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知的未来》有感
生存与毁灭——读《黑天鹅》有感
读书带给人的,是潜移默化的改变。在读这本《黑天鹅》的这两周里,我的世界观似乎慢慢地发生了改变。为什么是似乎?因为我不确定也没证据说明两个星期之前的我和今天的我是不是以同一种思维去看待世界,而且非常容易犯叙述谬误,所以我说看书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为什么要强调这点?因为《黑天鹅》这本书似乎给我带来过震撼,而今天看上去却没多大感觉。就好像你刚买新手机的时候对它是小心翼翼地,还常常发呆地看着它精致的外表,赞叹它的工业之美。但几个月之后,它已融入了你的生活,你不用时总是把它随手丢在一边,完全没有顾虑。
所谓黑天鹅就是指具有不可预测性,破坏性大、及事后可预测这三个特性的事。
我们生活在由平均斯坦和极端斯坦组成的世界里。在平均斯坦中,特定事件的影响很小,只有群体影响才大。而极端斯坦是受极少数的事情统治。平均斯坦与物理量相关,比如高度。而极端斯坦与数字相关,比如财富。在平均斯坦中,几乎不会出现黑天鹅,或者出现了也没多大的破坏性,历史是缓慢发展的,因为在此斯坦内不据突破性;而极端斯坦受黑天鹅的影响,历史是跳跃发展的。
现在的人们习惯了在平均斯坦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因为人类本身具有的弱点,所以将平均斯坦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带到了极端斯坦中而又全然不知。在平均斯坦里,事件是符合理性的、有逻辑的、事件分布服从高斯“钟形曲线”或其变体。而极端斯坦里面的事情是不可预测的,因此产生了下面五项问题:
1、证实谬误。我们仅仅靠过去的经验对未来作出判断。在极端斯坦中任何预测都是无用的。你不能根据一个农夫连续给火鸡喂食了1000天的经验而判断第1001天农夫会继续喂食而不是杀掉火鸡。如果仅仅凭前面1000日安的经验而作出1001天农夫会继续喂食的判断,那便是证实谬误。
2、叙述谬误。人们喜欢简单而非复杂、具体而非抽象、有因果关系的东西。所以人们会对一件事情加入自己的思想来简化、具体化、因果化、这时,事情很可能被歪曲了。这便是叙述谬误。
3、活在希望的小屋。黑天鹅也不仅仅是带来负面的影响,也有带来正面影响的黑天鹅。如果人们在希望正面黑天鹅的降临而苦苦等待,那么,因为黑天鹅的不可预测性,很有可能人这一辈子也不会等到黑天鹅的出现让自己的人生产生跳跃式发展。有希望不是不好,但是也要掂量掂量一下到底有没结果,是否活在希望的小屋。
4、沉默的证据。当某人谈论某件事给他带来多大的利益的时候,千万不要傻傻的想他从事的这件事就容易获利的事情。历史给予成功者说话的机会,而将失败者埋没。你看到的只是从事这件事的成功者,而看不到其中失败的人,你不可能知道其中成功的几率是多少,因为有太多太多不知名的失败者了。另外,成功者为什么会成功?和失败者有什么区别?那仅仅是因为运气而已,是因为历史选择了他。我们分析成功者的特点,总结出一系列的特性,但是没人分析失败者的特点,但是你把他们拿出来分析,结果发现失败者具有的特点和成功者一样„„
5、过滤性错误。我们“犯过滤性错误”:我们只关注一些有明确定义的不确定性现象,一些特定的黑天鹅现象(而不关注那些不太容易想到的)
应对黑天鹅事件有5个基本的原则:1.不要预测。黑天鹅何时发生根本无法预测,能够预测出来的意外就不是意外。对于不可预测的事情作出错误的预测而采取错误的行动,只会犯下更大的错误。2.谨慎预防。我们不能预测灾难,却可以预防灾难。必须最谨慎地分析最极端黑天鹅事件发生的破坏性,并作最充分的预防,这是决定生死成败的大事。3.危中取机。老子5000年前早已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黑天鹅事件是危机,但危中有机,危后出机。最大的危机会出现最大的暴跌,也就会形成最好的投资良机。你应该像巴菲特在金融危机中一样,别人死了,我还活着,而且枪里装满了子弹!4.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充足的冗余。5.不要负债。如果负债了的话,一旦出现黑天鹅,那么后果将更严重。
面对小事情我会相信事物的确定性,而面对一些需要决策性的事情,特别涉及安全和金钱方面的我会成为一个怀疑主义者,怀疑其中是否可能有黑天鹅发生,如何将黑天鹅发生的了危害降到最低。
做生活的控制者。在生活中要区分事情是属于平均斯坦还是极端斯坦。在某些行业和某些事情中你可以利用正面黑天鹅来让你获得突破性的回报,即成功;也要提防负面黑天鹅发生,做好准备,最少当它到来的时候夺走你的一切的时候,你不会那么的伤心„„损失都在意料之内。
黑天鹅带给人的,不是超出想象的好处,就是超乎想象的灾难。在寻找工作,确定事业时,根据自己对风险的喜恶来选择。厌恶风险的,那么就选择在平均斯坦之中的职业,例如公务员、教师、牙医等。虽然收入没有突破性,但也不会失去饭碗。不想平庸,想让自己有所突破,那么就要承受相应的风险,那就去选择极端斯坦里的职业。股票、风投、创业、作家等。后者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耐心,有勇气在极端斯坦里奋斗,承担负面黑天鹅随时降临的恐惧;有耐心等待正面黑天鹅的降临,即使有可能一生都不会降临。
2014.3.10
第二篇:读《黑天鹅紫水晶》有感
读《黑天鹅紫水晶》有感
黑天鹅紫水晶
《黑天鹅紫水晶》这本书讲述了动物学家约翰·威廉斯在六月份赶赴澳大利亚拍摄动物,没想到刚刚到这儿就遇到了欧洲人以为已经灭绝的动物——袋狼,这只袋狼吃掉了黑天鹅紫水晶的丈夫,约翰本想拍摄这张千年难得一遇的照片,却因黑天鹅紫水晶对他细腻的感情和那份伟大的母爱而停滞不前,渐渐地,约翰就担当起了身为黑天鹅丈夫的艰巨任务,发生了一系列的感人故事……
沈石溪用最精彩的描写,将动物界无情的掠杀,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微妙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澳洲蜥入侵妄图将那五个刚出生还站不稳的雏鹅变为自己的美食时,紫水晶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和保护自己子女的那份爱。澳洲蜥入侵时,紫水晶没有着急逃跑,因为她只要一离开,身下的五只雏鹅就无处可逃,成为澳洲蜥的美食;当澳洲蜥在紫水晶背上撕咬,并且咬掉雌天鹅的婚羽时,他更没有离开,更没有逃跑,而是坚定地守护着他的子女。我很欣赏紫水晶——这位伟大的母亲。婚羽,也许大家并不熟悉。它是雌天鹅结过婚的象征,雌天鹅每天清早都会细细梳理这片羽毛。婚羽十分茂密,它像一朵绽开的墨菊,曲曲卷卷,美轮美奂,暗香浮动,是成熟的标志,美丽的象征;可紫水晶没有理会凶残的澳洲蜥撕咬她最珍贵的婚羽。也许,在紫水晶的心中,一直有这样的想法:我的夫君已经死了,我不能让我的子女受到残杀,区区的羽毛算什么!
自然界有生存,就有死亡;有希望,就有绝望;有危险,就会有母亲的保护。紫水晶的爱,跨越了自然界中的种种危险与磨难,即使危险就在身边,紫水晶最终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自己的子女,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上海普陀区华师大四附中初二:晴岚
第三篇:善待自然,善待自己。——读《黑天鹅紫水晶》有感
善待自然,善待自己。——读《黑天鹅紫水晶》有感一只全身漆黑的天鹅,沈石溪赋予了它人类的感情与智慧;一个背负使命的猎人,沈石溪赋予了他女子般的温柔与体贴;一段人与自然的情谊,沈石溪赋予了它生死相依的感动。
初读这本书,我以为它只是一本普通的动物小说,诉说着猎人约翰·威廉斯与黑天鹅紫水晶生活的点点滴滴。随着我对这本书的深入,我发现它更像是大自然的叹息与不满,呵斥着人类因贪婪而肆意破坏自然的愚蠢行为,低吟着自己受到创伤的悲哀。沈石溪希望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他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这只黑天鹅身上,送到读者心中。就像严春友说的: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
在沈石溪笔下,一只微不足道的残疾天鹅幼崽都值得猎人用生命去保护,而在现实世界里,一只贵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都有可能成为猎枪的耙子。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残忍的对比?这恐怕要问问那些被金钱蒙蔽了的心。沈石溪用自己独有的文笔告诉世人:放下手中的猎枪,不要再让人与动物之间的怨恨延续。当我们砍伐苍天大树时,只听到耳边金币碰撞的声响,却忽略了树木那好似哀鸣的落地声;当我们猎杀动物时,只看到眼前的山珍海味,却忽略了动物那好似抗议的鲜血。这时的人类对大自然没有一丝爱怜,沈石溪正是用笔做武器,来反对这个冷血的世界,也号召每个人,从小事做起,善待自然。
在黑天鹅紫水晶的生活里,有和平、有杀戮、有幸福、有痛楚,让我感动的不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感人至深的爱,紫水晶对小天鹅崽的母爱,约翰·威廉斯对紫水晶一家的关爱,约翰·威廉斯的祖先希望自己的后代拿黑天鹅的血来祭奠他,而约翰·威廉斯却用自己的生命在守护黑天鹅。不仅仅是因为他令紫水晶的丈夫丧命的内疚,更因为他爱护动物善待自然的本性。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像约翰·威廉斯一样,与大自然的一切和平相处,那么世界会更加美好。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高一:李晦龄
第四篇:读《管理大未来》有感(本站推荐)
姓名:陈志强
从管理创新中要效益--读《管理大未来》有感
《金融时报》曾给予《管理大未来》一书这样的评价——彼得·德鲁克如果在世,他也会爱上这本书。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其中有一点是缘于此书的作者加里·哈默。了解一些管理理论演变知识的人都知道哈默在西方的学术地位,是他在《竞争大未来》中用“核心竞争力”理论终结了曾经风行一时的“流程再造”与“质量管理”。那么,战略大师这次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在《管理大未来》书里,从哈默天马行空的思想中,我们能清晰地解读到几个强烈的信号:传统管理方式正在终结,现代企业家需要管理创新;制约组织实现优良业绩的不是其营运模式,也非其商业模式,而是该组织的管理模式。总结下来就是:企业要学会“从管理创新中要效益”,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但现实的情况是怎样呢?一边是管理和组织创新已经大大落后于技术创新;不断创新的企业实在太少;大多数管理者不把自己视为管理创新者;甚至许多管理者把自己仅看成实际操作者,而非理想化的梦想家。另一边是互联网时代,技术的颠覆、可畏的竞争、分散的市场、全能的顾客、挑剔的股东,都对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们该怎么做呢?书中哈默用时时创新的谷歌、推崇“自然领导”的戈尔公司、强调高度自治的全食超市等公司的故事与奇迹,来说明管理创新如何才能创造佳绩。然而,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这些案例的结论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但其中企业管理创新的原理应该是相同的、可借鉴的。我的理解是,要做到“从管理创新中要效益”,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企业要正确认识和重视管理创新。管理不是最佳实践的简单模仿,而是重新设计持续创新的体系,以便组织获得长期持续性发展;管理创新是比营运创新、产品创新、战略创新更高层次的创新,它从根本上改变管理工作的方式,是一种显著地改变面向顾客的组织形式并最终推进组织目标实现的手段。所以,从一定程度上企业应该要把管理当成一种与资本、技术一样变化的要素,去除其中的“政治化”味道,从而真正做到“从管理创新中要效益”。在英文中,Innovation创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变是永恒的,就像哲人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两次之间的间隔河流已经有变化了。其实中国几千年前的《易经》中就创先阐明了一种发展观,易者变也,变革,就是推陈出新,就是创新,就是发展。说白了所谓创新就是当时、势发生变化时,能够抛开原有的制度、方法的羁绊,进行变革,找出适合新形势新局面的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把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已经是二十世纪的事情了。德鲁克第一次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有了管理创新。德
Page 1 of
3鲁克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可以在很多方面,包括文化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和行政创新等等。管理创新只是特指创新在管理方面的作为。《管理大未来》一书作者只是对管理创新这一概念提出更新的要求而已,他认为人们至今还在延用一百年前的管理理论方法管理现代企业,早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包括德鲁克也不例外,我们需要不断创造出更新的管理理论、方法、模式,才能适应现代企业组织,管好新人理好新事物,保持持续进步发展。
其次,如何成为管理创新者?为什么对重构公司核心管理流程有最大胆、最有用想法的人,可能往往不是现在正在管理这些流程的人呢?为什么建议管理创新者应该从那些从来没有学会有什么不该去做的人那里听取意见呢?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一个事实:有经验的管理者可能不是最好的管理创新者。只有那些敢于打破惯性思维,挑战先例;敢于接纳新规则解决全新的问题;敢于抛弃旧观念,重组管理新基因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管理创新者。只会搬用别人的理论方法束缚自己的手脚,或者囫囵吞枣消化不良,或者只是拾别人的牙慧,永远只是个跟随者,企业没有管理创新,早晚要衰亡。这就是为什么要创新的理由。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在100年前提出的管理理论到现在还被许多管理者奉为圭皋,顶礼膜拜,言必称“X理论”,讲求“精确、稳定、纪律、可靠、效率”,他的追随者遵循他的理论提出的六西格玛理论被人津津乐道,成为挽救企业于衰亡的法宝。它的缺点是把人机器化,就像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那个流水线上拧螺丝的工人,每一个动作都像机器人一样分毫不差才能达到目标,想停下来喘口气就会造成整条流水线的混乱。现在如果还在用这种把人当机器的管理,就太没人性,不好意思,应该是太不人性化了,80后、90后们都已经开始走上社会,按照他们生长的环境和他们一代的特性,我们再也不能用管理50、60年代人的方法来管理了,对于他们的管理还没有一套能够模式,也许这就是需要管理者创新的地方。
最后,让创新成为每位职员的工作。到目前为止,真正能使创新成为每位职员的日常工作的公司如同凤毛麟角,创新依旧是企业内部的“少数派”。而要做到人人自动自发地创新,光构建一个全公司、全员的创新系统还不够,还应该看是否把“管理创新转化为员工利益”。任何管理创新,如果只是给公司带来业绩,而不是给员工直接带来收入和奖励,那么管理创新就将只是公司的事情,而不是员工的事情。谷歌公司清楚,如果没有创业激励奖金,就不能期望员工像企业家一样工作。所以,企业如果想要更多的创新,那就给员工更多的回报。人有惯性思维,本能会维持原样,抵制变革,阻碍创新。创新者改革者往往成为众矢之的,历史上改革者往往成为铺路石、先烈、牺牲者。黑天鹅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们习惯了传
Page 2 of
3统思维,要想打破惯性思维,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些把前人理论奉为规条不敢逾越的是不会创新的,那些被无数人使用过或正在使用的理论、方法也许会成为组织或个人发展进步的障碍,但是如果我们试图动摇他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观念、对他们视若神明的大师理论提出质疑,可能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猛烈批评与打击。
创新者的天性是不断持反对观点。不要以为凡是创新了就到处都是鲜花掌声相迎,能够赢得满堂喝彩,创新者首先更多面对的是板砖、风言风语、明枪暗箭,比如针对西方传统经典的管理理论、美国式管理或日本式管理等,一些中国学者管理专家提出中国式管理,就曾经遭到无数地质疑、嘲笑、讥讽、否认、打击,但是中国式管理是伴随着中国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的必然,它目前可能不完整不完善,但它是中国哲学结合各种先进管理方法的创新之举,它未来会很强大,很经典,成为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管理理论,然后它又会被更新更强的所取代,这其实是所有事物从诞生——发展——衰亡的必经之路。
当然,哈默在书中也没有一味地吹嘘管理创新的魔力,同样给了我们以忠告——管理创新像其他层次的创新一样,遵循着幂律分布原则:有根本改变管理实践的突破性想法,也会有大量价值不高、影响力弱的主意。但对于我们任何企业来说,这不能成为不创新的理由。管理创新是一项概率游戏,企业做得越多,就越有机会获益。
Page 3 of 3
第五篇:读《未来之路》有感
读《未来之路》有感
吴仕杰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书是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这是比尔盖茨在1995年对微软发展历程的系统回顾,他休学开启计算机梦的青涩桥段也充满其中,同时,书中也描绘了那时的他对PC未来的畅想。20年后,他的预言很多成真了,比如他对智能手机和视频会议的畅想,如今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对纯粹技术的介绍和描绘,而是比尔盖茨凌驾于精妙的技术天赋之上的,对生活艺术的深刻理解,他身上的人文关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善于总结反思的个人特质,还有他的叛逆、勇敢创新与独树一帜。我看到的是能和现在的我交流沟通的活生生的少年。
比尔盖茨很善于将枯燥的理论和现象,通过形象有趣的故事和例子来讲述,并具有生活的智慧灵性。比如,他在讲二进制的算法和信息比特叠加时巨大的数据量时,举了一个“大臣要求国王在棋盘的方格中依次放翻倍的麦子”的例子,数据量的巨大一下子就变成了形象可感的麦堆,他并说,“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还不足以丰富到使我们看透为什么一个数字会在很长的时期成倍数增长——所隐含的种种暗示。”我觉得这是一句很有哲学意味的话,作为一个与科技、与实证主义打交道的创业者,他始终对自然和生活的不确定性保持着敬畏。这是很难得的,这使他在生活的激流和行业的竞争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带领着团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并不卑不亢。他拥有平常心。
在这本书,我体会到很多比尔盖茨的学习方法和处事态度,比如,他会对一些公司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学习行业的原则,并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找漏洞,找突破。他善于对过往的各种选择及其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久而久之,他知道哪些是孰轻孰重的问题、哪些是兼容性的问题,什么时候应该主动突击,而什么时候应该随波逐流。他更善于总结规律,比如,他观察到有才华的人喜欢一起工作,这种工作环境容易制造一种兴奋感。潜在的伙伴和用户也会加倍注意到这家公司,这样一来,这种正向的螺旋就周而复始,也就容易产生下一个成功。当微软蒸蒸日上,而其他一些相似的公司面临破产的时候,他把这些公司中的精英召集起来,运用这个原理,推动了下一次创新的革命。
成功的人各有各的特质,而唯一不变的,是对于自己从事行业的无尽的热爱。唯有热爱,才能勇敢探索。这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在哪方面有独有的天赋?我愿意终其一生愿意奉献青春的行业是什么?目前,我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我还在不断尝试和寻找。