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美术上册 保护文物 2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保护文物
教学目标:
1.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3.绘制宣传小报,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绘制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
(1)收集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
(2)就事先了解当地博物馆或文物保护单位,以便组织学生参观。
2.学生准备:
铅笔、彩色水笔、颜料、彩色纸等各种绘画工具材料或陶土等手工制作工具与材料。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1)引导学生欣赏收集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
(2)分小组讨论交流,感受文物的美感。
(3)教师讲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过程和成就,让学生了解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
2.发展阶段
(1)教师讲解一些资料展示卡、宣传小报和实物仿制的方法,为学生更好地作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2)作业完成后布置在教室里,互相评价、欣赏。
3.收拾与整理
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各材料,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4.课后拓展
让学生回家多搜集一些历史文物资料,尽力寻找生活所在地的历史文物,增进对祖国传 1
统文化的情感,加强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2
第二篇:六年级美术上册 保护文物 1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保护文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 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放映录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教育学生热爱和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教学重难点:
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教具:
青铜器实物,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播放幻灯片,初步让学生浏览,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保护文物。
2.让学生来说自己所了解的青铜器及其发展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内容)
3.师: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商带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教材中的青铜器图例:先让学生看书中的图例以及下面的文字说明。
2.探讨怎样来欣赏,请学生来说说。
3.归纳欣赏的基本方法:
(1)从造型上来欣赏,根据不同用途,青铜器有各种不同的造型。
(2)从纹样上来欣赏,青铜器上常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人事活动等图案,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3)从文字上来欣赏。
三、根据上面几点欣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艺术
(幻灯):
夏:
乳钉纹爵
商朝的青铜器:
1.兽面纹方鼎。
2.四羊方尊
3.铜纵目面具
西汉时期:
长信宫灯
战国时期:
1.虎噬鹿青铜器座
2.宴乐攻战壶
东汉时期:
铜奔马
四、师出示现代的青铜器,引导学生欣赏,看看与古代的青铜器又有什么不同。
五、知识窗: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合金。
红铜加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六、让学生讨论要怎样来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第三篇:六年级美术《保护文物》教案
保 护 文 物
六A美术组——于志海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稳定学生情绪,准备上课。
二、激情导入
1、谈话导入,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几幅生活用品图片,请同学们帮忙辨认一下这些器具有没有古董文物什么的?用来收藏鉴赏。
2、同学们观赏并讨论
3、老师小结:想要分辨出哪些是文物,首先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文物。
4、引入并板书课题:12 保护文物
三、自主尝试
1、老师提出问题:什么是文物?用你自己对文物了解的知识试着阐述一下文物的概念。
2、学生回答,老师做适当引导。
四、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回答以下问题:
1、文物分为哪几类?(可以参考教科书26页)
2、保护文物的意义?
五、分享点评
1、什么是文物? 文物: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
2、文物的种类包括:
(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
(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
(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
(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实物。
3、老师播放不同种类的文物代表图片,和同学们一起赏析各类文物的不同特征和价值意义。
4、保护文物有何意义?
文物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精神价值、研究价值、欣赏价值。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所以文物十分珍贵。日用品坏了,可以再生产制造,文物却不同,它不能再生产,再生产出的东西不是文物,是仿制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文物史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
其传统的风采和内涵。
5、了解我们身边的文物
了解和调查你居住的地方,有哪些历史文化遗物?
6、老师让同学们思考讨论我们身边的文物有哪些?并播放太昊陵和画卦台具有代表意义的本地文物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7、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身边的文物呢?
坚持一个基本原则:保持原样
六、练习反馈
1、课下了解、调查我们所居住的省份或城市有哪些历史文物。
2、绘制自己喜爱的文物,并注明它的名称、年代和地点。
3、老师出示多媒体范画图片并在黑板上进行绘画步骤的示范。
4、学生练习,老师巡回辅导。
5、作业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老师展评。
七、体会质疑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2、对文物的保护我们能做的事情有哪些?
提示:利用学到的美术知识,绘制保护文物的宣传海报,让更多的人了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加入到保护文物的行列。
第四篇:六年级美术上册 电脑美术 2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电脑美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让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画图”工具的使用,设计制作一幅电脑小报作品,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组合成为电子报刊。
2.技能:本课是将艺术的神奇借助于网络来表现,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达到了声色俱备、视听相联的求知新境界。
3.情感: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创意和操作感受电脑美术课的创作乐趣。
教学重点
1.感受电脑美术的乐趣。
2.让学生学习用window软件上的画图板自己设计一份电脑小报。小组将电子小报运用图片演示软件合成一份电子报刊。
教学难点
会进行简单的画图工具操作。会进行简单的画图板操作。
教具准备
电脑演示操作示范作品以及电脑软硬件设备。
学具准备
电脑软硬件设备。
课件内容
操作示范作品
教学评价
1.小组互评
2.共同评价
3.自我评价,把有自己的特色作品介绍给大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设计意图:
(复习画图程序界面上的各种工具的用途,使学生加深了解各种工具的基本用途。
(激发学生对电脑美术的强烈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电脑绘画,并且用画图软件画了很多漂亮的画,那么你们用画图软件画过那些画?都用到了画图软件中的那些工具?
学生依次说出window软件上的画图板里所应用到的工具及作用。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幅同学的电脑作品,大家看看是分几个步骤做好的,可以用哪些工具制作呢? 欣赏
2.欣赏一幅电脑小报的制作步骤,产生对电脑绘画的直观印象。
教师演示课件(第一张到第四张),边演示边请学生谈步骤。
绘制步骤:
设计形象。
设计背景。
设计标题。
合成。
3.欣赏电脑美术作品,进入WINDOWS画图程序。当场演示电脑绘画的创作过程。
教师演示课件(第五张到第六张)
活动二: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设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操作:
利用摸板中的各种工具和形状等加上用鼠标绘制一幅电脑小报作品。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个别辅导。
活动三:欣赏
1.欣赏电子报刊的范作。教师演示课件(第七张到第九张)
教师演示电子报刊的制作过程:
2.学生跟着教师的演示进入Microsoft PowerPoint图片演示软件。
3.教师讲清Microsoft PowerPoint界面上的各种工具的用途,使学生了解各种工具的基本用途。
4.出简单的题型,请学生演示操作。教师予以辅助。
活动四:学生操作:
师:同学们电脑绘画有趣吧!老师也非常喜欢用电脑绘画。
想不想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套电子报刊?
生:想。
师:你们小组里的成员互相帮助思考。(讲解绘画过程)
小组合作:
利用模板中的各种工具和形状等,将上节课自己设计得小报运用合作的方式变成电子报刊。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个别辅导。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青山不老 2范文
最新版
青山不老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 肆虐 盘踞 绿洲 归宿 奇迹 宏伟 价值 命运
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2017.3.1 最新版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学习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三、再读全文,积累句段。
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