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方案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方案〉的通知》(桂发[2006]9号)要求,结合钦州市实际,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把浦北县北通镇清湖村、钦南区犀牛脚镇三娘湾村作为钦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把灵山县丰塘镇平岭村、佛子镇谭家营村和清湖村委高岭村,浦北县小江镇平马村,钦南区犀牛脚镇大环村、那丽镇土地田村,钦北区贵台镇洞利八寨沟民族新村、小董镇南蛇洞新村等8个村作为市级重点联系村。为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围绕建设富裕钦州、文化钦州、生态钦州、平安钦州为主题,以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为保障,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实现钦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二、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钦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个总体要求,全面协调推进2个试点村和8个重点联系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把试点村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确定推进钦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123456”,即围绕“一个主题”、抓住“两个试点”、抓好“三化”、强化“四基”、突出“五建”、实现“六新”。所谓“一个主题”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这个主题。“两个试点”,即是抓住浦北县北通镇清湖村和钦南区犀牛脚镇三娘湾村这两个试点村,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带动,推动钦州市新农村建设。“三化”,就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大力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壮大县镇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推进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四基”,即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基础产业发展,培育特色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以旅促农,助农增收;抓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抓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通过发展经济和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解决农民群众因病返贫以及“五保户”、特殊困难群体和灾民的生产生活等问题。“五建”,就是抓好路、水、电、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学校、幼儿园和农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广播电视电讯设施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设施建设,抓好村屯卫生站(所)等卫生设施建设,抓好房屋和村容村貌等人居环境建设。“六新”,就是培育新经济、新生活、新风尚、新村貌、新机制和新农民。
三、工作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不能等同于单纯搞新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工作要着重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农村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由政府投入;直接面向村庄的公益类或准公益类建设项目实行政府直接补助、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农户自主参与的非公益类项目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示范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予以实施。市级2个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由市直和驻钦各责任单位负责,8个联系村的投入由所在县(区)政府负责。市直相关部门及各县(区)要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强力推动。要加强教育引导、搞好服务。农民群众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对自身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主动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坚持规划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根据试点村的实际,科学制定具体实施规划,远近结合,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群众的意愿,科学编制试点建设综合规划及专项规划,从产业发展到村庄建设都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每个具体建设项目都要有详细规划,所有工作要按照规划开展。根据发展的可能制定阶段性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防止急于求成和盲目攀比,严禁搞形式主义,防止用城市标准和方式建设农村,不搞大拆大建。
第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试点村的具体情况制定政策和措施,适度超前规划,量力而行建设,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探索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着重在现有基础上按照建设要求开展综合整治,一村一策,形成各具
特色的建设格局,不搞一刀切。
第四,坚持基础先行,务求实效的原则。要从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集中力量搞好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整治,促进基础产业发展、基本生活保障改善和农民基本素质提高。
第五,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齐头并进。要找准切入点,从基础条件较好、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的地方入手,从比较容易见成效的事情入手,从资金筹措比较容易到位的项目入手,集中力量,尽快取得成效,让群众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取信于民。
第六,坚持综合改革,完善机制的原则。要坚持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扩大改革成果。加快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努力完善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七,坚持节约能源,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设施建设的科技水平,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生产的建设效率,注重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主要任务
试点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一)生产发展。每个试点村形成1至2个优势特色产业,社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以上,经济增长率高于其所在县(区)平均水平3个以上百分点。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直接带动60以上农户,收购、加工60以上的优势特色产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95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45以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旅游经营户收入的增加。通过发展试点村的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二)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0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于其所在县(区)平均水平3个以上百分点;农村“五保户”供养率100,特困户、灾民救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率100,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基本实现人人亨有初级卫生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0以上。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道路。镇至村、村至5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四级水泥(油)路;50户以上的自然村之间实现道路硬化。
2、农田水利。完成小型农村水利体制改革;完成0.3个流量以上渠道的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农田旱涝保收水平70以上;解决农村人饮安全问题。
3、生态环境。自然村内道路两旁绿化建有排水沟,溪渠清洁。人畜分离,畜禽圈养或栓养;环境绿化、美化,初步达到生态家园标准。
4、生活能源。大力推广电力、燃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村村户户通电。
5、教育设施。学校无危房,学生校舍人均达到4.8平方米以上。农民培训设施配套,为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培养新型农民服务。
6、医疗卫生设施。建有村卫生所和计生服务室,每千人拥有村医和妇幼保健员各1人,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7、文体设施。建有1间50平方米以上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和1个宣传栏,建有文体活动场所。
8、广播电视通讯设施。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电话进村入户。
9、村容整治。完成村建设整治规划,地方特色鲜明。人均住宅面积合理,无茅草房,住宅外墙整洁、粉刷。建有垃圾集中堆放点、简易生活污水氧化塘,无“脏、乱、差”现象。提倡农民在规划指导下建新房,引导农民改变建新房留旧房的习惯。
10、乡村旅游。要在摸清试点村乡村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推动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发展。要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在政策、资金、招商引资等方面扶持开发,要引导乡村旅游提升档次。
(四)乡风文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村劳动力普遍开展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以上,走出去的劳动力掌握1门以上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80以上掌握1门以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有序,村规民约完善,邻里和睦,团结互助,民风淳朴,崇尚科学。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无重大矛盾纠纷,无群体性事件、无集体上访,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无“黄、赌、毒”现象,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自立、自强、勤勉、自助、协同的精神和意识。争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合格村。
(五)管理民主。村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组织健全,威信高,并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乡村治理机制基本完善;村务政务公开制度健全;民主选举依法、民主决策规范、民主监督有效。充分发挥农民自治组织能力,让广大村民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建立健全村党组织、村民民主管理机构和村规民约,实行民主管理。
试点阶段工作完成后,试点所在县(区)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逐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质量,不断将新农村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同步推进。
五、工作步骤
结合钦州市实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初定2年(2006年3月-2008年3月),分6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2006年3-4月)。对试点村以及重点联系村进行调查摸底。调查摸底工作要全面、深入,既要有整村的基本情况,又要有各家各户的分类情况;既要调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又要调查了解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既要调查了解农民的积极性,又要调查农民的承受力。通过调查摸底,为下一阶段试点建设的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宣传动员(2006年4-5月)。试点村所在的县(区)政府负责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实施方案,镇政府对实施方案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让农民群众明白自己承担的任务,树立自信、自助、自立、自强、自建的观念,激发建设新农村的内在动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第三阶段:编制规划和申报(2006年4-7月)。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试点村所在县(区)政府组织编制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并报市政府审核,各级各部门结合部门职能,为试点村出谋划策。已编制规划的村,要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衔接,不够完善的要修订;未编制规划的,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
第四阶段:组织实施(2006年4月-2007年12月)。建设项目分级负责,在2006年7月前,试点村所在县(区)主管部门根据试点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工作进度,指导做好规划设计,核准建设内容、工程量和单位造价,报市主管部门。经市主管部门核实后统一安排补助资金,组织实施。各级领导机构要加强监管职能,开展工作督查,确保工程质量和如期完成。
第五阶段:考核验收(2008年1-2月)。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机构要尽快制定相关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和促进工作落实的各项制度。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必须按照项目审批权限分别验收,其他各项工作也要按照目标考核体系的要求分别考核,确保各项工作的质量。
第六阶段:总结提高(2008年2-3月)。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步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经村民充分讨论,提出巩固试点成果和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六、保障措施
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试点工作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协调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形成各方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为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市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决策新农村建设行动的重大事宜,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各部门协作,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农村建设示范行动具体协调、指导、监督和考核,制定阶段性目标、落实政策措施。开展试点工作的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新农村建设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建设项目扎实有效推进。建立项目公示制度,设立监督电话,确保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实施公开、公正、公平。对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及时解决。试点在自治区的监督、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市级负责试点工作的总体组织和协调,试点村所在县(区)负责制定、申报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各级各部门要一律免除各种收费,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相互配合,共同推进试点工作。
(三)整合各类资源,支持试点建设。多渠道筹集扶持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市、县(区)两级财政年度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三是整合相关的政府性专项资金,集中投入。四是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支付资金协调整合的力度,提高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五是对适合市场化运作的项目,通过市场筹措建设资金。此外,提倡结对帮建,发动各类挂点单位帮扶当地村开展新农村建设。
(四)搞好骨干培训,加强工作指导。加强对镇、村干部等骨干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知识、建设标准和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市、县(区)、镇三级包村干部要承担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工作。
(五)健全基层组织,坚持民主管理。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决策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结合起来,把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与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引导农民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思想,自主建设新家园、自觉管理好社区事务。
(六)转变工作作风,提供优质服务。各级各部门要深入第一线,为群众排忧解难。要特事特办、特事快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尤其是交通部门要指导镇搞好乡村公路规划,并督促有关设计部门完成指定的勘察设计任务;水利部门要帮助和指导县(区)、镇、村搞好各类水利设施的规划设计工作;建设规划部门要督促各级各类规划设计单位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其他负有新农村建设具体任务的部门,应帮助和指导试点村搞好建设规划和相应的设计工作,所需规划设计费用以县区投入为主,如县(区)确有困难,市财政适当给予扶持,市、县(区)两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在挂点单位主要抓好新农村建设。
(七)建立激励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建立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和促进工作落实的各项制度,特别要严格的责任制和奖优罚劣机制。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干部积极、群众主动的地方要优先安排项目建设,给予适当物资奖励。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件精神,扎实稳妥地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通羊镇李渡村、柏树下村,大路乡洞口罗村、九宫山镇畈中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逐步建成繁荣、富裕、和谐、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先行。试点村首先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村庄规划要结合当地实际,以村庄整治为主,体现地方特色。规划要得到村民认可,同时要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力,禁止农民乱建、滥建。
2、坚持以人为本。要从试点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出发,集中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制定规划和确定建设项目时,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扎扎实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3、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农村落后首先是经济落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脱离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农村其它各项建设就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试点村的不同特点,培育和壮大一到两个支柱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坚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在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5、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农村党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建设标准
试点村建设的具体标准是:“五通十有三无”。
五通:一是通路(村组公路要全部通水泥路或沥青路);二是通电(村民全部用上网电);三是通水(用自来水的农户达到80以上);四是通电视(农户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五是通电话(安装电话的农户达到80以上)。
十有:一有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有标准化的卫生室(农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90以上);三有文化活动场所;四有舒适的住房(人均面积25m2);五有完善配套的庭院(推广使用沼气能源,“一池三改”配套完善,院内硬化、绿化);六有稳定的收入(户平收入不低于1万元);七有科技致富明白人;八有战斗力强的村两委班子(村支部达到“五好”标准);九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十有民主管理制度。
三无:一无适龄儿童辍学;二无计划外生育;三无刑事案件。
四、资金筹措
坚持群众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办法,解决试点村建设的投入问题。县里决定每个试点村安排资金26万元,其中:扶贫办8万元,发展和改革局8万元,省补助10万元。
五、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叶平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祝文广、方立清任副组长,组织部、宣传部、农办、农业局、林业局、扶贫办、发展和改革局、交通局、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水利局、建设局、广电局、文体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能源办、文明办、科技局、劳动保障局等为成员单位。
2、组建专班。组建四个新农村建设工作专班,每个试点村派驻一个,每个专班由2名县级领导负责,具体安排如下:
(1)畈中村
领导:刘新池郭贵庭
牵头单位:财政局
参与单位:交通局卫生局农办林业局
(2)李渡村
领导:曾国平方立清
牵头单位:发展和改革局
参与单位:民政局农业局移动公司文明办
(3)柏树下村
领导:宋旭余方立清
牵头单位:建设局
参与单位:文体局教育局能源办劳动保障局
(4)洞口罗村
领导:何军祝文广
牵头单位:扶贫办
参与单位:水利局广电局电信公司科技局
3、明确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履行职责,搞好配合协作。
(1)组织部:负责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农村基层组织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有能力办事、有积极性办事、有章法办事的格局。
(2)宣传部:负责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农办:负责政策指导和协调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建设典型材料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精心打造核心村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8年6月20日)
去年以来,**市委、市人民政府把**定为市级整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我县以此为契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目标,抓好责任落实,以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
设为总抓手,以创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切入点,力图做到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新载体,找准抓手,党建工作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了把村屯、农户和农民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产生互相辐射、互相带动、互相影响的效应,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我县提出了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县实施以“打造核心村屯、建设中心农户、培育骨干农民”为抓手的先锋工程,计划实现“十百千万”创建目标,即到2009年底,重点打造10个核心村、100个核心屯、建设1000户中心农户、培育10000名骨干农民。
为了实现“十百千万”创建目标,我县首批选择**红军村、中平村作为重点打造的核心村,选择平马游昌村内榄屯、中平村下东屯等14个屯作为重点打造的核心村屯,按“基础全、班子强、队伍优、村务清、民风好”标准来进行打造。同时,在全县95个贫困村中选择平马镇的新乐村、祥周镇的模范村等10个村屯开展“贫困村先锋行活动”,围绕开展“开展基本活动、增强基本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基础产业”等四项基本活动,做到“强班子、补位子、定法子、指路子、换脑子、富村子”六子并行,实现了先锋工程创建活动向全县贫困村的覆盖和延伸。
在骨干农民培训上,利用县、乡镇、村、基地、中心农户五级培训网络进行培训。目前,全县共举办培训班805期,参训党员、农民达32150人(次),其中核心村屯的村、组干,中心农户,骨干农民的培训率都达到100%。通过培训,中心农户、骨干农民成为核心村屯建设理事会的中坚力量,成为各村各屯新农村建设的领军人物。中心农户发挥了“一户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示范带动作用。骨干农民成为靠近党组织的积极分子,成为开拓致富和双带能力突出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各项建设的“排头兵”,“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对周边群众产生良好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先锋工程构建了新的“三级联创”模式,联创范围由县、乡、村向农户、农民延伸,成为“五级联动”,从而扩大了联创范围、深入了联创内涵,使基层党建工作“一竿子插到底,一板子盖到边”,无盲区,无遗漏,穿透各个层面各个群体,从而使农村工作,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目前全县已着手打造核心村屯50个,这些村屯班子凝聚力和号召力强,生产发展,集体经济收入大大高于一般村屯,群众收入增加,民风村貌逐步好转。
二、突出主导,强抓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筋壮骨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在抓强班子、强素质的同时,以“发展基础产业”为第一要务,抓好产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强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和发展后劲。
一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200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县作为全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我县在全县各乡镇共定14个点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其中**红军村2007年4月被列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中平村下东屯2007年8月调整为全市8个重点打造的示范点之一。在试点村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我县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为突破口,将14个核心村屯列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村,加大投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大会战,解决11800亩农田的用水难问题;积极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项目资金,建设“田园化”面积3万多亩;加大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力度,修建沼气池2608座。据统计,至2007年11月止,全县投入1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共投入经费5235万元(其中财政投入550万元;项目投入2350万元;集体经济投入35万元;农民自筹2300多万元)。通过上述投入,这些村屯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是做强“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农村建设基础在产业,难点在产业,发展产业要走工业化反哺农业的路子。我县积极引导全县农村和核心村屯走专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路子,积极扶持南华集团、金荣纸业、福东香米加工厂、增年山茶油、华瑞集团、祥周香蕉组培苗基地等龙头企业,按“山下蔗海,山上竹海”发展思路紧抓25万亩甘蔗不放松,发展30万亩竹子不动摇;在北部山区建立了150万亩山茶油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发展大红花、软枝等优良品种山茶油;以“芒果正宗,源自**”为主题连续举办两届芒果节,大力宣传**优质芒果品牌,改良10万亩芒果品种;大规模发展香葱、甜竹笋、番茄等40多个品种无公害蔬菜生产20.8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28.9万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香米、香芒、香蕉、油茶、蔬菜、板栗、竹子、速生桉、畜禽(鱼)等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在核心村屯和全县农村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从而促进具有**特色的“八香”系列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个维系全县农业发展的基地已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增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直接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壮大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组建农民专业技术经济实体组织,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以协会的形式进行行业联合,创办产销合作实体,成立香米、无公害蔬菜、香鸭、香猪、甘蔗、香油等各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造就了一批专业户、专业村,培育了一批集工农、产供销、种养加工一体的产业化组织。目前,全县有种养、营销协会16家,吸收了农户2123户,农民企业126家,会员6803人,每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多元。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主力军。如那拔镇成立“香鸭”养殖协会、福星村那瓦屯成立“土特产”营销协会,大部分试点屯成立甘蔗生产协会等。
四是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富余劳动力。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定单培训和优质服务,注重培育农村二、三产业,做大做强“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程”,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至2007年9月全县农村人口有19600人外出务工,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全部转移,真正搞活农村、做优农业、富裕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精心规划,加强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整体效益得到发挥
在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上,我们着力在“规划,整治,鼓励,动态”等四个方面做文章,规范建设导向,形成激励机制,凸显整体效益。
一是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在抓好全县14个重点示范村屯规划编制的同时,拨出专款29万元,邀请广西大学等三所高校180名师生到我县开展“服务新农村,规划进百村”活动。规划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村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要素搞好规划设计,做到一村一景。目前全县已完成了108个村117个屯的规划编制工作。这些规划编制由群众讨论通过并经县建设局审核后,由乡镇人民政府按规划审批建设,群众按照规划要求建房,努力营造科学适宜的居住环境。
二是做好村容村貌整治。结合“城乡清洁工程”的开展,我县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把清洁工程延伸到村屯、延伸到农户、延伸到田园,在核心村屯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组织引导群众开展“三整”、“三清”、“五改”工作,提升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水平,村屯管理上了新台阶。如平马镇游昌村内榄屯对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猪圈进行拆除,实行集中统一安置,做到人畜分离。印茶镇巴麻村下巴屯理事会组织群众大会,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成立了由农户组成的卫生工作组,逢周一、四、七轮流出来打扫公共环境卫生,形成了环境卫生户户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三是出台优惠政策。为确保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扎实推进,我县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形式,先后出台了新农村建设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以激活新农村建设激励机制。规定在新农村试点村按规划建房的农户,每户补助5吨水泥、享受免收建房设计费等20多项优惠政策。
四是实行动态管理。在试点的选择上,实行“三个优先”,即“积极性高优先,产业优优先,户数多优先”,把群众的积极参与度摆在首位,在管理上采取流动式的竞争管理方式,对农民积极性高、主动参与性强的村屯,政府在公共设施方面给以适当支持;而对农民积极性不高、主动参与性不强的村屯,采取撤牌换点措施,促其自动整改。自从实行动态管理后,全县有思林镇、作登乡、江城镇、义圩镇等四个乡镇中途易点,收到了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效果。
四、整合力量,多极带动,完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通过县、乡、村、农户、农民“五级联动”,建立和完善建设投入机制,力求汇聚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是落实部门帮扶机制。县委、政府明确了部门包村对象,将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列为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制定了乡镇及县直部门新农村建设工作责任制,对试点村实行一名县领导挂村,一个县直部门包村,一支工作队伍驻村,并细化分解,明确其工作职责、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对照责任制实行一月一检查一通报,一季一点评一交流,一年一考核一总评的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将新农村建设工作与年终评先评优及干部考核管理与提拔任用相挂钩,通过建立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在全县形成了齐抓新农村建设,共促新农村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是明确项目申报农民为主方式。为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项目申报主要根据村民自主自愿原则,由村或村民小组代表签字提出申请,由乡(镇)汇总,报经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审查确定。通过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结合本村实际,明白了新农村建设的建设内容和主体作用,较好的了政府推动与群众主动、政策引导与群众主导的相互促进,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项目实施效果较好。
三是整合力量帮扶。切实整合资金资源,把扶贫、农业、水利、交通、卫生等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建立“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倾斜一点,包村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金融部门信贷支持一点”几个一点的筹资机制,加大对核心村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如整合扶贫项目资金77.7万元投入祥周镇中平村下东屯和那拔镇福星村那瓦屯试点建设,其中下东屯投入40万元完成屯级道路硬化2.5公里,那瓦屯投入37.7万元完成屯内主干道硬化690米(宽3.5米)、巷道硬化1060米(宽1.2米)、排水排污沟建设成259米。此外,积极动员在外知名人士、热心家乡建设者、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和机关单位,踊跃为新农村建设捐献赞助和提供必要支持。
五、狠抓示范带动,扎实推进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2007年8月市委、市人民政府把我县中平村下东屯调整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来,我县在市直牵头单位市人大办和市直14个责任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各项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目标,抓好责任落实,以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总抓手,以创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切入点,力图做到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中平村下东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重点抓好产业提升工作。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我县把谋划产业发展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产业发展开辟增收渠道,提高农民收入,进而促进公共事业农民自筹资金的力度。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实施“耕地田园化”项目,县财政投入150万元完成4条4公里水泥机耕路建设、衬砌渠道及埋设管道6条4公里、新挖浇灌水井23口,改善农民生产条件,保证无公害蔬菜生产用水达到水质要求。②充分发挥无公害蔬菜协会建设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无公害蔬菜协会组织建设,分发挥协会组织对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成员扩大至326户1530人,协会组织充分引导群众按市场需求调节香葱种植,做到统一种子、统一用肥、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整个村年种植香葱1200亩以上,保持日均3万斤的香葱销往深圳、珠海、北京等大中城市,仅此一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③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建设200亩香葱示范基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推广“四季香葱”、“四季米葱”等优良品种、开展香葱产品无公害认证工作。④按“村庄果园化”目标实施下东屯果化绿化及沼气入户工程,种植石榴500株,杨桃300株,大红花10000株,沼气池入户率达100%。通过发展产业,全屯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据统计,2006年该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600元,2007年预计达到4000元,空调、电视、电冰箱、电脑等高档电器进入农家,基本消除贫困户,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二是按社区化建设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中平村下东屯新农建设过程中,我县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入手,以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满足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在推进中平村下东屯新农建设过程中,我县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入手,以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满足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我县充分发动群众,整合部门力量,采取县、乡、村、农户、农民“五级联动”,建立和完善建设投入机制,至11月底全县共投入资金1205万元,其中市人大办支持25万元,县财政投入280万元,各部门支持220万元、群众自筹680万元。完成了村部装修、文化娱乐综合楼、协会扩建、卫生室建设、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村部周围9间商铺建设、小学“通透式”围墙改造、公厕建设、排水排污沟、观景台、林间小道、4.5公里的村级道路建设、2.5公里的环屯道路硬化及屯内路网建设等工作。屯内已向“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路网相联”的社区化生活小区迈进。
五是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村容村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外在体现。随着收入的增加,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该屯村民理事会积极引导群众新建楼房及进行民居民宅立面装修,动员群众购买瓷砖、备沙备水泥完成楼房立面装修21栋,新建楼房21栋,瓦房10户。组织群众配合做好广播、有线电视、通讯线路改造,屯内电网改造及水井线路规范布置,旧房、厨房、猪栏、围墙的拆除回建等工作,理陈年垃圾、建筑垃圾500多吨,完成屯内竹林清理1000平方米。同时村务理事会还组织群众讨论决定,实行上门收垃圾有偿服务。村民理事会定期组织群众对本屯周围环境卫生进行治理,制定了《村规民约》,规范约束村民的行为;参加创建文明村、平安村、卫生村、“五好”文明家庭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活动,全屯居民邻里互助,尊老爱幼,村民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六是创新载体抓民主管理。加强民主管理,是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的重大举措。成立中平村无公害蔬菜协会党支部、创业者协会支部、营销协会支部,在下东屯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中设置党小组。党支部、党小组成员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屯里设有“中心农户”5户、“骨干农民”8户,“中心农户”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员、农家课堂教员、民事调解员、政策宣传员、市场信息员、公益活动协调员的“六员一体”作用。“骨干农民”精通或擅长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在生产经营上有一套本领,有一个稳定的致富产业或项目,文明守法,它们充分发挥互助精神,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村里、屯里设有村民议事、办事、监事等村民民主管理机构和民主决策制度。设有村务公开栏,村务管理民主公开,各项工作运转有序。
通过示范点的建设,有效带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深入开展,目前我县各试点村屯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扎实推进,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各试点建设出现你追我赶,亮点纷呈的喜人场面。
五、工作体会和下步打算
(一)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是新农村建设的理想模式和良好平台。通过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结合,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核心带头作用,使新农村建设高效有序、科学合理地开展,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和保证。
(二)整合力量,整体联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平衡发展的有力措施。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大,仅有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还不够,必须发挥职能部门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作用。通过五级联动,集中资源和各方力量加强投入,形成整体效应,确保最佳实效,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进程和目的。
(三)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形成长效机制的主要关键。新农村建设农民为主体。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基础,失去了“土壤”。因此,千方百计统一农村群众的思想素质,不余遗力、坚持不懈地增强他们的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工作内容。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及试点村屯党员群众的积极努力下,我县新农村试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仍有差距,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新农村建设量大面广,上级扶持建设资金相对较少,农民自筹资金不足,投入有限;部分群众文化素质较低,封建思想还存在,观念较落后;产业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循序渐进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有总体安排,又要有近期考虑,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精神,在巩固提高今年正在建设的14个试点的基础上,计划重点打造林逢镇平洪村江洞屯、**红军村,同时每个乡镇增加一个点以上作为重点打造村屯,力争2008年底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达到30个。核心村屯的选择重点倾向于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屯,在管理上继续采取流动式的竞争管理方式。
二是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
三是始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一村一品”,明晰主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渠道。
四是继续加大培训力度,重点是基层党员,村干部致富本领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党员、村干部乃至村民委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五是加大协调金融部门对新农村试点建设的贷款支持力度,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撑。
第四篇: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计划
按照市委的要求,今年河池市科技局继续选派干部下枫木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为了更明确今年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工作要求:理顺枫木村建设试点的各项工作,突出重点,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总结经验,注重宣传,体现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的作用。
二、主要工作任务
1、深入枫木村开展调研。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形成工作计划。(4月5日以前完成)
2、积极推进新村建设。年内要完成新村第一、二期工程,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发挥共对周边村屯的带动辐射作用。重点是要加强与责任单位、帮扶单位、新村项目工程承包人的沟通联系,采取措施,强力推进新村建设,认真把关新村住户立面装饰工程,督促实施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及沼气室建设等配套工程。
3、抓好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完成科技信息服务站的软硬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把科技信息服务站加到第三层,配备电视机、vcd、电脑、课桌椅等,实现“三电合一”(电视机、电脑、电话),把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成为枫木村培训农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农村种养科技知识,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服务平台。
4、组织举办科技培训班。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服务站的作用,组织举办3期以上农民培训班。一期党员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班,两期种养适用技术培训班,要围绕枫木村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桑蚕产业、畜禽水产等产业的发展举办培训班,不断提高老百姓的致富能力,使群众真正获得科技实惠。(12月底以前)
5、组织申报并实施《枫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科技示范》项目,要按要求,向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申报项目材料,项目立项申批后,要认真组织实施,推动枫木村资源产业的形成和科学发展。(4月30日以前完成项目申报材料)
6、策划包装枫木村部和科技信息服务站。室内各项规章制度要充实内容、重新策划、设计、上墙;制作枫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图片展板;科技信息服务站挂醒目的牌匾。
7、策划建造宣传窗。策划建造一个长10米,高2.5米的宣传窗,主要用于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以及枫木村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8、配合河池镇党委、枫木村委抓两委换届选举及其他工作。
9、做好总结汇报和宣传。认真做好枫木村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总结汇报工作,特别是总结好“1+1+1“结对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争取河池日报社和河池电视台有几篇报道。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局领导班子由韦乃伟副局长分管,具体由苏为民同志抓落实,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每月下村20天以上。
2、进一步争取枫木村新农村建设试点责任单位、帮扶单位的支持。
3、加强与自治区科技厅的沟通联系,着力推动“1+1+1“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开展。
苏为民 河池市科学技术局二〇〇八年四月二日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大力发展**村的生产力,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促进**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工作思路:
突出一个主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实现两大突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发展主导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三个转型:农村向城镇转型、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
实施“四化”“五通”工程:绿化、美化、亮化、硬化;通水、通电、通气、通路、通网络。
达到“六新”目标:新设施、新环境、新房舍、新保障、新风尚、新水平
三、工作目标:
到****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万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道路达到国家规定的通达、硬化水平,实现村级道路水泥化、社级道路泥结化;有完善的多功能水利设施,保证旱能灌,涝能排,人行便道到田间;基本实现信息化,有线电视网络、程控电话实现全覆盖,移动电话覆盖率达到**%;天然气、电力、自来水等多种形式的生活能源基本供给;家家户户有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主要家电、有专用卫生厕所,**%以上的农户有自己的摩托车等运输工具,**%的农户有自己的客车、机动车辆等农用运输车辆。农村整体面貌显著改观,农民住房全部实现砖混结构。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全面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工作措施:
一、夯实基层组织,奠定农村发展的组织保证
(一)抓村社两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社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社干部;改进管理办法,推行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工作绩效与干部待遇挂钩,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终兑现奖惩。
(二)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一是建立干部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对村四职干部、党小组长、社长、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培训一次,培训时间不小于*个学时。二是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党校、农函大的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三是建立党员干部自学制度、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扎实开展“评学”、“述学”和“考学”活动,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村社干部的重要依据,使农村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四是教育党员干部争做致富能力强、帮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干部,提升自身文明素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三)加强一般党员教育。在党员教育中一是在党员中广泛开展“三新五带头”(树立新思想、塑造新形象、作出新贡献,带头学理论、讲公德、守法规、用科技、活经济)活动,积极引导党员充分发挥“三管”模范作用,即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二是在党员中开展争做“六种人”竞赛实践活动,即:争做群众的“自家人”、“贴心人”、“知情人”、“代言人”、“保护人”、“引路人”,活动中评选六类“十佳”,评选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年年评选,年年表彰,不搞“终身制”。三是实行党员责任区负责制,给每个党员划定一个责任区,明确党员在责任区的职责。四是建立党员帮抚制度。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村经济壮大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才具有现实条件。农业生产发展: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路建设投入,到****年村级道路全部硬化,社级道路全部泥结化,加强对村社公路的管护及绿化,实行“四定”养护(定人、定路段、定奖惩、定质量标准),确保道路无积水、坑洼,时时通畅无阻;维修整治好人行道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整治,修复*社、*社垮塌水沟***米,整治山坪塘*口,确保旱能灌、涝能排、人行便道到田间,不断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市场需求,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以生态型无公害农产品为特色,做大做强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等主导产业。优化品种品质,蔬菜种植向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和名特优新高档蔬菜方向发展,优质水果种植向建设高标准的优质水果精品园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集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形成山上果园、田间菜园、农家乐园的“三园经济带”,推进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引导、科技带动等措施,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力争每年新发展种养殖业大户**户;三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实行定单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农产品资源,在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上做文章,推行蔬菜深加工,延伸蔬菜产业链。大力引进就业量大、市场需求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五是加大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和普及推广,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引导农民围绕“二扩大、三提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二扩大”,即:扩大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两大主导产业规模。“三提高”,即:提高主导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示范基地带动效果,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到位。二是加强对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促进农民家庭二三产业发展,使农村群众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从而大大促进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三是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达到规模经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四是建立和完善村社会保障体系,对贫困家庭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逐步实现没有失学儿童。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解决农民有钱看病、吃药,彻底消除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现象。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促进乡风文明,必须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利用板报、宣传队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使《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家喻户晓,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主阵地。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三是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立足于育民、富民、智民、塑民,开展“十星文明户”、“新风示范户”、“五好家庭户”、“诚信经营户”等评比活动,引导农民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爱岗敬业。四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依法管理宗教活动;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降低社会犯罪率。开展“六无”村创建活动,即:无领导干部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无虐待妇女、儿童、老人和歧视残疾人现象;无黄、赌、毒、黑、拐、邪、假等“七害”事件,无重大刑事、治安、经济案件和重大责任事故;无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事件;无群体性或恶性上访事件。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制教育、文明生活“四进农家”的活动,把健康文化建设融入到每家每户中,让农民真正受到文化的熏陶。七是加强科普工作,大力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形成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九是弘扬农村文明传统,倡导邻里团结、妯娌和睦、孝敬父母、不打架不骂人,让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的私心,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风尚。
五、搞好村建设规划和管理,促进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外在表现。促进村容整洁,就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一是从**村实际出发,在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的基础上,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科学制定**村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美观实用,节约土地;二是加快农民新村建设步伐,以辐射带动农业的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功能,发展服务业,增强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三是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开展“美在农家,富在庭院”活动,做到“四化”,即:美化(房屋建设规范化,格调、色彩统一)、硬化(村社公路全部硬化)、绿化(村内有公共绿地,公路两旁栽植人行树)、亮化(有路灯)。村成立环卫队,定期打扫卫生,清运垃圾,使农村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让“乡下人”成为“城里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道路、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改厕等设施的投入,完善电力、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五通”(通电、通气、通水、通路,通网络)。
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促进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二是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对重大事项要做到事前公开,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决策;三是坚持和完善党小组长、社长按期选举制度,把公道能干、群众拥护的人选到领导岗位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四是实行由村民或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加强群众监督;五是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要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做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六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