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从军在新华社建社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李从军在新华社建社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继承传统 砥砺奋进
努力开创新华社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
(2011年11月7日)
尊敬的长春同志、建敏、马凯、奎元同志,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80年前的今天,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成立。自诞生以来,新华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忠实履行喉舌、耳目、智库和信息总汇职责,在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80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强政治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根本要求,坚持政治家办社方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大力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广泛报道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事迹,及时把最新消息报告党中央,成为党指挥革命斗争的重要信息渠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热情讴歌社会主义新制度,充分报道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大成就,激发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澎湃激情;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勇立时代潮头,生动报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宣传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大好形势,充分展示中国人民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唱响时代主旋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精神动力。
80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强宗旨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牢固根基,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群众、赞美群众、激励群众,充分展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强大祖国、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活力。一代代新华社记者坚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采写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的名篇精品,推出了雷锋、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方永刚、王顺友、沈浩、郭明义等一大批受人敬仰的典型人物,忠实履行了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庄严使命,充分发挥了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80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强敬业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重要保证,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为神圣职业,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督促自己,以一流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锻造自己,恪尽职守、忘我奉献,创造了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业绩。从为党的新闻事业英勇捐躯的红中社早期负责人周以栗,到被敌人残酷杀害也绝不说出党的秘密的叶邦瑾,从“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失事中壮烈牺牲的沈建图,到在贝尔格莱德坚守报道一线付出生命的邵云环„„150多位先烈用生命诠释了新华人崇高的敬业精神。近年来,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日本地震及核泄漏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一批批新华社记者克服艰难险阻,冒着生命危险第一时间突进现场、坚守一线,向全世界发出大量报道,以英勇的壮举书写了光辉的篇章,以无畏的精神赢得了人民的敬重,他们是新时期践行敬业意识的楷模,是新华社的光荣和骄傲。
80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强创新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不竭动力,主动顺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传媒业发展新趋势,大力弘扬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创新观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新华社事业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从文字报道为主,到构建文字、图片、音视频“三位一体”
全方位报道格局;从传统通讯社业务为主,到打造融通讯社业务、报刊业务、电视业务、网络业务、金融信息业务、新媒体业务和多媒体数据库业务为一体的现代全媒体业态;从立足国内为主,到建设多元化对外交流合作系统,不断拓展海外阵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动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80年来,我们始终把增强发展意识作为践行使命、履行职责的根本途径,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步伐,拓展发展空间,筚路蓝缕、奋力开拓、永不止步。从瑞金时期仅有两三个人、一部半电台的“茅屋-马背通讯社”,到拥有1万多人、162个驻外机构、采集网络遍布全球、涵盖各类媒体形态的多语种、多媒体、多终端全媒体机构,新华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业务内容不断丰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传播能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正以崭新的面貌和自信的步伐迈向世界一流媒体舞台中央。在8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新华人在履行职责、推动事业发展中凝聚、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敬业意识、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是新华社优良传统作风的集中体现,其本质归根结底就是以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新华精神。经过80年的实践和发展,新华精神业已成为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镌刻在新华人心扉间、融化在新华人血液中最闪光的特质,感召和鼓舞着新华人砥砺奋进、勇往直前。党的十七大以来,新华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新华精神,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推动“三个拓展”,创新工作思路、运营体制和文化业态,着力提高质量、提高素质、提高效益,事业实现新突破新发展,基本建成全媒体架构,形成进一步拓展全媒体业态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柱性产业格局,初步探索出一条事业体制为主导、与市场经济成功对接、多元运营体制并存的事业发展新路子,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
回顾新华社80年的历程,我们深切感受到,新华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过100余篇新闻稿件,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同志也都为新华社撰写、审改过大量稿件,瞿秋白、博古、杨尚昆、廖承志、胡乔木等同志曾先后担任过新华社的主要领导职务。1955年,毛泽东同志要求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195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新华社要向着世界大的通讯社的方向努力”;粉碎“四人帮”重新工作后,他又视察新华社并作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题词。1991年,江泽民同志为新华社作了“努力学习,深入实际,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的题词。2008年9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对《新华社2008-2015年工作设想》作出重要批示:“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职责。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创新体制机制、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高素质队伍、提高采编效率和质量上下功夫,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今天,长春同志出席纪念大会,并代表中央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当前,新华社正处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拥有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动力,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事业科学发
展,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三贴近”原则,坚持政治家办社方针,践行群众观点,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精神动力和有力舆论支持。
我们要继承发扬新华社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 追求卓越、搏击一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履行职责,以勇于变革、不断超越的精神创新工作思路、运营体制和文化业态,以昂扬的斗志、火热的激情、扎实的作风推动事业科学发展,为党的新闻宣传事业书写崭新篇章。
我们要积极顺应世界传媒业发展趋势,加快构建更加健全的现代传播体系,着力打造更加成熟的全媒体业态,全力培育更加强大的支柱性产业,不断增强新华社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力量发挥应有作用。
我们要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实施“阵地前移”战略,深化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新华社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形成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传播能力,努力推动构建更加公平、更多共赢、更大包容、更强责任的国际舆论传播新秩序。
我们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制度环境,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加强职业化建设,着力造就一批传媒领域各个专业的杰出人才、领军人物,努力锻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优秀新闻工作者队伍。
同志们、朋友们!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80年只是短暂一瞬;在砥砺奋进征程中,80年已然铸就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华社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继承和发扬新华社80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努力开创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第二篇:新华社建社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在新华社建社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11月7日)
李长春
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新华社迎来了建社80周年。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新华社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为新华社建设发展呕心沥血、作出重要贡献的老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向一直关心支持新华社事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也借此机会,向全国新闻宣传战线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新华社是我们党在艰苦卓绝的红色苏区创办的重要宣传舆论机构,与党和人民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80年的辉煌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无论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还是遇到暂时困难,新华社都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8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华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反映海内外各领域新闻信息,向全世界广泛传播中国声音,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业绩、创造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80年来,新华社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同时,自身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传播能力日益增强,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华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推动由传统新闻采编播发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法人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大力创新工作思路、运营体制和文化业态,不断完善内容、媒介、产业和组织形态,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正阔步向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迈进。
80年来,一代又一代新华人始终牢记肩负的历史重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谱写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壮丽篇章,充分展现出高举旗帜、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怀,攻坚克难、善打硬仗的顽强作风,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前沿战场,还是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无论是在人迹罕至的边陲哨卡,还是在贫困落后的山乡僻壤;无论是在国内救灾抢险的第一线,还是在国际重大事件的最前方„„哪里有重要新闻,哪里有鲜活素材,哪里就有新华社记者的身影,哪里就有新华社的声音。实践证明,新华社广大新闻工作者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坚强队伍,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优秀队伍。你们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了智慧和力量,作出了突出贡献。党和人民感谢你们!
同志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一年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深刻阐述了关系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提出了明确要求。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希望新华社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动力,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上有新提升,在新闻舆论阵地建设上有新成效,在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上有新进展,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事业科学发展上有新突破,努力建设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媒体,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此,我提几点希望。
第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希望新华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在新闻战线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中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努力成为全会精神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成为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排头兵。社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组织好专题学习,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深入学,带动全社干部职工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要按照中央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通知》要求,大力宣传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宣传全会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重要任务、重大举措,宣传社会各界对全会的热烈反响和积极评价,宣传各地区各部门贯彻全会精神、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成效,宣传一批文化改革发展的好典型,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部署上来。要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开设富有特色的专栏、专题,推出一批有分量的深度报道、通讯综述、言论评论和理论文章,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宣传报道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第二,坚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是增强新闻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源泉;正确导向是新闻的灵魂,是增强新闻媒体指导性和权威性的根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真实准确报道新闻,正确有效引导舆论,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关系人民根本利益、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新华社作为中央重要新闻媒体和国家的“消息总汇”,处在新闻舆论领域的最前沿,在舆论引导方面肩负着重大政治责任。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立足本国国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进行的成功探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伟大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努力营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动员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团结奋斗。要坚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微观真实与总体真实的辩证关系,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多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多做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工作,多做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工作。要充分运用好新华社宣传报道的强大优势,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把宣传党的主张与通达社情民意结合起来、把引导社会热点与疏导公众情绪结合起来、把搞好舆论监督与弘扬社会正气结合起来,把握好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宣传好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把群众利益安排讲明白,把现实困难讲清楚,把解决问题的前景讲充分,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要充分发挥好内参报道的独特作用,为党和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要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方针,充分利用新华社
采编网络遍布各地的优势,充分发挥新华社反应快捷、机动高效的特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努力做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向海内外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有效回应社会关切,抢占舆论引导主动权和制高点。要发挥新华社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迅速、互动性强的特点,通过专题集成、背景链接、在线访谈、跟帖讨论等多种方式,在网上进行传播,积极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网上舆论,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第三,坚持“三贴近”原则,践行“走转改”,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宣传工作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新华社历来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一代代新华人在与群众和实践的结合中,采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树立了新华社的良好形象。这是新华社在长期发展历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形势下做好新华社工作的力量源泉。希望新华社继承和弘扬这一优良传统,自觉把坚持“三贴近”作为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原则,贯穿到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不断书写与群众和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要把坚持“三贴近”原则与当前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蹲点调研活动,在与群众的互动交流中,增进对国情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增长自己的才干。要推出更多受众喜爱和欢迎的专题专栏,采写更多生动反映基层群众创造美好生活、基层干部坚持勤政为民的鲜活报道,组织更多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言论评论,充分反映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反映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更好地服务群众、引导群众。要把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可读性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倡导清新朴实的文风,善于学习群众语言、运用群众语言,拉近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增强新闻报道的实际效果,努力形成既权威庄重又生动活泼的风格特色,让人民群众真正愿意看、看得懂。
第四,加快发展现代传播体系,不断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国际传播能力。当今世界,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鉴赏文化的渠道和方式,正在引发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和全球传媒格局的重大变革,世界主要通讯社都把大力加强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传播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新华社要在世界通讯社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准确把握现代信息科技发展趋势,敏锐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加快新闻传播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步伐,实现由传统新闻传播向现代多媒体传播转变。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改造传统媒体,抢占新兴媒体阵地,努力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要创新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发挥整体实力强、驻外记者多、新闻采编播发快的优势,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走在前列,为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作出应有贡献。要创新国际报道和对外报道方式方法,多深入国际新闻事件第一线,多采写现场报道,多运用国外受众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和语言,多发出权威声音,既体现我们的观点又表达共同的关切,不断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切实增强对外传播实效,使中国的文字、图片、图像、声音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要大力加强新华网建设,增强盘古搜索在网民中的吸引力,拓展手机短信、手机报业务,努力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要积极推进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建设,大力实施“本土化”战略,增加新闻采集量,提升节目制作水平,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新华社事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水平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途径。新华社作为党和国家重要新闻传媒机构,既肩负着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任务,也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要深化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和运行效率。要坚持新闻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积极稳妥推进新华社所属非时政类报刊社转企改制,加快发行体制改革,创新适应国际传播发展新趋势的体制机制,推动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有限公司等社属重点文化传媒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合格市场主体,不断做大做强,努力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传媒机构。在改革过程中,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六,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锐意进取、作风严谨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新华社作为新闻事业的“国家队”,凝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这是新华社不断发展壮大的根基。要加强新华社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配备到领导岗位上来,确保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导权和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加快新华社新闻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方式,着力培养一批知识广博、业务精通、深受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一批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型人才,一批既熟悉新闻宣传工作又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熟练掌握外语和对外报道技巧、适应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全面推进新华社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要加强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继续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编辑记者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作为国家通讯社采编人员的光荣感、使命感,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真实准确传播新闻信息,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扎实的工作成绩,在全国新闻战线树立标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国际上树立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赢得同行的尊重。
同志们!党和国家事业已经踏上新的历史征程,新闻宣传工作任务更加光荣艰巨。希望新华社全体同志与全国新闻工作者一道,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更好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谱写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第三篇:在常德撤区建市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在常德撤区建市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常德撤区建市20周年纪念大会。这是600万常德人民的一大喜事,也是常德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首先,我很高兴地代表中共常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常德军分区,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常德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解放军驻常部队和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
常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常德行署建省辖常德市,从此揭开了常德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下,600万常德人民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搏击市场经济的大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与时俱进的崭新篇章,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常德正在快速崛起,阔步前进。
大江东去,岁月流金。常德20年的艰苦创业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华彩乐章,常德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20年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铭刻着常德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前进足迹,凝聚了历任领导、各级干部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智慧和心血,得到了省直单位、兄弟市州、友好城市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20年的沧桑巨变,充分印证了党中央、国务院实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英明正确,充分展示了常德人民与时俱进、奋发争先的澎湃豪情。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时刻,我们倍感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值得记取,责任更加重大。
抚今追昔,登高望远。20年创造的物质财富,为常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年积累的精神力量,为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20年风雨兼程,20年探索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实现常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必须始终坚持团结实干、艰苦创业。
朋友们,同志们,辉煌的成绩已经载入史册,美好的未来需要共同创造。当前,常德正处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未来的前进征途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的奋斗目标,紧紧依靠和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同心协力,和衷共济,宏伟的蓝图必将变成现实,常德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第四篇: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在新华网产业园区开园典礼上的致辞20110111
在新华网产业园区开园典礼上的致辞
李 从 军
2011年1月11日
尊敬的郭金龙市长,蔡赴朝副市长,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新华网产业园区开园典礼。首先,我谨代表新华社对出席典礼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中央有关部委、北京市有关部门和各媒体机构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向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为产业园区建设付出辛劳的全体同志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
建设新华网产业园区是新华社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部署要求,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的重要举措,是新华社与北京市政府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作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高度重视发展新媒体业务,特别是近年来充分运用世界先进技术和现代传播手段,大力加强以新华网为代表的国家级新媒体集群建设,不断创新内容生产、传播形态、经营模式和合作方式,积极抢占新兴舆论阵地,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新跨越。新华网产业园区作为新华社第一个传媒高新技术研发
生产基地,对于促进新华社拓展全媒体业态,增强在新兴媒体领域的传播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推动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更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华社将充分利用权威的品牌优势和丰富的信息资源,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产业园区的功能布局、产品研发、技术支撑、业态拓展,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形成以新华网和中国政府网等国家级政府网站为主体,以新华社和中国移动合资建设的国家搜索为重点,以新一代智能搜索、多媒体技术和新媒体产品为突破口,集网络媒体、搜索引擎、移动互联网、网络视频、数字出版、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新媒体产业链和网站集群,发挥更大的集聚带动效应,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并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媒体产业园区。
新华网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位领导的重视关怀,离不开各位嘉宾的鼎力相助,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真诚地希望不断拓展和深化彼此间的合作,共同为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建市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在**建市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满怀喜悦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建市二十周年纪念大会。这是245万**人民的一大喜事,也是**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首先,我谨代表中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前来出席盛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所
有为**建设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届班子领导、省部属在衢单位人员、驻衢部队和武警官兵,以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建城历史。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地级市,从此掀开了**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二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市历届班子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建市20年,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二十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二十年,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二十年。
这二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二十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3.8亿元,比1985年翻了四番多,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400美元;财政总收入26亿元,比1985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亿元,比1985年翻了六番多,年均增长24.8。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工业增加值比1985年增长21.8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生态效益农业蓬勃发展,建成绿色特色农业基地500多个、100多万亩。旅游、商贸、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逐步兴旺。根据2003年的统计数据评价,**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综合实力列117位。
这二十年,**改革开放大步迈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二十年来,我们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改革促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市累计新批外资企业479家,实际利用外资近2亿美元。近三年全市实际引进市外资金122.2亿元。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先后与美国、日本、阿塞拜疆等国家的有关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企业改革攻坚取得重大突破,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体制机制活力日益显现。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行政管理体制稳步推进,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财税、金融、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全面推进,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进步全面推进,**市和6个县(市、区)全部迈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县行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文化名市建设步伐加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先后荣获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文明城市等殊荣。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市建设,“六个一批”工程初见成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优势明显。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着力建设“平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这二十年,**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二十年来,我们注重打基础,增后劲,不断改善城乡基础设施,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浙赣铁路复线和杭金衢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等级公路里程超过1000公里,**民航正式开通,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乌引工程、碗窑水库、城防工程、城乡电网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中心城区“一城四区”的框架已经形成,建成区面积38.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0万人,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76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85以上的行政村通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乡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比85年增长14.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414元,增长8.8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7025元,增长61.2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2.8平方米和48.6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五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省领先,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目前,全市城乡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费入学,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为82.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80,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率为75.4。家庭来料加工业、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下山出库异地脱贫等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这二十年,**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全市上下心齐气顺。二十年来,我市历届领导班子讲团结、重实干,恪尽职守,勇于创新,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争先,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
绩。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实干,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十年发展历程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诗篇,二十年沧桑巨变是一幅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二十年的辉煌成就,归功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源自于全市人民的艰苦奋斗,凝聚着历届班子、历任领导的心
血和汗水。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请允许我代表市四套班子和全市人民,再一次向所有为**发展作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年探索实践,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要紧扣经济中心,突出发展主题,抢抓机遇,奋发有为,争取能快则快、既快又好的发展。二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重把上级精神与**实际结合起来,把学各地之长与创**之新结合起来,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探索符合**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五是必须始终坚持团结务实,狠抓落实。善于用事业凝聚人心,用发展集聚力量,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事业,谋发展。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重在开辟未来。当前,**正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市第五次党代会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全面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的决策部署,确立了“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明确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四个翻番”,争取到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超过45%,力争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不管宏观环境如何变化,不管发展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最突出、最迫切的任务,都要坚定目标,增强信心,克难攻坚,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我们一定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牢固树立特色竞争理念,发挥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营造特色环境,创造特色竞争力。我们一定要坚持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统筹协调发展,注重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得实惠的事情办起,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一定要坚持凝聚人心、集聚力量,团结拼搏共创大业。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力弘扬创业创新文化,支持改革,鼓励创业,激励拼搏,让各种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各种创造源泉不断涌流、各种智慧潜能充分释放,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平台、干成事的有公论,使**真正成为创业者投资发展的热土、实干者施展才华的舞台。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辉煌的成绩已经载入史册,美好的未来需要共同创造。我们坚信,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宏伟的蓝图必将会变成现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