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平昌关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党委书记王德现)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平桥区平昌关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平昌关镇党委书记王德现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此次活动,我以“灌塘村”等联系点作为调研样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实地考察、专题座谈、上门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现将调查研究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平昌关镇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西北部,距区政府所在地45公里,距信阳市40公里,距省级重点镇-明港镇10公里。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交通十分便利。长(台)-兰(店)公路、甘(岸)-平(昌)公路、邢(集)-平(昌)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沪陕高速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133.3平方公里,辖19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63800人,总耕地面积70000亩。镇境内有5个小集镇,集镇常住人口9587人。
灌塘村作为此次调研活动的主要联系点,位于长兰路南侧,距镇区约5公里。近年来,该村在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特色产业、乡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救济、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为信阳市委扶贫建设示范村。尤其是灌塘新城作为平昌关镇淮干滩区移民迁安工程的主要安置点之一,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二、取得的成效
自2006年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以来,我镇结合本镇实际,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并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
(一)新农村建设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中真正得到了实惠,信阳市农村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政策深入人心,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通过问卷调查,广大农民对当前各项惠农政策和实验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满意率达90%,对村级公路建设的满意率高达95%,对新村建设的满意率达82%。
(二)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
近些年来,围绕新农村和信阳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我镇加大了探索农村致富门道的力度和方式,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从各村经济增长态势看,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的村,其实力要强于产业化程度低的村;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村,其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只有第一产业的村,表明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仍然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
(三)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
目前,全镇基本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方便了群众出行和农副产品的贸易往来;水利设施得到有效修建或维护;各村卫生室建设做到了标准化和全覆盖,有效改善了农民就医条件;农民生活用水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已投入使用的灌塘村、陈店村和在建的古城、李营、庸墩等村的安全饮水工程方便了群众的生活用水,维护了农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灌塘新城等移民迁安工程的四个居民安置点变化更大,由信阳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精心设计的运动场地、文化站、卫生所、学校、幼儿园、村庄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警务室、小型超市、文化广场、绿地小品等公共设施基本完成。通信、水、电、路、管、网、线布局合理,和谐美观。
(四)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近年来,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和信阳农业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的引导下,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增加。通过调研,群众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收入、个体买卖和农产品收入等,生活质量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灌塘村的文化广场已经建成,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多彩。
(五)农村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好发展
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农村社会事业正在步入发展的轨道,被调查的灌塘村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98%,全镇达到95%以上;农村“五保户”实行了集中供养,生活有了保障,生活特别困难的农户逐步被纳入农村“低保”体系。同时,调查还显示,村民对“4+2”工作法的认同度很高,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稳步发展,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达到95%,对村里民主议事的满意度达到90%。
三、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教育不够深入,新农村建设意识淡薄
通过调研和座谈我们发现,广大农民群众对党中央的这些举措都普遍认同,他们要求改变现状的意愿也十分强烈。但是,他们对党中央精神的认识还很肤浅,尤其是对新农村建设究竟建什么、怎么建还不明确,认为那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缺少主体意识。对于信阳作为全省唯一的农村综合改革实验区,群众对其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的了解也不够,甚至部分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纯粹的一种
新村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的主旨和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意识较为淡薄。
(二)经济不发达、资金短缺,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村民们的温饱问题虽然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除去盖房子、结婚、供孩子上学等几项重要开支外,真正能从家里拿得出几万元存款的农户为数不多。村级集体经济与建设新农村的需要相比还比较薄弱,我镇村办集体企业基本没有,产业缺乏规模,产品缺乏竞争力,或者因自然因素影响收入不稳定。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资金,单靠村民和村集体投入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经济基础薄弱和资金的短缺,给推行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带来了困难,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较弱
我镇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虽在平桥区排名前列,但农业的整体素质并不强,经营农业的理念、设施装备及技术的应用水平和能力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以及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都偏低,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加上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综合生产力较低,竞争力较弱,致使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四)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村容村貌现状不容乐观,人居环境治理亟待加强 资金来源不足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农民筹资困难,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
在农村生态环境上,一些村庄从面上看,村容不够整洁,卫生状况令人堪忧。村庄缺乏统一的垃圾回收和集中处理设施,垃圾随意堆放,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塘,污染水源。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同时也污染了大气和水体。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亟待加强,在新城建设中更需注重这一点。
(五)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公共服务难以满足需要
由于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事业总体发展水平普遍不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公共服务一定程度上未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农村文化设施严重不足,农村文体活动匮乏。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丰富广大村民的文化生活,已成为扎实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四、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思路与举措
针对当前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足,观念相对滞后的现状,需结合此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宣讲团和工作小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宣讲活动;借助新闻传媒做好专题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通过深入学习宣传,使广大镇村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其意义,体会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应该坚持的原则以及如何建设;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三农”工作的关系,明确新农村建设是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部署;正确认识建设新农村与农村综合改革的关系,明确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在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进而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之间的关系。
同时,要认真研究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三农”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彻底攻克“三农”难题,如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是摆在广大农村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任务。就我镇而言,应组织有关部门及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人士和专家,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专门研究,充分认识和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客观分析我镇实际情况,全面总结多年来开展“三农”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在新农村建设中思维如何创新、规划如何制定、城乡如何协调、工农如何互动、资金如何筹措使用、资源如何配置利用等重大问题,从而制定出符合各村实际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二)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建设新农村千头万绪,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只有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扬长避短,找准符合本地实际、适应市场要求的发展道路,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否则脱离实际,一味追求一个模式、统一标准,盲目“一刀切”,势必劳民伤财,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打击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覆盖农村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指标的新的政绩评价、考核体系。要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当地实际,着手研究制定包括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等全面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门规划,明确不同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三)结合当前工作重点,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但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当时当地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当前我镇的重点工作就是出山店水库淮干滩区移民迁安工作。
我镇出山店水库淮干滩区移民共有2385户,7785人。为了搞好移民迁安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需按照“规划城市化、建设城市化、服务城市化、发展城市化、保障城市化”的要求,积极做好安置点的选址、规划和建设,以出山店水库移民迁安为依托,积极推进新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四)以产业支撑为第一要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因地制宜地在我镇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和无污染的乡镇企业,形成产业互动。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径。据调查和了解,平昌关镇有75%的农户家庭,其收入的60%以上来自种植业与养殖业。而农业的发展,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培育壮大龙型经济。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上,应该说有了良好的开端和较好的基础,蔬菜、粮食、生猪为全镇特色支柱产业。
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制定出本地农业产业化推进方案,并具体组织落实。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仍然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的同时,要发展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和完善特色农产品区域性交易市场;继续发展完善各类种养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群众组织,大力扶持发展经纪人队伍;以构建“公司+基地+农户”、“农户+经纪人+市场”的协作模式和上下成线、纵横连网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筑牢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五)把“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作为关键措施
新农村建设,最需要扶持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以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切实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读书难、看病难”等问题。科学合理地配比财政资金,突出公共财政的外部效应,逐步增加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支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流通等环节的推广和应用力度,以促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六)改善投资环境,广辟财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
一是利用好上级财政投入资金。基于上级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的有限性,镇村两级政府一方面要制定并及时向上级汇报我镇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方案,并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储备库,及时与上级财政支持对口衔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要对相关预算实施监督和制约,按照规划安排统一投放,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要大胆探索利用农村金融信贷的新渠道,大力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吸取社会资金,组建民营性质的合作金融信贷机构。
三是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里办事无经费、花钱无来源,直接制约了农村公益事业的举办。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应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举措,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开发可利用资源和农业特色产业,对于现有集体经济组织,要通过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促其发展,增加集体收入。
四是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和鼓励民资和外资投资新农村建设项目。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研究并制定新农村建设投资新政策,吸引企业和个人到乡镇、村兴办学校、卫生院、文化站等公共事业项目;通过项目招商,吸引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科研机构与乡镇合资合作,兴办以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争取市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对口帮扶,社会捐资支持新农村项目建设。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既要有积极的态度,又不能操之过急,而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稳妥地予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第二篇: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但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务必找出这些问题,认真分析并找出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
目录
摘要·····························································I
第一章
新农村建设概述···········································1 1.1 新农村建设的概念········································1 1.2 新农村建设要求··········································1 1.3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1 1.4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2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2.1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3 2.2 新农村建设的对策········································4
结论·····························································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这五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致富困难。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但当前农民增收中却遇到一些问题:一是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2.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一些地方政府与基层官员过于搞政绩工程。近几年,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人目不暇接。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样板,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小康村”,但地方百姓却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心病。为何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政绩工程”?这体现了他们的思维定式和习惯作风,因为他们凡事眼睛向上看,只对上不对下,只要你能搞出政绩,让领导看到,上级对于下级就有好感,最后就会把搞“政绩工程”的干部提拔到更高的职位上去。地方某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工程”,不问农民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就逼着农民建楼房、盖别墅,让农民“旧债没还又添新债,旧愁没消又增新愁”,与其说是让农民享受“新农村”的“新生活”,倒不如说是在逼着农民苦着肠胃活遭罪。
4.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措施。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很多县乡的新农村规划,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这一切都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在由政府主导的强势作用下,一些农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要不要农民支持和拥护,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
5.新农村建设缺少体制保障。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后虽然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向城市倾斜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对城乡的投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当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广泛宣传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大力推广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三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要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以比较优势增效;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经营机制增效;四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继续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落实,以辅导培训和政策扶持为抓手,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积极改造一批,着力提升一批,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四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就一定能够逐步建立起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的“腰包”不断鼓起来。
2.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3.基层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要杜绝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除了要让基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抛弃急功近利思想之外,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望、闻、问”,了解到一些原汁原味的真实情况,千万不要被“政绩工程”迷惑了眼睛,麻醉了大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尤其当前的乡村建设规划,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则应坚持以农村为本,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二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由于乡镇财力状况差别,村与村之间基础各异,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象工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三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决不能搞一刀切。要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进入积累的轨道,不再浪费。建设新农村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好事需要办实,切不要重“唱功”轻“做功”,更不能搞大干快上式的“政绩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增产增收,多予少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砸一笔钱、速成一批典型。
4.科学引导民力。建设新农村,对于农民的积极性问题,要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引导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真正把人财物力投向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出台政策激励。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级关于加快三农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投资引导,鼓励农民加大农业投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农村营利性设施与社会事业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二是要加强示范引导。重点抓好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捆绑有关项目资金,使示范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路、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都有一个明显的改观。示范面要确保30%,争取达到50%以上。通过示范村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三是要优化村级班子。注重把致富能力强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能人选进村级班子,注重培养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队伍和务实型、开拓型、发展型的村级领导班子,使村级组织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形成在基层组织和村组党员干部带领下万千农民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局面。
5.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投入新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民间投入,金融投入,工商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入新格局。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连保贷款范围。各镇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各类资本投向农业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第三篇: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林峰 刘 峰
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有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在认识和实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误区。主要表现有“五重五轻”:
一是重项目建设,轻村庄规划。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许多地方注重拆了多少栋房子,修了多少公里路,而对村庄规划不够重视,有的试点村的村庄规划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村级规划建设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有的边规划,边建设或先建设,后规划的现象;有的虽然有了规划,但过于简单,或是适用性不强,难以指导建设;有的不按规划建设,存在乱搭乱建、建设水平低、杂乱无章、重复建设现象。二是重整治建设,轻生产发展。目前,大部分村是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注重改路、改水、改厕等整治建设项目,对发展“一村一品”产业带动农民增收重视不够,造成了新农村建设中重点错位的现象。三是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有的地方政府的主导地位过重,存在包办现象,如村庄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征求群众意见,造成制定出的规划不符合当地实际,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农民并不买账。同时,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有的试点村农民还存在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部分农民小农意识浓厚,只看重眼前利益及局部利益,造成农民主体发挥难。四是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多重视“村容整洁”、“乡村清洁工程”等硬件,而对“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软件建设,因为很难看得见,摸得着,不能用量化指标衡量,导致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的出现。五是重当前建设,轻长远打算。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以一、二年就建成。但乡村干部对新农村理解不到位,认为只要把农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解决了,新农村建设就算完成了,对整个试点村今后如何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搞好村庄规划。一是村庄规划要具有前瞻性,要从村庄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规划。二是村庄规划要因地制宜。要根据村庄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传统、民族习俗等因素,保留乡村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把乡村所具有的特色通过规划更完好地保存和发扬下去,让新村规划因地制宜,各具特色,避免乡村规划雷同化、简单化。三是村庄规划要量力而行。规划既要着眼未来,也要考虑到当前农民的承受能力。应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农民的承受能力来合理规划新农村的发展速度和重点,使新农村规划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四是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一届接着一届干,防止朝令夕改、反复折腾、劳民伤财。
2、重视农民增收。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农”字做大做强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拉长农产品产业链,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业领域的就业量;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既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也增加了农民就业的领域;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步伐,提高外出农民的劳动技术和技能,完善外出农民的维权机制和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做好外出农民工的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土地承包、社会保障等工作;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小城镇的就业吸纳力等等。
3、发挥主体作用。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做起,确保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三是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使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四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
度,提高农民素质。
4、注重软件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既要注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等硬件建设,也要重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软件建设。首先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特别是加强对成人的扫盲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次要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行提炼,运用群众易学易懂的通俗语言进行宣传,对道德建设再宣传、再落实。
5、体现远近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既要解决当前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情况,更要清醒地意识到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既反对急躁冒进,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误认识,更要反对不思进取、悲观失望的态度,而是理性对待这项历史任务,树立长期建设的思想,认真搞好长远规划,确立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脚踏实地地解决农村的实际困难,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泽广大农民,得到百姓认可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作者单位:中共樟树市委办公室
第四篇: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包办代替一切,农民参与不进来。虽然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的积极性非常高,工作力度也很大,但是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镇村的很多新农村规划,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在政府主导的强势作用下,一些农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要不要农民支持和拥护,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
2、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弄几条便道,建个小花园,就是村庄整治、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成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追逐的样板。不少地方流行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误导着搞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在实践上容易劳民伤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使新农村建设在农民群众心目中大打折扣。对于新农村建设,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一些地方的规划不切合农村实际,损害了农民利益。
3、政绩为先的思想严重,试点村示范作用不明显。少数县乡干部头脑发热,热衷于立招牌,不想干真事,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是自己政治上升迁的大好机遇,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实施“达标工程”、“限时工程”和“指标工程”,希望在短期内就搞出“政绩工程”米。一些地方的“十一五”规划规定,20户以上的村都要通油路,都要盖新房子,都要按照新的统一的图纸建设。2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全面、系统且完整。新农村建设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真正建立好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1、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三农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受益,从而激励他们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处理好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防止和及时纠正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倾向,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的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江西省赣州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一些农民一听说要投入资金,又认为政府在搞政绩工程,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当地政府本着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原则,不急躁冒进,不搞强迫命令,先从解决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困难入手,派出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组下到乡村免费为村庄和农户搞规划,然后选定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农民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他们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等待观望再到积极参与,最后水到渠成。由此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基本着力点,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农民,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机制。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20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于一体的渗透各方面的综合建设。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然而近年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地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为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创设有效载体,彻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
3、建立以深化改革为中心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推进一场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也是从农村当前情形出发而可以迅速推行的改革。取消农业税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使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如何遏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怎样从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等。这些问题都与农民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必然要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财政也增加了对农村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式却存在严重问题。从近几年来的情况不难看出,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支持三农的资金数量不断增长,但在资金管理、分配、使用过程中却存在着多头管理、“部门寻租”机会增大、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专家建议,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上,应改革现行的不合理的做法,全面推行专家评审、项目指南、标准文本和资金报账、集中采购等一系列制度,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透明运作”的示范作用。还有,要处理好增加投入与创新体制机制的关系,特别是要探索建设项目的民主决策机制、建设资金的筹集和融资机制、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机制等。此外,还要逐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加强村级民主选举,实现乡村干部队伍消肿。
第五篇: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依靠群众,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试点村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市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上级投入资金有限,县级财政配套能力较弱,各地资金投入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少数试点村“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资金筹措难,因资金不到位,大多数村因为搞新农村建设而负债,有的村负债达20多万元,成为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的新问题。
(二)旧房拆迁难。由于“祖业不可废、存下一片瓦、留与子孙用”,以及宅基地是祖业等传统思想作怪,加上补偿费不多,即使是旧房、烂房,有些村民也不愿拆除,还有一些破旧房房主在外打工,难以联系到人,拆迁也很难进行。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虽然各地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但许多试点村的特色产业,普遍存在着“优”而无“势”、“特”而不“强”现象,缺乏规模效应,加上一些试点村存在重“三清三改”轻“生产发展”现象,导致产业培植难,农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科技含量不高,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四)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农村建设使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农民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一些地方群众集体主义思想缺乏,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科学文化还停留在原来的较低水平上。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行为,以及占用耕地建房、建坟墓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五)后续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由于资金短缺,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后续管理空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卫生保洁难。一些村刚修好的整洁巷道、广场由于缺少专人负责,一年半载后,人畜粪、杂草、垃圾又到处都是。二是公共设施维护管理难。器械自然磨损、灯具使用到期后,因为维修资金难筹,这些公共设备一旦失修便无法使用。三是规划坚持难。少数试点村没有按“五先五后”的程序建设,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有的地方新农村建设过后,一些村民仗着家(宗)族势力,批地建房不按规划实施,甚至未批先建、随心所欲,新农村规划意图难以落实。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各地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大胆探索,正确解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问题。一要着力处理好生产发展和村庄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优先;二要着力处理好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关系,坚持从群众最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从改善最基础的条件做起;三要着力处理好干部引导和群众参与的关系,大力提高农民积极性;四要着力处理好国家投入和农民投入的关系,农民参与是主体;五要着力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增强群众民主管理意识;六要着力处理好新农村建设短期见效和长效机制的关系。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起长效投入机制,设立新农村建设基金,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探索建立新的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避免因搞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负担、让村民背上新的债务。
(三)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专门的乡村规划审批办法,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总体规划,要经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以法律文本形式确定下来。村庄规划一旦经过批准,就要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要引导干部群众围绕规划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用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村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大力扶持、培育特色产业。一是要找准产业定位,培育和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要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向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紧紧依托“红、古、绿”优势,开发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促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一批旅游文化村、民族生态村,培育富民强村的新亮点。二要依靠龙头带动,扩大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各县(市、区)要大力扶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出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政策,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设立担保机构,推动农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三要发展产业集群,进一步抓好试点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的研究制定,让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掌握大量土地,带动产业规模扩张,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切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大力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为主的品牌产业链;要加速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创造良好条件。
(五)加强文化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地要在调动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试点村长效机制建设,如引导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合理流动,进一步强化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让新文化、新观念规范农民行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