯次推进。

2、把握立足点,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要大力发展茶叶,要在做强以茶叶为主的基础上,重点搞好低产园改造,有机茶、无公害茶叶的生产和茶叶品牌提质升级;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延长农业产业化链条,增加农业效益。我县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主题,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目标,切实抓好茶叶,万户种桑养蚕、烤烟优质高效,优质果蔬示范、花卉、中草药种植试点。茶园乌鸡养殖示范,生态旅游等助农工程,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大力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紧紧围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和壮大县域经济三大目标,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形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支撑点。

3、把握切入点,改善基础设施。

一是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针对我县投资水平,特别要充分整合财政支农、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方面,向新农村建设项目倾斜,突出投入重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效益,为我县农业产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促进农村经济以快又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是夯实基础,为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一方面要扎实抓好农村道路交通、水电、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当务之急是要切实解决农村交通“瓶颈”制约,彻底改变农村路不通车的现状,加快通达通畅工程建设,提速发展乡村交通事业。另一方面,要加强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者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重点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新品种的推广,为农村培训人才;三是要围绕创建文明村镇,采取政府引导、集体补助、群众投工投料、整村推进的方式,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厨、改栏、改圈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逐步建成村内道路硬化、饮用水安全达标、环境卫生整洁、农宅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

4、把握着力点,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全面加强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吴天来式的党支部书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战斗力和凝聚力,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带领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战斗堡垒,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二是切实抓好乡风文明。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发扬艰苦奋斗、辛勤劳动、诚实守信的光荣传统,争当遵纪守法的模范,争当勤劳致富的标兵。积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建设,彻底治

理农村脏、乱、差,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清洁的田园、家园、水源、能源,创建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三是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切实抓好以村级财务为核心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完善农村医疗、低保、养老等保障体系,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其次,要建立健全新农村理事会章程。使理事会成为农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建设、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新型自治组织,使农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第三,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齐心协力,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宏伟的系统工程。由于当前我县农村所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今后我们将根据当地财力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决摒弃“等、靠、要”的懒汉懦夫思想,树立“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作风,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稳步推进”的原则,扎扎实实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单位:凌云县委党校)

第二篇:探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讨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内涵十分丰富,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我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二、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3-4]。

1、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律。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专业机构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3、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

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性福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4、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投资方式

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要积极探索建立“各级政府拨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政府应发挥公共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落实一定的启动资金和补助资金。

5、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池四改”(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圈、改厕),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三是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如尽快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大病医疗求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求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四是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3参考文献

[1] 张丽琴,牟增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0(3):75-76.[2] 秦正修.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2):50-51.[3] 宋建武.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2):114-116.[4] 王光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6):122-124.

第三篇: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马琴梅)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久而深刻的命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不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3.农民的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时间比较短,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大或年龄小的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4.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臵,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相当艰巨。

5.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党员干部“双带”作用发挥不好,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不强;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就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开展定向培训和定单培训,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免费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要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建立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务工农民的付出能够得到合理回报。二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深入实施农业科技“三项更新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三是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广大农民自主创业。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一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加大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实施力度,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的改造,河塘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要鼓励社会力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二是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四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让民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橱,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3.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好教育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建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注意调动和保护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三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四篇:浅谈新农村建设内涵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3、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4、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五)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六)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七)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五、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3、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4、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5、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6、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7、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根据“三个代表”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挥:

1、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就是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而对于怎样才能致富,却显得很茫然。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就要敢为天下先,通过了解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前景的设施农业、林果及畜牧养殖业,或外出务工经商,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真正使党员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2、心系群众,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必须注意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服务作用,通过传授致富好经验、好做法,热心帮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对于那些较困难的农户,吸收他们作为自己经营组织中的一个成员,通过自己带动帮助他们致富。我区现在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种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形式。这些组织的带头人大部分都是农村党员干部,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挥帮、扶、带作用,带领大批农民走向了富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门路,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普通党员可采取“发挥特长、分工联系、突出帮带”的办法,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在参政议政、农业生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和带领群众奔小康。

3、崇尚科学文明,争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样。农村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总的来讲,广大农民逐步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旧传统、旧礼教,树立讲民主、讲法制的新观念。但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社会陋习在农村根深蒂固,.组织的出现和蔓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广大党员要努力成为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表率;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广大党员要处处想着群众,时时为了群众,不与群众争利益,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第五篇: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章探讨了新农村法治建设,包括它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农村物质基础薄弱、法律制度不完善、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等,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新农村;法治;法律意识

一、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农村既是国家法治建设构建根基之地,又恰恰是非常薄弱之处。此外,新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需要一个有力的法律保障,因此,新农村法治建设必然包含其中。但是,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广,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相应地,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农村法治建设不力的状况非常明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目标的提出对新农村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农村法治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农民为本,保护农民的利益,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基础和法律机制。

二、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法治建设的物质基础薄弱。经济基础为法治建设铺路,经济基础的较优对于法治建设很关键。农村法治的基础就是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状况决定着农村法治的演进。然而,我国农业正处转变阶段,残余落后因素的自然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传统农业转变到现代农业,农村经济还是比较薄弱,与国家市场经济进步的步伐不协调。基于此,部分农民获得信息不够,文化水平不高,法律知识贫乏,意识更加不强。落后的经济基础使得农村法治建设具有先天的弱势,并面临后天发展的困境。

第二,农村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当前有关农村的立法在质量数量两个方面上,不足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层次低、质量不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管理色彩、义务性规范多而权利性规范较少,政策性和原则性强而规范性及可操作性差。主要表现在:一是立法的面不全,不完善,对农业生产经营制度、产权制度、流通制度、分配制度等内容的立法不完善;这些急需的法律尚未制定出来,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无法可依。此外不少仍停留在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层次上,未能提供较高级别的法律保障。二是有一些法律法规内容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一些甚至缺乏必要的法律责任,使得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难以落实。三是有些法律法规没有与时俱进,不符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第三,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民法律意识是指农民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与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协调的是,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并

没有大大增强。表现在,农民对权力的迷信、未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义务、主体意识的淡薄和未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等。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民法律行为的直接支配因素,是法治舆论力量的基本来源。此外,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对农民影响深远,封建的“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农村宗法观念的存在,使法律在农村的实施遇到不小的阻力。广大农民群众在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很少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制约着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

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第一,巩固农村法治建设的物质基础。首先,农村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土地。农村土地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需要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当前需要改革现有土地征用制度,让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允许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对于“公共利益”的含义和范围需通过法律来界定,以此来制约政府的征地权力,规范征地程序,改变征地补偿办法,完善征地补偿标准。其次,加快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使农村的市场经济融入到整个市场经济中,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农村的产业化发展,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此外,还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等矛盾,使得农业科技含量增高,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完善农村相关立法。相关立法部门必须着力于加强涉农立法工作,减少涉农相关法律的空白地带,使得农村的各项工作和问

题的解决有法可依。要树立科学的立法观念,制定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法律。如当前,需完善农村经济组织制度方面的法律,以法律层面的规定,去改革农村经济组织的普遍性不够,组织化程度较低,并且产权模糊、权利残缺、内部管理不完善、市场运营能力较差等一系列弊端。以使得农村经济组织获得全面的发展并发挥效用,为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制度平台和制度保障。另外,提高现有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出台相应的解释性条文和配套法规,发挥这些法律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三,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农民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主体,是农村法治实现的基础。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是新农村法治建设的题中之义。要适时加大对农村普法工作的投入力度,增加农村的教育和公共资源的投入,有针对性地农民进行法律教育和培养,并且按法治的标准要求,将普法与农民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培育农民法治主体意识。此外,还要提高农民村民民主自治的意识,强化农民法治主体的能力,增强应用法律的能力。参考文献:

1、梁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专题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2、梁向锋.加强新农村的法治建设[j].商业文化,2009(11).3、刘岩丽.浅析新农村的法治化建设[j].商业经济,2010(5).

下载凌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凌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长泰供电公司 郑丽燕 摘要:分析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背景下,农村电气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争取政......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存在问题及对策

    目录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致富困难 (二) 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三) 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系部:xxxxx 班级:xxxxx 姓名:xxxx 学号:xxxxxx 指导老师:xxx 山西xxxx学院20xx级xx专业学期论文 目录 摘要„„„„„„„„„„......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提要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在推进社......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纲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专业班级:化学(1)班 学号:20115051111姓名:刘新河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是诸多方面的。例如: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