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第四届文明城市推荐评选办法
江西省第四届文明城市推荐评选办法
一、推荐范围
1、获得第一届、第二届全省文明城市(城区、县城)或曾经获得过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符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操作手册》规定条件的设区市、县(市、区),均可申报参评全省第四届文明城市(城区、县城)。
2、凡是在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成绩显著,参加全省文明城市(城区、县城)测评但没有入选的城市(城区、县城),符合条件的,可参评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城区、县城)。
二、推荐条件
1、申报全省文明城市(城区、县城),须具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操作手册》规定的申报条件。
2、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推荐和申报全省文明城市(城区、县城):
(1)申报前12个月内曾发生有全省影响的重大安全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
(2)设区市、县(市、区)委、政府主要领导(党政一把手)严重违纪、违法犯罪,被“双规”或被追究刑事责任,尚未结案或从结案之日起到今年6月30日不足一年的。
(3)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出现严重问题的设区市、县(市、城区)。
三、评选程序
1、自愿申报,测评推荐。符合申报全省第四届文明城市或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条件的城市(城区、县城),必须以当地党委、政府名义向上一级文明委提出参评申请,县级申报城市须提交上一级纪检、综治委、计生委、610办公室的征求意见函。省文明办将组织专业测评人员,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操作手册》(可登录江西文明网下载),对县级申报城市进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测评分数合格的城市可作为全省文明县城(城区)的推荐对象,参加全省文明城市的测评。符合申报全省文明城市或创建工作先进城市条件的设区市,可直接参加全省文明城市的测评。各设区市文明委于6月30日前,统一将申报推荐城市的申请参评报告、事迹材料(3000字以内,一式3份)、申报表(一式3份)及相关意见函报送省文明办协调处。
2、审核资格,严格考评。省文明办对推荐申报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确认,在征求省有关部门的意见后,组织专业测
评人员,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操作手册》对参评城市(城区、县城)进行实地考核测评。
3、媒体公示,审批表彰。考核测评结束后,确定文明城市(城区、县城)建议名单,通过省主要新闻媒体和网站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公示结束后经省文明委审议,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予以表彰。参加全省文明城市(城区、县城)测评但没有入选的城市(城区、县城),符合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城区、县城)条件的,作为第四届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城区、县城),经省文明委审议,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予以表彰。
第二篇: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加快全省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按照《江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以下简称《评选办法》)。
第二条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是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有代表性学术专著或文化艺术科学研究成果的贡献突出的专家的命名。入选的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命名为“江西省文化艺术XX学科带头人”。
第三条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是指:艺术学、博物馆学、考古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群众文化学和图书情报与文献学等在内的文化艺术学科方面的学科带头人。
第四条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评选工作每两年开展一次,每次选拔一批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每次为一届,届满进入下一个评选程序重新进行评选。
第五条 凡江西省内文化艺术类及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符合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评选条件的人员,在规定期间内均可申报参加评选。
第六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着眼于加快江西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文化艺术学科专家和在全省起示范作用的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为我省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二章 参评条件
第七条 思想政治素质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文化艺术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第八条 有突出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应具备解决本学科重大疑难问题的攻关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拥有一至二个稳定的文化艺术科学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在本学科本地区具有领先水平;能够指导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工作和带动本学科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在本学科学术界有较高威望。
第九条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三年以上中级职称;近五年来,主持(或承担)过省级以上已结项的省级社会科学(含艺术规划)课题项目工作,或作品获省级一等奖1个或二等奖2个以上(获奖证书须署本人姓名);年龄在60岁(不含)以下,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能够承担较繁重的学术研究任务。
第十条近五年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本人是第一作者的文化艺术科学研究成果(包括论文、调查报告等)三项以上,或在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来源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人是主要作者的文化艺术科学研究成果一项以上,或在省级以上正式出版社(不含港澳台)出版、本人是主要作者的学术著作(包括专著、科普读物、教科书、工具书、学术译著、古籍整理和注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一部以上。第十一条近五年来,本人是第一作者:获省级社会科学(含艺术规划)科研成果二等奖(含)以上,或国家级社科科研三等奖以上;或在文化艺术科学推广中取得了显著效益,其方法和理论有创新点,居省级以上领先水平,被省委、省政府采用的成果二项以上。
第三章 组织
第十二条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工作设评选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评选委员会”)。评选委员会受江西省文化厅委托,领导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评选工作。评选委员会的职责是:制订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评选计划,确定评选指导思想、评选标准、评选时间和评选办法,审定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评选的有关规定和评选工作的有关文件;审定评选结果;聘任评审组成员。
第十三条 评选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评选办”)。评选办设在江西省文化厅人事教育处。评选办的职责是:发布开展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评选工作的通知;制订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评选的有关规定和评选工作的有关文件;承担评选的组织实施和日常工作,对评选委员会负责。
第十四条 评审组由评选委员会聘任有一定权威性、代表性的专家和有关人员组成,负责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工作。
第四章 申报
第十五条 符合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评选条件的人员,须在规定期限内向本部门、本单位提出申报评选的申请,本部门、本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评选条件初审,符合条件后,填写《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评审表》,连同在规定时间内发表、出版的论文、著作、译著及有关证件(毕业证、职称证、获奖证书、课题结项证书等)复印件一式三份,一并上报评选办。
第十六条 评选办负责受理省直各单位、设区市文化局、高等院校及其它有关单位汇总的申报材料,不受理个人申报;省直各单位、设区市文化局、高等院校及其它有关单位负责受理本单位个人的申报。
第五章 评 审
第十七条 对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的评选、评审,应充分体现科学、民主、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做到择优入选。
第十八条 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评选委员会成员和评审组成员凡涉及到本人及其亲属申报的,在评议时应予回避。
第十九条 参与评审工作的人员应坚持公正、公平、保密的原则,不得徇私舞弊,不得对外透露讨论、表决情况。
第二十条 评选结果,由评选委员会在江西省文化厅网站公示。自公示之日起15天内,对公示的结果有异议的,可向评选办投诉,并由评选委员会裁决;无异议,即确定为最终结果。
第六章 奖 励
第二十一条 对入选的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由江西省文化厅颁发证书。第二十二条 对入选的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的人员,将根据江西省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计划安排参加培训或给予一定的培养经费。
第二十三条 对入选的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的人员,在任期内进步明显、贡献重大的,可优先申报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
第七章 考核与管理
第二十四条 评选办负责对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的考评和管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 对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每年考评一次,考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连续两年不称职者,取消学科带头人资格,符合条件者可连选连任。
第二十六条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每年须向评选委员会提交工作总结和本学科发展规划;聘任期满,提交述职报告。
第二十七条 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在聘期内要紧密结合江西文化实际,参与制定本学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参与本学科重大事项的论证、咨询和决策;搜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重大信息,及时向评选办报告并提出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解决本学科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本学科开展学术活动;承担本学科的人才培养任务,确定1-2名优秀青年学科培养对象;承担完成由本人申报或评选委员会指定的艺术规划课题1-2项;在学术期刊发表艺术科学成果(本人是第一作者)2项以上。
第二十八条 对政治上犯有严重错误;谎报或剽窃他人成果;工作平庸等问题的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可随时取消其学科带头人资格。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参加评选的人员和单位如有重复申报,学术成果如有弄虚作假或剽窃行为,一经发现,评选委员会将撤销其资格、追回证书,并根据实际情况建议有关单位给予批评或处分。
第三十条 参与评选工作的人员如违反工作纪律,由评选委员会根据情节予以批评或撤销参加评选工作的资格,并建议有关单位给予批评或处分。
第三十一条 本《评选办法》解释权属评选委员会。
第三篇:江西省园林城市(县城)评选办法和标准
江西省园林城市(县城)评选办法和标准
文号:赣府厅字〔2009〕43号
发文日期: 2009年03月20日
江西省园林城市评选办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规范我省园林城市评选工作,制定本办法。
一、申报范围
江西省园林城市实行申报制,本省符合申报条件的设市城市均可申报。
二、申报条件
(一)已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由城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
(二)已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
(三)已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
(四)近3年内未发生重大破坏绿化成果和严重环境污染事件。
三、申报时间
江西省园林城市的评审每两年组织一次,申报时间为组织评审当年的3月底前。
四、申报程序
(一)由申报城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抄报省建设厅,县级市同时抄报所在设区市人民政府;
(二)县级市由所在设区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对申报城市进行资格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向省建设厅提出报告和初审意见;
(三)省建设厅接省政府转来申请报告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申报城市进行评审。
五、申报材料
(一)城市人民政府向省政府提交的申请报告;
(二)城市人民政府创建园林城市工作汇报;
(三)城市概况、基础设施情况以及环境状况等有关情况的说明;
(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批准文件及实施情况;
(五)城市绿线制度建立和实施情况的说明;
(六)对照《江西省园林城市标准》的逐项说明材料;
(七)创建工作影像资料、城市绿化现状图等;
(八)县级市还需提交设区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的报告和初审意见。
六、评审程序
(一)省建设厅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申报城市进行暗访;
(二)专家指标测评;
(三)在指标测评合格的基础上,由省建设厅按《江西省园林城市标准》组织现场检查考核;
(四)经现场考核合格的,在省内主要媒体和网站公示30天;
(五)经公示无异议的城市,由省建设厅报省政府同意后,授予“江西省园林城市”称号。
七、动态管理
对已命名“江西省园林城市”的城市,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复查一次,复查方式以专家测评为主,复查合格的城市,保留“江西省园林城市”称号;复查不合格的城市,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城市,报经省政府同意后撤销“江西省园林城市”称号。
江西省园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
(一)认真执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城市政府领导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保障,政策措施实施有力;
(三)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全省有示范、推动作用;
(四)近3年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资金逐年增加,园林绿化养护经费有保障,并随绿地增加逐年增长;
(五)管理制度配套、齐全,执法严格有效,无非法侵占绿地、破坏绿化成果的严重事件;
(六)园林绿化科研队伍和资金落实,科研成效显著。
二、管理制度
(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修编)完成,并获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实施,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二)制定城市绿线管制制度,已向社会公布并严格实施;
(三)城市各类绿地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
(四)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并符合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要求;
(五)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区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常用的园林植物以乡土物种为主,物种数量不低于300种。
三、景观保护
(一)注重城市原有自然风貌的保护;
(二)突出城市文化、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遗存措施有力,效果明显,文物古迹及其所处环境得到保护;
(三)城市布局合理,建筑和谐,容貌美观;
(四)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措施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建档立卡并挂牌保护,责任落实,措施有力;
(五)户外广告的设置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城市景观协调,并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四、绿化建设
(一)指标管理。
1.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成果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各项园林绿化指标近三年逐年增长;
2.经遥感技术或资料核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绿地率达3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
3.各城区间的绿化指标差距逐年缩小,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相差在5个百分点以内、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差距在2平方米以内;
4.城市老城区(中心区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以上。
(二)道路绿化。
1.城市道路绿化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0%和75%以上,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
2.全市形成林荫路系统,道路绿化具有本地区特点。
(三)居住区绿化。
1.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30%以上,辟有休息活动园地;旧居住区改造,绿地率25%以上;
2.全市居住小区中“园林小区”占50%以上;
3.居住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资金落实,措施得当,绿化种植维护责任落实,设施保持完好。
(四)单位绿化。
1.市内各单位重视庭院绿化美化,全市“园林化单位”占50%以上;
2.城市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
(五)苗圃建设。
1.城市建成区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
2.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达60%以上,出圃苗木规格、质量符合城市绿化工程需要;
3.园林植物引种、育种工作成绩显著,培育和应用一批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有特性、抗性的优良品种。
(六)城市全民义务植树。
1.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施义务植树属地管理和登记卡制度,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尽责率在80%以上;
2.组织开展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群众性绿化活动,成效显著。
(七)立体绿化。
1.积极推广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2.立体绿化按50%折算成绿化面积。
五、园林建设
(一)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公园绿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服务半径达到500米;设区市中心城区不少于6个公园(面积在6公顷以上),县级市城区不少于3个公园(面积在3公顷以上);
(二)公园符合《公园设计规范》的要求,突出植物景观,绿地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植物配置合理,富有特色,规划建设管理具有较高水平;
(三)制定保护规划和实施计划,古典园林、历史名园得到有效保护;
(四)城市广场建设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率达到60%以上,植物配置做到乔灌草相结合,建筑小品、城市雕塑突出和体现城市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
(五)近三年,新建公园不少于3个。
六、生态环境
(一)城市大环境绿化扎实开展,效果明显,形成城、郊一体的优良环境;
(二)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城市周边、城市功能分区交界处建有森林型绿化隔离带,维护管理措施落实,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热岛强度应小于1℃,环境效益良好;
(三)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效果明显。已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并投入运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已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
(四)全年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PI)小于100的天数达到全年天数的85%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三类以上;
(五)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60分贝;
(六)城市在用机动车尾气排放定期检测率达到80%以上;
(七)城市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江、河、湖、溪、山塘和水库等水体沿岸绿化效果较好,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有条件的城市建有湿地公园;
(八)城市新建建筑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并验收合格,新建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率达100%。倡导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有条件的城市鼓励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
(九)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达96%以上。
七、市政设施
(一)建立长效城市管理机制,市容环境卫生良好,符合《江西省城市市容标准》;
(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规范有序,依法行政,执法严格;
(三)按省政府职能分工要求,城市燃气管理职能明确,行业管理到位,燃气普及率达80%以上;
(四)设区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10标台以上,县级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6标台以上;
(五)城市照明管理职能明确,行业管理到位,实施城市照明工程,景观照明科学合理,城市道路照明装置率和亮灯率达98%以上;
(六)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9平方米以上,城市道路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七)用水普及率达90%以上,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9%以上;
(八)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垃圾中转站不少于1座,每万人拥有公厕3座以上,分布均匀。
江西省园林县城评选办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规范我省园林县城评选工作,制定本办法。
一、申报范围
江西省园林县城实行申报制,本省符合申报条件的县城均可申报。
二、申报条件
(一)已编制县城绿地系统规划并由县政府颁布实施;
(二)已建(含在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5%以上;
(三)已建(含在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四)近3年内未发生重大破坏绿化成果和环境污染事件。
三、申报时间
江西省园林县城的评审每两年组织一次,申报时间为组织评审当年的3月底前。
四、申报程序
(一)由申报县城的县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抄报省建设厅和所在设区市人民政府;
(二)由所在设区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对申报县城进行资格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向省建设厅提出初审意见;
(三)省建设厅接省政府转来申请报告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申报县城进行评审。
五、申报材料
(一)县政府向省政府提交的申请报告;
(二)县政府创建园林县城工作汇报;
(三)设区市人民政府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的报告和初审意见;
(四)县城概况、基础设施情况以及环境状况等有关情况的说明;
(五)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批准文件及实施情况;
(六)县城绿线制度建立和实施情况的说明;
(七)对照《江西省园林县城标准》的逐项说明材料;
(八)创建工作影像资料、县城绿化现状图等。
六、评审程序
(一)省建设厅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申报县城进行暗访;
(二)专家指标测评;
(三)在指标测评合格的基础上,由省建设厅按《江西省园林县城标准》组织现场检查考核;
(四)经现场考核合格的,在省内主要媒体和网站公示30天;
(五)经公示无异议的县城,由省建设厅报省政府同意后,授予“江西省园林县城”称号。
七、动态管理
对已命名“江西省园林城市”的县城,按江西省园林县城标准进行复核。复核合格的,更名为“江西省园林县城”;复核不合格的县城,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县城,报经省政府同意后取消江西省园林城市称号。
对已命名“江西省园林县城”的县城,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复查一次,复查合格的县城,保留“江西省园林县城”称号;复查不合格的县城,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县城,报经省政府同意后撤销“江西省园林县城”称号。
江西省园林县城标准
一、组织领导
(一)认真执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县政府领导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保障、政策措施实施有力;
(三)结合县城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全省有示范、推动作用;
(四)近3年县城园林绿化建设资金逐年增加,园林绿化养护经费有保障,并随绿地增加逐年增长;
(五)管理制度配套、齐全,执法严格有效,无非法侵占绿地、破环绿化成果的严重事件。
二、管理制度
(一)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修编)完成,并获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实施,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二)制定县城绿线管制制度,已向社会公布并严格实施;
(三)县城的各类绿地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
(四)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并符合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要求;
(五)编制和实施县城规划区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常用的园林植物以乡土物种为主,物种数量不低于200种。
三、景观保护
(一)注重县城原有自然风貌的保护;
(二)突出县城文化、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遗存措施有力,效果明显,文物古迹及其所处环境得到保护;
(三)县城布局合理,建筑和谐,容貌美观;
(四)县城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措施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建档立卡并挂牌保护,责任落实,措施有力;
(五)户外广告的设置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城市景观协调,并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四、绿化建设
(一)指标管理。
1.县城园林绿化工作成果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各项园林绿化指标近三年逐年增长;
2.经遥感技术或资料核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绿地率达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
3.老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4平方米以上。
(二)道路绿化。
1.建城区道路绿化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0%和75%以上,主要干道的绿地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
2.县城形成林荫路系统,道路绿化具有本地区特点。
(三)居住区绿化。
1.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30%以上,辟有休息活动园地;旧居住区改造,绿地率25%以上;
2.县城居住小区中“园林小区”占50%以上;
3.居住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资金落实,措施得当,绿化种植维护责任落实,设施保持完好。
(四)单位绿化。
1.建城区内各单位重视庭院绿化美化,“园林化单位”占50%以上;
2.建城区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
(五)苗圃建设。
1.建成区内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县城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
2.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达60%以上,出圃苗木规格、质量符合城市绿化工程需要;
3.园林植物引种、育种工作成绩显著,培育和应用一批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有特性、抗性的优良品种。
(六)县城全民义务植树。
1.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施义务植树属地管理和登记卡制度,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尽责率在80%以上;
2.组织开展县城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群众性绿化活动,成效显著。
(七)立体绿化。
1.积极推广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2.立体绿化按50%折算绿化面积。
五、园林建设
(一)县城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公园绿地(面积800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达到500米;县城不少于2个公园(面积在2公顷以上);
(二)公园符合《公园设计规范》的要求,突出植物景观,绿地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植物配置合理,富有特色,规划建设管理具有较高水平;
(三)制定保护规划和实施计划,古典园林、历史名园得到有效保护;
(四)县城广场建设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率达60%以上,植物配置做到乔灌草相结合,建筑小品、县城雕塑突出和体现县城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县城历史文化风貌;
(五)近三年,县城新建公园不少于2个。
六、生态环境
(一)县城大环境绿化扎实开展,效果明显,形成城、郊一体化的优良环境;
(二)按照县城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县城周边、县城功能分区交界处建有森林型绿化隔离带,维护管理措施落实,县城热岛效应缓解,热岛强度应小于0.5℃,环境效益良好;
(三)县城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效果明显。已建(含在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已建(含在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5%以上;
(四)全年县城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三类以上;
(五)县城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60分贝;
(六)江、河、湖、溪、山塘和水库等水体沿岸绿化效果较好,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驳岸和水底处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明显,形成县城特有的风光带;
(七)县城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有条件的县城建有湿地公园;
(八)县城新建建筑按照国家标准普遍采用节能措施和节能材料,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所占比例达到20%以上;
(九)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达96%以上。
七、市政设施
(一)建立长效城市管理机制,市容环境卫生良好,符合《江西省城市市容标准》;
(二)县城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规范有序,依法行政,执法严格;
(三)按省政府职能分工要求,县城燃气管理职能明确,行业管理到位,燃气普及率80%以上;
(四)县城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6标台以上;
(五)县城照明管理职能明确,行业管理到位,实施县城照明工程,景观照明科学合理。县城道路照明装置率和亮灯率97%以上;
(六)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平方米以上,新建道路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七)用水普及率90%以上;水质综合合格率99.9%以上;
(八)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垃圾中转站不少于1座,每万人拥有公厕3座以上,分布均匀。
一、组织领导
(一)认真执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县政府领导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组织保障、政策措施实施有力;
(三)结合县城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全省有示范、推动作用;
(四)近3年县城园林绿化建设资金逐年增加,园林绿化养护经费有保障,并随绿地增加逐年增长;
(五)管理制度配套、齐全,执法严格有效,无非法侵占绿地、破环绿化成果的严重事件。
二、管理制度
(一)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修编)完成,并获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实施,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二)制定县城绿线管制制度,已向社会公布并严格实施;
(三)县城的各类绿地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科学合理的绿地系统;
(四)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并符合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要求;
(五)编制和实施县城规划区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常用的园林植物以乡土物种为主,物种数量不低于200种。
三、景观保护
(一)注重县城原有自然风貌的保护;
(二)突出县城文化、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遗存措施有力,效果明显,文物古迹及其所处环境得到保护;
(三)县城布局合理,建筑和谐,容貌美观;
(四)县城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措施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建档立卡并挂牌保护,责任落实,措施有力;
(五)户外广告的设置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与城市景观协调,并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四、绿化建设
(一)指标管理。
1.县城园林绿化工作成果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各项园林绿化指标近三年逐年增长;
2.经遥感技术或资料核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绿地率达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
3.老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4平方米以上。
(二)道路绿化。
1.建城区道路绿化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0%和75%以上,主要干道的绿地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
2.县城形成林荫路系统,道路绿化具有本地区特点。
(三)居住区绿化。
1.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30%以上,辟有休息活动园地;旧居住区改造,绿地率25%以上;
2.县城居住小区中“园林小区”占50%以上;
3.居住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资金落实,措施得当,绿化种植维护责任落实,设施保持完好。
(四)单位绿化。
1.建城区内各单位重视庭院绿化美化,“园林化单位”占50%以上;
2.建城区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拆墙透绿。
(五)苗圃建设。
1.建成区内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县城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
2.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达60%以上,出圃苗木规格、质量符合城市绿化工程需要;
3.园林植物引种、育种工作成绩显著,培育和应用一批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有特性、抗性的优良品种。
(六)县城全民义务植树。
1.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施义务植树属地管理和登记卡制度,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尽责率在80%以上;
2.组织开展县城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群众性绿化活动,成效显著。
(七)立体绿化。
1.积极推广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2.立体绿化按50%折算绿化面积。
五、园林建设
(一)县城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公园绿地(面积800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达到500米;县城不少于2个公园(面积在2公顷以上);
(二)公园符合《公园设计规范》的要求,突出植物景观,绿地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植物配置合理,富有特色,规划建设管理具有较高水平;
(三)制定保护规划和实施计划,古典园林、历史名园得到有效保护;
(四)县城广场建设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率达60%以上,植物配置做到乔灌草相结合,建筑小品、县城雕塑突出和体现县城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县城历史文化风貌;
(五)近三年,县城新建公园不少于2个。
六、生态环境
(一)县城大环境绿化扎实开展,效果明显,形成城、郊一体化的优良环境;
(二)按照县城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县城周边、县城功能分区交界处建有森林型绿化隔离带,维护管理措施落实,县城热岛效应缓解,热岛强度应小于0.5℃,环境效益良好;
(三)县城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效果明显。已建(含在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已建(含在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5%以上;
(四)全年县城大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三类以上;
(五)县城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低于60分贝;
(六)江、河、湖、溪、山塘和水库等水体沿岸绿化效果较好,注重自然生态保护,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驳岸和水底处理,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明显,形成县城特有的风光带;
(七)县城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有条件的县城建有湿地公园;
(八)县城新建建筑按照国家标准普遍采用节能措施和节能材料,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所占比例达到20%以上;
(九)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达96%以上。
七、市政设施
(一)建立长效城市管理机制,市容环境卫生良好,符合《江西省城市市容标准》;
(二)县城管理行政执法工作规范有序,依法行政,执法严格;
(三)按省政府职能分工要求,县城燃气管理职能明确,行业管理到位,燃气普及率80%以上;
(四)县城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6标台以上;
(五)县城照明管理职能明确,行业管理到位,实施县城照明工程,景观照明科学合理。县城道路照明装置率和亮灯率97%以上;
(六)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平方米以上,新建道路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七)用水普及率90%以上;水质综合合格率99.9%以上;
(八)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垃圾中转站不少于1座,每万人拥有公厕3座以上,分布均匀。
第四篇:江西省第十三届文明单位推荐评选办法
江西省第十三届文明单位推荐评选办法
一、申报推荐范围
在创建文明单位工作中成绩显著,获得最近一届设区市(省直)文明单位以上荣誉称号,符合省文明单位申报条件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驻赣部队,可作为省文明单位推荐对象。社区和风景旅游区符合条件的,作为省文明单位推荐对象。各设区市可在省文明单位名额中推荐2-3个社区、1-2个风景旅游区。被撤销上一届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的不得参加本届文明单位的评选。
二、申报推荐条件
(一)组织领导有力,创建工作扎实。单位党组织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创建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计划周全、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落实。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开拓创新,勤政廉政,以身作则,在创建活动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单位内部层层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全体员工普遍参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教育引导全体员工“修身律己,做文明人”。履行社会职责,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拥军优属、文明城市(村镇)创建,积极参与当地文明创建工作,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二)思想教育深入,道德风尚良好。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宣传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人人皆知,人人皆行。突出抓好诚信建设,坚决防止不守信用行为。广泛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等志愿服务。高度重视对青年职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为未成年人办了一批好事实事。
(三)学习风气浓厚,文体卫生先进。坚持对干部职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形成全员学习、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风尚。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落实卫生防疫制度。深入扎实地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率100%。坚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
(四)加强民主管理,严格遵纪守法。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厂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公开办事制度,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网络健全,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单位内部治安状况良好,工作纪律严明,安全生产落实。领导干部无违法违纪案件,全体员工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及刑事案件,单位无交通、质量等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邪教活动。
(五)内外环境优美,环保工作达标。内务管理规范有序,内外环境清洁整齐,无脏、乱、差现象,搞好绿化、美化,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环保制度健全、措施落实。工业企业建立了切实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明显,环境污染控制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六)业务水平领先,实绩显著。生产经营单位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进取,诚信经营,科学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全省同行业前列。党政机关和执法部门廉洁高效、办事公道、依法行政、执政为民、重大决策民主公开,群众满意率高。服务性单位工作规范,周到细致,优质高效,业务工作处于全省同行业领先水平。
三、申报评选程序
1、自愿申报。本届省文明单位申报推荐工作由省文明委委托各设区市文明委和省直机关文明委组织实施,各设区市文明办和省直机关文明办参照《江西省文明单位测评标准》(试行,可登录江西文明网下载),负责具体考核推荐工作。凡符合省文明单位标准的单位,均可自愿到所在地县级以上文明委申报。省直一级厅局、在昌的中央驻赣正厅级单位(省级公司)向省直机关文明委申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其他中央驻赣单位和省直二级单位,直接向所在设区市文明委申报。为加强对省级文明单位的动态管理,进一步激发各单位的创建积极性,对省级文明单位评选实行淘汰制,淘汰、更新比例各为10%(不含今年的新增指标)。
2、考核推荐。考核推荐工作按照自下而上、逐级申报、严格考核、择优推荐的程序进行。各设区市文明委在各单位申报的基础上进行考核、筛选,按照下达的推荐指标数,以1∶1.2的比例,拟定初步名单向省文明委推荐。省直一级厅局、在昌的中央驻赣正厅级单位(省级公司)按程序申报后,由省直机关文明委会同南昌市文明委共同组织考核推荐工作,按照下达的推荐名额,以1∶1.2的比例,在双方对拟推荐单位分别签署考核推荐意见的基础上报省文明委。
3、媒体公示。各设区市文明办和省直机关文明办在拟定推荐单位后,须统一向同级纪检监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征求意见,并由上述部门分别出具正式的相关意见函。在此基础上,各设区市文明办和省直机关文明办分别将推荐名单在当地媒体上进行公示。省文明办对各地推荐的拟表彰名单在征求省有关部门意见后,在省直主要新闻媒体和主要网站进行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反映和群众意见,相关反馈意见将作为评选的重要依据。
4、审查报批。各申报单位在填写《江西省第十三届文明单位申报表》同时,须单独上报本单位近三年来获得的地厅级以上奖励情况及工作概况(一式2份)、文明单位申报表(一式2份)、江西省文明单位测评表及得分(一式2份)、相关意见函(一式2份)。申报材料由各设区市文明办(省直机关文明办)负责收集整理、完善手续,并统一制作江西省第十三届文明单位申报汇总表(含测评得分),并统一印制、装订成册,统一上报。所有申报材料(一式2份)连同电子稿于6月30日前,报送至省文明办综合处。省文明办将组织人员对各设区市和省直报送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适时对申报单位进行抽查。在综合考察结果和公示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江西省第十三届文明单位建议名单,经省文明委审议,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予以表彰。
第五篇:江西省特级教师评选办法(2010年修订)(共)
江西省特级教师评选办法(2010年修订)
2011年02月28日 17:0
4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全省特级教师评选工作,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表率作用,推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实施意见的通知》(赣府发[2002]8号)精神和原国家教委、人事部、财政部颁发的《特级教师评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设立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应是教师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第三条:评选范围
特级教师的评选范围是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教学研究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
特级教师主要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中评选,适当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倾斜;兼顾教研员和承担日常教学任务的校级领导,其评选名额控制在10%以内,同时兼顾各年龄层次的平衡。
第四条:评选条件
(一)基本条件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2、模范履行教师职责,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认真遵守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无有偿家教、私自办班、体罚学生、违规补课等违背师德规范的行为。
3、治学严谨,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成绩显著,学生爱戴,群众公认,在当地有较高知名度。带领当地本学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示范作用明显,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所教班级班风、学风好,连续三年以上获校级以上表彰为先进班集体。本人素质教育经验或先进事迹在市级以上范围交流或宣传。
4、具备《教师法》规定的任教条件,任教10年以上,具有相应系列高级专业技术
资格,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特别优秀者,年龄不得超过55岁。曾获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奖励。
校级领导、教研员参评特级教师的基本条件,可免除有关班主任和班级工作的内容。
(二)具体条件
参评特级教师人员应在具备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区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同时具备相应具体条件,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省级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为特级教师。
1、小学(含幼儿园)教师参评具体条件(略)
2、中学教师参评具体条件
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教学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具有很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学效果好,师生公认,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上范围学科教学竞赛中获奖,周课时量不少于8节。
②教研能力强。在教学研究中,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有2类教研成果突出:近5年来主持并完成省级教研课题一项以上;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以上(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或主编并出版教材、教育教学专著(或参编,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
3、教研员参评具体条件(略)
4、中小学校级领导参评具体条件
承担日常教学任务的中小学校级领导参评特级教师,必须符合相应层次教师参评的具体条件,可适当减少周课时量,但须提高领导能力要求,即:
①任职期间,学校办学思想端正,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校风好、学风正,学校获省部级以上或本省教育行政部门表彰,评为先进集体(单位)。
②任职期间学校素质教育经验在较大范围推广,具有示范作用。属中学的,学校素质教育经验在省级以上媒体有过正面报道,属小学的,学校素质教育经验在市级以上媒体有过正面报道。
③本人坚持一线教学,周课时量不少于4节;每月听课、评课各一次以上,指导校内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教学改革成绩突出,学校教师公认,学校主管部门考核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
正职校领导参评特级教师,其领导能力和成绩应属学校全面工作范围。副职校领导参评特级教师,其领导能力和成绩应属学校分管工作范围。
第五条:特级教师的评选、推荐
全省特级教师总数控制在全省中小学教师总数的千分之一点五以内,每三年评选一次。特级教师推荐名额由省教育厅按各设区市中小学教师比例,分小学、中学层次乘以
1.2系数下达,具体人选由县、市教育行政部门严格按照评选条件,好中选优、逐级推荐,初步排序、层层公示。省级严格评审、总量控制,优选人选、宁缺勿滥。
第六条:特级教师评选的方法和程序
特级教师评选实行民主推荐与专家评审相结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成立省、设区市、县三级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逐级负责评议、投票。具体程序是:
(一)符合条件的教师自下而上由学校民主推荐,也可自荐。初始推荐自荐人选,由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教师代表无记名投票,赞成票数超过三分之二,由学校提名考核。
(二)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学校提名的教师进行评议、投票,形成考核材料,填写《中小学特级教师推荐表》,推荐名单在被推荐人所在单位公示7天,报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汇总。
(三)经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初审,按省下达本市推荐名额的一定系数,确定考察对象,组成考察组,到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实地考察。采取观摩课堂教学、教学答辩、座谈、个别谈话、对任教班级的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听取所在学校教职工、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详细的考察材料,提交设区市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进行评议、投票。在省教育厅下达的推荐名额内,分层分类提出推荐上报人选,并分层分类排序。被推荐上的人选须征求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部门的意见,担任领导职务的还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纪检监察、组织部门的意见,并在本市范围公示7天,经属地市、县人民政府同意,报省教育厅。
(四)省教育厅组织全省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对设区市上报的推荐人选分层分类进行评议、投票,按省政府批准计划数1:1的比例确定特级教师候选人选。特级教师候选人选在江西教育网公示7天后,省教育厅根据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及公示反馈情况,确定正式人选,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
第七条特级教师推荐人选,经公示反映,凡申报材料弄虚作假者,核实后由推荐、评选的教育行政部门逐级记录名单,在申报时一律取消本次及下一次评选资格。
中小学校级领导参评特级教师,凡任职期间学校出现违规办学行为或不诚信行为被查实的,一票否决,取消本次及下一次评选资格。
第八条:特级教师称号的撤销
特级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特级教师称号:
(一)不符合特级教师评选条件,在申报和评选工作中弄虚作假被查实的;
(二)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
(三)其它应予撤销称号的。
第九条:特级教师的表彰和待遇
特级教师由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颁发特级教师证书和奖金,并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举行颁奖仪式。
特级教师享受特级教师津贴,每人每月300元,退休后可继续享受。所需经费由教育事业费列支。特级教师津贴自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的下个月起兑现。
特级教师调离中小学教育系统,其称号自行取消;取消、撤销称号后,与称号有关的待遇即行中止。
第十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原文网址: http:///News/News.aspx?id=474
由弘一网童保存,尚未注册。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