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问题答案

时间:2019-05-13 10:4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问题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问题答案》。

第一篇:毛概问题答案

习近平18大以来一系列讲话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系列新形象、新作风、新行动,让人感觉‚一股新风扑面而来‛,凸显了我们党在执政使命、执政规律等问题上的新认识,在执政能力、执政方略等方面的新实践。

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强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求全党同志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引领下,牢记‚两个务必‛,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历史从来不是空洞的言语。在民族复兴之路上,能留下怎样的印迹,关键取决于踏踏实实地干了些什么。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要求,我们必须做到。

二、‚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强调要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业精于勤荒于嬉。夙夜在公,宣扬的是一种恭敬严肃、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踏实奉献的态度,体现的是一种勤奋、刻苦和谨慎的作风,彰显的是一种珍惜生命、珍视未来的人生观念。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表达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了我们党将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三、‚打铁还需自身硬‛

——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最朴实的话语最有力量。‚打铁还需自身硬‛,是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治国在政,为政在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是对全体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义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不断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在整个理论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道路和基本经验。

首先,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就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接着,是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一个政党的纲领,是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是表明党的性质的重要标志。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经济纲领的内涵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的内涵是:建立起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无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总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要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

再者,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想结合,走住了一条不同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此,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最后,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以上,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在了解这些内容后,我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会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并看到它的伟大意义。

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的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取得的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理论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即使是在当代,也有着很重要的学习和指导意义,所以,我们更应好好地把握其内容,以便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青春万岁王蒙原著的主要感想

《青春万岁》是王蒙早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电影是根据王蒙同名小说《青春万岁》改编的。《青春万岁》是王蒙早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1952年北京市中学生夏令营的营火晚会上,年轻人围着篝火狂欢着。女七中高三学生杨蔷云热情洋溢地朗诵着赞美青春的颂歌,表达了共和国诞生后,一代青年的崇高理想和激情。影片的创作者在原著的基础上,抓住50年代初期中学生特有的青春美,写出了一群不同思想性格、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学生的神态风采,谱出了一曲社会主义的青春之歌。影片真实地再现了这段历史性生活,浓烈的时代感,贯穿于整组人物形象的艺术创造之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女中学生,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为祖国献身的热情,带着善良纯真的心灵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在青春的道路上留下了一段华彩乐章。只因青春无价,岁月无言。如今的我们所拥有的今天是一个改革开放、科技发展、国力壮大的新时代。我们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我们挑灯夜战,勤奋苦读。我们让学习效率不断提高,我们让集体活动别出心裁,我们把玩与学劳逸结合,我们用心与爱互帮互助。因为学习本来就是一份独到的快乐,而青春本来就是一种无言的获得。青春是呼唤友谊的先锋。最珍贵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优秀的老师会视自己的学生如儿女,真诚的益友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姐妹弟兄,他们是我们前进旅途中的铺路石,奋力冲刺的催化剂。与他们一道共同创造一个轻松而高效的学习环境,塑造一个热情而沉稳的友谊氛围,对于我们是一种互补、一种冶炼、一种酝酿、一种升华。团结、善良、纯真的友谊和无私的精神,就像一首动听的旋律令人沁透心脾。感谢青春让我们萍水相逢,感谢友谊让我们共同进步。

“明天给我们的到底有多少阳光和花朵,多少责任和期待,这,我们不太清楚,但是我们都确定的知道了未来的生活道路,这道路就是为了祖国,为了社会主义献出一切!”

是的,如今的我们与她们一样,为了自己未来的日子潇洒芬芳,为了昨日的期待与明日的憧憬,我们不甘寂寞,我们不知疲倦,用超人的代价,有泪水与汗水,用理性的思索,用澎湃的热情去凝固和铸就。绚烂的岁月,火红的青春,它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气质,一种不服输不自傲的清高,最后更是一种学会审视自我灵魂的成熟。如梦的青春,贵在青春!就让我们一同高喊“青春万岁”,共同放飞青春!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有理想,有信仰的生活是多么的有意义。

青春是多么美好的日子,我想,如果现在再让他们去朗诵那首《青春的日子》一定会充满激情: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建设中国主义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内容

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由此决定所必须采取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确定。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海尔集团在发展历程中历经了哪些重要时期

(一)造就海尔冰箱名牌

自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成立至1991年的7年时间里,海尔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坚持技术进步,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创立了海尔冰箱名牌。

1.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1984年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是轻工业部最后一批电冰箱定点生产厂家,当时市场上国产冰箱已有100多个牌号,竞争非常激烈,但是没有“名牌”冰箱。因此,在海尔刚开始生产冰箱时,就提出了“名牌战略”的口号。“名牌战略”的核心就是产品的高质量。

1985年,海尔从德国引进了先进技术,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领先一步在国内市场形成了质量可靠和技术先进的优势。很快海尔便以高新技术、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2.1985年,集团总裁张瑞敏毅然决定,将76台存在一定质量问题的冰箱,由责任者亲自用大锤砸毁。这次事件在职工中造成极大的震动,职工的质量意识从此有了质的提高。

(二)从单一冰箱名牌到多元海尔品牌

1992年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海尔抓住时机先后兼并青岛电冰柜总厂、青岛空调器厂和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8个企业,并投资兴建海尔园开始二次创业,现在海尔产品涉及冰箱、冷柜、空调、洗衣机和彩电、计算机、手机等领域。

1.立足市场,发展名牌。以市场规律为依据,在质和量的矛盾面前,海尔总是首先确保产品质量、管理,然后再扩大产量、规模,以质取胜,以名牌取胜。

新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坐标,新产品从设计、试制到投产过程中都按名牌产品的要求进行管理,从而保证每一代新产品投入市场都能成为占领市场的新式武器。每当一个新产品问世后,我们就不断寻找其不足之处,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用户的心理,以此设计新的产品,开拓新的消费需求领域。

海尔始终坚持“用户第一”的思想。海尔认为,名牌要靠用户和市场认可,名牌更要靠优良的服务来创造和维护。因此,海尔把售后服务看成创造名牌、宣传名牌、维护名牌、发展名牌的重要环节和首要领域。1996年6月,海尔集团荣获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学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这是亚洲家电行业第一家荣获此殊荣的企业。

江青党史人物的看法

江青1915年生于山东诸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被捕脱离党组织。

江青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女性,一生充满争议。年轻时从事戏剧和电影表演,曾以蓝苹为艺名做电影演员。后改名江青,与毛泽东结婚。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四人帮成员之一而知名。毛泽东病逝后不久即遭囚禁,从此退出政坛。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四人帮成员之一而知名。

文革后,她并与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四人帮”,积极策划诬陷打倒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党和国家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1981年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1991年5月14日,自杀身亡。

其一生虽然干过不少错事,但不可否认的是,她非常有才华,是个聪明有智慧的女人 毛泽东主席评江青:

江青敢于反潮流,敢想敢干,但不注意斗争策略,不能团结大多数人.(主要指中央上层)对我的思想理解的很深刻!是无产阶级事业的忠实捍卫者,江青这个人得罪人太多,一心为公,容易把人推到墙角里去,逼得人家造反。我看我要死了她是不好办的,人家都是敷衍她,不买她的账嘛。我就教育她要她团结大多数,她是不会听的。

党内十次路线斗争,江青直接参与的是两次,就是同刘少奇,还有陈伯达和邓小平的斗争,这都是江青端出来的。她是立了大功的。和彭德怀,高岗和饶漱石的斗争,她在外围。我承认,江青有她自己独特的优点,她看问题很尖锐,很准确,也很认真。对刘少奇、陈伯达、林彪的错误,都是她首先觉察到的。这一点,我应该向她学习,你们也要学呢。江青积怨较多,反对文化大革命的那些人不敢把矛头指向我,只好指向江青,春桥这些

人,他们在搞清君侧。说江青是叛徒,春桥是叛徒,还说王洪文也是叛徒。其实你们都没有被敌人逮捕过,从何而来的叛徒?

第二篇:毛概问题及答案

毛概问题及答案

1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有无群众观点)

2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解析:农村合作社由于尚未改变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因此农村合作社具有办社会主义性质 3我国对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合作化)解析: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指经过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对手工业和其他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步骤和形式是从供销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大体与农业相同。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什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解析:这是毛泽东在1957年3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什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P19第三段

6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最后苏联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7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论的内容中邓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8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是基本一致的,他么都有什么特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9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什么要求?(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解析: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即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0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必须围绕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必须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解析: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11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问题)什么是党建设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梦我们要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124 第三.那里有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解析: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包括: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其中,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首要的就是土地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地主阶级通过封建土地所有制来残酷地压迫剥削农民,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之一。因此,必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因此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第三篇:毛概答案

案例一:在京城必胜客吃完比萨饼,欧洲人不愿意接受全球化,他们热爱自己祖辈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化,他们坚持不懈的保护着它,传播着它,与人们分享着这份瑰宝。

讨论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和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在生产和科技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又加剧全球竞争中利益失衡,带来风险。我们来具体说一说。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就是企业不只在本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消费全球化则指消费者不只在本国市场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买东西。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贸易,也就必然有统一的全球规则,WTO是一种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是优于双边的,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解决反倾销和贸易纠纷。接下来具体来说一下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利:

1、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2、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

3、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服务的好机会。

4、经济全球化将会促使世界大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5、经济全球化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6、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7、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国际间政治的协调。

8、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

经济全球化的弊: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

4、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所付代价巨大。

6、经 济 全 球 化 必 然 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

(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稳定带来的挑战。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策略。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二)加强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和快速融入国际市场。

(三)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案例二:改革开放以来,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雷锋精神是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是社会主义从低谷走向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

半个世纪过去了,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我国涌现出无数雷锋式的先进人物,他们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并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雷锋精神的实质内涵:爱国爱人,助人为乐的大爱精神,谦虚谨慎、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积淀和延续,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不仅要有雄厚的硬实力,更要具备强大的软实力。对人民的“大爱”

就是雷锋精神的实质,它表现为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珍爱,对他人的关爱,对人民的大爱。学习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把帮助别人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是我们党倡导的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重要体现,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核。雷锋精神承载着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是新社会培育的先进典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政治、文化、社会事业正在同步推进,感动中国的良人义举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价值日趋多元,我们的社会正处在矛盾的凸显期,“小悦悦事件”折射出我们社会中一部分成员人心冷漠、良知淡薄的一面。因此,了解和掌握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不断培育和壮大主流文化,树立通往人类美好精神家园的路标,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担当。雷锋精神有助于时代新精神的确立和扩展,同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发挥爱国爱人,助人为乐的大爱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需要我们树立谦虚谨慎、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大生产需要我们具备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务必要保持先忧后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雷锋,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充满活力和富有感召力的文化符号,而且有着超越国界的广泛影响。尽管他逝世已50周年了,尽管世事沧桑,岁月激荡,但他的形象和精神,一直伴随着我们,始终是我们精神家园中亲切和温暖的一缕阳光。当然,每一代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寻求历史资源,来解读经典和偶像的价值意义的。那么在我们这个时代,雷锋精神又将怎样呈现出,或者说今天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大爱与真情。其次是努力行善,做个好人。这一方面是在为构建社会美德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是在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高尚的人。再次是责任与奉献。最后是激扬青春。雷锋的一生很短暂,但却是那样光辉和璀璨。雷锋的故事就像一曲青春的赞歌,他在如此有限的岁月中,创造了那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成就了如此至淳至美的人生!雷锋的雷锋纪念日故事告诉我们青春不应虚度,青春是大可作为的,我们理应让青春充满意义。

案例三: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2012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进展情况和201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不过,单纯的经济支持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根据通知要求,应尽快出台并实施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分类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性政策文件。

(一)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从概念上理解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而又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目前,人民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基本上集中在两个方面,全面发展和公平发展。而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区域可持续发展即在区域空间范围内,以合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为基础,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为手段,以解决环境问题为途径,以建设和谐区域为目标,实现国家每一个区域的科学、合理、持久、安全和协调的发展。

东北地区作为一个重工业区域,其未来要坚定不移地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也是毋庸置疑的。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振兴的过程中更是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到底老工业基地该如何行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利用循环经济优化自身的结构将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二)东北地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大,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2、资源紧张、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3、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兴产业比重过低,缺乏后续替代产业

4、污染物排放有增长趋势

5、法律环境尚不完善,惩治力度不足

(三)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即循环经济模式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

首先,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及加大监管力度。作为资源型城市,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型城市的重要现实意义,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观念,正确认识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城市的价值,要注意到循环经济的根本并不仅仅在于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而在于它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要把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和推广作为一项经营城市的主要工作,作为产业调整和培育的前提条件。而且,作为起主导地位的政府来说,必须加大监管力度。通过法律的权威,逐步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实现。

其次,企业应做到优化产业结构,优胜劣汰。在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很多企业存在浪费资源、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现象。对于这样的企业,要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和更新,形成循环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循环经济型企业。

第三,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也是很有优势的,但是其发展农业的过程却是比较粗放的。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农村固体废弃物的随意堆放和畜牧业、水产养殖废水未经任何处理地排放已经对东北地区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在实现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也是必须要实现的过程。比如农村沼气工程的开发就是一个典型的循环经济的例子。在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贯彻这样的生态化的思想。而且,东北农产品虽然丰富,但是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东北经济重要的增长点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第四,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加工。东北地区是重工业基地,其工业废物之多自不必说,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废弃物也是与日俱增的。这些废弃物形成严重的污染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国有废品回收公司已经失去作用,而民间自发形成的废品捡拾收购体系是一种无序状态,加工利用体系混乱,如果不妥善引导和管理,还有可能存在社会治安、卫生防疫、二次污染等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不进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也是推动循环经济的核心问题。

2、如何保护老工业基地资源及生态环境

(1)科学利用所剩无多的资源,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资源(2)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四)针对老工业基地后续替代产业的研究

1、发展替代产业,在各地区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深加工等产业

2、另辟蹊径,形成以东北特色文化为代表的无可替代的新型产业

除此之外,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在发展工业旅游方面也占有绝对优势,东北地区一直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区的工业企业拥有过无数的辉煌:这里生产了新中国第一辆卡车、第一台轿车及全国唯一的一辆东风轿车,珍藏过毛主席乘坐过的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这些都是东北无与伦比的独特的文化。

相信具有浓郁的东北风情的艺术形式“东北二人转”等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东北地区可以以此为中心,大力促进具有东北特色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案例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P187

案例五:票房价值是电影产业化的一项重要指标,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一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2年的不到10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突破60亿元。P267 在尊重电影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培养必要的市场意识,凭借一定规模的主流电影的制作强化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中的影响力,走出一条不同于好莱坞电影大片制作的新路,创建更具东方神韵和中华风骨、更具多样风格和民族样式的中国电影品牌。科技飞速进步带来的交通、传媒和信息发展,将整个地球压缩为一个“村落”;跨国资本、贸易与旅游、移民等等加速了人类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合作与依赖,也带来了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冲突;环保、反恐、对抗疾病等等使得人类必须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各种新的灾难和敌人。人类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互动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创新不可能还只是在自己的传统中延续,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意味着走在世界化和民族化的双重轨道之中。鲁迅先生曾这样描述:“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理应创造自己的新文化,这是民族化自强之路,也是建设世界健康的文化生态的召唤。从历史来看,100多年来,关于中国文化的走向的讨论最典型的有三种思路,一是直接地西化,认为这是跨入现代化的捷径,即“全盘西化论”;一是本土化,即面对西潮冲击,重新发现、发明传统,其思路是要现代化而不是西化,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余下的是第三条道路,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权衡,如“中体西用说”、“西体中用说”等等。问题是,我们在把握这种宏观的整体化思路时不能滑入独断论,将复杂的文化创造工程当作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文化繁荣来自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首先要否定的是文化虚无主义,不管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甚至社会主义文化都遭到彻底否定,古今中外一切文化都被诅咒,结果是我们为此付出了难以补偿的历史代价。王国维说学问无古今中外、有用无用之分,毛泽东提出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所以,文化不在其历史性、民族性界限,重要的是文化有着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积极与消极等价值区分,今天,我们的民族文化创造与建设应该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精神遗产,在世界的视野中走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创新之路。

在世界化之途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首先必须处理好中与西的关系,这是利用外来文化资源的基础。简单地拥抱西方或排斥西方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对西方文化有更深入的历史化、具体化的分析,这是我们文化拿来和文化防御的出发点。首先对西方文明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应该有虚心学习的态度,我们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告诉我们,敞开胸怀、广集博览是明智的选择。其次,对于西方文明我们也要认真地反思,在吸取它们的经验同时也要吸取它们的教训。西方文明一直没有停止对它们自己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西方的现代文明一直是在发展与反省的悖论中延续的。西方现代文明的许多弊病在其历史中不断显现,如工具理性的泛滥、过度发展的个人主义、紧张冲突的心理状态、经济结构和国家机构的腐败现象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如果不加批判地拥抱西方,将西方已经否弃的东西当作宝贝一样拿来,以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好的,这将不可避免地染上“西方病”。这种现象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少见的,即便是在今天还有不少人将西方已经走下坡路的思潮当作西方世界方兴未艾、充满生机的东西引进中国并大肆炒作,这种“错置历史”的行为我们应时时加以警省。其三,西方文化的霸权性与殖民性现象的确存在,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重要思潮。尤其是裹挟在经济和商业活动中的文化渗透与殖民,我们更应加以警惕,我们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损害文化建设,“利益大于文化”的观念在今天值得我们警惕,文化创伤往往因其隐在性而不太被人注意,而其影响却是长远而难以弥合的。

文化的民族化创新的内在资源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所以,从我们自身的文化基因来看,如何利用传统成为民族文化创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当代中国文化至少有三个传统:一是中国古代文化,二是外来文化,三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化。传统民族文化的利用与现

代转化作为我们当代文化创新的基础不容置疑,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传统,而在于要什么样的传统。这需要我们深入地整理、研究传统,发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健康的精神遗产,加以创造性的现代转换。不能将传统的重塑转而变成对自己民族的历史、神话、文化传统、语言、价值观念、政治制度乃至社会现实全盘的肯定与盲目的认同,只要是“我们的”就值得珍惜、值得宣扬,哪怕是陈规陋习、愚昧无知,怪力乱神都可以冠之以民族尊严、民族特色加以奉行。民族必须自新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事,但自新成什么样子却是问题,几乎所有的文化自恋者都采取了一种肯定民族历史、崇拜民族语言、追寻文化渊源的路径。“恢复本来十分灿烂而后来又被糟蹋得千疮百孔的历史的原貌;恢复原已打算放弃的文化的原貌;恢复僵化了的传统;恢复锈蚀了的语言。这套他终于还是接受下来的文化传统有许多谁见了都会却步的缺点。”那些曾经被文化殖民者恶意践踏的负面形象,突然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被受殖者全面美化,成为自己塑造的正面假象。这样,受殖者不过是沿着殖民者设定的不归路越陷越深,其结果是使本已被“物化”的伤痕累累的自我永远的“异化”下去。所以,对传统应该持积极主动的反省态度,鲁迅先生曾经说,“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厄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奉献我的感谢”,而那些“故意称赞中国旧物的人”,先生认为“此辈当得到永远的诅咒”。这是一种建立在高度警省基础上的文化自觉。

传统如何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创新的资源,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倡在一种深入理性的研究传统基础上,积极向世界输出我们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国际间的“文明对话”,让世界了解中国,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还有许多“东方主义”色彩,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更多的还在“古老中国”的世界里,所以,今天我们应该主动地向世界“推销”、展示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精神与风貌,正视民族文化的传统与现实,走自己的路,不以对抗的态度面对西方,而是培养对话的实力,从科技层面、制度层面、思想层面到信仰层面,从哲学、文学、历史到科技等等,我们都可以在理性与自觉的态度中重新加以审理,该加以扬弃的就加以扬弃,该创新的就创新,与时俱进,决不抱残守缺。有学者认为,“全球互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之间的紧张关系”。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学术界的重要话题。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文化则呼唤保留差异与多元,文化同质化带来的后果和生态单一化带来的后果是一样的,文化的民族化、多样化是保持世界文化生态的重要基础。由于商业与资本运作的全球化,可能带来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合谋,出现发明传统、消费传统的现象,这种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出卖“异国情调”的“伪传统”。难怪学者詹明信在分析当今建筑时,发现“现在‘域’本身变成了全球性的,与美国迪斯尼乐园相关的那些大公司的业务,它将为你重新装饰你自己本地的建筑,而且比你自己做得更加精确”。面对这一现象,他忍不住要问:“今天,全球的差异性难道与全球的同一性一致?”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怎样保持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并进而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展示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得到创造性的发展是我们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思考的问题。全球化既是我们发展的机遇,也是我们必将应对的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发展道路上,向外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向内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学习西方,但不成为西方附庸,转换传统资源,但不墨守成规,以理性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和创新的精神参与到世界文化潮流中去,为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案例六:过去我国单纯追求增长速度,是以大量的能源资源消耗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P201 案例七:国防 P352 案例八:近日,人民日报社会版联合人民网强国论坛、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共同推出“十八大热词”之专题调查“下个十年,你对社会保障有何期许”。

他们没有工作,或者收入很低,工作很不稳定,生活非常困难,甚至要完全依靠父母的微薄收入,社会有责任、政府有责任关心这一群体,让他们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让社会更加安定。”P195 案例九:据报道: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了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何素斌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关于提请不批准任命许庆生同志职务的议案”,决定不批准任命许庆生同志的郴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职务。P224 案例十: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农民的成员权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团体制度密切相关,只有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独立的民事主体,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成员权制度。同时,相异的团体性质也存在共性的成员权机理,包括意思表达程序、资格确认方式等。现阶段,应先确定成员权制度的基本内容,逐步将其改造成基本的民事权利,以完成对农民权益最周延的保护。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制度实现的理论意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类较为特殊的团体组织,一方面它的形成有着自身的历史轨迹,迥异于传统大陆法系中的经营性团体;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国家政权基础的经济表现形式,其在整个构造和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意识形态及公权力的影响。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有两类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作为成员的农民,在组织内获得的实体权利易受侵害。这种侵害,既可能来自集体内部的其他成员,也可能来自集体外的第三人,甚至是集体组织本身。二是农民作为集体成员的成员意志无法有效表达,集体组织对外所形成的集体意志有时不能代表多数成员意志,缺乏有效的意志表达渠道,使得部分成员需要用一些无奈而又非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农民权利易受侵害、集体意志无法有效形成,既与当下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司法环境相关,也与农民作为集体成员的主体地位不能彰显、成员权制度没有完善密切相关。

事实上,成员权是农村集体所有制中农民所应享有的一项重要基础性、资格性权利,是农民在集体内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农民获得土地保障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国现行立法并未对成员权给予足够重视,在理论研究上,主要关注成员权作为私法权利所具有的普适性特征,而没有对形态相异的团体的成员权在构造上的特性进行考察。集体经济组织缺乏独立性,其职能被其他组织形态所覆盖,实际代行效果因地而异,但私法属性普遍难以彰显。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与其经营事项的复杂程度关系密切,组织形式应当因地制宜,各取所需,不能一概而论。对农村村集体经营性组织的立法应当及时跟进,以满足现实之需,特别是土地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这两类经营形式,立法的空白显然不利于该种组织形式的健康有序发展。

对农村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组织的界定,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指导集体经济组织科学构建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社会的土地经营制度发生了重大变更,但在理论定性上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概念,理论滞后性较为明显。现阶段,“统一经营”已不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本质特征。集体经济与集体经济收入是两个概念,虽然将土地分散给农户家庭经营,集体不再享有收益,但不能因此称没有集体经济,集体土地仍在经营,收益只是经济形态的一方面。家庭的经营权是集体所有权之上衍生的他物权,权利来源在于所有权,只是经营方式不同,仍属于集体经济分配过程中的范畴,集体与成员之间如何收益只是分配方式的问题,在农业税取消之前,村集体也有提留。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亦不同,合作经济在所有制上可以为个人所有,集体经济则排斥成员个体对份额的分割和所有。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普遍以“户籍”作为形式标准,实质标准欠缺的现象较为普遍。

村集体成员资格确立的宽严程度与能分享的成员利益多少关系紧密,而在一些名村,经济利益作为一种核心利益逐渐与其他具有成员权属性的利益相分离,使之渐呈差异性构造格局。

成员权利享有状况仍不乐观,不少权利缺乏有效的实现机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实现的制度完善

重新定义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概念,使集体经济组织回归私法主体。集体经济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为基础,所进行的社会物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活动过程。集体所有制是集体经济的核心特征,即一定的财产的所有权形态必须是超越成员个人、且由全部成员共同组成的集体。在家庭分散经营实施后,除土地外,生产工具逐步成为成员家庭财产,因此再将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作为集体经济的核心要素显然已与实践不符。而集体所有制落实到财产的那一层面,其底线的确定是界定集体经济的关键。这必须从集体经济的内部结构和运作机理来思考。集体经济的目的是防止特定财产成为个人私有财产,从而形成一部分人失去财产、一部分人聚集财产的失衡局面,其本质是为保障社会公平、防止财产配置的两级分化。故而需设定超越个人的团体组织,使其成为特定财产的唯一所有权人。理清集体成员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关系。农民集体所有权是以集体为主体单位所享有的排他性物权,就其主体性而言,集体是由众多成员组成,成员是集体的人格要素。但与传统民法中由社员组成的团体法人不同,在农民集体这种形态下,农民作为成员与集体财产,特别是集体土地,有着更为直接、密切的联系。这集中表现在集体所有权之上所构建的农民成员的用益物权体系,这一权利体系通过身份制度将集体利益限定并分配于成员之间,使成员直接占有、使用并受益集体财产。

虽然在集体所有权中,集体与成员密不可分,并较一般的团体法人和成员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但二者仍然是两种独立的权利,不可混为一谈。从主体利益来看,集体有着相对独立于成员的集体利益。虽然集体利益最终会转化为成员利益,但集体利益并不必然与每个成员利益相一致。成员是众多有着不同利益诉求、行为意识和识别能力的农民,其个体利益具有分散化和差异性特点,这必然使成员权在表现形式上更具体、多元。但集体利益则是概括、统一的共同利益,其着眼于成员整体,而非某一成员个体。因此,成员权制度的构建固然应以农民个体权利为出发点,但必须在集体所有权的框架内展开。同时,集体一旦有了相对独立的利益诉求和组织机构,也可能摆脱成员或被其他主体不当控制而恣意妄为,此时成员权制度又反过来成为一种制约力量,约束集体的行为,使其能够始终以成员整体利益为宗旨。

确立集体成员的自然人主体形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主体形态的取舍,是构建成员权制度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确定集体成员身份的实质标准。

完善成员权的司法救济制度。在《物权法》颁布以前,涉农的司法解释往往以“集体和成员的关系属于不平权关系,集体内部事务不属人民法院管辖”为由剥夺农民的诉权。因此,在赋予农民充分的实体权利的同时,还要保障其诉权能得以实现。为此,我们认为可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第一,放开诉权限制,减少甚至杜绝政府终局处理的情形,将农民成员和集体私法关系下的平权纠纷都纳入民事诉讼中来,给农民以畅通的救济渠道。第二,建立对集体经济组织行为进行适度司法审查的制度,这种审查既要从程序合法性审查,也要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审查,但同时要注意集体和个人利益相协调的关系。第三,在建立成员自益诉讼的同时,还要建立成员的派生诉讼,使成员可以对侵害集体利益的行为寻求司法救济。当然,派生诉讼的前提条件需要明确,否则可能损害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人格。

案例十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经过几千年历史而形成的,而城乡二元结构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户籍壁垒严重阻碍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行了暂住证制度,从一定程度上放开了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但是,在当今来看,即使实行了暂住证制度,各区域在对待持有暂住证的居民仍存在歧视。

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例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城市中的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负担的,而农村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民自己来负担。而目前,国家对教育与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几乎都在城市中。

3、事实上是将城乡分成了两种社会身份。这也就奠定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

城乡二元结构则表现为“双重二元结构”,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为一元与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而“双重二元结构”的特征,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对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对立。使得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社会和谐发展。那么,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我国政府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机制;

2、建立城乡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3、构建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

4、建立城乡统筹的税费制度;

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首先,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无法实现对接。人们在短期内,很难消除观念中原有的城乡之间的地位差距,过快地从表面上打破这种关系,则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也会导致一些对农村居民不公平的现象产生。

其次,城乡之间在教育、文化、卫生、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差距。农村人口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会离开农村,而进入城市,尤其是如今的年轻人。同时,修建城乡公路,开通“村村通”,则为城市从农村抽血,提供了更方便的条件。在户籍制度的差异上,农村户口在医疗、保险与社会福利等方面也得不到保障。因此,一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乡村地区无法与城市实现对接,从而不利于农村发展。

再次,就目前而言,农业也无法与工业实现对接。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多,但所获得的报酬少,同时,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因此,很多农村劳动力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从而产生部队。相比于农业来说,工业生产则有着高需求、高附加值的特点。因此,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最后,国家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个人认为“以工促农”的结果是,工业依靠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要远大于对农业的促进成果;“以城带乡”的结果则是城市依靠农村劳动力的发展要远大于对乡村的促进。

因此,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国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1、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教育、医疗、卫生的投入;

2、加大对农业补贴,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3、逐步消除城乡间户籍制度壁垒,从人们思想上消除城乡居民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思想。

在基于以上几点的基础上,个人认为,国家不应追求过快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应一步一步优先发展农村,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待城乡之间各项差距进一步缩小之后,再实现城乡之间的对接。如果国家一味急于求成,追求过快增长的话,则会导致城乡之间在居民素质、农工业发展以及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不仅指经济范畴,它应该包括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在经济上应农民致富与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结合起来,藏富于民,实现农民“有其利”;在政治上应把善待农民与尊重农民、组织农民结合起来,给农民国民待遇,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农民“有其权”;在思想文化上

应把教育农民与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结合起来,弘扬勤劳、善良、讲修养的传统美德,增强民主、科学、讲公德的现代文明意识,实现农民“有其教”。具体说来:一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即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治的状况,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政府宏观规划,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主要包括: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统筹城乡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住宅、农业与生态用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三是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四是统筹城乡收入分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综上所述,加速地区内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实现区域之间城市发展的平衡,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国家整体的共同富裕,是长期的艰巨任务,是我们真正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根本举措,也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战略。

案例十二:和谐社会,中国梦P271构建和谐社会走向中国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党中央适应新形势而提出的政治纲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基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从企业兴衰的高度,充分认识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和谐企业建设的自觉性,提高和谐企业建设的能力。

一、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是创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中心内容,要在宣传、组织、动员凝聚群众的积极性。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中心,始终在我们宣传、组织、动员和凝聚群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需要发扬这个传统,发挥这个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自己根本利益的关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各种具体任务的完成与实现自己各种具体利益的关系,认识每一个个体或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能发挥的具体作用,为广大员工积极投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积极地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干事业的激情,鼓励人们干事业的奋斗精神。

二、维护员工的民主权利是创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维护企业员工的民主权利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员工的迫切愿望,是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所以,作为企业的政工干部,工会组织要加强维权机制建设,及时了解员工利益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商讨实现维护企业正当利益、员工合法权益的双赢之策,把维护员工的精神文化权益同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民主权利统一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要做到了解员工、关心员工,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在员工存在对企业不满情绪时给予及时疏导的同时,要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完善以员工代表为基础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通过企业公开、民主评议干部,员工代表巡视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企业民主,确保广大员工的民主权利。依法保障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和监督权。在民主和法制上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赢得广大员工的信赖,从而调动员工关心企业、奉献企业的积极性。

三、构建和谐企业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

各级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从员工的生活和工作方面多了解员工,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多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基层员工,他们走向社会时间短,经验欠缺,还无法面对困难,但业务能力强,而在这个时候,由于成长阶段的相对优越感,使他们缺乏应变能力,容易走向极端。因此,要建立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机制,在员工提出辞退时,对他们多开导,从员工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相关政策是否行之有效,为企业挽留人才,在员工辞职后,多与其中优秀人才联系,让他们感受企业的关怀,使他们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的认识,争取他们再次回到企业中来。作为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要真正认识到员工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而是生活在企业集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中其他个体因素的影响。怎样消除企业施加于员工身上的负面影响也是管理人员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只有个人和企业双方的利益保持均衡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加速构建和谐企业的进程。

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要不断适应和谐的要求,把握和谐重点,夯实和谐基础,抓住和谐根本,切实把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工作抓紧抓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贡献。

案例十三:2013年10月各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措施:在西宁、柴达木、海东三大园区建立中小微企业创业园、科技园和集聚区,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0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0个;新增1至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户科技型企业、15户高新技术企业等一系列具体目标。P212 案例十四:“八路军战士”像撕鱿鱼片一样徒手将敌人撕成了两半,“鬼子”血肉横飞,英雄凛然一笑。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强大了,再不必反思历史,而一下子从自卑走向自信了吗?P48 案例十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如果台湾人民同意与大陆和平统一,就会使中国得到另一块经济上的大肥肉,即美国第9大贸易伙伴和全球外汇储备较多的地方,这将大大加强中国的经济力量和战略力量。P311

第四篇:毛概答案

第一讲理论·创新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间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发展的条件:

1、时代背景。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基础。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除此之外,毛泽东思想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问题展开。内容主要包括: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3、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6、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9.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群过程。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的发展。

1、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2、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强调弘扬与时俱进精神。

3、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强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第二讲革命·建设

三、简答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新民主主义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2.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的内容。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们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第三讲依据·任务·路径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4.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实际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8.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什么?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9.“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1、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2、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0.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和实现途径。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2.如何认识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以及政策的重新选择、一直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上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5.如何理解三十多年对外开放形成的中国特色?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第一,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第二,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第三,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第四,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四、论述题

2.我国启动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地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3.怎样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原因、目标、战略部署、方法)

1、原因: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2、目标: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战略部署: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4、方法: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第四讲总体布局

专题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三、简答题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职责和作用。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4.党的十五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涵。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新阐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7.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9.简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10.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方针有哪些?

一、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

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四、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四、论述题

1.党的十五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突破和创新?

2.如何理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职责作用。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强调市场不是不要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只能是不同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专题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三、简答题

2.我国政治制度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也是当代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四、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制度安排,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4.我国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构成。

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专题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四、论述题

1.如何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马

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灵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专题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简答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2.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三、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

四、健全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五、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四、论述题

1.如何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五讲祖国·统一

三、简答题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二、两制并存。

三、高度自治。

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第六讲世界·外交

四、论述题

1.建国以来我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如何进行外交政策的调整?

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

2、20世纪6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重心由“一边倒”调整为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到处侵略扩张、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

3、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一条线”到“真正的不结盟”。第七讲依靠力量·领导力量

四、论述题

1.党的纯洁性如何体现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

第五篇:毛概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1)党在幼年时期.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终于走上了正确轨道.(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胜利与挫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引导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继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永不会间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1.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3.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 4.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选择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6.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7.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开展工人运动,对发动农民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缺乏足够认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创建农村根据地的过程中,分析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回答“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疑问,初步形成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8.

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11月,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9.

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中国国情,论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特点,在1938年11月,《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10.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内容 11.

(1)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必要性)12.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无产阶级不可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组织武装起义.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13.

近代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同盟军和主力军.只有进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发动农民.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深入农村,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获得农民的支持和参加,才能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奠定基础.14.

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着城市,农村是其薄弱环节.共产党只有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积蓄革命力量,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进而夺取城市政权.15.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可能性(五个条件)16.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自然经济的广泛存在,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造成军阀割据,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缝隙,也是农村革命根据地村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发展起来的地方是大革命影响的地方,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而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以及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17.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必须正确处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密切配合.18.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19.

(1)历史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20.

(2)理论意义:它独创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21.

(3)现实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搞社会主义建设与革命一样,都必须走自己的路,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23.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在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24.

1、统一战线 25.

(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6.

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是由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决定的.近代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人数少,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人数少但力量强,广大中间阶级人数多.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广大中间阶级,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获得胜利.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策略,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27.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28.

近代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因此,无产阶级能够与其他革命阶级阶层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29.

(3)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3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同时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31.

(4)发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和经验 32.

在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党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独立性.33.

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必须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对资产阶级实现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34.

2、武装斗争 35.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凭借反革命暴力对付中国人民,人民没有议会可以利用,也没有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只有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36.

必须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37.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与一切旧式军队的革命区别.38.

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武装斗争必须与其他战线的斗争相互配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是其他斗争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武装斗争.39.

3、党的建设 40.

中国革命要获得胜利,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又处于长期的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是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这决定了要建设一个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伟大的工程.41.

毛泽东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显著特点.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同时,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逐步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42.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43.

毛泽东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两个基本武器以实现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44.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45.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它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大国进行革命的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46.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前提.47.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伟大历史事件,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48.

通过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相关问题,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并且使学生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重要性.49. :(1)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50.

51.(2)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52.

53. ①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 54.

55. 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56.

57. 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58.

59. ③无产阶级要保持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60.

61. ④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习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思考题

1、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答案要点: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指什么? 答案要点:

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

5、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要点:

(1)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基础。

6、毛泽东思想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7、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8、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要点:

(1)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2)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基础;(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

9、邓小平理论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0、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1、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要点:

(1)是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和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等世界情况的变化所要求的;

(2)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开放出现新的情况等国内情况变化所要求的;(3)是党的执政方位和党的队伍等党自身情况变化所要求。

12、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1)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3、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答案要点: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4、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答案要点: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15、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答案要点:

(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面进步;

(2)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即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3)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性发展,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想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习题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思考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惧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各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2)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三个基本观点;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检验标准和目的。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什么? 答案要点:

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它们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2)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

5、为什么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案要点:

这是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所决定的。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答案要点:(1)原因

①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大力弘扬与时惧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②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是前提,把握规律性是核心,富于创造性是目的。(2)理解理论创新应该

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它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它方面的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脱出来,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行而上学中解脱出来。并非所有的新观点都是理论创新。2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习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思考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案要点: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 答案要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又一个对象;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战时期还包括部分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它既不是一般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前途: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4.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就新在其领导阶级,五•四运动以前,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阶级主要是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正式走上了中国革命的舞台。尽管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参加并在很大程度上领导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资产阶级了,而是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中国无产阶级,其革命的理论和主张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支持,成为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使得中国革命有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革命方法。五•四运动以前,指导中国革命的主要是中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产物。但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无法使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中国的革命走向胜利。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敏锐地发现这一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指导作用,尤其是十月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从实践上也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可行性,使得中国无产阶级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自觉地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来领导中国的革命。从此,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就取代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成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

(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再也不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4)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之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既不同于国民党鼓吹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

毛泽东认为,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造成了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强大的封建经济的并存局面,近代的若干工商业发达的大中城市和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城市中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强大,但反革命的力量更加强大;而农村革命的力量比较弱小,但反革命的力量更弱小,使得中国的农村成为了中国革命力量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一方面,中国民主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而且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另一方面,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是工人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80%,他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加之连年军阀混战,生活极其困苦,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2)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没有形成统一地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的特点就是其自身的封闭性,对外的交流相对较少,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加之帝国主义采取的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和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造成了中国实际上的分裂状态。这种分裂状态就给予了中国革命力量一个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个生存发展的空间主要是农村和山区,这也决定了我们国家的民主革命必须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可能条件。(2)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长期存在的地方,一般是国民革命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地方,如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省。这些地方都曾经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工农群众的组织,开展过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这里的群众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也有一定的斗争经验。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拥有相当规模的正规军队,才能对付各种类型的反革命军队,才能造成革命根据地的长期割据发展的局面。

(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不错误。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7.“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三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1)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只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和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保障土地革命的成果,确保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

(2)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农民阶级,参加红军和革命战争,农村根据地才能得到巩固和扩大。

(3)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革命根据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可靠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即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在敌强我弱的形式之下,否定了照搬外国的城市中心论,肯定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8.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1)理论意义 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怎样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在落后的农村环境和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情况下,怎样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军队的无产阶级先进性质;在革命道路问题上,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是先占领城市后夺取农村还是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等,这些问题的正确解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不仅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也为与中国国情类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这条理论涉及到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重心问题、革命军队建设及其战略策略问题、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等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正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因此,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产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在反对“左”和右的错误,主要是“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中形成的。它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勇于坚持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和探索真理,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对我们今天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2)实践意义

①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它告诉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不能教条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而应该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要点: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中国无产阶级要战胜强大的大地主资产阶级及其支持者帝国主义,完成反帝反封的艰巨任务,就必须从国情出发,照顾农民、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主要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必须同这些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此外,统一战线中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特定情况下的大资产阶级。

(2)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武装斗争,用革命的暴力反抗反革命的暴力。中国的社会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3)党的建设十分重要。中国共产党是掌握统一战线、武装斗争这两个基本武器以战胜敌人的英勇战士。中国共产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处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大多数,因而党的建设十分重要。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要在党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10.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革命的饿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继20世纪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习题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案要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成分,但主要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2)与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以上两种矛盾集中表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上,而解决这个矛盾就必然要使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

(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主义因素已在经济、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比重还很大,所以,它还不完全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2.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答案要点: 一化三改造。

3.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已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指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4.为什么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道路? 答案要点: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实行三个步骤;(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5.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答案要点: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1)办手工业供销小组;(2)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3)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6.“四马分肥”? 答案要点:

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各占四分之一。7.“和平赎买”? 答案要点:

(1)和平,就是不用暴力;

(2)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8.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可能性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我国已经拥有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定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4)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9.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10.为什么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2)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的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4)在社会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1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巨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胜利。习题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思考题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答案要点: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必须解决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这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第二次结合.(2)马恩经典作家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结合.(3)“以苏为鉴”、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中的经验教训,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2、如何全面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答案要点:

(1)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理论成果;(2)明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曲折是可以理解的;(3)不能因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有错误就否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历史.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答案要点:

(1)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2)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4、为什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答案要点:

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中国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5、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是从目的和目标层次上界定的,区分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有更高的概括性;(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着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7、怎样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答案要点: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表现为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最终达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答案要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发展.9、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案要点: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10、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要点: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1)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背向事业兴衰,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2)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3)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1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要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结构是占第一位的决定因素;(2)现代科学技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3)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

(4)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信息量日益膨胀,更新速度加快,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更新。

12、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答案要点:

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3、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答案要点: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14、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案要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就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并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完善,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习题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思考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有两层含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看,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二,从社会发展程度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不仅生产力不发达,而且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不成熟。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不能超越初级阶段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概括为九个方面,这就是: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要点:

(1)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就是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完善、不成熟。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生产力达到比较发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达到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水平和程度。

实现这样的历史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指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外部条件;(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立足点和奋斗精神,“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要实现的总目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5.如何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答案要点:(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2)“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靠四项基本原则提供政治保证,靠改革开放提供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3)“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不断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7、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答案要点:

(1)在我国实现现代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在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达到当今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

根据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邓小平深刻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方面的经验教训,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分“三步走”。

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1995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对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2000年,在我国人口比1980年增长三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我国21世纪前五十年的奋斗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8、简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答案要点: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将得到根本的改变,人民生活将明显改善,我们的国力将大为增强,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将进一步的前移。

(2)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正确的选择。它将向世界表明: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惟一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3)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将大大加快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到21世纪中叶,中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必将极大的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9、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答案要点:十六大报告把本世纪头20年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经济总量必须走在世界前列,人均GDP必须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康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增加富裕起来的人口的比例,提高富裕程度。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全面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不仅在经济指标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而且在社会指标方面,在精神生活的充实方面,在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不仅要使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的教育,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且要使人民享有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也就是说,要消除局部贫困、少数贫困,在使贫困人口首先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而使他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使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的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这样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可以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0、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答案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1)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11、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答案要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目前我们达到的总体小康的水平,离人民的美好愿望仍有很大距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制度要充分发挥优越性,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习题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性质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解决的方式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但完善加以解决;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4)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2.为什么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2)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3)邓小平根据马克思和毛泽东的这些思想,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某种历史条件下,也可能产生对生产力束缚的观点,因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更好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4)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案要点:

(1)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2)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的特点:改革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4)判断改革的是非得失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4.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案要点:

(1)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叫革命。

(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4)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5.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提出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 答案要点: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根本判断标准,人们就可以大大解放思想。

一切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都应当大胆采用,对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而一切违背这个标准的东西,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正确”、多么“革命”,都应当大胆加以革除。(2)“三个有利于”标准排除了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争论姓“社”姓“资”的教条主义干扰,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6.“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

(2)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3)“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7.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用唯物辩证法原理来分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答案要点: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8.为什么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答案要点:(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

(3)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9.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答案要点:

(1)始终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

(2)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0.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答案要点:

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鼓励自主权利,决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缪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11.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答案要点:

(1)这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2)这是敏锐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的结果。

(3)这是清醒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12.为什么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如何提高? 答案要点:(1)原因:

①近30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②要更好的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发战略,更好的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自由,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手段:

①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 ③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13.试述邓小平有关改革的重要理论观点。(1)主要内容:

①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2)重要意义:

①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②在实践上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决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习题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考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3)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4)计划与市场可以有机结合。

(5)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应具有一定的共性:

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控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制化。(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本质特征: ①在市场经济的主体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

②在分配制度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按资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的结构。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需要国家的参与,强调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

④在价值观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是集体主义。在政治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共产党和人民政权领导,有强大的政治优势。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答案要点::

(1)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3)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实现形式。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法。

(2)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不同类型的公有制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同一类型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实现形式。(3)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关系到公有制发挥优越性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就是按劳分配方式与非按劳分配方式并存。非按劳分配方式,主要是指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方式。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和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符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效率优先”就是使生产要素投入者能按投入要素的数量、质量、贡献取得报酬,承认个人在生产要素拥有的质和量以及个人对生产或财富创造上贡献大小的差别,进而承认个人之间劳动收入和要素收入的差别。(3)形成收入差距的原因 合理和合法的原因有:

①由于人的劳动能力不同,按劳分配本身包含着人们富裕程度的差别;

②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两级分化; ③由于人们占有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的不同,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会产生人们富裕程度的不同;

④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人先富起来。其中不合理的原因有: ①一些行业依靠行政资源,以国家的名义占有和瓜分本属于全社会的经济资源,由此造成垄断部门的从业人员与所占有的资源的比例极不协调。

②由于对统一市场的不合理分割和地方行政干预导致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不能正常、合理地流动,从而形成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异。不合法的原因有:

①以个体经济和私人经济为主的偷税漏税收入; ②各级党政官员的腐败贿赂收入; ③集团消费转化为个人消费的收入; ④走私贩假等其他的非法非正常收入。

不合理和不合法的原因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十分巨大的阻碍作用,即使是合法和合理的原因产生的收入差距也应是适当的和有限度的。(3)调节收入差距的措施 ①保护合法收入。②取缔非法收入。③整顿不合理收入。④调节过高收入。⑤保障最低收入。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1)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就业结构。(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趋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的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的一个实际步骤。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和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所谓统筹区域发展,就是中央政府从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将不断扩大的区域差距重新回归到民众能够普遍接受的范围,从而逐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动态努力过程。

①.统筹区域发展是抑制区域经济差距负面效应的需要。

②统筹区域发展是联动解决各类区域存在和潜在的各种区域病的需要。③统筹区域发展是谨慎渡过“矛盾突显期”的需要。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首次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并把它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中的一项战略任务。(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的。(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4)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习题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思考题 1.什么是国体与政体? 答案要点:

(1)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那些阶级所掌握。(2)政体,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具体的政治制度。2.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要点:

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党的领导指的是什么领导? 答案要点:

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什么组织? 答案要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5.依法治国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依法治国是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6.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要点: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实现哪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答案要点: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8.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9.政治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要点: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10.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答案要点: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11.什么是民主、自由、人权? 答案要点:

(1)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是政权的一种构成形式。

(2)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权利,是政权给予公民的政治权利。

(3)人权,泛指人生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一般也被称作为“人权”。12.民主、自由、人权,这三者中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要点:

民主、自由、人权中,核心是民主。因为公民的自由与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在民主的前提下,即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条件下,公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和人权。

习题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答案要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结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2.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案要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2)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

(3)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紧密联系着的。党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也必然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互关系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③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④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全民思想道德建设,扭转社会风气的需要。

(2)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3)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4)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适应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诚信是规范、制度、人品)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C.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②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的重要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习题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考题

1、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答案要点:

(1)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2)可能性: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又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②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法治社会的逐步形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④改革开放获得的三个文明的伟大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利条件; ⑤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

(1)理论意义:

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2)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③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②不许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化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③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④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⑤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⑥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⑦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⑨实现社会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①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②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③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④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⑤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6、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答案要点:(1)孔子的“和为贵”思想;(2)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思想;

(3)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孙中山的“大同社会”的思想等等。

7、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欧洲探索和谐社会的主要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有哪些? 答案要点:

(1)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现存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的思想;

(2)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以“新和谐”命名的共产主义试验;

(3)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期望的“和谐与自由”的社会,是一个“全体和谐”的社会。

8、马克思、恩格斯对和谐社会有哪些探索? 答案要点: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应是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能够实现人和社会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9、毛泽东对社会和谐有哪些思考? 答案要点: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方针思路和目标。所描绘的图景就是一个的“和谐社会”。

10、社会主义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意。

(1)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互为目标和内容。(1)小康社会应是和谐的小康社会,共助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2)小康社会是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初级目标和初级阶段,为社会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答案要点: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13、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4、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哪些问题? 答案要点:

(1)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5、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有本质的区别。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16、怎样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三个文明的关系?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1)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物质基础、政治保障、智力与精神支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17、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1)它们从不同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

(2)指明了我们应当遵守什么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什么统筹全局、根据什么要求推进发展、运用什么方式保证和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8、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2)加强和发挥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关键;

(3)政治稳定,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的社会条件。

习题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思考题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试述香港问题的由来。答案要点: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才被分割出去。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现时面积为1076平方公里,位于珠江口东侧,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素有“东方之珠”的美称。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次年1月26日宣布占领香港岛。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永久割让了香港岛。1856年,英国蓄意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于1860年10月24日迫使清政府缔结中英《北京条约》,将位于香港岛对岸、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领土(包括西南的岛屿昂船洲),永久割让给英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英国借机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6月9日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个岛屿,租期为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这些新租借地总面积约为975平方公里,约占香港总面积的92%,后被统称“新界”。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等条约。以上就是香港问题的由来。3.试述澳门问题的由来。答案要点:

澳门位于广东珠江口西侧, 原属广东省香山县。153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曝晒水渍货物,强行上岸租占。1887年12月,葡萄牙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强占澳门。澳门包括澳门半岛及凼仔、路环两岛,面积15.51平方公里,人口488500人,我国同胞占95%。1979年中葡建交时, 双方就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已有谅解。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者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造成的,这一问题的解决属于中国恢复行使主权问题。

4.在香港问题上,邓小平为什么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答案要点:(1)“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是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邓小平提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是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最基本的原则。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权利的总称,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高权力。(2)“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是表明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坚定信心。

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主权,就会丧失一切。如果中国对香港的主权问题是可以讨论的话,那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没有按期收回香港的权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他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这就是说,中国必须按期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同英国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5.为什么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答案要点:(1)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并没有因为被英国非法占领、统治而改变这一事实。“三个不平等条约”,就现代国际法而言,是没有任何合法效力的。在中英联合声明中,“三个不平等条约”没有任何地位。

(2)中国政府在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是在相隔100年后,重新对香港行使主权。所以说,中国政府收回香港只是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6.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长期不变的方针? 答案要点: “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方针,是邓小平同志针对香港有些人总是担心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方针会变的思想背景提出来的。邓小平提出这个方针长期不变的根据:

(1)为了稳定这些地区的人心,减少他们的疑虑,使他的更实实在在地感到我们政策的连续性、可靠性。

(2)“一国两制”不是个人的主张,而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方针,是法律。既然是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方针,而且经过实践证明又是正确的,那就谁也没有理由改变。

(3)提出“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是同中国需要五、六十年才能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考虑的。在这个期间内,港、澳、台地区的繁荣和稳定有利于中国实现现代化。如果到下一个五十年,这个政策见效,达到预期目标,就更没有理由变了。

(4)这个政策不变的根本原因是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这是“一国两制”的主体。否则,香港50年不变也会吹掉。

7.为什么在台湾统一的问题上,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答案要点:

(1)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我们的战略方针。

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因为台湾岛内和国际上都有一股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势力。如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将使和平统一变得不可能。因此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方式还是武力方式,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当前主要取决于台湾当局是否搞公然的独立。任何打着民主旗号搞台独的行为都是非法、无效的,选择台湾独立就是选择战争。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2)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台湾同胞是我们的手足兄弟,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3)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向世人表明了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和决心,为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8.如何理解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答案要点:

(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支援的坚强意志。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 从实践上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既有利于祖国的统一、稳定、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可以说“一国两制”构想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宝库的又一伟大贡献。这一构想从提出,到理论的形成以及方针政策的完善,再到实践中具体实行,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利于加快祖国统一的进程,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使和平统一国家的愿望开始化为现实;(2)实行“一国两制”,对振兴中华、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为解决国际争端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思路。

10.为什么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答案要点:(1)“一国两制”更充分地体现了国家的本质;(2)“一国两制”更有效地发挥了国家的作用;(3)实行“一国两制”,突破了一个国家只能有一种国体这一传统的理论,它允许在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的制度,实行两种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这本身就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习题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思考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这是本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并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只有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普遍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才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增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要点: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以互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为核心,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共同繁荣。3.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4)坚持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5)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邓小平对国际形势做出了哪些新的科学判断? 答案要点:

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邓小平以极大精力关注、研究国际问题和世界形势。他根据世界各种势力的实力对比的消长与变化,根据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及发展趋势和走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国际形势做出以下四点新的科学判断:(1)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3)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4)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5.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答案要点:

(1)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由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国际局势总体已趋向缓和,因而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人类仍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所以,和平问题是事关全人类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2)发展问题是当今两大问题的核心。发展问题是经济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不公正、不合理而造成南北贫富差距、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北方发达富裕,南方落后、贫困,而且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南方迫切希望改变贫穷和落后,北方也需要再发展。南方不发展,北方就没有市场,整个世界经济就难以形成良性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从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发展问题。

这两大问题不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发展起来,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壮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战。

6.为什么说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答案要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标志着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大分化、大改组的历史时期。

(1)美、苏垄断一切的两极格局已经终结。旧格局已经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想建立一家独霸的单极格局力不从心。

(2)欧洲和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份量大大增加。欧洲联盟的建立,加快了经济、政治一体化进程,成为国际经济、政治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俄罗斯现有的实力,决定它仍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日本正积极努力,争取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迈进。(3)第三世界的崛起,必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容低估,中国正变成多极中的重要一极。世界局势这些急剧变化,表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国际形势总体已趋向缓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来发展经济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说,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

(4)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的对外贸易战略

7.为什么说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答案要点:

主要来自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长期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一些西方国家坚持要把它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别国,特别是个别超级大国出于其帝国主义的本性作祟,利用“人权”问题到处插手别国内部事务,大肆扩张其政治、经济势力范围,推行新殖民主义,甚至公然违背国际公约,捍然发动战争干涉他国内政,或者插手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导致的局部战争,造成世界不得安宁,使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8.从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应如何谋求世界共同发展? 答案要点:

世界共同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而其核心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要谋求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特别是谋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途径有:

(1)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推行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缩小南北贫富差距。

(3)第三世界联合起来,加强南南合作。

(4)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切实裁减军备,用和平方式政治解决各种争端,维护国际和平环境,是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条件。

(5)谋求世界共同发展,关键是要各国搞好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定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繁荣。

9.如何正确估计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要点:

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这一极是当今世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不称霸。我们决不允许别国把他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我们也决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别人。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力量不断增强,中国日益成为遏制霸权主义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2)中国是第三世界利益的捍卫者。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大国。中国社会制度虽然与第三世界多数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但在历史上中国与第三世界有着共同的遭遇和经历,在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霸权主义等许多重大问题工又有着共同的利益。在国际斗争中,中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一切正义斗争和合理要求,与第三世界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3)当今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合作与努力。中国是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离开中国的参与和努力,是不能解决的。所以,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这一极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极。

10.针对上世纪末世界格局的转折性变化,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答案要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形势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重大的转折性变化。特别是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主义的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因而引起了一些人对我国内外政策的支援和怀疑。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邓小平提出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二十字”方针,指导中国顺利度过了这一世界形势十分严峻的时期,而且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长期战略指导方针。

习题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思考题

1、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答案要点: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决定了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作用决定了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

2、如何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基本方针? 答案要点:

(1)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的和国家提出的新的要求;

(2)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3)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4)贯彻执行“四个尊重”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4、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个民族共同发展。

5、如何理解国防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要点:

(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6、如何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 答案要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实现国防技术呢后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

(3)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习题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答案要点:

(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

(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答案要点: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为什么说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答案要点:

(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3)从党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情况同党肩负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4、如何理解党和群众关系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1)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2)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5、为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应当正确把握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要点:

(1)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广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3)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6、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答案要点: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

下载毛概问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问题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答案

    1. 无产阶级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对于全国人民和各革命阶级的() C、政治领导 2. 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 A、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 3. 新时......

    毛概答案

    毛概 1.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的伟大创造。它是......

    毛概答案

    一 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P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

    毛概答案

    第九章 1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

    毛概答案

    (1) 什么是拉美陷阱? (2) 拉美陷阱对我国和现代化建设有着哪些启示? 答:(1)拉美陷阱,是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国家在经历的经济的高增长之后,由于经济社会和畸形发展,不恰当的收......

    毛概复习题问题和答案——上

    2、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科学涵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

    毛概问卷问题若干

    文化倾向: 1、公司总是充满着乐观和成功的气氛。 1)、不同意2)、基本不同意3)、不好说4)、基本不同意5)、不同意 2、公司有明确的企业宗旨和企业精神。3、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公司高......

    毛概访谈问题

    对我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或商路创业协会指导老师蔡宝婧老师的访问: (1)针对本b: 1.您是否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您觉得本b类大学生创业前景如何? 2.您觉得本b大学生创业相比其他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