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与时俱进(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10:1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艺与与时俱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艺与与时俱进》。

第一篇:文艺与与时俱进

从戏剧的发展与演进窥文艺与与时俱进

汉语言0801 20号 尹蓓蓓 与时俱进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发展。

文艺,即文学艺术,它的基本内涵是: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反映和人类精神创造活动的重要表现,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是鼓舞时代的第一金钟之声。而文学即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和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艺术则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但它是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包括文学、书法、美术、雕塑、音乐、建筑、舞蹈、戏剧、杂技、摄影、电视、电影、曲艺、民间艺术、青少年儿童艺术等。文学则是根植于社会生活,反映着社会生活,它具有典型性和独创性的特点。

在中华文明漫漫五千年的发展史上,文艺对于“变化”的应对从来不是问题。无论历史上怎样走马灯似地改朝换代,数千年前先民们的“刀耕火种”与二三十年前农民们的“牛耕马拉”其实没什么两样,文艺的田园牧歌可以照样唱。但今天不行了,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日新月异”。“变化”的速率如此之快,“变化”的规模如此之巨,“变化”的压力如此之大,“变化”的信息知识含量如此之高,如何跟上“变化”,应对“变化”,满足多样“变化”的人不断多样“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就突然而且必然地成了让文艺颇感头痛的“问题”。既然变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迎接时代的挑战,大胆的创新,与时俱进。文艺与与时俱进,让我们从戏剧中来窥探文艺在历史演进中的创新与变化。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戏剧,旧时的戏剧单指戏曲,而现在我们所说的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的总称,广义上来讲包括歌仔戏、傀儡戏、布袋戏、木偶戏、皮影戏等。中国的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两大类,其中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而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其中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明清传奇则是以其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1840-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了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但其发展却无比迅速,以至于要取代戏曲的地位,至少在年轻一代中。很多人会把戏剧狭义的等同于戏曲,就可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过分的担忧,于是对着社会各界大声疾呼“抵制西化,保护传统”

首先我要承认西方文化的冲击的确让我们的国粹京剧以及豫剧、越剧等地方剧种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么高了,但是时代在发展,在竞争激烈讲究效率的当今社会,除了先入为主的文化娱乐形式,什么东西能最快最方便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那么它就会成为人们首选,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戏剧欣赏是需要学习的,因此没有正确方法的介绍与应用想要喜欢上戏剧也是不容易的。在欧美国家,从小学开始老师就会

利用上课的时间带学生去看戏。而在中国,直到不久前,大学才有像浙江大学这样开设戏剧欣赏课的。但是要说中国戏剧正在没落确是没有说服力的。

现在中国民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维护越来越重视,有将戏剧脸谱印在各类工艺品上的,有在家里摆人偶的,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总归是一种钟爱。社会上各类戏剧节已经成为文学艺术节的一大盛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数中国戏剧节,戏剧“梅花奖”、“小梅花奖”都广为人们所知,除此之外还有大学生戏剧节、国际儿童戏剧节等为青少年主办的戏剧盛会。不仅是在大学生中,就是在中小学、幼儿圆中戏剧也正在悄悄开花。一切从娃娃抓起,儿童戏剧的发展让我们看到戏剧的未来,像小百花越剧团那样的艺术团不断地为我国的戏剧事业培养输送英才,中央电视台的多套综艺节目上都不乏小戏剧演员们的身影。我敢说,戏剧并没有和中国人口一起走向老龄化,相反的,她正在蓬勃的发展着,壮大着,逐渐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有着各地方剧种影子的文艺节目向来都是各类晚会不可缺少的一道靓丽风景。还记得几年前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荟萃众多剧种的节目《贺岁大观园》赢得了广泛好评:大观园里举行新年晚会,由凤姐张罗,刘姥姥主持,薛潘、宝玉、黛玉、王夫人、贾母、刘姥姥每人一段风格迥异的唱段,就连刘姥姥和板儿也都献上了一曲。新瓶装旧酒,原来传统经过打磨包装后能为这么多人所接受,那么又何必拘泥于形式非要完全照搬老祖宗的那一套才算没有背弃传统文化呢?

03年中国戏剧节开幕的戏剧中就有根据曾一度风靡校园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改编的越剧。一向多以风流才子的艺术形象出现在舞台上的越剧王子赵志刚出演敦厚木讷的“痞子蔡”,为我们演绎了一出奇特的越剧才子佳人戏。这部首次锁定网络小说排演的时尚越剧,不仅保留了小说中的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约会在麦当劳、新年倒计时等颇具现代生活特征的场景,而且移植了小说中的大量网络语言和英语,如“恐龙”、“CAPPUCCINO”等,更有管弦乐和迷笛等新元素运用在音乐伴奏上,成功的把年轻观众吸引进了剧场。编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关联,发现中国戏曲独有的虚拟性尤其适合表现网络的“虚拟空间”,巧妙地将越剧《三岔口》的表现手法用于网上聊天的表演中,还配上越剧小生五大流派的联唱,也让小辈们领略了一下传统文化的精妙,为传统戏剧“开拓青少年市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中国戏剧需要抛弃一些东西来获得一些新鲜血液,我们对戏剧的未来充满信心。

单就传统戏曲而言,进入新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先后制定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用以发展、保护中国文化,戏曲当仁不让地成为两个文化工程涉及的主要对象。对于前者,中国戏曲充分发挥其密切贴近民众欣赏的特点,积极地借助现代舞台艺术的经验,完善戏曲艺术的表现;对于后者,戏曲充分张扬其遗产文物的价值,让一切有益于当代乃至后代的遗产,借助国家政策得到完整地保存。两项文化工程虽然不仅针对戏曲,但是却比较恰当地体味到了中国戏曲所具有的古典性与现代性,而中国戏曲在面对两项文化工程呈现出来的两种反应,代表了当代戏曲界对于戏曲的传统保护与现代转型的理性态度。在连续三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出的作品中,大批的戏曲剧种能够用贴近时代的新剧目、鲜明而具有个性的舞台新形象,呈现出剧种在当代的旺盛生命。例如承袭了古老南戏传统的福建梨园戏创作的《董生与李氏》,有着丰富艺术传统的川剧创作的《金子》、豫剧创作的《程婴救孤》,近代以来进行过艺术改革的闽剧创作的《贬官记》、眉户戏创作的《迟开的玫瑰》,近代新发展的剧种越剧创作的《陆游与唐婉》等等,都一再

说明不同形态的中国戏曲在当代拥有的艺术活力。而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戏曲占据了92项,显示出中国戏曲作为民族遗产优秀组成部分的厚重品格。中国戏剧在当代的创新与保护,都成为戏剧在文化转型过程中、在寻求文化认同中所作的积极努力。纵观中国戏剧的发展演进史,我们欣喜的看到了中国戏剧的与时俱进。俗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是反映我们生活的艺术。只要生活还在继续,戏剧就不会淡出生活。发展中的中国戏剧正在以另一种形式融入我们的生活,行走在历史长河中,在人类文明史上继续谱写华章。既然戏剧是文艺的一种,它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以适应变化着的时代的发展要求,那么文艺必然要求与时俱进。

马克思、恩格斯在观察、分析和研究文艺现象时,始终遵循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的出发点是从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当歌德和席勒这两位划时代的伟大诗人涌现出来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热情称赞“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精神”,“这个时代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是在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并且指出,客观世界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文艺创作方法也必须随着现实的发展而发展。

我们党的缔造者和开拓者们,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五四”过后,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文化主力军,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序幕。毛泽东同志深刻阐述了新文化“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由此翻开了我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崭新一页。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拨乱反正,要求“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面对国际国内新的形势,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的江泽民同志,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着眼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学艺术新的实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文艺思想,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新的时代内涵。突出强调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与努力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使我国加快进入世界生产力发达国家的行列,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要求文艺工作者遵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努力创作出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我们时代的进步精神的作品。突出强调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进一步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认识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反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进程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此外,江泽民同志还结合文艺现实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许多卓有新意的见解,都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又紧扣文艺的现实发展,包孕着新鲜的时代内涵。总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立、形成和发展的实践表明,革命导师和领袖始终坚持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注意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文艺现实,及时研究文艺建设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且以新的概念和命题对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的文艺问题给予了新的界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全球政治多极化和全球文化多元化的世界,也是科技高速发展、信息迅猛增加的世界,还是以和平和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世界。在未来世界市场的加速形成中,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学艺术不仅要面对地区性的国内市场,还要面对他国他地区的国际市场。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穷国与富国的矛盾,存在以发达国家跨国金融集团控制全球大量财富与广大不发达地区和国家处于贫困状态和饥饿状态的亿万人民的矛盾,存在世界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的矛盾,还存在人类可持续生存与整体生态环境危及这种生存的矛盾。这种世界态势,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供了巨大的挑战;既使社会主义文化面临激烈的竞争,又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丰厚的社会历史土壤。当我们谈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以上的历史背景和趋势。而现代化问题,虽然至今人们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见解,但我们谈论的首先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即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的现代化,还有广大人民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生活观念的现代化,包括文化教育水平、医疗水平、工作条件、居住环境和人权思想、法治思想等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目标实际上已为我国未来二十年的现代化展现出相当具体的蓝图。我们的文化和文艺包括文艺理论不仅应该促进这种现代化,而且要适应这种现代化的要求。

文艺理论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不能忽视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市场对社会主义文艺的生产、传播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更不能忽视迄今和未来电子文化的发展给文学艺术带来的新的前景。电影、电视、电脑及其网络的产生,使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许多艺术门类都产生了变化,并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文学从依赖语言文字到借助电子传媒,出现了电视诗歌、电视散文、电视小说等新形式,这样就把文学变成集语言符号、音响和图像于一体的三维世界。电脑网络和电子图书的出现更使文学的传统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文学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开辟了广阔的前途,也为各门艺术的广泛综合与交叉创造了便捷的合成手段,更促使水中芭蕾、冰上舞蹈等各种亚艺术通过电子媒介的传播得以盛行。电脑甚至能够自行创造某些文学和艺术文本。凡此种种都使传统的文本变成超文本,文艺理论界对于文本的研究便要推进到超文本的研究,包括超文本如何反过来影响文本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综合艺术和亚艺术在电子传媒中出现和普及,这本身就必然要扩大文艺理论研究的对象,而且文艺理论还要探索由此引起的文艺规律的种种新变化。文艺理论的创新,如果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就不能绕开综合艺术和亚艺术的超文本的研究以及新兴的文艺产业的研究,也不能忽视面对世界的文艺发展战略的研究和文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的研究。

因此文艺与与时俱进是发展中的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审视的问题,文艺必须要与时俱进,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真实的反应某个时代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种政治背景某种主流文化下的人民生活。还应注意的是在文艺的与时俱进过程中,应该正确面对全球化趋势下造成的文化的广泛流通,注重在各种不同文化的冲击中寻求正确的积极的文化方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主流文化,避免对外来文化的全盘吸收,从而使我们的文艺能够更加丰富多样,却又不失自己的特色,这才是真正的文艺的与时俱进。归根结底,文艺与与时俱进,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和处理文艺与与时俱进的关系问题。

第二篇:与时俱进

论与时俱进

【摘 要】当今社会既是科技人才的社会,不断向前迅速发展的社会也是知识创新的社会,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理解与时俱进,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在时代的潮流里逆流而上。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仅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精神,也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理解的人生真理。

【关键字】创新 实践 发展

一、“与进俱进”的基本含义。

含义:在《易经》和《楚辞》中都有一些相关记载。《易经》上说:“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就是“损失、得失”,“益”就是“收获”,“盈”就是“满”,“虚”就是亏,意思是说利益得失赢亏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而同时变化的。《楚辞》上讲:“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时推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贤人不停留对某一事物的固定理解,或者说是不跟在事物发展的后面去理解,而是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跟进的理解。从词义面上的理解,“与”就是跟随,“时”就是时代,“俱”就是全面,“进”就是前进,与时俱进就是正确识时,积极求进,也就是说随着时代发展而全面推进。用通俗的话来理解,与时俱进就是要根据变化了的实践不断地进行创新。

从深层意义上讲,“时”,是对客体的描述,指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进”是对主体的要求。“与时俱进”,就是我们党要在理论上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强调与时俱进,是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党的思想路线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思想路线;列宁提出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地统一起来;江泽民把“与时俱进”融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为“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将其

提到“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高度来认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因此,“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二、“与时俱进”的在实践中的发展及体现

1、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进步,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求她所领导的国家事业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求她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这一伟大学说,不断推向新的发展境界,而不是因循某些原理、结论、章句,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

2、“与时俱进”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精神。伴随着每一代人的生活。

江泽民在2001年建党80周年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2002年中央党校发表的“5.31”讲话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认识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和党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结合了起来,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党治国的根本指导方针。因此,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只有以这种态度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学出新成效,得到新收获。

3、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与时俱进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要推进理论创新,就要明确理论创新的目的和主旨是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最终是为了使我们的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推进理论创新,就要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当前要着重抓住“三个解放出来”,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点、做法、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还要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实现“三个解放出来”,把握“三大规律”,我们就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我们党与时俱进。

4、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上,江泽民同志始终强调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要正确处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做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归于失败。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方针,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5、“与时俱进”精神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不断进取不断进步的体现,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有的精神。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朝代的更替,社会进步都是在与时代的进步中才得以从在的。我们在学校学习,社会生活会遇到很多对自己不利的事,但是我们能够吸取教训,与时俱进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这就是根据时间,地点,事物的变化而不断进取,能够及时创新得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使问题更加简单方便。比如说: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时常很迷惑,他们认为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仅不会运用,而且学无所用。一方面是因为社会需求不同。学生在选择自己专业时不能正确选择。另一方面是社会对每一个职业要求是变化的。也就是与时俱进。时代不同,所需不同。因此只有与时俱进,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正确选择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自由的做自己喜欢的事。

三、“与时俱进”的意义与作用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离开了中国的具体实际,既谈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也谈不上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样,我们就能够不断地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创造前人没有的理论,解决新问题,开创新事业。

【参考文献】 [1]《人民网 <与时俱进>论述》北京市委党校副研究员 杨德山,2011年06

月21日

[2]《胡锦涛“三个代表”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4]《人民网 学习要坚持与时俱进精神》邢贲思

[5]《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伟大成果 武国友;胡永强》

写作过程:在编写论文的过程中,在图书馆借阅了“三个代表”与时俱进的相关书籍,并参考了书中有关与时俱进的文本内容。并且整理收集了重要信息。不仅遇到了一些事例稀少的困难,而且在编写中对大量信息的整理也十分的费力。在此基础上大量收集了考试吧上的网络信息作为参考。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完成。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系别:电力工程系

班级:发电1035 组员: 方晓强(12)白继禹(13)张志伟(29)时间:2011/11/18

第三篇: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内容摘要: 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时的情况已大不相同。中国的基本国情与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社会、与诞生列宁主义的俄国的情况也大不相同。现在的中国与五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的中国也大不相同。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以及党员队伍的状况,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需要作出理论的概括,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呼唤着理论的创新。本文从马克思时代、列宁时代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的几个时代论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以及讨论如才能与时俱进。

关键词: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谐社会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结合变化着的实际不断探索、创新,为他们创立的科学理论不断增添新内容。

一、早在1872年的《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①马克思、恩格斯时时在关注实践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理论的同时,还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自己创立的学说。

马克思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声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变革的社会。”②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这一著作中的论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实践和形势的发展,他们一旦发现有的论断已经“过时”,就通过再版的机会及时修改和丰富原来的认识。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马克思、恩格斯为它的不同版本写了多篇序言,在序言中对《共产党宣言》加以说明、订正或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他们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个《宣言》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

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了革命措施没特别意义。如果在今天,这一段有不同写法了。”“由于近25年有了巨大发展的工人阶级政党组织也发展起来了,所以这个纲领有些地方过时了。”以上这些足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在订正、丰富、发展自己的理论。

二、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体现和发展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一种既继承又发展的科学态度,而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想我们应当首先和特别注意这一点。”列宁认为,在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中出现了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这里取得突破,因此,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革命胜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俄国当时就是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在俄国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可能取得成功。列宁的这一论断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正是这一理论指导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证明。列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体现。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是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的典范。他带领全党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夺取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同样强调要以这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9年他指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

四、邓小平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针对“两个凡是”的观点,鲜明地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并引发了一场“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胜利而告终,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正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邓小平提出要对我们以往的错误,从理论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他还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只是经济手段。既然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手段,那么,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这就为我们确立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正是以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为基础,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找到了一种体制上的保证。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集中体现

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庄严历史责任。江泽民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是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成不变和干巴巴的教条,变成了简单的说教,脱离了群众活生生的实践,那就不会有说服力,也就会丧失生命力。”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江泽民同志说:“‘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要求全党“一定要坚持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江泽民同志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一论断很深刻的。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六、以胡锦涛为代表提出的和谐社会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食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协万民”。此外还有很多古今对于和谐及和谐社会的描述。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挚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观。和谐社会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和谐社会的核心是:民主法治。和谐社会的要求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些都是与当前的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是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七、怎样做到“与时俱进”

1、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历史及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证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科学把握和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胡锦涛同志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用历史的与时俱进的观点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国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要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首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出现曲折时经受住考验,并做到敢于与时俱进,善于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有助于更好地在坚持中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3、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要继承,但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思维。

4、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就是要面对新的实践,揭示新事物的本质,得出正确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结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摆脱传统陈旧观念的影响,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认识和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从而不断开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五、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才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崇高精神,对于我们在当今世界剧烈变动的历史环境和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第四篇:与时俱进

江苏省灌云县有一条宣传标语,叫做“思想不解放,灌云没希望”。作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教师,如果不解放思想,同样也是没有希望、没有发展前景的教师。与时俱进也是解放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它是新时期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教师的时代使命。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站在教育前沿的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否则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

不可否认,在眼下的教师队伍中,确实有不少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囿于原来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以“经验”自居;不读书,不看报,不钻研;理念不更新,缺少责任心,没有危机感。这样下去,最终会被时代发展的步伐所淘汰。那么,怎样做到与时俱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研究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博学多闻,求真务实、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教师要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二、敬业思想要与时俱进。,新时代的敬业思想,更多的是指教师本人是否具备了创新教育的本领,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是否称职。要达到这种重新定位与勉励的境界,就应该使每一位教师树立起“三感”精神: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只有教师自身感到所从事 1的事业不仅崇高而伟大,而且承担着一种特殊的使命时,重新定位的思想才会出现,随即也才会有一定的危机感、紧迫感。何为危机感?危机感就是认为自身随时都会有被时代发展步伐所抛弃的危险。紧迫感是在危机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紧跟时代,为创新教育而不懈努力,增添新本领的信心和决心。总之,敬业思想既是一种教师自身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更是一种对事业的“重新定位与自我勉励”。

三、师表应与时俱进。教师师表形象,就是教师的思想、道德、业务、作风、礼仪等素质综合的外在表现,是广大学生和家长对具体教师的印象和评价,这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有外在的表现,又有内在的内容。新时期,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除具有传统的积极的师表形象外,还要展示给学生一种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合作的人际关系的师表形象。

四、业务素质要与时俱进。教师在继续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必须与时代同步,打破传统的知识结构,不断调整、更新、丰富、充实,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需要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授课模式,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路。这样,才能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调整教育结构,遵循教育科学性和前瞻性原则,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化目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学习和提

高,虚心好学,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培养良好的教育科研态度,这样可以使教师逐步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而教育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更能促使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完善。

五、合作人际关系要与时俱进。合作人际关系是教师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主要指教师自我与同事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若干社会关系。在实行创新教育的今天,就应该把“处理好各种关系”升华为合作意识。教师之间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所追求的是合作的效益,要突出效益,就必须突出三力: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是目标一致的意思,强调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向着共同的目标齐心努力,共创辉煌;凝聚力是指一种合力,表现在教学中它既是一种互补,又是一种整合。通过长期的互补与整合,达到个体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战斗力强调的是个体之间能量释放的强度,也就是说,合作过程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合作方法,同时还要能够表现出合作的强度。三者合一,就是教师之间合作意识的最佳状态。合作意识的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此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为平等尊重、协调沟通、互补共育。平等尊重指教师与家长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尊重是教师自身与家长合作的基础。协调沟通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双方应对孩子共同负责,决定了教师与家长合作的客观要求。在两者的协调与沟通中,教师自身应该起主导作用。互补共育是两者之间应共同承担的教育任务。

第五篇:浅谈与时俱进

浅谈与时俱进:论中国传统节日德育资源的开掘和利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节日 德育资源 开掘利用

[论文摘要]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从传统节日蕴含的重要德育资源分析入手,探讨传统节日的文化特征,从导向机制、动力机制两方面研究应对措施,这对于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培养国民健康的文化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及其重要价值,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5年,中宣部等部门明确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同时,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也激发了学术界的研究旨趣,有的学者已进行了探讨,这对于开掘和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这些成果或限于某个具体节日的发展趋势研究,或仅限于探究传统节日的德育功效等,缺少对传统节日德育资源的运行机制的系统探讨。本文拟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传统节日德育资源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

一、传统节日蕴含的重要德育资源分析

在我国众多的节日中,有十余个古代大节日“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牵动中国人的情感,最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民俗心理和文化精神”。因此,大力开掘传统节日文化中的精髓,既可以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又可以为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建设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

(一)开拓创新:天人合一,辞旧迎新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节日中,春节的郊祀、春祀、秋祀以及腊祭,都集中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先民们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之间是相通的。先民们在春节等节日中,都要祭天祭地,以示祈求和感激。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使先民们与自然始终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这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不无启迪。

辞旧迎新,是春节所蕴含文化精神更为集中的体现。先民们在岁末年初之际,历来保持着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节日传统,以期来年的耕作有更大发展和更好收成。同样,在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之际,历代文人墨客、政治家也会保持这种良好愿望。例如,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诗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人庆祝新春佳节的热烈气氛、作者除旧布新决心变法的政治豪情,被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

(二)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慎终追远

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德育体系内容。有的学者认为:“就本质而言,德育是一种通识性的教育,而不是一种专业性的教育。”可见,德育不可能是关于某种专门知识的专业化传授。以承认人、尊重人、关怀人为内容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不仅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而存在,更是我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是指在天地人之间、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天地人之间,人是主导,人是目的,历来是我国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基调。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其祭祖、团年、百年等活动,清明节的祭祖、扫墓、拜祭轩辕陵、悼念革命先烈等活动,重阳节的敬老活动,以及腊八节的祭祖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家人团聚,友人睦处,不忘先祖和革命先烈,尊老孝亲,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生活的人文主义精神。多数节日里,都有祭祖的传统仪式,直接目的在于缅怀祖先,根本目的在于对后人责任意识的呼唤,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刚健有为

节日源于祖先的现实生活。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先民们为了生存,同自然环境作斗争,同凶猛的野兽作斗争,养成了勤劳勇敢、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自强不息精神。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富含广大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成果。节日里美昧可口的食品、内容繁多的礼俗、生动活泼的娱乐,荟萃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汗水和力量。如春节期间的掸尘习俗就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勤劳、爱清洁的良好习惯。舞龙狮和赛龙舟则表达了老百姓昂扬向上、威武雄壮的精神面貌。腊八节的来源中有“劝勤惩懒”的传说,每逢腊八煮粥喝,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这从反面肯定了勤劳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爱国主义:贵和尚中,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民族,贵和谐,尚中道,追求团结统一。我国的春节、元宵节,全国上下,男女老少,大家同乐,一派升平,和谐欢乐。端午节则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芒。人们通过举办赛龙舟、吃粽子,彰显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腊八节”的起源除了“劝勤惩懒”的传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缘起,即“援岳(飞)抗金”。据说,当时老百姓见岳家军被奸臣克扣军粮,自动煮粥支持岳家军抗金,表达了对权奸的憎恨,对民族英雄的爱戴。中秋节、春节等无不包含着人们对故土、对家乡的眷念。随着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秋节、春节等又被赋予了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等深层次内涵。如今,包括台湾的众多诗人、作家,都以中秋节的“月亮”为题材,表达乡思、乡恋。

二、利于道德教化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道德能在民间广泛传播,除了儒学教化和政府推广的原因,传统节日也是有效的传播途径。这是因为传统节日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民俗形式,具有周期性和群众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征。

(一)周期性和群众性

传统节日是以年为单位轮回进行的。由此,形成了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周期性特征。传统节日起源于民间,又散布、植根于民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耳熟能详,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普天同庆、人人共享,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这两个特点使得道德教育的内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并不一定固守在课堂和说理的层面。传统节日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年四季的时空之中,不失时机的进行道德教化。民众从小到大,年复一年不断地接受着道德传统的洗礼和熏陶。传统节日地域广泛,人们在无处不在的节日文化包围、簇拥下,可以不断完善、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传统节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实际上,传统节日文化是一种群众文化,积淀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良好的社会价值,具有渗透性、隐含性,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以有效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传承性和变异性

传承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天然地具备了传承性特征。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社会,内含大量美好神奇的传说。这些传说或是歌颂历史人物、英雄人物伸张正义、扬善除恶的精神,或是追求爱情、扬美抑丑,或是追求吉祥、祭神斗邪,无不表现出深沉真挚的民族情感。“这些节日既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凝聚社会群体的力量,也为展示个人才艺、表彰伦理道德、提高民族自信心提供了时机与途径”。文化的传承性是相对的,变异性则是绝对的。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与社会息息相关的节日文化也必然因时、因需而变化发展。如祭祖、上坟等,节日文化最初包含大量的迷信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报本返始”的人文理性所取代。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从来都是顺乎人性、因势利导,巧妙地渗入思想深处,比硬性灌输的效果好得多。

(三)综合性和实用性

传统节日文化的综合性,具有浓郁的包容和涵盖特性。从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看,容纳了文学艺术、服饰、礼仪、饮食、宗教、哲学以及娱乐方式、体育项目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广泛内容,而绝非单一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活动是应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如果不需要,则会被无情地淘汰。传统节日文化的实用性则是指节庆民俗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或是寄托乃至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或是在信仰崇拜中求得一种心理平衡,或是具有强身健体、益智娱情的直接功效。这两个特点,使得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德育内容灵活多样,而非呆板的条条框框。传统节日借助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模式来传递丰富多彩的道德信息和理念,使公众潜移默化的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开掘利用的运行机制

传统节日蕴含着极为宝贵的传统德育内容和成熟的道德教化体系,使德育有了依托和根基,所以上至国家政府,下至社会、个人都应重视传统节Et的德育资源的利用和再生。

(一)导向机制:开掘传统节日德育内涵

传统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即所谓的俗文化,主要在民间生根发芽,但它却以其无处不在、通俗易懂的特点而发挥着不容小视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文化整体是根本性的东西,德育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必然受文化整体的制约”同。有鉴于此,新时期,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传统节日习俗,剔除封建糟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

包括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在内的西方节日,正渐渐融入青年人的生活。与中国传统节日相比,大有“西风压倒东风”之势。西方节日绚丽的表现力,强劲的扩张力,很能引起青年们的关注和兴趣年轻人思想活泼,接受能力强,喜欢形式新颖、活动有趣的洋节日。相形之下,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的节庆活动内容老套,形式过于陈旧,由此,造成了传统节日缺乏活力的现象。所以,新时期,我国创新传统节日活动,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对国民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就显得极为迫切。为了让传统节日张扬生命不仅要让其在内容上、形式上吸引人,关键要让它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影响和塑造人们的心灵。

传统的做法,每个节日因为有其特定的纪念意义,如端午节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利用群众性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和科普宣传活动,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和自强不息精神。新时期的传统节日,就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加入现代元素,与时俱进,体现社会发展的新道德和新风尚。近几年的清明节就体现了这一点。最突出的字眼是“低碳”的清明节,反对污染环境,注意保护生态,用校内集体“清明祭拜”、鲜花祭拜、网上祭拜等来代替传统的祭奠方式。围绕传统节日主题,结合时代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节庆活动,利用传统节日特殊的活动规律,生动具体地进行道德教育,这是开掘传统节日资源进行道德教化的趋势,体现了传承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二)动力机制:国家、社会、学校的综合效应

从国家角度看,应加强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引导。近年来,我国对传统节日文化加强了管理,效果很明显。陕西黄帝陵的按时祭拜,以及清明、端午、中秋从2008年定为法定节假日,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此外,在新时期,国家应倡导和创新传统节日,赋予其时代性,增加其文化性,避免只是简单的节日重复。在这点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东南亚历来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不断加大对其开发和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同时,韩国抢注“端午祭”并申遗成功,也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从社会看,商家和媒体应该重视传统节日并对其进行正确宣传和引导。值得一提的是,从2008年开始,各地区举办四大传统节日的“中华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示范效应。但值得注意的是,商家和媒体不能因为私利,过分重视西方节日,而淡漠传统节日,这种厚此薄彼带来的不良效应是巨大的,尤其是会严重伤害普通民众对传统节日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实际上,如果传统节日文化宣传到位,同样会达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双赢效果。

从学校看,应把传统节日文化内化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要做到重建人文教育理念、增开有关传统节日教育课程、开展有关传统节日的校园活动。通过这些措施,使得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得到有机整合,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形成正确健康的文化观。

总之,国家、社会和学校职能不同,对传统节日文化引导和弘扬的具体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让我国民众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传统节日有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有益于增进民族向心力。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从来不是单独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只有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联合起来,全方位、多层次的相互配合才能形成综合效应。

下载文艺与与时俱进(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艺与与时俱进(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建和谐校园 以评促教,规范管理创省级园所 ——中华商贸城晶晶幼儿园申报省一级幼儿园评估自评报告 一、幼儿园基本概况 深圳市西乡街道中华商贸城晶晶幼儿......

    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 ———《8090》的评析 从目前央视到地方台,各种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包括连续剧、娱乐节目等等都是与当前观众,也即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文化接受息息相关,而电视文化的发展方......

    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净水器大品牌泉露受消费者青睐。在我国家用净水器市场,净水器牌子数量已经超过4000家,由于行业门槛不高,产品质量参吃不齐,各种概念充斥市场,价格差距更是达到数十倍,有......

    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怎么“进” ——也谈点初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工作问题 乐治中学 龙羽良 题目是琢磨了几次才定夺下来的。开始本来是想结合本职工作,谈谈“与时俱进”的话题,所以......

    马克思主义与与时俱进(共五则)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名: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学生姓名:苑影 学号: 10826106 指导教师:专业:行政管理年级: 本......

    让信念与爱心与时俱进

    人口与计划生育局 周燕群(优秀奖)我来自市人口计生局,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信念与爱心与时俱进》,人们都说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难事这并不为过,我虽然踏上计生岗位不到半年......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二者的目标取向、实现过程以及最终所达到的目的,都是一致的。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

    与时偕行 和 与时俱进

    “与时偕行”和“与时俱进”我们说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对人来说就是“与时偕行”,时进我进,时止我止,时退我退,这就是“与时偕行”的全部意义。 近年来流行的一句话叫“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