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10:5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第一篇:4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就业取向调查分析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取向调查分析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字:新疆,农村,劳动力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之

一。长期以来,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低流动,持续贫困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取向调查为基准,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取向现状、转移就业态势、制约转移就业因素三方面调查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低流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取向

农村家庭增收缓慢一直是制约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新疆长期依赖绿洲有限耕地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已经到了尽头,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新经济增长理念正当其实。本文从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多文化、多生态共生的少数民族地区出发,以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取向问卷调查为基准,客观反映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

业状况,梳理少数民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特点、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战略高度把握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发的内在规律。

一、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取向现状

1.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分布。新疆劳动力长期以来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就业取向,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16%,却吸纳了50%以上劳动力,表明新疆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地区。第二产业在1995年以前,呈现逐步扩大吸收劳动力的趋势,而后逐年下降;通过政府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大力推进,2005年出现了拐点,从业人员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

2.27个百分点,达到15.5%。长期以来,第三产业就业稳步增长。

2.新疆农村劳动力就业倾向。调查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有56.8%劳动力希望非农就业。由于大多数农村靠近边境口岸,外贸比较发达,有43.2%的劳动者希望从事个体经营,其中:有8%的人希望能够从事养殖业;有13.6%的劳动者想外出进城打工;愿意继续从事农田作业的占24.6%。

3.农村劳动力就业地域。新疆农村主要以乡内就业为主,不同月收入家庭呈现相同的就业倾向。总体上新疆农户家庭成员县外务工的人员比重非常小。乡(镇)内就业成为农村劳动力主要的就业渠道。省外就业极少,劳务输出至国外几乎是空白。

二、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态势

1.农村劳动力转移创收情况

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已达到150余万人,约占总劳动力的三分之一。经调查,2007年新疆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参加劳务创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累计达123万人次,较上年增加18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17.08亿元;农民人均创收180元,比上年增加40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2.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征

(1)劳动力从“三缘”向政府组织流转过渡,以创收为目标。早期农村劳动力主要靠“三缘”(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随着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形成有组织的大规模转移。据抽样调查统计,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外出务工人数由2006年的65.9%,上升到2007年的83.2%。

(2)农村劳动力流转以青壮年为主体,文化技能素质不高。新疆各年龄段农村剩

余劳动力转移的比重是:16至18岁的占5.65%;18至35岁的占41.66%;35至55岁的占35.77%;55岁以上的占16.92%,青壮年占全疆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77.43%。由于转移的劳动力中,大多数人仅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又缺乏技能,属体力型劳动力流转。

(3)劳动力流转时间短,劳务创收水平低。新疆人均纯收入中劳务收入为180元,比全国少近800元。全疆农民劳务创收仅占当年人均纯收入的7.3%。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0多元,而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全国平均低近1200元。由于流转人员多从事第一产业,流转时间短,劳动强度大,增收有限。

(4)南北疆发展不均,劳动力富余与短缺并存。新疆人口分布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北疆汉族集中,南疆少数民族集中,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占绝大多数,构成特殊的人口分布结构。南疆存在大量的待转移富余人口。而北疆及兵团不仅存在一定劳动力短缺,且有较大的季节性用工不足。

3.劳动力转移途径、方式。农村劳动力在疆内流转,以一产为重。新疆农村劳动力流转和劳务输出主要立足于区内。从流转的动因看,增收促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棉花主产区流动。

三、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1.土地流转市场功能不健全困扰劳动力转移

土地流转市场功能不建全,迫使大批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在对新疆308户少数民族家庭调查发现68.34%的农民农庭根据自身条件,33.2%家庭有能力再多承包50亩,51.5%的家庭有能力多承包100亩以上土地,而16.3%希望脱离土地的劳动力却不能顺利实现土地流转,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愿望被极大的抑制。

2.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制约劳动力转移就业

新疆县镇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依赖优势、特色资源发展工业,工业的起步晚,属于后工业化发展地区。同时,新疆城镇化率不高,较全国2007年平均44.9%的水平低5.8个百分

点,制约了新疆县镇三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3.劳动者自身素质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1)少数民族汉语言障碍,就业观念滞后拖累劳动力流转

新疆的少数民族由于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外出工作受生活和宗教信仰束缚,不愿外出务工。尤其是南疆地区,农牧民占90%以上,受传统习俗的影响,不少人认为:“外出务工挣钱丢面子”;“妇女不宜出远门”;形成了少数民族妇女基本不出门的旧习,宁愿在家受贫,也不愿外出劳动致富。

(2)转移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技能缺乏阻扰劳动力流转

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低是制约劳务输出规模。根据调查,新疆转移出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6.9%,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最大为

43.2%。农村低素质劳动力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和城市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受限。

4.农村劳动力市场功能不健全影响劳动力流转

(1)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服务滞后影响流转

新疆劳动力市场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仍很不完善。目前,新疆尚未制定统一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指标体系,农村劳动力底数、农村富余劳动力底数、外出务工人员意向摸不清,供需脱节、信息不灵问题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滞后,造成大多数农

村劳动力转移靠亲缘、人缘、地缘自发推动。同时,劳动力流转中介组织建设规划滞后,因缺乏有关信息或信息不准致使农村劳动力担心流动。

(2)新疆农村劳动力供需市场发育不充分,就业渠道不畅

信息不灵,渠道不畅,怕没有人帮助,怕找不到挣钱的门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就内部环境而言,在各级组织中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就外部环境而言,农民外出打工,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四、新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发的对策措施

(一)完善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制度,建立有效、公平的土地流转机制

1.完善农民的土地产权制度。要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搞活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

2.开辟使用权流转市场,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可通过自愿出让、租赁、抵押、作价入股方式,使经济部门以最小的土地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逐步变土地的粗放利

用为集约利用。通过土地的流转和置换,使土地不断增值。

(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1.积极推动第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带动劳动力转移。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细分农产品市场可以转移大量种植农户。高效密集型设施农业锁定了劳动力,平均每五亩地

就需要一个劳动力。

2.加大项目招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新疆的各个县乡应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依托特色资源优势,采取差别化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在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基础上,选准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经济主体,构建起分工明确的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三)提高转移就业服务质量,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

1.构建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新疆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尚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可以借助中国劳动力市场网,通过设置专门网站方式构建。建立省、市、县、乡镇四

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实现信息服务“一点登录,全省查询”,为各级劳动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2.建立转移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素质。强化职业教育和岗前培训,积极普及汉语教育,提倡干中学,学中干。首先,扭转急功近利观念,净化培训职能。

其次,建立合理分配关系,扭转脑体收入倒挂现象,构建知识升值机制,创造重视人口文化素质的社会环境。最后,创新就业转移培训投入机制,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应做好农业劳

动力流转的规划工作,划出专项资金,落实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首次培训免费,对培训机构补贴的政策。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必须消除制度形成的歧视。一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原有功能是:人口登记、人口调查、粮户关系管理。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剔除粘附在户

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关系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二是土地流转制度。当前新疆农村已呈现落后地区农村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流动,通过季节性劳务增

加了收入,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民工,但离开土地的农民承包地无劳力劳作,成为一块心病。应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通过市场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土地使用权有偿转

让。三是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政府应加快研究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强化各用工企业在工伤、医疗、生育方面的社会保障。四是发挥新疆城乡各级劳动力市场在劳动信息、劳

动力价格、劳动合同、劳动用工交流、职业介绍方面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孔春梅,“三农”问题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人口与经济,2004(5)。邹萍,关于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消息,2004(27)。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编,新疆调查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第二篇:浅谈我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浅谈我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

学生:陈 攀

指导老师:

摘 要:人力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西部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西部的发展,延缓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关健词:人力资源;西部地区;开发现状;对策思考

一、国外人才战略

1、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与现状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并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劳动人口,也是衡量当地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是把人力当作一种财富的价值观,人力资源开发旨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从而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力资源不同于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人力资源包括社会的、人文的、个人的因素,具体的表现在人口的特征与结构,民族的文化程度与健康状况,劳动者的工艺技术水平以及整个公民群体的工作热情,奋发向上的精神。人力资本是也被称为人力资源,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价值的总和。

1970年,麦迪逊(Maddison)研究了1950~1965年的22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在考虑了劳动者年龄构成、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认为“有效的”劳动供给(包括就业增长、劳动者素质的变化、劳动者年龄构成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35%。1972年,纳德里(Nadiri)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力资源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显著贡献。

2、人才与城市经济

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才的积聚。没有人才这股新鲜的血液维系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便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失去发展的活力。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推动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模式的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粗放型增长方式,一种是集约型增长方式。对于以往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我们不能质疑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种增长方式是以大量的消耗资源来换取的。在当今社会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现实下,再依靠这种增长方式,经济会渐渐的失去发展的潜力。现阶段寻找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共识。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成分,重视提高人的素质、技能,是重视人才的培养,才能拉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是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途径。一个城市真正重视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经济才会腾飞!

3、人才资源的放射性开发

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国外体现的是一种放射性的状态。以美国为例,为了使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在加强高等教育、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美国许多科学技术学院的专业完全是根据当地的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实际需要确定的。设置哪些专业和开设哪些课程,事先要多次调查,反复征询有关企业单位的意见,然后进行评价,再报地方委员会批准,如发现劳动力市场某类技术人员过剩,即报教育委员会批准,停止招生。这种根据社会需要设置课程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以短期的高等教育的形式大力开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在美国传统大学的同一专业内设有多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并按行政区域设社区学校及初级学院,现有的社区学院与工商企业挂钩,共同开设成人教育课程。美国不仅重视本国人才的培养,也注重挖掘外国高级知识精英。美国对外国高级的知识分子的也是相当优厚的,优先获取“绿卡”的优惠。

4、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现代化发展

人才培养是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我们的调查,西方的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具有丰富的经验,比较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然资源依赖型,一种是人力资源依赖型。一般的现代化国家基本上都是采用人力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人才的培养是这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高科技发展的带动,哪个国家掌握先进的技术,哪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就越高,高科技是以人才为后盾的,国家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为国家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科技人才,形成了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软肋

目前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正在扩大。虽然西部也保持了连年的经济增长,但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西部。要缩小西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这就要求西部必须以高于东部的速度发展,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那么西部要以怎样的增长动力才能保持高于东部的增长水平?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必须以人才为后盾,最后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其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西部地区是否拥有足够数里的高素质人才是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1999年上半年,中央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这为西部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就西部大开发而言,它是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而发展西部的人力资源开发事业是重中之重!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对于现在来将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三、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现状

西部地区土地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60%,总人口约2.85亿,占全国人口的23%。丰富的资源、辽阔的土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本应是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西部地区却是全国最贫困、落后的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45.7%,各专业科技人员也仅为全国的15.5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与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密切相关。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大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西部地区普查登记总人口为35531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为25990.1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37%,占全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27.12%。

2、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老化的趋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看,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年龄人口45-49岁组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从1990年的7.35%,上升到10.82%,上升了3.47个百分点,45-64岁组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23.35%上升到30.13%,增加了6.78个百分点。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力人口趋于老化,在一定程度上将加速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进展,人口的老龄化对社会的贡献会越来越少,同时对社会、政府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国家政策对西部的倾斜,重视科教事业的普及,西部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总体说来,比1990年有大幅度提高。文盲半文盲人口比1990年下降一半,受过高等以上教育的劳动年龄人口上升。但是,西部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看,西部地区200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7.03年,比1990年有较大提高,已达到初中水平,说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已见成果,但是尚低于7.63年的全国平均水平;除陕西外西部地区各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好地区,集聚了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而幅员辽阔的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高。特别是中国户籍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和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区的人口和劳动力的集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与这些地区的差距将越来越拉大。

4、人才流失

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从西部企业和员工个人角度来分析。就西部企业的组织职能而言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可能是组织结构本身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复杂、管理力度不当。就领导职能而言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可能是领导者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计划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也可能是领导者风格、个性原因导致,主要表现为任人唯亲、墨守成规、集权控制等。就计划职能而言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可能是目标设定不当、目标管理失效、工作与人员不匹配等;就协调、控制职能而言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可能是权责不清、沟通不足、奖惩失当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用人机制僵化、招聘人才不当、员工培训不足、激励制度缺乏力度、薪酬不合理、考核不力、人际关系失调等。就员工个人而言,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个人目标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不同、主导需求差异、个性及价值观差异、晋升渠道限制等。西部地区在人才流失的众多原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地的经济环境,信息的沟通条件差。

四、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思考

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教育、培训、配置等多种方式,针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搞好西部大开发,最终还是要靠西部自己,要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加强对潜在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对已发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搞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教育投资

1.普及基础。

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要大力普及各种基础教育,包括初级教育及高等教育等。优先发展教育关系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是整个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为此,必须明确发展基础教育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尽快通过增加公共财政资源解决投入问题,同时,鉴于西部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基础教育普及难度很大的实际情况,政府应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安排专向资金的方式给予支持。

2.普及职业教育

将实用性、技术性较强的中等职业教育普及开来,充分结合本地生产实践,为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部分学生提供一个获得一技之长的机会,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对中、高级职业技术人员的巨大需求。尤其要重视对农牧民的技术培训,让农牧民掌握适合当地特点的种植、养殖等技术,成为种田能手、养殖高手。也只有这样,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有可能真正在西部得到推广。

3.加强继续教育

西部地区决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当地的农业干部和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不高。要加强农业干部培训和农业继续教育,经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批准,每年在农业部干部培训基地,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举办西部地区农业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农业科技培训班和师资培训班,提高西部省、区农业领导干部、科技干部和师资人员的市场意识、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高素质的农业干部、科技人员和农经人员。

(二)配合政策,规范用人机制

1.突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需要引进大批人才,但从根本上说,西部开发主要依靠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西部地区的 1 100 多万人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作用,这是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也是政策扶持的重点。

2.构建西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市场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作用越来越强。在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要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环境需要的人才成长、人才使用、社会劳动力选用的机制,在这个机制中要体现市场机制的公平、公开和完全双向选择的方式。在西部大开发中,也必须启动西部的人才开发战略,确立西部的人才价格,使各类人才在对西部作出贡献的同时,也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三)开发新的留人机制

1.以事业发展吸引人才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部地区很难支付东部地区的工资,那么在价值规律起主导作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吸引人才从发达的东部地区流向落后的西部地区呢?有关专家认为,人才的流动不同于一般劳动力的流动,人才的流动不仅取决于经济水平,更取决于经济发展势头。深圳、海南的情况便证明了这一点,同样人才去西部地区是创业而不是去享乐,西部地区吸引人才,不要企图创造比东部更好的生活环境,而要为人才创造比东部地区更能实现自身价值、干一番事业的机会和条件,这对真想干一番事业的人才是最大的吸引力。

2.以良好待遇吸引人才

西部地区虽然不能与东部地区拼工资、比待遇,但也要尽量提高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人才的住房、医疗、交通、通讯等生活条件,帮助人才解决户口、家庭安排、子女入学和就业等后顾之忧,使人才在西部地区能安居乐业。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办公设备、试验设施、信息资料、科研经费、辅助人员等工作条件,使人才能够高效率地工作,否则生活条件再好也留不住人才,并且背离了引进人才的目的。

3.充分发挥流动人才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频繁的人员流动是正常的,多年来西部地区也流失了不少人才,我们必须理智地应对这种挑战。然而,如果从辩证的角度看,这些人走了也未必完全是坏事,面对流动的人才潮,我们除了想办法吸引和留住现有人才外,更应当以博大胸怀和周到的服务与身边流走的人才搞好合作,利用他们所去单位良好的创业环境,争取他们为故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再作贡献,至少可以通过他们为西部同行传递有用的信息。与此同时,要站在全面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的立场上,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帮助西部地区众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让他们在发达地区开了眼界,练就了本领,再返乡成为经商办企业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骨干和能手,带动受千百年封闭所困的西部儿女找到致富门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标。

五、结束语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关系到西部经济发展,正确认识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是西部开发成败的关键!总之,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面对严峻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及人文环境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还要有忧患意识,全局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时机不断深化人力资源开发,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振兴!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入[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2]世界银行.中国:90年代的扶贫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3] 吴文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系统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4] 梁裕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5] 邹东清.中国西部大开发全书(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7]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致谢

本论文是在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完成的,在表示衷心的感谢。老师平日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向他请教的同学总给予很热情的帮助。从这次课题的选择到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支持。在此我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通过本次毕业论文的准备,使我对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的学习以及两年的考试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总结,能力和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并在此感谢平日里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谢谢!

第三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它建设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从这一点出发,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分别约占80%和40%, 而且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去年158 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有约6O% 的份额。此外.中小企业在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 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它建设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基本上处于一种人力资源的低效使用与高素质劳动者缺乏的矛盾状态,即中小企业发展对拥有技术或者经营才能的高级人才的需求旺盛,而在中小企业中这类人才十分稀缺,于是便出现了技术型人力资本或经营管理型资本供给不足。与之相反,即无知识、又无技能,仅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一般型人力资本却供给过多,结果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用人机制的不科学和竞争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虽然我国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劳动者素质和技能都在逐步提高,但是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人员素质低,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在对某市20家中小型企业所做的调查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全部员工的10%左右。由于人员素质普遍低下,许多中小型企业缺

1乏创新能力和捕捉市场的能力,面对市场机遇时无能为力,失去了很多好的发展机会。

2、缺少公正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

中小型企业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或是绩效评估考核流于形式。且在薪酬管理和福利制度上,也缺乏薪酬激励机制和福利保障机制。尤其是在社会保险方面,企业为了减少成本,不为或少为员工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使员工享受不到应有的福利待遇。

3、对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的培训意识较低

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只愿雇用“熟手”、有工作经验的人来企业工作,而不愿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进行员工培训、人才储备,基本没有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计划。

4、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吸引人才机制。

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观念的存在正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1、转变观念,重视人才的作用。海尔集团不仅靠产品的质量、优质的售后服务来赢得用户的青睐,更关键的是他们有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具有攻坚能力和奉献精神的科技队伍。特别是培养出一批能在前沿带队攻坚的“将帅”之才和有市场意识、有科学头脑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创新发展更有活力,这从他们企业平均每天都有一件新产品问世这一事实就可见一斑。由于高素质人才既可以激起职工对企业的信心,又可以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和高科技指导,对开发企业人力资源起到了双重作用。因此企业要大力引进高素质、高能力的企业管理者及技术人员,一个企业经营成败与兴衰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及决策能力和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由于他们具有优秀的素质和良好的专业技能,才能使他们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同时企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效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提出富有吸引力的政策和措施,吸引这些高素质、高能力的管理人员

和技术人员。例如对企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可用给予股权等方式来留住人才。

2、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等。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与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开发员工的潜力,使员工能更好地工作,给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企业根据员工的能力和工作表现来确定绩效评估方案,可以消除论资排辈、拉关系的现象,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提高和发展。那么如何建立与健全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呢?要从三方面着手:

1、量化考评指标必须以实际工作结果为依据,科学地评定员工工作质量和数量。每年都给员工设定一些重要的工作目标,既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又便于评定。

2、强调合理的公平。企业的业绩评定永远难以做到完全开放的民主,因为每个人的利益趋向不同,对于同样的评定标准可能产生不同的利于自身的理解。这样,一方面尽量完善绩效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建立不同意见的反馈渠道,以使员工提出的建议得到及时的反馈。

3、既重视考评个人业绩又重视考评团队业绩,使个人业绩与团队业绩保持一致。

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合理开发人才,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完善激励机制,包括三方面内容:(1)奖励制度的设计。包括调薪、绩效奖金和福利待遇。在调薪程序设计中,根据市场情况和上绩效考核的结果,结合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给予以适当的薪资调整。福利制度设计包括:①社会保险福利:保障员工的合法权利,包括企业依据国家法规为员工购买的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②用人单位集体福利:包括住房福利、交通性福利、饮食福利、教育培训福利、医疗保健性福利、有薪节假、文化旅游性福利、金融性福利、其他生活性福利等;(2)职位系列设计。为避免晋升途径单一,晋升采用行政管理职位系列(企业每年在年终考核结束后,根据企业总体规划和一定的比例,确定主任职员及其以下各级行政管理职位晋升比例和名额)和专业技术职位系列(企业每年在年终考核结束后,根据企业总体战略和一定的比例,确定各级技术专业职称晋升比例和名额。企业新聘任的有工作经验的行政管理或专业技术人员在试用期满后,根据具体情况和参照职位标准确定其职位级

别。)(3)员工参与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的制度。让员工参于企业管理,对员工提出的合理化的管理建议,由企业部门经理或战略研究中心直接确认并给予奖励,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3、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员工培训。现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更新很快。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条件也在不断提高,每一个岗位都会对从业者不断提出新要求、新标准。因此,加强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会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使人才心甘情愿的留在企业工作;另一方面,能最大限度激发员工潜能,使企业在人才教育培训上的投资得到回报。要根据岗位需求和人才供给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编制人力资源培训规划,制定好培训计划,采用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一带一储备干部的培养和外出培训等方式加强员工培训,通过有效的培训可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在企业内部培养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对外竞争力。在进行员工培训时,应当把握以下原则:(1)德育与育才并重的原则。在加强业务和知识培训的同时,更要注重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员工既有过硬的业务本领又有健全的人格。(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培训要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注重边学边干,在实践中增长才干。(3)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原则。员工培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跟上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4)持之以恒的原则。员工培训是一项长期战略,是一种预期收益的投资行为,必须以经营和战略的眼光来对待

4、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构筑企业价值核心文化。海尔集团以其“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用人理念为人才提供尽可能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以此吸引人才为企业效力。我国中小型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往往造成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其实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的激励更为有效。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独立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一个企业的文化,会强烈影响一个企业对员工的根本看法.并影响该企业的领导风格、领导方式、组织的结构及其关系、企业控制职能的应用方式。

而这些都是企业能否有效吸引住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齐心协力的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而且也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对中小企业而言.其影响效果尤为明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小企业同样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 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也 将进一步的加剧。人才也已成为企业确立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可以说“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是 从 接受一个观念到将观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是比较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实 际情况。因此,中小企业要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人才策略,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 董泽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 郑绍濂.人力资源开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美)德斯勒著.刘听,吴雯芳等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9.[4] 余凯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版

[5] 李宝山.管理经济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版

[6] 梁裕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 1999版

第四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探析

作者:刘克伟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4期

摘 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体素质较低,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创新机制,我们应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为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关键词:农村 人力资源开发 措施

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又称为农村“劳动力资源”。它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数量指在农村范围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量;质量则包括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技术专长和思想观念等等方面。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人才竞争。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1.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整体素质较低

我国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和人力资本大国。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轻视人力资源开发。在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和农业投入较低的情况下,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非常有限。由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我国人口以低级劳动力为主体,低素质人口中90%在农村,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2.农村劳动力资源逐渐减少,但规模依然庞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拓展,农村人口大量转变为城镇人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因而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

3.劳动适龄人口中中老年比重较高,女性比重上升

受人口控制政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新的特点:一是低年龄人口比重低;二是青年所占比重下降;三是中老年人口比重高。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虽然目前仍然是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增长的速度快于男性。特别是在20~39岁劳动适龄人口中,男性人口比女性少,这主要是这部分人口中,男性青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而女性到了婚育年龄,外出的多数返回原籍结婚生育,使得性别比下降到最低点。

4.就业比重高的仍为传统型产业

农村就业人口总量庞大。就业人口产业结构仍为传统类型。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年轻有技能、有特长的劳动者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主要是种植农作物或从事养殖业,所以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仍然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面临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创新机制

在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以最大限度盘活农村人力资源为目的,努力探索农村人力资源持续、深入开发和管理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2.没有注重培养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

农村对人才的需求是各种各样且不断变化的,然而职业学校的教师由于很少深入生产第一线,没有深入调查农村现状与需求,没有动态地调整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与学生培养方向,做到人才培养供需接轨,因此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一定就是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各类人才培训缺乏有效衔接与管理。

3.基础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流失严重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学生流失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特殊群体学生,如:如贫困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父母离异家庭子女,流失率高于普通家庭的学生。二是毕业年级高于非毕业年级。农村初中学生的流失率在10%左右,这些初中未毕业的孩子流失,对他们未来接受再教育又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1.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当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着重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搞好农村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落实具体措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保证农民享有教育培训的各项权利,切实提高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2.要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

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岗位的能力。当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

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培养农业科研、管理和推广等各类人才;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外出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岗位的能力。同时,还要使现有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智力和人才保证。

3.搭建平台,为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适应新农村建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千方百计抓项目、办产业,为各类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创业平台。同时,根据乡村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才特点,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分散的农村人才整合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集团”和“经济实体”,通过“公司+农村人才+基地”,“协会+农村人才”,“支部+协会+农村人才”等多种形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鼓励外出打工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吸收农村富余人员共同创业,回报家乡。政府对农民自主创业参照下岗职工优惠政策进行扶持,农民兴办工商企业允许注册资金分步到位,并适当减免相关税费。参考文献:

[1]朱炎洁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2004(5).[2].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3].许文兴等.试论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第五篇: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包括的领域:培训与开发、职业开发、组织发展。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四大增值角色:人事管理专家、员工代言人、变革推动者、战略合作伙伴。罗杰贝·尔特的人力资源开发人员五角色:培训者;设计者;顾问者;创新者;管理者。

人力资源开发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一)早期的学徒培训阶段;

(二)早期的职业教育阶段;

(三)工厂学校的出现;

(四)培训职业的创建与专业培训师的产生;

(五)人力资源开发的蓬勃发展阶段。五种不同类型的职业锚:创造型•管理型•技术功能型•安全/稳定型•自主/独立型

培训需求分析的层次:

组织层面•找出组织在哪些地方需要培训,实施培训的环境和条件如何

任务层面•在圆满完成某项工作或某个流程时必须做什么

人员层面•找到需要培训的人,确定需要培训的种类

员工需求分析要确认的两方面差距:

一是绩效差距;二是要达到一定绩效目标而存在的知识、技术、能力差距

人员分析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判断性人员分析:判断员工个人整体绩效的水平,将员工划分为业绩优秀者和业绩不佳者两类; 诊断性人员分析:寻找隐藏在个人绩效表现背后的原因

培训辅助性材料:阅读材料;视觉材料;听觉材料;感觉材料;培训教师的个人备注材料。组织中培训的类别:新员工入职培训、业务技能培训、管理技能培训、工作指导培训。

传统的培训手段:学徒培训;讲座;讨论;以经历为中心的学习;其他培训方法(函授进修、读书活动、参观访问)。

新兴的培训媒介:电子通讯技术;视听多媒体式的培训形式;自定进度的计算机辅助式的培训;网络培训;虚拟现实培训。

管理技能开发中在职培训方式:员工辅导、角色替换、工作轮换、晋升、座谈、项目小组访谈。培训评估所需数据的类型:

1.硬性数据与软性数据

硬性数据:量化的、容易测量的、客观的、易转化为货币价值、衡量管理业绩的可信度较高

软性数据:难以量化、不易测量、主观的、不易转化为货币价值、作为绩效测评的指标,可信度差

2.硬性数据的四种主要类型:产出、质量、成本、时间

3.软性数据的类型:组织氛围、满意度、新技能、工作习惯、发展、创造性

职业开发包括的两个过程:职业规划与职业管理

为什么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1.企业的竞争是员工素质和能力的竞争;2.高新技术产业就业机会增加,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再培训的需求增加;3.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要求赋予员工更大的责任,因而需要更多技能的培训与开发;4.培训与开发的投入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满意度;5.高额的投资回报率。

确保培训成果转化的具体方法

1.明确关键人员在培训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2.通过激励强化受训者的学习动机:应用目标设置理论、期望理论、需求理论等。

3.改进培训项目设计环节:尽量设置与工作情景相同的条件、让学员掌握应用的原理和方法、宣读行动计划承诺书并定期反馈、编写行为手册、激励政策、应用表单。

4.积极培育有利于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

(1)对实践机会进行测量,测量应用所培训内容的数量、频率、难度;

(2)管理者提高支持度: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拟定合理的培训方案,赢得高层领导支持。

管理者应该做的:管理者应倡导新技能新行为方式的应用、应该关注刚刚接受完培训的员工、采取激励和强化的方法。

(3)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督导;(4)建立受训员工联系网络;(5)建立一对一的辅导关系。

5.及时跟踪调查。6.在培训开始前、中以及后的沟通。

鲍德温和福特的培训成果转化过程模型

传统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探索阶段、立业阶段、维持阶段、离职阶段

人力资源培训外包:将部分或者全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职能,以委托和代理的形式交给组织外部的专业机构来完成‘

三、名词解释(4×3)

1.培训与开发:是指组织为了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所做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各种努力,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并帮助员工对组织的战略目标做出贡献。培训与开发两者的区别:培训针对的是目前的工作,而开发是未来的工作。

2.在职培训:指为了使员工具备有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不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对员工进行培训,也称为在岗培训或脱产培训等。

3.入职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是一个有计划、有系统地向新员工介绍他们工作职责、组织期望、政策、组织流程以及组织文化的方法。

4.胜任力模型:是指组织当中特定的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与高绩效相关的一系列素质或素质组合,这些素质是可以分级的、可被测评的。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用来演练推敲,组织和理解新材料以及用来影响自我动力和感觉的技巧。应用在培训上,要求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技术以在任何学习环境中都会达到较高的效率。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具有促进学习,提高适应能力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形式。被认为是培训成果转化最有利的工作环境,它能使培训与开发的成果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转化及利用。

学习分为三个层次:员工学习、团队学习和系统层面的学习,系统层面的学习是公司长期保持学习成果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持续学习、知识创造和共享、严格的系统化思维、学习文化、鼓励灵活性和实践性、珍视员工价值。

四、简答(2×8)

1.什么是培训与开发的需求分析?

通过收集组织与其成员现有绩效的有关信息,确定现有绩效水平与应有绩效水平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找出组织及其成员在知识、技术和能力方面的差距,为培训活动提供依据。

培训需求分析的意义

寻找组织绩效问题产生的原因

确认差距:一是绩效差距;二是要达到一定绩效目标而存在的知识、技术、能力差距

了解员工个人需求,赢得组织成员的支持

建立信息资料库,为培训后的效果评估做准备。

确定培训的成本与价值。

2.明确培训与开发项目的项目目标的意义:

培训与开发项目的项目目标是对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培训需求要点的细化,它反映了组织对该培训项目的基本意图与期望。其意义是:

(1)培训与开发的项目目标是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基本依据。

(2)培训与开发的项目目标是对培训开发活动效果进行评估的主要依据。

(3)明确的培训与开发项目目标有利于引导受训者集中精力完成培训与学习任务。

柯克帕特里克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学员反应、学习成果、工作行为、经营业绩)

第一层次:反应,指参与培训者的意见反馈。局限性在于,只能反映受训者对培训的满意度,不能证明培训是否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第二层次:学习,用来衡量学员对原理、事实、技术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使用控制组对照,或者评估培训前后的知识技能,效果更明显。

第三层次:行为,接受培训后行为的改变。时间:回到工作岗位3-6个月以后;方式:观察受训者的工作表现、受训者自评、受训者同事的评价或参考组织相关记录。

第四层次:结果,评估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培训成果转化理论

(1)同因素理论:认为培训成果的转化取决于培训任务、材料、设备和其他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的相似性。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似性的衡量尺度:物理环境逼真和心理环境逼真。

(2)激励推广理论:激励推广理论强调一般原则运用于不同的工作环境。当工作环境与培训环境有所差异时,受训者具备在工作环境中应用学习成果的能力。

(3)认知转化理论

认知转化理论是以信息加工模型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信息的存储和恢复是这一学习模型的关键因素。莱克认为,培训成果转化可分为近距离转化和远距离转化两种:•近距离转化是指可以直接将所学内容应用于与培训环境相类似的实际工作中,基本不需要太大的修订和调整。•远距离转化指将所学技能运用于不同于最初的培训环境的工作中,需要用新的创造性的方法应用所学内容。

增加近距离转化可能性的建议:培训内容接近实际、培训频率高、工作的程序性强、受训者做好准备。能够增加远距离转化效果的建议:受训者理解原则、概念和假设条件、受训者在不同情境中大量练习、培训教师鼓励讨论、鼓励运用。

五、论述(2×17)

1.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本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已经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为此,企业的竞争优势将依赖于人力资本——知识、经验、技能等“软”资本,而不再是它们的房、设备等“硬”资产。员工的技术、知识、能力以及同顾客间的相互关系,会创造出一种核心竞争力,这种能力远比可购买到的现成的科技能力更加有效。为此,企业可以持续拥有这种竞争优势。

所以在大多数企业里,人力资本被作为最重要的资本来看待。企业在发展和实施战略的过程中,既要拥有有形资源(如楼房、资金),同时也要拥有无形资源(如人力资本和品牌知名度)。有价值的、独特的、难以模仿的资源才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基础,无形资源(人力资本)是最有可能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资源, 因为它是稀缺的、复杂的以及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并且,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尤其是无形资源在很长时间内很难改变。尽管说人力资本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改变,某些能力对企业也许不再有价值了,但是人力资本中特定能力是基于企业的特定知识,个人所拥有的其他知识如果能与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则又会产生新的价值,因此总体上讲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企业可以持久地拥有这种竞争优势。从以上综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力资本是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企业要想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将人力资源开发视为一种更广泛意义上使人力资本增值的途径。

目前许多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对于改善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强化竞争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员工的技术、知识、才能进行培训与开发,可以使固定形态的人力资本增值,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人力资本付出量。尤其通过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技能培训的投资,使他们能够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将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和献身精神,提高员工士气和工作满意度。这种提高员工的努力程度的投资要比提高他们的能力和行为方面的投资更见效,从而有利于提高员ェ的人力资本付出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管理职能主要就体现为通过开发员工的核心专长与技能,以及培养员工的组织承诺感和组织认同感,帮助企业获得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提高。

现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开发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起着举是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本已超过物质资本,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可以说,对培训与开发投资的重视对于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尤为重要。

2.战略性培训与开发系统模型

战略性培训强调与组织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与战略等协调一致,要求管理者树立整体与全局观念,在了解组织运作原理与各部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高员工与组只使命及战略要求相一致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的职能与发展目标。

两个核心:

企业战略的要求(为战略而培训)

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

三个层面:

制度层:管理制度保证

资源层:需求要素

运作层:流程与职责

四个要点:

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计划的制定

培训的组织和实施

培训效果评估

下载4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4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第三节 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大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产业急需人才为重点,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创......

    【 标题 】人力资源开发探讨

    【 标题 】人力资源开发探讨 【 作者 】霍文达 【内容提要】开发人力资源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作者分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指出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

    网上期中考试答案参考要点(需要适当的展开) 第一题 1. 原因是:杰绅认为高薪等于高发展。 2. 思路: 第一, 请杰绅结合自己的专业,工作经历和性格特征,进行自我定位。找出优势和劣......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郝春新 朱翠云 【摘要】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大多数。河北省农村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得到真正......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浅论

    201703考试批次 《人员培训与开发》结课作业 学生姓名:丛蕾学习中心:威海学习中心 学号:***0001 考 号: 专 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层次:高起专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陕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上世纪末,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上书,指出了中国的“三农”问题。......

    浅论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姓名:牛淑凡单位:江西三鑫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内容摘要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与成功的关键因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